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鹽堿化成因范文
時間:2023-12-01 17:30:5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土壤鹽堿化成因,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 鹽堿地;成因;防話;陜西榆林
中圖分類號 S156.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2)02-0298-02
淤地壩是黃土丘陵溝壑區治理水土流失的最后一道防線,因其強大的攔泥淤地及生產效益,在黃土丘陵溝壑區得到大力發展,其蓄洪攔泥的最終產物――壩地,是寶貴的土地資源。但是溝道打壩建庫改變了徑流匯集狀況,將雨水蓄在溝里,必然抬高地下水位,特別是水庫高水位蓄水后,庫下水位抬高更快,鹽堿隨水上升至地面,久而久之導致壩地鹽堿化,制約壩地效益發揮。土壤鹽堿化既是涉及農業、土地、水資源的綜合問題,也是典型的生態環境問題。鹽堿地作為一種重要的土地資源,其治理和改良意義重大,已經成為一個世界性的難題。
1 榆林市鹽堿地現狀
1.1 榆林市概況
榆林市位于陜西省最北部,地處陜甘寧蒙晉五省(區)接壤地帶。東臨黃河與山西省相望,西連寧夏、甘肅,北鄰內蒙古。黃河沿東界南下涉境逾400km,地貌大體以長城為界,北部為風沙草灘區,占總面積的42%,南部為黃土丘陵溝壑區,占總面積的58%。平均海拔1300 m,氣候屬暖溫帶和溫帶半干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0℃,年平均降水量約為400mm。
1.2 鹽堿地現狀
據統計,2008年榆林市橫山縣共有淤地壩2000多座,可淤面積4459.80hm2,已淤面積4067.27hm2(其中鹽堿面積1266.67hm2,占已淤面積的31.14%,已利用面積2260.60hm2,占已淤面積的55.58%)。另據古水、趙石畔村6座壩的實地調查,總壩地面積174.67hm2,而鹽堿面積就達114.40hm2,占總壩地面積的65.49%。糧食作物在這些鹽堿壩地上不能生長,造成資源閑置。因此,治理壩地鹽堿、提高壩地生產效益的任務艱巨且意義重大。
2 鹽堿地的成因
從鹽堿壩地外觀分析,從上游到下游里“積水沼澤一鹽荒地一重度鹽堿一中度鹽堿一輕度鹽堿一非鹽堿”分布。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2.1 壩系規劃不合理
壩地淤成后,因受地形、淤積物和原溝床比降的影響,地下徑流坡度由大變小,徑流條件由好變壞,使地下水排泄不暢,水位不斷雍高,導致壩地產生鹽堿。
2.2 壩內淤泥含有可溶性鹽類
壩地有上部排水不良、地下水位較高的特點。由于蒸發作用,使淤泥中可溶性鹽類隨地下水毛細管上升,積于壩地表層,亦形成壩地鹽堿。
2.3 排水渠道滲漏
壩內排洪渠多靠壩地一側,除排泄汛期洪水外,還有來自上游的常流水,但往往因洪水淤積,使渠底高出壩地地面,在壩中形成“懸河”,增加壩地地下水補給,使地下水位不斷增高,加速壩地鹽堿化。
2.4 壩地埋壓了泉水
較大的溝道多為地下水的排泄區,形式以泉水為主,在打壩后,淤泥將泉水埋壓,也會因排水不暢導致壩地鹽堿化。
2.5 壩地常流水無固定河槽而自由漫溢
壩地形成后,改變原溝道比降,一般由原來的1%-2%變為1‰-2‰,甚至有的壩地前部有高仰現象。因此,地表徑流條件惡化,在壩地地面形成寬淺而彎曲的河槽,延長水流在壩地上的人滲時間,增加壩地內的地下水量。為鹽堿化提供條件。
2.6 不合理灌水
多數農民由于對壩地墑情掌握不夠,對排灌關系、灌水制度、農業技術措施等問題的結合應用沒有經驗,盲目灌水,增加地下水的含量,也會加劇壩地鹽堿化。
3 鹽堿地的防治
根據壩地鹽堿化成因,按照“鹽隨水來,鹽隨水去”的水鹽運行規律,在壩地鹽堿化的防治中,其核心問題是將過多的地表水和地下水排除,尤其是排除土壤中毛細管水量,設法將地下水位降至堿臨界水位以下(2.5m以下),這樣就可從根本上解決壩地鹽堿化的問題。根據對榆林市鹽堿地的研究,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防治。
3.1 暗溝排水
陜西第二水文地質隊的觀測資料表明。當地下水位小于1.8m時,土壤表層鹽面積累迅速增加,耕作層含鹽量可達0.38%,土壤鹽堿化程度會由輕變重;當地下水位小于2.4m時,土壤剖面鹽分就逐漸向下運移,土壤表層鹽由積累向減少轉化。因此,先順水庫背水坡腳處挖2m深梯形溝1條,用反濾料回填1m,形成坡度為1-2°的排水砂溝,上面用土回填,再在重鹽堿地末端修同樣一條砂溝,砂溝出口與排洪渠相接,排除水庫滲水和降低壩地地下水位,就能降低和改善壩地鹽堿。
3.2 開挖集水馬槽截滲防堿
在有些壩地末端,修水庫或有較多的地下泉眼,就會使上游地下水逐漸向下游地段滲透,造成壩地全部鹽堿化。在這種情況下,就應及時在壩地末端開挖集水馬槽截滲防堿,使地下潛流集中于馬槽內然后自流排出,或用機械畜力抽水,排入排洪渠或灌溉渠內,加以利用。截滲馬槽的長度,應按潛滲范圍確定,寬度4-6m,深度應低于所要求的地下水位,一般為2.0-2.5m,馬槽為梯形,邊坡為1:1.5:1:2.0,達到槽坡穩定。在石料方便的溝道,槽底和下游邊坡最好用漿砌石。
3.3 開挖溝壕。排水治堿
在鹽堿化、沼澤化的壩地下部,如有泄水涵洞,可在壩地的尾部鹽堿分布區開挖溝壕排水,降低地下水位排除積水。排水渠可控制在排洪渠內側,既能排除地下水,叉能攔截排洪渠的滲漏水。有條件的地方,排水、排洪可結合考慮,做到一渠多用、少占耕地。排水渠深一般為2.0-2.5m。排水渠的條數可根據鹽堿面積大小而定。這種措施的優點是易于開挖,排水、工程費用低,便于檢查。缺點是占地面積大,影響交通運輸。不便耕作,壩地肥料易流失。
3.4 改變利用方式。種植耐鹽堿作物
對于地下水位較高、實在難以治理的鹽堿壩地,可以通過改變利用方式、種植耐鹽堿作物等途徑,提高壩地資源的利用率,逐步改良壩地。在水源充足的情況下,可種植水稻。水稻是一種需水量較大的耐鹽作物,耕種前需大量的水來泡田。水稻需經常淹灌換水,土壤中鹽分溶于重力水下滲入排水溝排走,使表層鹽分降低。橫山縣趙石畔鎮野人溝村利用鹽堿壩地種植水稻,產量達到5700kg/hm2,既改良壩地,又增加收入。在水源不足的情況下,還可栽植柳樹、楊樹等。
3.5 洪淤壓堿,落淤肥地
壩地是泥沙徑流匯集的地方,在有潮堿返鹽的壩地上,每年視作物生長收割情況,用控制溢洪道底高程的辦法,有計劃、有控制地引洪淤漫,壓堿改土。特別是每年的頭一兩次洪水,其含有大量的牲畜烘干糞便、枯葉雜草和肥沃表土,落淤即可肥田。通過引洪淤漫,在鹽堿壩地表層形成新的淡土層,有利于作物生長。每次淤漫厚度,一般以0.2-0.3m為宜,淤漫1年,可種2-3年不返堿。在無洪水可淤漫時,可采用抽水拉土或人工拉土的辦法改良鹽堿壩地,即先墊厚0.3-0.5m的黏土,然后再墊一層厚0.3-0.4m的黃土,有隔水阻鹽的作用,能阻止下部水鹽上升,并且黃土有利于作物生長。在輕、中度鹽堿地上采用此法,可達到治堿、改土、增產的目的。
3.6 機械深翻。改變土壤性狀
篇2
我國東北地區有我國面積最大的平原,地處亞歐大陸東部沿海,屬熱量帶的溫帶、干濕度的濕潤和半濕潤地區,是典型的溫帶季風氣候。該區域內地勢平坦,雨熱同期,森林植被茂盛,黑土肥沃廣布,是我國主要的商品糧基地。它由南部的遼河平原,中部的松嫩平原和東北部的三江平原組成,氣候適宜,沃野千里,灌溉便利,具備農業發展的最佳區位因素和區位條件。所以,我教學的時候,歸納得出東北平原的農業發展區位條件是:①地勢平坦,土壤肥沃;②氣候適宜,雨熱同期,水源充足;③地廣人稀,有利機械化耕作。在長期教學中,我歸納總結出類似的農業發展區位條件,它們是區域農業發展必須具備的基礎。在一定區域內,只有具備了這些區位條件,農業才能夠得到很好發展。
1 對比東北平原與世界同緯度區域農業發展因素
世界同緯度區域中,與東北平原有類似農業發展因素的還有美國中部平原地區、澳大利亞的墨累-達令盆地等。我們如果從自然因素來分析,它與我國東北平原農業發展因素是完全相似,具有:①地勢平坦,土壤肥沃;②氣候適宜,雨熱同期,水源充足;③地廣人稀,有利機械化耕作。上述三點仍然是其農業發展的主要因素。而僅有的區別在于美國中部平原地區的機械化程度遠遠高于我國,農業發展分帶比我國東北平原明顯。因此可以說,兩區域農業發展因素,能夠達到完整的知識遷移。所以,我們在教學中,只要講解一個區域農業發展因素,另一個區域也便水到渠成了。例如東北地區的沼澤地——三江平原濕地,在世界同緯度區域中也分布著許多類似的濕地。我們在高考復習中,把三江平原濕地的形成因素進行歸納,主要是以下幾點:①緯度高,氣溫低,蒸發弱;②地勢低平,排水不暢;③地下有凍土,地表水不易下滲;④河流有凌汛。
在我們復習世界同緯度沼澤地的時候,就能夠完全實現地理知識的遷移,如俄羅斯的西西伯利亞沼澤地,加拿大的哈德孫灣沿岸沼澤地等等,這些沼澤地的成因,完全同我國的三江平原沼澤地的形成因素能夠實現知識遷移。又如,東北地區的生態環境問題:遼河平原的鹽堿化,內蒙古高原東部的荒漠化,松嫩平原的水土流失等。這些生態環境問題,我通過知識點的歸納,遼河平原的鹽堿化成因跟華北平原能夠實現知識遷移,即①地形低洼;②春秋季節干旱,蒸發旺盛;③不合理的灌溉。內蒙古高原東部的荒漠化成因同西北地區能夠實現知識遷移,即①地處內陸,降水稀少;②全球變暖,蒸發旺盛;③過墾、過牧、過樵;④水資源的不合理利用;⑤工程建設不注意保護環境。松嫩平原的水土流失的成因與黃土高原也能夠實現知識遷移,即①降水集中,多暴雨;②地表植被稀少;③土質疏松或地勢起伏大;④植被破壞;⑤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輪荒);⑥開礦。因此,高考地理復習中,只要我們認真去總結歸納,形成完整的知識網絡體系,最終一定會如上述知識一樣,實現同類知識的完整遷移。
2 對比東北平原與我國不同區域農業發展因素
在我國遼闊的國土上,適宜農業發展的區域很多,只是相對東北平原來說,面積狹小,一些區位優勢不如東北平原優越,但是,各地根據自身優勢,取其優越自然條件,發展各具特色的農業,最終形成我國重要的農業區。譬如我國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北地區、青藏地區等四大區域中一些小平原和河谷地帶都具備跟東北平原相似的農業發展因素。如果我們教學注意總結,歸納分析,容易得出,它們任何的區域中的農業發展因素都有和東北平原相同的因素。我們教學中把握好知識遷移,將會對教與學雙邊活動收效非淺,會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3
思維導圖是一種全新的思維模式和有效的教學方法,能夠促進學生積極有意義地建構知識體,突出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它有利于關注全體學生,并注重學生的形成性評價;有利于促進教師角色轉變,建立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等。
地理學科是一門理論實際密切聯系的學科,研究的中心在于人地關系,從最基本的區域的位置(經度、緯度、海拔)到該地的氣候、地形、地貌、土壤、水文、民族、經濟、交通、宗教等,各地理事物之間存在著紛繁復雜的聯系,要理清這些地理事物間的關系,一方面我們要結合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已有的記憶,把每一個我們理解的事物加以串聯起來,我們從一出生即開始累積這些龐大而復雜的數據庫,大腦驚人的儲存能力使我們累積了大量的資料,經由思維導圖的發散性思考方法,除了加速資料的累積量外,更將數據依據彼此間的關聯性分層分類管理,使資料的儲存、管理及應用因更有系統化而增加大腦運作的效率。構成思維導圖的骨骼,另一方面同時,思維導圖善用左右腦的功能,通過對顏色、圖像、符號的使用,可以有效地提高我們的記憶力,增強我們的創造力。所以說只要有一定學習基礎和生活經驗的人都可以學會運用思維導圖,一個人一旦掌握了這種方法就可以在短時間內提高他的思維能力和思維水平,挖掘出自己的思維潛力。
思維導圖的建立有利于人們對其所思考的問題進行全方位和系統的描述與分析,非常有助于人們對所研究的問題進行深刻的和富有創造性的思考,從而有利于找到解決問題的關鍵因素或關鍵環節。這也是地理新課程改革的方向和目標,由傳統的重知識的記憶轉向重能力的培養,尤其是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地理學科以人地關系為中心進行研究這一主題決定了其發展過程中必然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新的問題,我們不可能完全預見到將來有可能出現的現象或問題,為了不讓我們的學生在遇到問題的時候束手無策,我們只有在教學過程中貫穿對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思維方式的培養,使他們在遇到問題的時候有自己的方式去思考、去研究,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的道理。學生創作思維導圖的前提是對問題有深刻的思考和認識,然后依據自己的理解進行制圖,著重在關鍵點的處理。
那么如何制作地理學科的思維導圖呢?
(一)制作地理思維導圖最重要的原則是運用聯想思維、形象思維和直觀思維。所以,第一步是根據你所要表達的章節內容選擇一個關鍵詞。這個關鍵詞是你要表達內容的核心,圍繞關鍵詞所制作的一個思維導圖是一個既具有邏輯性(歸納、演繹、類比),又具有發散性的,充分體現制作者個性化的圍繞關鍵詞的展開的概念關系圖。
(二)對于初學者來說,一個可行和有效的方法是就自己熟知和熟悉的事物或理論制作思維導圖。比如,針對課本某節內容,布置學生進行設計,先由單節內容入手,然后到單元,再到整本書,最后可以聯系和擴展到高中階段的地理知識。
(三)初學思維導圖的人切忌機械地模仿他人的思維導圖,而要在了解思維導圖的制作原理和基本方法的基礎上,一開始就堅持畫自己的思維導圖并反復地實踐直到熟練為止。制作思維導圖的高級目標是使這種思維導圖成為一種自然的思維習慣,并能夠隨心所欲地應用于所需要運用的地方。
(四)制作思維導圖可以用最基本的紙+筆的形式,但制作軟件也很多,如Inspiration、Mindmanager、Personalbrain、Brainstorm等,甚至可以用Office進行制作,最終以PDF或者PPT的形式展示,學生可以結合具體內容選擇相應的軟件。
(五)要想制作出好的思維導圖,培養自己學會學習的能力和廣泛地涉獵多種知識是必要的基礎。扎實的基礎知識和寬廣的知識面是建立思維導圖前提,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個“有心人”,提高自己的信息量。
讓我們看看思維導圖在教學中的應用吧。
例如,學習荒漠化內容可提問學生:什么叫荒漠化?荒漠化是否等同于沙漠化?草場退化、土地鹽堿化、水土流失和土地石漠化,四種景觀是否屬于荒漠化現象?引發學生積極思維,通過生生互動、師生互動,采用圖解方式可總結出荒漠化的真正含義(圖1)。
圖1西北地區荒漠化成因分析圖
例如,學習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原理后,可讓學生分析溫室氣體的增多導致地理環境的變化,引導學生畫出以下思維導圖(圖2)。
圖2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導致整個自然環境的改變
從上面分析可知思維導圖板書的優點:(1)思維導圖借助簡單的詞語、線條、顏色、符號、圖像來表達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并將分散的知識點連成線,學生可在頭腦中形成知識網絡,方便知識的提取和靈活應用;(2)同時呈現了學生的思維發展過程,使其集中精力于主題學習,保持思維的連續性;(3)顏色和線條等多種刺激,增加提取的線索;(4)記錄的過程簡單快速,結果直觀形象,信息量豐富且相互之間的關系一目了然,方便記憶和理解。
篇4
5年前我們提出,氣候變冷和構造活動變弱是沙漠化的主要原因,人類活動加速了沙漠化的進程[4]。近期中國科學家對羅布泊的科學考察提供了不可辯駁的證據[5,6]。
1.幾種沙漠化成因假說
人為破壞說:認為過度放牧和開墾,砍伐森林和破壞地表植被,以及水土流失是沙漠化的原因。
變暖說:認為在地質時期低緯度沙漠區的雨期、少雨期與高緯度冰期、間冰期的關系模式是,低緯度少雨-高緯度間冰期,低緯度多雨-高緯度冰期。在變暖的間冰期,低緯度地區少雨干燥,沙漠擴展。近年來,國外一些氣候數值模擬結果,認為CO2 的溫室效應在未來幾十年內將使全球氣候變暖,導致中緯度地區干旱,其它地區變濕。
海氣相互作用說:認為是熱帶海溫異常導致低緯度大氣環流異常所引起。
反饋說:認為干旱開始后,由于植物枯死,土壤水分減少,蒸發大為減少,形成對流性降水的可能性減少;半干旱地區過量放牧使地面反射率增加,改變地面能量平衡,導致下沉運動,造成持久干旱;雨云中的生物源材料的消失,使降水減少等等。
天文說:認為由于地球軌道參數變化,使中高緯度夏季輻射量減少,導致冰期的發生和沙漠區的擴大。
變冷說:認為氣候變冷導致降水能源減少,蒸發量減少,干旱使沙漠擴大[3]。
2.兩則最新的研究報道
新疆新聞網烏魯木齊3月23日消息 我國土壤地理學家日前在對比近年才公開的美國偵察衛星發回的影象時發現,早在1961年羅布泊“大耳朵”湖區已無積水,這一發現有可能使羅布泊干涸時間前推10年以上。美國第一代偵察衛星CORONA于1961年發回的照片顯示,當時羅布泊“大耳朵”湖區已無積水,只是在湖區北偏西約70公里處有一片積水。而國家測繪局1958年繪制的地形圖顯示,這一年羅布泊的整個“大耳朵”地區都有湖水,水域面積達到5700多平方公里。如果上述資料都是正確的話,那么羅布泊"大耳朵"湖區就應該是在1958年至1961年干涸的。羅布泊的干涸,過去被歸咎于塔里木河上游地區的大規模水土開發。鐘駿平指出,如果羅布泊干涸時間上溯到1961年,那就應該說是自然因素造成的,水土開發只是加劇了干涸的進程,因為那時的開發規模很小[5]。
新華網烏魯木齊3月27日電 (記者趙春暉)剛剛完成對新疆羅布泊考察的中國土壤地理專家認為,在數千年以前,羅布泊曾是一個面積廣大的淡水湖。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干旱區土壤鹽漬化中比例尺調查圖新法探索課題組的一份實地調查報告顯示,羅布泊“大耳朵”干涸湖盆鹽殼下1米至1.3米深處,有著20厘米厚的灰黑色淤泥層。通過對5個剖面淤泥層的碳十四測定,這些淤泥是5000年至6000年前有機物質的沉積。這證明距今五六千年前,羅布泊曾是一個淡水湖,而且湖中水生植物茂盛;其后才經歷了由淡水湖、微咸水湖、咸水湖以至鹽湖的演變過程[6]。
3.氣候變冷導致沙漠化
第29屆和第30屆世界地質大會的研究成果表明,地球氣候的長期趨勢是趨向一個新冰期,而人類的短期行為會使地球趨向變暖。在最近一次氣候最適條件下亞非沙漠地帶曾被植被覆蓋。全球變暖不一定完全是壞事,因為現在地球溫度不一定是最佳溫度。空間模擬分析指出,在全新世大暖期我國北方平均溫度比現在高1.9攝氏度,降水比現代多195mm,而1. 8萬年前的最冷期,平均溫度比現代低11.33攝氏度,降水量比現代少165mm?,F在人們認識到,不把地質因素考慮進去,就難于搞清氣候環境變化的實質。只有通過古今對比,才能確定人為影響的程度[2,7,8]。
一項計算機模擬分析顯示,撒哈拉氣候的巨大變化并不是人類引起的,地球軌道的逐漸演變使北半球變冷,季風變弱,導致降雨量減少,垂死植物減弱了蒸發作用,減少了降水的再循環,導致更多植物干枯死亡,蒼翠的牧地退變為黃沙,居民被迫另擇棲息之地[9]。這是變冷導致民族大遷移的例證。任振球在1990年就提出北半球變冷導致沙漠化的觀點[3]。
4. 沙漠化的地球軌道周期
引人注目的是,距今五六千年前,羅布泊曾是一個淡水湖,而且湖中水生植物茂盛;其后才經歷了由淡水湖、微咸水湖、咸水湖以至鹽湖的演變過程[6];與之相對應,大約5500年前,新到撒哈拉居住的牧民遭受了一次毀滅性氣候的突襲。在幾個世紀里,降水量急劇減少,蒼翠的牧地退變為沙漠,牧民被迫另擇棲息之地。許多科學家推想,由于7000年前到達撒哈拉的人類過度使用土地而使植被迅速消失。事實并非如此,計算機模擬分析表明,大約9000年以前降水量就開始減少。在那以前,地球在每年6月處于近日點,北半球處于熱夏,南半球處于涼夏,強烈的季風給撒哈拉帶來豐富的雨水;在那以后,即5000年前近日點在秋分,北半球逐漸變冷,使降水量急劇減少,到1250年近日點在冬至,南半球最暖,北半球最冷[9]。因為處于同一緯度,羅布泊也經歷了同樣的過程,并為撒哈拉的演變過程提供了新的證據。
末次冰期鼎盛時期以來的陸上冰體的融化過程,北半球勞侖泰德冰蓋和芬諾斯堪的亞冰蓋于18000年前開始融化,快速的融化始于13500年前到7000年前,7000-5000年間的冰融量也很少。南極冰蓋的融化始于18000年前獲11000年前,并延續到5000-3000年前,初期融化較快,之后越來越慢[10]。18000年前正是近日點由冬至向夏至進動時期,南半球逐漸變冷,北半球逐漸變暖,與現在相同,10000年前近日點到達夏至,處于北半球暖期高峰,北半球冰蓋融化迅速。10000年之后發生反向變化,南半球冰融持續,北半球冰融變少,5000年前近日點到達秋分,北半球急劇變冷,導致撒哈拉沙漠化和羅布泊湖急劇縮小。冰蓋融化、撒哈拉沙漠化和羅布泊湖演化有明顯的地球軌道周期。近日點進動周期為2萬年,因此,目前的北半球變暖將持續1萬年,重復18000年前的同樣變暖過程。
距今約3800年,被稱為“上千口棺材的墳墓”的新疆羅布泊小河墓地遺址,出現在2004年中國“十大考古發現”初評名單中,小河墓地的重要發現者之一——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專家楊鐮為記者揭開了這片墓地的神秘“面紗”。在小河以東175公里處,就是著名的樓蘭遺址,它所代表的樓蘭文明與小河同處羅布沙漠的大地理環境中,但樓蘭文明的物質表達方式卻與小河完全不同,并比小河晚1600年左右。3800年前的塔里木盆地中,沒有絲織品,亦不見陶器,一群頭戴翎羽尖帽、高鼻深目的白種人生活在這里;而公元后的塔里木則是一個兼有農、牧、屯田、貿易的社會。公元前與紀元后的塔里木,存在著一個文明大斷裂,今人無法將它們連綴起來[11]。5000年前地球軌道周期引發的氣候突變是“小河文明”消失的根本原因。
5.人類活動加劇了土地沙漠化
僅憑自然因素引起撒哈拉明顯的沙漠化這一點并不意味著人類可以擺脫干系,差不多30%的熱帶雨林降水通過林木的根和葉得到再循環,砍伐林木會造成類似地球運轉軌道引發撒哈拉現象這樣的惡性循環[9]。在自然界的旱澇循環中,雨期把大陸變成到處是沼澤湖泊,地下水也得到最大限度的補充。旱期到來的時候,動植物就可以靠豐富的地表水和地下水來維持生存,直到下一個雨期。人到來之后,與淡水爭奪生存空間。旱期排水造田減少了陸地蓄水面積,雨期為保護農田則修堤筑壩,讓淡水沿江河白白流回大海。久而久之,地表水被排盡,地下水被抽干,它們都得不到自然的補充而失去流動與自凈化能力。水草肥美的草原最終變為沙漠。自然界是生澇以備旱,人類是排澇以生旱。違反自然規律必然受到自然的懲罰。不僅撒哈拉地區是這樣,中國的沙漠隨都城的東遷而東遷,埃塞俄比亞首都隨土地沙漠化和干旱而八次南遷[1],都表明人類活動加劇了土地沙漠化。其主要原因是大面積熱帶雨林、地表水和地下水遭到嚴重破壞,使植被失去了生存的基礎。要恢復自然界的旱澇平衡,就必須給人類生存必需的物質—淡水、空氣和其它生物留有足夠的存在空間,如中國目前實行的退田還湖、退田還林措施[12,13]。
中國和世界歷史都有關于創世之初大洪水的記載,大禹治水是變堵截為疏導而獲得成功的典型范例。疏導意味著大量地表水白白地流歸大海,他雖然給人類留下了大量陸地空間,但最終導致地表水的流失和沙漠化的逐步發展。在人類的自我保護意識中,排澇保護農田是自身生存的需要,隨之而來的沙漠化卻同樣威脅人類的生存。這樣看來,大禹治水的成功恰恰表明人類對沙漠化負有責任。恩格斯曾對人類盲目的實踐作過精彩深入的分析:“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對自然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每一次勝利,在第一步都確實取得了我們預期的效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卻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響,常常把第一個結果又取消了。美索不達米亞、希臘、小亞細亞、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為了得到耕地,把森林都砍光了,但是他們夢想不到,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為不毛之地,因為他們使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因而也失去了積聚和貯存水分的中心[14]?!边@一精辟的分析同樣適用于人類對洪水的勝利。土地沙漠化是自然界對人類破壞地表水資源的懲罰。
應該注意的是,風蝕造成的沙漠化和風飄流水造成的塵土和泥沙搬運過程是自然夷平作用的必然過程,是與造山作用相對應平衡的地質過程。過量減少水土流失會造成江河斷流、入??谕恋赝丝s、鹽堿化、沿海水域營養結構失調和地殼均衡運動失衡等災害。人類不可能杜絕土地沙漠化,只能把它限制在適合人類生存發展的一定限度之內。技術失控和開發過度將破壞地球的生態平衡,這是人類認識的一大飛躍。因此,應該多學科、多層次、多領域、多角度、多方位地研究人類活動(特別是重大工程)對生態平衡的影響,避免盲目實踐所造成的重大負面效應??撤ド?、排水治洪加劇土地沙漠化的教訓應該引以為鑒。人類在向大自然索取的同時,要承擔起保護地球生態環境的責任[12,13]。
參考文獻
1.石弘之.地球環境報告.中國環境出版社.1991,87-89,102-103,55
2.J. Houghton. 全球變暖. 北京: 氣象出版社. 1998. 120-127, 90,226.
3.任振球. 全球變化. 科學出版社. 1990, 193-213.
4.楊學祥. 土地沙漠化——全球性環境問題. 科學新聞周刊. 2000,(46):18
5.趙春暉。專家稱數千年前羅布泊曾是個面積廣大的淡水湖。news.tom.com 2005年03月27日21時51分。來源:新華網。news.tom.com/1002/3291/2005327-1988910.html
6.董永彪。羅布泊干涸時間有新說 美軍用衛星圖片最新解密。2005-3-23 18:43:00xjnews.com.cn/news/2005-3-23/2005323184233.htm
7.陳毓川,張之一,項禮文,等. 90年代地球科學的動向 . 北京:地質出版社 1997,17,165, 185,204.
8.楊學祥. 位能、形變能與熱能的轉換及全球變化的能量分析. 中國學術期刊(科技快報) 2000,6(7):878-880
9.Sarah Simpson,撒哈拉的沙漠化,科學(Scientific American,中文版),2000,(1):70
10.趙希濤,楊達源,等。全球海面變化??茖W出版社,1992。118頁。
11.饒沛。揭開羅布泊墓地神秘面紗 生殖崇拜遍布墓地。sina.com.cn 2005年03月30日 16:31 法制晚報。tech.sina.com.cn/d/2005-03-30/1631566254.shtml
12.楊學祥. 氣候波動周期、沙漠化與人類知識結構. 中國學術期刊文摘, 2000,6(8):1003-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