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病研究范文

時間:2023-12-07 18:02:5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慢性病研究,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慢性病研究

篇1

關鍵詞:慢性病、基層、防治

隨著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生活行為方式的改變,人均期望壽命的不斷延長,許多慢性病的發病與死亡也在不斷增加,這對公眾的健康帶來了許多挑戰.有統計顯示,目前確診的慢性病患者已超過2.6億人,因慢性病死亡占我國居民總死亡的構成已上升至85%。慢性病在疾病負擔中所占比重甚至達到了70%,嚴重影響了我國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墒怯捎诘乩?、資源、人力等各方面因素的限制,占總人口數很大比例的農村人口的慢性病的防治工作就顯得比較單薄,基層農村的慢性病發病與城市不盡相同,了解基層慢性病防治特點,為基層地區衛生機構的慢性病防治工作提供參考[1]。

1.危害

1993-2003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的年均增長速度為9%,心腦血管疾病作為慢性病最主要的疾病其醫療費用的增長速度則是17.3%,每年全國惡性腫瘤患者花費的醫療費用約有1 000億人民幣,農村慢性病患者住院一次至少要花費掉農村人均年收入的1.5倍,我國每年有1000余萬農村居民“因病致貧”,在慢性疾病與貧困之間惡性循環。總總跡象與數據都表明我國已經進入慢性病的高負擔期,慢性病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嚴重負擔,對我國的公共衛生問題提出了巨大的挑戰[2]。

2.基層慢性病防治存在的問題

2.1慢性病防控意識淡薄

雖然基層的衛生機構的覆蓋面越來越廣泛,但基礎設施、人才資源以及環境等因素與城市的差距依然存在,縱觀總體基層慢性病的防治工作不夠樂觀,在許多方面都有不完善之處。比如有些衛生院只顧及創收、增加營業利潤,而忽視對慢性病防治工作的開展;有些單位雖然有宣傳的展板、圖片與資料,但具體的防控內容空洞,這些都是慢性病防治意識淡薄的表現。

2.2政策落實不夠到位

早在“一七五”國家就對慢性病的防治有部署,但是當前我國慢性病防控的法規、政策等都還處于發展階段,還有許多不完善的地方,所以在具體的落實階段沒有腳踏實地地去做,政府以及相關單位也只是從宏觀上給予指導,欠缺具體、細化的方法。

2.3基層經費籌集難度大

慢性病的治療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這期間需要患者長期服藥、有人員監測與檢查,盡管“新農合”在基層的廣泛覆蓋,但并不能全額報銷所有的費用,患者自己承擔的費用依舊是一筆巨大的開支,這也就需要基層地區的經費籌集。尤其是西部欠發達地區以及偏遠、欠發展的農村地區,經費籌集機制并不完善[3]。

3.對策

3.1全面強化意識

無論是領導還是慢性病防治的基層人員都應該重視這項工作,轉變陳舊觀念,認識到防病的新形勢,將慢性病的防治工作看待成傳染病防治一般,當然慢性病的防治也需要從多方面角度控制,例如標準體重、體育鍛煉、膳食結構、營養與飲食等方面。

3.2開展多種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動

慢性病的形成與發生并不單一,而是許多因素錯綜復雜交替在一起。對于相對落后、經濟文化欠發達的的基層地區利用書本信息進行衛生宣教比較有限,那么應用電視、手機等宣傳方式會讓居民以及患者更容易理解。通過健康教育的方式,讓居民或者患者主動改變不良生活方式、停止與轉變有害于健康的行為,這是一項簡單、節省人、財、物力的十分有效的方法。

3.3加大投入力度

基層慢性病防治工作的人員往往是臨床醫生,對于臨床知識掌握地非常豐富,但是對于預防知識卻相對欠缺。除了政府方面起到宏觀調控的作用,當地政府也要充分認識到慢性病防治的重要性,加大投入力度,從財力、物力方面給予大力支持。國家層面對于偏遠地區的政策與支持應該更加重視,只有將慢性病的防治工作從基層做起,以點帶動面,基層慢性病的整體防治才能上升到一定高度[4]。

慢性病的防治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式,各個基層地區的地理、人文與經濟不盡相同,慢性病的發病特點也不同,決定了其防治工作的不同。各個基層地區認識自身情況,有的放矢地開展工作,政府部門加強重視、加大投入,相關部門密切配合,基層工作人員腳踏實地,一起共同為基層慢性病防治工作努力。

參考文獻:

[1]紀艷,張冬梅,汪長如等農村地區慢性病流行現狀及防治對策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2010,19:2147-2149.

[2]趙淑軍,彭江榮,蔡恒慢性病流行現狀與基層防治對策[J].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2013,01:55-57.

篇2

【關鍵詞】 老年人; 慢性??; 護理進展

我國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之一,且是在“未富先老”的情況下進入老齡化社會的。老年人作為一個弱勢群體,加上生理功能的老化,易患各種慢性疾病,在人口老齡化突飛猛進和醫療體制改革的今天,醫療衛生界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更加關注,老年醫學和老年疾病流行病學調查越來越顯示出其重要性與迫切性。如何加強老年慢性病患者的護理,提高老年慢性病患者的生活質量,是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本文從老年慢性病的特點、我國老年慢性病的現狀調查及護理等等方面進行綜述如下。

1 老年慢性病的特點

1.1 起病隱匿,發展緩慢,癥狀體征不典型 伴隨年齡的增長,機體的各組織器官逐漸衰退,其敏感性及反應性也下降,這也是導致老年人慢性病起病隱匿,發展緩慢,癥狀不典型的主要原因。當疾病發生時,患者并無任何不適,可以像正常人一樣生活和工作。并且老年慢性病中很多疾病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甚至疾病發展到嚴重程度仍無明顯不適癥狀,或臨床表現不典型,極容易造成漏診和誤診[1]。

1.2 多種疾病同時存在、病情復雜 由于老年患者全身各系統的功能都有不同程度的老化,防御和代謝功能普遍降低,各系統之間相互影響而導致多種疾病同時或先后發生。約有70%的老年人同時患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疾病,而且各種癥狀的出現及損傷的累積效應也隨著年齡的增大而逐漸增加,因而病情錯綜復雜。

1.3 病情發展變化迅速,容易出現危象 由于老年人組織器官儲備能力和代償能力差。免疫器官老化,致免疫功能降低,應激能力減退,一旦發病,病情迅速惡化,治療困難。老年人急性病或慢性病發作時,容易出現器官或系統的功能衰竭,病情危險。如老年重癥肺炎,很快相繼發生呼衰、心衰、腦病、M0SF而死亡。老年慢性病存在多個心腦血管意外的危險因素,故猝死發生率高。

1.4 病程長、康復慢、并發癥多 由于老年患者免疫力低下,抗病能力和修復能力減弱,導致病程長、康復慢,容易出現多種并發癥。如電解質和酸堿平衡紊亂、感染、血栓形成和栓塞、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等,患者可在短時間內同時或相繼出現呼吸、循環、大腦、腎的衰竭和DIC。

2 老年慢性病的現狀分析

2.1 患病率高 從文獻分析,不同地區、不同性別,老年人慢性病的患病率不同,總體波動在50%~90%之間。2001年,蘇維等[2]研究描述了成都市老年人慢性病患病情況,對不同年齡、性別、文化及經濟水平的患病率分布特征進行了分析,發現肌肉骨骼系統疾病患病率高達72.4%;黃茂盛等[3]調查提示上海60歲以上的城鄉老年人慢性病總患病率為60.8%,其中男性為59.4%,女性為61.9%,城市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為66.5%,而農村為53.9%;同年,呂探云等[4]也對上海社區老年人慢性病研究發現其患病率為77.4%;2003年通遼市社區老年人的慢性病患病率為52.58%[5];福州市老年人的慢性病總患病率為89.41%[6];劉雪榮[7]對河北省燕郊社區7171名老年人的現狀調查表明,老年人慢性病總患病率為92.1%;2005年,孫紀新等[8]對河北省農村老年人常見的6種慢性代謝性疾病患病情況進行調查顯示,老年人慢性代謝性疾病總患病率按患家屬數計為85.5%;施學忠等[9]對河南省中老年人慢性病的調查顯示,中老年人慢性病的患病率為62.7%;1185例老年人中598人患有慢性病,慢性病患病率50.5%[10]。由此可見,21世紀以來,老年慢性病的患病率一直持續在50%以上,老年人慢性病的預防與護理是迫在眉睫。

2.2 患病種類多、復雜 研究表明,無論城市還是農村,高血壓的患病率居首位,城市依次為白內障、COPD、冠心病、其他心臟病、糖尿病,而農村依次為COPD、白內障、耳聾、其他心臟病、骨畸形和骨質疏松癥[3]。2001年,蘇維等[2]研究發現肌肉骨路系統疾病是第一位常見病,其它常見病還有消化系統疾病、心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統疾病。呂探云等[4]研究表明患病率居前5位的疾病是高血壓、白內障、心臟病、關節炎和肝膽疾病。王梅華等[11]對廣東省老年慢性病患者研究表明,依次為高血壓病、關節炎、白內障、肺氣腫、冠心病、糖尿病、腦血管意外、腫瘤、慢性腎炎。北京城市社區老年人位居前三位的慢性病為高血壓、心臟病和糖尿?。?2]。2003年通遼市社區老年人的慢性病種類依次為高血壓病、冠心病、腦血管病、惡性腫瘤、糖尿?。?];河北省燕郊社區7171名老年人中位于前5位的病種依次是高血壓、心臟病、骨關節炎或風濕性關節炎、口腔與牙病、頸椎?。?]。河南省居民慢性病患病率前4位依次為視力問題、胃炎或胃潰瘍、壓抑或焦慮和背痛或椎間盤問題[13]。從以上文獻可見,老年人患病種類很多,很錯綜復雜。

2.3 多種疾病并存 2002年,山東省聊城市50%的老年人同時患有2種以上慢性病[14]。劉雪榮[7]對河北省燕郊社區7171名老年人的現狀調查表明,70.0%的老年人同時患有2種及以上慢性病。2005年,河北省農村老年人同時具有至少3種代謝綜合征患病率為23.4%[8]。王德文等[6]對福州市老年人慢性病的現狀調查顯示其中患1種慢性病的占55.16%,同時患2種慢性病的占23.57%,患3種及以上慢性病的占21.27%。2004年河南省中老年人慢性病的調查顯示,患1、2、3種及以上慢性病分別為24.6%,16.0%和22.1%[9]。2005年調查顯示河南省居民慢患1、2、3種及以上慢性病的分別為26.9%、13.2%和23.5%[13]。由于各研究涉及到年限、樣本量、文化程度、離退休前職業、醫療保障、居住狀況、是否經常主動獲得醫療保健知識、支付醫療保健費用有無困難等因素的不同,所得結果各不一致,但從調查研究看50%以上的老年人患有兩種或以上疾病。

3 老年人慢性病的護理狀況

目前,對老年慢性病患者的護理主要集中在社區護理、社區家庭護理、中醫護理等方面。

3.1 社區護理模式 社區護理強調的是通過社區對老年人慢性疾病進行管理,幫助社區老年人掌握慢性病的防治知識,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監控危險因素,達到預防老年人慢性疾病的目的。社區護理干預強調充分發揮護士的工作特點,護士是社區護理的主體,社區護理干預方法各式各樣。張健鳳等[15]等社區護理干預內容包括生理干預、護理體檢、安全指導、疾病宣教、七防六潔指導、功能鍛煉指導、臨終護理、心理干預和社會支持,其中大部分都屬于健康教育。臨床調查顯示,社區管理強調的是以健康的生活方式為主要內容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活動[16]。

3.2 社區家庭護理模式 關于開展社區家庭醫療與護理的基本工作模式的研究很多:一是在政府的組織和領導下,以二、三級醫院為主體框架,成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負責本地區社區衛生服務的技術指導工作;二是根據社區特征,將城市劃分為若干社區,每個社區內建立衛生服務站,有固定的醫療護理人員開展工作;三是建立社區居民健康檔案登記制度,使得各服務站對本社區內居民的健康狀況有所了解;四是服務站的醫護人員應由全科醫生和護士組成,承擔片區內患者的門診、急診,并負責上門服務,包括了解病情、送醫送藥、施行常規的醫療護理措施和開展經常性的預防及康復保健工作;五是對于服務站不能解決的醫療問題,如需檢查或手術等應及時送患者到上級醫院治療。其中家庭病床服務是是我國社區衛生服務的重要形式,它是由醫院或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人員為有特殊需要的患者在家中或社區中提供醫療保健服務,主要以慢性病患者為主[17]。有研究表明社區護理干預對患者的心理功能和社會功能的改善情況優于住院治療,社區護理干預有利于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心理功能、社會功能的恢復[18,19]。社區護理環境在家屬家里,可更好地滿足個體需求;患者可與家人密切接觸,并且由社區護士聯系專家診治疾病,使患者感到醫療安全得到保障。醫護人員在給患者對癥處理的同時,還向患者及家屬宣教疾病的有關知識,并鼓勵患者參加一些有益的社會活動,使患者能保持穩定的情緒,從而以積極的心態面對各種問題。社區家庭護理還可以有效地降低患者的醫療費用[20],解決老百姓看病難題,減輕他們的經濟與精神負擔,顯得極為重要與迫切。

3.3 中醫護理 中醫護理的速效、顯效和在預防、保健、醫療、養生、康復等方面所具有的獨特優勢,尤其是中醫護理技術因簡、便、驗、廉等特點深受廣大社區群眾的青睞,符合低收入、高效率、低成本、廣覆蓋的要求,在社區衛生服務體系應用前景廣泛。經濟發展決定了居家養老成為我國養老服務的主體,同時,由于家庭結構的變化,分居養老將成為今后家庭養老的主要方式。雖然,在社區老年人居家護理中,為老年人,尤其是為分居養老的老年人提供飲食養生、起居養生、睡眠養生、運動養生、精神養生、藥膳養生等方面的知識指導以及傳授灸法、按摩、中藥敷貼、中藥熏洗等簡便易行的中醫護理技術對于提高老年人生命質量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由于我國社區中醫藥衛生服務體系尚未完善,社區中醫護理人力嚴重不足,中醫護理在老年人居家護理中的應用較少。但在老年慢性病的護理中,中醫護理應用的研究不少,主要講究疏通肝氣、調理脾氣、固護衛氣、起居適宜等。研究表明,在社區護理工作中大部分護士能夠使用中醫養生相關知識對患者進行辨證下的中醫護理干預,干預項目的應用率依次為:用藥指導、生活起居調養、情志調護、健康膳食、康復指導,而用藥指導、生活起居調養和情志調護的中醫護理干預,在家庭病床列前三項[21]。劉文紅[22]利用辯證調護法對老年性便秘患者進行護理,不僅解除了便秘,而且是紊亂的胃腸功能得到了調整,改善了患者的體質,從而提供了患者的生活質量。

實踐證明,老年慢性病患者的預防性干預和衛生保健活動通常需要在家庭或社區長期執行,因此,家屬及其家庭將不可避免地成為預防和管理慢性病的主要責任承擔者。老年慢性病患者應在醫生護士的幫助下,通過自我管理,自己解決患病所致的各種問題,提高健康水平和生活質量,并盡可能延年益壽。

參 考 文 獻

[1] 化前珍.老年護理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107.

[2] 蘇維,蘭亞佳,陳希寧,等.成都市老年人慢性疾病患病調查.中國公共衛生,2001,17(5):419-421.

[3] 黃茂盛,洪震,曾軍,等.金美華上海市城鄉老年人慢性病現況調查.中華老年醫學雜志,2001,20(4):287-289.

[4] 呂探云,楊英華,曹育玲,等.上海市社區老年人的長期護理需要.中華護理雜志,2001,36(8):565-568.

[5] 康德伸,張慶德,姜艷華,等.社區老年健康促進與慢性病干預.中國老年學雜志,2003,23:155-156.

[6] 王德文,林維文,周天樞.福州市老年人慢性病現狀調查.中國公共衛生,2004,20(10):1242-1243.

[7] 劉雪榮,于普林,葉文,等.河北省燕郊社區717名老年人慢性病現況調查.中華老年醫學雜志,2004,23(1):44-47.

[8] 孫紀新,曹運星,栗華,等.河北省農村老年人慢性代謝性疾病流行現狀.中國老年學雜志,2005,25(3):259-261.

[9] 施學忠,楊永利,謝婧,等.河南省中老年人慢性病患病及影響因素分析.中國公共衛生,2005,21(6):717-719.

[10] 冷靜,鄧冰,胡艷文,等.貴陽城區老年慢性家屬健康狀況及社區衛生服務需求調查,貴州醫藥,2010.34(4):311-313.

[11] 王梅華,柳青,楊基然.老年人日常生活能力依賴的相關因素分析.中國公共衛生,2002,18(3):359-361.

[12] 郭愛民,甕學清,吳愛南,等.城市社區老年人生存質量現狀分析.中國公共衛生,2002,18(7):849-851.

[13] 謝婧,趙秋民,施學忠,等.河南省居民慢性病患病情況及社會學多因素Logistic分析.鄭州大學學報(醫學版),2004,39(5):791-794.

[14] 王依娜,管恩鋒.健康教育干預在農村老年慢性病防治中的應用.中國公共衛生,2002,18(7):875.

[15] 張健鳳,于衛華.城市社區老年人慢性疾病的家庭護理干預.中華護理雜志,2001,36(11):835-838.

[16] 孫明艷,劉純艷.社區老年慢性病護理干預的研究現狀.上海護理.2006,6(2):56-58.

[17] 李智英,夏季平,歐陽定保,等.家庭模式病房在老年慢性病患者中的應用.保健醫學雜志,2003,5(4):250-251.

[18] 于衛華,李志菊.城市社區老年慢性病家庭護理干預效果分析.現代護理,2001,7(2):1-3.

[19] 劉曉慧,林祥娥.老年慢性病家庭護理現狀.護理學.2008,4(16):51-53.

[20] 林 毅,段燕鋒.廣州市荔灣區華林街家庭病床服務現況分析.中國初級衛生保健,2009,23(11):33-34.

[21] 徐倏莉,陳繼根,王麗萍.社區中醫護理服務需求及應用現狀調與分析.中國現代醫生,2008,46(6):16.

篇3

[中圖分類號] R84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4)08(a)-0143-03

The study on family environment affects mental health of children with chronic disease

LIU Zi-ying1 ZHANG Chen2

1.Affiliated Hospital of Jining Medical College,Jining 272029,China;2.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Jining City in Shandong Province,Jining 2720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family environment affects mental health of children with chronic disease and explore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m in order to afford the intervention basis for mental health of children with chronic disease. Methods 200 cases of children with chronic disease were researched by MHT and FES-CV,the result was compared with normal health children(200 cases),and the relevance of between MHT and FES-CV was analysed. Results The score of MHT in research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control group(P

[Key words] Chronic disease;Children;Psychological health;Family environment;Relevance

兒童慢性病已經成為一個全球關注的公共衛生問題。所謂慢性病是一類起病隱匿,病程長且病情遷延不愈,缺乏確切的傳染性生物病因證據,病因復雜且有些尚未完全被確認的疾病的概括性總稱,因其病程長、病因復雜,遷延不愈,長期影響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可對疾病的轉歸和預后產生負面影響[1]。不僅如此,而且增加了家庭和社會的經濟負擔[2]。家庭是患者康復的主要場所,家庭狀況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慢性病患兒的心理行為,良好的家庭環境能夠促進康復。為探討家庭環境對慢性病少年兒童心理健康的影響,以便為維持心理健康提供干預對策,本研究對200例慢性病少年兒童進行問卷調查,并進行對照研究和分析。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1.1.1 研究組 選擇2013年3~10月于濟寧醫學院附屬醫院兒科門診就診的200例慢性病少年兒童作為研究對象(研究組),其中男性116例,女性84例;年齡8~16歲,平均(12.35±3.64)歲;慢性腎炎90例,慢性咽炎58例,過敏性哮喘42例,過敏性紫癜39例,其他10例;病程8個月~3年,平均(1.51±0.47)年。入選條件:①無智力障礙,具有一定的語言交流與溝通能力;②無精神病史;③知情同意。

1.1.2 對照組 按照1∶1的配對原則,選取同期健康體檢的少年兒童200例作為對照研究對象(對照組),其中男性119例,女性81例;年齡9~15歲,平均(13.15±3.59)歲。入選條件:①無智力障礙,具有一定的語言交流與溝通能力;②無精神病史;③知情同意。兩組的性別、年齡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調查前,告知患兒及其家長本研究的目的和意義,征得其知情同意后,本課題研究人員讓患兒及其家長在安靜的地方填寫問卷。對于年齡較小的兒童,可在研究人員的協助下自行填寫。對填寫完的問卷,研究人員對所有條目逐一檢查,對漏洞的條目進行補答,確保答題完整性。

1.3 測量工具

1.3.1 心理健康診斷測驗(mental health test,MHT)[3] 該問卷由華東師范大學心理學系周步成教授和其他心理學科研究人員,根據日本鈴木清等編制的“不安傾向診斷測驗”修訂,信度較高,折半信度系數為0.91,重測相關系數0.667~0.863。全量表共有100個條目,由8個內容量表和1個效度量表構成,8個內容量表分別是:學習焦慮、對人焦慮、孤獨傾向、自責傾向、過敏傾向、身體癥狀、恐怖傾向、沖動傾向。以各內容量表得分≥8分及總分≥65分界定為有心理健康問題。

1.3.2 家庭環境量表中文版(family environment scale,FES-CV)[4] 問卷包括90道是非題,分為10個分量表,分別評價如下10個不同的家庭功能與關系特征。①親密度:家庭成員之間互相幫助和支持的程度;②情感表達:家庭成員公開直接表達情感的程度;③矛盾性:家庭成員之間公開表露憤怒或沖突的程度;④獨立性:家庭成員的自尊和自主程度;⑤成功性:將上學或工作等活動變為成就性活動的程度;⑥知識性:對政治、社會、智力和文化活動的興趣程度;⑦娛樂性:參與社交和娛樂活動的程度;⑧道德宗教觀:對倫理、宗教和價值觀的重視程度;⑨組織性:家庭活動有明確的組織和結構的程度;⑩控制性:使用固定家規和程序來安排家庭生活的程度。所有90個項目按選擇的答案來評分,若回答“是”評1分,回答“否”評2分。該量表在國內外廣泛使用,具有較高的信度和效度。

1.4 統計學處理

2 結果

2.1 兩組MHT評分的比較

研究組MHT各因子評分及總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表1 兩組MHT評分的比較(分,x±s)

2.2 兩組FES-CV評分的比較

研究組的親密度、情感表達、獨立性、成功性、娛樂性、組織性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

表2 兩組FES-CV評分的比較(分,x±s)

2.3 慢性病少年兒童心理健康與家庭環境的相關性結果

學習焦慮、對人焦慮、孤獨傾向、自責傾向、過敏傾向、身體癥狀、恐怖傾向、沖動傾向等維度與家庭環境中的親密度、情感表達、獨立性、成功性、娛樂性、組織性及控制性呈高度負相關(P

3 討論

慢性病患兒在醫院完成治療和護理后,大部分需要在家庭或社區進行維持治療和護理,因此,家庭在兒童疾病治療中扮演著重要角色[5]。本研究結果顯示,慢性病少年兒童MHT評分明顯高于正常健康少年兒童(P

本研究結果顯示,慢性病少年兒童的親密度、情感表達、獨立性、成功性、娛樂性、組織性評分明顯低于正常健康少年兒童(P

篇4

關鍵詞:慢性病人群 居家護理 “醫護養”

中圖分類號:R 473.2 文獻標識碼:A

近十年來,慢性病的預防和管理已經成為影響人類健康和社會發展的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澳大利亞國家健康和醫院改革委員會指出:“慢性疾病如同海嘯一樣向我們襲來,它給我們帶來新的挑戰,我們怎樣組織和提供衛生服務,才能滿足人民的需要……”慢性病人群的醫療保健護理顯得尤為重要, 慢性病居家醫護理這種新型的服務方式應運而生。本課題研究通過對浙江省紹興市南部山區平水、王壇、稽東三個鄉鎮的慢性疾病人群的實證調研,了解老百姓的需求,提出一些切實可行的方案。

一、對象與方法

(一)調查對象

采用系統抽樣法,從平水鎮、王壇鎮、稽東鎮的13236名60歲以上完成健康檔案建檔的慢性病人群中選取。選取標準是:①自愿參與研究;②年齡大于60歲;③語言表達清楚,溝通無障礙;④知情同意參加本研究。

(二)調查工具

采用自行設計調查問卷,包括5部分內容:①一般情況;②生活習慣;③身體健康狀況;④心理健康狀況;⑤社區居家醫護養需求等。由經統一培訓的課題組成員擔任調查員,面對面詢問調查。評估人員均具有護士、醫生執業資格,溝通能力強,經過集中三輪統一培訓,統一詢問語,為保證評估表的有效性,同一人群分兩次評估,由兩個課題組成員間隔一周進行再次評估,歷時3個月完成。

(三)調查方法

2016年6―8月,課題組深入平水鎮、王壇鎮、稽東鎮,三個鄉鎮共13個社區的服務站,對60歲以上完成健康檔案建檔的慢性病人群進行問卷調查。先對老年人說明本次調查的目的,然后進行一對一現場調查,由被調查者自行填寫問卷。如被調查者不能自行填寫,則由調查人員將調查表各條目按統一標準逐條口述,詢問得到答復并經確認后再填寫。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300份,無效問卷28份,回收有效問卷272份,問卷的有效回收率為90.7%。

二、統計分析

本文采用SPSS13.0軟件,計數資料采用頻數和百分比描述,計量資料采用均數和標準差描述。

(一)一般情況

有效調查對象300例,男189 例,女111例。平均年齡73+12.8歲;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11例,初中26例,小學176例,文盲87例。人群情況,高血壓人群223例(占74.3%),糖尿病人群50例(占16.7%),同時有兩種及以上的慢性病人群27例(占9.2%)。

(二)慢性病人群對居家醫護養的需求

慢性病人群在醫護養意愿和醫護養模式的選擇問題上,73%的慢性病人群更傾向于居家“醫護養”,21.6%的慢性病人群選擇醫療機構醫護養,選擇各類養老機構者僅占5.4%。在社區醫療機構提供醫療護理需求情況排序依次為,測血壓、健康教育、測血糖、康復指導、家庭護理指導、心理支持;對上門賣藥需求很少。99.3%的慢性病人群對測血壓有需求,65%的慢性病人群對健康教育有需求。70%的慢性病人群希望定期舉辦健康講座方式來滿足他們對健康知識的需求。23.4%的慢性病人群希望用電話咨詢的方式來滿足健康教育的需求。在最希望提供的醫療服務中,所有慢性病人群都希望醫護人員能定期上門隨訪。

三、討論與結論

(一)柯橋區南部山區慢性病人群高發病率和衛生資源短缺的矛盾

三個鄉鎮60歲以上老年人占總人口的22%以上,超過全國平均的16.1%。慢性病人群中60歲以上占69%以上,慢性病的重點是60歲以上的高血壓人群,這類人群對居家醫護養的愿望強烈。但三個鄉鎮衛生資源相對短缺,如千人口醫院床位數全國平均5.31,平水鎮2.24張,王壇鎮1.6張,稽東鎮無住院床位。全國平均千人職業(助理)醫師數2.99,平水鎮 1.29人,王壇鎮 1.07人,稽東鎮 0.84人;全國平均千人注冊護士數2.05,平水鎮 0.79人,王壇鎮 0.47人,稽東鎮 0.33人,均遠遠低于全國的平均數,在醫療技術上不能提供足夠的保障。需要政府增加醫療機構的投入,為這類人群提供醫療技術上的支撐,使慢性病人群居家獲得專業醫護人員的指導。

(二)慢性病人群居家醫護養需求與現階段供給的矛盾

隨著全面二胎政策的開放,80后、90后、00后的獨生子女家庭生育二胎的增多,“二四二一”模式已經非常普遍,獨生子女婚后要同時照顧老人和孩子,負擔很重,導致家庭護理功能下降。柯橋區南部山區三個鄉鎮,地域面積大,山區面積多。60歲以上的慢性病人群的家庭,大部分的子女都外出就業,家庭支持力度不足,給這類人群的出行帶來不便。部分慢性病人群的經濟條件差,收入來源少,月收入在1500元以下的占40%以上。對花錢“醫護養”的接受度低,居家“醫護養”能使他們在熟悉的家庭環境中接受,還能減輕他們的經濟負擔和出行的不便,因此,他們希望能居家“醫護養”。月收入在4000元及以上的、21.6%的慢性病人群選擇醫療機構“醫護養”,主要是醫療機構有醫療技術的保證,有健康問題能及時得到解決。但基層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特別是最基層的鄉村醫生平均年齡在65歲以上,人員素質參差不齊,不是正規的醫學專業畢業;接受醫學繼續教育依從性差,理念未及時更新。對慢性病人群的健康教育內容有誤導或未實施;不能滿足這類人群的需求。政府在居家養老機構方面投入不足,還處于試點階段,養老服務市場有待進一步開發和引導,存在明顯的供需矛盾。

(三)慢性病人群醫療護理需求和醫療機構不能滿足的矛盾

本研究表明,慢性病人群對測血壓、健康教育的需求最強烈。希望每周能有1―2次的免費測血壓;定期舉辦健康講座和電話咨詢來滿足健康教育的需求;醫護人員能定期上門隨訪。目前,對于柯橋區南部山區三個鄉鎮居家醫護養老服務,政府無統一的管理機構。慢性病人群的疾病有社區醫療機構公共衛生管理,主要管理的是患高血壓、糖尿病、精神病、腦卒中、冠心病人群,有的社區醫療機構和這類人群簽訂全科醫生簽約模式來保障。簽約醫生每月一次下村對慢性病人群進行健康管理,重點是測血壓、不良習慣的改變、指導用藥、健康指導。但一個簽約醫生要管理兩個及以上的自然村,工作量大,不能按需服務。一個月一次的測量血壓,三個月一次的測血糖,根本不能滿足慢性病人群對健康的需求。當慢性病人群出現健康問題,需要咨詢相關的健康問題,希望能有健康熱線或者其他方式能獲得解答,可是現實中缺乏這方面的支持。所有慢性病人群希望醫護人員能定期上門隨訪,希望能根據不同需求提供有償服務,來滿足不同慢性病人群的需求,但現階段還沒有這方面的政策和可行性方案。在家政服務、生活照料、精神文化、心理咨詢、健康需求等方面的供給較少;精神方面提供的服務仍停留在娛樂活動層面,不能有效地滿足慢性病人群對精神慰藉的需求。如果在每個社區多配置幾臺自動血壓儀,免費為老百姓測量血壓,這樣對高血壓人群的血壓控制、服藥依從性能大有裨益。

(四)慢性病人群在居家醫護養對疾病的認知和遵醫依從性的矛盾

在本次調查中,柯橋區南部山區三個鄉鎮的老年慢性病人群,受歷史原因的影響,文化程度普遍較低。對自身疾病的認識程度低,健康保健意識差;許多慢性病人群服藥、監測依從性低;對疾病引起的并發癥不重視,任其自然。主要是主觀上想獲得疾病防治的意念不強烈,部分人群甚至放棄政府組織的健康體檢。對疾病的認識大多是從電視媒體、周圍人群獲得的,對醫護人員的健康宣教理解不夠,造成他們遵醫依從性下降。

慢性病病程長、恢復慢,易產生并發癥,可造成殘障或功能障礙等特點決定了其住院時間的有限性,更多的時間是在社區、家庭中生活。如果由政府主導,醫療機構和社區共同參與居家養老,使慢性病人群能居家“醫護養”,不僅減輕了因住院而造成的經濟負擔,提高了醫院醫療資源的使用效率,也使一些不便去醫院診治和不能住院的老年慢性病人群能在家中及時得到有效治療和康復護理,同時也可為病人提供安全而熟悉的社會心理環境并從事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以增加個人的生活價值感。

參考文獻:

[1] National Health and Hospitals R eform Commission.National Health and Hospital R eform Commission R eport [EB/OL]. 2009.

篇5

[關鍵詞] 疾病不確定感;慢性??;患兒;家庭管理;相關性

[中圖分類號] R395.1[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674-4721(2014)05(a)-0031-03

The research of the relevance between disease uncertainty feeling of parents and family management condition of children with chronic disease

MA Xiao-chen

Department of Children′s Health Prevention,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Hospital of Jining City in Shandong Province,Jining 2720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levance between disease uncertainty feeling of parents and family management condition of the children with chronic disease to afford the intervention basis for therapy and rehabilitation of children with chronic. Methods 200 parents of children with chronic diseases were investigated using FAMM and MUIS-FM,and the relevance of between FAMM and MUIS-FM was analysed by Pearson correlation analysis method. Results The total score of MUIS-FM of parents of children with chronic disease was (105.46±15.17) points;the total score of FAMM of parents of children with chronic disease was (195.46±11.24) pointds,among them,the score of sick children recognition was (15.46±2.14) points,the score of care ability was (38.22±6.42) points,the score of disease burden was (15.16±2.71) points,the score of life difficulty was (57.35±8.54) points,the score of disease influence was (37.29±5.22) points,the score of parents relationship was (31.35±3.18) points;Pearson correlat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relevance between disease uncertainty feeling and family management method. Conclusion Parents disease uncertainty feeling of the children with chronic disease is an important factors that affects family management condition,to reduce parents disease uncertainty feeling can improve family management condition and promote body and mental rehabilitation of sick children.

[Key words] Children with chronic diseases;Parents;Disease uncertainty feeling;Family management;Relevance

隨著生活方式和疾病譜的改變,兒童慢性疾病的患病率顯著上升,據統計,我國有 10%~20% 的兒童患慢性疾病,2%~4%患嚴重的慢性疾病[1]。兒童患慢性疾病無論對兒童本人還是對其父母來說都是一種壓力,他們會經歷復雜的情感和心理上的沖突[2]。近年來,疾病不確定感是心理學專家比較關注的問題,而且,對疾病不確定感的研究已由患者逐漸擴展到患者家屬[3]。在照顧患者的過程中,家屬產生的疾病不確定感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患者對疾病的適應性及其應對策略[4]。由于慢性病兒童自我健康管理水平較低,作為主要照護者,患兒父母的認知水平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患兒的健康,因此,本研究對慢性病兒童父母疾病不確定感進行考察,發現出現問題的具體環節,明晰影響患兒健康的家庭管理因素,以期為家庭干預提供依據。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4年1月~2014年2月于本院兒科門診就診的100例慢性病兒童父母作為研究對象。入選條件:①非單親家庭,父母為患兒主要照料者;②家庭中患兒年齡為6~16歲,患兒疾病符合慢性病標準,即病程預計>3個月,每年至少住院1個月,疾病干擾日常生活[5];③無精神病史,無嚴重的軀體疾患,無智力障礙,小學文化程度以上;④知情同意,同意參加本研究。其中父親25人,母親75人?;純焊改改挲g28~53歲 ,平均(36.28±6.53)歲;婚姻狀況:已婚93人,再婚7人;父母文化程度:小學8人,初中43人,高中27人,大學及以上22人;職業:工人27人,個體經營者12人,公務員或干部10人,農民39人,無業者12;居住地:城鎮53人,農村47人;家庭月收入:<1000元16人,1000~3000元49人,3000~5000元23人,>5000元12人。

1.2 方法

調查前,先判斷慢性病兒童父母是否符合納入標準,對符合納入標準的慢性病兒童父母,由本課題研究人員向其介紹本研究目的、意義和方法,在征得慢性病兒童家長知情同意后,本課題研究人員采用面對面調查方式,讓其填寫問卷。對問卷答題理解不透而無法自行填寫的患兒父母,由研究者以中性無暗示的語言協助填寫問卷,答題時間20~25 min。

1.2 測查工具

1.2.1 一般情況調查表主要包括慢性病兒童父母年齡、婚姻、職業、文化程度、家庭經濟狀況、家庭結構、患兒病種、患兒病程等內容。

1.2.1 中文版疾病不確定感家屬量表(Mishel uncertainty in illness scale-family member form,MUIS-FM)[6]該量表為自評式量表,用于測量親屬患病后家庭成員的疾病不確定感水平。內容包括對疾病的不明確性、復雜性、信息缺乏性、不可預測性4個維度,共31個條目。量表總分為31~155分,分數越高,表明疾病不確定感水平越高。該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1.2.2 家庭管理測量量表 (family management measure,FaMM)中文版[7]。 該量表主要用于評估家庭對患兒疾病的反應和照護方式以及疾病對家庭生活的影響。量表共6個分量表53個條目,分別測量家庭照護的6個方面:①患兒認可(5個條目);②照護能力(12 個條目);③疾病負擔(4個條目);④生活困難(14個條目);⑤疾病影響(10個條目);⑥家長關系(8個條目)。量表采用 Likert等級評分法,從完全不同意到完全同意 5個等級,分別賦予 1~5 分。各分量表的總分越高說明父母認為患兒越正常、管理疾病越容易、父母關注疾病的程度越高、照顧疾病越困難、管理疾病投入的時間和精力越多、家長越能相互支持。中文版FaMM的Cronbach′a 系數為 0.52~0.86,內容效度 (CVI)為0.84,具有很好的信度和效度。本研究以中間值(=3分×條目數)作為參照,得分高于中間值認為測量內容處于較高水平。

1.4 統計學處理

數據采用SPSS 13.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統計方法包括描述性分析、Pearson相關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慢性病兒童父母疾病不確定感評分情況

患兒父母MUIS-FM總分明顯>78分,具有較高疾病不確定感(表1)。

表1 患兒父母MUIS-FM量表評分結果(分)

2.2 慢性病兒童家庭管理狀況評分情況

患兒認可和照護能力分量表得分<中間值,其他分量表均大于中間值(表2)。

表2 患兒父母家屬FaMM量表評分結果(分)

2.3 慢性病兒童父母疾病不確定感與家庭管理方式的相關性分析

父母疾病不確定感與家庭管理方式存在高度相關性(P

3 討論

3.1 慢性病兒童父母疾病不確定感情況分析

目前,疾病不確定感理論在患兒父母人群中得到廣泛應用[3],有研究表明[8],家庭成員對疾病結果的不確定感是普遍的特征。所謂疾病不確定感是是指缺乏確定與疾病有關的事物的能力,屬于認知范疇。有學者認為[9],家屬疾病不確定感的主要來源為管理患者的癥狀、家庭生活、照護需求和角色的管理及日?;顒印W鳛槁圆』颊叩闹饕o理和支持者的家屬疾病不確定感對患者的治療及護理產生重要影響。有研究顯示[3],父母的疾病不確定感與積極樂觀的應對方式、控制感呈負相關。

本次調查顯示,慢性病兒童父母疾病不確定感總分分數明顯大于總分最高分的50%,表明慢性病兒童父母具有較高水平的疾病不確定感,這與有關學者研究報道相一致[10]。其疾病不確定感4個維度得分由高至低依次為不明確性、復雜性、信息缺乏性和不可預測性。這一結果提示,父母對慢性病兒童疾病認知方面能力不足,應引起醫務工作者的重視,通過采取相應的醫療照顧行為(如衛生宣教、醫療救助)來幫助他們降低疾病不確定感。

3.2 慢性病兒童父母家庭管理狀況分析

有學者認為[11],慢性病患兒家長對疾病缺乏正確的認識,依從性較差,忽視患兒心理問題,家庭應對失敗。醫護人員應針對患兒照顧者進行健康知識教育,鼓勵其參與患兒的治療、護理方案的制訂,并有針對性地對患兒照顧者采取個性化的教育、指導。

在本研究中,患兒認可得分低于中間值,說明慢性病兒童父母認為患兒的日常生活狀況處于中等偏下水平,與健康孩子相比尚有很大差距;父母疾病管理能力(照護能力)的得分稍高于中間值,但總體水平不高,說明患兒父母能夠正確對待患兒的疾病,能夠在照顧疾病和維持正常家庭生活中基本保持平衡;家長關心得分高于中間值,說明父母在對待換兒和照護患兒的過程中,能夠做到較好的相互扶持,共同管理疾病。父母對疾病擔心狀況、父母疾病管理困難狀況、父母疾病精力消耗狀況的得分均高于中間值,說明父母對患兒疾病的擔心和關注程度、父母管理疾病對生活造成的困難程度、父母對疾病投入的時間和精力都處于較高水平。由此可知,慢性病兒童父母認為患兒的疾病不樂觀,疾病對家庭生活的影響較大,負擔較大,投入的時間和精力較多。這一結果提示,一方面,慢性病兒童父母照護患兒的總體水平有待提高;另一方面,慢性病給家庭帶來了不良后果,影響了家庭生活質量,應引起醫務工作的關注。

3.3 慢性病兒童父母疾病都確定感與家庭管理狀況的相關性分析

慢性病兒童父母疾病管理能力關系到患兒的健康狀況。慢性病兒童父母良好的疾病管理能力能夠促進患兒的治療與康復,反之,則不利于患兒的康復。疾病不確定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個體認知水平,認知水平與個體獲得疾病知識,社會支持程度有關。個體若能對疾病知識掌握較豐富,社會支持力度越大,則越能具有對疾病的應對能力,提高疾病管理水平。本研究結果顯示,疾病不確定感與家庭管理狀況呈高度相關性,其中,疾病不確定感各維度與患兒認可和照護能力呈高度負相關(P

綜上所述,慢性病兒童父母具有較高的疾病不確定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家庭管理能力,醫務工作者應加強對慢性病兒童家屬的社會支持,以利于營造良好的家庭管理方式,促進患兒的治療與康復。

[參考文獻]

[1]闡玉英,張莉. “以家庭為中心”慢性病兒童的健康管理[J].江蘇衛生事業管理,2013,24(6):277-278.

[2]王惠梅,李慶鱗,何淑貞,等.慢性病兒童父母情緒障礙及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婦幼健康研究,2007,18(3):177-179.

[3]劉秀靜,喻姣花.患兒父母疾病不確定感研究現狀[J]. 齊魯護理雜志,2013,19 (7):57-59.

[4]Mishel MH.Uncertainty in illness[J].J Nurs Scholarship,1988,20(4):225-232.

[5]Perrin JM,Bloom SR,Gortmaker SL.The increase of childhood chronic conditions in the United States[J].JAMA,2007,297(24):2755-2759.

[6]汪向東,王希林,馬宏.心理衛生量表評定手冊增訂本[M].北京:心理衛生雜志社,1999:127-131.

[7]張瑩,魏珉.中文版家庭管理測量量表的信效度研究[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9,25(14):19-22.

[8]Pelletier-Hibbert M,Sohi P.Sources of uncertainty and coping strategies used by family members of individuals living with end stage renal disease[J].Nephrol Nurs J,2001, 28(4):411-417,419.

[9]千永日,姜哲,崔敬愛.慢性病病人家屬疾病不確定感及其相關因素的調查分析與護理對策[J].全科護理,2011, 9(31):2821-2823.

[10]Mu PF,Ma FC,Ku SM,et al.Families of Chinese children with m alignancy:the factors impact on mother′s anxiety[J].J PediatrNurs,2001,16(4):287-295.

篇6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 是以不完全氣流受限呈進行性發展為特征的一種可以預防和治療的疾病〔1〕。肺功能測定是診斷COPD的金標準,吸入支氣管舒張劑后第一秒用力呼吸量(FEV1)

1 COPD 的流行病學現狀

由于全球各地區人群特征和暴露因素不同,流行病學統計方法存在差異,目前世界各地的COPD流行病學報道的發病率不盡一致。同一項COPD流行病學調查資料,若分別按美國胸科學會(ATS)、歐洲呼吸學會(ERS)、COPD全球創議(GOLD)對COPD的診斷標準進行分析,成人COPD的發病率分別為2.9%、14.3%和13.9%〔2〕。通過分析近幾年資料發現,COPD流行病學存在以下幾個特點。

1.1 COPD發病率的特征

①不同國家和地區COPD發病率存在差異。據統計當前COPD在全球人群中發病率大約是10%〔3〕,在歐洲,40~69歲人群COPD的發病率為9.1%,英國、法國、波蘭約10%的成年人有慢性咳嗽、咯痰并伴氣流阻塞征象,導致了COPD高發病率。在美國國家健康調查發現25歲以上人口COPD發病率 6%〔4〕 。在亞洲地區,日本2001年40歲以上人群中COPD發病率為6.7%。菲律賓為6.3%,新加坡為3.5%〔5〕 。在中國預計有2 500萬例COPD患者,北京、遼寧、湖北農村地區的15歲及以上的人群調查中COPD發病率平均為3%,湖北和遼寧分別為l.8% 和1.6%,而北京市延慶縣COPD高達9.11%〔6〕, 上海城區60歲以上人群COPD發病率為11.9%;農村地區為15.2%,廣州市區為7.49%〔7〕,韶關農村為12%〔8〕。天津市城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流行病學調查比較分析發現農村發病率高于城市〔9〕。 ②COPD發病率隨年齡增大而增高。在歐洲1997年對45歲以上人口的普查中,德國有COPD患者270萬,英國有300萬人,西班牙有150萬人,意大利有260萬人,法國有260萬人〔10〕。發展中國家COPD發病率預計在今后的20年中,亞、非國家將迅速上升。日本2001年的流行病學調查表明,40歲以上人群中COPD發病率為8.5%,據此估計全日本的COPD 患者約為530萬例〔11〕。在我國COPD流行病調查的基礎上,選取農村地區40歲以上的女性為分析對象,農村女性總體發病率為5.4%〔12〕。

1.2 COPD病死率的特征

許多COPD患者甚至在死亡后,還未做出COPD的明確診斷〔13〕。預計到2020年,全球COPD 病死率將從1990年的第4位上升到第3位〔14〕。在美國每年有10萬COPD 患者死亡,占美國死亡原因的第4位。而COPD的病死率仍在上升,在1979年~1993年增長了46.6%。1990年全球有4 400萬人患COPD,而美國則占1 400萬人,1995年美國有9.2萬人死于COPD,由此估計該年全球約有288萬人死于COPD,2001年WHO估計COPD的全球病病死率為44.2/10萬,并且人數仍在不斷增加。在中國,2005年呼吸系統疾病(主要是COPD)占城市居民主要死亡構成中占12.6%,居第4位;在農村占23.5%居第1位〔15〕。2006年5月公布的《中國慢性病報告》指出,2000年因COPD死亡的人數達到128萬,而且有逐年增加之勢。

2 COPD 的危險因素

2.1 吸煙

吸煙是COPD發病的危險因素之一,大約15%~20%的吸煙者可發展為COPD。據WHO估計,被動吸煙導致成人COPD發病的危險性上升10.5%~43%,兒童和慢性暴露人群中更是如此〔16〕。在希臘,35歲以上、吸煙100支以上的總的COPD發病率為8.4%,其中,男性11.6%,女性4.8%,且吸煙強度與COPD發病率顯著相關〔17〕。40~55 歲瑞典城市及郊區吸煙人群的篩查中,COPD發病率27%〔18〕。吸煙者在發達國家數量緩慢下降,而在發展中國家上升,尤其是亞洲和非洲,相對于男性來說,吸煙對于女性的危險性更大,并且與女性煙草的消耗量增長呈正比。另外,吸煙能使支氣管上皮纖毛變短、不規則、纖毛運動障礙,降低局部抵抗力,削弱肺泡吞噬細胞的吞噬、滅菌作用,引起支氣管痙攣,增加氣道阻力。吸煙者肺功能的異常率較高,FEV1 的年下降率較快。有資料表明在非吸煙者中,成年人FEV1 每年平均下降速率是20~30 ml,在大多數吸煙者中,年平均下降速率增加到30~45 ml,在易患COPD的吸煙者中,年下降速率可達80~100 ml。若早期戒煙,可以明顯延緩肺功能的下降,減少COPD的發病率,使吸煙者發病危險降低至近似于不吸煙者的水平。我國15歲以上大約67%的男性和4%的女性吸煙,占世界吸煙者的1/3?;谀壳暗奈鼰煴嚷?,中國吸煙者的病死率將大幅增加〔19〕。鐘南山指出,吸煙者COPD發病率明顯高于不吸煙者,而且吸煙的種類和開始吸煙的年齡對COPD發病率有明顯影響〔20〕。

2.2 職業暴露

矽塵是職業性呼吸道毒物的重要粉塵之一,慢性暴露于矽塵可不引起矽肺,但可引起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和(或)小氣道疾病,可引起氣流阻塞〔21〕。而硅塵暴露也可致COPD,甚至在沒有兩肺放射學征象時,其可以和氣流阻塞獨立存在。 從事水泥廠工作的工人,其肺功能降低且呼吸道癥狀發病率增高。從事橡膠工作,肺功能每年下降0.08%。亦有材料證實紡織業是COPD的高危因素。暴露于鋼鐵粉塵其COPD發病率男性為16.1%,女性為4.4%。暴露于粉塵和金屬采礦業及鎘礦氣體中均和氣道阻塞有關。

2.3 空氣污染

近年來,室內空氣污染與COPD發病率的相關性日益受到關注。大約50%發展中國家依賴于動物糞便、柴草為燃料,這些物質的開放燃燒會造成室內通氣不良,有機煙塵中會有許多有害物質,如顆粒和一氧化碳,燃煤的煙塵中含有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及碳氫化物,它們可引起呼吸道疾病。每年,農村約有190萬人死于室內污染,而城市約45萬人死于此。室內可吸入顆粒物是室外的2~4倍,因此應用有機燃料是COPD很強的高危因素。土耳其的調查結果顯示,使用生物燃料在室內做飯,其COPD發病率為12.4%,高于不使用該燃料者的3.9%〔22〕。COPD的另一重要影響因素是室外空氣污染,長時間的暴露在空氣的有毒顆粒物中,如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及光化學物質,可增加COPD發病率??諝馕廴居绕涫窃诶∶乐?、印度和中國的城市是個突出的問題,每年約有50萬人死于空氣中的懸浮顆粒物(TSP)和SO2。我國一些城市,非吸煙者肺氣腫病死率比美國的幾乎高100 倍,這與城市中的空氣污染密切相關。有研究表明,面包烘烤、地毯編織、生物燃料是造成肺疾病的重要危險因素,家禽飼養、使用煤油、氣體燃料是相對危險因素〔23〕。取暖造成的污染與COPD發病率有關,尤其是取暖月份長短與COPD發病率存在劑量反應關系。

2.4 呼吸道感染

呼吸道感染是COPD發病和加劇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有證據表明潛在的腺病毒感染或細菌可能與COPD的發病有關系〔24〕。兒童期下呼吸道感染是以后形成COPD的獨立危險因素之一,在英國的一項對618例70歲以上的人群調查中,發現2歲以前曾患呼吸道疾病與成人后COPD的發生有因果關系。

2.5 遺傳因素與宿主因素

有資料表明COPD發病具有典型的多基因遺傳特點和家族聚集傾向,患者各級親屬的發病率高于群體發病率,親代中有COPD患者,是子女FEV1(ml)降低和FEV1 < 70%預計值的獨立危險因素〔25〕,但目前尚不能解釋這種聚集性是遺傳因素所致還是環境因素造成。重度吸煙者中也僅有20%左右發展成COPD,COPD患者體內可能存在遺傳易感基因。α1抗胰蛋白酶(AAT) 的ZZ純合子引起的α1AT 缺乏是迄今為止唯一證實的COPD 遺傳易感因素。COPD,尤其是無放射性肺氣腫表現的COPD 的發生,與腫瘤壞死因子(TNFα)、489G/A 基因多態性相關〔26〕。其他的基因如α1抗凝乳蛋白酶,可以解釋吸煙者的COPD基因易感性,微粒體環氧化物水解酶可能與COPD有關。

2.6 營養狀況

有研究表明,營養狀況可以影響肺功能及患COPD 的傾向。尤其多食用新鮮水果及魚類對肺部健康有益,飲食中富含水果和蔬菜,可以降低呼吸道疾病的危險??赡芎瓦@些食物中含有抗氧化劑營養素(維生素C和維生素E等) 有關。因此,改善飲食健康,食用富含水果、蔬菜和整粒谷物的食物及低酒精低脂肪的食物,能保護兒童及成人的呼吸道健康。

2.7 其他

如社會經濟狀況、氣象因素、性別等也與COPD相關。社會經濟狀況愈低下,肺功能減少率愈高。而氣候條件的不同,COPD 的發病高峰不同,秋末冬初增多,隆冬反而減少,但到了3月份又出現發病高峰,這種發病情況與大氣環流的季節變化有密切關系。一項美國1979年~1993年的死因調查中,31 314 160例死者中,8.2%死于COPD,其中男性增長了17.1%,女性則增長了126.1%〔27〕。姚婉貞等〔26〕對北京市延慶縣5個自然村中40歲以上的1 624人進行入戶調查,其中男性發病率為15.05%,女性發病率為3.76%。

3 COPD的疾病經濟負擔

由COPD引起的社會經濟負擔沉重,已成為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28〕,COPD是美國成人住院的主要原因之一。1998年COPD住院的患者近66.2萬例,占總住院人數的1.9%,COPD的住院率為38.3/萬?,F住院率正在迅速上升,2002年因COPD住院的患者占總住院人數的13%,其中55歲以上人群中,COPD是首位的住院原因,占總住院人數的52.9%〔29〕,COPD反復加重,惡化住院率高達49.4%〔30〕。2000年COPD在美國直接和間接費用240億美元,2001年達344億美元〔31〕。預計到2020年,COPD將是世界第5位的經濟負擔。美國研究顯示,輕、中及重度COPD患者的勞動能力分別下降3.4%、3.9%和14.4%,COPD導致工作喪失將導致嚴重的經濟損失〔32〕 。目前,我國尚無準確的有關COPD 住院率的資料??傊?,COPD嚴重影響了世界經濟的增長速度。

參考文獻

1 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學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2007年修訂版)〔J〕.中華呼吸和結核雜志,2007;30(1):45360.

2 ManninoDM.COPD:epidemiology,prevalence,morbidity,and mortality and,disease heterogeneity〔J〕.Chest,2002;121(5):1216.

3 Menezes AM,PerezPadilla R,Jardim JR,et al.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in five Latin American cities(the PLATINO study):a prevalence study〔J〕.Lancet,2005;366(9500):187581.

4 Mannino DM,Homa DM,Akinbami L,et al.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surveillance United States,19712000〔J〕.MMWR Surveill Summ,2002;51(6):16.

5 冉丕鑫.從我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規范》的修訂看COPD的定義及診斷研究進展〔J〕.實用醫學雜志,2002;18(7):6823.

6 姚婉貞,朱 紅,沈 寧,等.北京市延慶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流行病學〔J〕.北京大學學報醫學版,2005;37(2):1212.

7 王大禮,劉升明,周玉民,等.廣州荔灣區COPD流行病學調查分析〔J〕.廣州醫學院學報,2004;32(2):424.

8 王小平,周玉民,曾祥毅,等.粵北地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病率調查〔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5;26(3):2113.

9 單淑香,陳寶元.天津市城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流行病學調查比較分析〔J〕.天津醫藥,2007;35(7)4889.

10 Stang P,Lydick E,Silberman C,et al.The prevalence of COPD:using smoking rates to estimate disease frequency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J〕.Chest,2000;117(5):3549.

11 巽浩一郎,萬獻堯,畢麗巖.日本COPD 的流行病學及危險因素〔J〕.日本醫學介紹,2003;24(10):4357.

12 冉丕鑫,王 辰,姚婉貞,等.我國部分農村地區40歲以上女性慢阻塞性肺疾病危險因素分析〔J〕.中華內科雜志,2006;45(l2)9745.

13 Chapman KR,Mannino DM,Soriano J B,et al.Epidemiology and costs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J〕.Eur Respir,2006;27(1):188207.

14 Lopez AD,Shibuya K,Rao C,et al.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urrent burden and future projections〔J〕.Eur Respir,2006;27(2):397412.

15 何權瀛.中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現狀研究主要結果〔J〕.中國醫學論壇報,2007;9(33):5.

16 Mc Ghee SM,Hedley AJ,Ho LM.Passive smoking and its impact on employers and employees in Hong Kong〔J〕.Occup Environ Med,2002;59(12):8426.

17 Tzanakis N,Anagnostopoulou U,Filaditaki V,et al.Prevalence of COPD in Greece〔J〕.Chest,2004;125(3):892900.

18 Stratelis G,Jakobsson P,Molstad S,et al.Early detection of COPD in primary care:screening by invitation of smokers aged 40 to 55 years〔J〕. Br J Gen Pract,2004;54(500):2016.

19 Zhang H,Cai B.The impact of tobacco on lung health in China〔J〕.Respirology,2003;8(1):1721.

20 鐘南山.COPD流行病及防治戰略〔J〕.醫學研究通訊,2003;32(11):1434.

21 Hnizdo E,Vallyat han V.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due to occupational exposure to silica dust:a review of epidemiological and pathological evidence〔J〕.Occup Environ Med,2003;60(4):23743.

22 Kiraz K,Kart L,Demir R,et al.Chronic pulmonary disease in rural women exposed to biomass fumes〔J〕.Clin Invest Med,2003;26(5):2438.

23 Golshan M,Faghihi M,Marandi MM.Indoor women jobs and pulmonary risks in rural areas of Isfahan,Iran,2000〔J〕.Respir Med,2002;96(6):3828.

24 Patel IS,Vlahos I,Wilkinson TM,et al.Bronchiectasis,exacerbation indices,and inflammation in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J〕.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2004;170(4):4007.

25 盧冰冰,何權瀛,陳 青,等.預測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子代肺功能的相關因素研究〔J〕.中華醫學雜志,2002;82(16):11369.

26 Kücükaycan M,Van Krugten M,Pennings HJ,et al.Tumor necrosis factorα+489G/A gene polymorphism is associated with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J〕.Respir Res,2002;3(1):29.

27 Kazerouni N,Alverson CJ,Redd SC,et al.Sex differences in COPD and lung cancer mortality trends United States,19681999〔J〕.Womens Health (Larchmt),2004;13(1):1723.

28 Fishman AP,One hundred years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J〕.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2005;171(9):9418.

29 Kostikas K,Papatheodorou G,Psathakis K,et al.Oxidative stress in expired breath condensate of patients with COPD〔J〕.Chest,2003;124(4):137380.

30 Gerritsen WB,Asin J,Zanen P,et al.Markers of inflammation and oxidative stress in exacerbated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patients〔J〕.Respir Med,2005;99(1):8490.

篇7

【關鍵詞】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 鐵代謝

中圖分類號 R512.6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6)20-0140-02

doi:10.14033/ki.cfmr.2016.20.077

我國是乙型肝炎病毒與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流行的高發區域,人群中乙型肝炎病毒的攜帶率在9%左右[1]。乙型肝炎病毒與丙型肝炎病毒的臨床表現呈多樣性,重癥肝炎、急性肝炎以及無癥狀攜帶等為常見臨床表現,病情可進一步變化為慢性肝炎或肝纖維化等,與原發性肝癌有直接關系,嚴重地影響著人們的生活質量與生命安全[2-3]。有研究報道,慢性乙型、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鐵代謝指標常有異常情況,但慢性乙型、丙型病毒性肝炎與鐵代謝指標的影響機制還未完全明確[4]。所以本次研究為了探討慢性乙型、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鐵代謝與炎性、貧血指標的相關性,就筆者所在醫院收治的慢性乙型、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以及體檢的健康成年人行炎性、貧血相關指標檢測并進行對比,現有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為筆者所在醫院在2013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116例慢性乙型、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男66例,女50例,年齡35~72歲,平均(43.5±6.7)歲。將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作為HBV組(58例),將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作為HCV組(58例),再將同期在筆者所在醫院進行體檢的健康成年人58例作為對照組。

1.2 納入標準

116例患者均確診為慢性乙型或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并符合相關診斷標準[5],排除有合并其他系統性感染的患者、有合并其他類型的病毒性肝炎患者、有合并惡性腫瘤性疾病的患者以及合并藥物性肝損的患者等。

1.3 方法

兩組患者與對照組健康人員均采血3 ml,使用離心機以5000 r/min的轉速離心3 min,完成后將上清液吸入離心管,再將沉淀物放入-80 ℃的冰箱中儲存,隨后使用Couler-750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與Freedom Evolyzer-z全自動酶聯免疫分析系統[6]對三組病例的血液標本進行檢測,操作均嚴格按照操作說明書中進行。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7.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檢驗,P

2 結果

2.1 三組血清Hepcidin水平對比

觀察發現,HBV組患者與HCV組患者的血清Hepcidin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 三組IL-1水平、IL-6水平、TNF-α水平對比

觀察發現,HBV組患者與HCV組患者的IL-1水平、IL-6水平、TNF-α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2.3 三組CyPA水平對比

觀察發現,HBV組患者與HCV組患者的CyPA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4 HBV組與HCV組鐵代謝與炎性、貧血指標的相關性

研究中發現,HBV組的血清Hepcidin水平與IL-1水平呈負相關,與CyPA水平、IL-6水平、TNF-α水平呈正相關,HCV組血清Hepcidin水平與IL-6水平水平呈負相關,與TNF-α水平、CyPA水平呈正相關,與IL-1無明顯相關關系。HBV與HCV兩組的CyPA水平與IL-1水平、IL-6水平、TNF-α水平均呈正相關,見表4、表5和表6。

3 討論

血清Hepcidin是目前新發現的一種小分子抗菌肽,研究表明血清Hepcidin在鐵代謝中具有核心作用[7-8]。本次研究觀察發現HBV組與HCV組的血清Hepcidin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表明了慢性乙型、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血清Hepcidin水平均呈低水平,觀察發現HBV組與HCV組的IL-1水平、IL-6水平、TNF-α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HBV組的血清Hepcidin水平與IL-1水平呈負相關,與CyPA水平、IL-6水平、TNF-α水平呈正相關,HCV組血清Hepcidin水平與IL-6水平水平呈負相關,與TNF-a水平、CyPA水平呈正相關,與IL-1無明顯相關關系。HBV與HCV兩組的CyPA水平與IL-1水平、IL-6水平、TNF-α水平均呈正相關,所以慢性乙型、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鐵代謝與炎性指標具有良好的相關性。

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常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貧血,主要原因是發生正常細胞性或者小紅細胞性貧血,偶爾發生巨細胞性貧血,引起鐵的利用障礙與紅細胞生成抑制導致貧血的發生[9-10]。研究發現慢性乙型、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由于血清Hepcidin的分泌減少,引起患者體內的鐵積蓄,而鐵過多后對患者的肝臟造成損傷,導致肝細胞發生變性、壞死等。所以慢性乙型、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鐵代謝與貧血指標具有良好的相關性。

參考文獻

[1]韓梅麗,于浩,江宇泳.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血清鐵代謝指標分析[J].天津醫藥,2014,56(9):896-898.

[2]秦源,郭永紅,張穎,等.慢性丙型肝炎鐵代謝的失調機制[J].臨床肝膽病雜志,2015,31(2):291-294.

[3]何紅迅.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的臨床診斷與治療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4,12(3):98.

[4]潘衛華,黎映芹,朱平安,等.乙肝病毒攜帶者鐵代謝與血清鐵調素相關性研究[J].海南醫學院學報,2014,20(10):1371-1373.

[5]亓傳旺,陳倩,張秀軍,等.慢性丙型肝炎鐵代謝異常的研究進展[J].中國肝臟病雜志(電子版),2015,8(2):29-32.

[6]呂黃先.丙型肝炎感染患者血清脂代謝指標檢測的臨床意義[J].浙江臨床醫學,2014,17(10):1655-1656.

[7]呂佳B.慢性乙型、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鐵代謝與炎性、貧血指標的相關性研究[D].昆明:昆明醫科大學,2014.

[8]全香蘭,胡玉琳,董愛蓮.肝病患者血清鐵代謝指標與肝損傷關系的探討[J].北京醫學,2012,34(3):169-173.

篇8

摘 要 目的:討論研究社區慢性疾病患者對中醫養生康復健康教育的需求,以及根據情況進行針對性健康教育的意義與重要性。方法:選取社區慢性疾病患者300例,對其進行中醫養生康復認知情況、需求及獲得相關知識等方面的調查,并對調查結果進行分析。結果:慢性疾病患者對中醫養生康復知識的了解程度普遍較低,對于健康教育需求率高,對中醫養生各方面知識需求率均>90%,主要包括對順應四時養生規律、服藥知識、疾病預防、養生食療及作息規律等方面的知識需求較高。對健康教育方式的需求主要以專業醫護人員進行教育、組織講座和發放宣傳手冊為主;另外還可采取張貼海報、電視宣傳等方式進行教育。結論:對社區慢性疾病患者進行中醫養生康復健康知識宣傳有利于使患者對疾病相關知識有更全面正確的認識,懂得進行自我保健、自我養生及預防疾病的知識。對其進行問卷調查可發現其對相關知識的需求及掌握情況,并根據所得結果采取針對性措施,提高老年患者預防疾病、自我保健的意識及能力,幫助其更好地控制疾病發展,改善生活質量。

關鍵詞 慢性疾病患者 中醫養生康復健康教育 護理及宣傳教育 療效與影響

Research on the health education need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ealth preservation and rehabilitation in the patients who with chronic diseases in community

Peng Zheju

The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Jialing community,Guangyuan City,Sichuan 628000

Abstract Objective:To research the health education need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ealth preservation and rehabilitation in the patients who with chronic diseases in community,and the significance and importance to do targeted health education according to situation.Methods:300 patients with chronic diseases in community were selected.We investigated the cognitive situation,demand and obtain relevant knowledge about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ealth preservation and rehabilitation,and analyzed the results.Results:The understanding leve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ealth preservation and rehabilitation knowledge in the patients with chronic diseases was generally low.The demand rate for health education was high,and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ealth knowledge demand rate was above 90%,including the adaptation to the four health law knowledge,medication,disease prevention,health supplements , rest rules and other aspects of knowledge.The way of health education mainly included professional medical personnel education,lectures and issuing brochures,and also the posters,TV and other ways of education.Conclution:We tak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habilitation health knowledge propaganda to patients with chronic diseases in community was conducive for them to understand the knowledge about disease correctly and completely,and to make them study the knowledge of self care,self health and disease prevention.We will find the demand and situation of grasp about relate knowledge in them by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and to tak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btained,so that,we can improve the consciousness and ability of disease prevention and self protection in elderly patients,help them to control the disease development better,and improve the life quality of them.

Key words Patients with chronic diseases;Health educ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ealth preservation and rehabilitation;Nursing and education;The effect and influence

近年來,各類慢性疾病患者人數顯著增加,患者年齡呈年輕化趨勢發展。慢性疾病的發生發展與人的生活作息方式、飲食習慣等方面均有一定關系[1]。養生與康復在中醫中屬于“治未病”范疇,是中醫預防及治療疾病的基本原則,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瘥后防復3個方面,對慢性疾病患者進行相關中醫養生康復知識的宣傳教育有利于患者對疾病相關知識的了解,并通過加強鍛煉、飲食調整、改變生活方式等養生保健手段更好地調整自身身體機能,控制疾病進一步發展。如今隨著人們生活及文化知識水平不斷提升,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養生保健對自身的重要性,但對于養生保健知識認識不夠,因此本試驗對300例社區慢性疾病患者進行相關問卷調查,了解其對中醫養生保健知識的掌握情況及教育需求并提出針對性措施?,F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13年1月-2014年1月隨機選取我社區慢性疾病患者300例。男154例,女146例;年齡57~69歲,平均(63.3±6.4)歲。所有患者中包括糖尿病患者102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78例,高血壓90例,慢性肝病30例。所有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調查方法:使用社區自行設計的問卷調查表對慢性疾病患者進行調查。內容包括患者一般情況,對各類中醫養生康復知識的了解程度以及對康復知識的需求情況,對中醫養生康復知識教育方式的需求情況等[2]。每位患者填寫完畢后將調查表統一上交,經相關專家進行審定,可靠度高。調查者以問卷為基礎與被調查者進行交談并為其充分講解問卷中各項問題及回答要求。共發放300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300份,有效回收率100%。

療效觀察:統計所有患者問卷調查中對中醫養生康復健康知識的了解程度以及對宣傳教育知識的需求程度等。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16.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計數資料用百分率表示,組間計數資料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

結 果

所有慢性疾病患者對中醫養生康復知識的了解情況,見表1。

所有患者對中醫健康保健知識的需求情況:慢性疾病患者對順應四時養生規律、服藥知識、疾病預防、養生食療及作息規律等方面的知識需求較高,見表2。

患者對健康教育方式的需求主要以專業醫護人員進行教育、組織講座以及發放宣傳手冊為主,另外還可采取張貼海報、電視宣傳等方式進行教育。

討 論

本次調查研究發現,慢性疾病患者對中醫養生康復知識的了解程度普遍較低,對健康教育需求率高,對中醫養生各方面知識需求率均>90%。說明慢性疾病患者的健康保健意識較強,希望通過不同渠道獲得有益于身體健康的信息。護理人員應針對患者需求進行中醫養生康復知識方面的宣傳教育,一方面幫助患者正確、全面的認識康復養生知識并改變自身不良的生活作息方式及飲食習慣,努力控制疾病發展,促進身體恢復;另一方面可督促患者從自我保健做起,提高自我行為管理能力,改變不利于健康的行為習慣,堅持鍛煉身體,遵循四時變換規律進行保健養生、注意情志調養及飲食調護等,最終達到改變患者不良生活方式及行為,提高生活質量,減輕疾病負擔,改善健康質量的目的[3~5]。

另外,調查顯示,慢性疾病患者對順應四時養生規律、服藥知識、疾病預防、養生食療及作息規律等方面的知識需求較高。說明患者對如何預防疾病、更好地進行日常養生及藥食同補的中醫藥知識興趣較大。由于疾病的特殊性,慢性疾病患者長期與疾病作斗爭,對疾病的過程非常了解,他們希望了解更多關于自我保健的知識及自我管理技能,提高自身治療依從性,能夠依靠自己解決疾病給日常生活帶來的各類軀體及情緒問題。因此,護理人員在進行健康教育宣傳時應了解慢性疾病患者的教育需求特點,以改變患者日常生活中不良行為及生活方式,提高其行為管理能力為目的進行針對性的教育。

此外,對患者進行中醫養生康復健康教育應以家庭化、連續化為主。調查顯示>80%患者希望進行健康教育時有家屬共同參與。因為家庭生活習慣對患者健康觀念及行為有較大影響。中醫養生康復教育通過自我保健、自我康復及開展健康行為知識的教育,促進患者健康行為的養成。對患者改變不良生活行為方式、培養健康的生活及飲食習慣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長期反復的教育及強化才能夠實現。因此對患者及家屬同時進行健康養生知識教育不僅能夠使患者更加了解保健養生知識,更能夠制造良好的家庭氛圍,督促家屬共同對患者不良生活習慣進行干預,培養其正確良好的作息、飲食習慣。

綜上所述,對社區慢性疾病患者進行中醫養生康復健康知識宣傳有利于使患者對疾病相關知識有更全面正確的認識,提高老年患者預防疾病、自我保護的意識及能力,幫助其更好的控制疾病發展,改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 錢曄.以中醫養生提高生活質量之我見[J].統計教育,2007,31(2):56-57.

2 張安玉.慢性病的干預原則與健康傳播[J].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1997,5(2):95-96.

3 傅東波,傅華.慢性病自我管理[J].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2002,10(2):93-94.

篇9

[關鍵詞] COPD; 肺部真菌感染; 轉歸

[中圖分類號] R256[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5-0515(2011)-01-164-01

肺部真菌感染是臨床常見的機會性感染,占所有深部真菌感染之首位?,F將我院2006年1月~2010年1月住院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繼發肺部真菌感染的48 例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現將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6年1月~2010年1月住院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繼發肺部真菌感染患者48 例[1],其中男29 例,女19 例,年齡55~78 歲,平均年齡(68±11.6)歲。上述患者中:(1)年齡:55~59 歲2 例,60~75 歲16 例,75 歲以上30 例。(2)抗生素及激素的應用:全部病例均有應用和(或)糖皮質激素史,其中應用2種以上廣譜抗生素37 例,多為第三代頭孢菌素、喹諾酮類,其次為氨基糖苷類、半合成青霉素。(3)低蛋白血癥:34 例患者伴有低蛋白血癥,占70.8%,住院時間18~42d。

1.2 診斷標準

48 例COPD 患者均符合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分會制定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中的診斷標準。同時符合肺部真菌感染診斷標準:(1)肺部炎癥表現,抗生素治療無效;(2)深部痰液連續2 次以上的真菌培養均培養出同一種真菌,或多次痰涂片查出真菌孢子或菌絲者;(3)胸片或肺部CT 有滲出性改變或有真菌肺部感染的特異性改變,如曲霉球菌。

1.3 治療方法

根據病情或痰培養藥敏結果,肺部真菌感染診斷一經確診,立即予氟康唑200mg/d 靜點,療效差或無效者改為伊曲康唑200mg/d,療程2~4 周,同時治療基礎疾病和支持治療。

2 結果

2.1 真菌類型

白色念珠菌26 例,光滑念珠菌9 例,熱帶念珠菌7 例,曲霉菌3 例,克柔念珠菌2 例。

2.2 轉歸

根據侵襲性肺部真菌感染的診斷標準與治療原則,所選患者經抗真菌治療,臨床癥狀改善(體溫下降),肺部病灶吸收,連續2 次以上深部痰液真菌培養陰性為痊愈。觀察3~5d,體溫和影像學無改善考慮治療無效[2],27 例患者痊愈,12 例好轉,9 例患者因合并性心力衰竭,呼吸衰竭死亡,死亡率18.8%。

3 討論

真菌是寄生于人體皮膚和粘膜的正常菌群,長期大量使用廣譜抗生素,可以使體內菌群失調,有利于真菌繁殖;激素和免疫制劑的應用,抑制了炎癥反應造成吞噬細胞功能減弱,抗體生成減少,機體免疫力下降[3]。侵入性操作增加真菌感染的機會,使醫院感染日益增多,特別是COPD 繼發肺部真菌感染逐年增加,主要原因:(1)COPD 是慢性病。由于長期反復肺部感染,肺功能減退,免疫力下降。(2)年齡。本組年齡大于75 歲發病30 例,小于60 歲2 例,說明隨著年齡增加,真菌感染機會明顯增多。(3)抗生素及激素的應用。COPD 患者主張早期應用激素,COPD 急危重期廣譜抗生素的聯合應用,破壞了體內菌群平衡,是機體免疫力下降,促使真菌感染擴散。(4)低蛋白血癥。COPD 患者由于存在不同程度肺功能障礙,影響食欲,胃腸道損害,使營養代謝障礙,蛋白合成減少,自身免疫力進一步下降。

真菌感染的種類較多,念珠菌屬――主要是白色念珠菌至今仍然是臨床最常見的致病菌,因此氟康唑是臨床應用最為廣泛的預防以及治療真菌的藥物。由于氟康唑的廣泛應用,同時一些非白色念珠菌及曲霉菌的發病率增高,而氟康唑缺乏對這些真菌的抗藥性。伊曲康唑抗菌譜廣,對念珠菌、曲霉菌、隱球菌等致病菌有效,故對氟康唑耐藥或不敏感的真菌感染,保持很好的耐藥性。

近年來,肺部真菌感染的發病率和病死率迅速上升,目前已經成為許多疾病致死的重要原因,臨床醫生要嚴格掌握使用抗生素的指征及激素和免疫抑制劑的用量,減少廣譜抗生素的聯合應用,避免雙重感染,,一旦繼發真菌感染時應及時調整抗生素,并根據真菌培養選擇有效的抗菌藥,并加強支持療法,提高機體免疫力。

參考文獻

[1] 羅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并發侵襲性肺曲霉病的影響因素研究[J].四川大學學報, 2007,(06):352-353.

篇10

【關鍵詞】 慢性阻塞性肺?。?C反應蛋白; D-二聚體

【Abstract】 Objective:To study the change of plasma C-reactive protein and D-dimer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Method:89 patients with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from January 2012 to December 2013 in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including 43 stable patients(the COPD group),46 patients with acute exacerbation(the AECOPD group).44 healthy people during the same period were selected as the control group.All patients were conducted C-reactive protein and D-dimer blood collection and testing,content and positive rate of indicators in the three groups were observed and compared.Result:Compared with the healthy control group,the plasma C-reactive protein and D-dimer levels in COPD group and AECOPD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AECOPD group was more significant,but after treatment,it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before treatment,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reactive protein; D-dimer

First-author’s address: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Shaoguan City,Shaoguan 5120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4.18.044

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是以持續氣流受阻為特征,因氣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進行性發展,主要累及肺部,也可引起肺部以外各器官的損害,是導致高致殘率和高死亡率的呼吸道系統常見的慢性病之一。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因長期缺氧、體內酸堿和電解質紊亂、易并發感染導致急性加重期(AECOPD),病情危重[1]。本文通過對COPD穩定期及急性加重期患者血漿C反應蛋白及D-二聚體含量的測定,探討其在COPD疾病發展過程中的動態變化及臨床意義,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本院收治的89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其中男56例,女33例,年齡57~79歲,平均(71.3±10.6)歲,其中穩定期患者43例(COPD組),急性加重期患者46例(AECOPD組),診斷均符合我國2007年COPD診療指南標準[2]。排除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感染性疾病、腫瘤、凝血功能障礙性疾病及入院前2周內服用抗血小板及抗凝血藥物者。另選取同期44例健康體檢者作為對照組,其中男23例,女21例,年齡55~76歲,平均(71.0±9.6)歲。三組研究對象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要求采集靜脈血進行C反應蛋白及D-二聚體的檢測,C反應蛋白檢測采用干化學法,抽取血液3 mL,分離后用血清測定。D-二聚體的檢測采用免疫熒光法,1:9的枸櫞酸鈉抗凝血2 mL,分離后測定血漿含量[3-4]。急性加重期患者病情好轉出院前再次檢測。最后對三組研究對象的C反應蛋白及D-二聚體含量進行統計學分析,并對指標的檢出率進行比較。

1.3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7.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 字2檢驗,以P

2 結果

2.1 三組血漿C反應蛋白及D-二聚體含量的比較 結果顯示,與健康對照組比較,COPD組、AECOPD組的血漿C反應蛋白及D-二聚體含量均明顯增高,而AECOPD組更為顯著,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2.2 三組血漿C反應蛋白及D-二聚體的檢測陽性率的比較 結果顯示,COPD組、AECOPD組血漿C反應蛋白及D-二聚體的檢測陽性率均明顯高于健康對照組,而AECOPD組明顯高于COPD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2.3 AECOPD組治療前后C反應蛋白及D-二聚體含量的比較 AECOPD組患者治療后的C反應蛋白及D-二聚體含量均明顯低于治療前,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以氣道、肺實質和肺血管的慢性進展性炎癥為主,同時也伴有血流高黏、高凝及微血栓形成等改變,血流高凝狀態和微血栓形成可加速COPD進展,從而導致肺動脈高壓及右心功能損害。患者由于身體長期慢性缺氧,代償性骨髓紅細胞過度增生致外周血紅細胞增加,血黏度增高,同時伴有血管缺氧痙攣、血管內皮細胞損傷等因素,導致機體凝血、纖溶和抗溶系統失衡而呈高凝狀態[1-4]。

COPD急性加重期的病因目前認為80%為感染所致,其中40%~60%患者痰中可以培養出細菌;在急性加重期,許多反映炎癥的生物指標較正常水平升高[2]。COPD氣道炎癥是以淋巴細胞、肺泡巨噬細胞和中性粒細胞浸潤為主,這些被激活的炎性細胞可釋放許多炎性介質及細胞因子,參與氣道炎癥的進展[5-6]。當組織發生炎癥時,巨噬細胞釋放白細胞介素-2刺激肝臟合成CRP,在6~9 h后即可升高,尤其是細菌性感染時升高更為顯著[4,7]。血漿C反應蛋白是機體在應激狀態下產生的一種炎癥急性時相反應物,其水平可以反映疾病嚴重程度并具有判斷預后的價值,已被廣泛應用于臨床感染性疾病的檢測。在重癥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發作期患者體內的C反應蛋白產生較穩定期的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明顯增加,表明是急性炎癥反應[8-11]。

D-二聚體是纖維蛋白降解產生的最小片段,在反映體內凝血酶和纖溶活性時具有強烈的抗原特異性;病理狀態下,D-二聚體的升高提示體內繼發性纖溶活性增高,可作為判斷體內高凝狀態和血栓形成的標志,對于血液中的高凝狀態和血栓性的疾病診斷、觀察、預后等均具有較高的臨床價值[12-15]。COPD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氧,當機體處于低氧環境時,供氧和耗氧失去平衡,會產生一系列的病理生理改變。在缺氧和內毒素作用下,可激活炎癥細胞釋放細胞因子等多種炎癥遞質,造成血管內皮細胞的損傷,啟動了內源性凝血系統,使血液黏稠度增高、微血栓的形成等,血液處于高凝狀態,血漿纖維蛋白原增多及肺內纖溶系統功能障礙,局部血流阻力增太,加重肺動脈高壓,從而引起COPD患者血漿D-二聚體升高。AECOPD時因缺氧、嚴重感染、肺動脈高壓等存在體內的纖溶系統和抗凝系統失衡,存在高水平的CRP及D-二聚體,并且在治療好轉后其水平顯著降低。

本研究中,COPD及AECOPD組患者血漿C-反應蛋白、D-二聚體含量及其陽性檢出率明顯高于健康對照組患者,而AECOPD組更為顯著,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綜上所述,COPD患者CRP增高提示肺部感染程度,D-二聚體增高反映患者血液高凝狀態,提示病情的嚴重程度,D-二聚體的升高與體內缺氧及CRP升高一致,兩者聯合檢測對COPD患者的早期診斷、治療、病情評估及預后觀察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

參考文獻

[1]哈依努爾,古麗那孜?穆哈提,顧國民.血漿D-二聚體等指標水平測定對慢性肺心病急性發作期預后的影響[J].醫學信息,2013,26(4):358-359.

[2]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學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2007年修訂版)[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07,30(1):8-17.

[3]王洪建.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血漿相關指標含量的檢測及意義[J].臨床醫學,2012,32(8):42-43.

[4] Bafadhel M,Clark T W,Reid C,et al.Procalcitonin and C-reactive protein in hospitalizedpatients with community-acguired pneumonia or exacerbation of asthma or COPD[J].Chest,2011,139(6):1410-1418.

[5]李林陽,董有睿.血漿纖維蛋白原和D-二聚體檢測在COPD抗凝治療中的臨床意義[J].現代醫藥衛生,2013,29(4):516-517.

[6]陳鳳娟,鄭金旭,盧培,等.IL-17和CRP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的作用及相關性[J].天津醫藥,2011,39(6):499-500.

[7]尚潔,陳平,蔣惜念,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C反應蛋白水平與肺功能變化的相關性[J].中南大學學報(醫學版),2005,30(4):444.

[8]劉煜.C反應蛋白D-二聚體測定對COPD患者的意義[J].基層醫學論壇,2012,16(22):70-71.

[9]翁妙珊,杜璐玲,蔡意和,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C反應蛋白與纖維蛋白原含量的變化分析[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12,11(14):56-57.

[10]陳淑紅,劉寧紅,胡紅梅,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D-二聚體、纖維蛋白原、超敏C-反應蛋白和血氣分析的檢測[J].寧夏醫科大學學報,2012,34(10):75-76.

[11]何平,廖監能,黃雁玲.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血漿C反應蛋白及D-二聚體的變化研究[J].當代醫學,2012,19(34):42-43.

[12]黃河.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血漿纖維蛋白原、D-二聚體監測的臨床意義[J].長江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醫學(下旬),2009,35(4):66-67.

[13]林武洲.D-二聚體檢測及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應用進展[J].華夏醫學,2012,25(1):73-74.

[14]趙小峰.血漿D-二聚體檢測及在不同疾病中的臨床意義[J].淮海醫藥,2013,31(2):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