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少排放二氧化碳的建議范文

時間:2023-12-22 17:49:0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減少排放二氧化碳的建議,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減少排放二氧化碳的建議

篇1

陽光明媚的日子里,當你在海邊沙灘上放松休閑時,灼熱的陽光會直接照射到你身上。為防止耀眼的陽光刺傷眼睛,我們可以戴上太陽鏡或者帽子。科學家們根據這一現象,提出一種與太陽鏡類似的策略應對全球變暖:在地球軌道附近,用無數個小型超薄鏡片或者微型太空船給地球制造一個圓環。這個環會減少地球直接受到的太陽輻射,抵消一些溫室氣體引起的全球變暖。但是這個怪異的點子造價相當昂貴,可能要花費數萬億美元。

2.往海水中加鐵

海洋中有一些浮游植物可以利用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制造食物,而當它們死亡后,就會沉入海洋底部,碳也隨之儲存到海底。因為鐵可以刺激浮游植物生長,一些人因此建議向海洋中加鐵,制造大量的浮游生物,以吸收人類排放到大氣中的過量二氧化碳,幾家私人公司甚至已經在嘗試向海洋中傾倒鐵。但是許多科學家擔心,這種人工方法導致的突然變化會給野生動植物和食物鏈造成不良影響,危害到海洋生態系統。此外,誰也不能保證浮游生物吸收二氧化碳后會沉到海底,安全地在海底度過幾百或幾千年。二氧化碳也可能從浮游生物體內重新回到大氣或海洋中,使部分海水變酸缺氧。一些喜歡硝酸鹽的細菌會因此繁殖并釋放一氧化二氮,從而造成惡性循環。

3.用管子攪動大海

環境保護人士、未來學家詹姆士’洛夫洛克近來提出一項緩解全球變暖的怪異方法:使用管子攪動海洋,將深海中營養豐富的海水帶到表面上來,讓藻類能夠繁盛生長,從而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這種方法很有潛力,因為即使我們現在停止向大氣中排放溫室氣體,全球變暖依然還在繼續。

4.往空中撒硫磺

一些特殊的微??梢云≡诳罩?,它們具有冷卻大氣的作用。這些粒子可以截留一些太陽輻射,甚至可以將一些輻射反射回太空中。同樣,火山噴發后,數百噸硫磺進入大氣層,從而令地球氣候在更短時間內冷卻下來。基于這些現象,一些科學家們建議,我們可以模仿自然,將一些硫磺噴入大氣層,抵消全球變暖。但是其中的一個問題是,大量硫磺會導致酸雨的產生。另外,為了保持冷卻,需要經常向大氣中注入硫磺,否則全球依然會持續變暖。

5.養蠕蟲消滅剩余食品

廚房蠕蟲聽起來像是城市里新發現的麻煩,這可能是恐怖電影里的主要情節。然而實際上,這些蠕蟲卻非常有用。它們不僅可以吃掉廚房垃圾中剩余的三明治和果核,還能將它們轉化成肥料。目前,美國洛杉磯的上班族們經常在辦公室中放置一個塑料箱,里面飼養著這些蠕動的生物,以回收他們的午餐垃圾。

6.少吃肉多步行

如果更多美國人日常選擇步行和不吃紅肉,全世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會減少很多,肥胖問題也會得到緩解。一名科學家經過計算發現,如果所有10歲至74歲的美國人,每天不開車而是走路半個小時,美國每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可以減少6400萬噸。此外,改變飲食方式也可以減少二氧化碳排放。聯合國糧食計劃署報告稱,肉類工業占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18%,其中包括動物糞便產生的溫室氣體和在運輸動物食物與肉類過程中消耗的能量。

7.將多余的二氧化碳埋入地下

大氣中二氧化碳增加后,地球就會開始變暖。一些科學家提議將多余的溫室氣體埋在地下含水層、煤層、石油或者天然氣層中。為此,二氧化碳首先要從工廠中分離出來,被壓縮后注入“地下墳墓”,它們可以在地下保持數千年。但是,這種方法的一個問題是成本太高,一些環境保護組織還擔心這些氣體會滲漏出地表。

8.住進垃圾里

這并不意味著你必須停止扔垃圾,并住進大量食物包裝袋或者其他垃圾中。英國利茲大學一位工程師利用廢物,如回收的玻璃、下水道軟泥以及焚尸爐灰燼等,創造出一種新型建筑材料,被稱為“瀝青磚”。據說,生產“瀝青磚”消耗的能量要比生產傳統的磚節省得多,而且它的強度是普通磚塊的6倍,因此絕對是一種高性能的產品。其他科學家還建議使用家禽廢物,比如雞毛制造更加環保的塑料等。

9.限制溫室氣體的排放量

通過“總量管制與交易制度”減少全球溫室氣體排放可能不算一種科學方法,但它卻是一種有效的政治策略。通過修補正在排放污染的核電站,限制商業、工業以及各個國家排放二氧化碳的數量,或者征收溫室氣體排放稅等方法,都有助于降低全球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目前,許多國家已經自愿簽署了《京都議定書》。但是美國擔心損害經濟,拒絕在協議上簽字,只有加州同意限制二氧化碳排放。

10.限制燈泡和塑料袋的使用

篇2

但是,我們如何才能得知自己買來的衣服是不是個巨大的二氧化碳排放源?而什么樣的購衣、穿衣標準才算是低碳生活呢?現在,四步穿衣攻略教“低碳族”“碳”為衣止。

第一步:“錢”、“碳”排放兩頭省

很多年輕人不斷地添購最新款、最時尚的衣服,但真正對于穿著有實用性的衣服卻沒幾件,大多是躺在衣箱里,或掛在衣櫥中。其實,每一件衣服從原材料種植到被遺棄在垃圾箱,它的一生都與二氧化碳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而平均少買一件衣服所節約的能源,相當于減少約5.7千克二氧化碳的排放。如果全國有2500萬人每年少買一件衣服,效果相當于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14萬噸。低碳族倡導“低碳生活”,減少衣服購買可謂上乘之選,既省錢,也降低碳排放。

第二步:面料、顏色、圖案的選用

但是也不能總不添加新的衣服,在需要添加進行選購時,低碳族則需要在面料、顏色、圖案等幾個方面共同關注。

相比之下,棉、麻等天然織物不像化學纖維那樣由石油等原料人工合成,因此消耗的能源和產生的污染物要相對較少。大麻纖維制成的布料比棉布更環保。墨爾本大學的研究表明,大麻布料對生態的影響比棉布少50%。此外,用竹纖維和亞麻做的布料也比棉布在生產過程中更節省水和農藥。同樣,有一些人造纖維,如人造絲,聚乳酸纖維也具有更加環保的特性。建議低碳族多選用此類面料。此外,皮革源自動物毛皮,是通過對動物的無情傷害得到的,致力于環境改善的低碳族當然不應選購此類面料。而且,在皮革的加工過程中,更使用了包括甲醛、煤焦油、染料和氰化物在內的有毒物質。為了增加柔軟和耐水性,皮革要經過鞣制。多數皮革使用硫酸鉻等鉻鹽鞣制,產生含鉻的廢料。除此之外,皮革的生產過程中消耗大量的水和能源,經過鞣制后不能被生物降解,對環境也有極大的危害。建議不選。

色彩不一的各類款式衣服為各類人群帶來不一樣神采,而多數衣服的顏色都經由化學染色劑進行染色。最好選擇白色、淺色、無印花、小圖案的衣服。這種類型的衣服較少使用各種化學添加劑進行處理,不僅更環保,對人體也更健康。

第三步:延長衣物使用壽命

減少衣服的購買之后,平時的穿衣就要注重保養。怎么才能將舊衣服穿出新風格?怎樣才能延長衣服的使用壽命?

通過混搭、新舊服裝搭配等方式,可以提高服裝的再利用率,來延長服裝的使用壽命。同時搭配出新的時尚感,成為引人注目的焦點。例如,男士可減少領帶、領結的使用,并使領部敞開,既保持本身的清爽,又節省深色面料的使用。

一件衣服的碳排放主要來自于其使用過程中的洗滌、烘干、熨燙等環節。其洗滌過程不僅耗費大量的水和電,而且洗滌劑和干洗溶劑還會造成環境污染。平均用手洗代替一次洗衣機的使用,可以減少二氧化碳排放0.26千克;而全國所有的洗衣機每月少用一次,則一年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55萬噸。 建議低碳族多用手洗,既可延長衣物使用壽命,又在清洗過程中降低了碳排放。

研究表明,一件衣服60%的“能量”在清洗和晾干過程中釋放。需要注意的是,洗衣時用溫水,而不要用熱水;衣服洗凈后,掛在晾衣繩上自然晾干,不要放進烘干機里。這樣,總共可減少90%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第四步:淘汰衣服的低碳式處理

篇3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我國政府在2009年12月的哥本哈根國際氣候會議上對全世界作出鄭重承諾:到2020年我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50%.而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國家,我國的碳減排目標任重而道遠.當前,全球都在積極推行“低碳經濟”,各國都在努力實現“綠色生產”,力求減少碳排放量.我國政府在“十二五”規劃中提出節能減排的約束性目標,即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要降低16%,而二氧化碳排放要降低17%,主要污染物的排放總量要求減少8%到10%,同時把該目標進一步分解到全國各地區,要求各地區務必堅持綠色、低碳的新型發展理念,把節能減排作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一個重要出發點,發展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生產消費模式,進而增強自身的可持續發展能力.一直以來,二氧化碳排放問題作為全球變暖背景下的一個新標識,是國內外眾多學者密切關注的重點.由于我國存在嚴重的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和地區資源稟賦差異,中國各省市地區的碳排放也存在顯著差異.要想制定出科學合理且有針對性的節能減排政策,就必須很好地把握中國各省市的碳排放情況,因此有必要對各省市碳排放量進行全面系統的測算.然而,截止目前,我國無論是國家層面的還是省級層面都沒有直接公布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官方統計數據,國內外學者的測算研究都是基于對能源消費量的測算.那么,我國各省份二氧化碳排放量到底有多少,哪些因素對二氧化碳的排放產生影響?這些相關影響因素對二氧化碳排放的影響程度又是如何呢?這些問題的解決與否關系到我國節能減排政策制定的科學與否,也關系到低碳戰略實施成效的顯著與否.節能減排工作的順利開展,是我國經濟社會保持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本文參照IPCC(2006)以及國家氣候變化對策協調小組辦公室[3]和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2007)[4]的方法,運用相關方法對各省市地區的碳排放量數據進行估算,比較詳細估算了我國30個省市(直轄市、自治區)1997—2011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2各地區碳排放量的測算

考慮到二氧化碳排放的來源比較廣泛,除了化石能源燃燒外,在水泥、石灰、電石、鋼鐵等工業生產過程中,由于物理和化學反應的發生,也會有二氧化碳的排放,而在所有工業生產過程排放的二氧化碳中,水泥大約占56.8%,石灰大約占33.7%,而電石、鋼鐵生產所占不足10%.為了進一步增強估算的全面性和準確性,本文不僅估算了化石能源燃燒所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同時也估算了水泥生產過程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另外,為精確起見,本文進一步將化石能源消費細分為煤炭消費、焦炭消費、石油消費、天然氣消費,其中石油消費則更進一步細分為汽油、煤油、柴油、燃料油四類.所有化石能源消費數據都來自于歷年《中國能源統計年鑒》.水泥生產數據來自于國泰安金融數據庫.水泥生產過程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具體計算公式如下:CC=Q×EFcement.(2)其中CC表示水泥生產過程中二氧化碳排放總量,Q表示水泥生產總量,而EFcement則是水泥生產的二氧化碳排放系數.本文估算水泥生產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時,僅僅計算了化學反應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而沒有包含水泥生產過程中燃燒化石燃料而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表1列出了各類排放源的CO2排放系數.經過一系列準確計算,可以得到我國30個省市地區1997—2011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估計值.由表2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估算值可以看出我國各省市地區碳排放量基本都呈現上升趨勢,地區差異比較明顯.為了更好的體現我國二氧化碳排放的地區差異性,將我國30個?。ㄊ小^)按照經濟發展水平和其地理位置劃分為三大區域,包括東部地區、中部地區以及西部地區.具體來講,東部地區包括北京、河北、天津、遼寧、山東、江蘇、上海、浙江、福建、廣東和海南這11個?。ㄊ校?;中部地區主要包括黑龍江、吉林、山西、湖北、河南、湖南、安徽和江西這8個省份;西部地區則包括內蒙古、廣西、云南、貴州、四川、陜西、重慶、青海、寧夏、新疆、甘肅、(由于缺乏數據較多,未估算其二氧化碳排放量)這12個?。ㄊ?、區).表3顯示我國三大區域的碳排放量.表3的數據反映了我國及東中西部三大區域碳排放量情況.從總體上來看,1997—2011年我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呈現持續增長的趨勢,從1997年的336565.69萬噸增長至2011年的1066359.01萬噸,增長幅度達到729793.32萬噸,短短15年間排放量大約增長了2.17倍.由圖1可以明顯看出,在1997—2002年我國二氧化碳排放量處于緩慢增長的階段,這個階段我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年均增長為3.48%.這個階段產生的原因主要是受亞洲金融危機影響,我國出口貿易縮減,這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從2003年起,亞洲各國陸續走出金融危機的泥潭,我國經濟發展加速,但由于我國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使得我國這一階段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處于快速增長期,2003—2007年我國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速達到13.70%.之后我國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速有所下降,2008—2011年增速為9.37%.雖然增長率依舊不低,但是相比于2003—2007年還是呈現下降趨勢.這說明我國意識到能源環境的重要性,開始探尋低碳經濟路徑,為實現綠色生產付出努力.特別是在2008年10月29日我國公布的《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行動》白皮書,鄭重聲明了我國應對氣候變化問題的積極態度和相關行動,更是明晰了我國未來低碳發展路徑.從表3東中西部三大區域碳排放量情況可以明顯看出,我國的碳排放區域差異性是比較顯著的.總體來講,我國二氧化碳排放量呈現由東到西依次遞減的規律,東部地區碳排放量最多,中部地區次之,西部地區碳排放量最少.東部地區的二氧化碳排放在絕對量上大大超過中西兩大區域.從圖2可以看到,這三大區域二氧化碳排放均呈現逐年增長的趨勢,且其增長規律均與全國二氧化碳排放量一樣,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從1997—2002年三大區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有升有降,總體來說處于緩慢增長階段;從2003—2007年,三大區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均呈現不同程度的增長,整體處于快速增長階段;從2008—2011年,三大區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處于增速下降階段.圖2是我國1997—2011年30個省市地區二氧化碳排放量均值的降序排列圖.其中,二氧化碳排放量均值位于全國二氧化碳排放均值的省市地區有:山東、河北、江西、江蘇、河南、廣東、遼寧、內蒙古、浙江、四川和湖北.排名靠前的前五個省份是山東、河北、江西、江蘇和河南,分別占我國二氧化碳排放總量均值的8.71%、8.00%、7.68%、6.21%和5.95%.我國的主要二氧化碳排放大省均為傳統工業,能源消費以煤炭為主.二氧化碳排放量排名靠后的五個省份分別是天津、甘肅、寧夏、青海和海南,分別占我國二氧化碳排放總量均值的1.46%、1.44%、0.98%、0.40%和0.30%.圖3是我國1997—2011年各省碳排放年均增長率的降序排列圖.可以看到,二氧化碳排放年均增長率排名前五的省份是寧夏、內蒙古、海南、福建和山東,其中寧夏二氧化碳排放的年均增長率達到15.36%.寧夏出現較高二氧化碳排放速度的原因與其快速的經濟增長密切相關,1997年寧夏的國內生產總值為210.92億元,2011年為2102.21億元,增幅達到1891.29,增長了8.97倍.第二產業的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由1997年的41.6%增長到了2011年的50.2%,增長了8.6個百分點.快速的經濟發展及不合理的產業結構刺激了二氧化碳的高速排放.除了以上二氧化碳排放年均增長率排名靠前的省份外,青海、陜西、廣西和新疆的年均增長率也均超過了10%,高于全國8.59%的平均增長水平.排名靠后的五個省份為遼寧、山西、黑龍江、上海和北京,其二氧化碳排放的年均增長率分別為6.47%、6.16%、5.41%、4.32%和1.95%,其中北京二氧化碳排放年均增長率以1.95%位居全國最低.

3我國各省區二氧化碳排放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

影響二氧化碳排放的相關因素很多,比如地理因素、經濟發展水平、產業結構、產權結構、能源消費結構、對外開放程度、投資水平、制度環境、城市化水平、能源價格等[5-8].考慮到客觀條件的限制,在考慮數據可得性基礎上,本文構建面板數據模型研究產業結構、出口貿易、能源消費結構、城市化水平、國內生產總值對二氧化碳排放的影響.本文選擇的面板數據模型如下:yit=α+Zitβ+ηi+εit.(3)其中,yit是第i個省份第t年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α是常數項,β是回歸系數;ηi是個體效應,主要用來控制各省份自有的特殊性質,εit是外生解釋變量,主要包含國內生產總值(用gdp表示)、能源消費結構、城市化水平、產業結構及出口貿易等因素.其中,能源消費結構以煤炭消費量占能源消費量的比重度量(用energe表示),城市化水平以非農人口占總人口比重度量(用city表示),出口貿易以出口額占GDP的比重度量(用export表示),產業結構以第二產業占GDP的比重度量(用industry表示),同時對所有變量進行了取對數處理.結果顯示,該面板回歸模型擬合地較好,回歸系數具有較高的顯著性,其符號方向與現實情況較為符合.產業結構及國內生產總值對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彈性系數較高,說明二氧化碳對產業結構及國內生產總值的變動比較敏感.第二產業占GDP的比重每增加1%,會使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0.9744%,這說明第二產業與碳排放呈現明顯的正相關關系,第二產業是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驅動因素.經濟每增長1%,二氧化碳排放量則會增加0.5812%,這說明經濟增長也是碳排放量增多的一個重要因素,二者呈現正相關關系.能源消費結構與出口貿易與碳排放量的彈性系數在1%水平上不顯著.

4結論與政策建議

篇4

而非讓自然悲鳴

你是否曾經想象過這樣的場景:在上班的道路兩旁,“人造樹”沿兩邊排開,辦公樓外墻的管道里種植著藻類,屋頂能夠將熱量反射回空中――這些措施可以減少全球變暖效應。英國機械工程師協會建議利用新技術改變全球氣候。全球氣候變暖和過量二氧化碳排放有很大關系,工程師發現,在辦公區道路兩旁種植“人造樹”,在墻壁和屋頂管道種植藻類,可有效減緩全球變暖的影響。這個提議的原理是通過植物抵消相應的二氧化碳量,來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負面效應。

該設想是由一名機械工程師提出的,他說:“在未來20年,這個提議可產生不錯的生態效應?!?/p>

所謂“人造樹”,其外形大體和天然樹差不多,高7米~10米,有樹根、樹干和樹葉,但都是由耐火的聚酯類酚醛泡沫塑料制成。硬而挺直的樹干,由布滿孔道的聚氨酯做基本材料,這種孔道能通過毛細作用吸收水分。樹根由三條邊上帶孔的空心管道構成,呈三腳架狀,然后將聚氨類高壓注入這些管道,使它滲入土壤形成長長的聚氨酯類壓出帶,外向延伸達20米之遠,起到固定作用。樹頂被澆注成棕櫚樹冠的外形,這種外形有利于冷凝露水。這種沒有生命的人造樹在嚴寒的沙漠夜晚,吸收凝在表面的水分,并將其貯存在體內,到了炎熱的白晝,水分緩慢散發,可以降低四周氣溫,形成降雨冷空氣云團。在氣候可能有所改善的前提下,適時栽種天然耐旱的植物,這樣,沙漠就有可能向希望中的綠洲演變。

英國環境和氣候變化大臣說:“人造樹在外形上有些像樹,也有點兒像插在棍子上的一個散熱器。在設計上,它們會像樹一樣吸收二氧化碳并儲存起來。它們看上去像掛著百葉窗的門樁,功能則與植物光合作用一樣。據統計,十萬棵人造樹即可捕捉整個英國家庭、運輸和輕工業的碳排量,而500萬棵即可應對全世界碳排量?!?/p>

這種人造樹看起來更像一種小型建筑而不是樹,它吸收二氧化碳的速度是真樹的1 000倍。一顆人造樹一天能吸收一噸二氧化碳,這個排量相當于20輛汽車的排放量。在吸收二氧化碳之后,該設備會將其壓縮成液態以便回收。由于人造樹也是需要動力的,所以它本身也有一定的排放,計算下來它每吸收一噸二氧化碳自身會排放200千克二氧化碳。

篇5

關鍵詞:低碳經濟;發展現狀;對策建議

    引言2003年2月,英國工貿部了《我們未來的能源—創建低碳經濟》的能源白皮書,時任英國首相布萊爾在序言中首次提出了“低碳經濟”的概念。所謂“低碳經濟”是指以低能耗,低污染,低二氧化碳排放為基礎的綠色經濟,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減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的消耗。其基礎是建立低碳能源系統、低碳技術體系和低碳產業結構,要求建立與低碳發展相適應的生產方式、消費模式和鼓勵低碳發展的國際國內政策、法律體系和市場機制,其核心是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

    一、云南省低碳經濟發展現況

作為世界上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溫室氣體排放國,我國政府明確提出要積極發展低碳經濟,國內一些省市已經積極行動起來。云南省,發展低碳經濟優勢突出,潛力巨大,因此,其發展低碳經濟的進展狀況受到了國家和省政府的高度重視。

    1.云南省支柱產業低碳經濟發展狀況低碳經濟的發展需要低碳產業的支撐。

    按照低碳產業概念,煙草產業、生物資源開發創新產業、旅游產業是低碳產業,電力產業中水電也是低碳產業,云南五大支柱產業中有三個半屬于低碳產業范疇。礦產業也在積極尋求向低碳經濟的轉型。

    (1)煙草產業

煙草業是一個環境污染相對較小的行業,但基于國家和省政府對環境保護的日益重視,煙草業自身的改良也在不斷進行之中。抽煙產生的有害物質有4000余種,其中包括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尼古丁,焦油等,那么如何降低卷煙中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的含量就成為煙草產業發展低碳經濟的關鍵。燃燒一支香煙,最終進入空氣的一氧化碳約為90mg,二氧化碳約為135mg。05年我國銷售香煙19328億支,因此,由于吸煙進入空氣的一氧化碳約為17.4萬噸,二氧化碳約為26.1萬噸。一氧化碳進入空氣最終會轉化為二氧化碳,也就是說每年排放到空氣中的二氧化碳為43.5萬噸。新品云煙“如意”是云南紅云集團成立后回饋消費者的第一份厚禮,其在煙標上首次印有環保標志,根據國家局有關規定標注:煙氣一氧化碳量13mg。以此類推,如果我國銷售的香煙都為“如意”,那么,云南省將為全國每年減少37.2萬噸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2)電力產業

云南省煤層氣資源約4240億立方米,抽采1億立方米用于發電,可實現節能量9.5萬噸標準煤。相當于減排21.375萬噸的二氧化碳;“十一五”期間,示范完成電機系統節能改造示范工程1600項,其中完成600臺高效節能電機替代落后低效電機,600臺套風機、水泵低壓變頻改造,50臺套高壓電機變頻調速改造。目標是年節能14萬噸標準煤,相當于減排31.5萬噸二氧化碳;燃煤工業鍋爐節能改造工程,計劃年節能22萬噸標準煤。云南省電力產業40%靠火力發電,如果采用節能改造工程,將年減少49.5萬噸二氧化碳排放。

    (3)礦產業

云南地質結構復雜,金屬礦和非金屬礦都十分豐富,是中國有色金屬重要生產基地,因此,也是治理二氧化碳排放的重點單位。礦產的冶煉過程是產生二氧化碳的主要途徑。與電力產業一樣,礦產業同樣采用了燃煤工業鍋爐節能改造工程,將減少49.5萬噸的二氧化碳排放;余熱余壓利用工程,例如:1)鋼鐵行業:完成昆鋼控股有限公司余熱發電示范項目,年新增發電量11.4億千瓦時,折合14萬噸標準煤。2)水泥行業:完成云南瑞安建材48兆瓦新型干法水泥窯純低溫余熱發電示范項目,推動昆鋼嘉華、紅塔滇西水泥利用純低溫余熱發電。全省50%新型干法水泥窯實現裝機發電,年新增發電量8.14億千瓦時,折合l0萬噸標準煤。3)焦化行業:在焦炭主要生產地曲靖示范完成兩個焦爐煤氣發電項目?;厥?0%焦爐煤氣發電9億千瓦時,折合11.061萬噸標準煤。4)黃磷行業:在有條件的黃磷生產企業示范完成兩個黃磷爐尾氣發電項目。5)推廣蒸汽冷凝水回收利用、蒸汽蓄熱器項目,實現每小時回收100噸蒸汽冷凝水,年節約能源1.44萬噸標準煤。每年共可減少至少82.125萬噸二氧化碳排放。

    2.林業的低碳經濟發展狀況,即清潔發展機制(cdm)項目的開展清潔發展機制(cdm)項目

,是指發達國家間和發展中國家開展減少源的排放和增強匯的清除項目,產生的減排單位可以出讓和買賣。簡單來說就是發達國家從中國的清潔能源類項目中購買二氧化碳減排量,抵沖發達國家的減排義務?,F階段可計入cdm減排項目的林業活動限于造林與再造林,即林業cdm固碳項目。

    由國家林業局與保護國際(ci)和美國大自然保護協會(tnc)合作,按照有關國際規則設計和操作程序,正在云南和四川,結合森林植被恢復和生物多樣性保護,進行林業碳匯試點示范項目。該項目計劃發展森林多重效益,包括生物多樣性、碳匯、及社區發展。目前已開展的工作:一是篩選出了玉龍、隆陽、騰沖、雙江4個縣市區為森林多重效益項目(fccb)優先發展縣;二是召開了fccb信息系統建設項目專家咨詢會及設計報告會;三是成立了碳匯信息管理中心,通過招標的形式確定由云南師范大學地理學院及云南省林業調查規劃院共同完成信息系統的開發。

    二、促進云南低碳經濟發展的對策建議云南省擁有豐富的水能,風能,太陽能,地熱能,生物能,這些資源使得云南能源結構的轉變成為可能;秀美的自然風光及濃厚的民族風情,為低碳經濟的代表——旅游業的發展夯實了基礎;云南排碳少(工業化程度不高),吸碳多(森林資源豐富)的經濟特點,大大降低了發展低碳經濟所付出的成本。

    那么,云南應該如何利用自身優勢,幫助各個產業,很好地發展低碳經濟呢?1.煙草產業隨著人類環保及保健意識的增強,煙草業不可避免地面臨衰退,云南省的煙草業已經發展到頂峰,在未來的低碳競爭中并不占優勢,對于貯備了大量資金卻不知如何使用的云南煙草業,我認為應該在以下方面進行改革:一是拿出一部分資金投資其他具有低碳競爭力的產業,如旅游業,生物質能產業,實現共贏;二是積極研發煙草的其他用途,加快實現產業升級換代。

    煙草蛋白具有食用價值。煙葉富含蛋白質,烤煙煙葉在10%左右,曬煙和白肋煙可高達20%。一些研究結果表明,植物葉蛋白尤以煙草葉片中可溶性蛋白(fi)含量高,fi蛋白中的各種必需氨基酸含量不僅均高于世界糧農組織(fao)制定的蛋白制品中必需氨基酸含量標準,而且其中的酪氨酸、苯丙氨酸、蘇氨酸和亮氨酸都超過該標準1倍左右,比一些主要糧食作物如水稻、小麥、玉米、大豆蛋白質中的必需氨基酸含量都高。而且煙草再生能力強,一年可多次收獲,煙葉產量高,利用鮮煙葉提取蛋白,其畝產量可超過大豆。

    煙草具有藥用價值。煙草中所含的泛琨10是目前治療心肌梗塞等心臟病的特效藥物。從煙葉中提取的煙堿具有使精神興奮和鎮靜兩方面的溫和作用。最近的醫學研究又發現,煙堿可以緩解托瑞特綜合癥,阿爾茨海默病、帕金森氏綜合癥、潰瘍性結腸炎和注意力缺乏癥;而且煙堿制成農藥可防治農作物害蟲,剩余物質可用作飼料和肥料。

    2.以食品為重點的生物開發產業

生物產業是以再生性生物資源為主要原料,市場需求規模巨大,能源需求較少,污染性低,具備知識經濟和循環經濟的雙重特征,是創造綠色gdp的“領航產業”。

    如何利用自身優勢,借助低碳經濟的契機進一步發展壯大。一是要加大宣傳力度,爭取國際國內資金的支持。世界銀行,各大投資性銀行以及國內銀行都對低碳融資采取著非常積極地態度;二是大力發展乙醇燃料。云南省

主要采用木薯、甘薯等非糧作物生產燃料乙醇,而且現有的生產企業并未占用耕地,所以云南的發展前景看好。三是引進先進技術,發展以可再生植物資源為原料的產品。

    3.以自然風光和民族風情為特點的旅游業旅游業同樣是典型的低碳經濟產業,隨著人類物質生活的不斷豐富,競爭壓力的不斷擴大,對精神愉悅的追求將成為勢不可擋的潮流。我們要做的是,借助低碳之風,進一步壯大生態特色旅游。具體可從以下幾點入手:一是拆除景區違規建筑,恢復生態原貌,積極推進生態飯店、生態旅館的建設,提供以綠色食品為主的飲食和采用節能設備的住宿;二是積極開發新的景點,在創意上結合環保,策略上注意與其他景點的斜街,規劃時充分考慮當地經濟、人口、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的承載力。

    4.其他非支柱產業應如何應對低碳的挑戰除了以上支柱產業,其他產業也在經濟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對減排二氧化碳同樣肩負著不可推卸的責任。為此,政府應鼓勵非支柱產業的兼并與合作,發展產業集群。這些產業由于種種原因,沒能發展壯大,很難在踐行低碳的過程中得到政府及國際社會的支持,在技術引進及結構轉型中將遇到無法逾越的難關,根本談不上

發展低碳經濟。與此同時,在生產過程中推行低碳方式,培養職工低碳意識,開發企業低碳精神。

    5.直接的經濟利益

以上都是間接通過節能減排來實現經濟發展。低碳經濟能否形成一個產業,其是否能帶來直接的經濟利益至關重要。清潔發展機制(cdm)項目,使我們看到了契機,它可以直接帶來資金的收入,完全可以發展壯大為一個產業。

    三、小結

發展低碳經濟與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本質是一致的,不僅能夠促進解決國內的能源和環境問題,而且有利于增強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有利于從整體上提升國際競爭力。

    參考文獻

[1]胡宗洋.低碳經濟與中國發展[j].科學對社會的影響,2008(1).

[2]何燕.昆明低碳經濟情景分析[j].科學環境導刊,2009(1).

篇6

關鍵詞:北京市 碳排放 經濟增長 因果關系

一、研究背景

工業革命帶來了科學技術的發展,使得各種能源得以大規模的開發及利用,全球經濟特別是工業因此得到高速發展并且規模迅速擴大。但是,在大量能源開發及利用卻使環境遭到了嚴重的污染。其中,溫室氣體的過量累積會導致全球變暖,已經嚴重威脅到了人類的生存及發展。二氧化碳排放量的95%以上是人類進行生產活動所燃燒的化石燃料,它已成為溫室氣體的主要來源,這是造成全球氣候變暖的主要原因之一。

北京市作為我國政治、經濟中心,更是面臨著PM2.5的嚴重環境污染,這對我國的外交形象以及金融經濟的快速發展都產生著嚴峻的威脅。面對如此形勢,在探索如何發展低碳經濟,減少碳排放量等方面,理應作為表率,積極承擔二氧化碳減排義務。因此研究北京市的碳排放與經濟增長關系十分有必要。

二、研究現狀及趨勢評述

能源、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不僅是公眾廣泛關注的熱門話題,也是政策制定者和學者們研究的熱門課題。在學術上,國外關于此方面的研究從最初的對能源供需矛盾的研究發展到能源消費所帶來的氣候與環境安全問題的研究;從孤立地探討能源問題發展到探討能源與經濟、能源與環境的協調發展,再到能源、經濟和環境的多重點的復雜系統的研究等。但從總體看,采用經濟學方法研究能源容易導致低估技術進步的潛能,而采用工程學方法則傾向于高估技術進步的潛能,而混合能源模型綜合了前兩者的優點,便于進行更詳盡的能源經濟分析。

在國內,關于能源、減排與經濟增長關系方面的研究起步較晚,主要內容包括能源消費與經濟增長的關系、碳排放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碳排放原因解析、發展低碳經濟途徑與對策及減排潛力測算等幾方面的內容,但將能源、環境與經濟增長三者同時納入一個系統中進行研究,尤其是進行定量研究還遠遠不夠。

三、碳排放的測量及發展趨勢

我國碳排放研究起步比較晚,統計機構沒有公布二氧化碳排放的官方數據,省市區的數據更加缺乏。本文需要使用的數據為北京市碳排放的歷史數據和分行業、分產業、生產生活和城鄉碳排放量,所需數據比較細致,所以選用IPCC指導目錄的方法進行計算。

從發展趨勢看,北京市碳排放量呈逐步攀升態勢,從1980年的1315.95萬噸猛增到2009年的3958.57萬噸,年均增長率為10.56%左右。北京市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基本上跟北京市生產總值的發展趨勢保持一致,基本成平穩增長。從2004年起,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速明顯加快。2008年二氧化碳排放量有了顯著的下降,說明奧運會期間北京市采取的節能減排措施是見成效的。但是隨著經濟的迅猛發展,碳排放量是必然有增長的趨勢。

四、北京市碳排放與經濟增長關系的研究

(一)指標的處理

根據上述的測算方法得到了1980年到2009年的碳排放量數據,記為CO2。同時選取相同時期的GDP數值。利用GDP平減指數對GDP絕對值進行變換,全部轉換為1980年不變價的GDP。在參與計量分析時,采用了它們的對數形式來進行考察,因為對數形式有以下優點:第一,符合經濟增長理論的一般形式;第二可以消除可能存在的異方差。對GDP指標進行自然對數處理,記為lnGDP。

(二)實證分析及結果評述

如果僅僅用一個簡單模型去估計北京市碳排量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得到很有可能是錯誤的結論。因為可能會出現偽回歸,所以需要協整的支持。如果僅僅是把非平穩時間序列變化為平穩時間序列之后,再建立回歸模型,這樣會導致模型是偽回歸,認為得出的相關關系,實際上是一種假象。所以在進行動態回歸模型擬合時,必須先檢驗各序列的平穩性。只有當各序列都平穩時就可以直接建立回歸模型,所以要進行單位根檢驗。

由時序圖可以已得出GDP和二氧化碳均呈現出上升趨勢,可以判斷它們是不平穩序列。因為只有相同單整階數的兩個變量才可能存在協整關系,所以,在協整分析之前要先對變量的單整階數進行檢驗。進行lnGDP和CO2的協整分析,首先要檢驗這兩個變量的時間序列是否平穩。對序列lnGDP和CO2的平穩性進行ADF檢驗,從表的結果可看出ADF檢驗值都大于5%的臨界值,說明lnGDP和CO2均為非平穩序列;對兩個序列進行一階差分后,再進行ADF檢驗,lnGDP和二氧化碳兩系列仍然是非平穩序列;進一步做二階差分后,進行ADF檢驗,發現兩個序列的二階差分都為平穩序列。可知,lnGDP和CO2都具有二階單整性,即lnGDP~I(2),二氧化碳~I(2)。

通過對兩變量進行的分析表明CO2和lnGDP之間存在協整關系,二氧化碳排放量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長期動態均衡關系。這種動態的均衡關系說明了自1980年以后北京市經濟增長和碳排量之間呈現出一定的協調性,兩者之間保持著一種共同增長的趨勢。

對兩變量進行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發現滯后4期時lnGDP不是CO2的格蘭杰原因的概率為5.6%,這可以說明在滯后4年時北京市經濟增長對碳排放量增加的效應最為明顯,也就是說GDP是碳排放量的格蘭杰原因;然而無論是滯后1期,還是6期,二氧化碳不是lnGDP的格蘭杰原因的概率都在40%以上,說明北京市碳排放量的增加對經濟增長有一定的推動作用,但是效果并不是十分明顯。

從回歸方程的檢驗結果得知,北京市的GDP對其碳排放量的影響是顯著的,說明北京市的碳排放與其經濟增長存在一定的線性相關關系,并且這種線性關系長期平穩,這符合客觀實際。隨著北京市能源消費量增長,碳排放量增量巨大,只有通過加快調整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才能從根本上使碳排放量的增長放緩。

五、政策建議

在產業結構方面,北京市應當優化產業結構,降低單位GDP的碳排放量,優先發展第三產業,積極發展第二產業,穩步發展第一產業。加速發展金融、現代物流業、旅游等新興服務產業,努力構建較完善的現代服務業體系。

篇7

關鍵詞:SML指數;CO2排放績效;技術進步;技術效率

中圖分類號:F2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5192(2012)02-0057-05

Spatial Difference and Causes Research on Continuous Total FactorCO2 Emission Performance in China――Based on Sequential Malmquist-Luenberger Index Analysis

YOU Jian-xin1, CHEN Zhen1, ZHANG Ling-hong1, MA Jun-jie2

(1.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92, China; 2.School of Law,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92, 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literature, SML(Sequential Malmquist-Luenberger)Index is adopted to estimate the continuous CO2 emission performance of provinces in China from 1998 to 2009. And, the regional difference of this performance and the influential factors are analyzed. As the research results, we found that: The increase of CO2 emission performance of provinces in China are all contributed by technical change; Regarding the influential factors to the CO2 emission performance, R&D professionals,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dustrial structure all offer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 while energy intensity, energy structure both presents a significant negative effect, and the intensity of R&D plays an insignificant influence as indirect moderating effect.

Key words:SML index; CO2 emission performance; technical change; technical efficiency

1 引言

全球氣候變化是當今社會最嚴峻的問題之一。隨著世界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溫室氣體(以CO2為主)排放持續上升,環境氣候問題凸現,從科學角度出發,必須大幅度減少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經濟增長與碳減排之間的矛盾日趨尖銳。但是,中國目前仍是一個發展中的國家,在確保經濟穩步發展的同時如何實現2020年碳排放強度相比2005年減少40%~45%的減排目標是擺在面前的又一難題,根本出路只有大力發展低碳經濟,有效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和二氧化碳排放績效。因此,科學精確地評估我國二氧化碳排放績效現狀,深入分析我國二氧化碳排放的歷史、空間差異,是挖掘其主要影響因素的首要條件,是進一步開展各類減排活動和制定各種政策的基礎。

迄今為止,國內外對碳排放績效的研究尚仍處于起步階段,從要素投入角度可以將現有研究劃分為單要素碳排放績效研究和全要素碳排放績效研究。Ramanathan認為應該從整體的角度,將所有相關的變量,如經濟活動、能源消耗和CO2排放放在一起構建績效評價指數更為合適[1],即“全要素”的思想。環境DEA技術即Malmquist-Luenberger指數被廣泛應用于評價的全要素環境績效和二氧化碳績效。Chung et al.首次將 Malmquist-Luenberger 技術應用到宏觀層面[2],隨后, Kortelainen運用ML技術估算了歐盟20個國家的動態環境績效(CO2)[3];Zhou et al.首次將CO2排放績效作為一個獨立于環境績效的概念進行研究,通過運用ML指數估算了1997~2004年期間18個國家動態的CO2排放績效[4];陳詩一通過構建動態(節能減排) 行為分析模型對我國工業節能減排損失和收益進行了預測[5];王群偉等應用Zhou et al.的環境DEA方法對中國二氧化碳排放績效進行評估并分析了區域差異和其影響因素[6];王兵等運用SBM方向性距離函數和ML指數測度了考慮資源環境因素下中國1998~2007年30個省份的環境效率、環境全要素生產率及其成分[7];劉明磊等運用非參數距離函數方法對能源消費結構約束下的我國省級地區碳排放績效水平和二氧化碳邊際減排成本進行了研究[8]。

綜上文獻,在測度全要素環境績效和二氧化碳排放績效時都是運用了基于方向性距離函數的Malmquist指數或ML指數,在計算距離函數時均以當期觀測值來構造生產邊界,每一年的投入和產出是被割裂開的,是一種割裂的非連續的績效測算方法。一般來說,在宏觀經濟視角下技術總是進步的,至少維持在原有水平不會倒退,傳統的ML指數計算方法通常會得出長期的技術退步[9]。為了防止出現技術退步這一缺陷,本文通過借鑒Donghyun and Almas[10]序列DEA的思想,基于省際面板數據,運用SML指數方法對我國1999~2009年各省市二氧化碳排放績效指數進行估算,同時降解為技術進步指數和技術效率指數進行深入分析,根據結果討論其空間差異并通過運用面板數據模型探索其差異形成的主要成因。

2 變量、數據及方法

2.1 變量選取與數據處理

假設投入指標為資本(K)、勞動力(L)和能源(E),產出指標為期望產出地區生產總值(y)和非期望產出二氧化碳(b),則生產過程可描述為

P(K,L,E)={(y,b)∶(K,L,E;y,b)∈T}(1)

樣本及數據選取考慮實證的需要和數據的可得性,觀測區間為1999~2009年面板數據,由于和海南數據缺失過多將其剔出,而計算資本存量時重慶與四川一起方便統計,故樣本為中國28個省市自治區。資本存量計算是在單豪杰[11]基礎上根據其資本存量計算方法測算補充了2008~2009年數據。勞動力是各地區年初、年末就業人數的算術平均值。能源投入是分別將各地區消耗的煤炭、石油、天然氣根據各自能源標準煤折算系數統一換算為標準煤加總。各省市GDP是根據各省區市GDP平減指數將名義GDP轉化為以1952=100 的價格。CO2分別將煤炭、石油、天然氣換算成標準煤,借鑒徐國泉[12]碳排放折算系數再分別將其轉換為后加總。相關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和《中國能源統計年鑒》。投入產出數據描述性統計見表1。

在具體測算過程中,已有研究均是通過運用方向距離函數對期望產出和非期望產出進行主觀處理,如Zhou et al.[4]和王群偉[6]采用了基于二氧化碳為導向的方向距離函數,而劉明磊等是通過將方向向量定義為g(gy,gb)=(0,-b),表示假設在保持經濟產量不變的前提下,通過減少碳排放總量的增長率使評價達到有效,然而,我國目前的狀況是經濟在增長的同時碳排放量在增加,但是,主觀上我們希望的是不斷提高期望產出GDP增長率,同時盡可能減少非期望產出CO2排放量的增長率,因此,本文采用直接產出距離函數,即將DDF定義為D(x,y,b)=max{(1+β)y,(1-β)b∈P(x)},表示尋求經濟產值增長率最大化的同時使得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長率盡可能減少。舊經濟模式是高增長、高消耗、高排放的模式,低碳經濟是追求保證經濟增長過程中盡可能地減少碳排放量的低碳、高增長的發展模式。而基于直接方向距離函數的SML指數正是主觀上反映了經濟增長的質量,期望實現真正的高效、環保的低碳經濟發展模式。Zhou et al.認為這種方法可以用來估算某一個特定時期的各區域二氧化碳排放績效[4],即為全要素生產率框架下的二氧化碳排放績效。

3 中國省際全要素碳排放績效測算及結果分析

SML計算方法與傳統的ML測算方法相同,可以測算出我國各省市碳排放績效指數(SMLCPI)并分解為技術進步指數(STE)和效率變化指數(SEF),由于篇幅所限,詳細技術可參見Chung et al.[2]和Donghyun and Almas[10]的文章。

3.1 我國CO2排放績效總體趨勢分析

從全國平均來看,SML指數估算CO2排放績效指數、技術進步指數、效率變化指數總體平均值為1.00732、1.008874、0.998511,表明1999~2009年中國二氧化碳排放績效增長率為0.732%,技術進步率為0.8874%,效率變化率為-0.149%;總體碳績效平均值大于1,說明近10年來,我國碳排放績效總體上是不斷提高的;效率變化指數平均值小于1,說明隨時間推移各省市之間追趕效應在弱化,經濟差距在拉大;技術進步指數平均值大于1,顯示技術進步是我國各地區碳排放績效增長的主要動力。計算結果總體變化趨勢如圖1所示。

從圖1可見,績效降低的年份只有2004、2005年,與王群偉等[6]估算結果2003~2005碳排放績效都有所下降不同,此處2003年技術進步規避了效率降低帶來的負面效應,碳排放績效總體有所提高,2004、2005年二氧化碳排放績效總體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技術效率的降低。究其原因可能是因為“十一五規劃”中后期顯示出過度重工業化特征,特別是2003 年后,我國的重化工業化趨勢再度顯現,中國的能耗和排放再次大幅增長[13]。

3.2 我國各省市碳排放績效空間差異分析

根據估算結果,為了方便分析,將我國各省市大致分成三類。

第一類,碳排放績效大于1,且主要是由于技術進步和效率提高的共同作用,如北京、天津、山西、黑龍江、上海、安徽、湖北、湖南、廣西、包含重慶在內的四川、貴州;第二類,碳排放績效大于1,但主要原因是技術進步的作用抵消掉了效率降低的影響而使得碳排放績效提升,如河北、內蒙古、吉林、江蘇、浙江、山東、廣東、陜西和甘肅;第三類,碳排放績效小于1,如遼寧、河南、云南,但是三者成因各不相同,遼寧主要是技術進步指數降低導致,河南績效降低是效率降低的影響大于技術進步的作用,而云南則是由于技術退步和效率降低共同導致。

從各省市變化情況來看,多數省份效率較低,可能存在只重視技術進步這一硬性因素而忽視了影響效率變化的管理機制等軟性因素所造成的,因此,接下來將以SML指數運算結果對各省份碳排放差異進行分析。

4 中國省際全要素碳排放績效空間差異成因分析

通過運用SML指數方法估算了我國各省市二氧化碳排放績效(SMLCPI),從時間和空間兩個緯度對其進行了深入分析,但是,我們更想知道導致其差異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如上所述,省際間的技術進步對碳排放績效貢獻影響很大,眾所周知,R&D投入是衡量技術進步水平的關鍵指標,而本國的R&D投入是一種受商業或國家利益驅使的廣義上的人力資本投資[14],在本文特指R&D人員RD和R&D強度RG。除此之外,綜合考慮前人的研究,考慮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影響因素,選取經濟發展、能源強度、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四個指標,因此,分別從技術進步水平、經濟發展水平、能源強度和結構因素四個方面六個指標對我國省際二氧化碳排放績效差異的成因進行考察詮釋。在此基礎上選取我國各省市1999~2009數據構建了我國二氧化碳排放績效影響因素研究的面板模型(3),表3給出了計量模型相關變量的數據來源與處理方法。

此處,對回歸模型(3)采用固定效應模型運用一般最小二乘法進行估計,結果顯示,調整后R2為0.74816, 擬合度較高。R&D強度對二氧化碳排放績效影響不顯著,表明近階段研發投入沒有顯著向能源環境研究領域側重;R&D人員對二氧化碳排放績效有很大促進作用,系數為0.190109,且在5%顯著水平下顯著,表明在很大程度上R&D人員對降低碳排放績效作用很大,主要原因可能在于R&D人員可以促進技術進步,通過知識溢出提高當地技術水平,從而促進碳排放績效的提高;經濟發展水平對二氧化碳排放績效亦有正效應,系數為0.020228,且在1%顯著水平下顯著,即表明經濟發展水平越高,相應的碳排放績效越高;能源強度和能源結構對碳排放績效呈現負效應,系數分別為-0.024007和-0.052750,且分別在1%和10%顯著水平下顯著,即表明能源強度越高、煤炭消耗占能源消耗比重越高,相應的二氧化碳排放績效越低;產業結構對二氧化碳排放績效影響也是正向效應,系數為0.295127,在1%顯著水平下顯著,表明產業結構調整對碳排放績效提高也有顯著影響。此外,筆者將R&D強度與其它解釋變量做了面板回歸檢驗,R&D強度分別對經濟發展水平、能源強度和能源結構影響顯著,表明現階段我國R&D投入是通過不斷提高經濟發展水平、降低能源強度、優化能源結構來間接促進二氧化碳績效的提高,呈現間接調節作用。

5 結論及政策建議

通過運用基于直接距離函數的SML指數對1999~2009年我國各省市碳排放績效進行估算,并將其降解為技術進步指數和效率變化指數,從時間和空間兩個緯度對運算結果進行深入分析,進而通過運用面板數據構建了我國碳排放績效影響因素計量模型挖掘其差異形成的主要原因。

研究結果表明:第一,從總體發展趨勢上看,我國1999~2009年二氧化碳排放績效指數SML平均值大于1,效率變化指數SEF平均值小于1,技術進步指數STE平均值大于1,表明過去10年我國碳排放績效呈改善趨勢,技術進步是我國各省市碳排放績效增長的主要動力;第二,根據各省市碳排放績效、技術進步指數和效率變化指數的空間差異將我國各省市大致分成三類進行研究,可以看出我國各省市需要繼續強化技術進步外更應該重視軟實力研究;第三,我國二氧化碳排放績效主要影響因素中,R&D人員、經濟發展水平、產業結構顯示顯著正的效應,每增加一個單位將導致二氧化碳的排放績效分別提高0.190109、0.020228、0.295127個單位;而能源強度、能源結構對碳排放績效影響呈現逐負效應,每增加一個單位將導致二氧化碳的排放績效分別降低0.024007和0.052750個單位;此外,R&D強度對二氧化碳影響不顯著,但是R&D強度分別對經濟發展水平、能源強度和能源結構影響顯著,存在間接調節作用。

上述結論對于政策的制定有一定的啟示:針對第二類地區,存在效率降低的問題,需要不斷提高自身“軟”性因素,在未來的發展中應該更加重視鼓勵技術效率的提高,不斷提高人員素質和管理水平,重視“軟”實力的提升;針對第三類地區,仍然要下大力氣在技術進步上,技術進步是提高碳排放績效的關鍵,此外,也要注重“軟”實力的提升。另外,各省市都應該持續加大研發資源投入,在R&D投入方面,將R&D人才的引進作為發展的前提,做好相關配套,要做到引得進、留得?。粦摮掷m不斷提高R&D強度,同時在未來的工作中對能源環境領域的R&D投入要有所側重,不斷創新改善能源環境技術,從正面促進二氧化碳排放績效的提高;應該保證經濟穩步增長,迅速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注重技術投資,尤其是能源環境技術。不斷優化產業結構,提高第三產業的比重,鼓勵發展服務業。但是,我們在擴大第三產業比重的同時需要注意提高服務人員的素質,普及低碳理念、增強低碳意識。加快能源結構調整,盡可能降低一次能源的使用率。

參 考 文 獻:

[1]Ramanathan R. Combining indicators of energy consumption and CO2 emissions: a cross-country comparis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lobal Energy Issues, 2002, 17(3): 214-227.

[2]Chung Y H, Fre R, Grosskopf S. Productivity and undesirable outputs: a directional distance function approach[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1997, 51(3): 229-240.

[3]Kortelainen M. Dynamic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analysis: a malmquist index approach[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8, 64(4): 701-715.

[4]Zhou P, Ang B W, Han J Y. Total factor carbon emission performance: a malmquist index analysis[J]. Energy Economics,

2010, 32(1): 194-201.

[5]陳詩一.節能減排與中國工業的雙贏發展:2009-2049[J].經濟研究,2010,(3):129-143.

[6]王群偉,周鵬,周德群.我國二氧化碳排放績效的動態變化、區域差異及影響因素[J].中國工業經濟,2010,(1):45-54.

[7]王兵,吳延瑞,顏鵬飛.中國區域環境效率與環境全要素生產率增長[J].經濟研究,2010,(5):95-109.

[8]劉明磊,朱磊,范英.我國省級碳排放績效評價及邊際減排成本估計:基于非參數距離函數方法[J].中國軟科學,2011,(3):106-114.

[9]Shestalova V. Sequential malmquist indices of productivity growth: an application to OECD industrial activities[J]. Journal of Productivity Analysis, 2003,19(2): 211-226.

[10]Donghyun O, Almas H. A sequential malmquist-luenberger productivity index: environmentally sensitive productivity growth considering the progressive nature of technology[J]. Energy Economics, 2010, 32(9): 1345-1355.

[11]單豪杰.中國資本存量K的再估算:1952-2006年[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8,(10):17-31.

[12]徐國泉,劉則淵,姜照華.中國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及實證分析:1995-2004[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6,16(6):158-161.

篇8

關鍵詞:國際貿易;經濟發展;生活質量;個人自由;環境

一、引言

關于國際貿易的成本與收益一直存在廣泛的爭論,并且持續引起政府、宏觀營銷者、環境主義者和那些越來越關心個人福利及其所在國家經濟與環境健康的普通人的關注。自由貿易主義觀點倡導傳統的國際貿易理論,認為國際貿易通過充分利用相對稀缺或豐富的生產要素優勢使得消費者和企業受益。反對者則認為,不斷增長的國際貿易會損害環境。而且,產生的經濟收益流向了跨國公司和國際精英,而不是普通公民(Cronin2003)。幾十年以來,傳統的宏觀營銷學認為國際貿易會導致經濟發展,從而導致生活質量提升(Mullen,Doney和Becker1996)。Kilbourne(2004)的擴展模型將政治和文化變量明確地包括在內:生活質量,實際自由和環境。最近的文獻包含了大量的關于社會生活質量方面的研究。但是,大部分學者在研究生活質量時使用的是概念性描述,只有Peterson(2006)在其研究中使用了國際年度生活質量調查報告中的數據來對生活質量進行了多維度的衡量。極少的研究者在宏觀營銷體系中將物質生活質量結構作為一個獨立的度量進行過實證的檢驗,也很少有研究者關注實際的自由和環境問題。

二、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設

(一)國際貿易對經濟增長和物質生活質量的影響第一批的研究假設起源于Mullen(1993)以及Mullen,Doney和Becker(1996)的研究?;诮洕鷮W、社會學和營銷學中的競爭理論,本研究設計并檢驗了一個概念模型,該模型展示了進口和出口對于經濟增長和物質生活質量的影響方式。與新古典貿易理論和非傳統從屬關系理論相一致,本研究找到了證明出口與經濟增長正相關的證據。與傳統從屬關系理論相一致,進口與經濟增長負相關。按照新古典貿易理論和從屬關系理論,出口對物質生活質量有損害;相反,進口會提高物質生活質量。最后,經濟增長與提升的物質生活質量相關。假設1:出口增加經濟增長假設2:進口減少經濟增長假設3:出口減少物質生活質量假設4:進口增加物質生活質量假設5:經濟增長提高物質生活質量(二)國際貿易和經濟增長對個人自由的影響個人自由的概念尊重居民的政治權力和公民自由。一些研究者建議GDP的增長和提高會提升實際的自由。如Torras和Boyce認為,政治權力方面的提升與收入相關。Edwards(1992)認為,出口和進口扮演者人們之間相互作用的中介,通過出口和進口產生新的觀點和選擇。Mullen,Doney和Becker(1996)指出,國際貿易導致更高水平的教育成就。因此,本文認為隨著國際貿易和經濟發展的增加,導致更多的新觀點,更高的教育和收入水平,從而提升個人自由。假設6:出口提升個人自由假設7:進口提升個人自由假設8:經濟增長提升個人自由(三)國際貿易對環境的影響研究發現國際貿易與環境質量相關(Hill和Dhanda2004)。傳統的環境經濟分析檢驗了一國GDP與該國環境的關系。大多數的研究認為國際貿易以及隨之而產生的GDP的增長將導致環境的改善。原因在于國際貿易導致生產和消費的增加,這種增加會導致政府稅收的增加,政府可用于環境改善的資金從而增加。但是,不是所有的研究者都認為增加的GDP將確保環境健康。一些學者認為,國際貿易的增加雖然能改善社會環境,但是往往是以犧牲自然環境作為代價的。許多研究者認為出口會增加經濟活動的水平,從而增加污染的水平。發展中國家從農業經濟向工業經濟轉變。生產用于出口的商品和工業化的推進會產生有害的化學物質并且增加溫室氣體的排放。那些試圖出口的國家將會增加其農業投入和建立新的生產設施,這些會導致空氣和水污染以及森林破壞。隨著商品出口增加,一國需要增加其產出來滿足需求。這樣,該國會耗用更多的資源并且產生更多污染物。雖然如此,隨著出口的擴張,一國經濟變得更為富裕,國民收入開始增加,國民開始更多地考慮環境問題并且開始從事改善環境的工作。而進口則不是如此。當一個國家進口商品時,商品是在其他國家生產的。因此,在本國產生的污染物就更少。假設9:出口導致二氧化碳排放增加假設10:進口導致二氧化碳排放減少假設11:出口會提高總體環境表現假設12:進口會提高總體環境表現(四)經濟增長對環境的影響一些學著認為空氣和水的質量因為經濟發展而下降。環境污染的加劇往往是由于一國基礎設施的改進導致更多由交通而引起的污染或者是由于生產的發展導致更多不可再生資源的使用和二氧化碳的排放而引起的。生產用于出口的商品和工業化的推進會產生有害的化學物質并且增加溫室氣體的排放。但是,一些統計數據顯示,不斷增長的GDP和出口既可以導致環境惡化也可以導致環境的改進。問題在于GDP和出口的增加是否會帶來政府稅收的增加以及政府在改善環境方面投入資金的增加。從長期來看,經濟發展可能會帶來更好的環境政策。一些研究者認為,經濟增長有必要與環境改善相聯系。由于一國經濟發展,對于環境質量的要求與收入水平成正相關。假設13:經濟發展導致二氧化碳排放降低假設14:經濟發展導致環境總體表現提高(五)物質生活質量對環境的影響物質生活質量強調諸如人均壽命,蛋白質消費水平,文盲率,醫療水平等。物質生活水平的提升,如教育和信息的可獲得性是環境改善的必要條件。在人們的基本需求得到滿足以后,人們往往關注更高層次的需求。例如,在發展中國家,環境法往往是到政府覺得有能力去推進環境政策的實施時才會生效。換句話說,也就是在政府已經能夠解決如糧食和交通這些關系國計民生的其他問題時,才會開支去改善環境。因此,隨著物質生活質量的提升,二氧化碳排放開始減少,環境的總體表現如人們期望地那樣提高。假設15:物質生活質量導致二氧化碳排放減少假設16:物質生活質量導致環境總體表現提高(六)個人自由對環境的影響自由覆蓋了很多的變量,如資質,公正,文化整合等。自由在很多文獻中被認為是提高人們幫助自我和幫助世界的能力一個重要組成因素。當人們擁有自由并且有能力影響政治進程的時候,他們會給政府施壓,讓政府來改善環境和實施可持續發展的環境政策。假設17:個人自由導致二氧化碳排放減少假設18:個人自由導致環境總體表現提高。

三、研究設計

(一)樣本選擇與數據來源本研究的樣本包括104個國家。這些國家的人口超過六百萬,人口總和大約占世界人口的95.5%(世界銀行2012年數據)。樣本廣泛代表了國際貿易,經濟發展,個人自由,物質生活質量和環境表現。(二)測量營銷者,國家,消費者和社會間的復雜關系可能在貿易發生一年以后才會顯現出來(McDonagh和Shultz2002)。例如,Mullen,Doney和Becker(1996)發現,進口和出口對經濟發展的影響用略微滯后一點的數據能更好地反映出來。因此,如表1所示,本研究使用了2012年的進出口數據,在經濟發展、物質生活質量、個人自由和二氧化碳排放方面使用了2013年的數據。環境保護指數使用了2015年的數據,這樣可以使國際貿易,經濟發展,物質生活質量和個人自由對環境政策和實施產生可測量的影響。(1)個人自由。對個人自由的衡量使用了2013年“自由之家”的‘世界自由’調查的數據。“自由之家”在政治權利和自由方面的排名是受到公認的,并且在多個學科的學術研究中廣泛使用。這一年度調查報告提供了一個對現實世界個人所享有的權利和自由的評估,主要包括政治權力和公民自由。政治權力是指人們能夠自由參與政治進程,包括投票權、競選公共職位、選舉具有對于公共政策有決定性影響和對選民負責任的代表。該調查包括10個有關政治權力的問題,涉及到制度給予選民從候選人中自由選擇的程度和候選人被獨立選舉的程度。公民自由是指給予個人自由言論和信仰的權力,組織權力以及個人不受政府干預的自治權。該調查包括15個有關公民自由的問題,涉及到法律和實際實踐。調查的總得分決定了政治權利和公民自由的排名。每一組政治權力和公民自由的排名進行平均,從而得出總的排名。(2)二氧化碳排放。國際上通行的二氧化碳排放主要使用每1000美元GPD所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二氧化碳總排放量和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來衡量。每1000美元GDP所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衡量一個國家的環保效率,不是衡量一個國家二氧化碳排放總量。二氧化碳排放總量也是有一定局限性的,由于國家間的規模存在巨大差異,因此各國的排放總量很難有效比較。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是一國總人口除一國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的結果。(3)環境保護。對環境保護的衡量使用2012年環境保護指數的數據,環境保護指數對150個國家的環境健康做了評估。環境保護指數是由美國耶魯大學環境法規和政策中心提出。環境保護指數主要強調兩個環境保護的問題:一是建好環境對于人類健康的壓力;二是保護生態系統活力和自然資源管理。環境健康和生態系統活力通過6大類共16個具體指標來衡量。這6大類分別是:環境健康,空氣質量,水資源,生產性自然資源,生物多樣性和可持續能源。(4)物質生活質量。越來越多的宏觀市場者,社會學家以及一些經濟學家提倡使用線性方法來評價消除貧困的效果。用于衡量物質生活質量的指標更為以人為導向,并且抓住大多數人經歷過的生活標準。物質生活質量在以往的研究文獻中主要是采取的是指數的形式。本文通過三個獨立的指標來衡量物質生活質量,他們分別是:人均壽命,嬰兒死亡率和文盲率。三個指標的數據來源于2015年世界銀行報告。(5)經濟發展。本研究與以往學者的研究得出了相同的結論,并且使用人均GDP來衡量經濟發展。2013年進出口的人均GPD,2012年的進出口總額都來自于世界銀行。

四、實證分析

(一)數據分析圖1中描述的假設方程模型是運用LISREL8建立的。獨立結構間的相關性需要通過建模,直接的、間接的和總體影響需要進行估計。LISREL分析是建立在最大可能性估計和觀測協方差矩陣的基礎上的。(二)假設檢驗總體而言研究中假設模型的數據擬合度良好。X2的值是948,自由度為36。擬合指數也證明模型擬合度良好([NFI]=0.95,[NNFI]=0.90,[CFI]=0.96,[IFI]=0.96,[GFI]=0.91,[RMSR]=0.06)。結果表明,模型中的變量在個人自由(R2=49%)、物質生活質量(R2=75%)、人均二氧化碳排放(R2=96%)和環境表現(R2=82%)方面解釋了大部分的方差。這些結果顯示,模型是建立在對研究假設檢驗的基礎上的。所有的參數估計的統計顯著性都在.05的水平。

五、結論

篇9

關鍵詞:碳稅必然性框架影響對策

我國GDP高速增長過程中產生了環境問題、健康問題,發展低碳經濟必將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新動力和戰略轉型的新方向,基于二氧化碳排放稅基的碳稅是實現低碳經濟的關鍵步驟和最具市場效率的政策工具。在哥本哈根大會上,我國承諾爭取到2020年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這是碳稅出臺的重要推手。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副所長蘇明、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員姜克雋等多位著名學者高調表態希望碳稅能夠在“十二五”期間開征。

1 開征碳稅的重要性

①開征碳稅能夠促使高耗能、高排放的“兩高”企業從利潤最大化的動機出發,加快淘汰低能效的落后工藝,長期研究和開發減排新技術。②碳稅可以提升我國企業競爭能力。一個擁有強力競爭能力企業的國家,其資源價格越高,能源價格高會引導企業放棄高能耗的粗放式管理和生產,企業必然會想辦法從技術上提高產品的競爭力。③開征碳稅,有利于促進我國能源消費結構的轉變,提高社會整體福利水平。④開征碳稅可以降低政府管理、監督和強制執行的成本。直接的環境管制手段缺乏碳稅政策的這種彈性。

2 實施碳稅的必然性

①從我國總體的稅收制度來看,征收碳稅都是有必要的。發達國家大多有環境稅、能源稅,在我國能與碳排放沾邊是資源稅,但因為其稅負很少,很難達到征收目的。②碳稅和總量管制的碳交易(cap & trade)被提上議事日程?!笆濉币巹澋牟莅钢袕娬{了能源使用效率、低碳型發展和氣候變化,設定了我國到2020年,在2005年基礎上減少每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40%~45%的目標。③實施2012碳稅方案一個很重要的方面是出于節能減排巨大壓力?!笆晃濉逼陂g,我國大部分節能減排任務主要是以行政手段來實現:下達減排指標,由地區或者行業來分解,做得很艱苦但效果十分有限。④碳稅是我國進行下一輪的稅制改革、促進經濟活力的理想的稅收杠桿。碳稅被組合進“一攬子”收入中性的稅制改革計劃,以減少現存的無效的針對生產性勞動和生產性投資的稅收。

3 碳稅的概念與性質

3.1 碳稅的概念 碳稅是二氧化碳排放稅的簡稱。它以環境保護為目的,為減排溫室氣體、減緩全球變暖、實施環境保護而設立征收的稅收制度也是當代最重要的、具有創新精神的稅制改革。碳稅通過對燃煤和石油下游的汽油、航空燃油、天然氣等化石燃料產品,按其碳含量的比例征稅,從而實現減少化石燃料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

3.2 碳稅的性質 ①碳稅是一種間接稅。與直接稅征收最末端的收入相對應,間接稅是在生產或消費過程中征收的,它不改變分配結構,對經濟發展的負面影響相對較小。②碳稅是一種典型的特別目的調節稅。它能夠發揮激勵作用,促進節能,促使風能、太陽能、地熱能等可再生能源更加具有競爭力,同時逐步淘汰落后的高耗能產業和技術,避免社會經濟滑向不可持續模式的深淵。③碳稅是一種行為稅。碳稅主要目的是通過對碳排放量進行收稅,以達到讓企業、行業等減少碳排放的目的。

4 2012碳稅的框架構想

2010年6月1日,國家發改委和財政部聯合頒布“中國碳稅稅制框架設計”專題報告,提出了我國碳稅制度的實施框架,包括碳稅與相關稅種的功能定位、我國開征碳稅的實施路線圖,以及相關的配套措施建議,并指出,我國碳稅比較合適的推出時間是2012年前后,初步設計了碳稅制度的基本內容。

4.1 碳稅的征稅范圍和對象 我國現階段碳稅的征稅范圍和對象可能最終將落到煤炭、天然氣、成品油等化石燃料,直接對化石能源企業征收的方式,碳稅可能先征企業暫不征個人,再由企業將增加的成本傳遞給消費者,從而不改變碳稅作為一種消費稅的本質。

4.2 碳稅的形式 碳稅可以采取產品稅的形式,也可以采取碳排放稅的形式。采取碳排放稅的征管成本較高,碳稅可以采取產品稅的形式更具有簡便易行的優勢。

4.3 碳稅計征方式 由于采用二氧化碳排放量作為計稅依據,且二氧化碳排放對生態的破壞與其數量直接相關,而與其價值量無關,因此,需要采用從量計征的方式,即采用定額稅率形式。

4.4 碳稅稅額 碳稅的起始稅額為每噸二氧化碳10-20元,而后根據企業適應能力逐步提高。環保部規劃院課題組則建議,每噸二氧化碳排放征稅20元,到2020年可以征收50元/噸。具體而言,煤炭(每噸)、石油(每噸)、天然氣(每立方米)分別征收11元、17元、12元的碳稅。

4.5 碳稅可能會作為中央與地方共享稅,分成比例為7:3 考慮到我國目前地方稅稅收收入過低,為了調動地方政府的積極性,報告建議將碳稅作為中央與地方共享稅。

5 2012碳稅的實施對企業和國民的影響

5.1 對于物價的影響 征收碳稅會帶來煤炭漲價和電價上漲,但由于起征稅點較低,不會導致明顯的物價上漲或所謂通貨膨脹之類的問題。如果按每噸二氧化碳征收10-20元看,每消耗1噸標準煤所產生的二氧化碳約為1.9噸,等于把煤價提高30-40元,按照現行的煤價來計算,征稅所造成的煤價上漲為3至5個百分點。煤炭漲價所帶來的直接影響就是電價上漲。

5.2 對于二氧化碳排放較大,耗能較高的企業的影響 征收碳稅會給這些企業增加很大稅負壓力,降低利潤,降低這些企業競爭力。比如煤炭、石化等傳統的化石能源行業,與這些行業相關的如火力發電、鋼鐵、水泥、有色金屬,以及與石化相關的汽車、航空都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

5.3 對于一般企業的影響 由于征收碳稅會帶來煤炭漲價和電價上漲1.5%左右,碳稅征收可能會使一般企業年增長率下降2%-3%。進而導致企業生產成本的上升,進而導致利潤的降低。

5.4 對市場和投資的影響 征收碳稅會降低私人投資的積極性,對經濟增長產生一定的抑制作用。碳稅會導致價格上升,價格的上升會致使消費量的減少,在產能過剩、需求下降的情況下,碳稅增加的生產成本可以避免一部分企業盲目擴大產能,也可以使那些產能落后的企業負擔更重而被市場淘汰。

5.5 對消費者的影響 消費者將最終承擔碳稅。當前我國依舊偏重煤炭、石油,由于上述這些行業對市場具有較強的控制能力,大企業和能源上游產業在承受征稅負擔的同時,具備將其負擔分解傳遞給終端用戶和下游產業的能力,碳稅成本會傳遞給消費者,很可能導致終端消費者,特別是低收入者生活成本的提升。

5.6 對家庭的影響 碳稅具有一定的收入累退效應。開征碳稅,會碳稅導致的公共福利降低,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普通老百姓的切實利益。即相對高收入家庭而言,低收入家庭用于燃料的支出比重較大,因而會因征收碳稅而遭受較大經濟損失。

6 2012實施碳稅產生的問題

碳稅是一把“雙刃劍”,在倡導發展綠色經濟的同時,同時也會帶來問題:

6.1 碳稅征收高低難以把握。當技術革新的成本要遠高于碳稅征收成本時,企業很難有技術革新的動力。這就會產生兩難情況:碳稅低了,難以起到推動企業積極革新的作用;但如果征收高碳稅,許多企業的正常發展和經營將大大受到影響。

6.2 依碳稅負擔率水平差異而征稅,必然引致社會福利水平變化。上海的一課題組根據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稅收負擔等多項指標,卻得出了一項重要的調查結論―城市社會福利下降約2%,而農村下降約1.7%。

6.3 從短期來看,碳稅的實施將很難達到節能減排的預期效果。由于我國正處于工業化的高峰期,大部分工業依然是高碳排產業,整體生產方式比較落后,如果在短期內全部要求進行技術革新、設備更替,絕大部分企業顯然難以承受這樣的高成本。

6.4 相對落后的企業仍然在經濟增長和確保就業的貢獻中占有較大比例,如果政策過于激進,也會引發有違公平的社會矛盾。

7 2012碳稅實施的相關對策和建議

7.1 對物價:政府應將碳稅用于補貼民生和進行宏觀調控,如果假定其他的變量條件不變,合理的稅收和設立良好的稅收體系可能會導致其他的物價下降。

7.2 對家庭:應該實行低能量、低消耗、低開支、低代價的低碳生活方式。同時政府可以對民生領域給予補貼,碳稅收入的使用實行“專款專用”制度,主要用于對中低收入家庭的補貼,以抵消碳稅征收所帶來的累退性。

7.3 對個人:個人應該避免生活中許多資源的浪費行為,盡可能低碳和生活生活,減少排量。同時政府對低收入者減征個人所得稅和企業所得稅。

7.4 對于市場和投資:政府需要制定特別綱要來規范和推動私有化部分的能源利用效率。政府還需要建立規范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重點考慮低收入或經濟發展水平低的地區,平衡地區間減排成本和收益的分配格局。根據經濟運行的不同情況來調整稅率,從而降低對經濟發展的不良影響。

7.5 對GDP:由于碳稅的開征對GDP有一定影響,由國稅征收碳稅收入部分資金可以建立國家專項基金,在全國范圍內統籌考慮,用于提高能源效率,研發節能新技術,開發低排放的新能源等方面。同時劃歸地方碳稅收入的一部分政府,可用于彌補由于增設碳稅而導致的行政經費的增加。

7.6 對于一般企業:必須改變傳統經營管理的思路,轉變營銷思維方式,要將低碳理念變為低碳行動,把低碳技術轉為低碳工程,以節能減排降耗為導向,有效開展低碳經營管理活動,建立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轉換的新型經濟模式。

7.7 對高能耗企業:企業一方面必須尋求生產更加節能的產品,另一方面政府應該綜合考量碳稅征收后的企業負擔,為環境優化讓渡制度性利益空間。

①企業要探索低碳經濟發展的道路,革新設備,優化工藝、淘汰高污染、高排放、高耗能生產裝置、延伸產業鏈,加強新能源的開發和綜合利用,并積極探索二氧化碳的利用途徑,以實現可持續發展。②企業要積極組織協調相關研究力量,建立開放式低碳與新能源工程技術研究和投資部門,可以重點圍繞低碳經濟、政策及戰略開展系統和深入的研究。③企業要加快產業結構低碳化,發揮上中下游一體化產業優勢,從設計、生產、消費全過程尋求節能的途徑,推廣節能技術。④企業要挖掘和培育低碳人才,加快科研機構的設立;搭建低碳和新能源信息平臺,大力發展低碳技術。⑤為了保護我國產業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政府對于對該類企業可以建立健全合理的稅收減免與返還機制。對于排放量大的支柱型企業,可以采取浮動稅率的辦法。還可以減免企業給職工強制性繳納社保的那部分錢,同時通過轉移支付將征碳稅的一部分錢補充到社保基金里面去,來實現改變要素投入比價的效果。

參考文獻:

[1]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課題組《碳稅的中國路徑》,《環境經濟》2009年第9期.

[2]鮑芳艷.征收碳稅的可行性分析.時代經貿,2008.4.

[3]李偉,張希良,周劍等.關于碳稅問題的研究[J].稅務研究,2008(3).

篇10

1.冰箱門少開快開

使用冰箱時最好減少開門次數,且動作要快。如果每次開門1秒鐘,將增加碳排放2.68克。每天開10次門,每次15秒,一天碳排放402克。每天少開5次冰箱門,一個家庭每天減排201克。有統計顯示,僅在上海一地,只是隨手將超市中的冰柜門關上這樣的小動作,一年就可減排4.5萬噸二氧化碳。

2.洗澡水溫低一度

研究表明,熱水器洗澡水溫每降低一度,每人每次淋浴可相應減排二氧化碳35克。淋浴每10分鐘約耗費40升水,而盆浴則需要180~270升水。按照每個人洗澡約20分鐘算,可節水170升,相應減排二氧化碳8.1千克。淋浴時最好用大噴頭的花灑,或換一個可以調節水流大小及水柱形狀的噴頭,這樣在洗澡時可以隨時控制流量,達到節水目的。

3.洗衣服多攢多泡

先將臟衣物浸泡20分鐘左右,再放入洗衣機內,可以減少洗滌時間。洗衣粉的出泡多少與洗凈能力無必然聯系,優質低泡洗衣粉有極高的去污能力,且十分容易漂洗。如果是半自動洗衣機,在浸泡、洗滌、漂洗時,要將淺色衣物與深色衣物分開,按從淺到深的順序進行。這樣不僅可避免深色衣物染花淺色衣物,還可根據臟污的程度選擇洗滌時間,有利節電。

飲食低碳

1.少吃肉,減碳排

全國每人少吃1斤豬肉,一年減排91.1萬噸。以牛肉為例,不同的飼料、放牧與否、包裝方法、運輸工具及里程,都直接影響衍生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聯合國糧農組織的數據顯示,肉類生產碳排放量占全球溫室氣體總量近1/5,比汽車和飛機的碳排總和還高,其中又以牛肉的碳排量最高,生產1千克可食用牛肉所需的飼料,比生產同等分量的豬肉高四倍。而生產1千克雞肉需2~3千克糧食,而4~6千克糧食才能轉化為1千克豬肉,所以吃雞肉對環境造成的壓力遠小于吃豬肉。

《全民節能減排手冊》中指出,每人每年少浪費0.5千克豬肉,可節能約0.28千克標準煤,相應減排二氧化碳0.7千克,全國每年可節約35.3萬噸標準煤,減排二氧化碳91.1萬噸。

從健康的角度來說,少吃肉同樣重要。動物食品中的脂肪和蛋白質過量,會招來高血脂、高血壓等許多“富貴病”,同時增加多種癌癥的風險。此外,動物食品多會被多重污染,大魚大肉的飲食會給人體帶來更多污染物質。

2.多粗糧,免加工

五谷為養,多吃粗糧。我國的傳統膳食結構就是以植物食物為主,養生之道也要求人們“五谷為養,五菜為充”,要節制飲食,清淡為主。按中國營養學會推薦,每天進食250~400克谷類、薯類及雜豆,就是既安全又營養的選擇。

這個建議也與低碳飲食不謀而合。一畝耕地用來種植大豆,可獲得60千克蛋白質,滿足一個人85天的蛋白質需要;如果用來種糧食配成飼料養豬后再食用豬肉,僅能產蛋白質12千克,滿足一個人17天的需要。因此,用全谷替代一部分精米白面,會大大減少自然環境的負擔。而且,粗糧未經精細加工,維生素和礦物質含量是精米白面的3~5倍,對預防糖尿病、高血脂更有好處。

3.少精細,減能耗

多選完整食物,少選加工食物。完整食物,即少加工、少人工添加物、無化學肥料、無農藥的天然形態的食物,例如吃一個蘋果,而不是一杯蘋果汁;吃一個馬鈴薯,而不是一包薯片。攝取完整無害的食物,可直接獲取大量的營養成分,又減少了加工、包裝和儲藏過程中的巨大能耗,不僅收獲健康,還能低碳環保。

精細加工意味著更多的食品添加劑,這些物質的碳排放量遠遠高于天然食物。以氫化植物油為例,它可以讓食物酥脆又耐久放,現在市場上出售的炸雞、炸薯條、鹽酥雞、油條、經油炸處理的方便面食品或烘焙小西點、餅干、派、甜甜圈等,都經常使用這種油脂。這類食品經過油炸或酥化后,改變了食物本身的色、香、味,更加容易引起人們的食欲,成為飯店、餐廳,甚至家庭餐桌上的常備菜。但是,油炸過程不僅可能產生毒性物質,氫化植物油本身就有害健康。

少買瓶裝水、袋泡茶和各色飲料。生產一瓶550毫升的瓶裝水,可產生44克二氧化碳的排放。生產相同質量的瓶裝飲用水、桶裝飲用水及普通白開水的能耗比為1500∶500∶1。

辦公低碳

紙張對樹木的浪費也很驚人,每噸用于造紙的木漿會消耗20棵大樹,而一棵樹一天能吸收16公斤的二氧化碳。

在眾多被浪費的紙張中,辦公用紙絕對“名列前茅”,其中用于打印、復印的紙張浪費又占多數。因此,建議企業加強對員工的約束。個人在使用打印機時,最好減小頁邊距和行間距,并縮小字號;盡可能正、反兩面使用,甚至可以節約一半用紙;盡量用薄些的打印紙。有關數據顯示,一張厚紙的耗材是一張薄紙的2~3倍;字體能不加粗、不用黑體的就盡量別用,也能節省不少油墨或鉛粉;打印前要校對文字,不要因為幾個錯字而浪費整張紙;建立廢紙回收箱。此外,企業還可選用再生紙。再生紙是以廢紙為主要原料,減少了對林木資源的消耗。經過技術加工的再生紙,不會影響使用質量。

交通低碳

中國一向被稱為“自行車王國”,但如今選擇自行車出行的人越來越少了。相反,在歐洲著名的“風車之都”荷蘭,自行車卻越來越受歡迎。

由于自行車無污染且節約能源,所以荷蘭政府一直將其視為推廣環境保護工作的一個重要工具。為鼓勵市民多使用自行車,荷蘭政府在每個城市都興建自行車專用道,僅阿姆斯特丹市區的自行車專用通道就達到1萬公里。政府還提出“5公里內都騎車”的口號,并允許將自行車帶上地鐵和火車。

“自行車是最低碳和健康的交通工具,幾年來我一直在倡導騎車出行。”國際保護聯盟環境與經濟社會政策委員會執委委員、北京“無車日”倡導者李波說,荷蘭有很多值得我們借鑒的地方,例如建設足夠的自行車道、停車點等。由于我國城市比較大,路程遠,因此建議人們近距離路途選擇騎車,遠距離旅途則可以選擇汽車與公交地鐵并用的方式?!叭绻?/3的人用自行車替代汽車出行,那么每年將節省汽油消耗約1280萬噸,相當于一家超大型石化公司全年的汽油產量?!?/p>

旅行低碳

提起出行,一定少不了外出旅游、出差。離開生活的城市,到另外一個地方,不僅涉及交通,而且關系到住宿、餐飲,其中就包含了不少“低碳學問”。那么,外出旅行如何做到低碳?專家給出了以下一些建議:

1.別天天換床單

選擇住宿時,多考慮小規模酒店或青年旅館,雖然它們僅提供最基本的設施,但意味著能夠消耗更少的能源。一次性洗浴用品、每天的床單換洗與房間的清潔都會造成污染,增加碳排放量。因此,最好不要使用一次性用品,如果連續住宿幾天,可以要求不更換床單被罩和毛巾。離開房間的時候主動關掉燈和空調等電器。

2.盡量少帶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