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成長故事手抄報范文

時間:2023-04-03 04:38:2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名人成長故事手抄報,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名人成長故事手抄報

篇1

課標對不同學段的語文綜合性學習有明確的目標,準確把握這些目標是確定綜合性學習活動主題的重要依據。要從橫向、縱向尋找學段目標的關聯點,從而循序漸進,螺旋上升。盡管各學段綜合性學習活動內容呈現的次數、方式、時間不同,但都與教材內容緊密聯系,課內與課外也都緊密聯系。要從四條主線(問題主線,觀察主線,資料主線,表達主線),兩個重點(活動重點,合作重點)等方面去準確把握各學段學習目標,以便更好地實施綜合性學習活動。

重視各個學科或活動的互相融合是確定語文綜合性學習主題的重要因素。課標要求“提倡與其他課程相結合,開展跨領域學習”。這是語文綜合性學習的實施重點之一。比如第一學段美術課有葉貼畫,第三學段勞動課有采集制作葉子的實踐。抓住這些知識的結合點,以語文課程加以整合,就可以開展相關的語文綜合性學習。比如在三月份開展“添綠小雷鋒,競相美校園”德育活動,讓低段學生給花卉寫名片、為活動寫口號,中高段學生可寫活動片段或過程,以習作的方式進行交流。挖掘生活資源,找準語文學習的切入點更是確定語文綜合性學習主題的重要途徑。孩子們生活中感興趣的物和事都能為語文綜合性學習提供極其難得的素材。比如圍繞著一個蛋糕孩子們有無盡的話題,有做不完的文章??梢話伋觥暗案馊f象知多少”這樣的主題。根據學生的興趣和能力,教師可引導學生梳理、整合出一系列的子問題:讀有關蛋糕的故事,唱有關蛋糕的歌曲,查有關蛋糕的營養學知識,搜集各式各樣的蛋糕圖片,親臨蛋糕店體驗蛋糕的制作,上網查詢了解不同品種的蛋糕適合的不同節日,寫出這次活動的經歷……從生活中確定一個主題,衍生出若干個子課題,這種因時制宜,身臨其境的教學,學生興致高,效果好。

二、利用范例引路,指導設計活動方案

相較于課文教學,語文綜合性學習所涉及的知識面廣、籌劃及開展的時間跨度長、空間不確定性因素多,組織過程存在工作量大、工作頭緒繁多等諸多難題。一些教師過于強調學生主體地位與活動自主,任由學生信馬由韁、隨心所欲,這是不可取的。開展綜合性學習,教師必須當好參謀,指導學生設計活動方案。

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活動方案的設計可“三先三后”:先扶后放、先簡后繁、先仿后創。起初,教師可提供比較簡單、學生易于模仿的活動計劃表為范例進行引領。表格上主要體現幾個項目:活動內容、活動時間地點、活動方法、具體分工、展示形式、安全注意事項等。有了前期的模仿基礎,就可以放手讓學生自行制定。一位教師在圍繞“成長的故事”這一專題開展活動時,先讓學生在學習紙上寫下自己感興趣和想探究的問題,教師引導梳理,產生了學生各自感興趣的小主題。接著學生合作寫出“超越名人組”活動計劃書。其中分工部分是這樣的:①閱讀;②資料收集整理;③編輯手抄報;④分配講解員;⑤制作報告會幻燈片;⑥寫讀后感。這個部分明顯存在分工不明確的毛病,職責沒有落實到人,活動時就易產生小組成員互相推諉等現象。于是,教師提供了必要的模仿范例,小組開會商議,做了補救調整工作,成員的分工明確到位,人盡其才,使得活動方案完整可行。

三、注重合作與實踐,開展學習活動

一次綜合性學習活動往往要承擔多項任務,要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要提高學生觀察、記憶和語言交際能力及探索創新等實踐能力,但最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綜合運用語文知識和能力來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語文綜合性學習“五重”(重整合、重運用、重過程、重實踐、重全員參與)來看,實現目標的關鍵離不開實踐過程中的學生合作、師生合作。要杜絕部分學生“等、靠、要”思想,發揮全員參與創新的精神。比如開展“成長故事”綜合性學習活動,制訂活動方案后,在各小組長的帶領下,組員按照分工要查閱資料、查看實物、實地采訪考察、拍照等,除了必須整合、運用自己學到的各學科知識外,同時還要積極地向伙伴尋求幫助,尋求解決問題的最好方法,形成有獨特個性的結論。在施行活動方案時,我們發現一個現象:同樣的人員,同樣的任務,同樣的分工與合作,“先分工再合作”與“先合作再分工”完成任務的效率不一樣。比如“成長的故事”采訪組在采訪校長時,發生了意外,提了一個問題:“校長,您看到我們學校發展成這樣高興嗎?”接著沒詞了。顯然這樣的采訪沒能達到目的,活動沒成效。回去后,采訪組成員就出現的狀況進行剖析、交流,發現最主要的原因是分工前沒有合作,負責采訪的同學“單槍匹馬”,對采訪的問題想當然。小組成員集思廣益后調整了計劃:①樹立信心,相信自己會做好,采訪不怯場不忘詞;②采訪時應有禮貌,注意文明用語;③重新整理幾個采訪問題并寫在筆記本上。后來,這個小組的采訪活動取得了圓滿的成果。

四、注意成果展示與生成,增強活動效果

成果展示既不是堆砌原始材料,也不是原始資料的簡單呈現,而是呈現通過學生們的分析、加工、篩選、甄別,融入他們的理解、情感,并具有學生們的個性和特征的材料。語文綜合性學習的展示形式很多,如制作成卡片、示意圖、手抄報、錄音、照片、日記……要根據整理后的資料選擇適合的方式進行展示。

仍以前文提到的“成長的故事”專題活動為例。根據學生收集的材料梳理成三部分制作成課件展示:第一部分是“成長記錄卡――就這樣慢慢長大”,把學生們收集到的自己嬰兒期、幼兒期、童年等不同時段的成長相片,按順序做成PPT并配上旁白、音樂。第二部分“手抄報――成長的足跡”,有的是一份版面涉及多人成長故事,有的是個人專版。第三部分“優秀習作――成長路上,與你分享”,多以小學階段的日記、習作為主,記錄成長過程的快樂與憂愁、失敗與成功、迷茫與頓悟,既有故事也有感言。交流展示之后,學生依然對活動的話題興趣盎然,由人及己感慨不已,有了新的體驗和認識。教師因勢利導,把成果展示當成新的綜合實踐活動的開端,把新生成的問題探討引向深入。

篇2

1 教學內容的開放

《語文新課程標準》提出,語文課堂教學要用教材而并非教教材。這樣,我們就可以對現行教材中內容滯后、不適合學生學習的文本舍去,讓學生學習一些新的、散發著時代氣息的、適合學生學習的好文章、好作品。如在學習新聞消息時,詳細學習了《百萬大軍橫渡長江》后,學生已掌握了有關新聞的知識,就不必再講《解放南陽》了,可拿來報紙讓學生閱讀,讀自己熟悉的、感興趣的新聞,從而進一步掌握新聞的特點、結構及寫法。并讓學生嘗試寫一些新聞,報到我們周圍的事,可鼓勵學生辦《班級日報》、《校園周報》等。如學習《蘆花蕩》時,我們可觀看一下電視連續劇《小兵張嘎》的視頻片段,去體會小說中的充滿詩情畫意的環境描寫、白洋淀軍民的抗日樂觀主義精神、去體會小說中戰斗的詩情畫意。還可以去課外閱讀孫犁的《荷花淀》、《白洋淀》進一步去體會白洋淀派的小說風格。如我們學清照的詞時,可不必按照教材編排,可自行創作設計《走進李清照》,把她的前期作品《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和她的后期作品《醉花陰薄霧濃云愁永晝》放在一起學習,這樣去了解李清照的生平經歷、悲歡離合。尤其是去理解其作品哀愁婉約的風格。這樣,我們自選文本,去尋找作品的想象空間,去挖掘作品的深層意蘊,靈活的運用教材,讓教學內容走向開放。

2 教學形式的開放

開放性語文課堂的形式應是不拘一格的,但內容決定形式,豐富多彩的形式又促進了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如對詩歌、散文教學,我們可舉行配樂朗誦會,并自制背景畫面,加深對作品的理解;如小說、戲劇教學,我們可以編排課本劇,以演促讀,以讀促寫,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鑒賞能力。甚至可以讓學生用手機攝像,刻錄光盤,進行觀賞,交流欣賞。如說明文教學,在充分學習的基礎上,可讓學生選取畫面,制作解說詞,進行解說。學山水游記,也可讓學生制作解說詞,做一回導游。作文課上,可讓學生敘述生活故事、成長故事、傳奇故事等,舉行故事會;也可以針對某一話題,舉行演講賽;針對某些觀點,舉行正反雙方辯論賽。也可以采訪一個人,做一回小記者;也可以對文本深入挖掘,大膽地與本對話……教學形式的開放,也必然帶來作業訓練的開放,這樣,學生的作業也不局限于題山背海之中,學生的作業也可以讓他們創作、編排課本劇、準備故事會、演講賽、辦手抄報、搜集鄉土文化,到民間采風等。教學形式的開放,作業訓練的開放,必將給學生帶來學習語文的廣闊天地。

3 教學思維的開放

長期以來,我們一般習慣于求同思維。因此造成學生思想僵化,以致我們的學生一個個都像從流水線上生產出來的產品一樣,缺乏個性。面對蠟燭,學生總要歌頌無私奉獻的老師;面對鋪路石,學生總要歌頌默默老做的養路人;面對風雪中的梅花,學生總要抒發不畏嚴寒的情懷;面對中秋圓月,學生總要想到臺灣的統一……在學生的頭腦中,高尚與卑下,正確與錯誤,偉大與渺小,正義與邪惡,仿佛都已早有定論。因此,在他們筆下,黃鼠狼永遠是沒安好心,狗咬耗子永遠是多管閑事,中途睡覺的兔子永遠是驕傲的象征,不懈爬行的烏龜永遠是執著的典型;麻雀自然是不能歌頌的,老鼠自然是不能同情的。作為教師,我們完全可以打破思維的固定模式,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去構建開放性的語文課堂。如在學習《論雷鋒塔的倒掉》時,當我們對象征封建勢力的雷峰塔,對封建衛道士法海批判的同時,我們也可反彈琵琶,逆向思維:白娘子的確是妖,法海執法無情,鐵面無私,制止人妖結合無可非議。也就理應歌頌了。我們也可以讓學生充分利用文本資源,結合課文內容,讓學生練習續寫、改寫、擴寫,培養學生的想象思維。如學了《孔乙己》后,學生可以想象孔乙己的結局。有的學生想象孔乙已貧困潦倒、饑寒交迫中悲慘死去。也有的學生想象孔乙己遇到貴人相助,奮發讀書,科舉高中,重回魯鎮任父母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