土壤有機質提高方法范文
時間:2023-11-30 17:46:0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土壤有機質提高方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 土壤有機質;變化特征;改良措施;丘陵平原交匯地帶
中圖分類號 S153.6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3)18-0215-03
安陸市地處江漢平原北緣和大洪山、桐柏山延伸的低山丘陵交匯地帶,全境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西北和東北部為海拔200~500 m的低山丘陵區,中部形成崗地。最高點是縣西北的太平寨,海拔517 m。涢水自北向南貫穿全境中部,境內流長49.7 km。南部為海拔35 m以下的涢水沖積平原,辛榨鄉的古周海拔31 m,是全市最低點[1]。
土壤有機質不僅是植物營養元素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對土壤的物理和化學性質有很大影響[2]。持續穩定的有機質含量是土壤維持生產能力的基礎,因此可以用土壤有機質的含量及動態演變來衡量土地利用與管理水平[3-4]。掌握土壤有機質變化情況,及時合理地培肥土壤,可以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1 材料與方法
1.1 樣品采集
按照農業部農農發(2006)5號通知《 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規范(試行)(修訂稿)》進行采樣,用于地力評價樣品共604個。
1.2 數據來源
數據來源于安陸市土壤肥料站開展的全國第二次土壤普查和2006年測土配方施肥項目化驗數據,分別按全國第二次土壤普查技術規程和《 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規范(試行)(修訂稿)》指定的方法進行測定。
1.3 統計分析方法
測試結果用Excel進行計算處理,通過Kriging插值而得到的土壤有機質含量面積分布與第二次土壤普查資料進行比較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耕地土壤有機質含量及其時間變化特征
在GIS的支持下,可得到安陸市耕地有機質含量級別的面積與比例。通過與第二次土壤普查資料進行比較分析,可以了解不同土壤有機質含量的時間變化特征(表1)。第二次土壤普查時,安陸市水田土壤有機質含量大于20 g/kg的面積占水田面積的60.4%,其中土壤有機質含量大于30 g/kg的耕地面積僅占1.9%。2006年安陸市水田土壤有機質含量大于20 g/kg的面積占水田面積的61.7%,有機質大于30 g/kg的水田土壤面積只占0.9%。目前旱地土壤有機質含量大于10 g/kg的面積占總旱地面積的100%,與第二次土壤普查結果旱地土壤有機質含量大于10 g/kg的面積只占旱地面積的78.4%相比,旱地土壤有機質水平有所提高。由此看來,經過20多年的耕作,安陸市水田土壤有機質含量變化不大,大部分維持在較高水平,少部分需要繼續提高;旱地有機質水平提高較快(表2)。
安陸市現有的32 884.7 hm2耕地中,土壤有機質含量在2級(>20.0 g/kg)以上的耕地有20 005.9 hm2,占總耕地的60.8%,而土壤有機質含量低(4~5級)的耕地面積只有1 339.4 hm2,僅占總耕地的4.1%;其中土壤有機質含量低的水田有880.4 hm2、旱地459.0 hm2(表2)。
2.1.1 水田土壤有機質含量分布頻率。在安陸市水田耕層土壤中,土壤有機質含量>30.0、20.0~30.0、15.0~20.0、10.0~15.0、
2.1.2 旱地土壤有機質含量分布頻率。旱地土壤有機質含量分布>30.0、20.0~30.0、15.0~20.0、10.0~15.0、
2.2 土壤有機質空間變化特征
2.2.1 不同土類土壤有機質含量及其變化特征。該市七大土壤亞類中,中性紫色土有機質含量最高,平均為25.16 g/kg,其他依次為黃棕壤性土(23.76 g/kg)、黃棕壤(22.03 g/kg)、酸性紫色土(21.94 g/kg)、潴育型水稻土(21.89 g/kg)、淹育型水稻土(16.17 g/kg),潮土最低,平均僅為13.34 g/kg。土壤亞類之間差別很大,高低相差47.0%。土壤有機質以潮土變異最大,變異系數為43.18%,依次為淹育型水稻土、酸性紫色土、黃棕壤性土、潴育型水稻土、中性紫色土,黃棕壤變異系數最小,為27.28%。
2.2.2 各鄉鎮土壤有機質分布特征。對于種植大田作物為主的土壤來說,有機質含量大于20.0 g/kg,說明該土壤有機質含量豐富。根據這個標準,安陸市大約有2/3的土壤有機質含量較豐富,1/3的土壤屬中等偏低的水平。而且該市土壤有機質含量呈比較明顯的區域分布特點:有機質含量大于30.0 g/kg的土壤主要分布在孛畈鎮,且旱地占31.6%,水田占68.4%;有機質含量為20.0~30.0 g/kg的土壤主要分布在王義貞鎮、孛畈鎮、木梓鄉、棠棣鎮、巡店鎮、雷公鎮、趙棚鎮、接官鄉、陳店鄉,其中旱地占12.5%,水田占87.5%,說明水田中有機質較豐富(表3)。
3 改良措施
增加土壤有機質的措施必須從開源和節流2個方面考慮[5]。重視施用有機肥料不僅可以補充土壤有機質的消耗,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土壤微生物的活性。為了保持土壤有機質含量不致下降,增施有機肥料必須廣開有機肥源。
3.1 秸稈還田
農作物秸稈還田是一種有效補充有機質的方式。實現秸稈直接還田,必須加速秸稈腐熟,即通過增加腐解微生物的數量和秸稈腐解的各種酶類,加速腐解的進程,縮短腐熟時間,使大量秸稈直接還田后,不影響下茬作物生長(尤其是前期生長)。
3.2 發展綠肥
俗話說“綠肥種三年,瘦地變肥田”。綠肥是一種清潔的有機肥,沒有重金屬、抗生素、激素等殘留威脅,完全能滿足現代社會對于農產品品質的需求。種植翻耕綠肥是提升地力特別是提升有機質含量的重要措施之一[6],有機質隨綠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7],其可顯著提升土壤肥力。種植綠肥能有效改善生態環境,減少水土流失和面源污染:綠肥可有效減少土地,大幅減少雨水對土壤的侵蝕;綠肥種植利用后,在保持農作物產量不降低的前提下,耕地可少施氮素15 kg/hm2以上,使氮肥利用率提高至40%~50%,能減少向水體流失氮素45 kg/hm2,緩解江河湖泊的富營養化問題。
3.3 增施農家肥及商品有機肥
在充分利用有限農家肥資源的基礎上,要重視商品有機肥和有機無機復混肥的施用。商品有機肥含有較多的有機物,是補充土壤有機質的主要來源,也是提高土壤肥力的重要物質基礎[8]。實行財政補貼,可以加快商品有機肥的推廣,有利于提高耕地地力[9]。
3.4 推廣土壤改良技術
土壤改良技術是2009年農業主推技術之一。土壤改良技術主要包括土壤結構改良、土壤科學耕作等方面內容。土壤結構改良是通過施用天然土壤改良劑(如腐殖酸類、纖維素類、沼渣等)和人工土壤改良劑(如聚乙烯醇、聚丙烯晴等),可以明顯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協調土壤的養分比例。
3.5 實行糧肥輪作、間作以及糧經輪作,用地養地相結合
隨著農業生產的發展,復種指數越來越高,致使許多土壤有機質含量降低,肥力下降。實行糧肥輪作、間作制度,不僅可以保持和提高有機質含量,還可以改善土壤有機質的品質,活化已經老化了的腐殖質。實行糧經輪作時,經濟作物投入的有機肥或秸稈數量大,可以改良和培肥土壤,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
3.6 進一步搞好測土配方施肥
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是國際上普遍采用的科學施肥技術之一,在合理施用有機肥的基礎上,確定氮、磷、鉀以及其他中微量元素的合理施肥量及施用方法,以滿足作物均衡吸收各種營養,有提高土壤有機質和培肥地力的作用[10-11],減少養分流失對環境的污染,達到優質、高效、高產的目的。
4 參考文獻
[1] 張昕,徐祖國,陳大玉,等.安陸縣志[M].武漢:武漢出版社,1993(3):70.
[2] 徐鳳清.土壤有機質含量偏低的原因及提高途徑[J].現代農業科技,2010(12):255-256.
[3] 劉文杰,蘇永中,楊榮,等.黑河中游林澤綠洲農田土壤有機質空間變異——以云南小江流域為例[J].生態學報,2007,27(5):2040-2047.
[4] 張萍,黃永文,楊楊,等.宜昌地區土壤有機質的空間分布及演變特征[J].湖北農業科學,2012,51(3):462-465.
[5] 許冬,沈東平,鄭偉娟,等.會稽山腹地土壤有機質評價及改良措施[J].浙江農業科學,2012(2):219-220.
[6] 張碩,繆綏石,龐欣欣,等.綠肥對土壤肥力和水稻生長的影響[J].浙江農業科學,2011(6):1318-1320.
[7] 王飛軍,莊亞其,毛穎盈,等.綠肥還田量對水稻產量及土壤肥力的影響[J].浙江農業科學,2012(3):314-315.
[8] 楊文葉,王京文,周航.杭州市商品有機肥利用現狀及對策[J].浙江農業科學,2012(1):102-103.
[9] 王記安,劉丹,費華萍,等.安陸市有機肥利用現狀與發展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3,595(5):245-246.
篇2
關鍵詞:土壤養分;有機質:氮素;煙區;攀枝花市
中圖分類號:S15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6)09-2195-03
土壤肥力是土壤供應和協調植物生長的能力,是土壤物理、化學和生物學性質的綜合反映。土壤有機質具有提供養分、促進土壤團粒結構形成、改善土壤物理性狀、增強土壤保肥性和緩沖性等作用,是土壤肥力的核心指標,有機質的高低可以直接反映土壤肥力的優劣。氮素是植物必需的大量營養元素之一,是構成一切生命體的重要元素,土壤氮素含量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標。四川省攀枝花市是全國優質烤煙重點發展新區之一。2009-2010年,攀枝花市煙區啟動了一次全面的土壤普查,其普查結果直接決定了后來的施肥調控策略,經過5年的連續施肥后,土壤養分狀況變化如何,本研究以5年前的調查為基礎,通過取樣分析5年來土壤養分變化狀況,并提出合理化建議。
1
材料與方法
1.1 樣品采集
根據2009-2010年土壤樣品采集GPS定位資料,2015年3月(尚未施用底肥,并避開雨季)在攀枝花市仁和區、米易縣、鹽邊縣共采集土壤樣品170份,其中仁和區85份,米易縣49份,鹽邊縣36份。取耕層0-20cm土壤,同一取樣單元內每8個點左右的土樣構成一個1kg的混合土樣。田間土樣經登記編號后進行預處理,風干、磨細、過篩、混勻,裝瓶后備用。
1.2 測定方法與數據來源
有機質含量采用重鉻酸鉀外加熱法測定,堿解氮采用堿解擴散法測定。其他數據來源于2009-2010年取樣測定且已發表或未發表的相關資料。通過EXCEL和SPSS統計相關指標。
2 結果與分析
2.1 有機質含量現狀與變化
有機質直接影響土壤的物理、化學及生物性質,是衡量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指標,也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由表1可知,攀枝花市煙區土壤有機質變幅為4.2-39.0g/kg,平均20.0g/kg,變異系數為41.4%。與2009-2010年土壤調查數據相比,全市土壤有機質明顯降低,降低幅度達到23.0%,年均下降4.6%。從3個產區看,米易縣土壤有機質含量最高,仁和區有機質含量最低,與2009-2010年相比,米易縣煙區土壤有機質含量提高了14.9%,而仁和區煙區和鹽邊縣煙區土壤有機質含量則分別降低了39.0%和22.4%,年均分別降低了7.8%和4.5%。從變異系數看,與2009-2010年相比,3個產區有機質變異系數均降低,尤其是仁和產區和米易縣產區變異系數大幅度降低,這可能與取樣量小有關系,也可能是由于土壤有機質含量降低所致,如2009-2010年結果表明。仁和區和鹽邊縣分別有超過8%和10%的土壤樣本有機質含量分別高于30g/kg和40g/kg,而本次調查顯示,在用3倍標準差法排除異常值后,沒有一個土樣有機質含量高于35g/kg。
從有機質分布范圍看,全市有超過54.71%的土壤有機質含量低或極低,適宜土壤比例僅為31.18%(表2)。從地區看,仁和區和鹽邊縣分別有76.48%和58.34%的土壤有機質含量低或極低,而米易縣僅有14.58%的土壤有機質含量低。不同煙區土壤有機質升高或降低與當地的施肥水平、肥料結構有很大關系,米易縣煙區在施肥方面可能不僅注重商品有機肥施用,也可能有大量秸稈還田,而仁和區和鹽邊縣煙區可能在秸稈還田方面有所欠缺。
2.2 堿解氮含量現狀與變化
堿解氮能夠較靈敏地反映土壤氮素動態和供氮水平,其在土壤中的含量與后作產量及吸氮量高度相關。攀枝花市煙區土壤堿解氮變幅為29.2-255.0mg/kg,平均105.6mg/kg,變異系數為42.2%。與2009-2010年土壤調查數據相比,全市土壤堿解氮稍有降低,降低幅度達到9.5%,年均下降1.9%。從3個產區看(表1)。米易縣土壤堿解氮含量最高,遠高于仁和區和鹽邊縣。與2009-2010年相比,米易縣煙區土壤堿解氮大幅度提高(增幅為26.5%)。鹽邊縣煙區則大幅度降低(降幅為21.6%),仁和區煙區堿解氮含量下降11.0%。從變異系數看,與有機質變化基本一致,與2009-2010年相比,3個產區堿解氮變異系數均降低,其原因可能與有機質一樣,與樣本量較小有關系。
從堿解氮分布情況看(表3),攀枝花市煙區土壤堿解氮大部分含量適宜或偏低,有利于施肥調節,僅有15.48%的土壤堿解氮含量偏高。從不同煙區看,米易縣煙區土壤堿解氮含量普遍較高,而仁和區則有近1/3土壤堿解氮含量較低,同時有近60%土壤較適宜,鹽邊縣煙區則較為分散,變異系數大。3個煙區土壤堿解氮變化趨勢與有機質一致,其原因也應該一致。
2.3 分區相關分析及施肥意見
由于攀枝花市煙區土壤類型復雜多樣,取樣范圍又相對集中,因此對不同煙區土壤有機質和堿解氮含量進行分類比較,以便對施肥調整建議有更好的針對性。
2.3.1 仁和區煙區 仁和區煙區取樣主要集中在大龍潭和平地兩個地方,且以紅壤為主,因此對兩個地方土壤進行分類統計,結果見表4。由表4可知,平地煙區土壤有機質含量高于大龍潭,平均高幅為5.9%,堿解氮含量則基本一致:平地煙區土壤有機質變異系數高于大龍潭,而堿解氮則低于大龍潭。仁和區煙區土壤有機質含量屬于低含量范疇,堿解氮含量屬于適宜范疇?;跓煵輰Φ实拿舾行裕谑┓噬蠎撟⒁獾士厥?,在培肥土壤上應該注意加大秸稈還田、種植綠肥以及施用商品有機肥等措施,著重提高土壤有機質。
2.3.2 米易縣煙區 米易縣煙區樣本主要集中在普威鎮,在分類比較時以土壤類型進行區分。土壤數據結果(表5)表明,紫色土的有機質、堿解氮含量分別比紅壤高出29.9%和26.9%,明顯高于紅壤,且由于紫色土樣本量高于紅壤,因此總體樣品結果與紫色土接近。其他類型土壤樣本過小,未作統計。總體上看,米易縣煙區土壤有機質含量屬于適宜范疇。堿解氮含量屬于豐富范疇,在施肥上應該注意嚴格控制氮肥,通過使用有機物料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
2.3.3 鹽邊縣煙區 鹽邊縣煙區土壤數據(表6)表明,和愛煙區和新九煙區土壤有機質、堿解氮含量明顯高于紅格煙區,紅格煙區土壤有機質與堿解氮含量明顯偏低:變異系數表明,3個煙區有機質與堿解氮含量均屬于中等變異。在施肥上應該注意,和愛和新九煙區應加大秸稈還田等措施以提高土壤有機質:紅格煙區在加大秸稈還田等措施的同時,在可控范圍內提高氮肥用量。
3 結論
篇3
關鍵詞 農業土壤養分;評價分析;豐缺指標;陜西韓城
中圖分類號 S15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7)10-0188-02
Abstract Taking agricultural soil of Hancheng City in Shaanxi Province in 2013 as the research object,compared with the soil nutrients in 1982,and then used the Excel software to analyze the data.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gricultural soil in this area was mainly alkaline anic matter,total nitrogen and alkali hydrolyzed nitrogen all reached the appropriate level,but the available phosphorus was lack,available potassium achieved an extremely rich level. Compared with 1982,organic matter,total nitrogen,alkali solution nitrogen,available phosphorus,available potassium content of agricultural soil in Hancheng City in 2013 had a significant increase.
Key words agricultural soil nutrients;evaluation and analysis;index of abundance and deficiency;Hancheng Shaanxi
土壤B分狀態是土壤肥力的重要參考指標,土壤養分的含量決定了土壤肥力的質量[1]。有許多學者在這方面做了相關研究,例如1843年英國的洛桑學者對小麥連續耕作的研究、1888年美國學者在密蘇里州的Sanbornfield研究[2]以及在1878年德國學者Halle的EternalRye研究[3]。另外在國內,1933―1936年丁穎教授進行了水稻施肥試驗,20世紀20―30年代王政教授對華北地區小麥和玉米進行了施肥試驗研究。大量研究數據表明,土壤肥力及耕作方式對土壤養分含量豐缺有極大的影響。韓城地區水熱條件比較適中,一直以來以灌溉農業為主,由于長期受到耕種以及土壤肥料的影響,土壤養分的利用率和分布情況稍有改變。
通過對韓城市1 105個農戶農業土壤養分豐缺狀況的測定、分析與評價,了解農業土壤養分豐缺狀況,以及通過1982年與2013年研究地區農業土壤養分對比,了解土壤養分在研究區域不同時間的分布現狀,以便于分析農耕土壤施肥存在的問題,并對土壤肥力存在的問題提供有效措施,使人們能充分利用土地資源、合理施肥、提高農業土壤肥力的利用率,從而增加農業產品的產量。
1 研究區概況及分析方法
1.1 研究區概況
韓城市的地理位置為陜西省關中平原東北隅,陜西省東部,黃河西岸,所在的地理位置是北緯35°00′~35°83′、東經110°00′~110°54′,總面積約1 621 km2,耕種面積約267 km2。研究區屬于暖溫帶半干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明顯,氣候溫暖。年平均氣溫為13.5 ℃,年均降雨量約為559.8 mm。
1.2 樣品采集與處理
1.2.1 樣品采集。數據來自于國家實施測土配方施肥補貼項目在2013年對韓城市農業土壤的測試數據。該項目對韓城市農業土壤采樣的處理方法為采集耕作代表性土樣1 105個(有些指標不滿足),土層深度為0~20 cm,每塊地取15~20個樣點混合,然后將土樣帶回試驗室內進行風干、篩選處理。
1.2.2 樣品的處理。土壤各養分的處理方法都不相同,pH值的測定采用了電位法,有機質的測定采用了油浴加熱重絡酸鉀氧化容量法,全氮的測定采用了消化―凱氏蒸餾法,堿解氮的測定采用了堿解擴散法,有效磷的測定采用了0.5 mol/L NaHCO3浸提―鉬銻抗比色法,速效鉀的測定采用了1 mol/L中性乙酸銨浸提―火焰光度法。
1.3 數據分析
根據農業土壤養分分級指標,利用Excel軟件對數據進行相關處理并制定表格,對韓城市農業土壤養分含量豐缺狀況進行分析與評價。
2 結果與分析
2.1 韓城市農業土壤養分含量概況
通過對2013年韓城市農業土壤養分測定的數據統計整理得出:韓城市農業土壤土性為堿性土,pH值為7.5~8.5(堿性)的土壤所占比例超過99%;有機質、全氮和堿解氮的含量偏向適量水平,在所采集的樣本中有機質在15~30 g/kg范圍內、全氮在0.8~1.6 g/kg范圍內、堿解氮在60~90 mg/kg之間所占比例分別為67.69%、81.56%、40.62%。堿解氮極缺乏比例相對較低,另外缺乏區土壤占到全市農業土壤的12.51%,需要十分重視并改善;有效磷比較缺乏,缺乏區土壤占據全市農業土壤的32.49%,適量區占的比例為28.87%,也需要多關注和改善;速效鉀的含量較為豐富,極豐富區土壤占全市農業土壤比例超過45%,只需稍微改善即可(表1、2)。
2.2 農業土壤養分含量現狀分析
由2013年農業土壤養分化驗結果顯示,并根據表2、3可以得出韓城市農業土壤pH值介于0.1~8.1之間,農業土壤有機質、全氮、堿解氮、有效磷、速效鉀等各養分含量的變化范圍分別是3.10~101.00 g/kg、0.02~2.94 g/kg、9.8~444.0 mg/kg、1.10~174.80 mg/kg、21.00~1 312.00 mg/kg。
2.2.1 土壤pH值現狀與分析。韓城市農業土壤平均pH值為7.89,其中pH值8.5(極堿)的土壤樣品數也為0。由此可知,韓城市農業土壤以堿性土為主。
參考農業技術網對作物生長適宜的土壤pH值范圍的研究試驗結果表明,適合農作物生長的土壤酸堿性為中性或接近中性,大多數作物在土壤pH值為6.5左右時各營養元素的吸收效率最高,養分在pH值為6.5~7.0之間時見效性最好,對作物的生長發育最有利。經過多次觀察和對所采集樣本所在研究區經緯度進行分析排序以及統計計算發現,在不同的經緯度中不同pH值土樣個數都不相同;在1 105個農戶采樣土壤樣品的分析過程中發現,韓城市堿性土越是往東部、北部區,pH值越高,堿性越明顯。
2.2.2 農業土壤有機質含量現狀與分析。由表2、3可知,韓城市農業土壤有機質含量均值是20.66 g/kg,中位數(18.90 g/kg)比均值小,但差距不是很大,標準差、變異系數分別是7.69 g/kg和0.37,變異系數在0.1~1.0之間,說明有機質的變異情況屬于適當變異。由有機質的變化范圍(3.10~101.00 g/kg)可知,有機質跨越程度較大,其中有機質含量 50 g/kg的樣品有5個。其中,有機質含量位于適量水平的占土幼蓯的67.69%。由此得知,韓城市農耕土壤有機質含量屬于適宜狀態。
有機質是土壤成分中必不可少的元素,也是土壤肥力好壞的象征,土壤有機質含量越高說明土壤肥力越好,相反則越差。由于韓城市屬暖溫帶半干旱氣候,有適宜的溫度和濕度,年均降水量相對適中,土壤微生物的數量與活性相對較高,有利于土壤有機質的形成與積累。另外,在沈陽市20年的研究[4]和河北省幾種必要耕作農業土壤肥力的定點測定中[5],也說明了施用化肥對農業土壤有機質含量的增加有很大的幫助。因此,適當施用有機肥是韓城市農業土壤有機質含量提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土壤有機質含量的增加使植物在生長過程有充足的營養,從而快速生長,提高農產品的產量。
2.2.3 土壤全氮含量現狀與分析。韓城市農業土壤全氮均值為1.00 g/kg,變幅在0.02 ~2.94 g/kg之間,中位數與均值相當,標準差為0.27 g/kg,變異系數為0.27。土壤全氮含量為3.0 g/kg(極豐富)的土樣總個數分別15、179、898、9和0個。土壤全氮含量為適量偏缺乏水平,適宜量占土樣總數的81.56%,由此可得,韓城市農業土壤全氮含量屬于適量水平。
由表2可知,韓城市農業土壤的全氮和有機質含量都位于適量偏向豐富的水平。土壤有機質與全氮兩者之間有密切的相應關系,有機質含量高的地區隨之全氮含量也高,有機質含量低的地區相對應的全氮含量也同樣變化。由張緒美等[6]的研究數據再結合韓城市農業土壤研究進行推斷,韓城市農業土壤有機質含量增多是該市農業土壤全氮含量增加的因素之一,若有機質含量較為適量,則全氮含量也位于適量水平。土壤的全氮和有機質是土壤肥力各因素中必不可少的2個參數。因此,在從事農耕活動中給作物施氮肥也提高了全氮的含量,以上因素對韓城市農業土壤全氮的含量增加有積極的影響。
2.2.4 土壤堿解氮含量現狀與分析。由表2、3可知,韓城市農業土壤堿解氮均值為91.355 mg/kg,已達到豐富的程度,最小值和最大值分別是9.8 mg/kg和444 mg/kg,中位數為87 mg/kg,與平均數相差不是很突出,標準差為36.65 mg/kg,而變異系數等于0.40,屬于適當變異情況。其中堿解氮含量120 mg/kg的土樣總個數為154個。堿解氮分布在適量和豐富水平上的較多,分別占土樣總數的40.62%和32.37%。由此可得,韓城市農業土壤堿解氮的含量已達到適量偏向豐富的水平。
由表2、3可知,土壤有效態氮豐缺情況相比全氮好得多,土壤的全氮含量意味著土壤氮素的總儲存量和供氮強弱程度,而堿解氮含量的高低直接說明土壤的供氮強弱程度,該區的堿解氮平均水平已達到豐富的水平,說明韓城市農業土壤供氮能力極強。大多數的土壤氮素來源于有機質,由表2可知,土壤有機質與全氮之間有相應的聯系,全氮與有機質又是土壤肥力的主要指標。該地農業土壤有機質和全氮含量都為適量情況,兩者對土壤堿解氮含量高低有一定的作用。因此,提高有機質含量和增施氮肥對提高農業土壤堿解氮含量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2.2.5 土壤有效磷含量現狀與分析。韓城市農田土壤有效磷的均值為21.158 mg/kg,有效磷的最小值和最大值分別為1.1 mg/kg和174.8 mg/kg,其中有效磷含量40 mg/kg的土樣總數為148個。各水平占總采樣土壤的比例分別是8.69%、32.49%、28.87%、16.56%和13.39%。由此可得,韓城市農耕土壤有效磷含量屬于中等偏向缺乏狀態。
由表3可知,韓城市農田土壤有效磷均值已達到豐富水平,中位數為12.4 mg/kg,比均值小,而且相差也比較大,標準差為24.49 mg/kg,變異系數已超過100%,已達到1.16,表明該研究區有效磷離散程度有較強的變異性。又因地殼中磷元素含量較低導致我國部分地區土壤磷素供應不足。綜上所述,韓城市農業土壤處于缺磷狀態。
2.2.6 土壤速效鉀含量現狀與分析。韓城市農業土壤速效鉀的均值是209.63 mg/kg,已到極其豐富的狀態,采樣樣品中速效鉀含量在21~1 312 mg/kg之間來動,其中速效鉀 200 mg/kg的采樣土壤樣本總數是502個。土壤速效鉀含量各水平占總采樣土壤的比例分別是0.09%、0.63%、14.30%、39.55%和45.43%。從最小值和最大值可知,采樣土壤速效鉀含量跨度范圍較大,平均水平較高,均值已達到極其豐富的水平,中位數比均值小但差距不大,變異系數為0.36,屬于適中變異。由此可得,韓城市農田土壤速效鉀含量屬于極豐的狀態。
韓城市農業土壤的速效鉀含量比較豐富,各比例中大概有15%偏于中低水平,加上適當地給農田施鉀肥,對喜鉀性的農作物的生長有很大的幫助,從而提高韓城市農產品的產量。
2.3 研究區土壤養分差分析
表4為1982年與2013年韓城市農業土壤養分含量的最低值、最高值與平均值的對比情況。根據表格數據可以看出,2013年各土壤養分含量的最高值與平均值均比1982年高,另外2013年土壤有機質與有效磷的最低值比1982年高。2013年土壤有機質的平均水平比1982年增加了8.17 g/kg,土壤全氮比1982年增加了0.37 g/kg,土壤速效鉀比1982年提高了38.7 mg/kg,而堿解氮平均提高了41.36 mg/kg,有效磷變化更加突出,大約增多了15.5 mg/kg。
結合表2、3,從2013年對韓城市農業土壤養分的研究結果可以看出,韓城市農田土壤有機質、全氮、有效磷、速效鉀相比1982年皆有大幅度提升,特別是速效鉀增加最為明顯,均值已經達到極其豐富的程度。2013年韓城市各土壤養分平均值提高的幅度說明了當地在這30余年耕作中更注重土壤肥力的提高,從而改善了韓城市農業土壤養分在1982年缺失的狀況。
3 結論
研究結果表明,韓城市農業土壤以堿性土為主;土壤有機質、全氮和堿解氮的含量都達到適量狀態;而有效磷的含量較為缺乏;速效鉀含量已達到相當豐富的狀態。與1982年相比,2013年韓城市農業土壤各養分都得到大幅度的提高。有機質、全氮等5種土壤養分中有效磷的變異系數相對比較大,離散情況較突出。
4 參考文獻
[1] 鄭立臣,宇萬太,馬強,等.農業土壤肥力綜合評價研究進展[J].生態學雜志,2004,23(5):156-161.
[2] MITCHELL C C,WESTERMAN R L,J R,et al.Overview of long-term agronomic research[J].Agron J,1991,83:24-29.
[3] SCHJONNING P,CHRISTEN SEN B Y,CARSTENSEN B.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fes of sandy loam Receiving animal manure,mineral fertileizer or no feytilizer for 90 years[J].European J Soilsci,1994,45:257-268.
[4] 李紀柏,崔永峰,余玉佩.沈陽市土壤養分變化趨勢與原因分析[J].中國農村小康科學,2005(10):49-50.
篇4
一、試驗材料與方法
1.試驗材料
供試水稻品種:龍粳26
供試秸稈腐熟劑:淮安大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的秸稈腐熟劑,用量為2公斤/畝。用泥土拌勻后立即撒施到鋪好秸稈的田內,加快秸稈腐解。
2.試驗地情況
本試驗共設5個監測點,連續三年施用秸稈腐熟劑。各監測點土壤養分見表1。
3.試驗方法
秸稈用大型牽引機配套秸稈粉碎機就地粉碎,稻稈切成5厘米碎稈。用深耕深松機等機具將粉碎的秸稈深翻入土25厘米左右,或用耕翻機將沒有粉碎的作物秸稈直接翻入土中30厘米左右。
此試驗為長期定位試驗,連續三年試驗,采用大區對比法,不設重復,試驗共設2個處理,分別為:
處理1:對照
處理2:秸稈還田加腐熟劑
4.田間管理
按照水稻“四化兩管”栽培技術模式進行管理。
二、結果與分析
1.秸稈還田對水稻產量的影響
2.秸稈還田對土壤養分的影響
(1)秸稈還田對土壤pH值的影響
各監測點土壤pH基礎值分別為6.62、6.64、6.75、6.78、6.72,秸稈還田加腐熟劑后的土壤pH分別為6.50、6.60、6.70、6.70、6.60,變幅在0.01~0.03個單位,均在誤差范圍內,表明短期的秸稈還田加腐熟劑對調節土壤pH值沒有明顯影響。與實施前背景值相比,各監測點的秸稈還田處理的土壤pH分別調整-0.03、0.01、0.03、-0.01、-0.01個單位。表明秸稈還田短期對土壤pH的影響不大。
(2)秸稈還田對土壤有機質含量的影響
項目實施前各監測點的土壤有機質含量分別為34.3、34.8、36.2、36.1、35.5g/kg,秸稈還田加腐熟劑后土壤的有機質含量提升分別至36.8、36.7、37.4、37.9、37.8g/kg,與實施前背景值相比,5個水稻秸稈還田加腐熟劑處理的監測點的土壤有機質含量增加2.5g/kg、1.9g/kg、1.2g/kg、1.8g/kg、2.3g/kg。表明秸稈還田明顯提高了土壤有機質含量,秸稈還田加腐熟劑能更好的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起到了培肥地力的作用。
(3)秸稈還田對土壤全氮含量的影響
5個監測點土壤全氮含量基礎值分別為1.56、1.63、1.83、1.84、1.72g/kg,秸稈還田加腐熟劑后,土壤全氮分別為2.01、2.04、2.24、2.26、2.16g/kg,與實施前基礎值相比,5個秸稈還田加腐熟劑的監測點土壤全氮分別增加0.45g/kg、0.41g/kg、0.41g/kg、0.43g/kg、0.44g/kg。表明秸稈還田明顯提高了土壤全氮含量,秸稈還田加腐熟劑能更好的提高土壤全氮含量,起到了培肥地力的作用。
(4)秸稈還田對土壤有效磷含量的影響
5監測點的土壤有效磷含量基礎值分別為34.2、34.6、37.2、36.9、36.8mg/kg,秸稈還田后土壤有效磷分別為34.3、34.2、35.8、35.9、34.8mg/kg,與對照相比,5個水稻秸稈還田加腐熟劑的監測點土壤有效磷分別增加2.4mg/kg、2.1 mg/kg、2.7mg/kg、2.7mg/kg、1.9mg/kg。表明秸稈還田能更好的提高土壤有效磷含量,起到了培肥地力的作用。
(5)秸稈還田對土壤速效鉀含量的影響
各監測點土壤速效鉀含量基礎值分別為97、98、100、99、98mg/kg,秸稈還田加腐熟劑后,土壤速效鉀分別為115、111、122、120、118mg/kg,與實施前基礎值相比,各監測點的秸稈還田較對照的土壤速效鉀分別增18mg/kg、13mg/kg、22mg/kg、21mg/kg、20mg/kg。表明秸稈還田明顯提高了土壤速效鉀含量,秸稈還田加腐熟劑能更好的提高土壤速效鉀含量,起到了培肥地力的作用。
三、結論
篇5
關鍵詞:黃河風情線;柳樹穴;全鹽;pH;有機質
土壤有機質是土壤中各種動植物殘體、 微生物體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種有機化合物[ 1],是陸地生物圈的重要碳庫[2],提供了作物生長所需的95%以上的氮、硫以及20%~70%的磷。其中, 慢性組分的分解是礦化氮和其他養分的重要來源,并為土壤微生物提供充足的養料[ 3],其含量是評價土壤肥力的重要標志。土壤有機質的分解、 合成過程可影響土壤營養元素的有效性[4] ,對土壤形成、土壤肥力、 環境保護及農林業可持續發展等具有重要的影響。土壤全鹽含量也是評價土地生產性能的重要指標之一,對土壤的鹽漬化等有重要的影響,研究土壤的全鹽對土壤的保護和改良有重要的意義。土壤pH對植物的生長至關重要。不同植物對土壤pH的最適范圍不同,pH過高或過低都不利于植物的生長,且土壤pH對土壤元素轉換、微生物區系、營養元素的有效性以及水土保持等方面均產生重要影響,并因此對植物生長產生一定作用[ 5] 。土壤pH決定著土壤礦質元素的溶解度和分解速度,pH 6~7的微酸狀態下,養分的有效性最高,對植物的生長最適合[6]。
蘭州市堅持建設節約型城市,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為宗旨,以“增加城市綠量,營造精品園林,建設優美環境,創建園林城市”為目標,科學規劃,強化管理,依法治綠,取得了明顯的成效。百里黃河風情線風景優美,被譽為蘭州市的“外灘”,但黃河沿岸行道樹柳樹長勢差,壽命不長,使城市綠化高投入低產出,且影響了城市綠化美化的景觀效果。研究對黃河風情線沿岸行道樹柳樹穴的土壤有機質、全鹽含量、pH進行了測定和分析,以期為黃河風情線綠化植物類型的合理配置,平衡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提供一定理論依據。
1材料和方法
1.1樣品采集
2012年10月分別對北濱河路中山橋―龍源、北濱河路安寧橋―省委黨校、北濱河路省委黨校―銀灘橋和南濱河路秀川―蘭煉火炬等地的分車帶、柳樹穴土壤的0~20、20~40、40~60、60~80 cm 4個層次用土鉆采樣,共25個樣點。其中,龍源段3個,省委黨校段11個,銀灘橋段5個,蘭煉火炬段6個,共采取土樣100個。
1.2測定方法
對所采集的土壤樣品進行風干,分別過0.5 mm和0.25 mm篩[7],按5∶1的水土比進行振蕩,過濾后備用,測定有機質、全鹽含量、pH。土壤有機質的測定采用油浴加熱重鉻酸鉀氧化―容量法;土壤全鹽含量采用雷磁DDS307電導率儀測定;土壤pH采用HANNA211酸度計測定[8]。
1.3數據的處理
試驗獲得數據經Excel、SPSS等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與分析。
2結果與分析
2.1黃河風情線行道樹柳樹穴土壤有機質含量
土壤有機質是影響植物根系生長發育和養分吸收的重要因子,土壤有機質分解產生的腐殖質酸可促進植物根系生長及其對養分的吸收,有機質中的有機物對植物生長有促進作用[9]。結果表明,黃河風情線沿岸柳樹穴土壤有機質含量在不同土層差別較大,分別對0~20 cm、20~40 cm、40~60 cm、60~80 cm土層進行測量,不同土層最大值分別為67.98、28.87、28.82、23.67 gkg,最小值分別為5.83、0.82、1.42、3.19 gkg,平均值分別為24.20、14.07、11.81、4.58 gkg。根據全國第二次土壤普查土壤肥力狀況分級標準[10]進行統計,0~20 cm土層高肥力土樣占76.0%,中肥力土樣占4.0%,低肥力土樣占12.0%;20~40 cm的土層高肥力土壤占48%,中肥力土樣占20.0%,低和極低肥力土樣占32.0%;40~60 cm的土層高肥力土樣占32.0%,中肥力土樣占24.0%,低和極低肥力土樣占44.0%;60~80 cm的土層高肥力土樣占35.3%,中肥力土樣占23.5%,低和極低肥力土樣占35.2%。表明表層土壤肥力較高,深層土壤肥力較低。不同的采樣地段綠地土壤有機質含量差異也比較明顯,北濱河路中山橋―龍源段有機質平均含量最高,銀灘橋―南濱河路秀川橋段有機質平均含量最低(圖1),這與土壤的利用方式和土壤類型均有密切的關系[11]。
2.2黃河風情線行道樹柳樹穴土壤全鹽含量分析
土壤中鹽類主要為碳酸氫鹽和硫酸化物[12],不同土層深度的全鹽含量不盡相同,0~20、20~40、40~60、60~80 cm土層全鹽含量最大值分別為2.11、2.62、3.46和3.50 gkg,最小值分別為0.16、0.19、0.22和0.16 gkg,平均值分別為0.65、0.60、0.75和0.92 gkg;根據土壤鹽漬化程度[13]測定結果統計,全鹽含量小于1.0 gkg即土壤為非鹽漬化土壤,
在0~20 cm土樣占84.0%,在20~40 cm土樣占84.0%,在40~60 cm土樣占84.0%。在60~80 cm土樣占86.5%;全鹽含量在1~3 gkg即土壤是鹽漬化土壤,在0~20 cm占土樣16.0%,在20~40 cm土樣占16.0%,在40~60 cm占土樣12.0%,在60~80 cm占土樣23.5%;土壤表層有極少部分土壤處于鹽漬化,深層土壤鹽漬化較嚴重,說明該地鹽分離子的運動趨勢以聚積為主,淋洗脫鹽很少。不同采樣地的鹽分含量高低也是有差別的,南濱河路秀川―蘭煉火炬的鹽分平均含量高于北濱河路中山橋龍源段(圖1),這與該地特殊的氣候,如降水稀少,蒸發強烈等條件因子有密切的關系[14]。土壤大多數仍屬于非鹽漬化土壤,部分全鹽含量高的土壤可選擇種植耐鹽植物。
2.3黃河風情線行道樹柳樹穴土壤pH含量
土壤pH是反映土壤酸堿性的指標,能影響營養元素的可利用性,對土壤肥力性質有較大的影響[15]。隨土壤深度的增加,全鹽量與pH的正相關性呈增大的趨勢[16]。我國土壤的酸堿度分為5級,pH
3討論與結論
(1)測定結果表明,黃河風情線沿岸行道樹柳樹穴表層土壤有機質含量較高,土壤肥力高,下層土壤有機質含量較低,北濱河路中山橋―龍源段有機質平均含量遠遠高于南濱河路秀川段??傮w分析,處于中高肥力的土壤占多數,低和極低土壤肥力的土壤較少。由于城市園林植物的枯枝落葉、修剪的枝、葉和草都被運走,土壤中有機質的含量不斷減少,因此,必須重視綠地土壤中有機質的補充,可以將城市園林廢棄物集中堆漚腐熟后作為有機肥料使用,同時也可使用重金屬含量低、經過無害化處理的城市污泥以及其他有機物,這樣既可以將城市廢棄物資源化利用,也可改良城市綠地土壤理化性質[18],雖然黃河風情線沿岸土壤的肥力較適合植物生長,但要栽培根系較發達的喬木植物,深層土壤還有待于進一步改良與優化。
(2)黃河風情線沿岸柳樹穴土壤的全鹽含量較低,北濱河路―龍源段全鹽平均值含量最低,土壤絕大多數處于非鹽漬化,對植物生長不產生鹽害作用,60~80 cm土層土壤全鹽含量部分較高,可選擇種植耐鹽作物,或對部分鹽漬化土壤進行改良,常用的改良方法有土壤改良培肥,水利改良(水利工程,洗、壓鹽法等),化學改良(常用的化學改良劑有含鈣物質,例如石膏、風化煤、粉煤灰、爐渣)等[19]。
(3)黃河風情線沿岸柳樹穴土壤大多數為堿性,只有少數是強堿性土壤,且土壤的pH隨著土壤的深度增加有所增大,但都在堿性植物可以生長的范圍之內。城市園林土壤為中性偏堿,這與園林工程建設時大量利用客土有關,同時由于融化道路積雪的氯化鈣、氯化鈉和其他鹽類隨地表徑流積累在土壤中;建筑廢棄物中水泥、磚塊和其他堿性混合物中的鈣釋放;大量含碳酸鈣和碳酸鎂的灰塵的沉降,使土壤成堿性。植物長期生長在堿性土壤環境中,易導致生理性缺鐵[20]。因此,在進行園林植物種植時,必須注意適地適樹、適地適花(草),或者通過施用土壤改良劑改良土壤的酸堿性,達到滿足園林植物生長的要求。
參考文獻:
[1]何牡丹,李志忠,劉永泉.土壤有機質研究方法進展 [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2007,26(3):249-251.
[2]PostW M,Emanuel W R,Zinke P J,et al.Soil carbon pools and world life zones[J].Nature,1982,298:156-159.
[3]Baldock J,Nelson.Soil Organic Matte[M].Sumner M E.Handbook of Soil Science.Boca Raton (USA):CRC Press,1999:187-189.
[4]袁可能.植物營養元素的土壤化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1983:261-295,336-544.
[5]楊世琦,張愛平,楊正禮,等.黃土高原果園土壤 pH變化分析[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10,18(6):1385-1387.
[6]姜漢僑,段昌群,楊樹華,等.植物生態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69-280.
[7]盧瑛,龔子同,張甘霖.南京城市土壤的特性及其分類的初步研究[J].土壤,2001(1):47-51.
[8]鮑士旦.土壤農化分析[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5.
[9]張勇,龐學勇,包維楷,等.土壤有機質及其研究方法綜述[J].世界科技研究與發展,2005(10):72-78.
[10]全國土壤普查辦公室.中國土壤[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8.
[11]章明奎,徐建民.利用方式和土壤類型對土壤肥力質量指標的影響[J].浙江大學學報,2002(3):277-282.
[12]閻洋.對于鹽堿地園林綠化栽培技術的探究[J].北京農業,2012(9):58.
[13]李明,周靜永.人工林施肥效應研究[J].西部林業科學,2005,34(1):36-39.
[14]王海林.共和盆地棄耕地鹽堿化主成分分析[J].草原與草坪,2008(6):61-65.
[15] 趙軍霞.土壤酸堿性與植物的生長[J].內蒙古農業科技,2003(6):
[16]鄭汐,王齊,孫吉雄.中水灌溉對草坪綠地土壤理化性狀及肥力的影響[J].草原與草坪,2011(2):61-64.
[17]蒲小鵬,鄭立穎,許正強,等.蘭州市五泉山公園古樹土壤營養分析[J].草原與草坪,2011(3):81-84.
[18]韓繼紅,李傳省,黃秋萍.城市土壤對園林植物生長的影響及其改善措施[J].中國園林, 2003,19(7):74-76.
篇6
1 安陽市概況
安陽位于河南省的最北部,氣候為典型的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適中。全市耕地面積410148hm2,土壤分為潮土、褐土、石質土、棕壤土等9個土類,22個亞類,34個土屬,107個土種,其中潮土面積占總耕地面積的68.28%,褐土面積占總耕地面積的25.51%。
2 材料與方法
2.1 土壤采集
按照農業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規程》的要求,在全市410148hm2耕地每6.67-13.33hm2(平原區6.67-33.33hm2,丘陵區每2-5.33hm2)采集一個,時間為秋季作物收獲后、整地施基肥前,采樣深度20cm,采用“S”或者“梅花”型布點,15-20個點混合后四分法取1kg樣品。利用GPS獲取土樣樣品的地理坐標,記錄采樣地塊的基本信息。
2.2 測定項目與方法
測試項目為有機質、全氮、有效磷、速效鉀、pH值等。采用重鉻酸鉀硫酸-油浴法測定土壤有機質;碳酸氫銨浸提-鉬銻抗比色法測定有效磷;乙酸銨浸提-火焰光度法測定速效鉀;凱氏定氮法測定土壤全氮;電位法(水土比為1:2.5)測定土壤pH值[1]。
3 結果與分析
3.1 耕層養分現狀
通過對2005-2011年采集的34496個土壤樣品化驗分析,剔除異常值,篩選出耕層土壤化驗數據顯示:土壤有機質含量平均14.9g/kg,最高值31.7g/kg,最小值3.2g/kg,標準差2.29,變異系數0.15;土壤全氮含量平均1.13g/kg,最高值2.26g/kg,標準差0.25,變異系數0.22;土壤有效磷含量平均14.6mg/kg,最高值75.3mg/kg,最小值0.9mg/kg,標準差4.93,變異系數0.34;土壤速效鉀含量平均119mg/kg,最高值395119mg/kg,最小值41119mg/kg,標準差27.14,變異系數0.23;pH值7.9,最高值8.6,最小值5.5。
對照第2次全國土壤普查分級標準,安陽市耕層土壤有機質含量屬于4級、全氮屬于3級、有效磷屬于3級、速效鉀屬于3級。
3.3 耕層養分變化分析
2005-2011年數據與第2次全國土壤普查時的耕層土壤養分數據比較,結果表明(表1):土壤有機質、全氮、有效磷含量有所上升,速效鉀含量下降明顯。
表1 土壤養分含量對比表
3.3.1 土壤有機質變化分析
土壤有機質是土壤的重要組成部分,衡量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標志之一,能夠改善土壤理化性狀。經過29年的變遷,安陽市耕層土壤有機質含量較第2次全國土壤普查時上升了3.5g/kg,增幅達31%。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安陽市大力實施“沃土工程”,推廣夏季高溫積肥、玉米秸稈還田技術,促進了土壤有機質含量的提升;另一方面近幾年來畜牧業的大力發展,帶動了商品有機肥的快速發展,對土壤的結構、能量、酶、水分、通氣和微生物活性等都有十分重要的影響。
3.3.2 土壤全氮含量變化分析
土壤中氮素的含量受自然因素如母質、植被、溫度和降水量等影響,同時也受人為因素如利用方式、耕作、施肥及灌溉等措施的影響。通過2005-2011年安陽市耕層土壤全氮分析結果較第2次全國土壤普查時上升了0.4g/kg,增幅達51.87%。
3.3.3 土壤有效磷含量變化分析
2005-2011年安陽市耕層土壤有效磷含量平均值14.2mg/kg,較第2次全國土壤普查時大幅增加,增幅高達123%。土壤有效磷含量的大幅增加與大量使用磷酸一銨、磷酸二銨和復合肥有直接關系,由于磷肥施肥方式的粗放,導致磷肥利用率并不高,主要是在耕層土壤表層累積。
3.3.4 土壤速效鉀含量變化分析
2005-2011年安陽市耕層土壤有效磷含量平均值119mg/kg,較第2次全國土壤普查時降低了29mg/kg,降幅達20%。土壤有效磷含量的降低,一方面是由于鉀肥價格持續升高,鉀肥使用率偏低;另一方面,雖然秸稈還田技術的推廣和復合肥的大量使用,但是農作物產量不斷提高,作物需鉀量相對較大,土壤中的鉀元素未得到及時補充;還有就是粗放的施肥方式,造成了鉀肥利用率低和土壤速效鉀含量的降低。
4 結論
本研究通過對2005-2011年安陽市測土配方施肥項目采集的耕層土壤樣品化驗分析結果,與第2次全國土壤普查耕層土壤數據對比分析,土壤有機質、全氮含量穩步提升,但仍處于較缺乏和中等水平;土壤有效磷含量處于上升趨勢,增幅明顯,處于中等水平;土壤速效鉀含量降幅明顯,處于較低水平。
建議通過采取以下技術措施:
1.增施有機肥、培肥地力。由于有機肥具有改良土壤理化性狀、提高耕地肥力,改善農產品品質等突出效果。在當前優質、高產、高效農業生產中,須進一步抓好有機肥的推廣和使用。
2.大力實施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項目。糧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保障糧食安全關鍵在于耕地質量的提升。
3.大力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试谵r業生產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化肥的大量使用造成了農業成本增加、資源浪費、農業面源污染等一系列問題。解決這些問題的最佳途徑就是大力推廣應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通過測土化驗、田間試驗等建立作物主要施肥體系,從而設計出更加科學的施肥方案,使施肥量達到最佳水平,滿足農作物的需要。
參考文獻
[1]全國農業推廣服務中心.土壤分析技術[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6.
篇7
Abstract: In order to meet the needs of modern teaching in soil science courses and cultivate high quality talents with innovative consciousness and innovative ability, and based on inquiry teaching method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d the connotation of inquiry teaching method, and the concrete application in soil science course, and obtained good results.
Key words: inquiry teaching method; soil science; teaching reform
土壤是農業生產的重要自然資源,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土壤學不僅是與農業生產密切相關的一門學科,而且還是高等院校農林類專業的一門重要專業基礎課。伴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引起的自然資源日益短缺、食品安全和環境保護問題(這些都是土壤學服務的領域),學習土壤學知識顯得尤為重要[1-2]。
由于土壤學課程內容豐富,涉及知識面廣,概念繁多,知識抽象,理論性和實踐性強,而長期以來土壤學課程以傳統的“教師主導+學生被動”為特征的灌輸式教學方法為主導,形式單調,只注重對學生以授為主的單向知識傳遞,因而造成學生完全是被動地接受教師理解和整理過的土壤學相關理論知識,缺少師生教學互動,也談不上讓學生主動發現、思考和解決遇到的實際農業生產問題,更不能培養和增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時也束縛了學生的個性發展,學生缺乏主動探索土壤學學科領域知識的精神,這不利于學生自主學習、科研素養和創新實踐能力的提高[3]。與此同時,《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和《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2015]36號)文件也要求深化高等學校創新教育改革,改革傳統教學方法,以適應現代社會對高素質人才需求。因此要想克服以上土壤學課程的傳統教學缺點,只有通過引入先進的教學方法,充分提高和激發學生對土壤學課程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真正使教學成為學生好學、教師樂教,培養和提高學生對土壤科學探究和創新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為此,在土壤學課程中運用了探究式教學方法。
1 探究式教學法內涵
探究式教學法又稱發現法、研究法。它不同于教師“傳道、授業、解惑”和學生“聆聽、接受、模仿”的傳統教學方法,而是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其宗旨是培養創造性人才。主要教學過程是在教師根據課程內容精心設計科學問題的誘導下,在學生掌握現有知識基礎上,引導學生在通過獨立自主學習和相互廣泛合作討論,為學生創造探索疑問、自由表達、深入討論問題的空間,使學生能自主完成探究學習、與本課程相關知識內容學習以及解決實際生產生活中問題的一種教學形式[4-5]。
探究式教學法突出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創新能力、自學能力為教育理念,發散學生創新、創造性思維,引導學生利用現有知識通過自我探究學會學習的一種方法,培養他們終身學習能力以及為日后創新性工作奠定良好基礎。作為探究式教學引導者的教師,在充分駕馭相關學科知識背景前提下,依據教學要求篩選科學合理具有挑戰性的問題,啟發引導學生思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獲取新知識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生疑、質疑和釋疑”的能力。與此同時,教師還要為學生積極營造融洽的探究氣氛,促使探究順利開展,把控探究廣度和深度,客觀、公正評價探究的得失經驗。另外,學生作為探究式教學的主人,在按照教師教學要求的基礎上,明晰探究目標,提高探究自覺性,主動思考探究問題,掌握探究方法,深入交換探究意見和建議,及時總結探究成果。由上可知,在探究式教學的過程中,既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又增強了學生的自主能力??梢哉f,探究式教學是教師為“導師”和學生為“主人”的雙方都參與的教學活動,是師生攜手探索新知識的學習過程。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不但學到了知識,而且更為重要的是學到了獲得新知識的途徑。它不但滿足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這一高等教育任務,而且也符合當前國內外教育發展的新趨勢和當今社會對人才需求的標準[4,6]。
2 探究式教學在土壤學課程中的具體應用
2.1 科學合理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自身求知欲
探究式教學活動緊緊圍繞著探究問題展開。創設一個科學合理的探究問題情境,主要是讓學生形成問題意識,明確探究目標。這就要求教師科學設置一些既符合課程教學內容,又不越過學生知識面難度的適中問題情境。教師主要利用多媒體技術、網絡資源、實驗觀察、查看數據等方式,引導學生主動提出與土壤學課程內容有關的實際問題,比如種植綠肥為何能培肥土壤?小麥等作物為何要在春季追施氮肥?油菜為何會出現“花兒不實”[3],這些都能使學生在疑難情境中產生困惑,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提高探究積極性,與此同時,也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積極解決問題的能力,并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創新能力[6-7]。例如,在講解土壤有機質時,提出“土壤有機質對土壤肥力水肥氣熱有何影響?”這一問題。起初一看,可簡單地認為土壤肥力因素包括水肥氣熱,土壤有機質礦質化為植物提供養分就滿足土壤肥力“肥”這個因素;此時教師可以實時引導下一個問題“土壤有機質在土壤肥力中的作用還要考慮到改良土壤方面”,這就使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了“土壤有機質是如何改良土壤”的疑問,讓學生明確下一步探究的任務,順其自然就產生了深入探究興趣,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主動地進入自學探究階段,主動通過各種途徑查閱相關資料,這樣不但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拓寬學生的知識面,也會給自學探究增添無限的動力和樂趣。
2.2 圍繞探究目標,充分挖掘學生自主探究潛能,最終完成主體探究
探究式教學的關鍵在于讓學生對開放性科學問題進行自主探究。對于充當“導演”角色的教師來說,應當積極正確引導和幫助學生根據已有經驗和知識水平對探究的問題展開相互討論,集思廣益,鼓勵學生提出不同假設和猜想。在教學過程中,積極營造和諧的探究教學氛圍,讓學生認為自己在學習過程中就是主導者,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鼓勵學生對提到的問題做出大膽假設,如種植綠肥的原因是肥料所含的作物所需營養元素比較多;油菜會出現“花而不實”是因為沒有蜜蜂的傳粉等。接下來,教師在制定詳細探究教學計劃的基礎上,幫助學生明確如何尋找科學合理收集證據的資料方法,引導學生通過試驗、觀察、查閱文獻、調查數據等多種途徑和形式圍繞問題收集有利于問題解開的相關資料。如小麥在不同生長期的需肥特點以及施入到土壤中氮肥的轉化和損失等,下一步,引導學生對所收集的相關資料進行綜合整理并對假設做出科學的解釋,比如小麥春季追施氮肥是由于小麥此時處于拔節期,需要大量氮肥,而氮肥在施入土壤后損失量比較大,所以必須分不同時期施給小麥等。最后引導和幫助學生再次檢查和思考探究計劃是否周密、資料收集是否完整和解釋是否科學,并對最后的結論做出可靠性評價。若結論與預先假設不符, 此時教師應引導學生重新確定探究方向,再次重新制定探究方案。比如根據油菜需肥特點,油菜會出現“花而不實”和蜜蜂的傳粉沒有關系,和油菜缺硼元素有關系;種植綠肥不僅是因為綠肥肥效高,而且能使土壤中難溶性養分轉化并有利于作物的吸收利用,改善土壤的物理化學性狀,促進土壤微生物的活動,最終引導學生明確種綠肥不僅是增辟肥源的有效方法,對改良土壤也有很大作用。再例如,學生對前文提到的“土壤有機質對土壤肥力水肥氣熱有何影響?”這個問題,主要提出了“土壤有機質是否可以提供植物生長所需要的養分?”、“土壤有機質是否可以改良土壤?”及“土壤有機質是如何改良土壤的?”這三個問題。教師要善于抓住時機,積極引導學生從以下2方面去加以探索:(1)土壤有機質給植物提供哪些生長所需要的養分?(2)土壤有機質改良土壤是改善土壤的水分物理性質及物理化學性質嗎?如果是,如何改善?進一步引導學生探究土壤有機質礦質化釋放植物所需營養元素,包括哪些養分元素?是否能滿足一季作物生長需要?若不能滿足,如何解決?與此同時,誘導學生弄清楚土壤水分的物理性質和土壤物理化學性質有哪些?它們是如何影響土壤肥力的?這樣既可以發散學生的思維,又能引人入勝,再加之學生自身具有強烈解決問題愿望,問題的釋疑也就水到渠成。這些對于對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分析能力、提高應變能力等都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7-8]。
2.3 歸納總結,科學評價探究得失,引深探究
歸納總結,不但是對學生先前探究過程的總結,而且也是對探究成績的評價,其主要作用是了解學生是否掌握探究式教學方法。同樣在上面的問題中,問題的關鍵在于學生能否領會土壤肥力四大要素(水、肥、氣、熱)之間的辯證統一關系,也就是土壤有機質通過土壤有機質礦質化和土壤水分物理性質、物理化學性質來間接影響土壤肥力的四大要素。又如小麥在春季因為土壤中氮肥的轉化和損失要追施氮肥,那么磷肥、鉀肥是否也需要追施呢?學生很自然地聯想到土壤中磷、鉀肥的轉化和損失。也就是說通過這樣簡單的科學歸納,概括出要點,讓學生掌握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然后努力讓學生對自學和探究獲得的新知識真正運用自如,引深探究,學會舉一反三,能獨立解決類似問題。這樣學生既能收獲成就感,又能激發探究熱情,為日后探究學習打下堅實基礎。當然也要科學評價學生自主探究過程中的優點和缺點,學生或各組可以進行自評和互評,教師評價時要注重對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的評價,不僅看最后的結果,也要給學生在探究活動中的表現給出有建設性的意見,這樣可以為學生今后解決類似或相關問題指明方向[7-9]。
篇8
[關鍵詞] 低產田 障礙因子 對策
[中圖分類號] S15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4)03-0064-02
目前,中低產田嚴重阻礙了瑪納斯縣農業生產進一步發展。受水土資源限制,充分挖掘現有耕地的潛力,改良中低產田,能有效提高提高土地生產力,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手段。
一、主要障礙因子
改造中低產田的障礙因素主要是部分耕地干旱缺水鹽堿重、土壤瘠薄、板結、漏水、漏肥等因素。
1. 農業結構不合理,致使土壤肥力下降
全縣耕地土壤有機質平均含量19.52g/kg,堿解氮57.67mg/kg,小于60 mg/kg的面積占總土地的63.1%;速效磷小于10 mg/kg的面積占耕地面積的48.6%。因此要調整農業結構的合理化,提高土壤養分含量。
2. 地面坡度大,土地不平整,水土流失嚴重 土壤類型主要有白板土和紅板土,地面坡度大多在1.7%左右,土地坑洼使澆水時極易造成水土嚴重流失。
3. 土壤板結 我縣土壤大面積板結,高達55萬畝,約占耕地總面積的一大半,耕層容重達1.65g/m3,這種情況嚴重影響滲水和作物出苗。
4. 土層薄、漏水、漏肥
土層薄的土壤保墑和保水、保肥性能差,常引起土壤干旱和缺水缺肥,戈壁紅板土和戈壁白板土就是這類土壤。
5. 重用輕養,地力下降
由于人多地少,極易造成土地分配不均,加劇了耕地輪作的困難,土壤缺乏休養生息的機會,再加上一味的追求土地的利益最大化,但是對土地投入量少,導致地力下降。
二、培肥改良措施
改造中低產田的重點是消除土壤障礙因素和培肥地力,因此要治理鹽堿地和培肥地力相結合,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結合,實行以改土為中心,土、肥、水綜合治理的方針。
要充分運用和推廣現有科技成果和先進的實用技術,走大農業、高科技和資源集約型優質高效農業的路子,積極做好綜合開發的可行性調查和規劃設計工作。本著節約資金,重點突破,配套發展的原則,發揮改造中低產田的最佳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1. 降低地下水位,防治土壤次生鹽漬化
1.1 挖溝排水,完善排水系統:排水工程是改善鹽堿鹽地主要方法,健全干、支、斗、農多級排水渠系,從而保證灌水與排水的平衡。
1.2 加強灌溉管理,用水效率最大化,做到按作物種類、地形情況、土壤條件,適時、適量的科學灌水。以細流溝灌或小畦灌,滴灌等先進節水措施代替大水漫灌。
1.3 退耕還林,減少土壤水分流失
長期采用精細耕作的方式,提高科學技術水平,對作物的布局進行科學的調整,自然的排水排堿,達成全面治理的目的。
2. 培肥土壤,提高農田有機質含量,使得土壤的物理性狀得到改善。
2.1 種植綠肥,提高土壤中有機質的含量,促進土壤熟化
定位檢測的結果表明:連續兩年種植小麥,土壤有機質顯著增加,增加0.1%。由此說明種植綠肥草木棲對土壤有機質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因此不重視綠肥的種植,也是造成土壤有機質下降的原因之一。
2.2 秸稈還田對農業發展有重要影響
實踐證明,秸稈還田大有裨益:a增加土壤有機質,通過對大麥、玉米、棉花秸稈還田的試驗,土壤有機質含量增加0.303%;b土壤有機質的增加,對土壤的理化性狀有極大的改善作用,提高了土壤肥力;c節約了勞動力,降低勞動強度;降低了氮肥的投入量和物化成本投入費用;d節本增效。
2.3 積極發展農區畜牧業,實行過腹還田,增加有機質肥料的投入。
農家肥是農業生產中的主要肥源之一,在提高土壤肥力方面具有重要的不可代替的作用。經多年調查由于農民施用了有機肥大大提高了低產田肥力。小麥從之前的畝產250公斤提高到了現在的畝產375公斤。經過幾年的改良,土壤逐步轉化為灰板土,保水、保肥能力明顯增強,土壤中的養份也增加了。
2.4 加強耕作制度,促進土壤風化,實行秋耕冬灌
有機肥和灌凍水配合使用,使土壤能夠進行充分的風化,使得土壤充分熟化,對疏松土壤,改良結構豆郵很大幫助,有利于第二年開春的出苗和作物生長。
定位試驗的結果表明:大土塊經過半個月伏耕后,緊實度由開始的27.5公斤滑落到16公斤,土壤容重由最初的1.53克/立方厘米下滑至1.20克/立方厘米,有助于疏松耕層土壤,加強滲水性能和透氣,經過伏耕曬垡的地塊對增加土壤的速效養分有一定作用。
2.5 增加投入,合理使用化肥,提高生產效益
2.5.1 進行配方施肥,優化測土施肥
施化肥能為土壤提供有效養分,同時滿足作物對氮、磷、鉀的需要,從而大幅度提高作物產量。配方施肥不僅可以培肥地力,提高化肥利用率,而且也是增加作物產量,改良中低產田的重要手段。
2.5.2 有機肥和氮、磷肥配合使用
農業生產實踐表明:有機肥與化肥各有其優劣,二者如果可以配合使用,能夠取長補短,達到最好的效果。由41個定位監測點看,幾年來只有11個點施用農家肥,而其它30個點從未施用過有機肥。經過11個點測定分析,一般土壤養分含量增加的占多數,尤其是土壤有機質含量上升的占73%,全氮增加的占46%。堿解氮上升的占46%,速效磷上升的占64%,表現都呈上升趨勢,由此得出有機肥是改良土壤的重要物質。如果不施有機肥或者施用甚少都會造成土壤中有機質損失或降低。故有機肥是提高土壤有機質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也是培肥地力的重要肥源。
2.5.3 氮磷配合,增加土壤速效養分
由30個定位監測點測定,氮磷化肥配合施用后,大多數土壤養分含量都會增加。堿解氮增加的占57%,下降的占43%,速效磷增加的占77%,下降的占23%。如果氮磷配合使用,能有效改善土壤中理化性質,土壤速效養分得到補充,增加較快。看來農業生產對化肥的需求是不可替代的,在提高作物產量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2.6 增加微量元素的含量,是培肥地力的必要措施
土壤微量元素的分析與比較表明,由于長期種植棉花和玉米,盲目施肥并沒有根據土壤的微量元素豐缺進行,大大降低了土壤中硼、鋅的含量,眼中的會影響到各種作物的正常生長,因此,在中低產田改良中,應注重硼、鋅等微肥的使用量,使之達到增產的目的。
三、結論
改造中低產田要兼顧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要通過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施用配方肥料,充分結合當前效益與長遠效益,因地制宜制定綜合措施,有機肥是培肥地力的條件關鍵所在,以有機肥為主,以無機肥為輔才能相輔相成,合理施用化肥,這樣才能在施用有機肥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化肥的最大效益。使農業措施與生物措施相結合,綜合改善中低產田,才是農業生產發展的根本出路。
參考文獻
篇9
安丘市委、市府高度重視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特別是從2007年6月起,圍繞全面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有效應對日韓、歐美等農產品國際貿易技術壁壘,增強安丘農產品出口創匯優勢,積極探索從源頭上保證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新模式新機制,在全國率先啟動實施了農產品質量安全區域化管理體系工作,使安丘市的農產品質量有很大程度的改善。為此安丘市先后被授予全國蔬菜出口第一縣、全國園藝產品出口示范區、出口蔬菜重點區域基地縣、設施蔬菜重點區域基地縣和山東省食品安全示范市。要想鞏固前段成果,進一步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首當其沖的是重視有機農業的發展,重視有機農業的發展,在于重視土壤有機質的提升,重視土壤有機質的提升,在于重視有機肥及微生物菌肥的使用。2011年安丘市委、市府提出“有機質提升工程”、“沃土計劃”是具有戰略意義的一項大幅度改觀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重大措施,是保障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大舉措。
2.從農業生產的現狀來看,發展有機農業必須解決的幾個問題
2.1土壤的改良問題
隨著農業的發展,農民對產量的渴望,大量化學投入品的的濫用,使我們賴以生存的土地理化性狀發生了一些質的變化,如:土壤不同程度的堿化或酸化、土壤養分失衡、土壤通透性降低(板結)、土傳病害發生嚴重、離子濃度增高、安全性下降等,致使土地質量下降。這一問題不解決,發展有機農業無從談起。
2.2引導農民改變種植習慣的問題
安丘市委、市府在全國率先啟動實施了農產品質量安全區域化管理體系工作,將管好“藥瓶子”、“肥袋子”當做大事來抓固然很好,但是農民種地為什么要施肥?為什么亂施肥料?為什么要施藥?為什么亂施農藥?不施化學肥料、化學農藥行不行等一些問題卻反思的不多。就我市目前土地狀況來看,想要改變農民把增加大量化學元素肥料投入、把反復噴施化學農藥防治病蟲害做為增加蔬菜產量的途徑是很難的。對土地貪婪索取,盲目投入,形成惡性循環,加重了土壤破壞程度。在這種情況下,政府有責任引導農民改變種植習慣、引導農民走有機農業發展之路。要想改變現狀,必需讓農民從眼盯產量向眼盯土地轉變,必需讓農民知道只有養地、護地,把土地變肥沃,才能生產出產量高、品質好的農產品,才能減少化學投入品的使用,才能獲得更高的收入。
2.3提高農民科技素質和科學種田水平的問題
有機農業的發展離不開農民,目前,農民科技素質、科學種田水平較低,目光短淺、盲目追隨是需要解決的問題?!坝袡C農產品、安全農產品是農民種出來的,帶有肥殘、藥殘的不安全農產品也是農民種出來的?!?,大多數農民生產出帶有肥殘、藥殘的農產品,并不是有意而為之,而是處于無奈或知識水平不高,不懂科學使用化學投入品而造成的。政府幫助農民提高科技素質,提高科學種田水平,引導農民走有機農業的發展路子要提到一個新的高度。
3.解決存在問題,發展有機農業
從使用有機肥、微生物菌肥入手是必然趨勢,也是根本所在
(1)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改善土壤微生物的繁衍生存條件,對加速土壤養分生物降解過程、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理化性狀、減少化學投入品的使用量,對提高農產品產量和質量來說,是一項投入少、見效快、農民易接受、易推廣的土壤改良技術措施。有機肥、生物菌肥投入量過少、施肥不平衡、化學投入品濫用是造成我市土壤退化的主要原因,增加土壤有機質的含量,是防止土壤肥力退化的主要技術措施。
(2)土壤有機質含量與土壤肥力水平密切相關。土壤有機質含量對土壤性狀、作物生長和化肥的施用影響很大。原因在于:首先,有機質含有作物所需的全部養分,雖然含量低但是卻是作物養分的主要來源,土壤中的氮,有95%以上氮素是以有機狀態存在于土壤中的,土壤中磷、硫、鈣、鎂以及微量元素主要來源于有機質,所以有機質多的土壤,養分含量也就多,種植作物就可獲得穩產、高產。其次,有機質本身所含物質以及在微生物作用下所產生的維生素和一些植物生長調節劑可以增強作物呼吸,提高作物細胞膜的滲透性,增強對營養物質的吸收,從而促進作物的生長發育,在少用或不用化學肥料的情況下仍然可以獲得高產的保障。第三,有機質中的腐殖質是土壤團粒結構的主要膠結劑,有機質含量高,土壤團粒結構好,土壤吸熱能力強,土壤松緊度就適宜,不板結,土壤肥力就高。第四,土壤有機質屬于有機膠體,具有強大的吸附能力,能吸附大量的養分和水分。土壤中大部分養分都是在有機質的作用下形成絡合物或螯合物,避免難溶性磷酸鹽的沉淀才被作物吸收利用的。試驗證明一份有機質能吸收五份水分,所以說土壤有機質是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的根本。第五,土壤有機質供應土壤微生物所需的碳源,有機質含量高有利于微生物的活動,土壤微生物的活動增強,對土壤改良作用重大,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是土壤有益微生物生存的先決條件,只有有益微生物的大量存在,才能保證土壤肥力具有較高水平,為作物生長提供豐富的、全面的養分;才能增強土壤保水、保肥能力,防止土壤板結,減少固有養分的流失;才能減少化肥用量,提高肥料利用率。所以大量使用有機肥及微生物菌肥才是發展有機農業最有效的技術措施。
(3)使用有機肥及微生物菌肥是減輕病蟲害發生,降低農藥使用量的有效途徑。農藥的使用量決定于病蟲害發生程度,而病蟲害發生程度又決定于作物的生長狀況,作物的生長狀況很大程度決定于土壤性狀。只有使用有機肥及微生物菌肥,提升土壤有機質含量,才能改善土壤性狀,才能使作物根系發達、生長健壯,抗逆性增強,才能使作物病蟲害發生程度輕,作物病蟲害發生程度輕,用藥量自然就少,污染程度就低。另一方面,使用有機肥及微生物菌肥,擴大土壤中有益微生物菌群,抑制有害微生物菌群,改變土壤環境,同樣可以減輕病蟲危害。再者,農作物病害90%以上并不是由有害生物引起,而是由環境不良、土壤養分不平衡造成,只有使用有機肥及微生物菌肥,提升土壤有機質含量,才能改善環境條件、平衡土壤養分、緩沖土壤離子濃度,才能在很大程度上減輕了農作物病害,降低農藥使用量。
4.我市使用有機肥及微生物菌肥,發展有機農業的有利條件
(1)安丘市委、市府高度重視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在全國率先啟動實施農產品質量安全區域化管理體系工作,為我市使用有機肥及微生物菌肥,發展有機農業創造了政治條件。為進一步拓展農產品質量安全區域化管理體系工作,鞏固已有成果,自今年開始連續三年實施“沃土工程”、“有機質提升計劃”,這些措施為發展有機農業創造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2)地勢西高東低,山地、丘陵,平原各占1/3,農業生態景觀多樣,生產條件各不相同,許多地方如:柘山、吾山、石埠子部分村莊,多集中在丘嶺、山區,農民具有傳統的種植習慣,這也為有機農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發展基礎;我市是一個農業大市,有著歷史悠久的傳統農業,農民在土地利用上、有著精耕細作、用養結合、地力保持、農牧結合等方面豐富的經驗。有機農業又是在傳統農業的基礎上依靠現代的科學知識,在生物學、生態學、土壤學科學原理指導下對傳統農業反思后的新的運用,現在我們只要科學指導、政策扶持、正確引導,農民轉變高化學品投入耕作習慣,回歸傳統種植還是易接受的。
(3)安丘是一個農業大市和農產品出口強市,是中國姜蒜之鄉、中國蘆筍之鄉、中國蜜桃之鄉、中國草莓之鄉、中國櫻桃之鄉。全市有250種農產品在國家工商局注冊了商標,38種蔬菜、84個產品獲得了綠色食品標志使用權,分別有68種和5種產品被認定為有機食品和無公害食品,安丘大姜、柘山花生被審定為國家地理標志產品。農產品種植基地多、面積大,既有被確定的山東省首批12個出口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也有被國家質檢總局批準的25個重點推進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典型示范區,種植集約化程度高,對發展有機農業渴望值高,對發展有機農業奠定了良好基礎。
5.使用有機肥及微生物菌肥,發展有機農業之我見
(1)首先要加強使用有機肥及微生物菌肥,發展有機農業的宣傳力度,通過各種媒體如報紙、電視等方式的宣傳,進一步提高農民意識;整合技術力量,利用各種場合,宣傳使用有機肥及微生物菌肥,發展有機農業的好處和正確使用有機肥及微生物菌肥的方法。
(2)政府通過合理的政策引導和調控,針對有機肥、微生物菌肥的使用給予一定補助,使用有機肥、微生物菌肥所產農產品在收購上給予優先照顧,不失時機的在常規農業向有機農業轉化期間,給予種植者以經濟支持,為我市有機農業的發展提供動力。
篇10
關鍵詞:雙陽區;耕地質量;保護;調研
中圖分類號:S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432(2010)-10-0034-2
1 耕地質量保護現狀
1.1 耕地數量基本情況
雙陽區地處長春市的東南部,是長春市面積最大,集農業、工業、旅游業為一體的新城區。全區耕地面積109萬畝,其中玉米播種面積86.6萬畝,水稻播種面積18.4萬畝,豆類3.4萬畝,蔬菜6.0萬畝。全區況人口38.3萬,其中農業人口28.7萬,人均占有耕地面積為3.7畝。種植業以玉米和水稻為主,占總耕地面積的96.26%。轄區共有4個街道(其中一個沒有種植業)、3個鎮、1個鄉。
1.2 耕地質量基本情況
雙陽區現在耕地主要土壤類型為暗棕壤、白漿土、草甸土、黑土、泥炭土、新積土。其中南部低山丘陵區主要土壤類型為白漿土、暗棕壤,北部平原區主要土壤類型為黑土、草甸土,在飲馬河沿岸零星分布有新積土,在齊家鎮、雙營鄉低平地及沼澤地分布少量泥炭土。
參照農業部關于耕地地力調查和質量評價的分級標準,通過2007年耕地質量評價,我們雙陽區一級地面積為22.10萬畝,占土地總面積的12.08%;二級地面積為53.43萬畝,占土地總面積的29.19%;三級地面積為31.22萬畝,占土地總面積的17.06%;三級地面積為31.22萬畝,占土地總面積的17.06%;四級地面積為41.93萬畝,占土地總面積的22.91%;五級地面積為25.78萬畝,占土地總面積的14.09%;六級地面積為8.45萬畝,占土地總面積的4.62%;七級地面積為0.09萬畝,占土地總面積的0.05%。
1.2.1 土壤有機質狀況 1982年第二次土壤普查時,雙陽區對境內有機質含量進行了分析化驗,有機質平均含量為2.37%,變幅為1.5-3.0%。2007年通過耕地質量評價項目,雙陽區耕地土壤有機質含量平均為2.96%,變化幅度在2.74-3.31%之間。2007年與土普時相比土壤有機質含量平均提高了0.59個百分點。但是,土壤有機質含量的提高是因為大量玉米根茬以及旋耕根茬還田使農田增加非腐解物狀態的有機質,從而提高了土壤有機質的含量,但非腐解物不是純正的礦化腐殖質,此物需經過若干年方能生成真正的腐殖質。
雙陽區耕地和非耕地面積183萬畝,各鄉鎮街土壤有機質含量如表1。
雙陽區耕地和非耕地土壤有機質含量在一級范圍內的占22.75%,在二級范圍內的占77.25%。
雙陽區耕作土壤類型主要有白漿土、草甸土、新積土、黑土、暗棕壤、泥炭土、沼澤土和水稻土,通過2007年耕地質量評價項目,有機質含量分別為2.96%、2.97%、2.94%、2.97%、2.97%、2.94%、2.96%、2.98%,其含量差異不太大。
1.2.2 土壤全氮養分狀況 根據2007年測定結果,雙陽區耕地土壤中全氮含量平均為0.114%,變化幅度在0.076-0.180%。其中,旱田全氮含量平均為0.004%,變化幅度在0.078-0.180%;水田全氮含量平均為0.113%,變化幅度在0.076-0.165%。在全區各類型的土壤中氮素差異不大,含量最高的是黑土,平均含量為0.117%,含量最低的是泥炭土,平均含量為0.104%。與第二次土壤普查結果比全氮含量降低了0.015個百分點。
1.2.3 土壤磷素狀況 根據2007年化驗結果,全區耕地速效磷含量平均為14.759mg/kg,變化幅度在7.066-21.827mg/kg。與第二次土壤普查比,速效磷含量有所降低,第二次土壤普查速磷平均含量為26.1mg/kg,降低了11.3mg/kg。
1.2.4 土壤鉀素狀況 根據2007年化驗結果,全區速效鉀含量平均為102.656mg/kg,變化幅度在50.728-167.394mg/kg。第二次土壤普查時速效鉀含量平均為165mg/kg,比土普時下降了52.3mg/kg。
1.2.5 土壤微量元素狀況 根據2007年化驗結果,有效鋅含量平均為2.131mg/kg;有效銅含量平均為3.808mg/kg;有效鐵含量平均為82.885mg/kg;有效錳含量平均為31.830mg/kg;有效硼含量平均為0.742mg/kg。
1.2.6 土壤理化性狀 雙陽區土壤以黑土、草甸土、白漿土、暗棕壤為主,土壤pH值以偏酸性接近中性為主。全區pH值平均為5.763。
2 耕地質量保護的主要做法
2.1 耕地深松深翻、增施有機肥
近幾年由于農機具購置補貼項目的實施,雙陽區2008-2010年深松深翻面積69.5萬畝。
雙陽區目前有機肥肥源主要是牲畜糞便、鹿糞等,資源總量為180萬噸。但是由于農業機械化的不斷推廣應用,牲畜數量逐年減少,有機肥肥源數量逐年下降,同時受農民種地觀念的變化,近幾年有積肥施用面積占耕地面積的20%左右,約為1.5萬公頃,施用總量為55萬噸。
2.2 開展測土配方施肥
自2006年起,雙陽區測土配方施肥面積累計210萬畝,已經覆蓋全區水旱田,同時有的地方達到兩次。
2.3 實行寬窄行休閑種植方式
自2007年起累計推廣玉米寬窄行休閑種植技術30萬畝。
3 耕地質量保護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其原因
3.1 耕地利用結構變化問題
隨著我區玉米種植面積的不斷提高和高產型玉米品種的種植,土壤中養分的攜走量不斷加大,土壤中的養分入不抵出,至使土壤綜合肥力不斷下降。而豆科作物面積越來越少,所以種植結構的變化從耕作角度來看,不利于耕地質量保護。
3.2 耕地土壤肥力退化問題
玉米大面積的種植和玉米效益的不斷攀升,玉米田氮磷鉀化肥施用量的不斷提高,土壤板結現象也日益嚴重;同時由于商家追求利潤的趨使,也使肥料施用的品種的不合理。這些都是導致土壤肥力退化的主要原因。
3.3 耕地土壤侵蝕、板結、干旱、水土流失等問題
我區從地形部位上處于西部臺地向東部長白山地過渡地帶,南部為低山丘陵區,北部為平原或漫崗臺地區。地形起伏較大,同時由于夏季雨水集中,易造成耕地表層土壤流失。第二由于土壤自然植被的破壞,土壤水土流失也日益加大。第三,“雞爪崗”地形較多,風蝕比較嚴重。
3.4 耕地環境污染情況
存在部分耕地環境污染。例如,造紙廠排放的生產污水,水泥廠的水泥灰等;地膜垃圾、方便袋垃圾等;農藥、化肥污染等;公路灰塵污染也日益嚴重。
3.5 耕地質量保護技術方面的問題
耕地質量保護是一個龐大的綜合性問題,技術上的支持必不可少,但由于沒有較完整、較系統的技術支持,所以操作上醫頭醫腳不能兼顧,所以,耕地保護技術是一項亟待解決的技術難題。
3.6 耕地質量保護政策方面的問題
一是農民在現有的政策體制下,很難主動承擔耕地地力保護性工作;二是在國家沒有經費投入的情況下,土壤地力監測很難實現、或不長久。
4 加強耕地質量保護的措施和建議
4.1 加大耕地保護工作力度
從三方面著手:一是政策上支持耕地保護工作可操作性研究;二是建立獎懲分明的制度;三是加大耕地保護性工作的技術研究。
4.2 加大宣傳力度
營造主動保護耕地的氛圍。
4.3 提倡科學種田
不僅從農民著手,更要從科研單位、大專院校著手,使土壤利用與開發更為合理。
4.4 從生態的角度,考慮土壤資源可持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