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經濟學的缺點范文
時間:2023-12-20 17:41:0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西方經濟學的缺點,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西方經濟思維方式;中國經濟;社會體系
由于歷史文化發展的不同,東西方的國家在,文化觀念、行為習慣、政治體系、民俗風情等許多領域都存在著差異。東西方人們思維模式是導致這些差異產生的原因,而思維是經濟學的重要組成,思維方式的不同從根本上導致了東西方經濟思維的不同。我國一直堅持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經濟發展道路,多年來許多經濟學家以哲學代替傳統經濟學的思維方式。隨著時代的變革,經濟的不斷發展,西方經濟學思維方式逐漸進入我國經濟學的研究理論中,西方經濟學的思維方式不但可以促進我國經濟學的發展,也對我國構建現代文明和諧社會有著重要的作用。
1西方經濟思維的定義
西方經濟學是運用西方線性非對稱思維方式建立的經濟學范式,與東方經濟的發展狀況有著一定的不同,因此并不能全面地反映世界經濟發展的規律。西方經濟思維是以線性思維方式、抽象思維方式為基礎,具有線性、抽象性以及片面性的基本特征。經濟學包含的領域內容非常廣泛,其中微觀經濟學以及宏觀經濟學最為重要。微觀經濟學主要以研究家庭、廠商以及市場調配為主要經濟資源,以研究單個經濟單位的經濟模式和解決資源的合理配置為主;宏觀經濟學則是以研究整體國民經濟的經濟資源運用狀況為主,以整體國民經濟為研究對象,總量分析為思維方式。
2西方經濟學思維方式的發展
2.1科技進步推動發展隨著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人們對于新鮮事物的認知水平也得到了提升,這就使人們的思維模式不斷地更新。亞當•斯密在1776年發表的《國富論》中第一次提到經濟學這一學術理論,標志著經濟學的產生,被當時的人們用作研究社會經濟現象。到17世紀末,隨著牛頓三大定律以及萬有引力的提出,人們開始著重對經濟學的實際經驗考察,轉變了以往形而上的唯物主義思維模式。19實際隨著進化論和能量守恒定律得到人類的證實,以馬克思的經典經濟學著作《資本論》為代表,人們的思維模式開始轉變為辯證唯物主義思維模式。20世紀以來,人們通過相對論以及量子物理理論的知識,對經濟學的思維模式有了很大的改變,例如從一般均衡到非均衡、穩定均衡到動態均衡、線性模型到非線性模型等。
2.2多種學科交叉促進創新改革
經濟學是集多種學科為一身的交叉性學科,經濟學的思維模式需要多角度研究問題,結合多種學科理論,改變了傳統的思維方式。
(1)數學與經濟學。1838年法國學者古諾層發表了《財富理論的數學原理研究》,將數學邏輯思維運用到經濟學發展之中。在隨后經濟學的發展過程中更是離不開數學邏輯思維模式,統計學的思維方式結合經濟學理論知識產生了計量經濟學,使經濟學的實證思維得到了完善。
(2)倫理學與經濟學。減少社會貧富差距是經濟學發展中的基本目標。社會倫理學中的“公平”概念,能夠幫助經濟學在發展的過程中保證社會的和諧發展,真正做到滿足每個人的基本經濟需求,達到經濟學的最大價值。
(3)法學與經濟學。有效的法律制度體系能夠更好地促進經濟領域和諧發展。經濟學的發展要制定完善的法律體系,才能從根本上控制復雜的經濟活動,保護產權知識和契約效益,保證企業以及國家的財產安全,維護市場的發展秩序。
(4)心理學與經濟學。心理學在許多領域中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同樣,有人活動的地方就能運用到心理學的理論知識。在經濟學中,心理學與經濟學交叉產生了“心理—行為分析方法”,改變了傳統理性人假設的思維方式,轉變為對行為的心理形成動態進行分析。
3西方經濟思維對構建我國和諧社會的啟迪
真正意義上的經濟學研究始于西方,我國等一些發展中國家,在發展之初都借鑒了西方的經濟學理論,西方經濟學的思維方式對于我國的市場化改革以及社會經濟的發展水平起到引導的作用。隨著我國的社會主義體系深入發展,人們開始依據的發展理論借鑒西方經濟學的優點,發揮其真正的作用,從而推進我國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不斷創新與發展。西方經濟思維始源于西方發達國家,其主要研究對象是西方發達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是以維護資本主義統治階級的利益為根本目標,與我國經濟狀況從根本上存在巨大差異。那么,如何將西方經濟學的借鑒價值在我國的經濟發展中發揮重要的作用,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研究:
(1)堅持實事求是為原則對西方經濟學進行理性分析。我們應該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理性客觀的根據我國國情進行分析,西方經濟學雖然是以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發展為主要研究對象,但同時也蘊含了對經濟發展規律的研究與分析,適當的加以借鑒,避免對西方經濟思維產生依賴,才能使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得到發展。
(2)結合我國國情對西方經濟思維進行借鑒。我國是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社會主義國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仍處于起步期,需要對經濟體制進行不斷的探索和改革。在堅持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基礎上,借鑒西方經濟學的相關觀點、理論以及政策,從而適應全球經濟化大背景下我國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建設與發展。
(3)西方經濟思維模式與我國宏觀經濟管理體制。目前,我國宏觀經濟管理體制仍需加強改革創新,這種改革必須建立在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的國情基礎上,照搬西方的經濟政策體系,必定會出現嚴重的問題。但是西方已經成型的經濟管理體制仍是我國經濟發展初級階段可以借鑒的范本,對于國家整體經濟的宏觀把握可以參考西方經濟發展的經驗,從而減少在宏觀經濟管理中出現的問題,提高我國經濟發展的速度。
4總結
西方經濟學雖然是西方經濟學家提出的實質理論學說,其研究對象也是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狀況,但是我國在經濟發展中,仍然可以借鑒它的優缺點,建立有特色的社會經濟發展體制。因此,西方經濟學思維對于我國的經濟發展起到了有效的借鑒作用,將馬克思理論與西方經濟學相結合,能夠使我國和諧社會主義經濟市場得到更好的發展,促進我國綜合國力的提高。
參考文獻:
[1]管德華.西方經濟學與我國經濟建設研究[J].安徽商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4,3(4):9-12.
篇2
[關鍵詞] 四位一體 西方經濟學 教學方法 改革
一、引言
西方經濟學作為經濟管理類專業學生的一門專業基礎必修課,其教育教學方法的改革一直受到該課程教師的高度重視,并出現了很多有意義的研究成果。這些成果歸納起來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基于西方經濟學的“西方性”,借鑒西方國家著名大學(如哈弗大學)的案例教學法進行案例教學;二是采用現代計算機技術,制作圖文并茂的多媒體課件,以擺脫黑板經濟學,進行多媒體教學;三是借鑒自然科學的實驗室研究方法,將西方經濟學相關理論置于實驗室的情境下進行論證,即實驗經濟學教學法。這些新的研究成果吸收了西方國家大學的經濟學成功教學經驗,從教學法角度看也具有較強的科學性和現實性,因而對我國經濟學教學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但仔細分析可以發現,這些教學方法均沒有考慮學生受眾的差異、具體的教學內容和實施成本的問題,只單純強調某一種方法的優越性,因而最終難以擺脫“老師難教、學生難學”的教學窘境,與“學生易學,教師易教,成本低廉,效果顯著”的教學目標仍有一定差距。
最近,包天仁教授提出了“循序漸進,階段側重,精講精練,五技并舉”的英語“四位一體”教學法。該法實現了理論與實踐的完美結合,因而在我國英語教學改革中取得了巨大成就。本文基于包天仁教授研創的英語“四位一體”教學法的思想,考慮到學生受眾差異、具體教學內容以及實施成本,嘗試性的提出了“分明別類,注重主次,降低成本,五法兼施”的西方經濟學“四位一體”教學法。西方經濟學“四位一體”教學法凝聚了英語“四位一體”教學法的“多位”精髓,按照“學生易學,教師易教,成本低廉,效果顯著”的教學目標設計,體現了西方經濟學課程的特殊性,符合西方經濟學教學大綱的教學原則,因而是一種較為理想的西方經濟學教學新方法。
二、西方經濟學“四位一體”教學法的內容
西方經濟學“四位一體”教學法主要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即“分明別類、注重主次、降低成本、五法兼施”。其中,“分明別類”是指教師在開課之前應對學生的知識基礎進行全面了解,然后據此對學生進行基本分類,目的是便于教師針對不同的學生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以盡可能降低學生的學習成本。我們知道,學習西方經濟學的學生的學科屬性不同,其具有的數學水平各異,不同類別的學生對同一方法的認同和接受成本有很大差異。因此,盲目采用某一種方法對所有學生進行教學,將壓抑部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從而增加他們的學習成本,降低教學效果?!白⒅刂鞔巍笔侵附處熢谡介_始整門課程之前,應對學生所用教材的內容進行全面研究、分析整合,并將其模塊化,然后根據教學要求和內容確定主次,即確定哪些內容需要重點講解,哪些內容只需一般了解,等等,目的是便于教師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或模塊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而不是不分主次采用一種方法貫穿始終?!敖档统杀尽笔侵附處熢谶x擇教學方法時應本著降低成本的原則進行。這里的成本既包括教師的教學成本,也包括學生的學習成本。其中,教師的教學成本主要包括教師的課堂授課時間、課前備課時間、課后輔導時間以及為此發生的資料等費用支出,學生的學習成本主要包括學生在課堂中對授課方法的接受難度、學習的吃力程度、課前的準備時間和課后的復習時間以及為此發生的資料等費用支出。顯然,這些成本的高低直接影響到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興趣,教師在選擇教學方法時,應在實現教學目標的情況下,盡量采用成本較低的教學方法,才能使教師和學生持之以恒的教和學?!拔宸媸笔侵附處熢趯崿F教學目標的情況下,為了降低學生的學習成本和教師自己的教學成本,應靈活選擇講述法、討論法、多媒體教學法、案例教學法和實驗經濟學教學法等五種主要的教學方法?!拔宸媸钡哪康募仁菫榱藶椴煌悇e的學生和不同的教學內容選擇最適合的教學方法,同時也是為盡可能降低教和學的成本。
西方經濟學“四位一體”教學法強調教師在選擇教學方法時,首先必須考慮學生屬性和授課內容的實際情況,即所謂“因材施教”,強調教師在進行“因材施教”的同時,靈活選擇教學方法,努力降低教學成本,以實現滿意的教學效果,即“減負增效”,“因材施教”是基本,“減負增效”是目標。因此,西方經濟學“四位一體”教學法立足學生、面向內容、考慮成本、方法多樣,從而滿足了“學生易學、教師易教,成本低廉,效果顯著”的教學目標設計。
三、西方經濟學“四位一體”教學法的實施
按照西方經濟學“四位一體”教學法的內容,其實施主要分三步進行,首先,是對學生進行基本分類;其次,是對教學內容進行整合,并將其模塊化;最后,是本著降低成本的原則,針對不同類別的學生和不同模塊的內容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為了方便操作對學生分類,分類時既可以按照學生數學水平的高低進行,也可以按照學生來源于文科還是理科進行(有文理兼招的班級),如果專業人數較多,還可以同時按照數學水平的高低和文理科屬性進行分類。在教學內容的安排上,教師首先應按教學大綱的要求,對相關內容進行整合增刪,并將其分成邏輯較為嚴密的幾大模塊,然后針對不同模塊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一般來說,對純文字描述的部分,如課程的導言或每章的引言部分以及經濟制度或政策的介紹部分,教師采用講述法或輔以多媒體教學法,成本最低,學生易于接受;對于有很強現實背景的理論部分,可以采用討論法或案例教學法進行教學。由于有現實背景,題材容易收集,采用討論或案例形式教學會使學生加深對理論的理解;對于較為抽象的理論或模型推導部分,可以采用實驗經濟學教學法或多媒體教學法進行教學。實驗經濟學教學法直觀、形象,可以增加學生實際操作的體驗,增強對相關理論的深刻理解,而多媒體教學法利用聲音、圖像直接對教學內容進行表達,能夠在有限的課時內將抽象繁瑣的模型推導過程全面介紹給學生,教學效率較高。在教學方法選擇上,教師主要是根據學生分類和教學內容的情況選擇最適合的方法。五種主要教學方法各有優缺點,不同方法的實施成本也有很大差異,教師可以根據需要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
四、結語
在西方經濟學教學中采用“四位一體”教學法是我們對教學法改革的一個嘗試,是基于對教學規律的認識和現有教學方法的缺陷而提出的一個方法體系。按照西方經濟學“四位一體”教學法的設計思想,可以有效解決“學生難學,教師難教”的教學窘境,實現“學生易學,教師易教,成本低廉,效果顯著”的教學目標。然而,西方經濟學“四位一體”教學法畢竟集五法于一體,為了確實提高教學效果,在實施該法之前,教師需要認真分析學生的特點和興趣,認真研究教學內容和每種具體教學方法的優缺點,以找出最適合學生受眾和教學內容的教學方法,這是采用該法時需要特別注意的。
參考文獻:
[1]逯進,賀曉麗.對西方經濟學多媒體教學模式的探討[J].電化教育研究,2005,(1):50-53.
[2]張元鵬,劉文忻.我國理論經濟學教學中的案例教學問題研究[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高等教育管理???,2005.
[3]王力南.經濟學課程實驗教學方法探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7,(12):35-37.
[4]于澤.我國本科經濟學教學方法的經濟學分析[J].教學與研究,2009.
篇3
論文摘要: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是其政治經濟學理論的根基,很多理論是在勞動價值論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正是通過勞動價值論,馬克思揭示了資本主義資本運作方式,同時促進了工人運動以及社會主義的發展。但是在今天,政治經濟學已經逐步成為非主流經濟學,而其自身存在的缺點卻被當代主流經濟學批判。從勞動價值論,以及其衍生理論進行分析,對比與效用論為基礎的主流經濟學觀點進一步討論其改進與發展的趨勢。
1引言
關于政治經濟學對于現代社會的影響,不同的經濟學家有不同的見解。現在以效用論為基礎的主流經濟學往往把政治經濟學看做批判資本主義的工具,對其勞動價值論進行很大程度的批判以動搖其基礎。而在馬克思看來,西方經濟學為庸俗經濟學,由于其階級本質決定庸俗經濟學家要維護本階級利益。對于以勞動價值論為基礎的政治經濟學和以效用論為基礎的西方經濟學到底孰優孰劣,這樣的爭論一直到冷戰結束,蘇聯解體才算結束。由于政治上的原因,西方經濟學逐步使政治經濟學邊緣化,而勞動價值論僅僅作為一種學說存在而失去其政治影響力。
看一種理論是否是正確的,主要就是看它對現實社會是否就有解釋力。然而中國對于政治經濟學的學習卻往往忽視了其現實解釋力的學習,并且不能完善其中心內核—勞動價值論,以至于思想僵化,無法對現實世界進行解釋。一些本來可以對現實社會有解釋力的理論或者被教條僵化,或者被現代的計量經濟學所取代。以至于一直作為中國傳統的主流經濟學—政治經濟學在改革開放以后也逐步邊緣化。
本文立足于回歸政治經濟學原本狀態,從勞動價值論這一基礎思想出發,對勞動價值論以及其衍生理論做出客觀評述,以確定其是否對現在生活具有解釋力,是不是真的和很多經濟學家認為的是過時了。從而對其理論進行一定程度的改進以適應新時期的需要。
2文獻綜述
對于勞動價值論的論述,中外許多經濟學家或者支持,或者反對,有很多論述,但是很多經濟學家不自覺站在某個階級立場上,這樣很多就沒有了事實說服力。
熊彼特在《資本主義、社會主義與民主》一書中提出了了勞動價值觀的缺陷:“首先,在完全競爭以外的情況下,它完全不起作用。其次,即使在完全競爭情況下,除非勞動是生產的唯一要素且所有勞動都是同一性質,否則它決不會順利的起作用。”
對于熊彼特的觀點,張培剛先生在《評熊彼特的(資本主義、社會主義與民主)))一文中寫到“我們認為熊彼特的觀點是值得商榷的,首先他所提出的反對勞動價值論的‘兩點理由’并不能成立,因為如果把‘假設條件與實際情況之間存在著重大矛盾’這一點作為反對的理由,那這也同樣適用于‘邊際效用價值論’,其次,更加重要的關鍵一點倒是在于:所謂‘邊際效用論’只是一種以主觀評價為基礎的主觀價值論;而‘邊際效用’作為一種生活現象雖然存在,但是各個消費者千差萬別,變動無常,要是把它作為最終形成價值和衡量價值的客觀依據,不論是‘基數’效用論,還是‘序數’效用論,那都是不可能的?!?/p>
我們發現熊彼特所提出的問題確實是勞動價值論的缺陷表現形式,張培剛先生站在否定效用論的立場上說明,效用論并不是優于勞動價值論,然而對于熊彼特提出的缺陷卻沒有否認。
伍裝在《理解現代馬克思經濟學》一文中說到:“馬克思經濟學提出問題與研究問題的方法是統一的,這就是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方法構建起來的經濟學范式,這種范式從未曾被歷史的經驗和事實在整體上否證過,也從來沒有被哪一種理論邏輯在整體上駁倒過”
這里面提及了政治經濟學的方法論,也就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這樣我們可以管中窺豹,看到政治經濟學其實并不是站在考慮個人的主觀感受的角度分析社會,而是站在一個唯物主義哲學的角度來看整個社會的運作,來觀察社會中的形形,人生百態。所以站在個人的主觀角度或者支持,或者否認都是沒有意義的。
黃仁宇在《放寬歷史的視界》一書中,認為中國歷史的基線先后推轉50。年,包括明朝,這長時間的視界使我們了解最近中國所欲困難的遮蔽,同時也看清楚好多問題互相連鎖的情形。
這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我們現在還有必要研究政治經濟學的原因。因為它產生時的情況和我國傳播時的情況很相似,發展后在我國現在依然具有解釋力,甚至比西方經濟學更有解釋力,而且符合我國的基本國情。
通過諸多文獻的梳理,我們基本已經理順了政治經濟學的基礎理論勞動價值論的缺陷,政治經濟學該用何種分析方法,以及對現實社會的意義。
3勞動價值論及其衍生理論的優缺點
勞動價值論是政治經濟學的基礎,以此為依據衍生了整個政治經濟學的體系,包括商品,貨幣,剩余價值等等很多方面。我們將分析以上幾個的缺陷,進而提出改進意見。
(1)商品的二重性的本身是社會現實的體現。
勞動價值是由價值產生的。馬克思的邏輯思維是商品中有一個內核一類的東西叫做價值(value),而這個價值則是由勞動產生的。商品的價格是價值的外在表現。價值規律的表現形式是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
從這兩點我們看出無論是價值論還是效用論都是對客 觀世界的反映,盡管存在一定的前提假設,無論是馬克思的 完全競爭,還是效用論的理性人都是在現實生活中不存在 的,而它們反映的主要是可以代表一般情況的特定情形。而且我們可以清晰的發現在對于一般情況的解釋中,勞動 價值論更有解釋力,因為它體現的是一種唯物狀態,但是效 用論卻陷人了一種為唯心的誤區。不過在特定情況下的解 釋力,價值論就不是很好,比如特定商品如古董,鉆石,以后 再沙摸中的一杯水,在這類問題上,效用論更有解釋力。
這樣我們發現熊彼特提出的第一個問題不是問題,而 第二個問題的勞動力同質也不算是問題。我認為真正要解 決的是生產要素問題。
價值的定義是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人類勞動。但是 這里面確實忽視了其他的生產要素—資本和土地。馬克 思解釋為資本和土地里面包括前人的社會勞動。這種解釋 在很大程度上是沒有解釋力的。比如土地,這在很大程度 上是自然資源,馬克思認為是對自然資源的改造中耗費了 大量的人類勞動,但是逆向思維,如果沒有自然資源,大量 的人類勞動又如何承載?所以單純的勞動產生價值是不準 確的,這里面應該包括其他的生產要素,我們認為是多種生 產要素共同作用產生了價值。
(2)貨幣理論的前提假設以及表現方式與現在實際情 況脫節。
馬克思對貨幣的定義是固定的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這在某種意義上是金本位制的基礎。但是其背后貨幣的本身便是黃金,即使紙幣抑或其他東西都是一種貨幣符號,其實質是背后的充當一般等價物的黃金。也就是說馬克思對貨幣的前提假定就是黃金是貨幣商品。
分析當時的社會情形,我們發現其實馬克思的假設在當時的時代是有一定意義的。馬克思所處時期,是資本主義上升階段,由于資本主義高速發展,黃金大量流人資本主義國家,而紙幣的發行也是以紙幣背后的黃金為硬通貨。這一切盡管理論沒有產生,但是事實上便是這樣運作的。而馬克思政治經濟學中將貨幣的本質進行闡述,很大程度上是反映當時的社會現實狀況,將當時的社會狀況上升為理論,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個理論在當時是先進的。 然而馬克思的貨幣理論對當今的一些社會現象卻缺乏解釋力。表現的比較明顯的就是虛擬貨幣。虛擬貨幣是否有價值這不僅在中國,而且在世界范圍都存在這很大的爭議。不過按照馬克思的觀點,它不存在勞動,也不是商品,僅僅有虛擬世界中一般等價物的特點,所以不能有價值,更不能說是貨幣。然而虛擬貨幣確確實實在當今很多領域充當著現實貨幣的作用,這是很難解釋的。
造成這種現象主要原因有這樣兩個:第一是馬克思所處時代的局限性;第二是現在的經濟學家沒能根據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的內在邏輯以及方法論將其精髓發展,而是教條套用。
當然,對虛擬貨幣的解釋問題,西方經濟學也沒有做的很好,因為他們在很大程度上已經回避了對貨幣的解釋問題。
(3)流通中是否產生剩余價值依然無法解釋。
馬克思明確表示價值,剩余價值只會在生產中產生,即剩余價值的產生是由生產前C=+v變成生產后的C=+v+m,m就是剩余價值。也就是說剩余價值試生產的產物,并不是流通的產物,流通中不會產生剩余價值。
我們要考察馬克思所處的時代。19世紀的時候,流通體系還不是很完善。就拿地產來說吧,當時資本主義社會還沒有出現現代意義上的地產公司,所謂流通,無非就是貨幣由一個人手里到另一個人手里,而商品則反向流動。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認為流通并不產生剩余價值。(其實不然,交易費用的產生也需要付出一定的勞動,即使在馬克斯時代,流通依舊產生剩余價值。為了論證需要,這里假設交易費用為0)。
然而當今流通不產生剩余價值這個論點是很值得商榷的?,F代意義上的公司建立以后,流通包括很多內容。既有策劃,市場營銷,以及更多的銷售網點。這里面每一個環節都包括很大的資本投人,很大的廣告投人,很大的勞動以及土地投人,所以這里面產生的價值甚至高于生產產生的價值。按照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的觀點來分析,這里都產生很多的剩余價值。
4新歷史角度下的改進
站在整體觀和大歷史觀的角度上,我們發現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的意義不僅僅在于批判資本主義,更在試圖尋找一個更好的解決辦法,其精神內核不是19世紀已經過時的理論,而是其中的方法,內在邏輯以及要解決的真實問題。這要掌握這一點,理論才會更加發揚。
與當今的實際情況相結合,我們發現,我們要做的就是變革馬克思經濟學的理論內核—勞動價值論。只有內核變革完善,并且在整體性的思想下,馬克思家政治經濟學才會更加顯示出其優越性。
誠如前文所述的,勞動價值論之所以沒有與時俱進,很大原因是由于這個理論把勞動作為產生價值的唯一來源,這也許在19世紀是正確的,但是在21世紀必須要發生變革,為此我結合西方經濟學的觀點,改良中的勞動價值論,提出新價值論的觀點。
我認為商品甚至物品種確實存在其內在的價值,但是這個價值不是僅僅由勞動決定的,而是有勞動力,資本,土地等生產要素共同決定的。多種生產要素共同決定了商品本身的價值。表示為:C=al+bk +ct,但是不同于薩伊定律,因為這里面依然強調的是勞動價值,其最終是客觀表示而不是效用論。
這樣很多由于現實條件變化,使理論過時的情況就會發生改變。比如虛擬貨幣是否有價值,由于內部的資本以及其他生產要素都可以形成價值,所以虛擬貨幣內部有很大的資本,則虛擬貨幣本身具有價值,同時又有使用價值屬性,所以虛擬貨幣可以是商品。
還有上文提及的流通中產生剩余價值,由于流通過程中投人大量資本,土地,根據新價值論,資本,土地等生產要素都是構成價值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當然產生剩余價值。
5結語
篇4
(1)必須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原則?!耙詫W生為中心”即以學生的能力拓展為中心來開展實踐教學和以學生的專業需要為中心來設計教學進程。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最重要的主體,如何為其提供最合適的教學方式和最豐富的學習內容是我們教師上課之前就應該充分考慮和設計的。不但要使學生喜歡并學好這門課,而且要傳遞重要的學習方法,這是學生走向社會后更需要的能力。
(2)必須堅持理論和實踐結合的原則。我們培養的學生最終是要面向社會,為社會服務的。所以我們培養的學生要適應社會的需要,具備較強的實踐性。在上課中注重理論與現實的結合,逐步培養學生能夠運用經濟學原理來解釋現實的能力。例如在講解乘數理論時,要結合我國近年的刺激消費拉動內需的政策,讓學生明白這些經濟政策的目的是通過乘數作用帶動國民收入成倍地增加。
2西方經濟學實踐教學模式應用
2.1案例教學法
案例教學法是指教師根據自己對相應知識點的掌握,并結合自己的實際生活,找到合適的案例,讓學生進行分析或進行發言、討論,這有利于增進學生間的交流,自然而然地調動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提高其理解問題、分析問題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案例教學是使經濟學原理與實際結合的良好途徑,在課堂就可以進行,會很好地提升課堂氣氛。
2.2實地考察法
實地考察法是讓學生走向社會,從單純的理論學習到了解實際情況的最直接的實踐方法。在實踐過程中學生對現實中的經濟現象進行實踐考察,充滿樂趣,將所學的書本知識與實際狀況相聯系,進行分析,收獲頗多。西方經濟學課程中有很多章節都適合安排學生進行實踐調查,如講完供求理論后,組織學生進行房地產價格調查,對影響房地產的需求與供給的因素進行問卷走訪。最后整理、分析,并形成最后的調查實踐報告。實地考察可以使學生更加關心經濟問題,提高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
2.3小組討論法
小組討論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通過討論、辯論的形式開展實踐教學。理論知識學習后,老師留論題給學生,學生準備好論題所涉及的相關理論,同時圍繞主題搜集資料。例如:春運期間火車票是否應該漲價?這個論題就是一個不錯的題目。教師在討論前布置好任務,在討論中掌握好流程,在討論后做好總結點評,也為自己今后的實踐教學不斷積累經驗。經過一次充分準備、思考、發言、總結材料會讓學生收益很多,這也是通過課后作業來鞏固書本知識的好方法。
2.4專家講座法
經濟學是一門與現實經濟密切聯系的課程,如果可以定期邀請到一些有實踐經驗的相關專家來給同學們做專題講座,這對學生的啟發和開闊視野是非常有效的。如在講授不同需求價格彈性與企業收益關系時,可邀請企業相關人員,給學生講授在實際企業運營中是如何進行定價、調價而使企業獲得更多收益的,讓學生感受到學有所用,激發學生學習經濟學的動力。
3西方經濟學實踐教學部分主要環節設計
3.1供求理論
實地考察:進入超市等場所考查哪些商品在“薄利多銷”?總結分類,再與教材原理進行比對。案例分析:
①分析我國大學生就業市場與房地產市場,深刻理解供求原理。
②“紐約市的房租管制”——最高限價例證,讓學生理解限制價格的優點、缺點和現實應用。小組討論:
①公共交通應不應該免費?
②禁毒是增加還是減少了與的相關犯罪?
3.2消費者行為理論
角色扮演:
①現場進行喝酸奶或者吃巧克力等體驗,驗證邊際效用遞減規律。
②設計一個買賣現場,讓學生扮演買賣雙方,以便生動地理解消費者剩余。
3.3市場理論
實地考察:到現實中去調查、分析、總結各個市場類型。案例討論:
①為什么菜場賣菜人員的收入僅夠維持他們的基本生存?最后給出答案:行業壁壘低。鼓勵大家努力提高自己能力,提高自己將來的工作行業壁壘。
②“優惠券和回扣的經濟學”深刻理解價格歧視在現實經濟中的普遍應用。
3.4生產要素市場
案例討論:近年來民工工資為何提高?深刻理解收入分配政策的調整。小組討論:是房價帶動力地價,還是地價推高了房價?就國土資源部與住建部之爭進行討論、剖析,得出正確結論。
3.5市場失靈和微觀經濟政策
實地考察:對市場失靈的原因,即壟斷、外部影響、公共產品、信息不對稱任一個進行實地調查,然后讓學生通俗解釋這些原因是如何導致市場失靈的。能夠激發學生所學知識與現實社會的連接,變抽象為具體。案例分析:“癌癥村地圖”“淮河殤情”“霧霾”等觸目驚心的污染案例,選擇精煉視頻,一目了然,引出學生們對污染的深層次經濟學原因的探討,并提出解決對策。
3.6國民收入核算
多媒體視頻展示:觀看關于我國物價統計的紀錄片,使學生熟悉GDP縮減指數、CPI、PPI等價格指數的測算過程。專題調查:搜集近年來世界各國GDP,人均GDP的排名,來鼓勵大家肯定成績,承認不足。案例分析:“蝴蝶效應”來解釋乘數原理,進而分析“破窗經濟”、“蜜蜂的寓言”、“節約悖論”等蘊含的經濟學原理,生動而深刻。
3.7財政政策
專題調查:對我國近些年來刺激消費的主要財政政策進行梳理,如大學擴招,大修公路、鐵路、農田水利等。專題討論:我國現階段應采取何種財政政策調控以促進經濟健康發展?
3.8失業和通貨膨脹
篇5
【關鍵詞】產權 福利 甄別成本
一、引言
1960年科斯(R.H.Coase)的《社會成本問題》的發表提出了通過產權理論研究外部性的問題??扑沟谝欢ɡ碇?,當交易成本為零的時候,從效率角度看,產權的最初分配是無關緊要的。然而,在現實世界中交易成本在絕大多數下都是存在的,進而的科斯第二定理又接著指出如果交易成本不為零,那么產權的最初分配將會對效率產生重大影響。然而,當交易成本無法降低以使私人交易有效存在時,可以根據規范的霍布斯定理,構建法律以使私人之間的協商失敗導致的損害最小。也就是說,為最小化上述損害,法律應將產權分配給對之評價最高的一方。從理論上講,這些都有其道理,文章的意圖不在于評價前人對這一問題的解決思路的探討,而是關注其中的一個環節,即“將產權分配給對之評價最高的一方”之中“評價”的衡量標準問題,因為同樣的思路運用不同的評價方法將可能得出完全不同的結論。因而,我認為選擇正確的評價方法是至關重要的。
二、文獻綜述
在通常的教科書或論文中,很多人喜歡用成本或效用去比較利益沖突的二人的福利得失,在科斯的《社會成本問題》中,他舉農夫與飼養者的例子時使用的是顯性成本,即以具體的貨幣單位來衡量利益沖突方福利的得失。而在哈爾?R.范里安的《微觀經濟學:現代觀點》的教科書中又大多采用效用來衡量福利的得失。那么到底應該用哪種方法去評價這里的福利得失,以及這些方法的優缺點和在具體情況下的采用標準,前人似乎都沒有明確指出。本文基于此,希望通過論述不同的評價方法及在具體情況下的選擇標準來彌補這一空白。
三、評價方法的評述
在衡量福利得失的問題時,主要有顯性成本法、機會成本法和效用法三種評價方法。為了方便與將這三種方法進行對比,我舉一例以方便接下來的比較。假設一個企業家與一個農夫為鄰,企業家的狗經常會跑到農夫的住宅范圍之內戲耍,但是有可能會傷害到農夫,如果農夫被咬傷,企業家將要付給農夫一筆10萬元的醫藥費。要避免農夫被咬傷的措施只需要在兩家之間修一堵墻,使狗不能隨便地進入到農夫家的范圍之內。又假設談判成本無窮大,即兩者之間不能通過談判來確定由誰來修筑這堵墻,因而需要外力來通過比較福利,將修筑墻的責任分配以使社會福利最大化。
1.顯性成本法
顯性成本是指計入賬內的、看得見的實際支出,例如支付的生產費用、工資費用、市場營銷費用等,因而它是有形的成本。假設農夫修筑這堵墻的成本是4萬元,而企業家修筑這堵墻的成本是3萬元。那么根據顯性成本法和效率原則,很明顯在談判成本過高使私人之間的談判無效時,應該將修筑這堵墻的責任判給企業家,因為這樣可以使得整個社會得到1萬元的剩余。
這樣的評判方法最大的好處是便捷、成本低,利益沖突雙方的成本容易衡量。然而,這樣做是否真的科學,或者說是否符合經濟學中的效率原則呢?
2.機會成本法
西方經濟學家認為,經濟學是要研究一個經濟社會如何對稀缺的經濟資源進行合理配置的問題。從經濟資源的稀缺性這一前提出發,當一個社會或企業用一定的經濟資源生產一定數量的一種或者幾種產品時,這些經濟資源就不能同時被使用在其他的生產用途方面。這就是說,這個社會或這個企業所獲得的一定數量的產品收入,是以放棄用同樣的經濟資源來生產其他產品時所能獲得的收入作為代價的,機會成本就是由此而產生的。一般地認為機會成本是指在生產以單位某種產品時所放棄的使用相同的生產要素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在這一例子中,如果我們將二者支付的貨幣看作資本這一生產要素的話,那么通過機會成本來衡量這一問題可能會獲得不同的結論。假設企業家如果用3萬元資本進行工業生產可以最終獲得本利和6萬元,而農夫將4萬元投入農業生產只能得到本利和5萬元(由于兩人的技能不同,所以不能將自己的要素跨行業進行生產)。所以,企業家和農夫修筑這堵墻的機會成本分別是6萬元和5萬元。這時如果再運用產權責任分配的法則,就會發現結果與運用顯性成本法截然不同。這時如果將修筑責任分配給農夫,將會使社會得到1萬元的剩余。
然而,這種方法與顯性成本法相比難以測度,每個人為了逃避責任可能會謊報或者將自己偽裝成能夠給資本帶來高收益的人,因而使用該方法成本較高。但是這種方法與顯性成本法相比卻更符合經濟學的思想,更加有利于判斷真實的社會福利得失。
3.效用法
效用是經濟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它是指商品滿足人的欲望的能力評價,或者說,效用是指消費者在消費時所感受到的滿足程度。這里需要注意的有兩點,一是效用是一種個人主觀感受,不同的人對于某一種物品的評價可能會不同,因而每個人可能具有不同的效用函數。二是效用的衡量要遵循邊際效用遞減規律,即在一定時期內,在其他商品的消費數量保持不變的條件下,隨著消費者對某種商品消費量的增加,消費者從該商品連續增加的每一消費單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邊際效用是遞減的。假設農夫對貨幣的效用函數是uF(x),企業家對貨幣的效用函數是uE(x),其中x表示貨幣數量,且農夫按機會成本付出后的資產為a萬元,企業家的資產比農夫的資產多b萬元。那么兩者按機會成本付出后。農夫的效用損失分別為,企業家的效用損失為,這時需要判別兩個值的大小,根據min{UF,UE}來決定將修筑責任判給誰。這時,我們是假設兩者的效用函數本身不同且遵循邊際效用遞減規律,看出這種判斷是很困難的。如果我們將這兩個式子簡化,將假設農夫和企業家具有相同的效用函數但仍遵循邊際效用遞減規律,那么uF(x)=uE(x)=u(x),則農夫和企業家的效用損失分別為和,但這時UF和UE的大小仍然是難以判別的。由此可見,效用法的優點是最符合經濟學的對福利的評價標準,因而許多經濟學教材在分析產權問題時使用這一標準。但是缺點也顯而易見,主觀性強,實際操作困難,想要準確應用的實際成本高。
運用不同的方法對產權相關利益方的得失進行衡量,是進行產權責任分配的基礎。然而正如上文所述,三種方法各有利弊。當三種可以都可以無成本地采用時,使用效用法無疑是最有效的,因為效用更能從本質上反映社會福利的大小。然而無成本的假定在現實中顯然是不存在。當我們想采用效用法比較沖突方利益的得失時,我們遇到的最大困難將是獲取個人效用函數的困難,甚至在實際中這個效用很可能是不可獲得的,因為個人或許都不知道自己準確的效用函數,那么外人就更難以將其準確地獲得了。如果我們想退而求其次,采用機會成本法核算其得失,那么困難也是顯而易見。首先,我們可能無法準確地獲知他們運用該要素的潛在最大獲利可能。其次,如果人們是理性的,正如上文所說,利益相關方有激勵偽裝自己,發出錯誤的信息,這樣產權分配者將會處于信息劣勢的地位,如果想獲取利益相關方真是的機會成本可能將要付出巨大的甄別成本,使得甄別之后的社會福利小于甄別之前的社會福利,因為這個甄別過程并不能增加社會福利,而是進行凈消耗,造成社會福利的凈損失。以上兩點缺陷可能使得機會成本衡量法只能停留在理論水平上,而不能在分配產權的現實中得以運用。最后,讓我們再來分析顯性成本法,這是會計學所遵循的法則,而不是經濟學所提倡的。其缺點也是顯而易見,由于衡量過于簡單,其衡量的結果很可能不能從經濟學意義上反映出社會福利的變化。但是,顯性成本法的最大優點就是可行性極強,顯性成本的衡量雖然也可能存在一些問題,但與上述兩種方法相比無疑得到大大的簡化。因而我們可以將上述三種方法從理論有效性和實施成本總結如下:
按理論有效性排序:效用法>機會成本法>顯性成本法
按實施成本來排序:效用法>機會成本法>顯性成本法
四、具體問題下的方法選擇
上文已敘述了評價福利的三種方法及其優缺點,可見三種方法的理論有效性和實施成本有著正相關關系,而在具體操作中應該綜合考慮采用三種方法的收益與成本??梢圆捎谜鐒e成本和資源誤配時所造成福利損失來確定采用哪種評價方法。
假設|UF-UE|為資源誤配時給社會造成的福利損失,U(c)為甄別成本,并且通過甄別后的產權分配能夠完全避免資源誤配損失。當產權給雙方帶來的效用損失的差額較小時,應該采用顯性成本法,因為甄別成本可能高于兩者之間的效用差額,即U(c)>|UF-UE|,可得到|UF-UE|-U(c)
|UF1-UE1|
上式中U(Co)和U(CU)分別表示采用機會成本法和效用法的甄別成本,可得自左向右依次采取顯性成本法、機會成本法和效用法。
五、小結
上述論證表明在科斯定理、標準的霍布斯定理等關于產權分配理論思想不做改變的情況下,僅是福利的衡量標準不同也會造成結果的巨大差異。而在具體選用福利衡量方法的時候,也不能僅僅考慮該方法在理論上的有效性,還要考慮運用該方法的成本高低。因而告訴我們如果在任何情況下使用單一的方法評價方法可能無法真實地反映社會福利的變化,從而影響產權分配理論的有效性。因而要使用成本―收益方法來衡量使用哪種標準是合適的。具體而言,可以將不同情況下甄別成本與資源誤配損失相比較來確定具體測度方法的使用。當然,這一方法應用的缺陷之一是上文所已提及的UF與UE無法準確確定,因而只能是估計量,在進行估計時,我們應該重點關注的是|UF-UE|的大小而不是UF與UE。因為我們若能確定UF與UE,就沒有必要在進行比較,而ΔU=|UF-UE|-U(c)>0才是我們要進行進一步的方法確定的必要條件。由于本人能力有限,因而對這一問題只是起到拋磚引玉的論述,不足之處還希望各位讀者能夠給予雅正。
參考文獻
[1] R.H.Coase: The problem of social cost.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Vol. 3 (Oct., 1960), pp. 1-44
[2] R.H.Coase: The nature of the firm. Economica, New Series, Vol.4, No.16. (Nov.,1937), pp. 386-405
[3] 盧現祥、劉大洪:法經濟學[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4] 高鴻業:《西方經濟學(微觀部分)》第四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篇6
【關鍵詞】 《經濟學方法論》;課程性質;教學內容;教學過程
一、《經濟學方法論》課程性質、地位與學習的意義
1、課程性質及地位
目前,《經濟學方法論》課程已經成為國內眾多綜合類大學以及財經類大學的專業主干課。在內蒙古財經大學,這門課程是作為經濟學院本科生第四學期的必修課程,同時是商務學院國際貿易專業的選修課程。在本科生課程體系中以及課程方案中具有承上啟下的地位和作用。一方面,本課程對學生所學前期課程的理論知識可以從一個全新的角度――方法論的視角――獲得對既有知識的新的整合與重組,從而提升學生對所學不同課程的認識能力有所提升;另一方面,本課程還具有非常強的引導實際操作能力的作用,有助于學生對第四學期結束后即將寫作的調查報告以及后續的學年論文、畢業論文等工作的順利展開。
2、學習的意義
根據埃思里奇的觀點,教學計劃有一個明顯的缺點,即我們主要教授學生“知”的經濟學,卻極少教授他們“行”的經濟學。也就是說,處于“知”、“行”相互割裂的狀態,這使得學生們處于知道經濟學基本理論的基礎上卻不知道如何將理論用于指導研究實踐。而經濟學方法論這門課程恰恰構建起學生對經濟學理論與實踐實現“知”“行”相統一的橋梁。
此外,從我國經濟學理論發展的現實狀況來看,根據中國人民大學方福前教授關于“中國經濟學建設必須走“三化”道路的演講中所提:中國經濟學建設必須走“經濟學現代化、西方經濟學中國化、中國經濟問題理論化”道路,根據這一提法,我們可以進一步追問,如何實現我國經濟理論發展中的這“三化”,筆者想,在這里方法論以及方法問題非常重要,或者換句話說,我們可以通過經濟方法論方面的學習、借鑒與應用來更好地對“三化”的實現提供創新與發展路徑。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主要是使學生從哲學層面、經濟學方法層面以及經濟學具體工具方法層面三個層面系統的學習方法論知識。
2、能力目標
借助于基本的經濟學理論以及方法論知識,培養學生將經濟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的能力,最為直接的目標就是使其具備較順利撰寫調查報告以及研究報告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經濟學方法論的學習,使其對經濟學理論知識擁有一個全新的認識視角,能夠以這一全新視角將所學各門課程的經濟學理論統籌整合為一個整體體系,成為經濟學理論知識的“知”者,并建立起應用經濟學理論知識來解釋、研究中國經濟社會現實問題的學習習慣與素養。
三、教學內容設計
導言中對經濟學方法論課程的一些基本問題做出說明,如方法、方法論和經濟學方法論的含義;經濟學方法論的層次性;為什么學習以及如何學習的問題作出說明。特別是在經濟學方法論的層次性方面,一般把經濟學方法論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即經濟學方法論的最高層次,也即是哲學層面的方法論;第二個層次是經濟學的方法論即就經濟學而言,將經濟現象作為對客觀世界的一部分,是否具有特殊的性質,那么其認識的方法、方式、途徑等是否存在規律;第三個層次是具體的操作方法,即對經濟現象認識的具體操作方法。教學內容中各部分的劃分就是按照經濟學方法論的這三個層次的順序展開的。據此將教學內容分為四大部分的內容。
第一部分科學哲學部分,具體包括對歸納主義與演繹主義、波普爾的證偽主義、庫恩的科學發展理論以及托卡拉斯的科學研究綱領理論等內容進行講解。一方面這一部分是經濟學方法論的最高層次,有助于學生從深層次認識經濟學方法論的哲學思維;另一方面哲學思潮的發展也始終都在極大的影響著經濟學方法論的發展以及經濟學說的發展,從這一角度說,我們也必須較為系統的使學生認識到哲學層面方法論的基本發展歷程以及成果。
第二部分是經濟學領域的方法論問題,具體是按照經濟思潮以及流派發展的歷史順序來安排教學內容。第一塊內容將對古典經濟學階段重要經濟學家對方法論的論述進行講解和說明,具體包括古典經濟學之前的重商主義、威廉?配第等的經濟學方法論;古典經濟學的方法論包括斯密、李嘉圖等;以1867年《資本論》第一卷的出版為標志,開始了當今同根于古典經濟學的兩大經濟學研究范式的分立,即經濟學和西方主流經濟學?;诖?,本部分第二、三部分內容將分別安排經濟學的方法論和西方主流經濟學的方法論。第四部分內容是從方法論論戰的視角對經濟學方法論在西方涉及的幾次大的爭論進行說明,如邊際主義與新歷史主義學派之戰、新古典綜合派與劍橋學派方法論之爭等。
第三部分是具體的方法問題。由于經濟學也是一門社會學科,因此,這部分內容想從兩個層次來講解,一是從社會科學一般層面的分析方法來做出講解,具體包括社會科學研究中具體的方法包括文獻研究法、比較研究法、問卷研究法、觀察研究法等;二是從經濟學這一學科本身出發,來說明其主要的方法,如成本-收益分析、邊際分析、數學分析等。
第四部分是應用的經濟學方法論,是學習經濟學方法論的最終歸宿問題,即應用的經濟學方法論。也有學者把他取名為社會科學研究報告和論文的撰寫。
四、教學準備
目前國內關于本門課程的教材分為國內學者出版的教材和國外翻譯的教材兩類。一類是國內學者自主編寫的教材,如張俊山、朱成全、韓永進、高本全等。第二類是國外翻譯的教材,如上海財大出版社2005年翻譯的謝拉?C?道寫的《經濟學方法論》、唐?埃思里奇(Don Ethridge)的《應用經濟學研究方法論》。
由于經濟學方法論課程所包含的層次以及內容非常廣泛,因此,教學過程中不可能僅僅依托于一本教材來完成課程的講解,需要大量的輔圖書、論文資料。對于這些輔材料,目前國內可供參考的圖書如汪丁丁主編的經濟學方法論譯叢、劉永佶、程恩富等從經濟學視角出版的專著、漢茲、門格爾、霍奇遜、羅賓斯、霍奇遜等國外研究經濟學方法論的著名學者的譯著。此外,還可跟蹤國外專門關于經濟學方法論方面的期刊,如《經濟學和哲學》、《經濟學方法論》等。
五、教學過程設計
目前,筆者所在學校已經開設這門課程多年,但實際教學過程中存在著極大的現實困境。一方面,教的方面,授課教師備課非常累,可以說備課費時、費力、費心血,但總體感覺收效不佳;另一方面,學的方面,學生普遍反映枯燥、沒意思、沒興趣進而聽不懂,最主要是感覺不到學了這個課有什么用。在上述這么嚴重的情況下,教學過程設計應沿著重過程、重應用的思路展開。
1、將學生的學納入到老師教的過程當中來,真正融教與學于一體,采取四個模塊相統一的教學方式
(1)課堂講授:增強系統性、知識性+注重知識表達通俗性+尋找案例增強趣味性;(2)課后作業及閱讀思考任務:每節課結束都布置復習及預習的內容,每下一節課開始都要檢查課后復習及預習的情況;(3)課堂討論:主要是通過案例分析與應用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提高他們學習的積極性;(4)撰寫讀書筆記:一學期至少要交四篇讀書筆記,給學生十本左右的關于方法論的經典譯著,以電子版的形式打包放在課程qq群里。其實,后續的想法,還想根據課程特征設置專門的群聊,以群聊參與的程度以及發表的看法來給予表現突出的學生以一定的平時成績獎勵,建立課堂之外的第二課堂。
2、應用“大綱+筆記”的方式來嚴格教學過程
即設計帶有空白地方的教學大綱,要求學生跟著老師在聽課的同時,將重要條目下的重點內容補充到大綱當中去,最終形成既有調理又有實質內容的筆記。通過這一辦法,對學生的上課過程做出硬性的規定,從而強化教學過程管理。
3、調整考核方式
在上述教學過程設計下,對考核方式做出相應的調整,將平時成績比重至少改為50%,最后考試成績不高于50%。具體來說,準備取消考勤分數,平時成績包括3塊,課堂筆記(15分)+讀書筆記(20分)+提問互動(10分)+QQ群活躍程度(5分)。期末考試采取開放式試題,開卷考試,注重對所學課程內容的實際應用能力。雖然增加了授課老師的工作量,但是感覺能一定程度上將學生控制在課堂以及課堂之外的這一課程學習中。
【參考文獻】
[1] 唐?埃思里奇(Don Ethridge).應用經濟學研究方法論[M].經濟科學出版社,1996.
[2] 高本全.經濟學方法論與經濟學研究方法[M].經濟科學出版社,2003.
篇7
【關鍵詞】中央銀行 貨幣政策 有效性
當前,中國經濟快速發展,資產價格持續攀升,物價上漲,流動性過剩,人民幣升值,如此特殊的經濟情況是前所未有的。中央銀行已多次實行貨幣政策,但在目前復雜的經濟環境下,貨幣政策是否能發揮其應有作用。本文就此問題進行探討。
一、文獻綜述
1.西方經濟學關于貨幣政策有效性的爭論
在西方經濟學的主要流派中,凱恩斯學派和貨幣學派認同貨幣政策的作用,而理性預期學派則提出不同意見。
(1)凱恩斯學派。凱恩斯認為,“有效儲蓄之數量乃定于投資數量,而在充分就業限度以內,鼓勵投資者乃是低利率。故我們最好參照資本之邊際效率表,把利率減低到一點,可以達到充分就業”??梢?,凱恩斯雖然偏愛財政政策,但也不否定貨幣政策的作用。
之后,凱恩斯主義者漢森、薩繆爾森、索羅和托賓等人也肯定了貨幣政策的作用。隨著他們對貨幣政策作用的認識的加深,他們提出了“逆經濟周期調節”的“相機抉擇”的貨幣政策主張。
(2)貨幣學派。貨幣學派的代表人物弗里德曼認為,“貨幣政策能夠防止貨幣本身成為經濟波動的一個主要根源”,“貨幣政策能夠發揮的第二個作用,是為經濟運行提供一個穩定的環境――繼續用米爾的比喻,就是使貨幣政策這架機器運行”,“貨幣政策有助于抵消經濟體系中來自其他方面的主要波動”。由此可知,弗里德曼充分肯定貨幣政策對穩定經濟的作用。
(3)理性預期學派。理性預期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盧卡斯曾提出過著名的“政策無效性命題”。他指出:“當擴張性貨幣政策反復推行時,它不再能實現自己的目標。推動力消失了,對生產沒有刺激作用,期望生產能擴大,但結果卻是通貨膨脹,而不是別的?!憋@然,盧卡斯完全否定了貨幣政策的作用。
2.中國經濟學界關于貨幣政策有效性的觀點
對于貨幣政策能否發揮調控作用,中國經濟學界主要有三種觀點:
第一種觀點認為,貨幣政策的作用過分突出甚至否定貨幣政策的有效作用。中國人民大學黃達教授認為,“給人的印象,貨幣政策得心應手,是極有利的工具。但實踐證明,過分高估其效能,不是實現不了設想的目標,就是在強力貫徹實施中帶來很大的副作用”。
第二種觀點認為,貨幣政策的作用具有非對稱性即通貨膨脹得力而治理通貨緊縮乏力。對外貿易大學的吳軍教授認為,“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后我國的宏觀經濟調控實踐,可以證明再經濟衰退階段的恢復經濟增長方面,財政政策的強效應和貨幣政策的弱效應”。
第三種觀點對貨幣政策的有效性持肯定態度。南京大學的范從來教授認為,“我國并沒有陷入流動性陷阱,投資和消費的利率彈性是存在的,貨幣政策發揮作用的條件是具備的”。
二、評價我國貨幣政策有效性的標準
弗里德曼說,“我相信,某一貨幣總量是目前可得的、最好的、貨幣政策的直接指示器或評價標準。而且我相信:與選擇價格水平的做法相比,具體選擇哪一種貨幣總量所帶來的妨害則小得多?!笨梢?,弗里德曼認為評價貨幣政策有效性的標準是貨幣供應量。
在國內,李春琦等學者在研究貨幣政策有效性時,多數也采用貨幣供應量M2作為評價指標。而崔建軍(2006)認為,貨幣政策的有效性體現在貨幣政策目標及其實現程度。但其是在封閉的環境下,用物價穩定、充分就業、經濟增長來評價。
考慮到,在我國貨幣供應量是否應作為中介目標尚存爭議,而且經過線性回歸的檢驗,發現貨幣供應量與CPI的擬合程度不高。中國經濟已逐步與國際接軌,中國的市場已不再封閉。所以本文以中央銀行制定的貨幣政策目標作為評價標準,即“維持幣值的穩定,并以此促進經濟發展”。通過分析貨幣政策在近期調控中發揮的作用,評價貨幣政策的效果。
幣值穩定,包括對內幣值穩定和對外幣值穩定。本文通過06年和07年的CPI指數和人民幣匯率走勢,進行考察。而對于經濟增長的影響,則通過GDP增長率來評價。
三、我國貨幣政策有效性評價
經過數據統計,在這兩年中央銀行已多次上調存款準備金、年存貸款利率。存款準備金以達14%,創歷史新高,凍結了商業銀行大部分資金。年貸款利率也調至7.47%,比06年年初上升了1.89%,明顯是要控制商業銀行的信貸規模。雖然中央銀行頻繁地實行貨幣政策,但物價仍呈上升趨勢,超過警戒線3%,這似乎與貨幣政策的調控目標背道而馳。
而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一路上升,人民幣持續升值,貿易順差也持續增長,外匯儲備屢創新高。我國實行的是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匯率要控制在一定范圍,但現在匯率已上升了一定幅度,中央銀行似乎無法控制。
再看GDP增長率,07年第一季度GDP增長率為11.1%,第二季度為11.9%,第三季度為11.5%,第四季度為11.2%,仍成雙位數增長,并沒有放慢的跡象。緊縮的貨幣政策并沒有影響到經濟的增長。
如果貨幣政策的緊縮效應顯著,應該能平抑通貨膨脹,且不影響經濟發展。雖然貨幣政策在這輪調節過熱經濟的過程中,沒有影響到經濟的增長。但沒有成功地維持幣值穩定,人民幣仍然對外升值,對內貶值,并且日趨嚴重,所以貨幣政策的效果不顯著。
四、影響我國貨幣政策有效性的原因
影響貨幣政策的因素有很多,尤其在復雜的國內外經濟環境下,既有貨幣政策本身存在的缺陷,也有經濟環境的制約。主要表現為:
1.貨幣政策本身的缺點
貨幣政策存在時滯性。貨幣政策由制定、執行到產生效果,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在市場較完善的發達國家,貨幣政策發揮效用需為六個月到一年。在中國,國有商業銀行信貸集中,貨幣政策傳導渠道阻塞,由貨幣政策所推動的貨幣供給很難達到縣域地區。貨幣市場體系尚存缺陷,市場利率尚沒形成,這也影響到貨幣政策發揮效用。此外,中央銀行隸屬于國務院,只有制定和執行貨幣政策的權力,沒有決策權。所以,貨幣政策的時滯要比發達國家要長。
貨幣政策的傳導主要通過商業銀行,而商業銀行一般很少給中小企業貸款。所以,貨幣政策的作用影響不到中小企業,中小企業能夠按往常一樣進行貸款投資。在我國,中小企業占據市場的大部分。調控不了中小企業,貨幣政策的效果也減弱。
從貨幣供給性質來看,目前我國處于轉軌經濟,同時,我國奉行二級銀行體制,中央銀行、商業銀行體系、企業、居民個人都參與貨幣創造過程。因此,我國的貨幣供給同時具有外生性和內生性,而不是純粹的外生性,中央銀行控制的貨幣供應量有限,貨幣政策的效果有所減弱。
2.國內外經濟環境的制約
本次的通貨膨脹屬成本推動型通貨膨脹,所以貨幣政策的效果不顯著。這次的物價上漲是由食品價格上漲引起的,而食品價格的上漲又引起其他物品的價格上漲。全面的物價上漲,自然引起工資上漲,市場上貨幣供給增多,從而使通脹加劇。即便中央銀行能控制貨幣的供給,但不管貨幣政策如何緊縮,人們都不可能將購買食品的錢存入銀行。在這種情況下,緊縮的貨幣政策難以發揮應有的作用。
由于我國實行的是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匯率被控制在一定范圍內。而人民幣持續升值,外界對人民幣產生升值的預期,也看好中國的經濟發展,所以國內外的投資者都拋出美元,買入人民幣。中央銀行為維持匯率穩定,被迫拋出更多的本幣,使貨幣供應量上升,流動性加大,通貨膨脹加劇,貨幣政策產生了反效果。
我國的金融體系不完善,利率的種類很多,有基準利率、同業拆借率、存貸款利率、銀行間債券利率等,沒有統一的市場利率,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利率政策的實行。
3.中央銀行實行貨幣政策的情況
根據理性預期學派的觀點,貨幣政策要超出人們的預期,才能發揮作用。但現在人們對貨幣政策已有預期,中央銀行所制定的貨幣政策沒有考慮到預期因素,所以貨幣政策沒有達到所需要的效果。此時,貨幣政策在更大程度上只是一種警告,真正的調控作用較弱。
中央銀行決定執行貨幣時,已經延誤了時機。市場已存在大量貨幣,緊縮的貨幣政策很難控制住這種趨勢。而且,每次上調存款準備金或年存貸款利率都是小幅度的調整,到后期才增大幅度,所以貨幣政策暫時效果微弱。
五、提高我國貨幣政策有效性的建議
針對影響貨幣政策的種種原因,本文將從三方面提出改善貨幣政策有效性的建議:
1.盡量減弱貨幣政策的時滯性
首先,縮短貨幣政策產生效果的時間。貨幣政策的時滯性不能完全消除,但以我國目前的情況,時滯性可以減弱。這就要求中央銀行提高對經濟情況的預見,制定出有預見性的貨幣政策。而且中央銀行的調控要適時,避免貨幣政策在經濟情況發生轉變時才起作用。而且,中央銀行要有一定的獨立性。雖然和建國初期相比,中央銀行的獨立性有了很大的提高,但還是較弱。我國的中央銀行隸屬于國務院,沒有決策權,執行貨幣政策要遵照國務院的決定。這在一定程度上延誤了實行貨幣政策的時機。此外,還需商業銀行的配合。商業銀行的分支機構要深入縣級金融機構,并放寬對中小企業的貸款限制,使貨幣政策得到更有效的傳導。
2.改善貨幣政策實施的環境
繼續推進我國的利率市場化改革,促使市場利率形成。這有利于我國貨幣市場的發展,而貨幣市場的完善則使貨幣政策的傳導更有效。因為中央銀行的公開市場業務,主要通過銀行間債券市場發行票據,若利率能夠市場化,則利率所反映的市場情況更加真實,有助于中央銀行運用貨幣政策進行宏觀調控,制定的貨幣政策也更有效。
如果財政政策不和貨幣政策相配合,這也會使貨幣政策的效果被抵消掉??紤]到現在通貨膨脹產生的原因,財政政策似乎比貨幣政策更有效。通過政府補貼、減免稅收、政府限價等措施可降低食品生產的成本,控制價格,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物價上漲的幅度。通過制定對出口的管制,取消部分出口產品的優惠政策,可控制住貿易的持續順差。財政政策是一種直接調控的政策。所以貨幣政策應與財政政策配合使用,會事半功倍。
匯率政策是貨幣政策體系的重要部分?,F在人民幣被低估,對外貿易持續順差,造成較多貿易摩擦,人民幣面臨較大的升值壓力。而國內通貨膨脹的問題日趨嚴重,政府可考慮放寬對人民幣匯率的控制,以緩解通貨膨脹問題。人民幣升值,出口減少,進口增加,擴大國內供給,而且也減少了貨幣供應量,對解決通貨膨脹問題有較大幫助。隨著中國經濟發展,國力增強,金融市場的逐步開放,美元走弱,升值是人民幣必然的趨勢?;蛟S要人民幣一次升值較多會對中國經濟和金融穩定造成沖擊,但政府可根據中國具體國情,讓人民幣逐步升值,達到人民幣真實的價值。
3.提高中央銀行執行貨幣政策的能力
加強金融創新。目前,一般的貨幣政策工具主要有存貸款利率、存款準備金、公開市場操作,但這些工具都有各自的缺陷。現在經濟形勢越來越復雜,中央銀行很應該創造出適合當前情況的新貨幣政策工具,加大對沖的力度。
中央銀行實行貨幣政策要考慮到預期因素,每次的貨幣政策能超出人們的預期之外,將使調控更有效果,也表明中央銀行調控的決心,加大了警告作用。
加大貨幣政策的強度。中央銀行每次上調存款準備金或利率都是小幅上調,效果不大,反而使通貨膨脹的情況越來越嚴重,增加調控的難度。所以,中央銀行可以減少調控的次數,但加大調控的強度。有人認為這種做法會造成經濟的“硬著陸”。但以現在的經濟情況,市場能承受得了較強的緊縮政策。相反,現在頻繁地使用貨幣政策,效果不大,對市場的警告作用也不大。當貨幣政策產生累積效應時,也同樣會導致經濟的“硬著陸”。
中央銀行也可以嘗試使用窗口指導等貨幣政策措施,加大對商業銀行貸款規模的控制,同時督促商業銀行承擔穩定經濟的義務。
六、結語
綜上所述,2006到2007年以來,我國的貨幣政策因其自身缺點和環境影響等原因,所以效果不太顯著。貨幣政策有效性偏弱,對宏觀調控十分不利。以現在的經濟形勢來看,中央銀行必須實行宏觀調控以穩定經濟,提高貨幣政策的有效性迫在眉睫。所以,中央銀行要根據現時中國經濟的情況,分析影響貨幣政策有效性的原因,加深對貨幣政策的認識和研究,克服貨幣政策的缺點,改善金融環境,提高貨幣政策的有效性,以便更好地實現貨幣政策目標。只有這樣,中央銀行才能充分發揮調節經濟的作用,有效地控制本次的經濟過熱,維持經濟穩定增長。
參考文獻:
[1]崔建軍.金融調控理論[J].西安: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06.
[2]崔建軍.中國貨幣政策有效性問題研究[Z].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6.
[3]孟建華.中國貨幣政策的選擇和發展[Z].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6.
[4]高鴻業.西方經濟學(宏觀部分)[X].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5]陳共.財政學[C].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篇8
福建呈現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的多元化格局。自改革開放以來,福建不斷探索實行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份并存的所有制結構,鼓勵國有、集體、私營、外資一齊上,并從重點戰略上調整了國有經濟的布局,使福建經濟格局發生變化。
在產業結構調整方面,福建第一產業比重持續下降,第二產業比重有所上升,第三產業比重逐年上升。第一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36.1%下降到2002年的16.3%;第二產業比重由42.5%上升到43.6%;第三產業比重由21.4%上升到40.1%。國民經濟總量增長從主要由第一二產業帶動轉化為主要由第二三產業帶動。
國民經濟平穩增長。初步統計,全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4258.37億元,比上年增長9.0%,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652.40億元,增長3.5%;第二產業增加值1904.21億元,增長10.7%;第三產業增加值1701.76億元,增長9.3%。人均國內生產總值12375元,比上年增長7.0%。
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第一產業比重下降,第二產業比重上升,第三產業比重持平。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由上年的16.3%、43.7 %和40.0%調整為15.3 %、44.7%和40.0%。所有制結構繼續調整,非公有制經濟占全省經濟總量的比重上升到45.6%,比上年提高2.0個百分點。全年全勞動生產率25526元,比上年增長7.5%。
由上可見,改革進行二十多年以來,福建第二產業發展迅速,而且隨著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第二產業在我省經濟中的地位將日益顯著。
依據西方經濟學,國內生產總值主要受居民消費、政府消費、資本形成總額、出口總額、進口總額等因素(這里暫時不考慮貨幣市場),本文試圖通過對歷年的經濟數據采用計量經濟的理論進行,以實證法研究影響第二產業發展的若干因素所產生的不同作用。
第二章 計量經濟實證分析
一、數據收集
原始數據
——來源于《福建經濟與社會統計年鑒——2003》P28、P30、P53
D2 CC G CAP X M
1981 39.75 68.15 10.6 28.48 7.1426 3.6848
1982 42.92 78.73 12.02 33.21 3.4825 7.1454
1983 46.05 84.44 13.27 35.61 3.7967 7.251
1984 56.39 100.49 15.08 43.76 10.9276 7.6181
1985 72.56 126.56 18.1 64.54 16.3254 10.0692
1986 82.19 139.48 24.43 81.72 25.5367 24.5981
1987 101.28 161.14 29.88 97.92 33.6288 350.052
1988 141.82 211.4 48.07 124.64 52.6752 53.0844
1989 163.82 257.5 64.64 139.14 86.0988 75.0774
1990 174.47 284.85 91.8 151.46 127.8409 98.6591
1991 217.74 332.9 104.98 190.4 170.9071 140.6215
1992 291.6 412.11 123.23 261.23 252.233 211.144
1993 463.93 524.15 149.24 446.44 298.6911 282.7297
1994 739.52 725.81 210.39 756.34 548.4961 491.2708
1995 910.52 930.89 229.79 996.17 662.6954 547.8534
1996 1065.79 1075.34 319.13 1202.55 695.7384 592.3984
1997 1267.64 1239.84 379.76 1374.46 848.9586 637.1742
1998 1401.11 1284.42 432.92 1577.67 824.8092 595.7494
1999 1507.29 1337.05 493.53 1673.94 856.9328 601.6144
2000 1711.16 1496.2 556.21 1798.27 1068.5474 688.319
2001 1904.21 1586.7 638.53 1939.61 1152.4896 720.4915
2002 2159.94 1699.74 734.31 1443.46 1473.9598 912.8945
D2:福建第二產業生產總值
CC:居民消費
G:政府消費
CAP:資本形成總額、
X:出口總額
M:進口總額
二、建立模型
使用Eviews,采用最小二乘法建立多元線形回歸模型,以D2為因變量、CC、G、CAP、X、M為自變量。
所得回歸方程為:D2 = 34.71180027 - 0.3605174497*CC + 0.3257086244*CAP + 1.371239184*G + 0.04362975814*M + 0.8067113894*X
估計表單為:
Dependent Variable: D2
Method: Least Squares
Date: 12/09/04 Time: 20:57
Sample: 1981 2002
Included observations: 22
Variable Coefficient Std. Error t-Statistic Prob.
C 34.71180 23.39107 1.483977 0.1572
CC -0.360517 0.213369 -1.689645 0.1105
CAP 0.325709 0.078514 4.148429 0.0008
G 1.371239 0.215094 6.375083 0.0000
M 0.043630 0.099110 0.440216 0.6657
X 0.806711 0.186577 4.323744 0.0005
R-squared 0.998554
Mean dependent var 661.8955
Adjusted R-squared 0.998102
S.D. dependent var 703.4254
S.E. of regression 30.64455
Akaike info criterion 9.909787
Sum squared resid 15025.41
Schwarz criterion 10.20734
Log likelihood -103.0077
F-statistic 2209.788
Durbin-Watson stat 1.393954
Prob(F-statistic) 0.000000
該模型優點:
1. 因為Adjusted R-squared=0.998102,故該方程擬合優度較高,即模型總體擬合良好。
2. F統計量的P值=0。表明因變量對各個自變量的回歸效果顯著。
3. CAP、G、X的T檢驗相應的P值為0.0008、0.0000和0.0005均小于顯著性水平(0.05)
4. CAP、G、X各個自變量的系數均大于零,符合經濟學理論。
5. 以D2的殘差圖和懷特檢驗(兩個檢驗的P值均大于0.05)上判斷,該方程應該不存異方差。
White Heteroskedasticity Test:
F-statistic 2.736215
Probability 0.056892
Obs*R-squared 15.69170
Probability 0.108805
6.從該方程的相關矩陣來看,兩個不同自變量的相關系數均沒有大于R平方的值0.998102,基本上不存在多重共線性。
CC CAP G X M
CC 1 0.981399302145 0.982806014733 0.989816850973 0.962453203201
CAP 0.981399302145 1 0.951333032707 0.950454277762 0.929899220947
G 0.982806014733 0.951333032707 1 0.986801218628 0.933444432162
X 0.989816850973 0.950454277762 0.986801218628 1 0.963417535784
M 0.962453203201 0.929899220947 0.933444432162 0.963417535784 1
缺點:
1. DW值位于(0.86,1.94)之間,無法判斷其相關性。但從D2的殘差圖上判斷,應該存在輕微的自相關。
2. C、CC、M的T檢驗相應的P值均大于顯著性水平(0.05),即這三個自變量對因變量D2沒有顯著性影響。
由于存在上述不足,因此對該方程進行修正。
三、模型的修正
(一) 模型的第一次修正
去除對因變量D2(福建省第二產業生產總值)無顯著影響的自變量CC(居民消費)、M(進口總額)。
對該模型重新擬合得方程:D2 = -0.2681233922 + 0.2062987875*CAP + 1.310992774*G + 0.588029768*X
估計表單為:
Dependent Variable: D2
Method: Least Squares
Date: 12/09/04 Time: 22:08
Sample: 1981 2002
Included observations: 22
Variable Coefficient Std. Error t-Statistic Prob.
C -0.268123 9.351543 -0.028672 0.9774
CAP 0.206299 0.032856 6.278904 0.0000
G 1.310993 0.192289 6.817838 0.0000
X 0.588030 0.095547 6.154325 0.0000
R-squared 0.998296
Mean dependent var 661.8955
Adjusted R-squared 0.998012
S.D. dependent var 703.4254
S.E. of regression 31.36464
Akaike info criterion 9.892205
Sum squared resid 17707.33
Schwarz criterion 10.09058
Log likelihood -104.8143
F-statistic 3514.899
Durbin-Watson stat 0.827417
Prob(F-statistic) 0.000000
該模型優點:
1. 因為Adjusted R-squared=0.998012,故該方程擬合優度較高,即模型總體擬合良好。
2. F統計量的P值=0。表明因變量對各個自變量的回歸效果顯著。
3. CAP、G、X的T檢驗相應的P值均為0.0000,均小于顯著性水平(0.05),比初始的T檢驗的檢驗效果還要好。
缺點:存在嚴重的序列正相關,因為DW的值小于1.05。因此需再次進行調整。
(二)模型的第二次修正
在自變量中加上一階滯后量AR(1),重新擬合方程。
新的方程為: D2 = 0.1889537391*CAP + 1.340918866*G + 0.6021953341*X + [AR(1)=0.5962185074]
估計表單為:
Dependent Variable: D2
Method: Least Squares
Date: 12/10/04 Time: 21:17
Sample(adjusted): 1982 2002
Included observations: 21 after adjusting endpoints
Convergence achieved after 9 iterations
Variable Coefficient Std. Error t-Statistic Prob.
CAP 0.188954 0.032481 5.817446 0.0000
G 1.340919 0.216503 6.193534 0.0000
X 0.602195 0.094537 6.369946 0.0000
AR(1) 0.596219 0.200559 2.972779 0.0085
R-squared 0.998851
Mean dependent var 691.5214
Adjusted R-squared 0.998648
S.D. dependent var 706.5924
S.E. of regression 25.98408
Akaike info criterion 9.522489
Sum squared resid 11477.93
Schwarz criterion 9.721445
Log likelihood -95.98613
Durbin-Watson stat 1.861591
Inverted AR Roots
.60
1. 初步檢驗
Adjusted R-squared=0.998012,故該方程擬合優度較高,即模型總體擬合良好。 CAP、G、X的T檢驗相應的P值均為0.0000,均小于顯著性水平(0.05)。
2. 自相關性檢驗
該模型的DW值為1.861591,介于(0.96,2.20)之間,說明該方程不存在自相關,得到了令人滿意的結果。
3. 多重共線性檢驗
CAP G X
CAP 1 0.951333032707 0.950454277762
G 0.951333032707 1 0.986801218628
X 0.950454277762 0.986801218628 1
從該方程的相關矩陣來看,兩個不同自變量的相關系數均沒有大于R平方的值0.998854,基本上不存在多重共線性。4. 異方差性檢驗
White Heteroskedasticity Test:
F-statistic 2.008175
Probability 0.132486
Obs*R-squared 9.713600
Probability 0.137243
以D2的殘差圖和懷特檢驗(兩個檢驗的P值均大于0.05)上判斷,該方程應該不存異方差。
5. 因果關系檢驗
Lags: 5
Null Hypothesis: Obs F-Statistic Probability
CAP does not Granger Cause D2 17 8.60073 0.01043
D2 does not Granger Cause CAP 3.06407 0.10268
Lags: 6
Null Hypothesis: Obs F-Statistic Probability
G does not Granger Cause D2 16 19.5806 0.01668
D2 does not Granger Cause G 2.52067 0.23957
Lags: 6
Null Hypothesis: Obs F-Statistic Probability
X does not Granger Cause D2 16 28.4627 0.00972
D2 does not Granger Cause X 8.65844 0.05222
從上述三個因果關系的檢驗結果可知:當將延滯期增加到五至六期時,三個自變量均能被解釋成為引起D2變化的原因,反之則不然。
第三章 結論——該模型最終形式的評價及意義
一、最終方程
D2 = 0.19*CAP + 1.34*G + 0.60*X + [AR(1)=0.60]
(保留兩位小數)
二、對該模型的評價
1.該方程的擬合優度極高,總體回歸及各變量回歸均高度顯著,且基本上不存在自相關、多重共線性、異方差性。
可以說,從計量學的角度出發,該模型是比較優良的。
2. 雖然在因果關系的檢驗中,將延滯期增加到五至六期時,三個自變量才均能被解釋成為引起D2變化的原因,而同時D2不能被解釋成為引起CAP、G、X變化的原因。但資本形成總額、政府消費、出口總額對我省第二產業生產總值的的滯后性從存量的角度是可以解釋的。
資本形成總額、政府消費、出口總額等三個自變量的系數均為整數,意味著它們與第二產業生產總值成正比例關系,符合西方經濟學。
可以說,從經濟學的角度出發,該模型也是比較優良的。
三、該模型的意義
初步核算,2003年全年福建省生產總值5241.73億元,按可比價格,比上年增長11.5%。
2003年,第一產業比重繼續下降,第二產業比重穩步上升,第三產業比重有所下降。三次產業比例由上年的14.2:46.1:39.7調整為13.5:47.6:38.9。
篇9
關鍵詞:無形資產 市場法 預期經濟收益 資本化
無形資產評估作為市場評估中涉及種類和范圍最廣的資產無疑對資產評估行業影響巨大,但是迄今為止關于無形資產評估依舊存在諸多尚未解決的問題。因此,有必要加深對無形資產評估的進一步的研究。本文著重從無形資產評估方法中最簡單、最有效的市場法進行研究,以獨特的思路對無形資產中市場法的評估作深入的研究。
一、無形資產的定義
資產評估準則——無形資產(中國資產評估協會(2008)217號 二零零八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定義無形資產:本準則所稱無形資產,是指特定主體所擁有或者控制的,不具有實物形態,能持續發揮作用且能帶來經濟利益的資源。上述定義的無形資產為廣義的無形資產,并且更接近于經濟學中的資產的定義。由此可以看出上述定義比新準則頒布之前的無形資產的定義更為清晰和準確。
理解這一定義要注意從四個方面來進行理解:第一,劃定主題范圍限定。特定主體進一步限定了無形資產的私有財產權,是對物權法的進一步的規范和補充。第二,擁有和控制的狀態規定。必須是達到擁有或者控制狀態,而非其他使用或者租用等狀態,從而進一步規定產權的歸屬。第三,不具有實物形態。這一點與之前的定義沒有太多的新穎之處,這一要素規定了無形資產區別于有形資產的特點。第四,必須具備資產的普通的特點。能為企業創造持續的經濟利益,這一點也是稱其為資產的原因。上述四個要素缺一不可,無論缺少哪一個要素都不能稱其為無形資產。
二、市場法的應用分析
對無形資產的應用進行分析研究不可避免的涉及到成本法、市場法和收益法,但是究竟哪一種方法為研究的對象可以更具有普適性。成本法與收益法都存在其各自的優點和缺點,因此討論哪一種方法最好已經不具有實際的意義。在對三種方法進行進一步的選擇和研究因此不分先后彼此,對每一種方法進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也就對實踐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論指導意義。因此針對實際中應用廣泛的市場法進行應用研究,以期對市場法進行研究和創新,更好的推動無形資產評估市場法的科學應用。
1、適用市場法評估的無形資產范圍的限定
首先來對市場法的定義以及應用來進行限定:市場法,又名市場參照物法,是指利用市場上同樣或類似資產的近期交易價格,經過直接比較或類比分析以估測資產價值的各種評估技術方法的總成。從上述定義可以看出我們必須深入研究無形資產評估市場法的使用條件以及必須考慮的誤差影響,才能更加科學合理的應用市場法對無形資產做出公正合理的評估結果。市價法適用于能夠在現行市場上找到交易參照物的無形資產(張發樹,1997)。
2、市場法對于無形資產評估需要注意的應用條件
對于應用條件要從市場法的應用條件和無形資產評估市場法兩方面來進行思考,因此在分析時要注意兩個角度的進一步比較。
首先,從市場法的使用條件來進行分析。在不考慮無形資產評估這一特定條件下,市場法的使用要具備兩個基本條件:第一,要存在相關資產的活躍的公開市場。只有這一市場的存在,才能從市場中找到可靠和相關的資產評估資料,才能作為市場法應用的基礎和基本的前提條件。第二,在公開市場上存在可比資產極其交易活動。如果不存在相關資產的公開市場,那么也就不存在合理的市場法的參考依據了。雖然有可能存在黑市等其他非公開的市場交易的存在,但是都與公開市場條件下公平交易的情況相比具有巨大的缺陷。在導致評估信息不具有相關、合理、可靠和有效性的要求的同時,此條件的存在也是違法和政策不允許
的。這一點也就限制了市場法不可能適用于一切資產,因此必須考慮其他相關資產評估方法。這些缺點同時也對無形資產評估同時具有明顯的限制和局限作用。
其次,在考慮無形資產評估市場法應用的條件下必須要考慮到無形資產的相關的特殊性來分析。針對無形資產區別于其他資產的特殊性必須考慮市場法在無形資產評估中需要特別注意和提及的問題。第一,無形資產需要考慮其是否具備唯一和獨特的特點,那么市場法可能就不適用。比如商標權、著作權等等。第二,需要考慮無形資產與其他交易數據是否具有可比性,要從時間、功能、市場發育情況等方面進行考慮。第三,要考慮對數據采用何種方法進行比較。不同主體相同時間以及不同時間的交易信息的比較是否可行。這些都要進行實證分析,但目前遺憾的是國內尚未有學者做過系統的實證分析。第四,要考慮交易目的或者說動機對無形資產評估的影響因素以及其他需要考慮的因素都要考慮在內,才能對無形資產的價值做客觀科學的評估。不同的目的,比如轉讓、企業兼并、出售以及企業聯營、清算以及擔保等等都對市場法評估有重要的影響。甚至每一次評估的結果都有可能產生巨大的差異,這也是在情理之中的事情。因為評估的時間、地點、評估時的市場條件、資產評估當事人雙方自身的狀況以及資產自身的狀態都有可能對評估結果造成巨大的差異。
3、對應用市場法缺陷的思考
評估價值雖不是事實上的市場交易價值,但應是最可能的市場交易價值,所以,從總體上講,評估方法都應是市場法(陳守忠,2004)。從這一點上講,市場法應該是代表廣泛性和合理性的方法。但是如何才能克服和避免無形資產評估市場法的上述缺陷呢?
從市場方面來講,我國相關市場發育不完善,因此從某些客觀因素上來講有些缺陷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我們必須從理論上來考慮如何才能使無形資產評估市場法的誤差降到最小或者理想的水平才是我們研究的終極目的。評估方法一般都應該是市場法,它包括重置成本法、市場參照物法或市場比較法以及收益能力法,而收益能力法應該成為無形資產評估的主要方法(陳守忠,2004)。從上述觀點的分析我比較同意市場法作為其他方法的基礎的觀點,因為不論從何種方面來衡量市場法應該是反應無形資產市場價值最好的方法,并且要符合市場經濟的經濟理論要求。
但是某些唯一的、獨特性的無形資產,并且沒有相關市場交易信息,以及市場化程度不高的國家如何避免自身市場條件 上的缺陷呢?
4、對無形資產評估應用市場法缺陷的修正
既然選擇了無形資產評估的市場法來進行研究,那么應該從何種角度入手呢?無形資產評估體系應與無形資產評估的對象、評估的目的和評估的方法相匹配(陳發樹,1997)。這可以作為一種調節無形資產評估市場缺陷的折衷方法,但是如何從創新的角度來解決無形資產評估市場法應用中的缺陷呢?
單從某些客觀方面的限制因素我們無法改變現狀,因此我們必須突破常規思路對無形資產評估的市場法進行進一步的修正,以期對無形資產評估市場法的應用的糾正。思路關鍵就在于結合其他方法的優點來彌補市場法的缺陷。市場法中直接法的應用已經日益成熟,但是間接法的應用還是沒有得到廣泛應用。究其原因無非是理論上間接法需要采用國家標準、行業標準或市場標準,而目前相關的數據都無法從可靠、權威的機構得到,故上述方法應用舉足不前。
三、對無形資產評估市場法經濟學思考
隨著我國金融市場的完善以及市場機制的進一步健全,我們有必要從創新的角度入手來考慮如何對無形資產評估的市場法缺陷進行修正。
1、市場法的經濟理論基礎
無論是近代西方經濟學還是現代西方經濟學的發展無疑關注了市場的總供給與總需求對商品價格以及市場均衡的影響。
從這一意義上來說無形資產評估市場法評估時無論采用直接法還是間接法(同時也是其他資產評估所采用的市場法的基本分類)都是在其他過去時點的市場交易價格,因此這一價格包含三層含義:①供給:需求時,亦即市場平衡時的市場交易價格;②供給<需求時,亦即處于賣方市場時的交易價格;⑧供給>需求,亦即處于買方市場時的交易價格。從這一角度來出發思考無形資產評估我們往往就會發現無形資產的評估在供給和需求上絕大多數資產往往處處與市場不平衡的狀態,即便因為市場法的種種優點,但也需要在應用無形資產評估市場法時注意是否參照物的評估價格是否是處于均衡狀態下的市場價格。
因此在評估時需要考慮市場的供求狀況以及單個評估
資產的個別特點,從這一點上來講無形資產市場法評估時參照物價格需要避免其獨特時點以及單個資產特點的可比性。從這一角度來思考需要結合更多的參考資產的價格來做出評估,這也符合統計中大數定律的要求,無疑會促使評估結果更加科學合理。但是同時也加大了無形資產評估的難度,影響了無形資產評估成本和效益之間的平衡。
2、市場法需要注意的問題
無形資產因為其獨立性、收益性、期限性以及復雜性等特點往往在應用市場法評估時出現諸多缺陷。
①無形資產因其獨一無二的特點造成在相同性資產的參照上往往相關性不是很高或者說極低。并且無形資產市場金融證券化發展并未起步,這些都制約了相關或相似無形資產交易數據的不完善以及歷史信息的不可比性。所以在應用無形資產評估市場法時弊端比比皆是。
②無形資產因其產生未來收益作為市場存在的經濟學前提也產生了未來收益的計量問題。從這個意義上來講,無形資產評估市場法也需考慮其未來收益問題。從這個角度上來思考又不可避免的把思路轉移到無形資產評估收益法的缺陷研究中來,因此在應用無形資產評估市場法時必須結合其他方法的優點彌補自身的缺陷才能科學的評估無形資產的價格。
③無形資產比如知識產權或者專利權等等往往涉及到保護期限等問題,因此在評估時需要特別注意其期限保護問題。從這一角度來思考也是要對無形資產評估收益法思考時的關鍵點進行深入思考分析,才能避免無形資產評估收益法所容易出現的錯誤。
④存在的無形資產往往在市場上是獨一無二的,以及紛繁復雜的獨一無二的特點,這些都造成了在應用無形資產評估市場法時需要評估參照物與待評估無形資產的相似程度,這無疑又增加了無形資產評估的難度。
通過以上分析來看無形資產評估時的價格從經濟學供需角度來分析無疑需要對市場法的具體的直接法抑或間接法進行進一步的經濟學角度分析,并需結合收益法、成本法以及數理統計等相關知識來綜合考慮無形資產評估市場法的應用,力求達到待評估無形資產理想的評估價格。
因此,在評估無形資產價格時需要綜合考慮各方面的因素,盡量避免上述缺陷以求評估結果的科學合理,這也是理論界的期望和要求,同時也是評估實物界的愿望。相信隨著未來中國金融市場資產證券化的進一步發展以及無形資產交易市場證券化的發展,上述問題會得到進一步的解決,同時也會為無形資產評估市場法提供更多更可靠地評估信息。
篇10
2002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美國與以色列心理學家、普林斯頓大學教授卡尼曼 (D. Kahneman, 1934― )和美國經濟學家、喬治?梅森大學教授史密斯 (V. L. Smith, 1927― ),以獎勵他們在實驗經濟學和行為經濟學方面的開創性工作。毋庸置疑,二者的研究極大地豐富和擴充了經濟學理論內容,同時也帶動了一大批經濟學者們投入到該研究領域中。而在高校中,把實驗方法應用于課堂教學及研究正是該趨勢的一部分。目前,國外諸多高校的本科生經濟學實驗課程開展已經相當成熟,而與之相配套使用的經濟學實驗室不僅能夠滿足日常教學的需要,同時已逐漸演變成經濟學理論研究的前沿陣地。然而,對比國外經濟學實驗室的建設與使用情況,我國高等院校的經濟學實驗教學及研究起步還相當滯后,發展較為落后。在如此迫切的背景之下,如果抓住時機、迎頭趕上,及時開設經濟學實驗課程,并創建富有特色的經濟學實驗室,將成為各高校經濟學教學、科研改革中的一項重要任務和一大亮點。
二、經濟學實驗室建設意義
經濟學實驗教學和經濟學實驗室的建設對我們進行教學手段、方法的改革,培養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與開拓創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意義。
其一,國際上眾多知名高等院校早已將實驗經濟學納入經濟學本科教學體系,并在實驗室內開展理論經濟學的日常教學工作,如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實驗經濟學實驗室、美國哈佛大學實驗經濟學實驗室、美國喬治?梅森大學實驗經濟學實驗室、美國密歇根大學實驗經濟學實驗室、美國馬里蘭大學實驗經濟學實驗室、德國波恩大學實驗經濟學實驗室、英國約克大學實驗經濟學實驗室、大阪大學社會經濟研究所等。而我國香港地區也有通過采用實驗方法給中學生講解經濟學基本原理并取得成功的案例。然而,經濟學實驗教學及研究在我國內地各高校中起步還很晚。因此國內各高校如果能夠把握時機,及時開設經濟學實驗課程,并建造屬于自己的、先進實用并富有特色的經濟學實驗室,這不僅可以成為高校經濟學教學改革中的一大亮點,也可使該校成為所在地區、乃至全國高校經濟學實驗教學與科研基地的引領者,并以此提高經濟學的教學、研究水平。
其二,實驗經濟學是經濟學理論發展的新方向,也是必然趨勢。長期以來,西方經濟學模仿自然科學的信念十分堅定,實證方法始終是主流經濟學的研究方法,其范式是提出理論假設并力圖避免和消除人類行為或經濟關系中的不確定因素,然后在理論假設上建立數學模型并推導出主要結論,最后對理論結果進行經驗實證并由此展開深入的理論分析。不可否認,這種假說演繹方法有科學合理的方面,但同時也有不少缺陷。例如,理論前提假設和數學推導排斥了人類行為或經濟關系中的非理性和不確定因素。又如經驗檢驗具有被動性和不可重復性的缺點。實驗經濟學繼承了自然科學的實證主義傳統,彌補了經濟學實證方法的缺陷。首先,實驗經濟學以可犯錯誤、有學習能力的行為人取代以往的“理性經濟人”假說,用數理統計的方法取代單純的數學推導,解決以往實證研究的高度抽象和簡化與現實世界不一致的問題。其次,實驗經濟學家可以再造實驗和反復驗證,用現實數據代替歷史數據,克服以往經驗檢驗的不可重復性。最后,在實驗室里,可以操縱實驗變量和控制實驗條件,排除了非關鍵因素對實驗的影響,從而克服了以往經驗檢驗被動性的缺陷。顯然,現代經濟學正日益向現實回歸,無論是實驗方法的引入還是心理學研究成果在經濟學領域的應用,目的都在于構建經濟學更為真實合理的行為基礎,從而提高經濟學解釋力并使其更為科學。
其三,實驗教學符合高?;A學科建設的要求,為高校創研究型大學創造條件?,F代經濟學是經濟學家在對市場經濟運行規律及政府政策調節進行研究的基礎上所建立的理論體系,目的在于解決資源有效配置和充分使用問題。由于該理論體系的建立以西方市場經濟運行為研究基礎,并建立數學模型加以分析,因此對于中國學生而言,該課程的教學面臨“本土化”問題,即不僅需要科學、客觀地認識和評價“現代經濟學”,而且更需要能夠運用相關的原理研究現實經濟問題,科學認識、分析我國的經濟現象,并能夠提出可行的政策建議。要想實現這一目標,就必須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創造力。經濟學實驗教學法則可以很好地實現這些目標。經濟學實驗與現有的經濟與管理實驗相比,最大的特點是,現有的經管實驗主要是“操作性”實驗,而經濟學實驗主要是“驗證性”實驗。在學習時,教師?χ饕?理論進行概述,學習者對此有大概了解后,借助于計算機模擬系統或實物工具,讓學生親自參與模擬經濟活動來達到鞏固教材知識、實現教學目的的一種方法。在這個過程中,設計和組織適用于教學目的的經濟學實驗,讓學生作為實驗者參與實驗,從而使學生對較為抽象的經濟理論及經濟模型產生興趣和熱情。將課堂實驗運用于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簡便易操作的實驗以及深入淺出的情景設計,來幫助學生理解經濟學原理。這種強調學生主體地位的現代化教學方式,使教師講授與學生主動參與相結合,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創新能力和自信心,這無疑大大提高了理論經濟學課程的教學效果。
其四,實驗室創建滿足經濟科學研究的需要,為教師與研究生進行學術研究和交流提供平臺。經濟學實驗室一旦建立起來,從長遠來看,其注定是要與教師與研究生的科研活動緊密相連的。針對目前理論經濟學原始數據嚴重缺乏的現狀,在完成正常實驗教學任務之余,實驗室可圍繞某一特定研究課題,通過對校外、對社會的進一步開放,將被試的類別和數量大大提高,從而使得實驗結果更具說服力,這將為高校理論經濟學科研提供寶貴的第一手科研數據,進一步提高高校理論經濟學的科研實力。
三、經濟學實驗室特征
首先,實驗室功能定位須明確。只有在前期將實驗室的功能明確定位以后,實驗室的后期建設及日常運作才能避免由于前期思路不清晰而導致的規劃失誤和資源浪費。經濟學實驗室功能體現為以下幾個層面:首先經濟學實驗室須滿足高等院校經濟學及其他專業的經濟理論實驗課程與課堂實驗的需要;其次須滿足經濟學及其他相關專業研究生實驗課程或課堂實驗的需要;再次,為全校師生搭建一個經濟理論科研平臺,為教師及研究生開展自主、創新型研究學習創造有利條件;最后,待各方面條件成熟后,該實驗室可向社會開放,為政府及企業提供經濟仿真、決策模擬等有償實驗服務,實現經濟學實驗教學的可持續發展。結合經濟學與行為科學實驗的特殊性,高校經濟學實驗室具備以下幾點特征:
(一)實驗過程的計算機化和網絡化特征
雖然部分經濟學實驗是可以通過紙筆的形式來完成,但是大多數經濟學實驗還是需要借助計算機和局域網來共同完成。因為,在某些經濟學實驗中,如討價還價實驗,由于實驗參與人要隨意走動,整個教學過程會十分混亂,并且學生可能也看不見黑板上的價格信息,造成實驗結果不能很好的與理論相一致,從而沒辦法利用這些數據說明理論,并且,實驗教師也難以控制學生交流信息,同時分析數據更加花費時間。然而,利用電腦實驗就可以避免這些問題。電腦能夠幫助實驗設計人員更有效地控制信息流動并進行數據分析,并且在整個實驗過程中,秩序井然、信息清楚、課堂效果容易控制,所以,經濟學實驗室的建立首先是實現實驗室的計算機化和網絡化。
(二)信息的私密性和決策的獨立性特征
經濟學實驗與現有的經濟與管理實驗相比,最大的特點是,現有的經管實驗主要是“操作性”實驗,而經濟學實驗主要是“驗證性”和“發現性”實驗,因此經濟學實驗對實驗條件的可控性和可復制性要求就特別高,而在經濟學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假設前提就是對信息的控制,尤其是在個人決策實驗中,信息私密性和決策獨立性要求對相應的實驗室硬件建設方面提出特殊的要求。比如每一個機位都必須要有配套的隔斷設施以阻礙被試看到其他被試的計算機屏幕。而在進行團體合作和群體決策實驗時,為方便主試實時監控實驗進程,觀察室與討論室中均須安裝隔音、單向玻璃或者隱蔽式語音視頻采集系統,以防止監控的同時對被試形成干擾,從而違背決策相對獨立性的前提條件。
(三)實驗功能的可轉換性特征
一方面,每一個經濟學實驗展開之前,主試必須要對被試進行詳細的實驗說明以幫助被試者理解實驗環節;另一方面,對于游走類實驗,實驗室需提供場地以模擬真實的經濟運行環境,供被試開展實驗。因此,在實驗室場地有限的情況下,實驗室設計需要實現場地功能上的靈活轉換,如在說明室中的桌椅下安裝滑輪或者選擇折疊型桌椅,以在最短時間內靈活調整室內布局滿足不同的實驗、教學需要。另外,高校經濟學實驗室同時還應具備科研功能,因此較教輔功能而言,以科研為目的的經濟學實驗的被試人數將大大減少。在這種情況下,計算機室中間可以安裝整體可移動式隔斷,以靈活調整計算機室的機位個數。
四、經濟學實驗室建設思路
(一)經濟學實驗室硬件建設思路
根據經濟學實驗室的功能界定,實驗室硬件建設須與之配合開展。實驗室應劃分為實驗區和教輔區兩部分,實驗區包括計算機室(含控制室分析室)、多功能室和討論室;教輔區包括貯藏室和辦公室兩部分:
計算機室主要滿足日常上機實驗教學和科研的需要??紤]到日常教學和科研實驗對被試人數要求的不同,計算機室內可安裝活動隔斷,從而實現計算機室空間大小和機位數量能夠依據實際需要而靈活調整;
多功能室可同時具備說明室和行為決策觀察室的雙重功能。鑒于此,在多功能室中,需要安排足量教學桌椅供非上機實驗(游走實驗)前主試說明使用。同時,由于不同游走實驗對空間布局的要求不同,多功能室中的課桌須足夠輕便以便靈活移動、座椅須為折疊型,以實現空間利用的最大化。
討論室用以提供學生進行小規模群體決策使用,且每間討論室須能容納4―10人同時使用。另外,討論室需要獨立房間,以保證個人和群體決策的獨立性和私密性。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各討論室內需要安裝隱蔽攝像和錄音系統,方便主試對實驗進展情況的觀察和監控。
在進行上機實驗時,為確保經濟學及相關學科實驗結果的有效性,計算機室要求對每個機位進行獨立隔斷處理,且每個機位均須裝有隱蔽攝像系統及語音對話系統,以方便在不干擾其他被試以及被試本人實驗的前提下,主試對每一位被試進行觀察以及隨時溝通。另外,在進行游走實驗時,為方便主試對多功能室及討論室內群體決策行為進行實時控制,同時又要避免對被試的干擾,語音視頻采集系統均采用隱蔽方式。
數據庫、應用服務器以及視頻采集設備等均置于控制分析室中,且控制分析室中設有專用計算機用于主試同步搜集并分析實驗數據以及實時監控并記錄多功能室中的(游走)實驗進展情況,因此,控制分析室必須位于臨近計算機室的位置。另外,為了便于主試對多功能室及機房的實時觀察,多功能室及機房墻面應該裝有單向透視玻璃。
為保證教學設備存放有序,教學物資應分類存放,教輔區應設有專用貯藏室及收納設備。為提高實驗室的采光性能,同時便于非實驗人員檢查及參觀,經濟學實驗室內所有門窗及墻壁可考慮安裝真空玻璃隔音墻。另外,教輔區應分別設有實驗教師辦公用房和實驗管理人員辦公用房。
(二)經濟學實驗室軟件建設思路
經濟學實驗教學在軟件方面的要求是比較高的,因此軟件建設是經濟學實驗室建設的重中之重。盡管部分經濟學實驗可以用紙筆的形式來完成,但是對于大多數科研類經濟學實驗以及較為復雜的教學實驗而言,計算機的引入顯得尤為重要。而經濟學實驗軟件包括系統軟件與應用軟件,系統軟件包括操作系統軟件,數據庫管理系統軟件及各類工具軟件,如SPSS,Matlab等。而相??的專業應用軟件是經濟學實驗室軟件建設的重中之重。通過專業應用軟件,每個實驗參與人在自己的終端面前看到的信息和反饋給實驗者的信息都是通過每個實驗背后特定的軟件所展示的。實驗者(老師)前面的終端是服務器軟件,用來控制實驗并收集信息,而實驗參與者(學生)前面的終端是客戶端軟件,用來展示信息并要求實驗參與人輸入信息。在日常實驗教學過程中,學生教師通過共同進行設立命題、設置參數、進行實驗、提交實驗報告、解釋實驗數據、討論并為自己解釋的實驗數據提供論據、證明自己的論點是對的,最終使學生發現教學目的和相關理論,使學生對經濟組織與經濟行為有更加深刻直觀的理解,同時,大量的經濟學實驗結果以數據列表和圖形曲線等方式展示和導出,為使用者提供進一步開展學術研究的素材。顯然,對某一抽象理論進行驗證性教學或者進行發現性科研,都需要一個特定的軟件給予實現。而為了使得經濟學實驗室能夠滿足理論經濟學日常教學的需要,并且為保證經濟學實驗室在全校的共用率,經濟學實驗教學軟件至少需要具備包括市場交易理論、信息和博弈論理論以及廠商決策與產業組織理論三大體系在內的應用功能,而每一個體系下又分別包含若干個實驗模塊,(具體實驗設計詳見表一)。因此,專業應用教學軟件的建設,無疑可以大大提高經濟學實驗室使用率的有效性和適用性。經濟學實驗軟件建設的資金渠道本文建議:首先,實驗室可向學校申請專項經費購置軟件,另一方面也可以與一些軟件公司合作,院方提供理論構思,軟件公司提供編程技術,并爭取與軟件公司聯合開發軟件。這樣以來,學校不僅可以節約許多經費,而且教師在教學過程容易發現軟件中存在的問題,可以及時向軟件公司反饋,以便軟件公司對該軟件進行完善。這樣,雙方的合作是互利互惠的,是長久的。
五、經濟學實驗室配套政策及環境
首先,在師資隊伍建設方面,實驗室應具備2至3位專職教師承擔《實驗經濟學》課程的教學工作;對經濟學實驗室所屬學院內部進行潛力挖掘,對專職教師及部分兼職骨干教師進行實驗教學培訓,開設實驗教學講壇,聘請校內外專家進行講座;組織教師與校內外兄弟院校進行交流。另外,為保證實驗室教學及科研工作的正常開展,實驗室應具備2至3位專業技術人員與實驗室管理人員對實驗室進行日常管理與維護。
其次,實驗室所屬學院應與國外高校建立合作交流機制,共同進行實驗課程建設。目前,國外諸多高校的本科生經濟學實驗課程開展已經相當成熟,而與之相配套使用的經濟學實驗室不僅能夠滿足日常教學的需要,同時已逐漸演變成經濟學理論研究的陣地前沿。然而,對比國外經濟學實驗室的建設與使用情況,我國高等院校的經濟學實驗教學及研究起步相當滯后,發展較為落后。因此實驗室所屬學院應加強與國外高校在經濟學實驗教學及科研方面的聯合互助,建立合作交流機制,共同進行經濟學實驗課程的建設。 再次,為了提高實驗室的利用和管理效率,實驗室的日常教學、研究及管理工作實行應實驗室主任負責制,主任可由實驗室所在學院的主要教學負責人兼任,校實驗中心負責協調和總體規劃。
最后,?櫬蚱評礪勱萄в朧笛榻萄?人員涇渭分明的界限。經濟學實驗室應制定相關制度、政策鼓勵學院理論課任課教師主動參與實驗教學的備課和準備工作,使得教研室與實驗室建立更加密切的聯系 ,促進教師科研水平的提高和教學水平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