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施工計劃范文

時間:2024-03-06 17:56:1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光伏施工計劃,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泥石場;生態修復;噴混植生;喬灌草混植;廣州

中圖分類號:TU98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1-2641(2017)03-0087-05

收稿日期:2017-05-12

修回日期:2017-06-09

Abstract: Egetation ecological restoration project of debris fieldsis one of the main 22 projects which aim to construct liveable environment in Huadu area in 2014.This study analyzes basic situations of five debris fields in Huadu area: gradient, slope length, soil property and so on. In order to construct and restor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abandoned debris fields and create ecological benefits actively, ecological restoration greening methods is used in this project,including using suspended-net with anchor of spray sowing technology on the slope. A comprehensive planting pattern of trees, shrubs and grass, and set a 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 system with comprehensive water saving are also applied.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the suspended-net with anchor of spray sowing technology on slope and comprehensive planting pattern of trees, shrubs and grass are also made to support the experiences of debris fields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diversified ecological plant community structure.

Key words: Debris field; Ecological restoration; Spray sowing technology; Mixture planting of trees, shrubs and grass; Guangzhou

采石U棄地,是指一些在完成或終止泥石開采功能后,開采區域的生態環境受到破壞的采石場。其生態系統退化、植被及土壤破碎,易造成水土流失、生物多樣性銳減等問題[1~3]。植被的破壞往往與土壤的破壞緊密相關,因泥石開采過程中對土壤層次和結構的破壞直接影響到地被植物的覆蓋;同時,開采過程可能產生一些污染物質會隨水土流失及地表徑流而污染水體[4]。

為有效控制水土流失及改善生態環境,對泥石場進行生態恢復是當今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泥石場的生態恢復工程是一項系統工程,是涉及生物學、土壤學、生態學、園藝學等多學科交叉的綜合系統工程[4~5]。其生態修復技術主要集中于生態工程技術的支持,以實現邊坡生態恢復;該生態工程技術已成功應用于多種類型的土壤環境生態修復中,如山地、鹽堿地、沼澤地等[4,6]。多年來,為高度響應廣東政府對采石場復綠工作的相關治理工作《關于做好全省采石場整治和復綠工作的通知》(粵府[2003]49號)[7~8],廣州各區政府陸續開展對泥石開采區域生態恢復行動。

1花都區采石場概況

廣州市花都區“2014年全區泥石場復綠工程”,是2014年花都區主要建設項目投資計劃中涉及宜居環境22個工程項目之一,是2015年廣州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批準立項,2016年公開招投標實施,總投資626萬元人民幣的項目。該工程開始于2016年4月中下旬,歷時4個月,包括對花東鎮、花山鎮獅民村、梯面鎮河尾寨和獅嶺鎮集賢村內5處已廢棄不用的采石場、采土場進行治理,總面積為5.4萬m2。該項目地址較為分散,分別位于4個不同鄉鎮的山體范圍內,多為被破壞的山體。地形復雜,巖石的風化程度不一,巖石及黃土的坡面長度約30~300 m,邊坡斜度約10o~80o(表1)。山體沖刷嚴重,存在較大的不穩定因素;同時,因地處亞熱帶,屬海洋性季風氣候,雨量大、雨季長、臺風和強熱帶風暴頻繁,故而存在較大的水土流失甚至泥石流的潛在危害。

2花都區泥石場生態復綠工程技術

2.1基礎構筑

花都區泥石場生態修復工程主要對邊坡進行綠化,復綠工程主要分3步進行。

1)邊坡的穩定是生態治理的基礎[5,9]。首先對邊坡表面被雨水沖刷后的松散土體進行清除、削坡。邊坡削坡是保證邊坡穩定性的重要土方開挖技術,該項目在對邊坡進行削坡時,保證設計要求的坡頂線及坡度的基礎上盡量減少土方的開挖,削坡時坡頂采用弧化技術:自上至下對土方進行分段開挖,開挖長度為20~25 m;清除坡面凹凸不平的土層以保證坡面的平順。為降低工程造價,將削坡的土方平鋪碾壓于坡腳低洼區,并對場地進行復綠;其回填土的碾壓厚度不大于0.5 m/層,壓實系數應大于0.90。

2)在邊坡周邊修筑排水系統,以提高邊坡的穩定性,減少地質災害的隱患(圖1~2)。巖石及黃土的山體缺口的用水是植物自然生長及養護的基礎,節水及綜合用水技術的應用是實現在巖石及黃土山體邊坡上植被系統的生態建設的保障[12]?;ǘ紖^泥石場的生態復綠工程整體的排水系統以自然散水為主,通過結合設計截洪溝組織排水(圖3),以截留自然降雨及減緩緩坡處的地表徑流,并作為植物養護用水。同時采用水車結合高壓水泵的灌溉系統,以提高節水效率。

3)削坡完成后的生態修復技術,主要對坡面進行掛網噴播,對坡度小于20°的坡腳場地進行喬木、灌木綠化種植,以達到美化改善生態環境的目的。在獅嶺鎮集賢村石場中,由于巖質土土壤層厚度不足以保證植物生長,通過錨桿掛鋼絲網噴混植生法有利于植物根系在坡面上穩固生長。

2.2復綠種植

2.2.1錨桿掛鋼絲網噴混植生

液壓噴播主要通過液壓噴播機將肥料、保水劑、粘合劑、pH調節劑、植物種子纖維等均勻混合后,均勻噴播于坡面上;通過養護使植物生長以覆蓋坡面[10~11]。該技術主要應用于土質坡面,而對于巖石面積率較高的坡面,可結合錨桿掛鋼絲網噴混植生復綠技術來完成?;ǘ寄嗍瘓錾鷳B復綠工程主要應用錨桿掛鋼絲網噴混植生技術進行坡面復綠。

錨桿掛鋼絲網噴混植生的方法主要應用于巖質坡面或弱風化的坡面[11]。本邊坡綠化工程通過對坡面的石頭、雜草、垃圾等雜物的清除及坡面平整后,應用鍍鋅鋼絲網在坡頂進行延伸,延伸深度為50 cm,并埋入水溝或土中;然后自上而下平鋪至坡腳。

鋪設鍍鋅鋼絲網的規格及技術要求如下:

1) 網與網之間平搭,網緊貼坡面,無皺褶和懸空(圖4)。

2)鍍鋅鋼絲直徑(Φ)為2.2~ 3.0 mm;網眼大小為50 mm×50 mm;用直徑(Φ)為12 mm的鉚釘錨固,錨固長為50 cm;風化層加長至80 cm,外留10 cm。

3)坡頂加木樁固定,木樁間距

固定鍍鋅鋼絲網后,因噴混機械的不同,分為濕噴和干噴兩種。濕噴即采用機械噴泥漿,其要求網包內需充實,網包外噴射厚度為5 cm以上。干為應用干土進行回填,即將粉碎的改良種植土拋灑在坡面上,厚度范圍10~12 cm,網外回填土厚度為5~7 cm,且回填土經沉降后鍍鋅鋼絲網不外露;因此,灑水量不宜過多,以防回填土流失。噴射有機基質應從正面進行,完工后,鍍鋅鋼絲網上的基質厚度應達2~3 cm;而后噴射含有種子的混合料,噴射厚度為2 cm。噴混植生材料配比如表2所示。

2.2.2喬灌草混合種植

在花都區泥石場坡度較緩的區域內,通過應用喬灌草混合種植,形成更為立體且多樣化的植被結構。因5個泥石場的土壤為貧瘠的酸性赤壤土,故多選擇耐酸耐貧瘠的植物。綜合土壤環境,應用于花都區5個泥石場的喬灌草混合種植組合主要有下列3種。

組合一:{仔樹Mimosa sepiaria、木荷Schima superba、鐵冬青Ilex rotunda、榕樹Ficus microcarpa、降香黃檀Dalbergia odorifera、油桐Vernicia fordii和山杜英Elaeocarpus sylvestris,按等比例種植。

組合二:蟛蜞菊W edelia chinensis、含羞草Mimosa pudica、五節芒Miscanthus floridulus、狼尾草Pennisetum alopecuroides、香根草V etiveria zizanioides、車桑子(坡柳)Dodonae viscosa和海桐Pittosporum tobira,按4:1:1:1:1:1:1的比例種植。

組合三(成片植):尾葉桉Eucalyptus urophylla、大葉相思Acacia auriculiformis、{杜鵑Bougainvillea glabra和噴播地被組合(表2)。

為確保良好的復綠及生態效應,工程完工后的養護至關重要。在花都區5個泥石場復綠工程養護過程中,采用定期噴水、追肥及病蟲害防治等措施保證竣工前泥石場生態的復綠。

2.3復綠效果

花都區5個泥石場生態復綠工程竣工后,應用噴播技術對坡度大于20°的坡面進行復綠的植物覆蓋率均達到90%以上,無明顯的黃土現象;坡度在10°~20°的緩坡上,喬灌草混合種植的區域也逐漸形成立體多樣化的植被群落,灌木密度達10株/m2,地被草本植物的密度小于500株/m2(圖6~7)。

篇2

關鍵詞:光伏建筑一體化; 熱通道; 熱工性能;實驗

中圖分類號: C35 文獻標識碼: A

0.引言

現階段全球資源日益緊張,人們更加重視太陽能的利用。太陽能光伏建筑一體化( BIPV) 是應用太陽能發電的一種新概念:在建筑圍護結構外表面上鋪設光伏陣列提供電力。這樣既能利用太陽能發電又可以減少墻體的得熱從而減少空調負荷。而光伏建筑一體化系統的熱通道在夏季通風排熱,冬季關閉狀態下增加換熱熱阻,減少熱量傳遞,對于BIPV系統有重要作用。

在這一領域已有眾多研究,主要是關于BIPV對空調負荷的影響,電池背板通風對電池性能的影響等。何偉對光伏光熱建筑一體化建立了理論模型, 采用香港地區典型年的氣象數據對BIPV的熱性能進行了計算分析,數值模擬顯示, 在香港地區, 光伏建筑一體化的通風冷卻模式在保證電力輸出的同時, 對由于墻體得熱造成的空調負荷的減少可達到20%以上。楊紅興從傳熱的角度研究光伏墻體結構的夏季得熱,提出了光伏發電雖然釋放熱量提高了空氣夾層溫度,但其對太陽輻射的遮擋大大降低了室外綜合溫度,從而大大降低了墻體得熱和空調冷負荷。段征強設計了一個空冷型非晶硅光伏熱(PV/T)結構,對太陽能電池的性能進行了研究,得出空冷型非晶硅PV/T結構在自然通風冷卻作用下熱效率為26.1%,綜合能量效率為38.1%,強迫通風冷卻作用下熱效率為32.8%,綜合能量效率為44.9%,從側面說明了通風降溫對非晶硅型電池性能影響。李玲燕對呼吸式幕墻夾層溫度的影響因素進行了實驗研究,主要研究了通風口開啟與關閉時、夏季空調開啟與關閉、有無遮陽板等不同工況下夾層溫度的變化情況,并比較了過渡季與夏季,晴天與陰天的溫度變化特點。

從上述文獻可看出,通過光伏背板后面的通道通風可以提高電池的性能,并且比較多的文獻集中在對BIPV的整體節能特性的研究上,BIPV流通通道的傳熱過程、隨環境因素的影響及溫度場場間相互關系缺乏研究。并且由于各地區光照資源以及氣溫等氣象條件的差異,光伏建筑一體化在不同地區的熱工性能不盡相同。本文針對湖南省株洲市的一棟建筑進行了BIPV流通通道熱工性能的實驗研究,確立了流通通道內空氣、光伏背板、內外墻隨環境參數變化的溫度分布;通過各溫度場的變化分析了通道內的熱工過程;比較了晴天與陰天熱工性能的差異。

1.試驗背景

該建筑是位于湖南省株洲市的一座倒班樓,該樓的東向墻體為整個建筑光伏一體化結構,長約110m,樓高18.7m。整個立面有多塊光伏板組成,試驗選取了其中一個光伏模塊。測試時間為2013年夏季8月到9月,每天24小時進行測試。

2.試驗介紹

【作者單位】同濟大學機械學院,上海,201804

【項目資助】:1.上海市科委國際合作項目,項目編號:11290707700;2.浦東新區科技發展基金創新資金,項目編號:PKJ2012-C13。

試驗主要內容是獲取包含光伏組件表

面溫度、熱通道內流體流速和溫度、太陽輻射強度、室外大氣溫度和風速、內外墻體表面溫度以及典型房間的室內溫度等具有建筑光伏一體化特性的熱工性能參數。圖2-1為建筑剖面圖及測點布置圖,圖2-2

為測試區首層局部平面圖。

太陽輻射的測試采用輻射傳感器,測點在圖2-1上的0205,位于光伏外墻朝東方向上。該傳感器測量范圍0-2000w/,分辨率1w/,準確度5%。室外大氣溫度測試選用pt100溫度傳感器,測量精度0.1℃,測點遠離建筑圍護結構外表面和熱源1.5m,離地面高度1.5m。

通道動態風速測試使用高精度風速傳感器,傳感器布置在通道豎直方向上,傳感器在流通通道最寬處,距離外墻窗戶0.8m左右,以避免外窗外墻形狀變化對氣流帶來的影響,測點為圖1中的0203和0204。

BIPV構建的溫度測試采用銅-康銅熱電偶,測溫精度在0.1℃,在進行溫度測量前,需要對熱電偶進行標定和校準。其中六個熱電偶緊貼在BIPV的光伏背板上,每個傳感器位于每塊BIPV光伏背板的中心處(圖2-2中0102),以測試光伏背板處的溫度值;三個熱電偶布置在流通通道中,且位于流通通道最寬處,距離外窗0.8m左右(圖2-2中818),測試通道內空氣的溫度值,測點距地面位置分別為5m、10m、16m;三個熱電偶布置在外墻外表面的測試單元的中心處,采集外墻外表面的溫度值,測點分別位于五層、三層、兩層外墻表面中心處。

3.結果及分析

圖3-1為通道內空氣溫度場在一天內的變化情況,通道空氣溫度在上午6:30達到最低29℃。在中午12:00達到最高45℃,12:00之后由于東向太陽輻射減弱,所以通道溫度開始下降。三條曲線變化趨勢一致,并且通道內空氣溫度與高度成正相關關系,最高點與最低點溫差在上午12:00以前基本維持在4℃左右,下午溫差有所減少大概在2℃,分析原因可能為上午輻射較強通道內的空氣流動較快,空氣與光伏背板的換熱較劇烈。觀察可以知道通道空氣溫度在下午3:00以前都高于環境溫度。

圖3-2 8月13日光伏背板不同高度溫度隨太陽輻射的變化曲線

圖3-2所示為光伏背板三個不同測點的溫度。光伏背板溫度從6:00開始升高并且溫度升高速度在上午時段較快,下午速度緩慢降低。觀察三條曲線間的溫差知道相對于通道內的空氣溫差,背板溫度差別比較小,上午12:00之前沒差別,下午最大溫差也在1℃以內。背板溫度在一天之內變化比較大,最低溫度28℃,最高可達54℃,最高溫度出現在10:00左右,背板溫度一天有11小時處于40℃以上,夜間溫度比較穩定維持在30℃左右。值得注意的是背板溫度達到峰值的時間早于太陽輻射達到峰值的時間,預計是因為通道此時熱壓較大自然通風良好,帶走了背板熱量,得熱與排熱在背板溫度峰值時間得到平衡,之后排熱量大于得熱量。12:30左右的一段時間內背板溫度衰減很快,但太陽輻射處于峰值階段,此時發電效率會較高。

圖3-38月13日光伏背板平均溫度、通道平均溫度隨環境參數變化曲線

圖3-3中各曲線間的變化關系反應了BIPV幕墻通道內的傳熱過程,太陽輻射使得背板溫度升高,背板通過與通道內空氣對流換熱加熱空氣,通道內空氣溫度的變化相對于背板溫度的變化僅有很小的延遲。背板與通道內空氣的溫差從上午開始一直增大,上午10:00~11:00達到最大12℃,此時的通道空氣與環境的溫差也最大,達到4℃,可見此時通道內空氣的排熱量最大,通風效果最好。隨后溫差開始減小,下午6:30到晚上11:00這個階段三者的溫度幾乎相等,此時將不存在明顯的熱傳遞現象,晚上11:00到第二天6:00之前通道溫度將一直高于背板溫度,熱流密度方向與白天相反。

圖3-4 8月13日外墻內外表面溫度及通道平均溫度變化曲線

圖3-4為外墻內外表面溫度在一天內的變化情況。外墻靠近通道的一側主要有兩個換熱過程,一是接受透射過來的太陽輻射,另一方面是與通道內的空氣進行對流換熱。從圖中可以看出外墻溫度對通道內空氣溫度的變化比較敏感,外墻溫度在上午11:00左右達到最高,最高溫度42℃,此時通道內空氣平均溫度也接近最高約43℃。上午兩者溫差維持在1~2℃,這段時間是形成室內空調冷負荷的主要時間段。下午2:00之后外墻外表面溫度將高于空氣溫度,主要原因是外墻具有蓄熱能力,此后直到第二天外墻溫度將一直高于通道內空氣溫度,綜合考慮之前的熱壓分析,雖然下午6:00開始熱壓為負值,即環境溫度高于通道溫度,但是兩者相差不大,環境溫度仍將小于外墻外表面溫度,還是建議開啟通風通道來排熱。內墻溫度比較穩定,隨外表面溫度變化有一定的時間延遲,由于房間空調沒有開啟,實際運行時內墻溫度會沿縱坐標往下平移,外墻內外表面溫差在11:00最大,此時的熱流密度最大。

4.小結

通過對實驗數據的整理分析得出了以下結論:

1)確立了通道內空氣溫度場、背板溫度以及內外墻溫度隨室外環境參數的變化趨勢,通道內空氣的溫度隨高度升高而增加,背板溫度在縱向上比較接近。通道內空氣溫度在29℃到45℃之間,最高溫度出現在中午12;00.光伏背板溫度在28℃到54℃之間,背板最高溫度出現在上午10:00,比空氣的最高溫度出現的時間早。

2)分析了背板溫度與通道溫度的關系,由于存在對流換熱,通道內空氣溫度受背板溫度的影響較大,上午9:00到下午4:00這段時間內對流換熱比較劇烈。比較通道內空氣溫度與外墻溫度的變化趨勢可以看出,外墻溫度變化主要受通道溫度場的影響,下午2:00過后外墻溫度將高于通道溫度,建議開啟通道降溫排熱。

[參考文獻]

【1】何偉,季杰. 光伏光熱建筑一體化對建筑節能影響的理論研究[J]. 暖通空調HV&C,2003,33(6):8-11

【2】楊洪興,季杰. BIPV對建筑墻體得熱影響的研究[J]. 太陽能學報,1999,20(3):270-273

【3】段征強. 光伏熱系統的實驗與模擬研究[D]. 天津:天津大學,2006

【4】李玲燕. 呼吸式玻璃幕墻夾層溫度影響因素的研究[D]. 天津:天津大學,2008

EXPERIMENTAL RESEARCH ON THERMAL PERFORMANCE OF THE HEAT CHANNEL IN BUILDING INTEGRATED PHOTOVOLTAIC(BIPV) IN SUMMER

Chen Lei Gao Jun Shou Qingyun Pei Xiaomei Shi Jie

(1.Schoo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201804

2. College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200092

3. Sino-German College Applied Sciences of Tongji University,Shanghai, 201804)

篇3

我國作為能源消耗大國,在2008年前后我國已經開始著手開發大型地面光伏電站,進入2011年光伏電站產業進入高速發展期,但限于需求量大、增速快、技術研發不到位等因素限制,現階段我國地面光伏電站項目工程建設、管理方面問題突出,存在一定質量和安全隱患。展開相應的研究和實踐,對于推動相關產業發展具有積極意義。

關鍵詞:

光伏電站;工程管理;建設

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使環境污染問題成為一個全球性突出問題。綠色經濟、清潔能源成為備受矚目的關鍵詞,現代經濟社會發展對于更為清潔和環保的能源需要越發強烈。太陽能作為可持續利用的自然資源,將陽光轉換為電能已經成為太陽能利用的主要方式。從應用角度分析,展開地面光伏電站項目工程管理研究具有一定實用性價值。

1大型地面光伏電站的項目特點

隨著大型地面光伏電站施工項目的增多,該項目的基本特點更加突出,其施工和管理他特點決定著光伏電站的發展未來。

1.1項目分布不夠平衡

我國主要的大型地面電站更多集中在西北地區,西北地區相對地廣人稀,基礎設施建設存在滯后問題,進而對電站建設造成影響。同時由于西北氣候特點、地質特點和環境情況,使得光伏電站施工面臨更多挑戰。由于西北地區冬季不適宜光伏電站的施工,進而使得大部分的地面光伏電站一般從4月份開始到11月份就已經結束了,施工期只有半年時間。

1.2政策導向因素突出

政策使得光伏電站項目階段性突擊開工建設的現象頻發,這一現象也成為該項目的一種主要特點?,F階段我國國內光伏電站產業發展更多需要政策扶持和推動,每一個政策出臺后,都能夠引起項目的集中開工建設。尤其是政策利好落地之前,更是容易出現搶工建設情況。政策導向使得我國光伏電站總量呈現出跳躍式增長趨勢。根據中電聯統計信息,截至2013年末我國國內光伏累計裝機容量達到16.5GW,在2013一年當中就已經完成了10GW,2014年不完全統計,年內新增裝機總量已經超過10GW。

1.3大型地面光伏電站建設集成度高

限于建設周期短等因素,現階段我國國內大型地面光伏電站項目建設集成度高,短期采購量大,需要從系統管理角度將設計、采購、施工、管理高度集中,進而才能降低成本、提升效率。同時限于項目建設位置等因素影響,一般情況下,大型光伏電站項目因交通不便需要整體協調的工作非常多,形成系統化工作程序和流程有助于進一步提升工作效率,確保項目的整體質量。在光伏電站施工作業過程中因設備分散、需要實現分區域安裝,施工的區域范圍非常大,安裝工程則多集中在陣列區。一般情況下一個20WM的廣泛電站面積約為0.8平方公里,在施工中一部分工作屬于重復性作業,做好陣列區工程施工時確保電站項目能夠順利完工、控制施工成本的關鍵所在。

2大型地面光伏電站項目中存在的問題

目前在大型地面光伏電站項目工程管理過程中出現了管理效能低、管理不科學等問題,這些問題的出現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施工作業進度,甚至容易影響工程質量,導致工程難以達到預期的實際效果。

2.1管理效能低

一些地名光伏電站項目當中存在管理效能低,施工成本控制不到位的情況,個別項目甚至出現管理滯后、違規操作的問題。相對于其他一些投資項目而言,光伏電站項目的投資回報率雖然較高,但是其投資的周期長,如果在建設過程中不注意成本控制,那么無疑將延長投資回收周期。施工項目管理要遵循基本的管理原則,同時也需要結合光伏電站的實際情況。造成管理效能低的主要原因是施工作業方存在不注重管理的問題,使得管理人員管理規范化意識弱化。

2.2成本控制不到位

地面光伏電站項目的整體投入高,如果做不好成本控制很容易導致項目的投資回報周期延長。對于成本控制而言,光伏電站施工方應結合施工要求和成本投入情況做好工程預算,避免額外非預算支出。一些項目最終的實際投入要超預算近20%左右,可以說較高的額外成本多數源于采購端成本控制不到位。

2.3施工標準化水平問題

地面光伏電站項目的施工標準化是決定項目有序展開和高質量達到施工建設目標的關鍵所在。但在實際的施工過程中標準化問題較為突出,限制了施工作業水平的提升。如存在材料縮水問題,工程項目施工過程中,原材料引起的質量問題往往都是隱性的,不容易被發現,如在光伏支架方面,地面光伏電站需要大量光伏支架,部分項目使用非標準厚度和參數的支架,進而降低了電站的承重、抗風和抗地震能力減弱,無法達到原先的項目設計要求。

3大型地面光伏電站項目工程管理的具體實施

3.1設計管理

大型地面光伏電站項目工程管理質量、效率高低,首要因素是設計管理水平,設計管理要將設計技術和現場實際情況結合起來,進而才能通過科學規劃和分析研究,設計出適合項目實際施工條件的技術方案。針對光伏電站項目而言,設計管理主要包括光伏陣列區設計、電氣設計、基礎土建設計、房建設計、輔助設施設計??茖W實現設計管理才能使后續施工符合實際要求,進而提升光伏電站項目的整體質量。

3.2采購管理

采購管理是地名大型光伏電站項目能夠順利建設的基礎保障。采購管理關乎到成本控制和工程質量。一般情況下光伏電站項目的采購設備主要是光伏組件、組件支架、逆變器、光伏監控系統、箱變等電氣一次設備等。在建設過程中光伏組件、逆變器和箱變的用量非常大,采購成本高低對于對項目施工和項目運營所產生的經濟性影響大。在光伏電站項目當中要積極提升招標采購的規范性,提升采購的效率,嚴格按照采購標準實施采購,進而為施工提供優質材料,確保工程質量。

3.3施工管理

施工管理的基礎要求就是要嚴格按照施工計劃和方案開展施工,確保各個施工環節能夠達到標準要求。同時要做好定期的檢查和監管,對于地面光伏電站項目施工而言,必須突出環境因素影響,在施工中注重對環境的檢測,避免氣候和環境對施工造成影響。

結束語

地面光伏電站項目的工程管理是一個持續性話題,從安全、規范施工入手,結合項目特點展開管理已經成為必然。而科學做好設計管理、采購管理、施工管理等方面工作,將成為科學實現施工目標的關鍵。

作者:梁雅淼 單位:中國能源建設集團廣東火電工程有限公司

參考文獻

[1]余祖良,陳魁.光伏電站方陣基礎的施工方法探討[J].企業科技與發展,2013(9).

篇4

關鍵詞:配電網;電力工程技術;問題;施工安全

10kV配電網作為我國主要配電網絡之一,其電力工程技術的應用直接關系到我國電力事業的快速發展??v觀當前我國10kV配電網電力工程的建設情況,其中始終存在一些不足之處,下面筆者針對這些不足提出保證施工安全的措施。

1當前10kV配電網電力工程技術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外力破壞。

隨著當前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對配電網問題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同時配電網施工及使用的安全性受到了人們的關注。從當前的情況來看,原有10kV配電網中存在很多問題,電力供應需求不能得到很好的滿足,之所以會出現這種問題,其重要原因之一在于老城區網絡結構缺乏合理性[1]。原來的電力網絡主要由單電源供電,用戶在用電過程中不會對接線進行處理,經常會出現任意擺放的問題。加上用戶用電量的逐漸增多,加上缺少安全用電意識,直接導致了配電網穩定性和安全性的缺乏,不能很好的滿足電力供應需求。

2)閃絡放電。

在長期配電過程中,配電網經常會出現閃絡放電問題,這是由于線路長期暴露在戶外,加上受到環境的污染,這種情況下配電線路絕緣層很容易會出現粉塵,進而對線路絕緣性造成影響。雷雨沖擊線路以后,配電線路可能會出現閃絡放電的問題,閃絡放電形成以后,線路會出現單方面接地的問題,這時兩相電壓會明顯增加,進而使暫態電壓增長。通常情況下,單純電壓升高是不會破壞絕緣設備的,然而在運行環境比較糟糕的條件下,設備絕緣性將會大大降低,進而對電路穩定性及安全性造成不利影響。

3)過電壓作用。

實際上以前我國供電設備的總體形成不是很高,因此電力系統穩定性受到了嚴重威脅,尤其是在不良環境之下,供電設備長時間運轉很容易會出現線路絕緣性差等問題[2]。同時長時間運行期間,供電設備需要對內部過電壓作用起到承受作用,進而破壞電力系統。此外,弧光接地也是一種十分常見的過電壓作用,其電壓值非常高,成為損壞設備的重要原因。在線路電流非常大時,如果不能選擇有效的防護性措施,就會出現弧光接地的問題,進而嚴重影響電力系統。

4)人為因素的影響。

當前很多施工人員的素質不高,在配網施工過程中,人是保證工程施工質量的關鍵所在,人為因素直接影響了施工質量。在10kV電力配網工程中,施工人員的管理很容易會被忽視。施工人員的積極性得不到調動,其責任意識和質量意識就不能形成。此外,當前管理人員的整體技術水平不高,知識結構陳舊,這一切都埋下了安全隱患。

2保證配電網工程施工安全性的措施

2.1將施工前的設計規劃工作做好

在10kV配電網規劃設計過程中,首先應該將一個地區電力負荷增長的情況考慮好,同時還要結合當地的人文地理情況,根據有關供電可靠性的意見展開規劃與設計,通過歸納和分析這些問題,為10kV配電網電力工程施工安全性提供有效保證[3]。

2.2提升施工人員的技術水平和綜合素質

在10kV電力配網工程施工前,應對施工人員進行技術交底,結合配網工程的實際情況,選擇施工技術措施。同時,定期組織施工人員參加培訓,并仔細解答施工人員提出的問題,將施工技術控制重點交代清楚,讓每個施工人員做到心中有數。此外,應該進一步加大獎懲力度,激發施工人員的工作熱情。還要提高管理人員的業務技能,對人力資源配置進行優化,進一步明確權利和義務。

2.3增強施工安全管理

在具體施工過程中,通常需要按照施工要求展開施工,因此在配網工程建造過程中,應不斷增強對架空線、桿塔及配電設備等的管理。同時,施工企業還要做好電力傳輸環境的規劃工作,定期檢測線路,以降低不必要的電路耗損。除此之外,在桿塔施工過程中,應有針對性的展開加固作業,充分保證施工安全。在配電線路運行過程中,變壓器是很容易被燒壞的,進而使變電操作不能正常進行。因此,在安裝變壓器之前,應確定供電系統載荷以后才能實施變電操作,充分保證變壓器的正常運轉,最終保證電路配電的安全性。

2.4強化配網工程流程管理

10kV配網施工需要由人來完成,施工人員素質會直接關系施工技術的應用。因此,管理人員應加強對施工流程的監控,在開始施工之前擬定施工計劃。對“簽訂合同———提出設計方案———竣工驗收——結算”等環節進行嚴格控制。并對以下流程進行嚴格控制:審查項目設計方案;管理施工工程,探索出更好的的方法,保證工程按期完成;科學管理工程造價,對設計、預結算等環節進行嚴格控制,有效提升投資效益;將安全生產理念貫徹施工全過程中;完善物資管理,保證物資供應。

2.5科學制定安全施工方案

應結合配電網電力工程的具體情況,對安全施工方案進行科學制定。在配電網電力工程開始施工之前,應該將施工范圍內線路考察工作做好,對于工程中每個施工環節都要進行周密考慮,并制定科學的施工方案。此外,在配電網電力工程施工過程中,應盡量避免施工過程中停電問題的發生,即使必須要停電,也要對停電時間進行嚴格控制,只有這樣才能使停電對用戶生產及生活造成的影響減小到最低的程度。

3結語

綜上所述,配電網電力工程施工過程中可能會遇到很多施工困難,必須結合這些問題選擇施工技術,同時保證施工安全性,只有這樣才能為配電網電力工程施工的順利進行提供保證。雖然當前我國在這方面已經開展了很多研究,但是由于受到技術及施工領域還在不斷擴展,因此必須對這方面工作進行不斷的探索,深入挖掘新的施工方法和施工技術,以提升電力工程的管理效益,最終促進電力企業的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吳際.配電網電力工程的技術問題分析與施工安全措施分析[J].中國高新技術企業,2014(28):131-133.

[2]楊衛東,薛峰,徐泰山,方勇杰,李碧君.光伏并網發電系統對電網的影響及相關需求分析[J].水電自動化與大壩監測,2009(4):35-3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