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宰玩偶范文
時間:2023-04-09 07:27:2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主宰玩偶,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如今,我長大了,已不再擺弄當年的小兵人。然而,各類玩偶卻從不曾離開自己身邊。借勢動漫文化的浪潮,伴隨著觀念的更新和技術的進步,玩偶家族日趨龐大,玩偶的種類層出不窮、花樣繁多。毛絨玩具、公仔、人形娃娃和機器人玩偶等,不論從外形設計還是其人物設定,都表現出人們越來越豐富的想象力。玩偶早已在社會各個層面都占據了一席位置,哪怕在超市買菜,你也許也能在貨柜上看到與你親切招手的水果造型玩偶。玩偶們不再僅被當作孩子們的玩具,它們的世界與人們真實生活間的關系也越發緊密。
當然,玩偶并不只屬于現代。有學者考證,如果將以樹枝、泥土、石塊等為原料的最初的玩偶形態算在內,它的歷史應該與人類制造勞動工具的歷史一樣長。玩偶不僅被看作傳承民族文化的符號之一,還反映了不同歷史時代的社會生活與人文思想。一句話,玩偶就是真實生活的寫照,虛擬與現實從來都不分家。
玩偶的故事以現實生活為藍本,由玩偶構成的世界卻總能給人帶來超現實的想象,而每段超現實的旅程都映射著把玩者的所思所想。這恐怕也是玩偶在當代文化體系中日益多元化和流行的重要原因之一。
篇2
童年的記憶總停留在玩偶的世界里?!堆笸尥藓托⌒芴琛返臉啡こ涑庵麄€童年。不曾記得有多少個玩偶被拆成獨眼,卻記得總會有它們的陪伴,等待春天小燕子穿著花衣飛來。童年的回憶如兒歌般歡快,無邪的童聲唱著無邪的歌。
在一年又一年的燕子飛來又飛去中背起了小書包。不記得當時會不會把1加1算錯,卻猶記得“小么小兒郎,背著書包上學堂……”。在歌聲中,書包變得沉重,不再是跑跳著上學,而是踏著沉穩的步子,一步一步地走,兒歌的身影已淡去,耳邊是“鮮花曾告訴我怎樣走過……”。那是甜美的夢的歌聲,帶著心中的希望,一路走來。在校園民謠中成長,青春開始萌芽。
路已越走越遠,歲月的痕越劃越深,我已走向蛻變。早已不會無邪地望著天空問那是誰的眼睛在閃而是聽著憂郁的藍調,望穿天空,等待天際的一米陽光。不會在意歌詞在詮釋什么,而是隨著曲調,調動著自己的感情。在憂郁的藍調中,思索著人生,或許也在走向成熟。
黃昏的夕陽落下,或許還沒有到望著夕陽回憶的年紀,但還是會不禁看那染紅了的天邊想象著蒼老的音樂,想象著那些伴著蹣跚的腳步的曲子。
歲月的碟還在刻著,留聲機上,歲月的碟旋轉著,回憶的歌正在吟唱,觸摸著歲月的痕,聽著歲月那亙古的歌,繼續走著。歲月如歌,歌如歲月
無聲的歲月,如水銀滑落指尖.那般的輕柔,就像黑夜隱退黃昏,悄悄地,帶走了如絲般的記憶.張開手掌,看不到歲月流逝的痕跡,耳畔,和諧的節奏響起.歲月,原來是一首歌.
"叮咚,叮咚````”如歌的歲月響徹漫長的黑夜,恰似一汪春水付諸東流.昔日的秋風秋雨瞬間彌漫在腦后,輾轉難眠的每個夜晚之后,該何去何從,笑而無語。“天下之大,何處是我的棲身之處”歲月啊,歲月,停下你奏鳴的節奏,給我深思的那一刻,讓我徹悟,是去選擇人生,還是讓人生主宰我們,春秋替換,回首如煙往事。歲月啊,歲月,你流逝的每一刻,我走過的每一步,都未曾留下痕跡。
就像歌聲,振動著耳膜,那么耐人尋味,卻無跡可尋,記住的,只是震撼心靈的那種旋律。
“陽光總在風雨后,烏云后有晴空``````”歲月如歌回蕩在瓦藍的天空中,正如一語驚醒夢中人.過往的飄渺回憶霎那間煙消云散.沐浴著清風的吹拂,每個短暫的日子,該如何.笑而自信.縱使歲月如歌,依舊感覺得到音符在跳動.歲月啊歲月,讓我去超越自己,去追逐夢想.寒冷的冬季,眺望夢想的太殿,歲月啊歲月,你跳動的每一秒,我邁進的每一個腳印,和煦的陽光都在閃爍. 就像音律,回蕩在耳際。那么誘人深思,輕輕地拂過臉頰。感覺歲月在刷新記憶,那美妙的歌聲時刻在挑撥著。
有一種感覺,叫妙不可言;有一種默契,叫心照不宣;有一種思念,叫綿綿不絕;有一種感慨,叫歲月如歌。
歲月如歌,撥動著心底的音!
那是一首歌.
篇3
千百年來,人們一直追尋著自己的根。然而,古代由于人類對于科學的無知,對自己的認識也只能停留在寄托于幻想。
古代中國在民間,開天地,女媧造人這樣的故事一直流傳著,人們認為自己只是神仙悶了用泥巴捏出玩偶。他們供奉天神,認為人就源于此。這個思想在神州沃土中埋藏了幾千年……
古代西方,人們信上帝,上帝是無上的真神。人們認為人是從上帝造亞當、夏娃起開始活躍在這大地上的。直至今日,人們對上帝還懷著無比崇敬的心,認為上帝是人類的創造者。這個思想也在西方生根發芽,今日仍枝繁葉茂。
這些就是所謂的“神創論”,是人類在懵懂的童年給自己下的一個定義。它們更是給人類起源這個難題增添了一層神秘的面紗,使人類渴望尋根的夢想更為迫切。
時光飛逝,漸漸地,隨著人類掌握了科學知識,世界更是一下子成了人類主宰的天地。但人類的追尋依然未停,也不會停止。直至1860年達爾文提出的大膽理論才打破了人們從前的無知。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
篇4
千百年來,人們一直追尋著自己的根。然而,古代由于人類對于科學的無知,對自己的認識也只能停留在寄托于幻想。
古代中國在民間,開天地,女媧造人這樣的故事一直流傳著,人們認為自己只是神仙悶了用泥巴捏出玩偶。他們供奉天神,認為人就源于此。這個思想在神州沃土中埋藏了幾千年……
古代西方,人們信上帝,上帝是無上的真神。人們認為人是從上帝造亞當、夏娃起開始活躍在這大地上的。直至今日,人們對上帝還懷著無比崇敬的心,認為上帝是人類的創造者。這個思想也在西方生根發芽,今日仍枝繁葉茂。
這些就是所謂的“神創論”,是人類在懵懂的童年給自己下的一個定義。它們更是給人類起源這個難題增添了一層神秘的面紗,使人類渴望尋根的夢想更為迫切。
時光飛逝,漸漸地,隨著人類掌握了科學知識,世界更是一下子成了人類主宰的天地。但人類的追尋依然未停,也不會停止。直至1860年達爾文提出的大膽理論才打破了人們從前的無知。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
篇5
ACG是什么?ACG指的是動畫,漫畫,游戲的總稱。在二次元這個“桃花源”中,做你未曾想過的,腎上腺加速,興奮不已。
起初是一些有共同興趣愛好的人一起,勢力單薄,而后不斷擴張才有了今天這般規模。說到規模這個問題,我曾有幸去過幾次漫展。人一次比一次多,不久前在我們這兒又舉辦了一次,非常震驚。令我不敢相信的是票供不應求,來買票的彎彎曲曲最后排到了大路上,進入漫展中總是有一種擁擠的感覺,比肩繼踵。漫展中最少不了的就是周邊。周邊對ACG的經濟效應推動真的是令人刮目相看,琳瑯滿目的二次元商品周邊,瞬間搶購一空,珍藏版的玩偶頻頻高價令人吃驚。
曾經的二次元,不過在線上交流,在私底下擁有一個自己的夢卻不敢實現。曾經的二次元就像在懸崖邊的雛鷹,想張開翅膀翱翔卻又恐懼著這不能達到的高度。曾經的二次元,它就是二次元,有一堵看不見的墻,堵住了心,不斷怎么掙脫,它就是這么殘忍。
如今的二次元,不僅能在線上交流,在線下我們依然能有許許多多的見面時間,能夠通過話題結實許許多多擁有共同愛好的人,能夠不再畏懼,不在害羞,講自己心中的對二次元的愛流露出來。現在的二次元就像是羽翼豐滿的雄鷹,在自己的一片天空下,想要征服藍天,擁有勃勃壯志?,F在的二次元,它不僅僅只是二次元,不斷捶打,終于打破了這所謂的次元壁,不斷在三次元中見到,如Cosplay,二次元音樂在三次元中大放光彩,現代舞蹈的發揚等等,不勝枚舉。
為什么二次元文化如此繁盛?首先是他們的平臺,最近幾年幾位視頻網的“后起之秀”大放光彩,ACfun,Bilibili,D站……都是為興趣愛好而生的。直播行業中點開你會發現有許許多多的游戲直播。直播行業可能是曇花一現,但是ACG火了這么多年,有增無減的是他們的名氣,是他們的態度,是我們的信念,是更多的理解。其次,80,,90,00后在這個時代絕對是推動者,從小接觸了這些新穎的玩意兒,小時候的影響可能會影響終身的觀念,所以,不容小覷。第三則是名人效應和從眾效應,名人效應是剛開始ACG發展的時候用的一個手段,而從眾效應則是越來越紅不斷勇攀高峰的原因。中國人就喜歡湊熱鬧,什么地方熱鬧就去哪里,本來是路過,后來轉為粉絲了。第四則是為什么轉為粉絲的這個過程,當路過的時候發現這個文化還不錯,吸引住了,ACG從此一發不可收拾。
篇6
但是,如果從整個澳大利亞文學發展史來看,這篇札記作于澳大利亞文學“新浪潮”運動前夕,“新浪潮”運動的主要思想就是強調澳大利亞文學的本土性和原創性,因此這篇札記可以看成是澳大利亞“新浪潮”運動的先聲。威廉森這種從澳大利亞本土出發的戲劇創作思想一直到成名后也沒有改變。在1974年戴維•威廉森致吉米•麥克內爾的一封信中,他曾提到:有一種惡作劇式的,喜歡挑剔的自卑心理深深地埋在澳大利亞人的心靈深處,他們認為在澳大利亞沒有什么值得寫的,但仍可能有人會寫它,畢竟我們都是“罪犯”的后裔。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強烈的本土意識是威廉森創作思想最顯著的特征。然而,這種強烈的本土意識不是憑空而來的,它是澳大利亞文學史上“新浪潮”運動的產物,當時的社會背景更為本土化作品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新浪潮”運動有著深刻的社會背景。二戰以后,澳大利亞的物質生活日益豐富,這帶來了道德觀念和意識形態的變化。澳大利亞人本來就缺乏堅定的信仰,在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的劫難后,對原有的薄弱信念也開始動搖了。數十萬猶太人慘遭屠殺,落在長崎和廣島的原子彈脫去了無數無辜的生命,對此人們不禁要問:仁慈的上帝究竟是否存在?如果他還在冥冥之中主宰著人類的生活,他對人類的疾苦是否還會繼續關心?人們普遍懷疑自己是否有能力構建一個更好的社會。于是,信仰危機滋生了虛無主義,虛無主義又導致了享樂主義,而豐富的物質生活又為享樂主義提供了溫床。舊的道德規范被沖破,一個又一個的被突破:吸毒和性解放成了時髦,原來被視為犯罪行為的同性戀非但得到法律的認可,還被社會主流所接受;避孕藥在年輕人中間廣泛使用,并成為婚前的保障;妓院由秘密走向公開,并為法律所允許;浴、演出開始流行;報紙、廣播、電視臺、舞臺上隨意使用不堪入耳的“Fuck”??梢哉f,這個時代對廣大的澳大利亞人來說是一個無所顧忌的時代,一個尋求享樂的時代。
戰后社會的這些新變化既是社會進步的表現,也帶來了諸多的社會問題,這些問題引起了澳大利亞作家和藝術家的思考。他們開始深入人的內心,探究人的本質及其命運;探究人類痛苦的根源以及上帝是否應對此負有責任;有的作家則深感人類面臨著新的危機,因而為此苦苦探尋著出路,認為只有經歷肉體上的痛苦才能達到靈魂的最后升華。
澳大利亞戰后戲劇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走向“新浪潮”的。在二戰以前,與其他西方國家比起來澳大利亞的戲劇起步較晚,發展也不快。由于這種先天不足,戰后戲劇界一時很不景氣。一直到1955年才出現了劇作家雷•勞勒的《第十七個玩偶的夏天》,這標志著澳大利亞戲劇的成熟。十多年后,艾倫•西摩創作了另一部反映兩代人之間代溝的劇作《一年中的一天》。但是,這兩部作品都是按照傳統戲劇模式創作的,在內容和形式上都沒有革新。六十年代初,在文壇巨臂懷特的戲劇觀念和創作影響下,興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新浪潮”運動,“新浪潮”戲劇家們創辦了“拉馬馬劇院”作為試驗場地。新戲劇在內容上帶有荒誕色彩,以刻畫多重性格的主人公內心沖突代替傳統中籍以推動情節的人與外部世界的沖突以及人與人之間的沖突。粗俗的、口語化的甚至帶有濃烈方言味的生活語言代替了典雅、規范的書面化語言。技巧上拋棄了三幕正劇的傳統格局,采用較為靈活的多幕獨幕不一的方式,不在講究一波三折的戲劇情節,而以零散的場景取而代之?,F代小說中慣用的象征主義手法頻繁地出現在新戲劇中。但是,盡管新戲劇作家們在多方面力圖標新立異,劇本所反映的卻是當代澳大利亞的風土人情,而且滿是“澳味”十足。“新浪潮”運動肇始于懷特,其后的開路先鋒有羅西•休伊特,后隨者有杰克•希伯德等人。然而,加入“新浪潮”運動行列,而且成為最受觀眾歡迎的劇作家則非威廉•戴維森莫屬。
戴維•威廉森成就豐碩,他的劇本往往連演不衰。1983年,他被澳大利亞政府授予“澳大利亞勛章”。1998年,被澳大利亞博物館譽為“澳洲百件現存國寶”之一。他的作品成功地讓澳大利亞人在舞臺上看到了自己的形象。
參考文獻:
[1] Brain Kiernan, David Williamson, in Hu Wenzhong (Ed.), Collected Papers on Australia Studies in China, Xiamen: Xiamen University Press,1992.
[2]Letter from David Williamson to Jimmy MacNeil, 10 March 1974, Currency Press files.
篇7
關鍵詞: 女大學生 女性意識 角色定位
當代女大學生是集現代人、女性、知識分子于一體的特殊群體,一方面,她們受現代文化的影響,追求進步,努力進取,渴望在學業、事業上取得較大的成績。另一方面,受傳統文化的影響,在現代社會中對自己沒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有的僅將自己人生的目標定位于一心一意做一名賢妻良母式的家庭婦女;有的羨慕男性在一定程度上比女性自由,恨不得將自己變成男兒身。這些都說明當代女大學生女性的自主意識沒有真正覺醒,存在女性意識的缺失,還需要對其進行女性意識的培養。
一、女大學生女性意識的缺失
什么是女性意識?南開大學教授喬以剛認為,女性意識可以從兩個層面上理解,一是以女性的眼光洞悉自我,確定自身本質、生命意義及在社會中的地位;二是從女性立場出發審視外部世界,并對其加以富于女性生命特色的理解和把握。而學者羅婷這樣說:“女性意識也就是性別意識,是對女性的角色、地位等問題的認識,是女性作為人的價值的體驗和醒悟。”(劉素玲:《談當代女大學生的自我實現》,北華航天工業學院學報,2007,08)對于“女性意識”的概念縱然有不同的表述,但其核心觀念是相同的,那就是充分肯定女性自身的價值,強調維護自身的利益。
在中國,婦女解放運動也轟轟烈烈地進行了近百年,表面上女性是解放了,走出了家庭,走入了社會,但在思想上,多數女性包括知識女性,女性的自主意識并沒有真正形成。在現代教育中表現為女大學生女性意識的缺失。
1.向傳統觀念復歸,成才意識淡薄。
在傳統文化環境中,男性始終處于主導地位,而女性卻處于依附地位,女性的命運被牢牢地掌握在男性手中,成為男人的附屬品?!澳袕娕酢?、“男尊女卑”、“夫貴妻榮”、“女子無才便是德”、“男主外女主內”、“三從四德”、“夫唱婦隨”、“女為悅己者容”等思想禁錮一代一代的中國女性,像一把沉重的枷鎖鉗制著女性自身的發展。即使是在現代社會,雖然女性受教育的程度越來越高,地位也不斷提升,但幾千年來的文化心理已經成為了一種集體無意識根深蒂固地植根于人們的頭腦之中,這種思想直接危害著當代女大學生的生活、學習和工作,她們在現代意識與傳統意識之間徘徊,不知如何定位自己、塑造自己。
一些女大學生在陳舊思想的影響下,存在較強的依賴心理,自身的成才意識淡薄。他們認為女性“干得好不如嫁得好”,把選擇好丈夫、建立家庭、生育孩子作為人生追求的目標。即使是讀大學也僅僅是為了將來能多一些機會接觸處于社會高層的男性,從而找到各方面條件不錯的男性作為自己的伴侶,使自己生活得安穩而舒適。每到大學生畢業離校找工作的時期,在大學校園里可以經??吹缴鐣系某晒δ惺繌堎N于校園里的專門針對于女大學生的征婚啟事。這些征婚啟事很有市場,吸引了大量年輕貌美的女大學生。有的由于容貌不夠漂亮,花錢去整容,為的就是能順利找到一位已經成功的男士作為自己將來的靠山,認為靠自己的奮斗打拼不可預知的未來還不如嫁個好老公成就終生的“安逸”。為了所謂的安逸,有的傍大款,即使這位大款比自己年長幾十歲,即使自己不愛其本人也再所不惜,只要有她所愛的金錢就行,有的甚至甘于做“二奶”??傊?,“找個成功男士”、“嫁個有錢人”等已成為一部分女大學生的共識。
有的女大學生還總是按照傳統的審美標準將自己努力塑造成一位溫柔賢惠的女性,認為只有這樣的女性男人才喜歡、認可。特別是她們看到某些個別的事業有成的女性在情感、婚姻上的不如意后,更是堅定地認為女性寧可柔弱、小鳥依人,也不能變成女強人。她們害怕特別成功,認為事業心強、能力強、成就高的女性,常會具有較多的男性氣質,因而失去女性特有的溫柔,使得男性不愿意接近,于是有的女大學生寧可裝作不懂,也不愿表現得處處很優秀。
2.對自身女性角色的盲目抗拒。
女性的柔弱、怯弱、自卑、依附、平庸等弱點,加之在就業時一些用人單位對女性的苛刻要求甚至僅僅因為是女性就拒之門外的現實,使得一些女大學生對自身的性別角色產生抗拒、排斥反應,她們十分痛恨傳統社會對女性的角色定位,以及對女性的壓迫、約束,希望自己能夠擺脫超越這些束縛。為了表現自己的反抗,為了實現自己心目中認為的“男女平等”,她們努力使自己在外表、性格上變成“男性”,常常以一種孤芳自賞的姿態對待周圍的人,在使自己變得獨樹一幟的同時,卻很難與周圍環境融合。她們常以一種蔑視的眼光俯瞰著人們,然而在遠離了別人的同時也孤立了自己,使自己的人生顯得孤獨寂寞。
二、女大學生女性意識的培養
法國女性主義的先驅西蒙?波伏娃在《第二性》中從生理、心理、社會、政治、歷史的角度重新對女性進行了剖析,她宣稱“一個女人之為女人,與其說是‘天生’的,不如說是‘形成’的”(朱艷美,趙媛媛:《女性主義與當代女大學生的現代女性意識》,鞍山師范學院學報,2005,6)。這個“女人形成”論對后來全世界的婦女解放運動產生了重要影響,同時也充分說明對女大學生進行現代女性意識培養的重要性。
1.從心理上克服女性的依賴性和盲從性。
作為新時代的知識女性,作為一個社會人,女大學生已經不再是男性的附屬品,要學會用自己的智慧、能力和行動主宰自己的命運。19世紀英國女作家勃朗特的《簡?愛》塑造了一位有著強烈獨立意識和女性意識的女主人公,女主人公簡?愛沒有美麗的容顏也無豐厚的經濟基礎,但是她憑著自己的聰明才智、高尚的道德品質和獨立的人格贏得了自己的愛情。女性的獨立意識既是女性自我覺醒的體現,又是女性對“父權制”、“男權主義”的一種積極有效的否定和反抗?,F代女大學生完全有能力去尋找一種區別于男性的獨立性的存在,從而找到自身存在的價值。女性應憑借著自己的能力獨立于男性面前,徹底改變整個社會對女性的傳統看法,從而提高女性的社會地位。
2.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主宰自己的命運。
(1)正確認識自己的能力。長期以來,人們都普遍認為女性的先天條件決定了女性不能在事業上有所成就,甚至女性自己都認為在事業上無法和男性相比,懷有這種思想的女性索性放棄了對學業、事業的追求,一心追求著心目中認同的完美的家庭生活。而實際上男性與女性在智商、能力上只存在發展上的差異,沒有高低之分。經有關專家研究表明,在認知方式上,女性的閱讀能力比男性強,注意力較男性要集中,靠書本和課堂獲取知識的能力也強于男性;在思維方式上,女性形象思維能力較強,且具有較強的語言天賦。
(2)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娜拉是易卜生《玩偶之家》中的女主人公,她當初成天滿足于自己所謂的幸福家庭中,但是她后來覺悟了:自己原來僅是丈夫的傀儡,于是她走了。然而她能走多遠呢?魯迅在《娜拉走后怎樣》中說,娜拉走后只有兩條路:不是墮落,就是回來,因為她口袋里沒錢。獨立的前提是要有經濟能力,沒有經濟的獨立就沒有人格的獨立,而經濟的獨立是需要提高自身能力才能獲得的。
3.做好女性自身的定位。
(1)對女性角色要有明確定位。中國傳統文化中強調的是女性的家庭角色:相夫教子,而隨著婦女解放運動的開展,社會的發展進步,女性開始進入社會,接受教育,參加工作,承擔起了社會角色。因此現代社會的知識女性承擔著雙重角色:社會角色與家庭角色,兩者缺一不可。女性切忌為了家庭角色而放棄社會角色。因為不管是男性還是女性,首先是作為一個人、一個社會的人而存在,要努力實現自己的社會價值,積極參與社會的創造。對于家庭勞動,社會是不肯定其價值的,不給家務勞動以一定的經濟報酬,如果為了家庭而放棄事業,女性就失去了獨立的經濟能力,成為了男性的附庸,在社會上屬于從屬地位。所以傳統的男主外女主內的家庭模式對女性實際上是不利的。西蒙?波伏娃曾說,“許多年輕夫婦的家庭,給人的印象是夫妻完全平等。但若丈夫是一家經濟的唯一負擔者,這種平等便只是一個錯覺,他們依照他的工作地點決定他們的居處;她跟著他從城里搬到鄉下或從鄉下搬到城里,甚或搬到遠方或外國去;他們的生活水準依他的收入而上下;他們的生活節奏隨著他的職業上的要求而緩急;朋友和郊游也往往在他的行業范圍之內。他比妻子更積極于參加社會活動,所以在知識、政治和道德上,他仍是指揮者。而且,對于不能自立的婦女,離婚只不過是一個空的理論”(西蒙?波伏娃:《第二性―女人》,第258頁,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86年)??傊?,女人什么時候都不能失去自我。
(2)對女性的品格特征、性格氣質要有明確定位。女性天生具有自己不同于男性的品格特征、性格氣質,如細致、隨和、體貼、忍耐、善良、溫柔、無私。這是女性與生俱來的,不要因為婦女解放、實現男女平等而放棄作為女性特有的美好品質。男女平等是男女地位的平等,而不是男女性格、品質、氣質的同一。女性意識的覺醒不是將女人變成男人,而是在保持女性獨有的美好特質下的社會價值與自我價值的最大化實現。
總之,當代女大學生應努力提高自己的女性意識,一方面在生理、心理上保持女性的特點,另一方面積極地參與社會生活,平衡好女性的社會角色與家庭角色,最大程度地體現包含性別又超越性別的價值追求。
參考文獻:
[1]西蒙?波伏娃.第二性[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86.
[2]劉素玲.談當代女大學生的自我實現[J].北華航天工業學院學報,2007,(8).
[3]朱艷美趙媛媛.女性主義與當代女大學生的現代女性意識[J].鞍山師范學院學報,2005,(6).
篇8
文/謝華蓉
新頒布的《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要,愛護學生的好奇心,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就是要改變學生傳統的學習方式。那么,在新課改語文學科中如何運用這一學習方式呢?以下便是我的一些粗淺的想法。
一、創設情境,激趣
小學語文課本里有不少文章是蘊涵著深情厚意的,如何讓學生體會作品平淡的文字下蘊涵的深情。有的時侯,僅僅靠對課文字字句句的分析是難以奏效的。要報一種大語文的觀念,跳出課堂,語文要與生活相聯系。從課內到課外,然后又從課外再回到課內,這個時侯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已經上了一個臺階。
比如在《我看見了大?!愤@篇課文中,現在的孩子多為獨生子,對母親較有感情,卻對父親頗多怨言。應該說難以理解渴望課文里的父親對孩子的一片深情,在教學過程中,我先讓學生自由訴說自己對于父親的不滿看法,然后和學生講述了自己父親的一個疼愛我的小故事,在老師的眼中,自己的父親是一個偉大的父親。這樣,通過老師的這個故事,學生們很快明白,盡力挖掘父親對待自己的閃光點,終于明白父親對待自己的愛是深沉的,在表面上往往看不出來。老師順水推舟,抓住機會引導學生,學生終于紛紛起來述說自己的父親。從而提高了學生對課文的深刻理解和領會。
又如在教學《修鞋姑娘》這篇課文中,通過老師的講解,讓學生明白我對修鞋姑娘的態度的變化正是對修鞋姑娘誠實、善良的美好心靈的贊揚,這更說明像她那樣的人很多很多。老師結合課文,再引導學生發掘在自己身邊周圍的好人好事的故事,從而使學生能親歷生活中處處有默默無聞幫助別人的人,學生也就明白了課文中蘊涵的道理。所以做文同做人,有的時侯,要明白課文,同時也要讓學生明白做人的道理。從而激發了學生的情感,跳出課文內容的同時也是在解決課文內容。從而為學生創設了一種生活情境和情感情境,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二、激發想象,拓展自主空間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苯逃⒆觽儾灰舱缗嘀矘涿鐔幔楷F在的孩子都是在父母親的嬌慣呵斥中長大,事事多由父母祖輩包辦,缺乏主動性,缺少責任心,如果我們教師在學習上也是處處替學生包辦,學生創造的機會也就被剝奪了,創造性學習自然也無從談起。因此,我們要敢于放手,充分相信學生,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責任感,提高學生自主創新的能力,使學生真正成為“語文學習的主人”。
在網絡視頻上看到一位老師在教學《清平樂·村居》一課時,在讀準字音、初步理解了這首詞意思的基礎上,播放這首詩的朗讀錄音,結合課文插圖的放大圖畫,學生很容易就在大腦中想象出了這首詩描繪的生活情境,并很快與自己的主觀生活體驗融合起來。在此基礎上,我配樂讓學生讀詞。通過聲情并茂的朗讀,他們更深刻地感受到了詞中意境的優美和作者對農村生活情景的喜愛之情。然后我讓同學們大膽想象詞中情境,并將其表達出來,或作畫、或講故事、或表演等。學生在自由匯報成果時,爭先恐后,個個摩拳擦掌,競相展示自己感悟想象到的情境,讓大家欣賞。至此,我認為學生的潛能已得到極大的釋放,他們的創造性得到了極好的發揮,課堂教學抓住了文本而更超出了文本。
三、重視評價方式,激發合作欲望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發展與層層深入,評價發展迅速,教師的評價觀念、使用的評價方法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評價在課堂中所起的作用越來越重要,而老師在課堂中對學生所采用的隨機的、激勵性的評價,是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參與教學積極性的重要方法。
例如在教學漢語拼音聲母“j、q、x”時,我是這樣教學的:我先讓學生觀察書上插圖,猜一猜旁邊三個聲母讀什么?你的根據是什么?學生說了很多,比如:一個學生站起來說:“由公雞我猜到這個聲母讀j。”“聽他說完,我馬上表揚說:“你不僅會觀察,還會聯想,你真棒,老師要發你一朵會觀察、會聯想的小紅花?!边@時另一個學生馬上站起來說:“由氣球我猜到氣球旁邊的聲母是q的音,由西瓜我想到西瓜旁邊的聲母是x的音?!甭犓f完,我帶頭為他鼓掌。我的掌聲還沒停,馬上又有一個學生站起來說:“老師我來編兒歌記它們的音:一只公雞jjj,一個氣球qqq,一個西瓜xxx。”一節課下來,學生不僅記住了“j、q、x”的音和形,而且學生的觀察能力、口語交際能力,探究發現的意識等基本素質都得到了培養,很多地方體現了學生的獨特感受和體驗。通過這個例子,我們明顯感受到在課堂教學中利用激勵性評價語言所帶來的教學效果是多么明顯??!
四、師轉變觀念,樹立新學生觀
在應試教育的模式下,學生成了做題的“機器”接受知識的“容器”;在抹殺個性的教育下,學生成了一個模子里鑄出來的“玩偶”;在體罰、呵斥、羞辱、冷嘲熱諷的“教育方式”下,學生失去了做“人”的尊嚴;在教師主宰一切的課堂里,學生失去了“人”的自主權、參與權、“話語權”。忽視學生的個體差異,采取“一刀切”的教學策略,強調他們缺乏知識、能力和經驗的一面,從而忽視了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作用?!耙磺袨榱嗣恳晃粚W生的發展”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我們只有樹立新的學生觀,認識到學生是人,是獨特的人,發展的人,在教學中關注每一位學生,關注學生的情緒生活和情感體驗,關注學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養成。設身處地的為學生著想,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導下,創設多種多樣的教學情境,激勵學生主動參與、自主學習、自主實踐、自主探究,最終有所創造、有所發展。
篇9
關鍵詞:荷爾德林;《許貝利翁的命運之歌》;希臘情結;德意志意識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3)09-0058-03
約翰?克里斯蒂安?弗里德里希?荷爾德林(Johann Christian H?lderlin,1770-1843),是德國浪漫派文學的杰出代表。與很多天才大家一樣,在世時名不見經傳。之后被現代思想家、文論家如海德格爾、狄爾泰等的推崇,荷爾德林才成為廣泛研究和深入討論的熱點。本文主要從《許貝利翁的命運之歌》這首詩歌出發,探討荷爾德林希臘情結的具體表現。
在眾多著作中,《許貝利翁或希臘的隱士》是荷爾德林唯一的書信體小說,抒寫一個叫許貝利翁的希臘青年寫給他的德國朋友的自訴。小說將許貝利翁的流浪歷程分為五個時期。第一個時期是在主人公的少年時代,許貝利翁遇見了一個高尚的精神――亞當斯??梢哉f,亞當斯充當了許貝利翁的父親形象,是他的教導者、指引者。這一個時期是許貝利翁對親情的熱烈頌求。第二個時期是在士麥加,許貝利翁遇見了他一生最重要的摯友――阿邦達。他們徹夜長談,度過很多至樂的時光。其后,因阿邦達隱瞞其交友,許貝利翁生氣之下離開了士麥加。這一時期是許貝利翁對友情的追憶。第三個時期,許貝利翁在友人的邀請下,來到了海島喀勞亞。在這里,他尋找到他心靈的惟一,他的至美至圣――愛人笛奧瑪。許貝利翁在純潔樸素的笛奧瑪身上找到了舊日的激情、神性的精神家園。這一時期是許貝利翁對愛情的求索。第四個時期,許貝利翁為新的精神聯盟和美的神圣權力,與笛奧瑪分開,和阿邦達一道參加土耳其戰爭。在這一期間,因為種種誤會,笛奧瑪傷心而死,阿邦達也與許貝利翁分道而行。許貝利翁從此一個人孤身流浪。這一時期是許貝利翁對自由和戰爭的思考。第五個時期是許貝利翁流浪到德國,他看到此時的德國到處都是絕望的掙扎,“你看到的是手藝人,但不是人,思想家但不是人,牧師,但不是人,主子和奴才、少年和成人,但沒有人。”在德國的經歷,是許貝利翁對自身命運及整個時代的感慨。一個世人努力去追尋至樂至善、至美至圣、神性的精神,卻在命運的擺布下幻滅,最后走向孤獨虛無。
一、祥和與憂傷的兩重天
其詩歌《許貝利翁的命運之歌》是小說第二部第二卷里面的經典之作。這首詩是主人公在土耳其戰爭之后,與好友阿邦達在河堤分離時,無限感傷而彈唱。
你們在上空的天光里遨游
踏著輕軟的云毯,極樂的精靈們!
輝煌的神風
輕輕地觸動著你們,
就像是女藝人的手指
撫著神圣的琴弦一樣。
超脫命運的擺布,那些天仙們
像酣睡的嬰兒一樣透著呼吸,
神的精神
純潔地保存在他們那
謙遜的蓓蕾之中,
開著永不凋謝的花朵,
那極樂的眼睛
在靜靜的
永恒的澄明中張望。
可是,我們卻被否定,
得不得休憩的地方,
忍受煩惱的世人,
時時刻刻
盲目地
消逝、沉淪,
好像飛瀑被拋下
一座一座的懸巖,
一年年墜入渺茫。
首先《許貝利翁的命運之歌》,題目是關于人的命運的一個抒寫。但是為什么寫人的命運,一開始要講天上的神。講人的命運,講人的命運之歌,為什么開始要講神不受命運呢?也就是說,命運只是朝向人的,屬于世人,天上的神是沒有的。但是天上的神真的沒有嗎?天上的神是怎么來的呢?正如赫麗生所說,“那些十全十美的奧林波斯神,甚至那些優雅的大地女神并不真正是人類的主宰――是人類創造出了這些神祗。她們甚至不是人們既呼喚又威脅的鬼魂而是人類的美夢,是人類歡樂童年的玩偶”。也就是說,神是人的一種創造。在希臘神話中,普羅米修斯創造了人。最后作為回報,人按照自己的模樣創造了神。因此,神創造人,人也創作神,二者屬于相互創造的關系。與此同時,神作為人的一種創造也表明,神是人的一種投射。在同樣的意義上來理解,神也是人的另外一種表達,是人理想中的表達,是人希望中的表達。神是人的想象,人在現實中實現不了的能力就賦予神。因此,整首詩都是表達關于神與人的對立,神的至樂與世人的悲愁。
全詩共三節,第一節六句,第二、三節每節九句,都以階梯式排列。第一節采用第一人稱,許貝利翁仰望希臘的浩瀚蒼穹,并與上空的精靈們進行直接對話。第二節使用第三人稱,用鋪陳敘述的口吻講訴天仙們,即神的生活,澄凈、安寧、祥和、溫暖,和春天的氣息很相近。第三節與第一節對應,采用第一人稱,將渺小普通的世人與神作對比。世人努力追求神的精神,卻在時代的命運面前作罷,頓入孤獨虛無。詩歌前兩節寫神的至樂日子,后一節寫的是人的悲苦命運。其重在突出最后一節主人公感嘆自己被拋棄的命運,然后上升到整個人類的命運。人注定是要上帝、神拋棄的。個人上升到人類的命運,那種深深的憂傷與惆悵。
這首詩歌與歌德的《浮士德》十分相似,都意在表現主人公在無限追求的虛無,他們都有遠大的理想,但最后什么都沒有真正的實現。許貝利翁與俄狄浦斯一樣,與命運作斗爭。但是人的命運很坎坷,人想不明白,迷茫、痛苦,少不了自己的煩惱。所以人會憂傷,而神不用考慮自己的命運,只會永遠快樂。
劉小楓在《神話哲學》中評價道,荷爾德林是屬于寂寞的,與尼采的表達相似,他們二者都因找不到精神的棲居,而孤寂無聊。其詩歌《許貝利翁的命運之歌》寫出了神的自由自在、輕松快樂,更是突出世人在找尋不到自身存在感時的孤獨感、被動無奈。
二、想象希臘的實質
古希臘的最首要精神是自由。歷史上,希臘人最先于其他民族爭取到了自由民的身份?!凹词乖诔前钔呓夂?,古希臘人仍堅守自由,此時他們的家園就是他們自己,就是他們天賜的不可能被任何人奪走的自由。城邦會被外敵侵占、踐踏、掠奪、毀滅,家族會瓦解,但這個在個體心中的家園,只要人們自己不遺棄之,就無人能奪走;只要人們不輟耕耘它,就有豐收的希望。古希臘人所享有和珍視的自由在古代世界是絕無僅有的,也是人類的奇跡?!毕ED文化中蘊涵的自由觀念,滲透到希臘神話,導致希臘眾神都是自由自在的代表。荷爾德林在其作品中對于希臘的崇拜,是對希臘眾神的自由追崇,也是抒發他對德意志民族追求自由國度的強烈理想。
在《德國唯心主義的最早綱領》一文中,荷爾德林旗幟鮮明地表達了其對于“自由的對象”的理念和“精神的絕對自由”的渴慕以及對于那壓制、扼殺“自由的對象”之國家的理念的反感和決絕。他這樣寫道:“由自然進而到人事。到人性之理念――我要指出,沒有國家之理念,因為國家是某種機械的東西,正如沒有一種機器的理念。只有自由的對象才叫做理念。我們必須越過國家!――因為每一個國家必須把自由的人當作機器齒輪來對待;而國家不應該這樣;即它應該停下?!边@段論述表明荷爾德林對于自由的追求以及追不可得的痛切。作為一個18世紀的德國人,荷爾德林與同時代的德國作家一樣,希望在古希臘文化中找到能夠復興民族的興奮劑。
人類歷史三階段發展模式在歐洲思想史上影響很大,它源于《圣經》中人類經歷的“伊甸園――塵世――天堂三個階段”,后來被不斷賦予新的內涵。在18世紀,有相當一部分知名作家,如席勒、克萊斯特、荷爾德林等,“基本上接受了傳統的歷史發展三階段論,即歷史演進是由盛轉衰,最后復歸于盛。溫克爾曼發現古希臘文化后,德國思想文化界主流觀念是把古希臘文化視為歷史原始盛期,而他們所處的時代是衰落期”。而“荷爾德林三階段的歷史發展模式突出表達貫穿其全部作品的和諧理念:第一階段是處于黃金時代的古希臘,人、神與自然統一,實現了原始的萬有和諧;第二階段是理性主義統治下充斥弊端的、異化的現代社會,原始和諧遭破壞,人與自然分離,眾神遠去;第三階段是他謳歌的最高層次的宇宙和諧?!边@三個階段層層遞進,其中,他把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看成最高境界,萬有生命在“神性的自然”的促進下處于和諧的內在聯系中。在《許貝利翁的命運之歌》中,他主要抒寫的是第一個階段,即謳歌古希臘完美的原始統一。
“理性是偉大的,但并不是一切。世上有的事物不是理性能夠解釋的,它們既在理性之下,又超乎理性之上。還有一些情感的起因并不是我們能夠表達的,我們往往會崇拜這些情感,而且認為那也許是生命中最寶貴的東西。這些東西就是神或者某種形式的神,不是夸張的永生的人,而是‘實實在在的事物’,這些事物完全不屬于人類、不屬于道德,但卻能夠給人帶來寧靜,或者會把人的生命撕成碎片,但這些碎片的寧靜卻絲毫無損?!边@是神之所以被創造的緣由,以及創造的功用所在。在理性的參照下,奧林波斯諸神越來越明晰,分工越來越精細。在這種情況下,可以說奧林波斯神已經停滯不前,但是同樣也說明奧林波斯諸神的重要性。而在神話系統中,人是如何被神創造的呢?
在古希臘諸神的系統當中,人是普羅米修斯造出來的。之后,人就生活在地上。他交給人類技巧,甚至盜火給人類,違反了天上諸神的意志。但是人依舊認為自己很辛苦。在《悲苦的普羅米修斯》一書中,普羅米修斯在造好人之后發現,,在所有神創造的生物當中,只有人類懂得憂傷。這急需他去幫助和關懷。因為世人對死亡充滿著恐懼。他們知道自己要死亡,所以他們充滿著悲傷,充滿著痛苦。人覺得自己要死,有一天會死,今天一個人縱使擁有一切,突然之間想到自己即將死去,再怎么樣也快樂不起來。
西方第一個最偉大的帝王亞歷山大大帝,帶領著他的軍隊所向披靡,橫掃亞非歐,建立歷史上第一個龐大的帝國。有一次,他在集會上傷心地哭起來,他的將士詢問其原因。他回答道,一百年之后我們都將成為一堆白骨,什么都不復存在,想到這一切我就傷心難過,充滿著憂傷。人知道自己注定要死亡,神看到了這一點,神是不用擔心死亡的。神是永遠不會死的,神與人最大的區別就在于神永遠不會死,人是注定要死的。注定的東西叫宿命,宿命是注定要如此,注定要歸到那兒去,注定要走到那兒去。不管你抗拒也罷,不管你,你注定要。這就是所有人的宿命。
什么時候到了命運呢?何為命運呢?命運就是盲目的,消逝,沉淪。時時刻刻盲目的。盲目的意思是什么呢?普羅米修斯對人類第一個的救助,也就是最大的幫助,就是他把希望,那樣一個盲目的、永遠看不到的希望放到了人類的具體。從此人們就看不見死亡,至少他覺得有可能會超越、戰勝死亡。我們注定要死亡,但是我們看不見死亡的時候,對死亡視而不見的時候,有希望的時候,做的一些盲目的事情。為什么要做盲目的事情呢?是因為我們充滿著希望,有可能找到真正的意義,真正的價值。但是追之前呢,是看不清楚的。只有看不見,才是他追求的最大的動力。如果他看到了結局,從一開頭就看到了結局,他是不會去做的。只有魯迅是這樣做的,其他人都不會這樣做。世人總是想到將來是有希望的,這希望是什么,他們也不知道。世人不知道明天會發生什么事,看不見明天會發生什么事。假如告訴世人明天會發生什么事,一件一件的事擺在他們面前,任他們去數。當世人知道一切的時候,那他們會覺得人生毫無意義。世人從心里知道有死亡,但總覺得能避免,有希望能夠戰勝它,能夠支撐下去??床灰?,感受不到,讓人覺得能夠忽視他,這就叫做命運。世人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價值或意義的認可,在價值或意義的認可當中,感受到在這種程度上可以戰勝死亡,獲得一種價值??床灰娝?,但潛意識中能夠戰勝它,實際上它存在,這才叫命運。如果能夠看見它,知道發生什么,那叫做宿命。知道星期三發生什么,星期四發生什么,這叫宿命。不知道明天會發生什么,但是不知道,這叫做命運。世人以為最終能夠超脫,以為會找到這個希望。越來越盲目,越來越接近的時候,才會知道,一切都是枉然。世人老是要擔心最終的結局,但是不甘心現狀。在世人免不了一死的時候,也就不會那么辛苦。
人生活著究竟是什么?那就是虛無,什么都沒有。人生就是無。如果可以提供最好的選擇,那就是立刻去死。但人不會去。人會有一種渺茫的,看不見的,越是看不見的,才充滿了誘惑。人總想看清楚,但只有天上的神,上帝才能夠看清楚。世人不再是一個,人原本就擁有這些東西,只需回到那樣一個時代。一次又一次的改變,其實是離快樂越來越遠。每天的追逐,與快樂越來越遠。神的意旨,就是快樂,享樂。神的世界永遠享受快樂,快樂高于一切。荷爾德林離這個家園越來越遠,希望通過人的主動性,改造,與這個家園背道而馳。只要在希臘的世界里面,那就是快樂,那就是美,那就是享受。
荷爾德林在這里表達的虛無,也就是他自己在現實當中無可奈何的心境。因為不可預見,所以才捉摸不到命運的去來。正是懷抱著一顆自由的高貴之心,荷爾德林才在古希臘的世界中,找尋著他對德意志自由國度的寄托。
參考文獻:
[1][德]荷爾德林著.戴暉譯.荷爾德林文集[M].北京:商務出版社,1995(5).
[2][英]赫麗生著.謝世堅譯.希臘宗教研究導論[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11):332.
[3]孫磊.鄧肯的希臘情結解析[J].中國魅力藝術空間雜志,2009,29.
[4]王建.評克萊斯特的《論玩偶戲》[J].外國文學評論,1993,4:91.
[5]任衛東,劉慧儒,范大燦.《德國文學史》第三卷[M].南京:譯林出版社,2007:30.
篇10
關鍵詞: 英語諺語 性別歧視 女性主義
1.引言
語言與性別研究這一課題,一直備受社會語言學家的關注。性別歧視的觀念,萌生于人類明文發展之初,在數千年文化傳統演變之中根深蒂固,早已滲透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人們用語言交流思想,而性別歧視源于人們的思想,因此,在語言中性別歧視的色彩隨處可見。
諺語是語言的核心和精華,是一種凝練的語言表達方式。英國作家佩恩曾說:“民族之智慧在其諺語?!庇⒄Z作為世界上應用最廣的語言,其中也存在著大量性別歧視的現象。在此,筆者以女性主義為視角,淺析英語諺語中的性別歧視現象及其成因。
2.英語諺語中性別歧視的表現
在社會化的過程中,女性因社會地位、生活方式、價值標準等不同于男性而體現出獨特的文化特征。這些文化特征反映到社會生活中,便形成了各種歧視女性的觀念。英語諺語作為英語國家文化觀念的產物,必然會折射出男尊女卑的思想意識。
2.1女性的附屬地位
從社會歷史角度來看,自從人類發展到父系社會,人類社會就開始以男子為中心。在東西方歷史中,婦女都處于卑下的地位,都受到歧視。英美國家盛行基督教,而女性的從屬地位在《圣經》的創世篇中就有所體現。根據《圣經》,上帝先造出男人,讓他成為萬物之源,世界的主宰,而女人只是男人身上的一根肋骨。由此可見,《圣經》將男性放到了統治地位,而把女性作為男性的附屬品和私有財產。英語中有很多反映這種思想的諺語:
A man of straw is worth of a woman of gold. (稻草男兒抵得上金玉女子。)
If the husband be not at home, there is nobody. (丈夫不在家,等于說沒有人。)
Man, woman and devil are three degrees of comparison. (男人、女人和魔鬼,三個等級分貴賤。)
以上諺語都彰顯出了大男子主義的色彩,從不同的角度反映出了女性無助、受壓迫、受侮辱的附屬地位。
2.2女性性情才智受到貶低
在西方歷史上,與男子相比,女性接受正規教育的機會極少。由于受教育的機會被剝奪,女性不能像男子一樣精明能干,而女性的無知無識卻又因此飽受貶損。此外,在西方文化中,女性往往被視作軟弱、多愁善感和眼淚的代名詞。英語中有大量的諺語諷刺、抨擊了女性性格中的這些弱點。屬于此類的英語諺語有:
A woman’s advice is never to seek.(女人的建議一文不值。)
A woman and a glass are ever in danger. (女人易毀,玻璃易碎。)
Women are wavering as the wind.(女人心思猶如風之多變。)
Words are women , deeds are men. (女子巧舌,男兒實干。)
以上的英語諺語都是對女性性情、才智的貶低。西方歷史對待女性往往是不公平的,女性對社會進步所作的貢獻往往被忽視。
2.3婚嫁中女性的弱勢地位
婚嫁是文化的一個重要方面,彰顯著社會的風土人情和文化觀念。英語中有關于婚嫁的諺語一般可歸為兩類,一類體現出嫁女兒的急切愿望,另一類體現出社會對女性從一而終、不可再婚的要求。無論是前者還是后者,我們都能感受到其中濃重的性別歧視色彩。有此類意義的英語諺語有:
Daughters and dead fish are not keeping wares. (女大不中留,魚死不能存。)
It is harder to marry a daughter well than to bring her up well. (養女易,嫁女難。)
此外,還有一些英語諺語,反映出了英語國家在婚嫁方面有著根深蒂固的重男輕女思想,以及把女性商品化的傾向。這樣的英語諺語有:
A fair face is half a portion. (姿色顏,嫁妝半。)
A woman of no birth may marry into the purple. (女子出生雖微,得因結婚而貴。)
這些英語諺語體現出西方社會以男子為中心的婚嫁觀,這使得婚嫁中女子往往陷入玩偶地位,成為可以買賣的商品。
2.4其他方面
英語諺語中的性別歧視還表現在其他許多方面。女性的言語行為、品性道德、容貌舉止就經常以歧視的姿態出現在英語諺語中。在這里,筆者將主要分析英語諺語對女性言語行為的歧視。
女性喜歡交流,尤其是和許多人一起自由暢快地交談。然而,在很多情況下,男性并不能理解女性的這種性格特性,他們往往用“長舌婦”、“多嘴多舌”、“婆婆媽媽”等詞語形容女性。許多英語諺語都苛刻地描繪了女人的這種特點:
Three women make a market. (三個女人成集市。)
A woman’s tongue wags like a lamb’s tail. (女人饒舌如同羔羊擺尾。)
Many women, many words; many geese, many turds. (鵝的屎多,女人的話多。)
像這樣諷刺女性話多的諺語,在英語中數不勝數。而且,這種表達往往把女性和動物聯系在一起,從而使得歧視色彩更加強烈。
3.英語諺語中性別歧視的成因
英語諺語中的性別歧視是社會性別歧視的真實再現,其根源并不在語言本身,而是社會、歷史、文化等各個方面綜合作用的結果,涉及人類的社會分工、、倫理道德、教育思想、現實需要和生理、心理等諸多因素。筆者將主要從社會、宗教文化和心理三方面淺析英語諺語中出現性別歧視的原因。
3.1社會因素
自父系社會起,人類世界就以男性為中心。進入父權制社會后,以男子為中心的性別不平等被制度化了:男尊女卑、男主女從、男外女內成了社會定勢。男性在社會經濟生活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獲得了支配權;而女性則處于從屬、受支配的地位。到了現代社會,人們依然普遍接受“男主外、女主內”的觀念。人們往往認為,男性要養家糊口,要外出工作;而女性卻應局限于家庭,其主要任務和目標就是為男性傳宗接代。正是由于社會分工和社會地位的不同,男性逐漸處于統治地位,而女性則逐漸處于從屬地位。語言文字必然會反映出這種社會生活的歷史演變。男性語言的主體地位與女性語言的附屬地位,在本質上體現的是男女兩性在人格和社會生活中的附屬與被附屬的社會關系。
3.2宗教文化因素
在人類文明的長河中,宗教對于西方文化的形成和發展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妒ソ洝纷鳛榱私馕鞣轿幕囊话谚€匙,一直都備受語言學家的重視。在追溯性別歧視的文化成因時,《圣經》的影響更是不容忽視的。據《圣經》描述,上帝最初創造了亞當,然后用他的肋骨造出了夏娃;當上帝把夏娃帶到亞當面前時,亞當說:“這是我骨中骨,肉中肉,我將稱她為女人,因為她是從男人體內取出來的?!边@里女性附屬于男性,失去了獨立的人格,處于從屬地位。此外,在以男性為中心的宗教神話中,女性還常常被描繪成萬惡之源。在《圣經》中,夏娃聽信了撒旦的讒言,違背了上帝的禁令,引誘亞當偷吃了智慧樹上的禁果,而被逐出了伊甸園。反映同樣思想的寓言故事,在希臘神話中也有體現。這種植根于西方人類起源故事中男尊女卑的觀念,逐漸發展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觀念,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從而給人類社會播下了性別歧視的種子。
3.3心理因素
男女具有不同的心理特點,在感知、思維、情感、性格、能力等方面有明顯的差異,而這些差異極大地影響著語言中性別歧視的形成。此外,性別氣質的刻板印象也是形成性別歧視的重要心理因素。傳統觀點認為,男性應該具有男性氣質,即男性要擁有主導地位、性格要堅強,并且要非女性化。地位指事業有成就和受人尊重;堅強體現力量和自信,非女性化指男性不能依賴、軟弱、優柔寡斷。而女性則應該體現出女性氣質,即女性應當溫柔,和藹可親,還要表現出體貼、賢淑、羞澀、靦腆、多愁善感等性格特點。在這種觀念的影響下,女性比男性往往更注意語言的優雅性和規范性。她們渴望得到他人的認可,多用讓人感覺愉快的詞匯。然而,在心理上,這樣往往會使女性把自己塑造成一個自卑、自我否定的弱者形象。
4.結語
英國語言學家帕爾默說:“語言忠實反映了一個民族的全部歷史、文化,忠實反映了它的各種游戲和娛樂、各種信仰和偏見?!庇纱丝梢姡Z言中不可避免地帶有性別歧視的色彩。語言作為人們交流的重要媒介,本身并沒有性別歧視——語言所反映的是社會中的性別歧視,因此對性別歧視的理解不能脫離社會和文化背景。諺語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語言形式,是一個民族歷史文化、思維方式,以及生活習慣的濃縮。通過研究英語諺語中的性別歧視現象,可以促使人們減少性別歧視,從而減少語言中性別歧視的現象。
參考文獻:
[1]白解紅.性別語言文化與語用學研究[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
[2]陳金詩.形合與意合的比較及英漢諺語翻譯[J].平頂山師專學報,2004(6).
[3]單文波.英語中的性別歧視現象及其文化因素探析[J].江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5,(4).
[4]林聚任.社會性別的多角度透視[M].羊城晚報出版社,2003,3.
[5]吳友富.外語與文化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