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創新方案范文
時間:2024-03-04 17:55:5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科研創新方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高?!∪瞬排囵B 實踐能力 教學質量
從1998年到2007年,我國普通高校年招生由108萬人增加到540萬人,各類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學人數由不到800萬人增加到2500萬人,學生毛入學率達22%。我國已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高等教育大國。加快從高等教育大國向高等教育強國轉變的步伐,盡快提高我國高等教育的質量,是當前高等院校的重要使命。
樂山師范學院作為一所新建本科院校,一直堅持以提高教學質量為根本目的,以培養人才的實踐創新能力為主要任務,通過不斷改革完善人才培養方案、創新實踐教學模式,逐步建立起了適合新建本科院校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突出實踐環節和教師教育特色
人才培養方案是學校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總方案。樂山師范學院作為一所地方性院校,緊扣“西部、地方、新建、師范”的基本校情,圍繞“培養基礎寬厚、素質全面、實踐能力強的基礎教育師資和地方經濟建設實際需要的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積極探索人才培養模式,不斷優化人才培養方案。2000年學校升格為本科院校,各專業制訂的教學計劃強調本科意識;2004年作為四川省第一批學分制試點學校,積極探索學分制改革,制訂了平臺模塊學分制教學計劃;2005年又做了進一步完善。在三次修訂人才培養方案的過程中,學校始終把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人文素養和科學素質并重,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較強的人才作為根本著眼點,突出師范特色和實踐環節。經過幾年實踐,取得較好的成效。2006年12月,該校接受教育部的本科教學水平評估,體現改革創新意識的人才培養方案受到教育部評估專家的充分肯定。
2007年教學評估后的整改階段,該校針對學生實踐能力不強的現狀,再一次對人才培養方案進行修訂。這次修訂遵循“精選、重練、增選、顯用”的原則,適當壓縮課堂講授內容,把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的培養貫穿于課程教學之中,重點突出實踐環節和教師教育特色。師范文科專業的總學分控制在160~170學分,課堂教學總學時數控制在2200~2300學時,課堂教學壓縮200~300學時,而實踐教學環節學分數≥133(2005年為17),學分比例≥19%(2005年為10%)。師范理科與非師范專業的總學分控制在165~175學分,課堂教學總學時數控制在2300~2400學時,課堂教學壓縮200~300學時,而實踐教學環節學分數1≥46(2005年分別為17和19)、學分比例≥126%(2005年分別為9.7%和11%)。教師教育課程學時學分數也由原來的18個必修學分增加到35個必修學分、6個選修學分。其中,增設2個學分的師范技能訓練內容和試講試教環節,教育實習時間延長至1學期,增至16學分。
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人才的核心素質。然而長期以來,我國高校培養的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明顯不足。新形勢下,如何加強實踐教學,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已成為當前進一步加強教學建設、深化教學改革的一項緊迫任務。
樂山師范學院2007年人才培養方案進一步強化了實踐環節的重要性,整體設計了實踐課程的必修與選修、課內與課外環節,做到理論教學與實踐環節相互滲透,構建了“一條主線”(所有實踐教學活動都圍繞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展開)、“兩個課堂”(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三個層次”(基礎實踐、專業實踐、綜合實踐)、“七大模塊”(課程實驗實踐、見習、實習、畢業論文/設計、技能訓練、社會實踐、科技創新)的多層次、全程化的實踐教學體系,凸現該校“實踐能力強”的應用型人才培養理念。
作為一所師范院校,培養優秀的教育師資是學校的第一要務。教學實踐是師范生從準教師走向正式教師的重要環節,是教師教育理論課程在實踐中的運用、檢驗、鞏固、提煉、升華的過程。該校在傳統的教育實習、見習基礎上,積極探索提高師范生專業技能的新思路、新方法。2007年,該校與樂山教育局合作,實施教師教育實踐教學新模式――“雙培計劃”,為提高師范生教學能力找到了一條有效的途徑。
“雙培計劃”是指高校選派師范生到農村中小學頂崗實習,并對學生頂崗置換出來的教師進行系統培訓。該校于2007年3月開始實施“雙培計劃”,迄今為止已派出12個專業300多名學生到樂山市178所中小學和新津、雅安等部分鄉村中學頂崗支教,并對置換出的200多名農村教師進行了培訓。這種師范生的實踐教學模式,一方面解決了農村教育師資力量薄弱及農村教師知識更新的迫切問題,另一方面使師范生的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得到很好地提高。這體現在:一是加強了職業道德教育?;鶎咏逃钭寣W生了解了中國基礎教育的現狀,體會到了教師的崇高和偉大,樹立起愛崗敬業的職業信念。二是提高了學生的教師專業技能,增強了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學生在鄉村學校的教學實踐中,逐步消化了理論知識,個人技能得到一種持續的、穩定的提高。三是培養了學生的反思能力。學生通過頂崗認識到了知識和技能上的不足,促使其回校后更有針對性地學習。
第一課堂實施“平臺模塊學分制”,夯實學生專業基礎
第一課堂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渠道。2000年升本以來,該校面對教學資源緊缺與推行完全學分制對資源要求較高的矛盾,探索構建了一套切合新建本科院校實際的、融合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育人功能的人才培養方案。
兩個平臺和彈性學制。標準學制四年,分兩段安排。前兩年為第一平臺,通識課程和部分專業基礎課主要集中在第一平臺。后兩年為第二平臺,主要是專業必修、輔修課和實踐教學環節。課程設置遵循基礎課要“寬而厚”、專業課要“少而精”、選修課要“新而活”的原則,適當壓縮總學時、學分,并逐步降低必修課的比重,加大選修課的比重。實行彈性學分制,允許學生用二至四年的時間在第一平臺學習,以便夯實基礎知識;鼓勵學生中途創業,以便學習與實踐結合,激發學生學習動力;注重過程管理,對于不能適應大學學習的個別學生在第一平臺予以淘汰;學生一般在兩年后進入第二平臺學習,可以自主選擇專業或專業方向,這樣更有利于與多變的人才就業市場需求相適應。
課程分類模塊化組合。教學計劃的課程設置按不同層次、難度、學時和教學進度設若干課程模塊,學生可以結合自身實際從各類課程中選擇不同的課程模塊。這種模塊劃分照顧了不同層面的學時要求,體現了因材施教,有利于學生個性的發展。對于專業課的設置,強調“必需、夠用”。學生通過通識課程的學習,打下了較扎實的基礎,然后再選擇某個專業方向的分流課程模塊或輔修專業課
程模塊修讀,有利于在本專業領域有所側重或在其他專業領域的橫向發展,增強就業競爭力。
經過幾年的試行,“平臺模塊學分制”實現了“學年制”、“學年學分制”、“完全學分制”比較合理的整合,緩和了西部新建本科院校推行學分制教學資源嚴重不足的矛盾。同時,它融合了我國傳統教育注重德育和養成教育的優勢,減少了對現行德育及學生管理體制的沖擊,也最大限度地保證了學生學習上的自主性,體現了因材施教。兩個平臺的學制結構也更加靈活,更具優勢,既能保證絕大部分學生在四年學制內正常畢業,又使部分學習較差的學生在第一平臺延長學制、夯實基礎。
第二課堂搭建多機制、多平臺的育人新體系,突出學生個性發展
第二課堂是第一課堂的有益補充和積極延伸。學校將第二課堂育人納入到學校培養方案中,把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作為核心任務,既面向全體學生又注重特殊群體。
用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樂山師范學院一直堅持把學生專業實習見習、社區志愿者服務、假期社會實踐等進行統籌規劃,將提高專業技能、服務社會和強化對學生的思想教育有機結合。按照“項目化、基地化、專業化”原則,堅持“組織活動有項目、指導活動要專業、開展活動有基地”的指導方針,逐步建設了一批穩定的社會實踐活動基地。目前,該校已建立教育實習見習基地、科研實踐基地、生產勞動基地、對口扶貧基地、軍民共建基地等各類社會實踐基地200多個。近三年,僅集中參與校、系兩級教育實習小分隊的人數就達一萬余人次,數百名學生先后參加社區掛職鍛煉。
以學生科研為龍頭、藝術專長班、校內外科技競賽為依托,全力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突出學生個性發展。積極開展科學研究,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有效方法。該校每年投入5萬元設立校級學生科研基金,鼓勵學生在專業教師的指導下,自主開展科研。僅2007年就有1449人次申報校級科研課題415項,立項227項,在核心刊物和公開刊物80多篇。
篇2
[摘要]近年來,國家的教育事業蓬勃發展,人們對教育的投入也越來越大,對于在教育途中遇到的各種問題也會找專業人士解答,尤其是高考填報志愿,但市場上還未有完善的機構可以解決這一問題。我們根據這一市場現狀,進行了需求,前景,投資,風險等有關方面的分析,確定其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后,提出方案,創建了高考咨詢服務機構。
[
關鍵詞 ]市場;需求;創新;可行性
一、總論
(一)項目的主要內容
宏圖高考教育咨詢服務有限公司是一家針對高考生填報志愿進行咨詢的服務型公司,公司通過引進經國家認證的先進高考志愿填報技術,聘請資深心理咨詢師進行高考生的優勢分析、興趣分析、行為特點分析、職業性格分析、等人才測評結果,分析該學生最適合的就業發展方向,聘請資深高考報考指導教師為學生介紹相關專業及其未來發展情況,給學生制定出系統化、合理性的方案幫助學生進行報考選擇,提供高考志愿填報方案。
(二)項目背景情況
據統計,遼寧省2013年有254000名學生報名參加高考,沈陽市有39000人參加高考。近年來,隨著人們對教育投入的不斷加大,教育產業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同時,數以萬計的考生家長,對于孩子高考填報志愿等諸多選擇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但是目前還沒有這樣一個針對性強、服務完善的機構為其答疑解惑,類似的高考教育咨詢服務公司非常缺乏。經專業人士分析,目前市場有三種志愿填報咨詢體系。通過考察及分析,發現各體系都有其利弊。這些服務具有片面性、短暫性和缺乏長期跟蹤的環節,導致無法徹底、全面、系統的解決問題。
二、項目技術可行性分析
(一)項目產品市場調查和需求預測
公司對大學生進行相關市場調研,研究數據顯示僅有12.9%的大學生是根據父母的意見進行志愿報考,約17.3%的大學生根據老師建議進行志愿報考,13.4%的大學生由專業人士指導進行報考,5.9%的大學生是根據網上模擬志愿填報系統進行高考報考,42.6%的大學生根據自己喜好進行志愿報考。經市場調研,在不充分了解自己性格愛好的情況下,報考自己不熟悉或是不喜歡的大學及專業的大有人在。因此,在報考志愿時做相關高考志愿咨詢是必要的,也將是大多數學生及家長將會考慮選擇的一項服務。
(二)項目的創新性概述
我公司通過引進經國家認證的先進高考志愿填報技術,聘請資深心理咨詢師進行高考生的優勢分析、興趣分析、行為特點分析、職業性格分析、等人才測評結果,分析該學生最適合的就業發展方向,聘請資深高考報考指導教師為學生介紹相關專業及其未來發展情況,給學生制定出系統化、合理性的方案幫助學生進行報考選擇,提供高考志愿填報方案。在后期發展中,公司后期將業務擴大到轉向藝體生發展方向、出國留學前期準備上,對此類學生進行專業性指導;并對處于叛逆期的學生進行心理疏導,挖掘特長,激發潛能,從而把他們打造成為可用之才。
三、項目實施方案
本公司聘請資深心理咨詢師及高考志愿報考輔導老師組建咨詢團隊。每個團隊配備一名資深心理咨詢師及高考志愿報考輔導老師。目前公司已成立“指南針”高考志愿咨詢團隊、“逐夢”高考志愿咨詢團隊、“驕子”高考志愿咨詢團隊。每個團隊收費標準不同,供顧客選擇,同時接受咨詢服務的項目不同,收費標準也不同。以下為接受最高價位咨詢服務步驟:1.預約指導團隊(通過網絡、電話),簽署《高考志愿咨詢服務登記表》及《高考志愿咨詢服務協議》;2.咨詢服務一:通過“志愿寶”體系,根據考生分數制定相關專業及大學報考方案;3.咨詢服務二:由該團隊的心理咨詢師對考生進行性格特長等專業分析;4.咨詢服務三:由該團隊的資深高考志愿報考老師為學生分析各專業發展前景,供顧客選擇;5.將最終方案提供給考生及家長。
四、籌資決策
公司籌集資金40萬元,由宏圖內部出資40萬元,其中租賃辦公場地24000元,置辦辦公設備10000元。
五、經濟效益分析
(一)經濟效益
根據凈現值(NPV)是反映投資方案在計算期內獲利能力的動態評價指標。投資方案的凈現值是指用一個預定的基準收益率(或設定的折現率)i,分別把整個計算期間內各年所發生的凈現金流量都折現到投資方案開始實施時的現值之和。)
NPV=164.7037(萬元)期初投資40萬元,164.7037-40>0。所以說明計算期內項目盈利能力很好,投資方案非常可行。除此之外,動態投資回收期就是把投資項目各年的凈現金流量按基準收益率折成現值之后,再來推算投資回收期,凈現金流量累計現值等于零時的年份P't=(累計凈現金流量現值出現正值的年數-1)+上一年累計凈現金流量現值的絕對值/出現正值年份凈現金流量的現值。
經計算,投資回收期為1.92年,即23個月,投資回收期較短,投資方案可行。
(二)項目的風險性和不確定性
1.市場風險:創業初期,品牌尚未形成,推廣需要一定時間,與地方高校建立友好合作關系及宣傳方面需要投入大量資金和精力。通過更大的營銷努力提高市場份額:初期針對重點中學進行營銷,接著拓展普通中學,加大營銷力度。
2.營銷風險:隨著越來越多的人對教育咨詢服務行業發展空間的了解和認識,同行業的競爭會越來越激烈。組織具有專業素質的營銷隊伍,建立及時有效的信息反饋渠道,隨時了解市場動態。
3.技術風險:競爭者的技術追隨。對策:(1)增加技術研發的費用投入;(2)多元化經營,化解對單一服務的依賴性風險。
4.管理風險:人才的流失,公司規模的不斷擴大,公司組織結構、管理方法的不適應性。隨著公司的不斷發展,要根據具體情況對公司的組織結構以及管理方法做適應性的改變,同時倡導組織創新、思想創新。
5.財務風險:公司發展初期,資金短缺風險,即資金不能滿足公司快速發展的需要。對策:(1)完善和加強公司自身的“造血”機制;(2)加強對資金運行情況的監控,最大限度地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實施財務預決算制度。
參考文獻
[1]王建宗.中國高考向何處去[J].北京文學(社會科學版),2006(5):124—126.
[2]王澤.透視四川美術高考培訓現狀[J].藝術教育研究(社會科學版),2012(5):96—97.
[ 3 ] 伍振.給“高考經濟”熱降降溫[ J ] .西部大開發( 社會科學版),2006(6):16.
篇3
作者簡介:王雪原(1981-),女,黑龍江哈爾濱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戰略與創新管理;焦洪波(1987-),男,黑龍江哈爾濱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創新資源配置與系統優化;李葳(1968-),女,黑龍江哈爾濱人,教授,研究方向為科技管理。
摘要:在分析企業創新方案制定、創新準備與創新實施等不同創新階段對應的資源識別與方案制定、創新資源需求確定、創新方案任務分解、資源可獲渠道分析、權衡成本與風險、選擇資源獲取渠道、創新資源分配與資源供給風險識別及控制等資源管理問題的基礎上,揭示不同資源管理內容的矛盾問題,并有針對性地提出矛盾問題解決方法。創新資源管理矛盾問題分析與解決思路可為企業提升創新資源利用效率與創新績效提供有效參考與方法支持。
關鍵詞:創新資源;創新過程;矛盾問題;解決方法; TRIZ理論
中圖分類號:F2731;F20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1-8409(2013)10-0029-04
Contradiction Problems Analysis and
Solving of Enterprise Innovation Resources
Management Based on Innovation Process
WANG Xueyuan, JIAO Hongbo, LI Wei
(School of Management, Harb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rbin 15008)
Abstrac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orrespond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different innovating stages such as enterprise innovating scheme design, innovating preparation, innovating implement and resources management problem such as resources identification and scheme design, innovation resources demand confirmation, innovation task division and resources obtaining channel analysis, cost and risk weighing and obtaining channel selection, innovation resources distribution and resources supplying risk identification and control and so on, this paper discovers contradiction problems of different resources managing content and then solving methods are accordingly brought forward. Innovation resources management contradicts analysis and solving thought can offer effective references and method support to enhance enterprise innovation performance and innovation resources utilizing efficiency.
Key words: innovation resources; innovation process; contradiction problems; solving method; TRIZ theory
1引言
知識經濟時代,創新已成為企業謀求生存與發展的戰略選擇,創新資源是企業開展創新活動的基礎與保障,對企業創新績效具有重要影響。Arnould指出當前最為重要的是組織中的資源[1]。Michel等認為價值創造是經濟行為者通過多種資源交互產生的[2]。Lusch等進一步指出價值創造要將潛在資源轉化為具體收益,資源本身并不會自然創造價值,需要組織將各種資源加以應用、整合[3]??梢姡绾螌ζ髽I創新資源進行有效管理,保障創新資源能夠按照企業創新戰略要求實現及時供給,以及根據任務性質實現創新資源的有效利用,成為企業當前面臨的重要任務。TRIZ是發現問題解決理論,該理論認為解決沖突是企業技術系統進化的推動力。借鑒TRIZ理論這一思想,對于實現企業創新與資源的有效利用,探索與挖掘企業創新過程中創新資源管理的矛盾問題并提出具體解決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論研究價值與現實指導意義。
2創新過程與創新資源管理
企業創新過程一般包含創新方案制定、創新準備、創新實施3個階段,即根據企業戰略及發展現狀確定其技術創新方案,根據創新任務要求完成相應準備工作,進行研發與創新活動。
21創新方案制定
Loewe等指出在開展創新活動前,可利用創新結構圖明確創新所需的3個關鍵問題,即做什么、誰來做及怎么做[4]。戚安邦等將創新型企業的戰略分解為項目組合,并提出了項目組合的全過程集成管理實施方法[5]。綜合上述研究可知,創新方案制定過程就是確定創新內容、創新方法、創新所需資源以及細化創新任務的過程。該階段中,企業創新資源擁有情況影響創新方案制定,因此該階段首先應開展企業創新資源識別,確定優勢、瓶頸、閑置與可用資源范疇等;其次,根據企業制定的創新戰略確定不同種類創新資源的需求數量、質量等,明確各類創新資源滿足企業創新需求的程度、可獲性、重要性等;最后,根據企業創新戰略分解創新任務,確定創新任務的串聯、并聯關系。
22創新準備
Douglas指出科學預測未來可能發生的變動是企業成功實現創新的關鍵[6]。孫楊等采用偏最小二乘法,分析了資源獲取的不同渠道對創新產生的影響[7]。白少布采用有序多分類logistic模型,建立了資金獲取的風險預警模型[8]。綜合上述分析可知,創新準備階段重點任務在于為創新活動的開展做好提前準備,保障創新活動各項要求能及時滿足。該階段創新資源管理體現為以下三點:首先,通過實際聯系確定資源的可獲渠道;其次,確定不同渠道獲取相關資源的成本、風險與可靠性等;最后,針對各種資源對企業創新研發重要性及獲得成本與可靠性等,確定其獲取渠道或資源獲取渠道的組合,以保障資源及時供給。
23創新實施
張運生指出創新系統具有技術標準化、技術模塊化等本質特征[9]。葉琛基于模塊化思想,對網格計算中任務分解和提交開展了研究[10]。鐘昌寶等設計了多目標優化模型,以尋求最佳優化方案[11]。根據上述研究可知,創新實施階段的重點任務在于按時完成創新任務,根據創新任務分解情況及資源獲取情況,進行合理匹配。該階段的創新資源管理就是對企業創新任務進行模塊化分解,依據不同模塊重要程度、串并聯關系及創新資源需求情況等,設計創新資源項目分配的多目標優化模型,確定創新資源匹配的優先順序與時間要求等;同時,通過風險預警與調控等,避免資源瓶頸影響創新進度,從而實現研發活動的有效開展。
綜上所述,確定企業創新過程與創新資源管理間的對應關系如圖1所示。
3基于創新過程的創新資源管理矛盾問題分析
提前識別各種矛盾問題有利于及時采取預防措施,減少資源供給不及時給企業創新活動帶來的影響與損失。
3.1創新方案設計階段創新資源管理的矛盾問題
311資源識別與方案制定
企業創新資源一般包含優勢資源、瓶頸資源、過度利用資源及閑置資源等。優勢資源與瓶頸資源是對企業創新活動產生重要影響與決定作用的資源,但兩者對企業創新影響方式不同。優勢資源是形成企業創新特色與核心能力的關鍵,是否在創新活動中利用企業優勢資源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企業創新水平與質量,優勢資源通過帶動、輻射與牽引作用等,實現企業創新水平的整體提升。瓶頸資源對企業創新活動產生制約作用,限制企業創新活動開展的范疇與領域,突破瓶頸資源的限制,企業創新質量將實現大幅度提升。過度利用資源是指企業部分創新資源存在超負荷利用現象,如人力資源中掌握企業核心技術或處于主導技術研發方向的研究人員,可能受到企業戰略導向作用,參與不同產品開發小組研究工作,導致其超負荷勞動。同樣,企業也存在閑置資源,由于偏離企業業務主線或同類替代資源豐富等,導致資源長期無法充分利用。
針對四類資源,應充分發揮其優勢,解決其使用中存在的問題;但在企業創新戰略方案制定時通常難以實現不同種類創新資源的協同,導致創新方案與企業擁有創新資源現狀不匹配:①企業創新資源識別中僅注意到企業某種資源,忽視了其他資源,導致資源低效率使用。這種情況包含兩個方面,一方面關注瓶頸資源的識別與突破,忽視了冗余與閑置資源的利用;另一方面,關注人力資源等某類資源所處狀態而忽視其他類別資源。兩種情況制定的創新方案都不利于企業創新資源的有效利用。②根據原有戰略優勢確定創新方案,導致超負荷資源進一步過度利用,閑置資源依舊閑置。③利用優勢資源確定創新方案,忽視優勢資源研發方面受到瓶頸資源的制約,從而難以取得預期效果。
312創新資源需求情況確定
根據制定的創新方案確定企業所需資源種類、質量。創新資源包含人力、財力、信息、技術、設備等,應分別預測每種創新資源的需求情況;不同企業創新方案對創新資源質量要求也不同,人力資源包含能夠理解與新技術功能及結構相關原理的人員,也包含能熟練掌握設計原則,提出創新構想并能開展技術研發的人員,可見企業創新方案應當對所需資源數量及質量結構進行分析;最后,確定企業所需創新資源與擁有創新資源的缺口,為創新準備環節提供參考。
在確定創新資源需求中,通常存在創新資源需求預測與實際需求不匹配的問題:①創新資源之間存在轉換關系,可以通過資金作為中間橋梁實現有效轉換,但在創新資源需求確定時,通常根據各種創新資源在企業創新活動中的實際情況確定具體數量,導致資源需求的調整空間降低,難以實現預測與實際需求的良好匹配。②創新資源需求確定時注重資源數量的分析,對創新資源重要性及獲取難易程度分析不足,導致同樣創新資源需求滿足度的創新方案實施難度不同。③確定創新資源缺口時,無法科學確定企業自身擁有的創新資源量,如將所有資源納入計算范疇,忽視了需要儲備應對風險的資源及處于占用狀態的資源等,導致對所缺創新資源估計不足。④企業閑置創新資源可通過參與、合作、互換等多種方式為企業開展創新活動提供有效資源支持,但在創新資源需求中忽視對企業閑置資源的考慮,導致資源短缺與閑置問題并存。
313創新方案任務分解
對企業創新方案進行分解,確定不同子模塊的優先順序,并對各個模塊的時間要求、進度安排與模塊重要性等進行分析。并行模塊在時空上具有相對獨立性,串行模塊在時間上具有嚴格的順序要求;在對創新方案進行分解時,盡量將其分解成并行模塊。并行子項目任務時間要求、人員安排可相對靈活,而串行項目必須提供充分的創新資源支撐,保證其按時完成,避免影響后續研發任務開展;科學預測各個模塊的完成時間,結合網絡圖與關鍵路徑法等,確定項目進度安排;另外,項目進度安排僅能從時間角度確定子模塊研發順序,不同任務模塊對創新方案與企業發展的重要性不同,因此在兼顧項目時間安排基礎上,應對企業發展具有重要影響的子模塊任務進行重點管理,提高其在創新資源分配中的優先序。
在創新任務分解中通常存在以下問題:①根據時間進度安排任務,對重要任務模塊重視程度不足,導致創新延遲或失??;②關注串行模塊任務完成進度,忽視并行模塊分析,影響創新方案實施效率。
3.2創新準備階段創新資源管理的矛盾問題
321資源可獲渠道分析
不同創新資源擁有不同獲取渠道,人力資源可以是企業內部研發人員、外部引入人員、項目合作伙伴,除了這些優秀個體外,可以進一步通過不同方式獲得創新團隊、專家團隊支撐;創新方案所用資金,可以是自有資金、引入借貸資金、合作資金、風險投資或者多種方式的組合??傊?,企業創新方案所用創新資源可通過不同渠道獲取,科學判定其可能獲取渠道,對保障企業創新活動順利開展意義重大。
在分析資源可獲渠道時通常存在預測渠道與實際獲取渠道不匹配現象:①對于風險偏好型企業,通常將理論上創新資源的所有可獲方式視為企業資源可獲渠道,但受到各種條件限制,部分渠道不符合企業特征與現實要求,從而導致確定的資源可獲渠道范圍較實際情況相比過于樂觀,反之亦然。②企業創新方案風險確定關乎企業創新決策問題,而部分企業的非科學風險分析會導致企業無法做出科學創新決策。創新資源獲取風險并非各種創新資源獲取風險的簡單加總或乘積,不同創新資源獲取渠道提供企業所需創新資源的重要程度不同、可替代程度與轉化難度不同等,導致創新資源獲取風險確定極為復雜,應綜合項目安排、創新資源需求與供給匹配情況等設計科學的方法確定創新資源獲取風險。
322權衡獲取成本與風險
分析企業創新方案所需創新資源可獲渠道后,應進一步權衡不同渠道獲取創新資源的成本與風險,為后續決策提供依據與參考。該階段通常存在以下問題:不同獲取渠道的成本與風險不同,多數情況下創新資源獲取的成本與風險無法同時實現最優。越是可靠的渠道獲得資源的成本就越高,如通過一定的使用費利用外部設備檢測成本低于將設備租回企業使用,也低于企業購買相應設備,但是在短期內找到合適的設備提供方比較困難;即便提前預約使用時間,也難以保障企業新技術研發時間完全按照預定時間進行,當變動出現時,仍然無法確保企業能夠按時獲得技術與產品檢測服務??傊?,在確定創新資源不同獲取渠道的成本與風險時,通常面臨的矛盾問題就是成本與風險無法同時實現最優。
323選擇創新資源獲取渠道
為避免創新資源短缺與供給不足導致研發活動延遲或研發失敗等,部分企業會提前籌集多于創新方案所需的資源,在降低風險的同時卻導致成本偏高,且在研發過程難以實現創新資源的有效利用;也有企業為了降低創新成本,沒能提前籌集更多的創新資源,在研發中導致資源供給不足。因此在選擇創新資源獲取渠道時,企業通常出現兩種極端選擇:①創新資源獲取風險過高,影響創新進度;②創新資源獲取成本過高,導致資源冗余。
3.3創新實施階段創新資源管理的矛盾問題
331創新資源的分配
在制定創新方案,并為方案實施做好準備的基礎上,根據任務模塊的分解情況及創新資源的籌集情況等,對創新資源進行分配,啟動研發工作。由于涉及多項管理內容,如項目分解與對接問題、創新資源配置問題及資源與項目匹配問題等,該階段創新資源管理矛盾問題較多:任務模塊所需資源無法得到及時供給、任務模塊之間無法有效銜接、創新資源閑置無法及時投入任務模塊研發等,這些都是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影響企業創新的重要問題。
332資源供給風險識別與控制
創新資源供給始終處于動態變動中,隨著企業創新方案的調整以及創新資源供給源經營情況的變動等,原有的創新資源供給與需求匹配平衡狀態將被打破。該階段部分企業因過多關注現有創新資源的使用與配置,忽視創新資源來源變動,從而導致創新風險——資源供給不足,因此應當對創新資源開展動態管理,實現資源供給與需求的有效匹配。
4創新資源管理矛盾問題的解決思路與方法
在分析企業創新資源管理普遍存在的矛盾問題基礎上,提出矛盾解決思路與方法,可為開展創新活動的企業提供管理決策參考。
4.1創新方案設計階段創新資源管理方法
411創新資源識別與方案制定方法
根據創新資源利用效率、利用頻度、產生價值、該類資源在企業的豐富性與獲取的難易程度等設計創新資源識別指標體系,對照同行業企業以及企業前期各指標表現情況與變動情況等,確定企業的優勢資源、瓶頸資源、過度利用資源與閑置資源。結合TRIZ創新思維方法中的“九屏幕法”,提出過去、當前、未來企業優勢創新資源變動情況、企業創新資源子項(人、財、物、技術與信息資源等)數量、質量與發展方向以及企業從事業務范圍、經營模式等戰略變動情況。通過上述分析,結合戰略地圖方法,確定企業創新戰略并設計企業創新方案,盡量充分發揮優勢資源引領作用,并將閑置資源直接或通過轉化納入新創新方案應用過程,減少對過超負荷資源的利用,實現各類創新資源的有效協同。
412創新資源需求情況確定方法
首先,確定各種創新資源需求量的上限與下限,利于轉化的資源,即通過資金可便利獲取的資源,其需求量的確定區間可以適當放寬。對于重要資源、關鍵資源其需求量的確定區間則可相對縮窄;其次,確定創新資源滿足度水平,即判定資源處于哪種狀態才能進入滿足需求的區間。應綜合考慮創新資源供給源的數量、資源獲取的成本以及創新資源獲取的難易程度等。一般而言,創新資源獲取容易或成本較低時,提供資源的滿足度水平可以適當降低,反之亦然。再次,科學確定企業內部的可用資源,除去其他項目任務占用、處于過度利用狀態的資源以及企業預留抵抗風險的資源等,確定能夠投入到當前創新方案的創新資源數量、質量與結構等,盡量考慮企業閑置資源的利用問題。最后,綜合創新方案所需創新資源數量上下限以及創新資源質量要求與內部可用資源分析等,確定需要通過其他渠道獲得創新資源的情況,為后續創新準備工作提供依據。
413創新方案任務分解方法
采用科學的方法進行任務分解,對重要模塊進行細致分析;在考慮創新方案任務模塊時間安排基礎上,綜合考慮任務模塊在創新方案中的重要性、貢獻度等,確定任務模塊的優先序;對串聯、并聯模塊進行客觀、標準的任務描述,保證每個模塊的研發活動都有具體參考依據與參照標準,對于比較重要的并行模塊,描述可更加具體、細致,以避免產生模塊對接問題。
4.2創新準備階段創新資源管理方法
421確定資源可獲渠道方法
制定企業創新資源獲取表,對照各項創新資源的各種獲取渠道,進行逐項分析。結合企業實際情況,判定每種獲取渠道下創新資源獲取的可能性。綜合創新資源獲取對象的信譽情況、提供資源的豐富程度與需求該類資源的競爭者數量等,確定該種渠道下企業獲取創新資源的風險情況。構建統一的評價指標與標準,設計具體的評分規則,使風險評判更加客觀。當創新資源提供者并行提供滿足需要的創新資源時,即幾個創新資源供給者都能提供滿足企業創新方案需求的創新資源時,該種創新資源的獲取風險取這些渠道供給風險最小者;對于需要幾個創新資源供給者同時供給才能滿足的創新資源,其供給風險為串行提供渠道的風險乘積??傊?,需要通過多種渠道組合來滿足企業創新方案對資源的需求,因此應通過計算創新資源供給的混合風險判定方案的整體風險,并將其控制在合理范圍,保證企業創新活動的順利開展。
422權衡獲取成本與風險方法
成本與風險都低的渠道可利用難度較大,但作為優先考慮渠道,應當在創新準備階段提前進行尋找與挖掘。渠道選擇時應在滿足獲取風險要求基礎上優先選擇單位成本穩定性高的渠道。除了考慮單一創新資源成本與風險要求,還應當對創新方案整體成本與風險進行綜合考慮,保證創新資源獲取滿足創新方案總體要求。
423選擇創新資源獲取渠道方法
為避免創新資源風險過高或成本過高的問題,在選擇創新資源獲取渠道時應當采用如下方法:對于創新資源供給者少或對創新方案實施比較重要的關鍵資源,采用多種保險制度,一般選擇成本較高、風險較低的渠道;對于可獲性較高的一般創新資源,選擇成本低、風險相對較高的渠道。通過分類處理,保障創新資源成本與風險的均衡。
4.3創新實施階段創新資源管理方法
431創新資源分配方法
結合TRIZ理論的“組合原理”、多目標方法和運籌學思想,綜合考慮方案任務模塊的并聯、串聯關系及任務所需資源的緊急程度等,構建創新資源分配的多目標規劃模型,保證創新資源分配方法的科學性;在資源分配上,采取“串行模塊”優先及發展“并行模塊”原則,通過加強創新實施過程監督與控制保障創新活動的順利開展;對創新資源進行統籌規劃,完善企業創新資源分配的相關機制,提升創新資源分配與任務模塊協調能力,保障資源分配與調整的靈活性與敏捷性。
432資源供給風險識別與控制方法
對重要創新資源供給渠道與供給者給予重點關注,通過建立創新資源供給者備選庫與預警方案等,避免資源短缺;通過完善社會網絡關系、建設信息系統等,進一步拓展創新資源供給渠道,實現創新資源供給的多元化與豐富化;探索資源有效集成方法,從加強外部合作角度,構建企業創新資源轉換器,利用豐富的網絡關系,將不同資源進行有效轉化,避免某項資源短缺對企業創新方案實施產生影響。
5結論
本文在分析企業創新資源管理與創新過程匹配關系的基礎上,分析創新資源管理中的共性矛盾問題,并有針對性地提出矛盾解決方法,具體結論如下:企業創新過程包含創新方案設計、創新準備與創新實施3個階段,不同階段對應的企業創新資源管理任務不同。企業創新方案設計階段主要包含創新資源識別與方案制定、創新資源需求情況確定以及創新方案任務分解三方面管理內容;創新準備階段主要包含分析資源可獲渠道、權衡獲取成本與風險以及選擇創新資源獲取渠道三方面內容;創新實施階段主要包含創新資源分配、創新資源供給風險識別與控制兩方面內容。不同創新資源管理內容中存在不同矛盾問題,針對各類矛盾問題提出具體解決方法,對提高企業創新資源利用效率與創新績效具有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Arnould E J. Service-dominant Logic and Resource Theory [J]. Journal of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2008, 36 (1): 21-25.
[2]Michel S, Vargo S, Lusch R. Reconfiguration of the Conceptual Landscape: A Tribute to the Service Logic of Richard Norman [J]. 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2008, 36: 152-157.
[3]Lusch R F, Vargo S L, Wessels G. Toward a Conceptual Foundation for Service Science: Contributions from Service-dominant Logic [J]. IBM Systems Journal, 2008, 47(1): 5-14.
[4]Loewe P, Chen G. Changing Your Company’s Approach to Innovation [J]. Strategy & Leadership, 2007, 35(6): 18-26.
[5]戚安邦,顧靜,焦旭東.我國創新型企業面向創新戰略實施的項目組合全過程集成管理方法研究[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10(5):106-110.
[6]Douglas J. How to Explore for Innovation on Your Organization’s Strategic Frontier [J]. Strategy & Leadership, 2010, 38(1): 32-36.
[7]孫楊,許承明,夏銳.研發資金投入渠道的差異對科技創新的影響分析[J].金融研究,2009(9):165-174.
[8]白少布.基于有序logistic模型的企業供應鏈融資風險預警研究[J].經濟經緯,2010(6):66-71.
[9]張運生.高科技企業創新生態系統風險產生機理探究[J].科學學研究,2009(6):925-931.
篇4
關鍵詞:礦物加工;學分制;培養方案;特色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1101(2011)01009003
收稿日期:20100726
作者簡介:張東晨(1965-),男,安徽合肥人,博士,教授,從事礦物加工與研究。
Discussion on the features of academic credit
system of mineral processing engineering major
――taking the example of Anhu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ZHANG Dong-chen
(School of Materi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nhu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uainan, Anhui 232001, 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graduate cultivation pattern in the domestic main mineral processing major,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features of cultivation pattern in the mineral academic credit system of processing engineering major in Anhu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posing that the key of talent cultivation is to value the intersectiveness of subjects, the offering of applicative courses, the reform of teaching methods, and the reinforcement of practical training.
Key words: mineral processing; academic credit system; cultivation pattern; features
隨著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國內許多高校紛紛實行向完全學分制的轉變[1-6]。安徽理工大學從2009級本科生開始采用學分制,并為此出臺了許多改革措施,制訂了《安徽理工大學學分制實施方案(試行)》校政[2009]7號、《安徽理工大學2009級本科專業培養方案修訂的原則意見》校教務[2009]3號等文件,各專業按照文件要求認真地進行了新培養方案的制訂。礦物加工工程專業在明確培養目標和總體思路前提下,通過進行大量調研和學習討論,逐漸形成具有本專業特色的新培養方案,隨著對新方案的實踐和逐漸完善,將會大大增強礦物加工工程專業的整體辦學水平,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從而更好地適應新時期對本專業人才的更高要求。
一、礦物加工工程專業畢業生基本情況及學分制培養方案的總體思路
據查,如表1所示??煽闯鼋陙淼V物加工工程專業畢業生主要是在系統內就業,且就職于生產企業的學生比例占到70%以上,其中大部分都工作在生產一線。目前,礦物加工工程專業總體就業率達90.54%。人才市場對礦物加工專業的畢業生需求量較高,用人單位對安徽理工大學礦物加工專業畢業生的評價是:基礎扎實,能吃苦耐勞,樂于奉獻。
國家經濟政策決定了國家的能源發展戰略在未來一段時期內會繼續得到加強,礦物加工技術會得到進一步發展。根據對礦物加工專業畢業生市場需求預測分析,此專業畢業生屬于供不應求的狀況,各用人單位人才需求量還在不斷加大。反饋信息表明,用人單位急需懂技術、知識面寬的應用型人才。因此,礦物加工工程本科的專業培養應主要著眼于視野開闊、具有創新精神的應用型人才的培養。
按照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和專業介紹(1998年頒布)中對礦物加工專業的要求,針對安徽理工大學礦物加工工程專業的特點,制訂學分制專業培養方案時應遵循高等教育、教學規律,以掌握礦物加工工程專業基礎理論,強化工程訓練,培養創新能力為目的,按“厚基礎、寬口徑、強實踐、重創新”的專業培養模式制定培養方案??傮w思路是:課程體系設置平臺化,基礎與專業課程模塊化,課程內容特色突出,教學方法與手段多樣。以促進礦物加工學科發展為目的,以增強學生就業為導向,結合專業要求,加強對本專業及相關專業課程的學習,培養能力強、適應社會需要的礦物加工高級專門技術與管理人才。
二、國內高校礦物加工工程專業培養方案的分析比較
本專業培養方案制定過程中考察了國內有關高校同類專業的培養方案,對中南大學、東北大學、武漢工程大學、中國礦業大學、河南理工大學、西安科技大學及黑龍江科技學院等院校的礦物加工工程本科專業培養方案進行了較為詳細地調查和比較。調研表明,國內高校同類專業培養方案有以下特點:
1.根據教育部新頒布的專業目錄及其專業培養要求,深化教育改革,轉變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進行礦業類專業課程體系整體優化,從而培養出具有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創業精神的高素質人才,這是適應我國經濟社會科學發展的需要。
改革的具體內容包括課程體系的整體優化、課程內容的綜合改革、教學手段現代化和強化實踐教學四個部分。以當前礦產行業發展形勢為基準,調整和重組課程結構,更新課程內容,尤其是改變專業教材思想滯后、教學內容偏窄過深、部分內容陳舊落后的現狀,科學協調先修、后修課程以及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和選修課之間的關系,提出整體優化的改革思路。
2.培養方案是高等學校培養專門人才、組織和管理教學過程的主要依據。因此,教學改革首先從培養方案的改革著手。遵循教育教學規律,以掌握工程技術基礎理論,強化工程訓練,培養創新能力為目的,實現寬口徑專業培養模式,按“厚基礎、寬口徑、強實踐、重創新”原則制定培養方案,修訂教學計劃。
由于學科發展的需要,對礦物加工工程專業課程體系的整體優化勢在必行,課程體系的整體優化可通過課程設置板塊化和課程內容綜合化來實現。主要特點是:課程設置板塊化,專業課程模塊化,課程內容綜合化,教學手段現代化。
3.實踐教學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培養計劃中安排研究探索性強的專題實驗及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的工程{實踐等實踐教學環節。使學生從實踐中鞏固和加深對專業課的認識。同時,按照“突出工程訓練,體現培養特色”的要求,提高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讓學生直接參加科研成果產業化的前期研究工作和工程實踐訓練。使學生受到了更為系統的工程訓練。
4.在教學活動中應用現代信息技術,是提高本科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和措施。高校的人才培養、教學的手段和方法必須適應信息技術發展的要求。除利用校園網、電子圖書館、多媒體教室等數字化教學環境外,還加強專業機房建設,為教師和學生使用信息技術創造條件。
三、礦物加工工程本科專業學分制培養方案的主要特色
在對國內主要礦物加工專業本科培養方案進行比較基礎上,制訂了安徽理工大學礦物加工本科專業學分制培養方案。新培養方案反映了學校的辦學指導思想,符合學校整體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以培養基礎厚、知識面寬、實踐能力強、綜合素質高的專業人才為目標,突出本專業的培養優勢和特色。
(一) 注重學科交叉與應用性專業選修課程開設
新方案以強化基礎,拓寬知識面,淡化專業和重視專業特色為原則,以專業學科大類構建為基礎,對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和選修課等進行了整體優化,在課程設置上提高了學生就業的針對性,體現共性與個性培養相結合,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擴大了選修課程的種類和數量。在新培養方案中,選修課涉及范圍廣泛,特別注重學科交叉性、前沿性與應用性等課程的開設,例如:礦業生物技術、組態軟件在計算機控制中的應用、技術經濟分析與生產管理、礦山資源綜合利用、選礦CAD等等。其總數量接近學校規定學分上限的2倍,充分滿足學生對專業課程選擇的需要,為畢業生開闊視野和在更廣范圍內就業與工作創造有利條件。
課程體系的建立是教學改革的重點和難點。主干課程的改革是構筑學科課程新體系的突破口。確定“學時要少、內容要新、水平要高、效果要好”的課程改革總體目標。在課程內容的優化中,注重知識的選擇,不能只做簡單的增刪,而是加強重點,提煉核心,同時妥善處理傳統內容和現代內容的關系,做到傳統專業課程內容和現代課程內容和諧統一。
(二) 積極改革教學方法與手段不斷完善教學效果
隨著煤炭洗選加工生產企業技術、裝備和工藝的發展,教學內容不斷增加和課時的有限是一對十分尖銳的矛盾,改進教學手段提高課程教學的信息量是根本出路。在教學手段改革中,本課程改變了以前傳統教學手段,采用板書教學與CAI等先進的教學手段相結合,既考慮培養抽象思維能力,又考慮培養形象思維能力,兩者相輔相成。結合典型案例和最新科學研究成果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如:無壓給料三產品重介旋流器選煤工藝、跳汰粗選重介精選選煤工藝適應性技術、煤泥水深度凈化及工藝優化、表面微生物處理泡沫浮選技術、淺槽重介分選機技術、選煤廠產品性能優化、螺旋分選機分選細煤泥工藝、動力煤全粒級分選優化等新技術和新工藝。通過典型案例和科研成果的講解,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的學習自覺性和積極性,培養了學生創新思維和科研能力,達到不斷改善教學效果的目的。
(三) 加強實踐教學環節,注重科研能力培養
新方案重視課堂教學的同時,增強實踐教學環節,突出實際工程能力培養。把學生參加社會實踐、科研活動、創新大賽等課外教育環節納入新方案中。尤其注重科研學分的教學內容,突出專業培養方案的實踐特色。例如:在實踐教學中加強設計性、綜合性實驗研究項目在教學中的重要作用,培養學生科研與創新意識;在課程實踐模塊中增設了礦物加工自動控制專題等,突出實際工程能力培養;同時,把畢業設計的選題與指導教師從事的科研課題緊密聯系等等。
本科生具有相當程度的科研創新潛力,組織學生參加科研實踐是課堂教學的有益補充和延伸,是素質教育的組成部分[7-8]。國內外許多高校的學生都認為,參加科學研究的經歷是大學本科教育中最難忘、最重要、最有價值的經歷之一。創新素質教育是時代的需要,培養創造性人才,最重要的是形成寬松、自由、濃郁的科學氛圍。而營造科學氛圍的最直接措施便是引導學生廣泛開展課外科技活動,這樣有利于培養創新意識,激勵學生創新熱情,這樣能使他們在運用基礎理論知識,解決實際應用問題的過程中,充分發揮想象力、創造力,完成創新性的研究課題。同時,科技實踐屬于集體活動,有助于學生合作精神的培養,通過互相啟發和共同討論更有利于產生創新成果。
本科學分制教學改革的重點是教學培養體系改革,堅持寬口徑、厚基礎的本科教育理念,加強對學生基本技能的訓練,重視對學生科研能力和創新意識的培養,豐富實踐教學環節的內容,充分反映用人單位和學生的實際要求,將科研創新意識和應用實踐教學滲透和貫穿到專業教育之中,使知識教育、能力訓練和素質培養結合起來。相信隨著新的學分制培養方案的實施和不斷完善,一定會更有利于新時期礦物加工工程專業合格人才的培養。
參考文獻:
[1]陳岳,旋天穎. 對本科學分制課程體系的思考與實踐[J]. 中國大學教學,2004(2):33-34.
[2] 陰醫文.高校本科學分制改革與教學質量監控體系研究[J]. 國際關系學院學報,2009(3):64-69.
[3] 張薇薇. 西南財經大學本科學分制運行模式分析及發展前景探討[J]. 商業文化•學術探討,2007(6):212-213.
[4] 李訓貴,邵國良,劉楚佳.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思考――名牌大學的經驗對我校的啟示[J]. 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2,1(11):1-5.
[5] 朱慶之. 本科教育改革的新理念及實踐[J]. 中國高等教育, 2002(5):16-18.
[6] 劉楚佳.適應時展 深化大學人才培養模式改革[J]. 教育導刊 , 2003(2):27-29.
篇5
關鍵詞:民族院校;本科生;創新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4107(2015)02-0063-02
一、民族院校大學生培養現狀
民族院校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民族院校的學生主要來自少數民族地區,他們是少數民族地區建設的主力軍。他們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所以在文化傳統、心理素質、風俗習慣乃至等方面都與漢族學生存在明顯的差異。從調查的總體情況來看,大部分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心理素質良好[1],但也有不少學生存在學業基礎比較薄弱、家庭經濟相對困難、競爭意識不強、創業能力弱等方面的問題[2]。對于剛入學的大學新生來說,在一個還未適應的新環境里,他們會對未來和前途感到迷茫和困惑,學什么、怎樣學、如何為自己設計出一條充分展現個性的專業發展方向等都需要指導和幫助。所以在民族院校構建適合少數民族大學生成長的人才培養體系不僅關系到民族地區人才的培養問題,而且關系到貫徹落實民族政策、發展和振興民族地區經濟的問題,更關系到民族的未來。
長期以來,高校的教學和管理工作比較注重學生的共性培養[3],往往忽視了學生的多樣性和個性化發展,民族院校也存在著同樣的問題[4],而民族院校的學生因來自不同的民族地區,其個性千差萬別,考慮到少數民族地區基層條件艱苦、經濟發展相對滯后等現狀,特別需要大批能夠長期扎根少數民族地區的多樣化應用型人才,所以民族院校理應率先轉變教育觀念,本著為少數民族地區服務的辦學宗旨,為這些地區培養應用型人才。
中南民族大學提出了“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中心,教學科研并重”的辦學思路,建立了“厚基礎、寬口徑、高素質”的應用型復合型人才培養體系,樹立了正確的學生觀,尊重和培養學生的個性,把對學生的潛能開發、個性發展作為基本出發點,讓各類少數民族大學生順利完成學業,形成具有能夠長期扎根基層、樂于奉獻的精神品質,具備能在民族地區工作的綜合素質,這是中南民族大學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主要發展方向。
二、理科應用型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多年來,中南民族大學圍繞“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應用型復合型人才”的目標,制定了《本科學分制人才培養方案》,堅持科學素質教育與人文素質教育相統一,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并重,課堂理論教學與課外實踐教學相結合的原則,努力為學生創造張揚個性的校園環境,為具有不同志向和稟賦的學生提供多種發展方向和途徑,逐漸形成了適合少數民族大學生成才的特色培養模式。下面以理科院系的人才培養體系為例,闡述民族院校理科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一)優化培養方案,拓寬學生的個性發展空間
對于本科生的培養方案,每隔四年學校教務處會組織各院系對所有專業的培養方案進行一次重新修訂,這一工作是十分重要和非常必要的,因為優化的新方案更有利于學生在寬松的培養方案大框架里,獲得自我設計和發展的主動權,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例如,在學校通識課程、基礎課程、專業課程和實踐教學四大平臺的大框架下,生命科學學院設置了六大基礎課和專業課的專業必修課平臺,而專業選修課平臺則先分幾個方向,然后再按方向來設置課程資源,而這些課程與學生將來工作的可能去向聯系十分緊密,充分體現了尊重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個性發展。在落實基礎和專業必修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充分考慮到少數民族學生的基礎差、參差不齊等特點施行分班教學,避免出現“吃不飽或消化不好”的現象。
(二)開展形式多樣的實踐教學,加強理科大學生專業技能訓練
為了強化、規范實踐教學活動,中南民族大學制訂了實踐教學計劃和實踐教學大綱,新方案提高了實踐教學環節學分的比例,該環節的學分幾乎占到所修總學分的三分之一,主要包括通修平臺實踐、專業課程實驗、創新實踐、教學實習、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等環節,修訂后的專業課程實驗不僅增加了實驗數目,而且本著學以致用的原則更新了實驗內容,開設了有利于展現學生個性的綜合研究型實驗和開放性實驗,學校各理工科類學院都相繼建立起各類專業性和開放性實驗室,充分利用各種教學資源,通過定期開展大學生相關專業的科研訓練計劃,對學生的正當興趣和愛好給予必要的引導和支持,學生能在相對自由的選擇空間,自行選擇實驗內容。越來越多的理科院系與企業合作,到企業建立教學環節的實習訓練基地,學生通過在企業的實際操作,把專業知識切實地落實到學生的擇業及其社會的生存中去。
(三)實施大學生導師制,完善個性化的素質教育體系
剛入學的大學新生會遇到大量的生活和心理問題,心理調節能力差的學生會因這些困惑得不到及時解決,而挫傷學習的積極性,得過且過。例如,學生要在學校設置的一系列可供選修的課程資源中,根據自己的發展方向自主選擇符合個人需要的相關課程,而他們對于如何選課、選教師、選方向認識模糊,很難按照學分制的要求獨立地設計出適合自身發展的課程結構和學習方案,迫切需要指點和幫助,此時導師介入,正好滿足了學生的這種迫切需求。而中南民族大學部分院系在實行導師制后,導師在了解所輔導大學生的個性、志趣、愛好和能力特長的基礎上,因人而異地指導學生制訂學習計劃,選擇所要修學的課程,適時地進行科研訓練,使學生面對教師的機會大大增加,這一舉措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實施大學生導師制是民族院校對學生實施素質教育的必然選擇。
篇6
關鍵詞:土木工程;創新;實踐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6.122
1 土木工程專業創新能力培養的內容與著眼點
1.1 動手能力的培養
土木工程專業的特點要求學生具有較強的實踐與動手能力。在實際教學中,模型制作及軟件應用等方法的應用都能夠極大的提升和激發學生對專業的興趣及創新能力的培養,且實踐操作性強,易于很好的培養學生的動腦及動手能力相結合,方法簡單易行,可操作性強,操作結果的檢驗方便,效果顯著,并可以通過對比與交流,不斷突破,不斷得到理念的提升與操作能力的進步,最終保證了學生實際動手能力的提高,在此過程中實現更大程度的創新。以河南省第四屆大學生結構模型設計競賽為例,學生所做的競賽模型材料基本為白卡紙,竹皮,木材等,所做模型從方案的初步修改,到大量模型的制作,在模型制作過程中更看重局部構件的制作等內容,這些均需要學生具有活躍的思維及較強的動手能力,而這方面正是課堂理論教學所不能培養的技能。
1.2 團隊協作精神的養成
在創新實踐中,良好的團隊協作精神更有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發揮與培養。如結構模型設計競賽小組一般由3人組成,團隊成員的協作與合作能力直接影響競賽的最終成績。在模型制作過程中,組員們分工合作,各顯所長,又相互寫作,相互指正。只有相互良好的溝通和交流,相互糾正才能最大程度上的做出最好的作品。在這里,大家要有團隊精神,不僅要分工明確、配合默契、還要尊重彼此的看法和意見。集思廣益、齊心協力才是一個優秀的團隊應該具備的素質。
1.3 思維與分析表達能力的培養
在結構模型競賽中,分析表達能力考核分為書面和口語表現兩種形式。書面表達主要體現在結構模型計算書中,通過計算書表達出學生對于模型設計的邏輯與思路,并展示了學生的創新能力??谡Z表達能力主要體現在比賽現場的作品介紹以及答辯兩方面,要在有限時間內將模型設計思路和方法展現給在場的評委,不僅要表達清晰精簡明了,還要克服恐懼心理做到從容淡定,考驗了學生的基礎知識的靈活運用與實際工程問題結合的能力,將極大程度上提升學生的分析總結能力。
2 土木工程專業創新能力培養的方法探討
2.1 大學生創新中心的建立
為了更好的培養我院學生的創新能力,學院成立大學生科技創新實踐中心,以其為創新教育和科技創新活動的載體,強化其孵化功能以培養具有真正創新素質的人才。創新中心建設目標是:建立以活躍創新思維,實踐培訓大學生創新能力的教學科研基地;協調發展的教育理念和創新能力培養為核心的實驗教學觀念;以人為本建立有利于培養大學生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的實驗教學體系;建設以滿足現代教育實驗需要的高素質實驗教學隊伍。
2.2 創新項目組織和管理
土木建筑工程學院大學生創新中心對大學生創新項目的組織和管理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1)接受國家級和省級等大學生相關創新競賽文件,組織相關學生和指導老師開展項目;(2)組織和開展相關專業校級大學生創新競賽和創新實驗等活動;(3)匯總和評審相關的學院級大學生創新項目向學校推薦;(4)為學生提供創新實驗和相關項目的場所,多層次、多專業、多角度全方面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能力。
2.3 創新項目課題的選擇
創新課題從來源上大致分為兩部分:一種是確定性的課題,如結構模型設計大賽等、紙板模型設計大賽等;第二種是自主性課題,如S C 項目。對于自主性課題,大學生創新性項目的選題原則為:注重培養實踐能力、注重培養創新精神、注重理論聯系實際、注重研究課題實效。重點資助學術思想新穎、目的意義明確、理論根據充足、研究方案合理、技術路線可行、實施條件具備的創新性和探索性項目。
2.4 重視過程指導老師與學生的關系
結構模型大賽的目標是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學較自由,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興趣,設計出創新方案。指導老師具有一定的工作基礎以及經驗沉淀,在學生思路遇到瓶頸的時候,老師會給出相應的指導,鼓勵學生對新方案的嘗試,幫助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學生在老師的指導與帶領下,形成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良性循環,解決問題能增加學生的信心,從而對挑戰更有興趣,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基礎知識的理解與掌控能力,并且激發出更多的創新點。
3 成果及展望
3.1 取得的成績
由于學院對創新型人才、實踐型人才培養的重視,我校土木建筑工程學院近年在大學生創新性專業競賽中取得了良好的成績(如下表)。推動了學院對培養大學生創新意識的發展,提高了大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和認識。
3.2 展望
依托創新實踐對大學生創新活動進行管理并培養大學生創新能力,目前已取得一定的良好效果。筆者認為,大學生創新能力的提高還有待從以下方面加強:
(1)創新能力的培養可以包括在課堂教學中,把教師在科研中的成果展現給學生,從而潛移默化的提升學生的創新意識。
(2)院系應當鼓勵學生在輕松的環境中去創新。
(3)從獎勵機制上重視大學生創新,充分調動大學生的積極性。
參考文獻
篇7
一、西伯利亞聯邦區煤炭工業發展的條件
隨著戰略投資者進入煤炭工業并成為煤炭企業的所有人,煤炭領域在幾年時間內由原來虧損和靠國家補貼變成了贏利并獲得經濟效益的部門。從1998年開始,俄羅斯的煤炭開采量穩定增長。最近幾年的年均增速為3.5%。2007年煤炭開采量達到3.15億噸,超過了《2020年前俄羅斯能源戰略》中規定的到2010年的指標。
由于國際市場競爭環境良好,使煤炭出口量增加,這是煤炭工業開采量和效益提高的主要因素之一。2006年出口量達到8 740萬噸。俄羅斯煤炭出口量位居世界第三(占煤炭市場的12%)。實際出口的煤炭中80%是西伯利亞企業生產的。
但是,《2020年前俄羅斯能源戰略》提出的減少天然氣比重,使初級燃料能源資源需求結構多元化的任務還未解決。因此,2000--2005年俄羅斯熱電站燃料消耗中天然氣的比重從63.5%增加到68.3%,固體燃料的比重從31%減少到24.6%。
煤炭工業的發展包含著兩個主要經濟因素。
第一個因素――天然氣不合理的低價使煤炭發電站無力與其他使用天然氣的電站競爭。2000年俄羅斯天然氣與煤炭的價格比為0.68:1,2007年前變成1.4:1,但依舊未能刺激電力生產轉變成以煤炭作為生產原料(美國二者之間的價格比為3:1)。像石油和石油產品一樣,按照國際價格銷售天然氣更合理一些,而且還要為降低鐵路運輸費用提供一些補貼。采取這個經濟措施會使國內市場的煤炭需求急劇上升,大大增加國內的煤炭開采量,并改善燃料能源的供需平衡。雖然現在天然氣的作用過大,但同時國家也不應允許煤炭價格毫無根據地上漲。
第二個因素之所以起作用是因為俄羅斯能源的主要消費者集中在國家的歐洲部分,而煤礦卻位于西伯利亞。欠發達的交通基礎設施仍然制約著很多煤炭公司開采量的增長。很多公司都把一些重要的純生產要素和資金投入投資綱要,以便實施那些綱要,因此從基本的生產中轉移了一些重要資源。
俄羅斯煤炭在國外市場近期的發展形勢良好。據國際能源公司預測,國際市場對煤炭的需求量將增長20%-25%,尤其是亞太地區國家煤炭的需求量和進口量將快速增長。這是西伯利亞在減少向中國供應煤炭的條件下增加向日本、韓國和臺灣地區出口的機會。按照《2030年前俄聯邦能源戰略(草案)》的規定,在順利實施建設俄羅斯煤炭出口新港口項目的條件下,2015年前煤炭出口可能增加到1.1億-1.4億噸。
很多出口商認為,由于出口的風險高,只有擴大國內市場的需求,俄羅斯煤炭工業才能長期穩定發展。最近十年來,冶金生產企業的煤炭需求量占國內市場的16%-20%,住宅公用部門和居民對煤炭的需求占10%-12%。利用煤炭生產新產品(如電極、吸附劑、碳黑、石墨材料和其他材料等)的比重在煤炭需求量中還不到1%。
電力部門是主要的煤炭需求企業,約占國內需求量的50%?!?020年前電力項目配置的總體規劃(草案)》規定,西伯利亞聯邦區要大力提高電力生產能力。甚至在這些項目未完全落實的條件下,熱電站對煤炭的需求量也會很大。按照各種方案的規定,僅西伯利亞聯邦區石煤的需求量就將從5200萬噸增長到670075噸(標準燃料),同時褐煤的需求量將從380075噸增加到4200萬噸。
西伯利亞煤礦的資源儲備完全可以滿足國內市場需求,還能夠滿足出口的需要。
俄羅斯已探明的煤炭儲量為1570億噸,預測儲量為44 507億噸。主要的煤炭資源和儲備(66%)都在西伯利亞。最適合開采優質石煤的煤田集中分布在西西伯利亞的庫茲涅茨克地區,在那個范圍不大的地區集中了一些大型煤礦,那里的煤炭用途廣泛。
庫茲涅茨克煤田(庫茲巴斯)的煤炭與其他煤炭的區別在于品質優良:灰分占8%-22%,含硫0.3%-0.6%.燃燒時的最高熱量為每公斤5 600―8 500大卡。電力部門使用的褐煤中81.4%儲藏在東西伯利亞,主要集中在克拉斯諾亞爾斯克邊疆區的坎斯克一阿欽斯克煤礦。特瓦共和國擁有一些特別貴重的焦煤礦,據俄地質學家評估,其儲量約為9億噸。據預測,大量煤炭資源都集中在勘探時間不長的通古斯和列寧斯克煤礦。
雖然煤炭資源可以無限制地開采,但也存在一些問題:煤炭電站使用哪些具體型號的煤炭合適?要想提高俄羅斯燃料生產和消耗中煤炭的利用效率,就要采用三類新工藝,將普通煤炭精煉并加工成各種產品:
(一)在選煤廠對動力煤進行精加工,使其成為各種鍋爐都可使用的煤炭,使煤炭產品質量達到國際標準;
(二)從燃料中獲取機械活性碳、微粒、各種懸浮物和固體、氣體和液體的合成燃料;
(三)把煤炭加工成非燃料產品,從煤炭中提取稀有元素和稀土元素及廢灰渣。
煤炭資源分布和煤炭需求的特點使及時發展交通基礎設施成為一項極其重要的任務。為了按訂購的數量把煤炭運抵消費者和指定地點,須拓寬鐵路網的狹窄地段,組織專業的大噸位煤炭專列(可達到9 000噸)運煤,甚至還可以引進新型專業化煤炭運輸車廂組成專列。
遙遠的運輸距離導致西伯利亞煤炭的競爭力下降,因此必須探尋適合煤炭經營者和鐵路工作人員的機制,這種機制應能根據國際市場行情的波動情況調整出口運費。如果煤炭價格下跌,而鐵路的費用上漲,那么出口利潤的降低就會給再生產帶來新的危機,造成諸多負面的經濟影響和社會影響。
煤炭熱電站開發現代高效的電能和熱能生產技術,是提高包括庫茲巴斯在內的動力煤需求量的重要因素。煤炭生產發展面臨的一個尖銳問題是必須符合現代化的環保要求。
二、西伯利亞聯邦區煤炭開采的發展前景
煤炭領域的專家對煤炭開發的最大可能性沒有形成一致的觀點。據俄羅斯科學院西伯利亞分院經濟與工業生產組織研究所預測,在發展產能、技術工藝和基礎設施投資穩定的條件下,2020年前西伯利亞煤炭年開采量將達到3.5億-4.6億噸。
西伯利亞地區露天煤礦煤炭的開采前景見表l。
東西伯利亞煤炭開采業快速發展,根據創新方案,2020年煤炭開采量的增速與2006年相比將達到1.7倍。該地區煤炭的開采結構中多數是露天開采方式,占開采總量的90%。西西伯利亞的開采量可能增長50%。同時,煤炭開采結構中的地下開采方式從49%增長到54%~55%。
由于在本文研究時限結束之前東西伯利亞褐煤的開采量急劇增長,各地區的開采比例發生了變化,東西伯利亞地區的比重從30%增長到34%~43%,這是因為廣泛地開發了褐煤煤礦(坎斯克一阿欽斯克煤礦投入開采)。還計劃在伊爾庫茨克州、布里亞和國和特瓦共和國積極建設各種石煤煤礦。因此,石煤在開采結構中的比重明顯提高,從25%增長到49%(見表2)。
第一階段應全力建設交通基礎設施,發展煤炭開采業和加工業,保障在安全的條件下進行采礦作業,并且要保護環境。第二階段在東西伯利亞開發一些新煤礦,應按照市場的需求繼續發展采礦企業的生產能力,并且還要改善煤炭產品的質量。
目前。每個采煤規劃實際上都是與那些建設選煤廠的規劃一起研究的。2020年前西伯利亞選煤能力的總增長量將達到4 900萬~6 300萬噸,與現有能力相比增幅在75%~98%(見表3)。
最近幾年,在研究西伯利亞發展的戰略文件時,先后制定了很多大型煤炭龍頭企業提交的大項目。西西伯利亞要繼續發展煤炭工業就離不開庫茲巴斯獨一無二的煤炭及其儲備資源。東西伯利亞的一些大型項目實際上是西伯利亞聯邦區各聯邦主體制定的。
對庫茲巴斯煤炭可采量的評估存在很大差異。因此,2005年克麥羅沃州政府和科研機構在分析礦業地質條件、發展交通基礎設施的可行性,以及生態保護要求的基礎上,得出了一個結論:庫茲巴斯的煤炭采量不應超過1.8億~1.85億噸。兩年之后,《克麥羅沃州經濟社會發展長期戰略》將2020年前煤炭開采的最高標準提高到2.4億噸,而《2030年前俄羅斯能源戰略》預計2020年前煤炭采量將增長到2.5億~2.75億噸。據西伯利亞分院經濟與工業生產組織研究所測算,2020年庫茲巴斯的煤炭采量保持在2.26億~2.5億噸是非常合理的。在本文研究的時限內,庫茲巴斯計劃最多可以建27個礦井、15個煤礦和14個選煤廠。
廣泛應用從煤炭中有效提取和利用甲烷的工藝是庫茲巴斯煤炭工業一個重要的自主任務。據一些專家評估,煤層深1.8公里處蘊藏著13萬億立方米的甲烷資源。據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預測,15~20年后保障每年從煤炭中提取約40億立方米的甲烷。這些天然氣能夠完全滿足本地區工業領域的需求。
我們來分析一下關于2015年前在庫茲巴斯建設熱能和電能生產綜合體的建議。這個綜合體包括8個生產項目,它們依據煤炭地下天然氣化的原理進行生產,可燃氣體的總生產能力為每年250億立方米。實施這個項目可以生產電能1 000兆瓦,并保障生產熱能1 000萬千兆卡。
煤炭深加工和煤炭化學工業應成為煤炭工業企業創新和經營活動多元化的重要發展方向。建議在克麥羅沃州列寧斯克一庫茲涅茨基市列寧斯克化工聯合公司未完工的場地建設能源技術綜合體,年加工動力煤210萬噸,年產半焦炭100萬噸、電能13億千瓦時、熱能2 500千兆卡。實施這個項目將有助于冶金生產企業從煤炭中提取新產品――碳還原劑和價格低廉的碳吸著劑。
阿爾泰邊疆區計劃發展地方煤炭基地,索爾通煤礦是其發展的基礎,預計褐煤的最高采量能達到270萬噸。應該指出的是,阿爾泰邊疆區政府不止一次地提出把煤炭采量增至800萬噸的計劃,并且要建設一個使用當地煤炭的電站。
新西伯利亞州無煙煤股份有限公司擬在2015年將戈爾洛沃煤礦無煙煤的年開采和加工量達到600萬噸,之后還計劃提高到l 000萬噸。除了就近建設煤礦和選煤場之外,還計劃修建交通基礎設施。
三、東西伯利亞煤炭工業的發展
在預測坎斯克一阿欽斯克煤礦的發展前景時,對其煤炭可采量的評估出現較大分歧。例如,2020年將要實施的《2030年前俄羅斯能源戰略(草案)》中預測為6 200萬噸,在《2020年前電力項目配置的總體規劃(草案)》中預測為1.6億噸。出現這種分歧的原因是俄歐洲部分對坎斯克?阿欽斯克煤礦煤炭需求量的看法不一致。
按照最大發展方案,由于熱電站采取了一些用煤代替天然氣的措施,因此對坎斯克一阿欽斯克煤礦煤炭的需求量增加,這就不僅要充分開發別廖佐沃煤礦的煤炭,而且還要建設阿班煤礦和其他煤礦。2010年前發展坎斯克一阿欽斯克煤礦的不同研究方案規定,投產后的產能約為1 000萬~1 500萬噸。在所研究期間的第二個階段,煤礦的開發規??赡茉鲩L3~5倍。在創新方案中,據經濟與工業生產組織研究所測算,2020年前采煤量將達1億噸。
鑒于有效利用坎斯克一阿欽斯克煤礦的煤炭存在一些困難,因此宜由動力煤炭公司開發該煤礦,這樣有助于降低運輸費用,減少增值稅和其他因素的影響。當地一些公司有意參與這個項目的實施,如西伯利亞動力煤炭公司和克拉斯諾亞爾斯克邊疆區煤炭公司。
特瓦共和國計劃由世界上大型的埃列格斯特焦煤煤礦擴建正在開采中的卡赫姆煤礦,并開發梅日艾蓋斯克煤礦。俄聯邦投資基金會通過了撥款50%積極建設克孜勒一米努辛斯克(庫拉吉諾)鐵路的決議后,這些大規模的采煤規劃將得以實施,目的是從該共和國輸出煤炭。建成后的鐵路通行能力為年輸送貨物3 000萬噸。上述煤礦采煤總量可以達到2 000萬噸(其中1 300萬噸可能是在埃列格斯特煤礦三個礦井中開采的焦煤)。
哈卡斯共和國煤炭領域的發展前景與東別斯克煤礦的發展相關。這個煤礦開采的煤炭應更充分地保障俄羅斯歐洲地區對優質動力煤的需求和向歐洲出口的任務。2005--2015年須投資400多億盧布,實現采煤1 200萬噸的生產能力,將由西伯利亞動力煤炭公司來開采。
作為圖格努伊煤礦的后備煤礦,布里亞和國計劃由西伯利亞動力煤炭公司開發尼科利斯克煤礦,這將使該煤礦煤炭的年生產能力達到900萬噸,并保障布里亞和國的煤炭需求,還能出口圖格努伊煤礦的余煤300萬噸。實施這個規劃要修建15公里的鐵路。今后還可以繼續發展赤塔州的煤礦。
伊爾庫茨克州打算實施幾個大型采煤項目。開發熱倫斯克煤礦(2015年前開采350萬噸動力煤)、卡蘭采煤礦(2015-2020年開采動力煤400萬噸)和沃茲涅先斯科耶煤礦(2010-2015年開采動力煤400萬噸)的石煤,計劃成立一個生產電能的動力煤炭公司,還要向東北亞國家出口煤炭。為了開發這幾個煤礦,必須建設交通基礎設施。暫時還不能確定這些項目的投資人,但應該指出的是,實施這些項目有助于伊爾庫茨克州在2020年前每年從這三個煤炭項目中獲得純利潤7 700萬美元。
赤塔州規定在阿普薩特石煤礦建設一個年產焦煤350萬噸的煤礦,建設年產精焦煤170萬噸的選煤廠,修建從貝阿干線到新恰拉車站的鐵路專線。阿普薩特石煤礦的煤炭可以作為高效的動力煤和去除雜質的焦煤使用,還可以出口。
如此大規模地發展煤炭開采業,須投入大量的資金。西伯利亞聯邦區發展煤炭工業的投資綱要的主要指標及撥款的主要方向見表4。
能源原料方案中預測,2020年前西伯利亞聯邦區發展煤炭領域需要的總投資額為4 840億盧布,創新方案――8 110億盧布。
應該指出的是,第一階段的主要投資應針對交通基礎設施的建設,發展煤炭開采和加工業,保障在安全的條件下進行采礦作業,并且要保護環境。第二階段在東西伯利亞和遠東開發新煤礦時,應按照市場的需求繼續發展采礦企業的生產能力,并且還要改善煤炭產品的質量。
在投資結構中應將資金主要投向煤炭開采,其投資額應占該領域總投資額的60%左右。能源原料方案中2020年前發展開采業需要的總投資將達到1 848億盧布。創新方案中2020年前發展開采業需要的總投資與能源原料方案相比增加了1.6倍,將達到4 963億盧布。
按照創新方案,東西伯利亞發展開采業需要的投資更多(整個階段占總投資額的75%左右)。能源原料方案中西西伯利亞與東西伯利亞開采量比例實際上是相等的。
建設選煤廠需要的資金占總投資額的14%。能源原料方案和創新方案中預測,2020年前發展選煤廠需要的投資分別為681億盧布和796億盧布。
兩個方案中,發展交通基礎設施投資集約化的程度都明顯提高,2020年前幾乎全部投資都要投向這方面,可能達到1335億~1376億盧布。這種大規模的投資是為了把那些處在我國開發程度低的東西伯利亞地區的煤礦和鐵路網連接起來。東西伯利亞地區用于這方面的投資將占投資總額的86%~89%。
篇8
隨著社會發展逐漸向低碳環保發展方向靠攏以及國家對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強調,高校管理應該始終貫徹環保經濟的理念,但是后勤管理的現狀以及種種問題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高校管理機制的發展與優化,下面將對目前的后勤管理現狀和問題進行簡單闡述與分析。
1、高校后勤服務效率低下。近年來高校的后勤服務效率雖然有所提高,但從整體上看,仍然難以趕上高校發展的要求。不少后勤管理人員之間任務分配不合理,相互之間配合不當,致使各項事務難以及時完成。因此,高校后勤服務效率依然不高。
2、高校后勤管理理念陳舊。隨著高校的不斷發展,后勤管理的設備、工具以及工作環境都得到很大的改觀,但是由于學校對后勤管理的重視度不高,加上管理人員能力有限,對環保理念不能靈活的應用,所以,管理理念難以做到與時俱進,因此在管理的創新上也難以有突破性的發展。
3、高校后勤管理人員自身的問題。高校在選聘后勤管理人員時,給出的條件不夠嚴格,以至于多數管理人員綜合素質低,管理水平低下,甚至一些管理人員由于在校留任時間過長,對新的管理服務理念難以接受,更不能對原有的管理方法提出先進的創新方案。
4、后勤管理的過度社會化。隨著高校逐漸向開放化、多元化發展,越來越多的社會服務開始走進校園,商業點逐漸增多,經濟流動量增大,使得高校后勤逐漸走向社會化。而社會化開展的初衷也是為了促進校園管理機制的不斷健全,但是隨著很多的服務項目承包給個人,經營者為促進自身利益的增加而經常采取各種促銷手段,這些活動的開展會在一定程度上位學校后勤管理帶來不必要的麻煩和壓力。加之后勤管理制度的不健全,使得很多學校深受校園社會化的影響,師生的生活學習以及科研活動都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干擾。
二、環保理念下的創新方向與意義
高校后勤工作的任務主要是服務師生,其次是構建和諧校園,所以在環保理念的指導下,后勤管理工作的創新方向為面向社會化形式對后勤管理部門進行更高效的監督與管理,讓各個部門明確自己的職責所在,保證能及時高質量的完成自己的工作,并在自己的工作中始終保持著一定的看法,以保證在學校不同的發展階段為后勤管理創新方法。建立完善穩定的后勤服務體系是后勤管理人員不斷創新的目標,這一目標的達成能夠為師生提供一個和諧穩定的校園環境,讓學生在舒適的環境中學習,教師在和諧的環境中進行科研活動,這樣學校的管理就會更加高校,學校的科教發展會更加高效。
三、創新管理方法的實現途徑
要想改變高校后勤管理現狀,更有效的進行管理方法創新,就要從多個角度入手,根據目前后勤管理方法的多樣化,讓環保在創新過程中充分體現。高校后勤管理的管理方法的創新要想穩定快速的實現,就要保證校園管理的精細度與先進度,管理過程要始終圍繞著節能環保這一指導理念,而足夠的精細度與先進度主要由以下幾個方面來體現:后勤管理精細度的保證主要取決于各部分機制構建的目標,只有初期目標的設定能夠充分考慮管理的各個細節問題,并將相應的目標落實到部門,再由部門落實到人,那么,管理方法的創新就會更有跡可循。關于目標的構建,首先要明確相應于目標管理的方法,只有這樣,才能將水電管理,后勤服務設備管理,飲食以及宿舍管理形成有效的管理機制與體系。在后勤管理中,對細節的管理更容易探索出管理方法中的創新點,從而,為管理方法創新找到合理可行的途徑。要讓讓后勤管理達到一定的先進度就要求管理人員善于利用先進的技術手段,改善學校中的一些不良風氣,例如:學生宿舍對水電浪費嚴重的情況,餐廳里事物浪費的情況,垃圾處理以及污水排放等違背環保理念的行為。管理人員要利用先進的技術對宿舍水電用量進行監管,并在餐廳等地利用滾動字幕警示學生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為創建和諧校園貢獻自己的力量。
四、結語
篇9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Jiangnan University explored the IoT(Internet of things) advanced engineers training mode, founded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alliance" and teaching practice base. Through analysis of this new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ode, we pointed out the model of "five in One" is indispensable resource and precious wealth of training advanced engineers.
關鍵詞: 卓越工程師;協同創新聯盟;五位一體;人才培養
Key words: advanced engineers;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alliance;five in one;talent cultivating
中圖分類號:C9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3)06-0008-02
0 引言
“卓越工程師培養”,是教育部聯合有關部門和行業協會共同啟動的高校卓越人才培養項目,以培養各類高質量工程技術人才,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奠定人力資源優勢[1]?!皡f同創新聯盟”是指以高校為實施主體,積極吸納科研院所、行業企業、地方政府以及國際創新力量參與,大力推進“五位一體”深度合作,探索卓越工程師培養新模式[2]。江南大學物聯網工程學院圍繞卓越工程師的培養目標,依托大學生創新實踐基地和“111”引智工程,從組織本科生的實驗教學、課外科技活動以及畢業設計等環節出發,引導學生針對物聯網產業需求,拓寬知識面,培養自學習和自組織能力,提高其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以及創新思維能力。
1 卓越工程師培養方案及實施細則
1.1 多元化培養方案 江南大學物聯網工程學院卓越工程師多元化培養方案,主要以各類實踐性項目的形式組織實施。包括大學生科技創新基金項目、科技創新俱樂部、大學生專項競賽培訓項目、企業家課堂項目、校企聯合項目、學院自主科研培育項目、本科畢業設計等七項。
大學生科技創新基金項目以大二學生為主,大學生專項競賽培訓項目,以大三學生為主,允許部分優秀大二學生參加,科技創新俱樂部、企業家課堂項目、校企聯合項目、學院自主科研培育項目參加對象可以是各年級有興趣的學生。
其中大學生專項競賽培訓項目包括以學校名義組織的全國性或省市級常規性大學生科技競賽培訓,例如全國“挑戰杯”大賽、創業大賽、ACM程序設計大賽、大學生電子設計大賽等等。
校企聯合項目有四種形式,一是由教師聯系并組織企業與學院共建大學生實踐實習基地,或依托主要技術領域(學科)與企業對接,建立產學研結對合作關系;二是由企業自主招聘學生利用寒、暑假或實習時間到企業進行實踐實習活動,并與學院簽署實習協議,依托學院學科特色,與企業建立產學研結對合作關系(如江蘇省科技服務社會校企聯盟);三是企業到學院大學生創新實踐基地共建校企聯合實驗室,組織競賽或培訓等活動,并設立社會獎學金;四是由教師推薦優秀學生參加企業的科技開發或技術公關等科研項目。
科技創新俱樂部由相關企業提供設備,學院提供一定的經費支持,由學生自我組織和管理,為全學院學生提供開展各類創新性研究和實驗、實踐的交流平臺。
為培養物聯網領域的卓越工程技術人才,要求本科專業的畢業設計課題具有交叉性、綜合性、應用性和前瞻性,著重圍繞物聯網核心技術,即“感測-匯集-傳輸-計算-控制-應用”及交叉融合進行選題。課題范圍應涵蓋感知與傳輸的集成、傳輸與計算的集成、傳感與控制的集成、測控與應用平臺的集成等,以培養學生系統工程的觀念。
1.2 常態化實施細則
1.2.1 組織原則 七種方案均由教師和學生自己組合團隊,雙向志愿選擇。鼓勵創新型項目,注重實效性和學生能力培養,每年每項至少一次,每個項目由3~5個本科生組成。學院給予全部或擇優資助,每項資助學生元器件費不超過3000元,對教師給予(15-20)學時/項的工作量補貼,另予以2000元成果費報銷,如以學生為第一作者發表的論文版面費、專利費等。
1.2.2 組織機構 學院成立“創新訓練項目”領導小組,由教學和學生管理口組成,主要負責大學生創新基地的管理和實施,包括各類規章制度的制定和不斷完善,各類項目的經費資助、協調組織、立項審查、場地安排、階段檢查、項目變更、延期與終止、結題驗收、成績評定、表彰獎勵、資料匯總等工作。
2 卓越工程師培育實施平臺
2.1 協同創新全面合作新格局 以培養卓越工程師為目標,學院聘請國內外知名學者、科研院所、企業界和當地政府專家,成立“協同創新聯盟”,專門研究、探索和實踐政產學研外“五位一體”卓越工程師培育新平臺,對學院的發展模式、格局、思路等給予指導,隨時提出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已初步形成高校、政府、科研院所以及國際同行共建、共管、共享的卓越工程師培育新格局。
2.2 教師團隊協同培養新方案 工程研究創新型教師團隊的培養,是卓越工程師培養的前提。學院基于現有實踐基地和“111引智工程(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搭建了兩套雙向實施平臺,即“引進來”和“走出去”?!耙M來”即由學院出面聯系,聘請國內外知名高校專家和無錫“530”高科技企業科研人員,按計劃時間到學院擔任本、碩、博學生科研攻關和訓練指導教師?!白叱鋈ァ奔匆环矫嬗蓪W?;驅W院聯系江、浙地方政府、企業和科研單位,將學院優秀的年輕博士送出去兼職;另一方面由學校、學院或教師個人聯系國內外知名高校,派送相關教師出去交流、培訓或深造。這一平臺的創建和實施,極大地提高了教師自身的工程研究能力和服務社會的能力。
2.3 專家咨詢-督查-反饋新路子 為使卓越工程師培育工作能正常、順利、有創造性、可持續地開展,學院成立了由經驗豐富的教學名師和教學能手組成專家督導組,監督、協調和推動各項目的實施,確保產學研的有效合作和科學發展。同時在學科建設、教學計劃制定與實施、科技創新項目培育等方面給予指導。
3 結語
無容置疑,當今社會,創新型工程應用人才極為需要,高校、企業、科研院所、政府以及國際合作“五位一體”良性互動優勢明顯。實踐證明,“五位一體”機制的不斷創新與實施,將是創新型卓越工程師培養不可或缺的重要資源和寶貴財富。
參考文獻:
[1]汪泓.打造卓越工程師搖籃培養應用型創新人才.中國大學教學[M].2010,(8):9-10.
篇10
關鍵詞:工程管理;現狀;創新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more and more social construction projects, however, the globalization of the economy, into the international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in market competition more fierce,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want to occupy a space for one person in the fierce market competition, we must constantly improve the management capacity of enterprises, to ensure that construction the quality of the project, set up the good enterprise reputation. So do the construction project management is very necessary. This paper first analyzes the status of engineering management, and puts forward some measures to enhance the innovation of management.
Key words: project management; status; innovation
中圖分類號:TU71
前言:建筑行業作為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關系到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國家的建設以及人民的生活都離不開建筑企業。然而我國建筑行業的發展時間并不是很長,很多建筑企業的經驗和管理都存在很大的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建筑企業的發展,使得建筑企業的經營效益低下,面對著國際性先進的建筑企業,我國的建筑業受到了巨大的沖擊。因此,我國建筑企業要不斷的提高管理經營能力,做好建設工程的管理工作,抓好關鍵點,提高經營水平。
一、我國建筑工程管理的現狀
1、建筑工程管理體制不完善
我國的建筑工程目前還沒有一個完善的管理體制,即使有的建筑工程建立了管理體制,但是也不能符合實際,導致管理體制不能順利的進行下去。缺乏專業的、高水平的建筑工程管理團隊,缺乏系統性的、專業性的建筑工程管理組織,缺乏先進的建筑工程管理軟件,缺乏系統的建筑工程管理程序及工作手冊。并且,有絕大多數的建筑工程為了能夠減少成本支出,隨隨便便就撤掉了一些管理部門,以此種方法來縮減建筑工程的工作人員數量,有的時候還出現了身兼多職的管理人員,這樣就致使一些管理部門和人員的分工不合理。
2、建筑工程管理水平不高
一個完整的建筑工程,需要涉及到很多單位,比如:承包單位、施工單位、設計單位等。但是從整體來看,水平都不是很高,缺乏競爭力,滿足不了建筑行業的發展需求。比如,我國建筑工程的設計單位,由于他們大多數都是綜合性質的,包括了機電、建筑及結構等,組織上過于復雜,最終造成了設計單位不能滿足國際上以設計為核心的總承包制;再比如監理單位,由于監理單位的工作人員素質不高,缺乏專業的知識,不能充分認識到監理的機制、性質及任務,監管力度不夠,僅僅局限于建筑工程質量的監控。
3、建筑施工管理形式不科學
現階段,我國的建筑行業大多形成了以承包企業為核心,把施工企業作為主干,以勞務作業的形式而運行,這樣的組織模式是不科學的。另外,我國建筑施工企業在施工的過程中,除了一些技術含量比較高的環節外,大多數的施工項目都是由施工人員通過采用自供的材料和自有的機械來完成的。由于我國施工人員絕大多數都是農民工,綜合素質比較低,缺乏專業的教育和系統的培訓,在實踐作業過程中,難免會出現一些違章、違規的行為和操作,所以,沒在建筑施工中,需要大量的物力、人力去管理這批施工人員,但是管理的效果也不是很明顯,這就造成了在建筑施工過程中,閑置了很多不必要的資源,管理水平也必然不能得到提高。
二、提升我國建筑工程管理水平的對策
1、健全管理體制
在進行承包體系的合理性、科學性建立和完善的同時,要對建筑企業內部的經營管理進行強化改革。內在潛力的挖掘,減少不必要的消耗。通過向廣大職工反復深入進行形勢與任務教育,促進廣大職工樹立市場、競爭、效益觀念,清除計劃經濟影響。以此為基礎,改革機構設置與部門職能,按照建立市場經濟體制,轉換項目管理經營機構。市場合同部集合同管理、計劃管理、財物管理、成本管理和結算管理于一體;施工管理部,賦予其在合同約束下對現場施工進度;專設工程技術部,以適應工程技術新、設備新、材料新、工藝新的需要,加強對重大施工技術問題的超前研究和科研攻關,為建設一流工程和創造最佳效益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持。企業內部要用完善的市場機制、用人機制、分配機制、服務機制和監督機制等有效機制來保證制度的落實。
2、推行“定目標、樹板樣、抓質量、增效益”的方法
工程施工組織結構建立之后,接著應研究制定工程質量管理措施、監理工程目標管理體系、落實目標管理過程責任。工程目標要根據合同要求和本身的實際情況,目標明確具體,合理可行。工程質量目標確定之后,應建立目標管理體系及信息反饋系統,研究確定目標管理全過程的工作程序和方法,制定促使該目標實現的相應對策和措施。
3、做好施工前的各項準備工作,有效預防問題的產生
首先,推行項目團隊競聘制度。為了更好地進行建筑施工項目管理,項目團隊的組建非常重要。通過組建精干高效的項目團隊,可以為項目的正常進行提供有力的保障。在項目經理的帶領下,有計劃、有步驟地推進工程建設,加強質量控制,確保工程質量。
其次,建立健全材料機械管理制度。由于材料機械直接參加工程施工,材料機械的質量直接影響到工程質量。
4、積極推進各項崗位培訓和建立責任負責制度
為了適應不同崗位的需要,應積極推行各項崗位培訓。通過崗位培訓,不僅可以提高員工的管理水平,還可以提高員工的質量意識。充分加強公司各職能部門與具體項目之間的協調與配合,互相支持,共同加強質量管理。從公司和項目部門兩個層面建立質量責任負責制度,增強公司全體員工的質量意識,有效地確保工程質量。
5、加強現場施工階段項目管理
為了做好預控,在每個分項工程施工前,對所有人員進行保證措施交底,把目標管理和質量預控分為確定目標、明確責任、分解落實、詳細交底、針對難點、組織攻關、跟蹤控制、嚴格把關等過程。合理安排工序,合理安排時間和空間,做好細部處理和成品保護,保證工期,保證施工質量,需要把問題想在前,矛盾解決在后,做好預防和預控的工作,逐步統一標準,統一做法,保證工程質量。形成規范的施工技術和方法,除了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外,還需要對制度和方法進行總結。
三、做好建筑工程管理的創新
作為展示一個建筑企業的綜合實力的窗口,工程項目在施工的過程中,不僅能夠推動企業的經濟陜速增長,還能夠為企業培養一大批優秀的管理人員。經過建筑企業多年的實踐探索,目前,在一般的建筑企業里面,有項目經理部、組建指揮部及它們部下的各級分別負責安全、合同問題、施工質量和進度等具體項目的管理機構。但是,諸如人力資源浪費,設備及物質的配置等問題仍然存在,因此,我們必須對建筑工程的管理工作改革創新。
1、管理理念上的創新
為了能夠使建筑企業較好地長遠發展,首先建筑工程的管理者必須重視其管理的創新工作,改變原來的思維方式,盡力培養和引進一些高學歷的管理人才,在管理的創新問題上加大經濟投入,明確建筑工程管理創新對整個工程項目的重要性,建立建筑工程管理的創新方案,并適當采取措施,確保創新的每一項具體工作都能達到落實。另外,在建立的創新方案中要根據施工的具體隋況采取不同的措施,盡量將方案不斷完善,不要生搬硬套,使創新方案能夠體現管理的內在要求和順應時代的發展。
2、管理技術上的創新
工程從競標成功到最后的交工驗收,除了需要先進的施工技術外,也離不開先進的管理技術。目前,我國的建筑行業工程比較分散,涉及的人員也多,在工序上也比較復雜,是一個勞動力非常密集并且分工也較細的行業,要想對其進行統一的管理,我們必須把一些新的、先進的管理技術運用到管理工作中,對工程項目的施工建立管理系統。實踐也證明,在建筑項目中使用計算機是提高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徑,這樣一方面可以建筑行業里面的一些先進的管理經驗,當施工中出現問題時,我們可以迅速在系統中找到對應的解決方法,另一方面,還可以提高我國的建筑行業的管理水平,促使其更好地發展。
相關文章
6
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