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老頭讀書筆記范文

時間:2023-03-21 05:54:4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高老頭讀書筆記,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高中語文;名著導讀;教學實踐

【中國分類號】G633.3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課外自讀的文學名著和其他讀物作品,總數量應該在150萬字以上,高中語文人教版教材中,設置了“名著導讀“,與“梳理探究”、“表達交流”、“閱讀鑒賞”并列,應該安排“名著導讀”相關的內容10部左右,每冊教材安排兩部。

許多教師往往重視"閱讀鑒賞”"表達交流”的教學,"名著導讀”被束之高閣。要是這種情況有所改觀,應該重點體現在高考的命題上,而現今,新課程改革的全面發展效果令人欣喜,課改與考改結合的更加緊密,這使得,“名著導讀”成為了高考應試教學的全新元素。由此一來,促使并引導學生進行高質量的名著閱讀,對于高中語文教學工作者來說,是必須應面對的問題。

在"名著導讀”的教學中我嘗試了一些教學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適時引導學生閱讀名著

新時期的高中教材中,不乏名篇佳作的存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通過精彩的課堂教學,對學生的閱讀興趣進行誘導,使學生全面感悟整篇名著的精髓。例如:《林黛玉進賈府》這篇文章是高中語文必修三的內容,而本冊“名著導讀“任務是《高老頭》、《紅樓夢》。為了讓同學們更快進入《紅樓夢》的氛圍中,教師可以將《林黛玉進賈府》作為學習《紅樓夢》的引文。激發起學生閱讀整部作品的欲望;在社會的風俗上,十八世紀的中國封建社會與十九世紀的法國資本主義社會進行比較,進而引申到名著《高老頭》的研究。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盡可能的關注網絡、電視媒體,對學生進行誘導。例如:前段時間,央視熱播的于丹《論語心得》,這都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教師可緊扣學生心理談情節,評人物,最大限度地激趣,促進學生主動閱讀。

二.制定閱讀計劃,指導閱讀方法

在寒暑假等時間安排閱讀,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制定計劃,閱讀名著。計劃包括每周讀多少頁,摘錄多少內容,寫下多少字數的體會等。如教學必修三的"名著導讀”,在必修二結束的暑假,我引導學生制定《紅樓夢》的閱讀計劃,每天至少閱讀3章,每周摘錄不少于1000字的精彩語句、寫下不少于1000字的讀后感,暑假結束后由老師檢查評價閱讀成果。

在閱讀名著時對學生進行讀書方法的指導:首先指導學生閱讀前言、后記和目錄,對書的背景和內容有一個初步了解;其次略讀和精讀相結合。常用的精讀方法:一是比較閱讀法。同一部作品中的人物可以進行性格差異的比較,不同作品中的人物、主題、藝術技巧也可進行比較。如在閱讀《紅樓夢》時,可將它與《家》的主題以及重要人物形象進行對比分析。二是細節閱讀法。在細節閱讀中,要緊扣語言來品讀。三是問題探究法。根據作品中塑造的典型形象或卓絕的藝術技巧設置問題,引導學生帶著問題閱讀,更深入地走進名著。在學生閱讀《紅樓夢》時,我設置了三個問題:①《紅樓夢》塑造了一大批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請挑選其中的十位,結合文本談談你對這些人物的理解;②《紅樓夢》的魅力在于它是一部挖掘不盡的百科全書,請談談從這本書中學到的現代智慧;③《紅樓夢》是曹雪芹的未完之作,高鶚的續寫無法填補我們心中的很多空白,讀完小說你有哪些困惑,記錄下來與同學探討。第三閱讀時要圈、點、勾、畫;摘錄精彩的段落或語句,寫自己獨特的感悟,對作品進行質疑、批判等。

三.批改評點,督促檢測

指導學生閱讀不可放任自流,老師要對閱讀的過程和效果進行有效的管理。我要求學生隔周交一次讀書筆記,教師批改,在課堂上作講評。定期選出范本進行學習交流和張貼。與此同時,結合近年來高考中“名著導讀“的考點。并將其在教學中引入,這樣構成對學生學習成果的一種檢測,從而激發學生名著閱讀的主動性。例如:為了讓同學們對《紅樓夢》產生閱讀興趣,可以在考試中設置一些問題讓學生回答:①《紅樓夢》中寫道:"都道是金玉良緣,俺只念木石前盟?!闭堈f說"金玉良緣”"木石前盟”的含義。②《紅樓夢》第二十三回"西廂記妙詞通戲語”是著名的情節,請簡述書中寶玉、黛玉共讀《西廂記》的故事。同時結合近幾年高考對"名著導讀”考查的重點,將其引入試卷,對學生閱讀的效果進行檢測,激發主動閱讀名著的積極性。

四.以活動促閱讀,激發閱讀的內驅力

開展更加豐富的課外活動,對閱讀的效果給予鞏固。例如:可以在學生中開展“好書大家看“活動:每個人都提出一本自己喜歡的好書,并整理出一千字左右的推薦理由,并將書捐贈給班級。成立班級”讀書角“。

每位同學都貢獻一本,就有幾十本好書大家共享。學期結束后,由科代表將所有"推薦語”整理成冊,裝幀以精美封面,冠以《×年×班"名著閱讀”集萃》書名,新學期開始后再一次在全班傳閱。每學期舉辦三次讀書交流會,一次是漫談性質的"假期讀書感悟交流會”,兩次專題讀書交流會。如教學必修三時,在秋期的九月、十月、十二月舉行三次讀書交流會,九月舉辦"暑假讀書感悟交流會”,十月、十二月則是《紅樓夢》《高老頭》的專題讀書會。每次讀書交流會由一個組的學生承辦,自主設計、組織,這一活動極大的激發了學生閱讀名著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在課堂內外營造出濃郁的讀書氛圍。如十月舉辦的"《紅樓夢》讀書交流會”,承擔本次活動的小組開場就表演了一出自己編排的"王熙鳳毒設相思局,賈天祥正照風月鑒”的戲劇,在惟妙惟肖的表演中,學生輕松、愉快地把握了人物的性格,極大地激發學生表現的欲望。然后活動的組織者從內容、形式、組員參與情況等方面宣布評分標準,各小組成員可謂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在內容上求精,形式上求新。學生展示的"戲劇表演大家秀”"新聞聯播”"百家講壇”"訪談節目”"激情演講”……讓人大開眼界。接下來"《紅樓夢》知識競賽”的必答題和搶答題環節更是掀起了讀書交流會的一個個……全員參與,傾心投入在這樣的活動中得到了極致表現,難怪讀書交流會成為學生們現在非常期待的一個活動。

篇2

自1895年電影誕生以后短短一百年左右時間里,如狂飆之風般改變著人類的閱讀方式感知方式。隨著新的科技手段的推波助瀾,影視大有超越文學、藝術等門類成為霸主之勢。為什么我們會喜歡看電影?為什么會對銀幕上的一幕幕活劇激動不已?這個看似簡單而可笑的問題也是很多電影人與理論家們爭論不休的問題。從人的視覺原理上看,人的眼球對活動圖像的感知較文字語言更具優勢,因而從生理上人更傾向于活動的圖像而不是靜止的文字。作為“傳媒符號”的影視也以其直觀、生動、形象的畫面帶給人享受、放松和娛樂,這種感召力在很大程度上代替了文字閱讀。相反,具體到外國文學領域,經典名著的命運就江河日下。影視的強烈沖擊,加上我國由生產型向消費性、享受型社會的轉化,大學生群體思想躁動,世俗化、功利化、實用化等隨著滾滾商品大潮洶涌泛起。外國文學名著豐富的內在世界被沸騰躁動的世界和影視狂歡遮蔽,神圣的文學被除魅,通俗讀物、休閑娛樂讀物、圖文本等文化快餐代替了經典文本,許多經典名著被冷落。一些學者通過這方面問卷調查發現,大學生更喜歡翻閱文化快餐、休閑類讀物,在網上看娛樂視頻。當前,大學生不讀名著已經是極為普遍的現象。名著的命運從側面反映出高校人文精神的失落。社會大環境的變化引發小環境和學生內環境的變化,給外國文學教學造成了一定的困境。

2外國文學教學中如何處理好名著影視和經典文本關系

2.1大量可資利用的名著影視資源

影視在敘事、人物形象、視聽等方面存在重合因素,文學中的大量空白也為影視改編提供了可能。由外國文學經典文本或作家生平改編影視作品是一筆巨大的資源,如由卡夫卡和左拉生平改編的電影《卡夫卡》、《左拉傳》,法國人自己拍攝的巴爾扎克的生平傳奇《巴爾扎克》等;根據文學名著《伊里亞特》改編的電影《特洛伊》,根據俄狄浦斯王的故事改編的電影《俄狄浦斯》,根據中世紀《亞瑟王傳奇》改編的《亞瑟王》,由塞萬提斯的《堂?吉訶德》改編的同名電影,由莎士比亞戲劇《哈姆雷特》、《羅密歐與朱麗葉》改編的同名電影,由歌德詩體巨著《浮士德》改編的電影,由雨果的小說《巴黎圣母院》、《悲慘世界》改編的同名電影,由奧斯丁小說改編的電影《傲慢與偏見》,由哈代的《德伯家的苔絲》改編的同名電影,由福樓拜的《包法利夫人》改編電影,由小仲馬小說改編的同名電影《茶花女》,由勃朗特姐妹的小說改編的《簡?愛》、《呼嘯山莊》,由司湯達小說改編的《紅與黑》,由莫泊桑小說改編的同名電影《項鏈》,由托爾斯泰《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改編的同名電影,普魯斯特同名小說改編的《追憶逝水年華》,由海明威的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老人與海》、《喪鐘為誰而鳴》,由肖洛霍夫作品改編的電影《靜靜的頓河》,由卡夫卡作品改編的同名電影《鄉村醫生》、《變形記》,由喬伊斯的《死者》改編的電影,由海勒的黑色幽默小說改編的同名電影《第二十二條軍規》,貝克特作品改編的《等待戈多》等等,可以說,由外國文學名著改編的電影幾乎覆蓋了外國文學課程教學任務中代表性作家作品,是一筆巨大的可資利用的教學資源和財富。名著影視融合了文學與電影兩種不同類型的藝術門類彼此的優長之勢,既有“讀”的優長,又有“看”的優長,可作用于欣賞者的視覺、聽覺。

2.2名著影視和經典文本的優勢與局限探討

外國文學改編的名著影視和文學文本像雙胞胎姐妹,雖然在相貌上有著極強的相似性,但卻是兩種不同的藝術形式。影視藝術的最大魅力在于能夠以經典文本為依托,通過光影、色彩、音響、聲音交匯的生動逼真的動感時空直觀地訴諸人的視聽,展現外國文學經典文本中所描繪的生動豐富的社會生活場景,給人極大的視聽享受。外國文學教學中一些文化背景、特定時空等通過影視要比口頭講授更容易接受,“影視文化的心理親和力和傳統的強制性灌輸相比,更能滲透進大學生的思想意識和生活方式之中”,①學生的接受路徑是由影像到文本,②先接觸名著影視,之后才回頭看作品的,名著影視起到了普及文學名著的作用,這對我們的教學也不無啟發。名著影視和經典文本相比也存在不同,改編畢竟是再創造,是另一種藝術創作,“原著加我”、“我”加原著、原著淡去,突出自主意識等改編觀念,③使名著影視的情況和經典文本相比變得復雜,改編或圍繞原著小范圍作改動,或利用原著表達編導的新意圖,或只從取原著的一個點生發成一個全新的故事;或參照原著但很多地方進行大刪大改,如黑澤明的《》是根據陀斯妥耶夫斯基同名小說改編,《亂》取材于莎土比亞的戲劇《李爾王》,但都與原作大相徑庭。那些忠實于原著的改編,有些也會在基本情節上隨著改編的需要作一定改動和調整。此外,因影片時長的限制,在情節、線索、語言、鏡頭上的信息量需要盡量簡明,必須限制信息量的提供,因而文本中大量抒情、心理活動、超現實、抽象、議論性、缺少可視性的段落和文字甚至諸多細節描寫,在改編過程中都被刪去,因而顯得單一扁平,如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中關于斯捷潘?阿爾卡季奇因私情被妻子斥責時的窘境中的神態的描繪,其中許多描寫都不具備視覺造型性,只有最后一句“不由自主地突然浮出了他那素常的,善良的,因而癡愚的微笑”能夠被表現在銀幕上,其他都被舍棄。另外,觀眾在欣賞過程中只要帶上耳朵和眼睛就行了,其主體意識和身心在欣賞電影時都被“感覺剝奪”,美國學者賓克萊曾使用過一個概念叫“委身”。名著影視在教學中有其優勢所在,但名著影視只是了解原著的一種方法和途徑,它和原著之間不能劃等號,也不能代替經典文本的閱讀。我們在以之作為教學片時,要慎重對待,首先要根據其改編風格進行篩選,盡量選取那些較忠實于原著、改編的比較好的影視資料運用于教學,對原著作全新改編的也可選取少量作為片例,因勢利導,同樣能收到預期效果。英伽登和伊瑟爾等理論家指出,文學作品存在大量空白,必須依靠讀者自己去體驗去“填空”,在可能的范圍內去再創造。經典文本以語言文字為媒介,可以有多線索、復雜情節、細密的描述;文本通過間接方式生成藝術形象,即所謂的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經典文本展示給我們更大歷史和生活空間,古今中外各式人生百態、社會風情、形形人物,使我們能透視復雜多變的人性,了解人隱在的內心世界和感受方式。閱讀能滋養人的身心和靈魂,閱讀可以讓人成熟、成長,我們可在名著的海洋中一千次一萬次地成長,獲得豐厚的人生經驗和積淀。不可否認,隨著時代的發展,農業社會那種悠閑的閱讀方式遭遇到讀圖挑戰,外國文學名著中那些大部頭尤其是鴻篇巨作如《追憶逝水年華》、《戰爭與和平》、《尤利西斯》等被束之高閣,情節淡化沒有情節的作品少人問津,象征主義、超現實主

義、新小說、意識流小說等作品更是曲高寡合。 2.3針對不同專業,教學中名著影視和經典文本各有側重

適應讀圖時代的趨勢,因勢利導在外國文學的教學中利用名著影視也不失為良策。外國文學教學中要面臨“本土經驗”和文化隔膜,教師在講解作品的文化背景、宗教環境時如果運用電影片段作為輔助,有助于學生的接受和打破隔膜,能使學生在短時間內大致了解原著情節內容、風格、歷史背景、人物等,還能使學生進入教學的規定情景,跟上老師講解的節奏。但名著影視要針對不同的專業和學生有所側重,首先,對于傳統的漢語言文學專業,我們要堅持以經典文本為主,以名著電影為輔助的原則。經典文本閱讀是教學最基礎的環節,沒有文本閱讀的支撐,學生根本無法獲得對文本最直接的體悟,那么對文本思想內容、藝術特點更是摸不著頭腦,聽課味同嚼蠟,只能機械地死記硬背。因此,任課教師要提前給學生列出一份必讀書目,鑒于學生學情不同于以往,書目中經典作品的數量可以在五十部上下,按照教學節奏讓學生提前閱讀。

為有效督促學生閱讀,每次課前抽出五到十分鐘,由一到兩位同學談讀書心得;或采用讓同學們記讀書筆記的方式,不定期檢查;還可以在課堂上進行經典文本精彩片段欣賞,讓學生作聲情并茂的朗讀,直接感受經典文本的藝術魅力;另外在教學中可以引入名著電影作為輔助手段,因為課時的限制,有些改編的比較好的名著影視可以用兩個小時給學生在課堂上放映,也可以展示其中一些片段,尤其是那些精彩的或有懸念的片段,一方面讓學生獲得感性的認識,引起學生的興趣,使他們能在課下主動找原著閱讀,另一方面激活學生的經驗世界,打通隔膜,使名著電影在教學中起到預期的作用,還能拓展學生的知識領域。對于其他專業如戲劇與影視文學專業和播音與主持專業,外國文學是非專業課程,開設一學期共51個學時;我院戲劇影視文學專業、播音與主持專業招收的學生是藝術類二本生源,學生整體素質和漢本的學生存在差距,因而在教學中立足文學史、文化背景、作家作品時更多地運用一些名著影視作配合,更容易為學生接受,也容易引起他們的學習興趣。

教師要對一些名著影視和原著有較好的了解,對文學和影視各自的藝術特性及改編有一定掌握。在課堂上給戲劇影視文學專業的學生多看一些改編得比較好的,或基本忠實于原著的電影如《高老頭》、《簡?愛》、《呼嘯山莊》、《紅與黑》、《德伯家的苔絲》等電影或里面的一些精彩片段,比如《紅與黑》中于連在法庭上對封建貴族一針見血的批判和控訴,極具感染力,電影中簡?愛在花園中與羅切斯特精彩的對白等,學生可以通過這些片段和老師的講述能了解原著的大致內容、風格、人物等。對那些側重表現編導主觀意圖、對原著改動較多的影片,我們可以在教學中拿它和原著作進行異同比照,從中提出問題,培養同學們發現問題、思考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