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微生物學范文
時間:2024-03-25 11:02:0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病原微生物學,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 免疫學與病原微生物學綜合性實驗探索 科學與財富關于在病原微生物學教學中進行實驗教學改革的方法的若干思考 淺談《病原微生物學》的教學心得 淺析網絡教學在病原微生物學與免疫學基礎課程中的應用 基于實驗工作過程的高職微生物學課程改革與實踐探索 醫學微生物學實驗課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 衛生微生物學實驗教學改革的初步探索 醫學微生物學設計性實驗教學改革的探索 衛生微生物學實驗教學的改革探索 微生物學實驗教學改革的若干探索與實踐 淺談微生物學實驗教學的課程改革體會 生物工程專業微生物學實驗教學的改革與探索 食品微生物學實驗課教學改革嘗試與探索 環境工程專業微生物學實驗教學改革探索 微生物學實驗課程教學模式探索與實踐 葡萄酒微生物學實驗課程教學改革初探 環境工程微生物學實驗課程教學改革初探 生物工程專業《應用微生物學》課程教學改革的探索 高職院校微生物學課程教學改革探索 微生物學課程考核方法改革探索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中國 > 教育 > 病原微生物學實驗課程的改革探索 病原微生物學實驗課程的改革探索 雜志之家、寫作服務和雜志訂閱支持對公帳戶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韓曉云")
申明:本網站內容僅用于學術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告知我們,本站將立即刪除有關內容。 【摘 要】通過對實驗教學方法進行改革,采用驗證性試驗與設計性試驗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授課,選取2013級醫護專業學生進行研究,以期能提高學生臨床專業技能,并具備相應的科研思維能力。結果證明兩者相結合的授課方式極大地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效果甚好。與傳統教學方式的教學方式相比有較顯著的差異(P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關于職業教育的規劃中明確地闡述:職業教育要“著力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職業技能和就業創業能力”,“滿足經濟社會對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對于醫學及護理相關專業的學生來說,職業技能極其重要,不容出現絲毫的錯誤。為了增強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職業院校為各類課程開設了配套的實驗課程,但是筆者發現現有的實驗教學無法滿足現代社會的需求。因此,筆者嘗試采用驗證性試驗與設計性試驗相結合的方式對病原微生物學實驗課程進行授課,達到了較為滿意的效果。
一 傳統驗證性試驗授課存在的問題
病原微生物學是臨床醫學與護理專業學生的專業基礎課,課程內容及相應的實驗操作技能是所有專業課程的基礎,具有實踐性很強的特點?,F行實驗教學計劃是緊密圍繞理論教學制定而成的,實驗教學強調對理論知識的補充、驗證和說明。雖然驗證性試驗可以作為理論與實踐之間的橋梁,但是多是機械性、規則性的程序化過程,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并沒有很好地調動起來。如平時學生們在上醫學基礎實驗課的時候,實驗的前期準備工作大部分都是由實驗技術人員事先進行的,同學們不知道其來龍去脈,在整個實驗過程中,學生們墨守成規、不知變通,遇到實際問題往往就手足無措,不知道如何去處理。另外,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不但得不到發揮,反而會形成思維定式,甚至會使一些思想活躍的學生產生厭煩情緒。再者,學生無法全程參與實驗,缺乏對實驗過程的整體認識,導致其在實際工作中,眼高手低,遇到一些醫學試驗不符合既定結論等狀況時,沒有相應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當然更不用提科研創新能力了。
二 病原微生物實驗課程改革的內容與方式
設計性實驗是指根據給定的實驗目的,學生自行設計實驗方案,組間討論或與教師商討優化方案,再實施實驗,分析實驗結果,得出實驗結論的探索性實驗。設計性實驗給了學生創造的空間、設計的權利,把主動權交給了學生,從而可以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實驗課的教學質量。同時可以很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科研思維方式,為今后的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為了加強學生對醫學基礎課基本知識的理解、對基本技能的掌握,調動學生參與實驗的積極性,并且為提升他們的綜合素質、培養其創新精神以及為將來形成科研的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礎,筆者擬在病原微生物學實驗教學過程中,嘗試開設綜合性、設計性實驗,以期能達到上述目標。
但是在改革中,我們應該注意到,基本實驗方法和技能的訓練仍是微生物學實驗課的重點,它可為學生今后面臨的綜合性設計性大實驗以及走上工作崗位打下堅實的基礎,因此我們采用驗證性實驗與設計性實驗相結合,以綜合性實驗為主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
1.多樣化的教學方式,提升驗證性實驗的課堂效率
第一,采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有效利用短暫的課堂時間。病原微生物學四大基本技術包括顯微技術、培養技術、無菌技術以及染色技術。這些技術是任何設計性、綜合性實驗都必須依靠的技術,因此這些基礎技術必須讓學生很好地掌握,才能保證后續課程順利地進行。但是傳統的課堂以教師“教”為主,課堂多半時間分配在教師的教學示范上,只有很少的時間留給學生親自操作;另外由于學生數目眾多,實驗老師無法顧及每位學生的操作過程;再者每位學生的學習能力并不相同,教師的一遍示范未必能保證所有的學生都能過目不忘、不留疑問。因此對于這些基礎技術的實驗教學,我們采用國內現階段流行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這樣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最終提升其學習效果。
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如下:第一步,筆者利用現有多媒體設備將這些基本技術制成實驗教學視頻,在視頻中對關鍵操作技術進行細化、強調;第二步,通過學習群分享給所有學生,并布置作業,要求學生在上相應的實驗課之前,對視頻進行認真、細致的學習;第三步,收集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疑問與不理解之處通過郵件或在線答疑的方式進行解決;第四步,在實驗課堂,要求學生對所學內容進行實際操作,老師進行指導與點評。
第二,精選學生的實驗結果完善教學課件,貼近實際。比如在學生的染色技術實驗教學過程中,可將具有典型錯誤或典型特征的制片在顯微鏡下的圖片進行拍照,再與其他標準合格圖片進行比對,加以點評與強調。這樣對于優秀的學生可以起到表揚的作用,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從而強化學生積極操作的想法;而對于操作有失誤的學生也能起到加深印象以及正激勵作用,利用學生的爭強好勝之心優化全班的學習氛圍。
第三,學生互相監督,保證學生養成規范操作的習慣。良好的操作習慣是保證實驗結果正確的必要條件,教師的示范和講解可以幫助學生形成良好操作習慣, 但嚴格的監督確也是必不可少的。由于學生眾多,不能滿足人人都操作的需求,另外教師也無法做到一一監督,這時可以利用學生的力量,進行互相監督,既解決了不能人人動手的難題,也極大地提升了學生的參與興趣,增強了學習效果。
2.延伸設計性實驗,增強教學對象的軟實力
基礎性實驗技術是實際工作所必須具備的,但是要想培養出滿足現代社會需求的人才,還需要增加實驗課題的自主性、趣味性以及一定范圍的難度系數。唯有在學校里注重開發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以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才能真正提升學生的水平。設計性實驗的進行分為三個流程:(1)老師提前布置作業,學生自行查閱相關資料,得出相應的實驗方案;(2)經與老師交流談論,對實驗方案進行定稿;(3)學生進行實驗,老師對實驗過程及結果進行點評。
第一,簡單設計性的實驗,熟練微生物基本實驗技術。在設計性實驗開始的第一個階段,要求學生對實驗室環境中的微生物進行培養,例如實驗室桌面、實驗室門把手、實驗室自來水、未經清洗的手、頭發、皮膚表面等任何能夠想象到的環境中的微生物。通過開設簡單的綜合性實驗,既可幫助學生接觸完整的微生物實驗環節,了解微生物實驗的基本流程,也能避免學生因為突然轉變學習方式而無從適應,在兩種教學方式轉變之間起一個很好的銜接作用。如果這個環節出現問題,那有可能會導致學生因為教學難度的增加而產生畏懼心理,進而產生厭學情緒。因此在這個環節,應該注意對學生的鼓勵多于批評,指導多于指責,微笑多于嚴厲。
此實驗的教學目標有三個:(1)通過讓學生自己取樣、培養環境中的微生物,將基礎性實驗過程中學到的無菌技術、消毒滅菌技術與培養技術進行鞏固;(2)通過培養環境中的微生物,讓學生直觀地認識到自然界中微生物無處不在、無所不存的屬性,從而讓學生意識到無菌操作的重要性,并將其內化在工作過程中,養成良好的無菌操作習慣;(3)通過自主選擇實驗范圍,激發學生參與實驗的活力,為后續實驗鋪墊道路。
第二,應用性綜合實驗,培養學生綜合利用課本知識解決實際工作問題的能力。
在設計性實驗的第二個階段,我們安排了兩個平行實驗:腹瀉病人糞便樣本的檢測以及肉制品中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檢測。
此次實驗的教學目標有三個:(1)在學生熟練細菌培養技術、無菌操作技術以及消毒滅菌技術的基礎上,提升學生的細菌鑒定技術;(2)提升學生運用理論知識指導實際工作的能力,如病人腹瀉一般主要與胃腸道發生細菌性感染有關,因此需要采集病人糞便樣本進行檢測,對疾病進行確診;(3)將對食品中的致病菌進行檢測與對腹瀉病人糞便標本進行檢測作為兩個平行實驗,讓學生意識到臨床感染與實際生活的聯系,明白生活中一些不恰當的生活方式可能會導致病原微生物感染,最終產生疾病,從而在學生腦海中留下疾病重在預防的意識。另外結合實際,拉近了課本知識與學生實際生活的距離,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第三,創新對比性實驗,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避免思維僵化。
在設計性實驗的第三個階段,我們安排學生做對比實驗,對正常人糞便分泌物進行培養,實驗組加入適量抗生素,對照組正常培養。最后對比兩組糞便培養物的結果。
此實驗的教學目標有兩個:(1)讓學生直觀感受到抗生素對微生物的殺滅作用,清楚抗生素的使用機理;(2)目前國民對抗生素普遍存在濫用的狀況,筆者希望能通過此實驗讓學生意識到抗生素是把雙刃劍,從而在思想上引起對抗生素濫用的重視,以期能慢慢改變人們使用抗生素的錯誤觀念。
三 實驗課程的實施
此次改革將設計性實驗教學與傳統實驗教學對比研究,在2013級三年高職護理及臨床醫學專業隨機選取8個教學班作為研究對象,并隨機分為2組,A組為設計性實驗教學組,B組為傳統實驗教學組。A組采用基本技術訓練―設計性實驗模式授課,B組采用傳統實驗教學模式授課。實施一學期,學期末采用問卷調查、專題訪談、教學測試(實踐操作)等研究方法,評價其實施效果。首先優化實驗內容,在前4次實驗將基本實驗技能傳授給學生,在此基礎上實驗教師設置幾項設計性課題,對學生進行更為復雜的訓練。在設計性實驗實施環節,由學生自愿組合,分成若干個實驗小組(4人一組)進行實驗。具體方法是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查閱相關的文獻資料,設計實驗方案,并分組討論各自方案的可行性及優缺點,最終確定實驗方案。由實驗室老師準備相關的實驗材料,學生實施操作,記錄每次實驗的結果,對實驗結果進行綜合性分析。實驗過程中要求小組中的每個成員都要服從組長的安排,組間與組內要協調得當,做到井然有序,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
課程結束后,對學生進行實驗效果進行測評,測評方式主要有兩種:理論考核和操作考核,并輔以問卷調查,了解學生對教學方式的偏好程度。
四 結果
8個班共200人參加了測評考核(見右表)。實驗組學生在理論考核與操作考核過程中,相較對照組學生有更好的表現,學生專業素養、行業技能培訓和適應社會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如實驗組學生理論考核平均分為93.5,而對照組則為67.5分,實驗組學生操作考核及格率遠高于對照組。將數據均以(x±s)表示,2組間比較采用SPASS12.0統計軟件進行t檢驗,P
對學生滿意度的調查顯示,學生對改革后的方法較為喜歡,認為設計性實驗給了學生充分展示能力的平臺,很好地增強了學習的趣味性,能積極調動學生的參與情緒,從而讓學生處于主動地位吸收基礎專業知識。另外新實驗教學的綜合性、探索性、啟發性等特點可以很好地培養和提高他們分析、解決實際工作中遇到問題的能力,從而增強自身的綜合素質。
五 改革中的遇到的問題
篇2
1.課時與教材內容的矛盾
病原微生物與免疫學是由微生物、免疫學基礎、人體寄生蟲學組成,其中微生物學內容繁雜、瑣碎,學起來枯燥無味,免疫學的內容抽象深奧。教學大綱規定的內容多,而本門課程的總課時僅為57學時,多數教師急于完成教學任務,導致學生囫圇吞棗的學完,未能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面對緊張課時的另一面是滯后的教材,如百日咳鮑特菌、白喉棒狀桿菌等因免疫預防的普及在臨床中很少見,教材中對這些已經沒有臨床意義的內容仍做詳細介紹。而新出現的病原微生物、新發現的免疫學檢測方法等在護理工作中需要掌握的知識,較少涉及,出現教學與實際脫軌。
2.教學方法與學生整體水平的矛盾
綜合內外眾多學者的教學方法改革,大多采用PBL教學法、任務驅動教學法、案例教學法、小組合作法等,這些不失為提高教學水平的好方法,但要采用哪種方法要考慮學生的客觀實際情況。職業院校的學生與普通高校學生是同一層次的不同類型人才,他們動手能力強、易接受新事物、好奇心強,但職業院校護理專業學生大多文化基礎薄弱、自我約束力差、自學能力不足,這些因素制約教師對教學方法的實施。例如小組討論法要求學生課下查資料,設計、論證、課上小組討論,對自學能力具有較高的要求。實際教學中發現,很多職業學生因自學能力不足,或自我約束力差,導致教學方法難以有效地開展下去。
3.教師素質與職業要求的矛盾
教師素質,是指教師應具有專業精神、專業性知識和專業能力。本專業教師大部分是本科或研究生畢業,具有良好的專業精神,但在專業知識和專業能力上存在薄弱的地方,專業知識的欠缺主要體現在教師實踐技能跟不上快速發展的新技術、新手段,出現了教學與臨床實際脫軌;專業能力的欠缺體現在忽略教育理論的學習,多數青年教師認為將教材內容完整地背下來就是備教材了,不注重課堂理論的講授,不注重教法的更新,更不關注職業學生的特點。
4.多媒體使用與板書的矛盾
近年來,多媒體已經廣泛使用在教學領域,通過文字、圖像、動畫等手段將難以用語言描述的內容展現出來,使得原本枯燥、抽象的問題簡單化,擴大知識容量,提高課堂效率,降低學習的難度。然而盲目的使用多媒體使得教師完全拋開黑板和粉筆,整節課都以課件作為教學手段,快節奏的講解、大容量的知識,學生必須高度集中注意力聽講,卻無法完成邊聽邊記。很多學生反映課上聽得懂,課后卻不知道復習重點,造成虎頭蛇尾的效果。如果講課過程中按照授課的順序逐條書寫板書,比較耗時,又與大容量知識體系相矛盾。
二、解決辦法
1.整合內容,與時俱進
針對高職高專護理專業的學生,體現專業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刪減不合理的內容,降低免疫學難度,增加服務性知識,形成適合于職業院校病原微生物與免疫學教材。其中微生物學32學時,增加化膿性細菌、人類免疫缺陷病毒、肝炎病毒等內容的講解,刪減細菌分解代謝產物、低發性致病菌等內容。在有限的學時內適當添加學生今后在護理工作中涉及的新知識體系,尤其是最新出現的對人類具有廣泛危害的細菌、病毒,如甲型H7N9流感病毒、手足口病、埃博拉病毒等;免疫學20學時,增加前言性的DNA疫苗以及已經廣泛應用疾病的快速診斷和療效評價的免疫標記技術、核酸雜交技術、基因芯片技術等內容;寄生蟲學5學時,概要介紹常見寄生蟲。
2.合理選擇教學方法
結合教學內容、職業培養要求等,采用適合職業護理學生的教學方法。微生物、人體寄生蟲學傳統的授課方式是理論加實驗的模式,在講授理論課后進行實驗的講授。這種方式難免有教學脫節現象,同時理論課上講解實驗原理,到實驗課上需要再次講解,造成課時的浪費。為克服以上缺點,針對微生物和人體寄生蟲學采用教學做一體化,將理論與實踐合二為一,提高教學效率。為提高學習免疫學的興趣,本著“必須”“夠用”的原則,采用角色扮演法進行教學。學生扮演免疫學中的角色,讓枯燥的細胞、抗體,成為鮮活的生命,難于理解的免疫應答機理,變成一場由學生扮演的人體防衛系統保衛戰。形象、生動、有趣、簡單的課堂使學生學習免疫學的興趣極大的調動起來,使學生更能深入、系統地理解免疫學知識。
3.轉變教學思想,提高教師自身素質
加強對教師業務素質的培養,轉變教師教學思想,一方面,要重視教育學理論的學習,并運用實際教學中,從而提高專業能力;另一方面,要利用假期到一線的企業學習實踐技能,將最新的職業技能在課堂中體現出來,強化理論知識為職業技能服務的教學思想。
4.合理使用多媒體
篇3
0.1mm。細胞微生物學是近年興起的一個微生物學分支,是研究病原體和宿主細胞相互作用的一門由微生物學和細胞微生物學融和而成的交叉學科。
病原微生物指的是可以侵犯人體,引起感染甚至傳染病的微生物,或稱病原體。病原體中,以細菌和病毒的危害性最大。
(來源:文章屋網 )
篇4
*通訊作者:關洪全(1954―),男,遼寧本溪人,教授,主要從事中醫藥教育與中醫藥對免疫調控的研究。
摘要:在醫學微生物學實驗教學中防止實驗室污染十分重要。本文分析了微生物污染實驗室的主要原因,包括自然污染、不認真遵守實驗室規則引起的污染以及意外事故引起的污染等;并提出了防止微生物污染實驗室的若干措施,主要包括提高對微生物污染實驗室危害的認識、完善或建立生物安全實驗室、健全并嚴格遵守防止微生物污染實驗室的規章制度等。
關鍵詞:微生物;實驗教學;實驗室污染
微生物的種類繁多,在自然界中分布非常廣泛。在醫學微生物學實驗教學中盡管選用沒有致病性或致病性很弱的微生物進行實驗,但若稍不注意,就有可能造成實驗室污染,從而影響教學、科研等工作的正常進行,甚至造成其他危害。
1微生物污染實驗室的主要原因
(1)自然污染。空氣中含有大量的微生物,尤其是真菌孢子較多,可隨氣流進入實驗室引起污染。筆者所在的課題組曾經實驗證明,將直徑為9cm含有無菌培養基的培養皿開蓋暴露于空氣中20分鐘,其上即可落有數十乃至數百個微生物生長繁殖。
(2)不認真遵守微生物實驗室規則引起污染。微生物實驗室有嚴格的實驗室規則。依據病原微生物的傳染性、對個體或群體的危害程度等將其分為4類;根據實驗室對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安全防護水平以及實驗室生物安全國家標準,將病原微生物實驗室分為4級,并嚴格要求不同致病性的微生物須在不同級別的實驗室進行實驗[1]。在培養研究生等過程中,若實驗人員不認真遵守上述規定進行實驗,則可導致實驗室污染,甚至引起不良后果。
(3)意外事故引起污染。在進行醫學微生物學實驗教學時,由于意外事故也可造成實驗室污染。如實驗人員不注意打破容有活微生物的培養皿、試管等器材;給實驗動物接種微生物后,感染微生物的動物常由于某些意外原因跑到籠外;防護病原微生物的措施出現意外等因素均可引起實驗室污染。
2防止微生物污染實驗室的主要對策
(1)提高對微生物污染實驗室危害的認識。如果微生物污染實驗室,輕者可影響教學、科研等工作的正常進行,重者可污染環境,甚至引起實驗人員發生感染性疾病或超敏反應性疾病等現象。因此,微生物實驗室工作人員必須提高對微生物污染實驗室危害的認識,教師須對做微生物實驗的學生進行嚴格的安全教育,這是防止微生物污染實驗室的首要前提。
(2)完善或建立生物安全實驗室。在本科生醫學微生物教學和培養研究生時,須按照所使用微生物的致病性及生物安全的要求等完善或建立生物安全實驗室。已有生物安全實驗室的應進一步完善其使用與管理制度等,尚未建立或實驗室不符合要求的應按照需要盡快建立標準的生物安全實驗室。同時,須經常對實驗室的房間、設備等進行維護,使其處于能安全使用的狀態,否則不能進行相應的微生物實驗。
(3)健全并嚴格遵守防止微生物污染實驗室的規章制度。醫學微生物實驗室須按有關部門的要求嚴格遵守防止微生物污染實驗室的規章制度。從事有致病性微生物實驗的教師、研究生等實驗人員除須嚴格遵守微生物實驗室的各項規章制度外,還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①實驗人員應掌握微生物實驗技能、操作規程、生物安全防護知識等;②須嚴格遵守有關部門的要求,在進行醫學微生物學實驗教學時,只做允許做的微生物實驗;③做微生物實驗時,一定要在相應的生物安全實驗室內進行,用畢立即消毒,等等[2]。
(4)防止感染動物引起的污染。做動物感染微生物實驗時,不可在正常動物室內進行,須在相應的生物安全實驗室內進行實驗。在實驗過程中,要注意防止帶微生物的動物跑到室外。實驗結束后,應把帶微生物的動物滅菌后再拿到室外,切切不可把帶微生物動物的尸體不經滅菌就隨便拋棄,同時還應對實驗室進行徹底消毒。
(5)認真查找并徹底清除污染源。實驗室一旦發生微生物污染,要認真查找并徹底清除污染源。如不清除污染源,則污染很難控制。清除污染源后,還應采取可靠的方法對實驗室進行徹底消毒。
參考文獻:
篇5
[關鍵詞] 專升本教育;醫學微生物學;PBL教學法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3-7210(2009)01(b)-101-02
在我國高等醫學教育中,專升本教育是在??平逃幕A上對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再提高的過程,其培養目標是培養具有綜合分析和實踐解決問題能力的臨床、科研人才。[1]由于專升本教育對象有的從事過醫學工作,有的尚未參加工作,但均經過??婆囵B,若按一般本科教育不僅會出現教學內容的重復,也難與醫學實踐相結合,甚至容易引起學生的厭學情緒。因此,對于專升本教育不能按傳統的醫學教育模式進行,應以現實需要為目標,真正做到理論服務于實踐。本文根據專升本教學特點,就《醫學微生物學》教學方法作初步探討。
1 針對學生特點,精心選擇教學內容
基礎知識重點突出,體現微生物學特點,醫學微生物學總論是微生物的共性知識,是說明各論每一個微生物的知識點,而各論的學習可以加深對總論的理解。如果醫學微生物學總論學得扎實,各論的部分內容完全可以少講或自學。針對微生物學科特點,專升本學生雖然經過??茖W習,但大部分學生的基礎知識不牢,而且由于課時有限,一些知識在專科時沒有涉及到。因此,在理論教學上對一些基本概念和理論還要給予闡述,但并不是簡單的重復教學,要把握教學重點,加強教學深度,適當補充新知識,以拓展教學廣度。
2 PBL教學法的具體應用
由于講授的病原微生物種類繁多,各具特性,因此,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常出現易懂、難記、易混淆的現象,直接影響了學習效果[2]。針對這一現象,我們在微生物學各論的講授中,采用了PBL教學法。
2.1 問題的設計
在教學問題的設計上,我們始終堅持以下原則:以臨床實際問題為中心,引入醫學微生物學的教學內容;問題的深度、難度適中,使多數學生能夠積極參與。這樣,確保了PBL教學法的可操作性。如在講授化膿性細菌這一章時,提出如下問題:臨床常見的化膿性感染與哪些細菌感染有關?這些細菌的生物學性狀如何?其致病性與臨床表現的關系如何?怎樣進行病原學鑒別診斷?在腸道感染細菌這一章,提出引起夏季常見病――腹瀉的病原微生物有哪些?如何區別導致腹瀉的各種病原微生物?使學生對原先繁雜、無條理性的微生物學性狀內容產生興趣,主動學習相關內容,以便于其解決問題;最后,讓學生思考腹瀉患者如何診斷,治療及預防?進一步引出腸道桿菌的致病性及防治原則。通過一系列問題的提出,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使其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學習相關知識[3]。
2.2 以問題為中心的課堂重點講授
針對事先留下的問題,采用“學生當老師-老師當學生-老師總結”的模式來進行教學。如對各種化膿性細菌,老師最后通過列表比較各種球菌的形態結構特點、培養特性、致病物質、所致疾病等,幫助學生理清條理、化繁為簡、強化記憶。這種模式,既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又培養了他們的分析、綜合能力;同時,教師從中也受到一些啟發,既增長了臨床知識,又豐富了教學內容,有助于教學相長。
3 PBL教學法的效果與評價
3.1 成績比較
我們在2004~2007級專升本科學生中,隨機抽出200名學生,將其理論課考試成績進行比較。其中2004級和2005級共100名采用傳統的微生物學教學法,2006級及2007級共100名采用PBL教學法。成績采用方差分析,用SAS統計軟件包進行分析。結果見表1。
表1 傳統教學法與PBL教學法學生成績比較
結果表明,PBL教學法明顯優于傳統教學法,學生的學習成績呈增高趨勢。
3.2 學生意見反饋
由教研室統一制作學生意見反饋調查表,每學年結束前,由任課教師發給學生,采用無記名的方式,收集學生意見,進行統計。通過對兩屆專升本學生的調查統計,28.2%的學生認為適應傳統教學法,70.7%學生認同PBL教學法。學生普遍反映課堂效果好,知識掌握牢固。提高了自主學習能力。提高了查閱文獻資料的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提高了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通過這兩年對專升本專業教學改革的初步探索發現,專升本教育不應也不能沿襲傳統的教學方法和課程設置,其教學應與普通本科、??朴兴煌?。要充分認識到專升本教育的特殊性,進而從使用教材、選擇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突出和體現其繼續教育的特點
《醫學微生物學》是醫學生的基礎課之一,在臨床學習和實踐中起著重要作用。圍繞微生物學學科特點,采用適合專升本教育的教學方法,不斷充實和完善學生的知識積累,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臨床和科研素質成為專升本《醫學微生物學》教學的關鍵。
[參考文獻]
[1]戎華剛.“專升本”臨床醫學專業教學改革的實踐與思考[J].中國成人教育,2007(1):128-129.
[2]李婉宜,李明遠,楊遠,等.醫學微生物學引導式教學模式的應用研究[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7,(2):91-92.
篇6
摘要:醫學微生物學是生物制藥專業的基礎課程。結合作者的自身教學實踐,闡述了作為生物制藥專業的醫學微生物學的教學應該有其專業個性化的特點。在教學重點上應強調基本應用型知識的掌握;教學的過程中應重視藥學知識的實踐;在實驗課程上著重培養學生的基本實驗技能和規范性的實驗操作技術;在課程知識之外還應結合當前的醫學實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進而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課程教學;探索;實踐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23-0273-02
引言
生物制藥專業作為藥學院或綜合性大學的新興專業, 正隨著生物技術的發展而成為培養具備生物學、藥學基礎理論的生物制藥專門人才的急需專業。醫學微生物學作為本校生物制藥專業的必修基礎課程,要為后續的生物制藥工藝學等相關課程打下良好的基礎, 同時要能夠使同學們掌握醫學微生物學的基礎知識以及為學生們今后走向藥學事業創造契機。但由于課程內容較多、基礎理論性與實踐性都較強,學生普遍反映學習難度大,不易掌握。因此,筆者對醫學微生物學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進行了探討和實踐,為生物制藥學科的建設提供參考。
一、結合專業特點,精心選擇教材,精煉教學內容
目前國內出版社的《醫學微生物學》教材版本較多,大多為醫學出版社出版,與臨床醫學的結合性較強。為選擇適合藥學專業的微生物學教材,筆者從眾多的教材版本中選定了高教出版社出版的黃漢菊主編的《醫學微生物學》,發現該教材的基礎部分能夠滿足教學需要。再根據所安排的課時對醫學微生物學的各論部分內容進行精簡和綜合,在教學時發現既要注重“三基”知識的講授,還要據醫學模式轉變、疾病譜的變化,增加公認的新知識、新技術的介紹,充分體現醫學微生物學與藥學的聯系。
(一)豐富理論教學內容
理論教學內容應有一定的穩定性,但也不應一成不變,應隨微物科學技術的發展而做出相應補充與完善。目前,各國都在致力于開發出抗微生物醫藥新型技術以及先進的生產工藝,需要學生及時掌握這些內容。同時,醫學微生物學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其教學內容要突出自己的特色。為此,在教學內容上做以下調整。
1.優化教學內容結構。課程的教學內容按分章節的形式介紹各類微生物的基本生物學特性,在每一章節中,著重介紹微生物種屬的基礎知識,尤其微生物的抗原特性、微生物學診斷以及免疫防治等,針對微生物的診斷和防治技術進行系統的闡述。這種結構利于學生掌握知識的共性,利于學生理解和靈活應用。同時,還須做好本課程與其他相關課程教學內容的聯系,以利于學生進一步探索醫學微生物學的應用。
2. 突出教學重點。由于醫學微生物學課程具有實用性強的特點,課程的教學內容就應緊密結合醫學致病微生物的各個領域。例如,在講授流感病毒的基礎知識時,應著重掌握病毒粒子的結構,基因組的組成、編碼蛋白的種類及其功能,其主要抗原的類型,抗原容易發生變異的機制及在病毒防治中遇到的關鍵問題。
3.教學內容要體現新穎性
作為生物技術發展最快的領域,醫學微生物學中尤其與人類健康關系密切的一些高發病原的新的科學進展時時在更新。在教學中,要隨時查閱最新的科研動態,更新相關領域的科學知識,把與本專業領域相關的科學知識作為新的教學內容充實于給學生的講授環節,以保持教學內容的先進性。如把最新的抗HIV藥物充實到反轉錄病毒的教學內容,拓寬了學生的視野,增加了學生對學習新知識的興趣。
(二)強化實踐教學環節
實驗、實習等實踐教學環節,對于全面提高人才培養有著重要作用,所以加強醫學微生物學這門課的實踐教學環節尤為重要。除講清基本理論外,對醫學微生物學實驗基本操作技術要領的嚴格掌握是本課程實驗教學的重要環節,以配合理論教學,提高教學效果。
1.加強綜合性實驗教學。實驗教學內容除一些驗證性實驗外,增加綜合性實驗,使學生增強主動分析問題的能力。在教學中針對細菌學實驗開設細菌的分離培養及鑒定綜合性實驗,使學生在混合菌種中分離克隆出純的菌種,并鑒定到屬,使學生的實驗具有連貫性,有利于培養其綜合實驗技能。
2.增加設計性實驗。設計性試驗給學生開放了更感興趣的領域。進行微生物的分離并鑒定,使學生的認識從感性領域到認識到微生物的無處不在,加深其對微生物的認識,并對致病微生物和非致病微生物有更明確的認識,達到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實現最佳教學效果的目的,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
二、重視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
在教學實踐中,我們重視教學方法研究,在系統傳授知識的同時,引入學生感興趣的與實踐相關的醫學微生物學知識,有目的地加強對學生思維能力、分析能力、自學能力的培養。
(一)充分備課是搞好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
課堂教學是傳授知識的主要途徑,要搞好課堂教學,必須重視備課環節。備課時要熟悉、掌握教學內容,明確各章節的目的、要求,確定重點;再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及課程特點,確定難點。這是在備課時的首要明確的內容。要用自己的語言精心組織教學內容,使之層次分明、條理清楚、重點突出[1];考慮清楚采用的教學方式或方法、提出什么樣的思考問題及進一步學習的自學參考題綱。備課時對相關問題作充分地考慮和安排,教學中才能順利完成教學任務,才能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二)采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提高授課效果
在有限的時間內,要盡可能讓學生學習更多的知識,就需要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F代的醫學微生物學隨著分子生物學技術的發展,對眾多病原微生物的分離、診斷技術均研究的較為清晰。將這些已有的科研成果以圖片或動畫的形式呈現在學生面前,再配以相應的解釋,會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傳統教學中只是讓學生翻看書本,而書本上沒有的圖表不得不畫草圖,因此,教學節奏無法掌握,教學效果不理想。為了使教學生動、直觀、形象,我們除了組織教學參觀外,還采用多媒體教學。通過多媒體教學,可以直觀地展現畜產品副產品的形狀、生產設備以及作用原理圖,更利于學生理解抽象的課程內容,這樣,學生們興趣非常濃厚,上課效果非常好。
(三)采取PBL教學法,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知識能否牢固掌握,在很大程度上和學生的學習興趣密切相關。在學習上我們常說“主動產生效率,態度決定一切?!币布匆胱寣W生主動去學習,有正確的學習態度,使學生對所學的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應是非常必要的。作為教師,不但要準備好教學需要的內容,而且想辦法激發學生的興趣。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在教學的第一節課尤為重要。在課程的緒言中,要給學生引出問題:人為什么會生病,生病可能與什么有關?進而給出致病因素與醫學(病原)微生物的密切關系,進一步的指出作為生物制藥專業的研究方向可能之一就是要針對某些具體的病原微生物,研究其有效的生物技術藥劑。通過這些實例的講解,學生們會明白醫學微生物學中要學的內容與生活和生物技術制藥生產密切相關,是一門實踐性與實用性很強的課程,并非枯燥的理論。
采取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教學法[2],即以問題為中心的教學模式。這種方法不僅給學生提供了展示教學新理念的機會,同時也對指導教師提出了挑戰。在講授過程中,不時地提出問題,這些問題可以是已學過的知識,也可以是即將講到的新問題,這些問題的難度不應很大,學生只須短暫思考就可以回答。通過提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的思維跟得上教師的講課節奏,幫助學生去思考的問題?;谝詫W生為中心這一基本原則,在教學過程中有關課程的基本理論知識由教師進行詳細講解,以求使學生完全理解并記憶。選擇一些常見病原微生物部分則進行PBL教學,要求結合疫病的最新研究成果,培養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PBL教學的方法是:課前由教師將討論的內容以問題的形式提出,布置給同學。問題有較強的針對性,通常是要求同學必須掌握的內容。教師同時提出解決問題的思路。學生們利用各種信息資源,如通過圖書館、網絡、請教專家等途徑,獲得相應的信息,經歸納、整理,并做出討論預案,再返回到課堂大家在一起進行討論。在PBL教學過程中,教師主要起把握方向、布置任務、組織討論和進行總結的作用[3]。課堂上學生充分進行討論、辯論,讓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得以充分發揮,從而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辯論能力、主動學習能力、利用信息資源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隨著生命科學的飛速發展,人類診治疾病的能力不斷增強。作為醫學微生物學教學工作者要跟上時代的步伐,在教學實踐過程中,面對新問題的出現,及時調整教學思路及方法,更新教學理念,不斷學習,不斷探索,爭取做到最大程度地發揮教學功能。我們還會繼續探索新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完善現代化教學手段,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為培養出新世紀優秀的生物制藥專業人才而努力。
參考文獻:
[1] 雷凱健,王天曉.生物制藥專業微生物學教學改革的幾點體會[J].檢驗醫學教育,2010,17(2):24-25.
篇7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進步,多媒體技術已在各學科教學中普及應用。作為醫學院校重要基礎課程之一的醫學微生物學屬于形態學科,傳統的理論課教學主要依靠掛圖、幻燈片、模型等手段進行講授,而學生在授課過程中對這些“肉眼看不到,必須借助于顯微鏡放大才能觀察到的微小生物體”往往只能形成模糊的認識,一般要在實驗課結束后才能產生比較完整的知識,即感性認識的產生在理論認識之后,這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極大地限制了醫學微生物學教學質量的提高。多媒體課件以其生動的圖像、直觀的立體模型、逼真的動畫模擬等優勢解決了傳統教學的問題,使教學效果和教學效率得到明顯提高[1]。
但在“多媒體教學熱”不斷升溫的時候,我們通過對教師和學生的問卷調查,卻得出了并不滿意的答案。有學生報怨,多媒體課堂教學內容分散,重點不突出,不易記筆記;也有教師認為,這種教學方式增大了課堂信息量,使教學內容不易組織,銜接性不強,邏輯性差。這種現象的產生使我們質疑:“多媒體教學到底值不值得應用和推廣?”本文分析了影響多
媒體教學效果的主要原因,提出了借助多媒體技術,開展引導式教學,以保障教學效果。
1影響多媒體教學效果的主要原因
多媒體教學這一先進的技術應用于課堂教學時,卻出現了不盡人意的結果,原因不在這門技術本身,而在于人為的主觀因素。多媒體技術只是教學借用的手段和工具,當教學手段發生了變化,但教學觀念、教學方法仍滯留不前時,多媒體技術就無法發揮它的作用。所以多媒體課堂教學不如傳統課堂教學的根源在于傳統、滯后的教學方法與先進的教學手段發生了沖突。
傳統的教學方法是一種“灌輸式”教學,它使學生的思維局限在課本之內[2]。如今,在這個知識和信息爆炸的時代,在這個崇尚個性發展的社會,學生越來越不滿足于課本上有限的知識,越來越不滿足于課堂上老師所教的知識,傳統的教學觀念、教學方法日益暴露其缺點。當傳統、落后的教學方法碰到先進的多媒體教學技術時,矛盾更加明顯。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是整個課堂的主宰者,也是學生視覺的注意點,教師的言行舉止都影響著學生,同時也豐富著學生的視覺內容。但在多媒體課堂教學中,由于學生的視覺不自覺地停留在精彩的屏幕上,屏幕上的內容主宰了學生的視覺感官系統,背景變化較少的屏幕反而使學生覺得枯燥和單調[3]。再加之高質量多媒體課件的缺乏,多媒體技術不僅不能發揮其特長,反而暴露了它的缺點:屏幕顯示內容少,流水式的播放使教學內容不緊湊,學生印象不深刻,課后容易遺忘,從而使多媒體課堂的教學質量下降。
2借助多媒體技術,改革教學模式
傳統的“灌輸式”教學中,學生一直被動接受教師講授的知識,在抄筆記、記筆記和背筆記的過程中完成教學任務,從不主動、積極地思考問題,教學效果越來越不理想,這種教學模式已經不適應現代人才培養的需要。要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學習,就要改變教師在課堂上主宰一切的地位,把課堂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提高學生的參與意識[4],這就是全新的“引導式”教學模式。
多媒體教學技術的應用,為“引導式”教學模式的推行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多媒體教學技術借助生動、形象、逼真的畫面,豐富了課堂教學內容,增大了課堂的信息量,激發了學生求知的欲望。同時,多媒體技術的使用省去了教師板書的時間,使課堂能留出更多的時間讓學生與教師直接交流。目前,我們在醫學微生物學的教學改革中,借用多媒體教學技術,推行“引導式”教學模式,使原本枯燥的醫學微生物學教學變得輕松、活潑,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獲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2.1 精心安排教學內容
傳統的教學模式中,課堂教學內容幾乎就是教材內容的再版,教師在課堂上泛泛而談,學生不易掌握課堂內容的主干?!耙龑健苯虒W則要求教師的講解要精辟、簡煉,這就需要對教學內容進行重新安排。我們對教學內容的改革主要體現在重點講授微生物學總論,選擇性講授微生物學各論。掌握總論部分的內容能夠讓學生對不同的微生物有個總體認識,了解不同微生物的特點,區分不同種類的微生物,如細菌是單細胞的原核細胞型微生物,相對于病毒而言它有細胞結構,相對于真菌而言它缺乏核膜、核仁;細菌以二分裂方式繁殖,病毒以復制的方式繁殖,真菌則以孢子繁殖等。在學生對各類微生物有了一個全面認識的基礎上,再針對不同專業并聯系生活實際有選擇性地講授內容繁雜的微生物各論部分。
2.2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
傳統的課堂講授強調條理性,教師按照教科書的編排順序及教學大綱要求,逐一講解每種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學特性、致病性與免疫性、實驗室檢查及防治原則。由于講授的病原微生物種類繁多,各具特性,因此,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常出現易懂、難記、易混淆的現象,直接影響了學習效果。針對這一現象,我們在微生物學各論的講授中,采用了引導式教學法,以問題的形式引導學生思考,激發學生探究知識的欲望,再以答辯的形式或現場討論的方式拓展具體內容[5]。如從面部疥瘡展開對化膿性球菌的講授,從夏季食物中毒展開對腸道桿菌的講授,從厭氧傷口的處理引入厭氧性細菌的講授,從瘋牛病的蔓延引入對朊粒的講授、從世界艾滋病日展開對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的講授,從手足癬病展開對致病性真菌的講授等。這些都是發生在身邊的問題或國際熱點問題,容易吸引學生的興趣,循著疾病—病原微生物—疾病的思路,把學生帶進奇妙的微生物世界。
2.3 改變授課方式,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
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整個課堂基本是教師滔滔不絕地講,學生機械地做筆記,使教師教得累,學生容易倦。在“引導式”教學中,我們將這種單向傳授方式改為雙向傳遞式,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地提問,允許他們發表自己的意見。這樣,使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有了交流,使“教”與“學”融為一體。如在講授完“遺傳變異的機理”后,把時間讓給學生發言,讓他們分析“細菌耐藥”這一常見的變異現象,其遺傳學機制可能有些什么?這不僅調動了學生學習積極性,同時也使教師從中受益。實際上,問題是引導學生參與、引導學生思考的最好方式。一堂課的進行,通常就是由一系列的問題串聯起來的。我們改變了傳統教學中什么都由教師講清楚的做法,原來很多由教師講的內容,教師不再詳細地講解,而是以問題的形式讓學生討論。這樣,不僅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使學生的思維不只局限于課本和教師。這種教學方式使課堂活潑、輕松,頗受學生歡迎,同時也使教師與學生關系更為密切。
2.4多媒體技術與常規教學相結合,強化課堂教學效果
各種病原微生物的形態結構僅靠文字講解非常抽象,學生難以理解,我們采用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通過大量直觀的圖片,真實形象地顯示各類微生物的形態以及超微結構。這樣就不再是教師空講,學生空想,而是講有所依,學有所據,使抽象的教學過程具體化,使同學們對各類病原微生物有一個直觀、感性的認識,增強了記憶。多媒體課件還可以化靜為動,對于一些難點內容可采用連續動畫畫面,很好地突破難點,幫助學生理解。如在講授葡萄球菌a蛋白(spa)的特性和作用時,配以動畫畫面,可以使原來難以理解的抽象概念變為生動的畫面,不僅有助于學生理解知識,同時可以寓教于樂,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多媒體課堂教學是將來課堂教學的發展趨勢,它必然會取代傳統的教學方式。但是,若只為用這一技術而應用,不根據這一技術的特點,探索適合于它的教學方法,必然使它被拋棄。要使多媒體教學發揮特長,關鍵在于改變現有的教學觀念、教學方法。多媒體教學與引導式教學模式的聯合應用是推動教育觀念、教學思路、教學方法的改革,值得我們深入研究和探討。
【參考文獻】
1 桂軍勝. 現代化教學手段在醫學微生物學教學中的應用[j]. 衛生職業教育, 2006, 24 (9): 84-85.
2 蔡紹先,陳瑋瑩,溫博貴. 討論式教學法在醫學新教學模式中應用的探索[j]. 醫學教育探索, 2006, 5(2): 116-117.
3 劉艷,陳章其,張敏,等. 保障高校對媒體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探索[j]. 中國醫學教育技術, 2008, 22 (2): 117-119.
篇8
關鍵詞: 高職護理專業 病原生物學 教學探討
病原生物學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醫學基礎課程,主要學習各種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學性狀、致病性、微生物學檢查及防治原則等內容,目的是控制和消滅有關疾病。一方面,病原生物學是學習后續專業課程的基礎。在后續的內科護理學、外科護理學、婦科護理學、兒科護理學等專業課程中,涉及的很多疾病都與病原微生物的感染有關,它們或是疾病的病因,或參與疾病的發展[1]。另一方面,近年來病原微生物所致的疾病呈現出新的特點,一是危害巨大的新型傳染病不斷出現,如SARS、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等;二是一些原已得到控制的傳統傳染病死灰復燃;三是由于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增強了細菌的耐藥性,導致一些變異的超級耐藥菌的出現。這些知識的學習對于高職護理專業學生今后的臨床護理工作非常有用,只有熟悉病原生物的生物學性狀和微生物學檢查方法,才能更快更好地鑒別出是哪種細菌、病毒或寄生蟲引起的疾病;只有明確病因、掌握其致病性,才能對癥采取相應的預防和治療措施,這對于將要工作在防病治病一線崗位上的高職護理畢業生是非常必要的。
然而,病原生物學內容繁雜、抽象且枯燥,加上該課程開課時,學生接觸臨床疾病較少,很難體會本課程與臨床實踐的關系,學習時難以產生興趣。再加上高職護理專業培養目標與臨床醫學等專業培養目標存在差異,教師應結合學生今后工作崗位的實際需要,使學生在有限的課時中,最大限度地掌握與本課程相關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
1.優化教學內容,變枯燥為生動
我們本著學以致用的原則,根據高職護理專業的培養目標對教材內容進行選擇性教學,突出病原微生物的分布、醫院感染等內容,適當補充一些對人類危害性較大的病原微生物的新內容,簡單介紹與護理專業關系不密切的病原微生物。高職護理專業的學生一般基礎比較薄弱,但是大多數比較活躍。在每一章的教學中,學生對有著大量需要死記硬背內容的生物學性狀部分興趣最低,對致病性和預防治療策略部分表現出較高的積極性,這正好與高職護理專業的培養目標是一致的。為此,我們因勢利導,對教學內容進行了優化,力求讓教學過程更加生動形象。如在學習動物源性細菌的鼠疫耶爾森菌時,給學生穿插講述在抗擊我國東北鼠疫中以“鼠疫斗士”名揚世界的華僑醫生伍連德的故事,他因為“在肺鼠疫防治實踐與研究上的杰出成就及發現旱獺于其傳播中的作用”,被提名為1935年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候選人。通過尸檢,伍連德認為此次流行的是肺鼠疫,而不是以往的腺鼠疫,其傳播方式是通過飛沫直接在人與人之間傳染,而不是間接地從老鼠到鼠蚤再到人。這就要求防疫工作采取完全不同的做法:腺鼠疫應采用滅鼠方式切斷傳染源,肺鼠疫則是通過隔離疑似患者。伍連德在調查中還發現東北肺鼠疫的疫源是旱獺,接下來我們結合旱獺在新疆廣泛存在的實際情況,讓學生思考在新疆防治鼠疫的策略,引導學生理論聯系實踐。在此過程中,這個發生在我國東北的真實故事生動直觀并且有較強的內在邏輯性,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和學習主動性,學生在不經意間就學習了該菌所致疾病的不同類型及應采取的相應防治策略,大大增強了學習效果。
2.引入案例式教學,緊密聯系臨床
病原生物學內容繁雜,不同病原的特點易混難記,用傳統“填鴨式”講授模式會進一步降低學生的學習熱情。而案例式教學法以生動的病例為載體,可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增強學習效果。如在講授化膿性細菌的葡萄球菌屬時,通過引入案例“醫院烤死嬰兒”介紹金黃色葡萄球菌導致的4S綜合征,即葡萄球菌燙傷樣皮膚綜合征(staphylococc scalded skin syndrome,SSSS)。這是一個近年來發生在我國某醫院的真實案例,由于專業知識的缺乏,媒體報道后對本已緊張的醫患關系造成了惡劣的影響。首先通過該案例,向學生展示該病的癥狀,即全身泛發性紅斑、松弛性燙傷樣大皰及大片表皮剝脫,露出燙傷樣的鮮紅色創面。但是病因并非真的是燙傷,而主要是由凝固酶陽性、噬菌體II組71型的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產生表皮剝脫毒素引起的,主要發生于嬰幼兒。由于嬰幼兒自身免疫力低下,發病后病情惡化快。如果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及相關疾病有充分的了解,就可以更快地對該病進行診斷和治療,避免悲劇的發生?;純捍_診后選用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效的抗生素,如苯唑青霉素等進行抗感染治療,以控制體內的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終止細菌毒素的產生;視情況加以短期少量應用皮質類固醇激素地塞米松,減輕毒素作用;采用無刺激性并有收斂、消炎和殺菌作用的藥物硼酸溶液或莫匹羅星(百多邦)外用。在患兒護理方面,根據入院時對紅斑及皮膚糜爛面的評估,有針對性地進行護理[2]:①加強消毒隔離,限制患兒活動范圍,患兒用過的物品均經消毒處理,預防院內交叉感染。②加強對皮膚、粘膜的護理工作,以避免表皮的進一步剝脫,如及時修剪患兒的指甲,防止搔抓造成皮膚破損,如反復發熱,還應予以冰袋或者藥物降溫,預防皮膚破損感染。③密切觀察病情,因患兒年齡小,通常不能確切描述病情,這就需護理人員密切觀察病情變化,發現異常及時處理。④飲食護理,嬰幼兒免疫力較低,易繼發感染,因此鼓勵患兒加強營養攝入,進食高蛋白、高維生素、易消化的食物,增強機體的抵抗力,并鼓勵患兒多飲水,加快毒素的排泄。⑤心理護理,盡快安撫患兒家屬的緊張情緒并耐心做好解釋工作,幫助家屬樹立信心,積極配合醫務人員的治療和護理。在此過程中,學生既學習了該菌的致病物質和所致疾病,該案例中逝去的小生命又對學生的心靈產生了強烈的觸動,加強了他們對院內感染和嚴格無菌操作的重視,有助于學生無菌觀念和安全意識的養成,可以作為今后臨床護理工作的指導。
總之,我們在高職護理專業的病原生物學教學工作中,應該因材施教,使教學更加生動,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病原生物學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出更多更好的高素質專業護理人才。
參考文獻:
篇9
關鍵詞:生物床;肉鴨;病原微生物;重金屬
中圖分類號:S8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4)05-1120-03
近20年來,肉鴨養殖方式逐漸由地面平養向網上平養、生物床養殖等方式轉變。地面平養和網上平養均存在環境污染較大的問題,隨著人們對環境污染的重視,生物床養殖模式逐漸興起。肉鴨生物床養殖是指按一定配方將枯草芽孢桿菌菌種、鋸末、稻殼、秸稈等混合發酵后鋪于舍內。肉鴨排泄物可被有機墊料中的微生物迅速降解,進而改善禽舍內部環境,保持清潔衛生,以減少禽的發病率和獸藥的使用[1,2]。由于肉鴨直接在生物床墊料上生長,生物床墊料是否存在病原微生物及重金屬超標一直是人們關注的問題,因此有必要對生物床墊料的安全性進行研究。
本試驗對使用3個月、6個月、1年、2年、3年的生物床墊料中的病原微生物及重金屬含量進行了檢測分析,旨在為生物床墊料的合理使用提供參考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采集使用3個月、6個月、1年、2年、3年的肉鴨生物床墊料。采樣方式為多處采樣后再混勻。
1.2 檢測單位及檢測指標
檢測單位為農業部微生物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武漢)。檢測指標為所取樣品中總菌數、重金屬含量以及病原微生物的含量。其中重金屬的檢測指標為各個樣品中Cu、Zn、Cr、Pb、Cd的含量,病原微生物的檢測指標為常見的禽類腸道致病菌大腸桿菌(Escherichia coli)和沙門氏菌(Salmonella)。
1.3 檢測方法
1.3.1 總菌數的檢測 總菌數的檢測參照GB 4789.2-2010食品微生物學檢驗 菌落總數測定,對各樣品進行適當的梯度稀釋,然后取稀釋后的菌液均勻涂布于營養瓊脂培養基平皿上,37 ℃培養36 h后計數。
1.3.2 病原微生物的檢測 為了盡可能多地了解墊料中病原菌的種類,利用16S rDNA測序鑒定方法檢測3個月、6個月樣品中的病原微生物。先將樣品中的菌在YPD平板上劃線分離,挑取單菌落再次劃線分離以保證菌的純度,再挑取單菌落于液體YPD培養基中搖瓶培養一定時間(各種不同的菌所需培養時間不同),離心收集菌體,提取總DNA,利用16S rDNA引物對其進行PCR擴增,利用瓊脂糖凝膠電泳檢測擴增結果,然后對擴增產物測序,在NCBI相應數據庫中進行序列比對,得到該菌所屬菌屬。
1年、2年、3年樣品中的病原微生物的檢測采用選擇性培養基鑒定計數法,選取禽類腸道病原菌中最常見、最具有代表性的大腸桿菌和沙門氏菌為檢測指標,參照GB 4789.3-2010食品微生物學檢驗 大腸菌群計數、GB 4789.4-2010食品微生物學檢驗 沙門氏菌檢驗,利用各自的選擇性培養基對梯度稀釋后的樣品涂平板,37 ℃培養18~24 h后計數。
1.3.3 重金屬含量監測 重金屬Pb、Cd、Cu、Zn、Cr的檢測分別按照國家標準(GB/T 5009.12-2010 食品中鉛的測定、GB/T 5009.15-2003 食品中鎘的測定、GB/T 5009.13-2003食品中銅的測定、GB/T 5009.14-2003食品中鋅的測定、HJ491-2009土壤 總鉻的測定 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進行檢測,結果均以平均值±標準差表示。
2 結果與分析
2.1 3個月、6個月生物床墊料中微生物種類檢測結果
通過對3個月、6個月生物床墊料的優勢微生物菌群檢測發現,在3個月墊料中存在的微生物主要有:松鼠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sciuri)、棒桿菌屬(Corynebacterium)、變形桿菌屬(Proteus)、纖維微細菌(Cellulosimicrobium cellulans)、枯草芽孢桿菌(Bacillus subtilis)、放線菌屬(Actinomyces)、細桿菌屬(Microbacterium)、芽孢桿菌屬(Bacillus)、蒼白桿菌屬(Ochrobactrum)、原小單孢菌屬(Promicromonospora)。6個月墊料中的微生物主要有:不動桿菌屬(Acinetobacter)、短桿菌屬(Brevibacterium)、節桿菌屬(Arthrobacte)、枯草芽孢桿菌、原小單孢菌屬、里拉微球菌(Micrococcus lylae)、芽孢桿菌屬、蒼白桿菌屬。
2.2 1年、2年、3年生物床墊料細菌總數、大腸桿菌數和沙門氏菌數檢測結果
由表1可見,1~3年生物床墊料中細菌總數在(0.693~1.520)×108個/g,大腸桿菌數量為(0.069~7.070)×105個/g,隨著生物床墊料的使用年限增加,細菌總數和大腸桿菌數均呈增加的趨勢。生物床墊料中沙門氏菌的數量為(0.200~8.820)×102個/g,使用2年時的生物床墊料中的沙門氏菌數最多。
2.3 生物床墊料中重金屬含量檢測結果
由表2可見,生物床墊料中3個月至3年的Pb的含量在0.104~7.510 mg/kg范圍內,以6個月墊料中的含量最高; Cd的含量在0.051~0.678 mg/kg范圍內,以3個月墊料中的含量最高;Cr的含量在0.777~15.790 mg/kg范圍內,以1年墊料中的含量最高;Cu的含量在0.310~26.550 mg/kg范圍內,以2年墊料中的含量最高;Zn的含量在76.250~212.980 mg/kg范圍內,以2年墊料中的含量最高。
3 小結與討論
生物床養殖原理是按一定配方將微生物母種、鋸末、稻殼、黏土等混合,形成有機墊料,墊料中枯草芽孢桿菌等有益微生物能將畜禽排泄物迅速降解,從而達到畜禽欄舍免沖洗、無臭味、污染物零排放的目的。墊料發酵生物床解決了糞便處理難題,可顯著降低畜禽舍臭味,避免蚊蟲滋擾,改善了畜禽養殖環境。在雞、豬的生物床養殖均取得了非常理想的效果[3-6]。在本試驗中對肉鴨生物床養殖中3個月、6個月的生物床中的主要優勢菌群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其菌群中并無影響禽類生長和健康的病原微生物如沙門氏菌、大腸桿菌等。這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墊料中的枯草芽孢桿菌等有益微生物可競爭性抑制其他有害微生物,另一方面可能是由于病原菌的含量極低而未被檢測到。采用選擇性培養基法對1年、2年、3年的生物床墊料中的沙門氏菌、大腸桿菌進行了檢測,結果表明其沙門氏菌含量較低,大腸桿菌數有增加的趨勢,但其含量依然較低(表1),有些樣品組未檢出沙門氏菌。表明利用生物床養殖方式飼養肉鴨是安全的。
由于動物糞便直接排到生物床墊料上被微生物降解,因此生物床墊料在使用一定年限后可作為有機肥材料[7]。動物飼料中一般添加有促進動物生長的重金屬,有機肥中重金屬含量如果超出一定范圍不僅會對生物床上的肉鴨產生影響,如作為肥料還會影響植物正常生長,嚴重情況下則會通過作物進入食物鏈對人體健康造成威脅。胡海燕等[8]研究結果表明發酵床養豬后墊料中Cu、Zn、Cr、As、Ni、Pb、Cd、Hg等8種重金屬元素含量均符合國家有機肥料農業行業標準(NY 525-2012)。應三成等[9]研究發現在豬養殖中使用1~3年的生物床墊料中Cu、Zn的平均值接近或超過國家標準的最高允許含量。生物床養殖肉鴨是否會導致墊料中重金屬含量超標還不是很清楚,因此檢測其生物床墊料中的重金屬含量尤為重要。
本研究對生物床墊料中的重金屬(Cd、Cr、Cu、Pb、Zn)含量進行了檢測(表2)。查閱了進口有機肥料中有毒有害物質控制標準[10]中的主要重金屬含量(表3)。將生物床墊料中的重金屬含量數據與進口有機肥的重金屬含量限定標準進行了比較,結果顯示大多數指標低于一級標準,只有極少數的指標(3個月的Cd,2年的Zn)高于一級標準但低于二級標準。對每組數據分析發現,這2個指標偏大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個別組的值過大導致的。綜上所述,利用生物床養殖方式養殖肉鴨后墊料中的病原微生物和重金屬含量均在安全范圍內。
參考文獻:
[1] 喻 婷,王麗霞,周 華,等.肉鴨生物床養殖技術要點[J].上海畜牧獸醫通訊,2011(2):89.
[2] 喻 婷,王麗霞,周 華,等.櫻桃谷鴨在不同菌種組合生物床上的生長性能比較[J].上海畜牧獸醫通訊,2011(1):35.
[3] 燕淑海,許 ,王春利.發酵床技術在肉雞養殖中的應用研究[J].畜牧與飼料科學,2010,31(10):135.
[4] 白福翥.商品肉雞發酵床養殖關鍵技術[J].中國家禽,2010, 32(18):56-57.
[5] 尹 航,周海柱,婁玉杰.生態型發酵床養豬模式對豬舍環境的影響[J].養豬,2008(6):30-31.
[6] 蘇 鐵,李麗立 肖定福,等.生物發酵床對豬生長性能和豬舍環境的影響[J]. 中國農學通報,2010(20):18-20.
[7] 黃 靜,康建平,蘇 波,等.生物床養豬墊料用作有機肥的安全性研究[J].食品與發酵科技,2011(1):39-41.
[8] 胡海燕,于 勇,張玉靜,等.發酵床養豬廢棄墊料的資源化利用評價[J].植物營養與肥料學報,2013(1):256-262.
篇10
微生物學與免疫學臨床思維能力實驗教學
臨床思維能力,是醫師運用所學到的知識,對疾病的臨床表現進行綜合分析、邏輯推理、鑒別診斷,從而找出主要矛盾加以解決的能力。這是臨床醫師最重要的基本功,是鑒別一個醫師醫療水平高低的關鍵,也是評判一所醫學院校教學質量高低的重要指標。病原生物學與免疫學是學習臨床醫學的基礎學科,在實驗教學中引入臨床思維能力培養有助于在臨床工作中進一步鞏固和拓展所學的理論知識,直接關系到學生畢業后的業務水平和實際工作能力。它既是我們基礎醫學課程教學中的一個中心環節,又是臨床教學中必須面對的一個難題。為此,我們在2007級臨床專業的病原微生物學實驗教學中進行了改革探索,改革了實驗教學內容,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
一、方法和手段
1.改革實驗內容,增強實驗針對性
(1)刪減免疫學部分陳舊內容,增加臨床新方法
免疫學的迅速發展,使得敏感性、特異性較低的免疫學診斷方法逐漸被臨床檢驗所淘汰,因此在實驗內容設計時,刪減陳舊過時內容,增加臨床采用的新方法,可直接縮短理論學習和臨床實踐的距離。具體做法是:將凝集反應中的間接凝集抑制法妊娠診斷試驗改為免疫標記技術的層析法;將沉淀反應中環狀沉淀和瓊脂擴散改為多媒體示教;將凝集法鑒定細菌和間接凝集法中的抗“O”試驗、類風濕因子測定作為重點操作內容。
(2)重新組合、編排微生物學部分實驗內容
為提高學生實驗興趣,培養其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我們對實驗內容編排做了調整,將皮膚消毒試驗和咽喉部細菌檢查試驗提到革蘭染色之前,和細菌形態結構觀察安排在一起。經過培養,長出來的細菌作為革蘭染色的材料,同時對此菌做藥敏試驗。這樣安排既教會了學生細菌形態學和生理學常規檢查方法,又讓學生熟悉了臨床細菌檢驗的一般程序。檢驗標本來自學生自身有助于提高學生實驗興趣。
(3)按專業要求合理設計各專業實驗內容
在編排實驗內容時,我們根據各專業的大綱要求,充分考慮專業特點,合理設計了與專業相關的實驗內容。如護理專業設計的是手指上細菌的檢查,包括分離培養、革蘭染色。增加了空氣中細菌數檢查,紫外線殺菌的效果觀察,高壓蒸汽滅菌效果的觀察;臨床專業實驗內容重點放在疾病的診斷上,如肥達氏反應、外斐氏反應、抗“O”試驗、乙肝五項檢測和藥敏試驗??谇会t學技術專業用齒垢作為革蘭染色材料,各論部分增添了口腔厭氧菌檢查。
2.圍繞教學目標,提高學生參與主動性
(1)根據實驗教學目標,設計自主性實驗
根據實驗教學目標,引導學生設計自主性實驗。讓學生自己動手制作培養基,把自己的手指及口腔中的牙垢的病材進行自己接種培養,自我觀察,自我鑒定。這樣,學生不但了解到了細菌在人體中分布,而且看到了自身體表都有哪些細菌的存在,提高了學生對消毒滅菌的重要性的認識。因為是自身細菌的檢查與培養,更加提高了學生興趣性。結果證明,實驗小組把一些必要的試驗(紫外線殺菌試驗、消毒與滅菌試驗、革蘭氏染色試驗)穿插在系列試驗中進行,重點突出,目的明確,步驟清晰,便于學生預習、自學試驗操作。
(2)成立實驗興趣小組,培養學生動手能力
通過成立實驗興趣小組,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興趣小組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到實驗室做一些包括所用玻璃器皿的清洗、包扎、培養基和試劑的配制、滅菌、檢測結果的觀察、分析,實驗完成后材料的后處理和玻璃儀器的清洗等工作??陀^上去除了學生對教師的依賴心理,提高了學生主動獵取知識的積極性,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利于學生能力的培養;二是強化微生物的基本操作技術,提高學生自己動手的能力。改變了過去教師做示教,學生全圍在教師身邊看,但要看清楚教師的正規操作方法是很困難的。對興趣小組學生開放了微生物實驗室。實驗室全天對學生開放,學生們都是安排大塊的時間來實驗室做實驗,實驗指導教師隨時進行指導。通過該綜合大實驗,學生不僅可以掌握臨床病原微生物指標檢測方法,也鞏固了以前所學的微生物基本操作技術:如培養基的配制,滅菌鍋的使用,微生物無菌操作技術接種、培養,革蘭氏染色,抗體的制備等技術,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實驗動手能力,把所學基本技術連貫起來用于實際工作中。
3.仿真實驗教學
根據實驗教學目標,在實驗教學中引入病例分析,不但能將理論知識和實際臨床相結合,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和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該實驗教學手段可以有力地提高學生的“三會”能力,即“會開化驗單、會看化驗單、會分析和應用化驗結果”。具體做法是深入教學醫院精心挑選適合教學目標的臨床病例,在做實驗前供學生討論,自主設計仿真實驗。如我們從臨床醫院取一部分病人標本培養未知細菌標本,讓學生根據實驗目標,設計分離培養方法,自己接種、培養、鑒定、報告。讓學生不但掌握鑒定要點,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臨床思維能力。另外在課堂上教師鼓勵學生提問,使用表述和反饋等學習方法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甚至請患者進課堂講授親身經歷,課堂氣氛活躍,教學過程能吸引學生注意力,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參與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