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寫的文章范文
時間:2023-03-21 05:03:2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魯迅寫的文章,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魯迅的啟蒙塾師壽鏡吾先生,魯迅說,壽先生極方正、質樸、博學。他教學嚴,有一條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罰跪的規則,但也不常用。他常幫助有困難的學生,魯迅父親病重,亟需一種“三年以上陳倉米”,魯迅多方搜求未果便告知了壽先生。幾天后壽先生自己背了米送到魯迅家里,所以后來魯迅無論求學南京,還是留學日本,或入京工作,只要回鄉便不忘去看望壽先生;
2、魯迅的日本老師藤野先生,魯迅與他的日本老師藤野先生同樣情深意厚,魯迅說:“他是最使我感激,給我鼓勵的一個”。到1926年,藤野先生的照相至今還掛在魯迅北京寓居的東墻上,書桌對面;
3、魯迅青年時期的老師章太炎先生,魯迅對章太炎先生的感情要比前兩位老師復雜些。章太炎因早年熱心維新運動的反清革命,成為一個學者兼革命家,魯迅不僅折服他淵博的學識及和藹可親的長者風度,更欽敬他的革命精神。
(來源:文章屋網 )
篇2
東江源小學 四(3)班 賴薪伊
魯迅是誰?他是干什么的?為什么大人們都知道“魯迅”而我卻不知道?……帶著諸多的問題,伴著丹桂的飄香,在金秋十月我來到了魯迅故里——浙江紹興。
站在魯迅故居的前坪,我便猜想著:魯迅的家怎么會這么大?他家以前一定很有錢,說不定他小時侯還是個“小地主”呢!我的腳步在不停地前行著,它們把我帶到了魯迅家人的臥室區,我看到了魯迅的爺爺、奶奶、爸爸、媽媽以及其他家人的住所,等級鮮明的住房和房內的紅木家具充分表明主人家的富有;光是魯迅讀書游戲的地方就讓我大開眼界:上早讀的地方叫“三余書屋”,白天上課的地方叫“三味書屋”,游戲玩耍的地方是“百草園”……如此看來,他們家一定很重視教育,并且特別注重對魯迅的培養。如果當時的人們家家的環境都有那么好,家家都能這么重視教育的話,肯定就能多培養出幾個像魯迅一樣的人才;如果把魯迅以前的學習條件放到現在,小孩子不成材才怪呢!
最有意思的是在“三味書屋”了:書屋的一角擺放著魯迅小時侯讀書用過的桌子,桌面上刻著一個“早”字;書屋的側面還留了一個小圓門,據導游介紹說,魯迅小時侯上課時常常趁老師不注意從這圓門溜出去……哎,我以為就我們現在的孩子讀書苦讀書累呢,沒想到名人小時侯讀書也會遲到、早退,還會爬樹掏鳥蛋、摘桑葚,挖地抓蛐蛐,下河坐烏蓬船,趕集看社戲……
篇3
話說魯迅原名周樹人,很多人會念錯,念成“周村人?!?/p>
話說魯迅之前到日本留學,本來是想成為一名醫生的,想要在學有所成后,回到自己的國家為中國人治病的。可當他看到中國人在日本的櫻花樹下拍照,喪失本性的時候,他做出了決定,他決定不學醫了,而是選擇學文。因為他認為:中國人最該治的不是身體上的病痛,而是他們的思想,是他們的精神。于是魯迅開始寫文章。
話說魯迅不僅是一名文學家,還是一名革命家,一生用筆作武器,用文章諷刺丑陋的社會風氣以及人的丑態。
話說現在的學生,每個學期肯定都要學習幾篇關于魯迅寫的文章,其中最為突出的就是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
魯迅,一名偉大的文學革命家,讓我們永遠記住他。
篇4
流言家的狐貍尾巴出自《朝花夕拾》小說,解釋為:古代傳說某些狐貍能夠變成人形來迷惑人,但它的尾巴卻始終不能變掉,成為妖怪原形的標志或辨認妖怪的實證。后因用“狐貍尾巴”比喻壞主意或壞行為的證據。
《朝花夕拾》創作于1926年,是魯迅所寫的唯一一部回憶性的散文集,原名《舊事重提》,后由魯迅改為《朝花夕拾》,一向得到極高的評價?!俺北硎驹缒陼r候,“夕”表示晚年時期,這個詞的意思是早上的花晚上來撿,這里指魯迅先生在晩年回憶童年時期、少年時期、青年時期的人和事。作者說,這些文章都是“從記憶中抄出來”的“回憶文”。本書為魯迅一九二六年所作回憶散文的結集,共十篇。前五篇寫于北京,后五篇寫于廈門。
(來源:文章屋網 )
篇5
魯迅是誰?我相信只要讀過書的人都會知道魯迅。他是一位大文豪:時常穿著樸素的中式長衫,頭發像刷子似的......他是一位戰士——魯迅。
魯迅一生寫過不少作品,其中《狂人日記》是魯迅第一次用筆名發表的,我雖然從沒有讀過,但我卻感受到魯迅先生寫的時候的用心、細致。最近,我讀了一些關于魯迅的文章,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我的伯父魯迅先生》,這篇文章令我最有感觸。作者講了伯父魯迅在寒風中幫助一位腳踩了玻璃的車夫,事后手都凍僵了,從中體會出魯迅為別人著想,樂于助人,為別人想的多,為自己想的少的可貴精神。魯迅這種精神與品質都非常值得我們學習。從這里令我又想到一位慈善家——比爾蓋茨。
比爾蓋茨是世界排名第三的富翁。他不像某些人,仗著自己有錢就欺負別人,而是歇盡全力去幫助一些有困難的人。比爾蓋茨夫婦承諾,在故后捐出580億美金。580億美金啊!多么龐大的一個數目,也是比爾蓋茨的全部家產,他一份也不留給自己的兒子?是的,他要兒子白手起家,不依賴父母。比爾蓋茨說:“當你有了一億美元的時候你就明白錢不過是一種符號,簡直毫無意義?!边@句話更使他努力地幫助有困難的人,不必因為自己的生活苦而失去對生活的熱愛。
我們要學習魯迅和比爾蓋茨那種樂于助人的高尚品質。這就是我從一個名人所想到的。
篇6
(一)建國前語文教材流變
中國古代的語文啟蒙教材種類繁多、發展較早。以《史籀篇》《急就篇》《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等為代表的蒙學教材,以《詩經》《四書》等為代表的經學類教材,以及之后的《幼學瓊林》《古文觀止》《古文釋義》等選文類教材無一不凝聚著先賢哲人的智慧思想。但封建時期的語文教育以科舉為目的,現代意義上的語文并不是自成體系的,語文雜糅在歷史學、哲學、經學等學科中。“1902到1904年,‘壬寅———癸卯學制’的頒布標志著‘中國文學’正式設科。這里的‘中國文學’并非純文學課,是相對于當時設立的‘外國文學’而言的科目。從這時開始,語文教育開始真正走向獨立,走向學科科學化的道路”。1906年科舉制被廢除后,《國語》《尚書》《國策》又成為主要教材。自從語文學科獨立之后,語文教材的編寫一直備受矚目。林紓編著10冊中學用教科書《中學國文讀本》,每篇文首都有林紓的評論,精選周代到清代的經典,注重儒學與傳統的傳播。吳曾祺光緒34年編《中學堂國文教科書》為現代語文教材單元制奠定基礎。謝無量1915年編的《新制國文教本評注》以散文為主,在前人的基礎上增加了教材助讀系統。語文教材的編寫一直在趨于完善,但是這3本教材仍是以文言文為主。從“五四”之后,語文教材的選文內容與以往相比大不相同,大量新文化代表人物的優秀作品被選入教材,并且加入了外國優秀文學作品。教材的編寫緊隨時代脈搏,如顧頡剛、葉紹鈞合編的《國語教科書》,與以往的教科書相比是有很大的突破的。還有沈星一編的《新中學教科書初級國語讀本》首次選入魯迅作品《故鄉》、朱自清作品《背影》。1930年前后是語文教材編寫的黃金時代,主要由民間編寫,版本繁多。夏丏尊、葉圣陶合編的應用于初級中學的語文教材《國文百八課》,葉圣陶編纂、豐子愷繪圖的小學教材《開明國語課本》至今仍風靡教材市場。其中,《國文百八課》第一次加入語文課后習題,對以往的教材來說是巨大的革新?!熬幷咴凇毒庉嫶笠狻防镎f‘給國文科以科學性,一掃從來玄妙籠統的觀念’,把選文按體裁分類,按‘文章學’系統依次排列,每一課為一個單元,有一定的目標,單元內含文話、文選、文法或修辭、習問四項,各項打成一片。這套教材的文體知識趨向系統化,讀寫任務趨向明確化,為以后新語文教材的編制,勾勒了一個基本的模式?!?/p>
(二)建國后語文教材發展
建國以后,語文教材放棄以前的“國語”或“國文”的稱呼,改為“語文”,“于1950年由現代中小學語文開山者之一的葉圣陶敲定,根據葉圣陶的理念,口語為‘語’,書面為‘文’。亦即‘說出來的是語言,寫出來的是文章’。小學教學應偏重‘語’,中學教學應偏重‘文’。當然,‘語’中有‘文’,‘文’中也有‘語’。語文教學的任務主要包括聽話、說話、閱讀、寫作這四個方面”。這時有歷時五年編寫完成的分科教材《漢語》《文學》。從1958年一直到結束,使用的教材良莠不齊,有官方編寫的,也有地方編寫的,沒有統一的教材編寫大綱,但這個時期的語文教材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教材選文的政治氣息濃厚,語文教育緊隨政治形勢。后,1978年國家草擬了語文教學大綱,才使語文教學再次迎來了春天。這時期有1978年人教社出版的去政治化“合編本”語文教材。“合編本”語文教材開始以年級劃分基本層次,形成了近三十年語文教材的基本結構與組織形式。1986年9月,成立了“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語文教材的編寫走向制度化與規范化,從中央到地方出現了教材編寫的繁榮局面。到21世紀,國家級語文教材版本使用廣泛的有人教版、蘇教版、北師大版,地方性語文教材更是多的不勝枚舉。縱觀我國從古至今語文教材的發展流變,語文教材一直在經歷一個不斷專業化與蛻變的過程。但無論語文教材怎樣變化,它所承擔的主要角色是始終如一的,那就是基礎母語教育,漢民族文化的傳承與文明的傳播。正是因為語文一以貫之的重要角色導致了社會輿論對于新課改后語文教材選文增刪的不同聲音。
二、語文教材角色設定與選文增刪爭論
(一)暴力描寫挑戰人文性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2011)對語文學科的性質是這樣界定的:“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闭Z文教材的選文主旨必須與語文學科的性質相一致,語文的“工具性”顧名思義,即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運用能力,以及表達能力??墒钦Z文學科除此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角色就是培養一個人的文化素養,因此,“人文性”的理念應運而生?!叭宋摹币辉~始于《周易》?!吨芤住吩疲骸坝^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這里的人文具有教化的意思。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語文教材是培養人文氣質的主要載體,語文教材的選文對學生的人格培養與世界觀的形成有著深遠的影響。因此,首都師范大學教授侯會先生多次建議刪除《魯提轄拳打鎮關西》曾引發很大的爭論。他在博文中提到“《魯提轄》一文的核心,無非是描寫一個殺人場面,盡管血淋淋的內容被生動的比喻、花團錦簇的文字所掩飾,但絲毫不能改變一個生命當場隕滅的殘酷現實。我不反對在大學課堂上給更為成熟的年輕人講析這樣的經典片段,然而這樣的故事是否適合放在中學課本中,則是個問題”,支持者反對者各執己見。支持刪除者認為,《魯提轄拳打鎮關西》一文中對魯提轄的暴力行為充滿了贊美,對中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是不利的。反對刪除者提出,《魯提轄拳打鎮關西》這篇文章無論語言還是思想都可圈可點,而主題思想也是伸張正義,見義勇為。引發這樣爭論的根本原因,是社會各界對于語文學科與語文教材人文性見仁見智的理解。以《水滸傳》為代表的這些經典名著中的經典章節,對于中學生了解我國傳統文化是大有裨益的,而是否對塑造價值觀產生負面影響確實需要討論。
(二)時代性與經典性的博弈
語文教材的選文是經典化的過程,那些影響了幾代人的文學作品即使時間距離遙遠,仍能記憶猶新。例如《故鄉》中閏土的形象,《誰是最可愛的人》中的志愿等形象,曹沖稱象的智慧與謀略,這些選文都曾深入人心。時代不同,語文教材的編寫應該緊扣時代脈搏。自改革開放以來,在多元價值觀念的沖擊下,堅持經典性還是側重時代性的博弈在是否刪除魯迅先生的文章的討論聲中拉開大幕。2007年,魯迅被選入教材多年的名篇《阿Q正傳》《藥》等被刪除。連續幾年魯迅的文章在各地各版本的教材中都在減少。2013年,《風箏》也被刪除。一時間,社會對于教材中魯迅文章是否太多,是否該“去魯”產生激烈的爭辯。眾所周知,魯迅作品自上世紀20年代入選國語課本以來,一直在語文教材中占據重要地位。魯迅作品能夠被選入教材有著歷史的必然性,從內容上來說,他一直站在最低層人民的立場上呼號;從思想上來說,又有一種鋒利的批判性和尖銳的斗爭性;從語言上來說,他的《狂人日記》是白話文的奠基之作,經過歷史的錘煉與現實的打磨形成了極具個人特色的寫作語言。從來沒有一個人的作品像魯迅一樣受到語文教材的青睞,從小學到高中的語文課本占據了大量的篇幅。另一方面,魯迅的文章在當前的語文教學中確實存在問題。首先,早期白話文與現代語言確實存在差異,晦澀難懂,這就構成了語言理解的障礙。其次,魯迅文章表達的主題思想與當代兼容并包的文化氛圍不太合適。第三,在講授魯迅文章的過程中過分肢解其主題,流于道具化。魯迅的作品無疑是文學經典的代表,歷久彌新。但語文教學需要新鮮血液,例如,新入選的巴金的《小狗包弟》,反映了作者的自我懺悔,是“反思文學”的代表作品。海明威的《老人與?!饭澾x了老人與鯊魚搏斗的片段以及老人與孩子的友誼,無論是思想性還是藝術性都非常值得中學生閱讀學習。
三、轉換思維:關注文本闡釋
當大眾把關注的點仍聚焦在教材選文增刪的利弊爭論上的時候,我們應該跳出這個圈子,站在宏觀的角度上去關注語文教育本身,用寬容、平和的心態看待語文教材的嬗變。選文的進進出出所引發的爭論不會停止,名著選段的爭論也好,魯迅“大撤退”的爭論也好,最終都回歸到了一個根本的問題———文本的闡釋。
(一)發揮教師主動性,創造性闡釋教材
教師創造性的闡釋教材與主動的合理引導對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具有重要作用。一味地關注選文優劣而忽視教師的能動性,將整體的教學重點指向教材是不可取的。教材是“磚”,對學生認知能力的培養才是“玉”?!遏斕彷犎蜴傟P西》的傳神描寫與《水滸傳》的藝術特色是一脈相承的?!八从沉水敃r‘’的黑暗社會現實,體現了‘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俠義精神,更贊美了除暴安良、見義勇為的英雄魯智深?!?。其中的暴力因子需要教師正確闡釋。在信息化的時代,并非只有教材中的暴力描寫會影響學生的人格發展,教師的任務是通過選文教會孩子怎樣去明辨是非,遠離暴力。讓學生見微知著,通過課文打開明理克己的天窗。
(二)充分運用新成果,提高解讀新穎性和深刻性
篇7
魯迅先生臨死前說:“忘記我。”這聲音在巴金先生耳邊回蕩,我們怎么會忘記你呢?我們最最敬仰的魯迅先生!我們的民族英雄!你為我們的民族付出了那么多!是您給了我們青少年及時的安慰,您為人民做了那么多,但是您有操心過自己嗎?
您曾說:“我好像一頭牛,吃的是草,擠出來的是奶、血。”你的行動證明了您這句話不是信口開河,而是一句時時刻刻警示著自己,更是警示著人民的話!你平時對人民付出的心血,使我們永遠難以忘懷!您用自己的善良拯救了千千萬萬的人,并且讓我們人民有了自知之明,開始改進。
在僅僅幾十年的時間里,我們中華民族就從一個黑暗的社會進步到了世界強國之一!這里面的功勞是少不了您的!您走了,但您的精神永遠與我們在一起,一直鼓舞著我們。
篇8
小明發現每天都有很多車來局長家,都是晚上,關著車燈,不響喇叭,靜悄悄的來,靜悄悄的走。
有一天,小明看到局長家來了一輛車,白天來的,車頂上閃著五顏六色的燈,還響著刺耳的喇叭。
從此,小明再也沒有看到來局長家的車。
加上標點,總共146個字,一目了然很出色,細品細讀更優秀。
正是這般地籠統,所以籠統出了味道,有意思。
由此,我想到了唐代開創打油詩的那位張打油,誰都知道他信口吟出了一首詠雪的打油詩:江上一籠統,井上黑窟窿,黃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腫。在此,我們無暇具體分析每一句的意思和它創造的意境,最起碼這首詩被后人傳誦,被不少人喜歡,看似挺俗,也挺俗中見雅的;即使你說它不雅,但挺讓人咂摸的。更重要的是,就是由于這首詩,張打油開創了打油詩的先河。開某事物先河者,不管你喜歡不喜歡,只要這種形式被認同并被繼承與發展,其價值與意義就是不言而喻的。
連詩都可以敘述,記敘文的關鍵不更該重在敘述嗎?可是我們許多同學恰恰忽略了它。自從我們開始接觸語文,不斷接受的寫作方法與技巧大多是描寫,什么外貌描寫肖像描寫環境描寫動作描寫心理描寫細節描寫不一而足,而且我們在不厭其煩地被灌輸著這方面的講述與練習。更麻煩的是我們被引導到了詳細描寫的極至——誰描寫得最最細致入微誰就成為了最好。實則這是一個誤區。魯迅在《我怎么做起小說來》中曾說過:“總之是,要極省儉的畫出一個人的特點,最好是畫他的眼睛。我以為這話是極對的,倘若畫了全副的頭發,即使細得逼真,也毫無意思?!贝蠹蚁胍幌?,我們多少被表揚的例文恰恰不是畫眼睛而是在畫頭發。相反一談到敘述,我們了解的不過是順敘插敘與倒敘。我們中的多少人做過專門性質的敘述訓練與練習?可以這樣認為,記敘文中最最重要的記敘手段被我們忽略得一帶而過,我們醬在了永無休止的描寫描寫描寫里。
其實,根本不必把敘述與描寫嚴格地區分,簡約的描寫就是敘述。有人將魯迅先生在《五猖會》中引用《陶庵夢憶》中的一段文字稱為經典的白描,但是按照敘述與描寫的定義,我們實在很難區別它到底是什么——
于是分頭四出,尋黑矮漢,尋梢長大漢,尋頭陀,尋胖大和尚,尋茁壯婦人,尋姣長婦人,尋青面,尋歪頭,尋赤須,尋美髯,尋黑大漢,尋赤臉長須。大索城中,無。則之郭,之村,之山僻,之鄰府州縣。用重價聘之,得十六人,梁山泊好漢,個個呵活,臻臻無至,人馬稱娖而行……
短短的一百多字,高度涵蓋了要尋之人的體貌;搜尋的過程;遍及城、郭、村、山以及相鄰的州、府、縣的地域;找到之后又用重金相聘;接下來人馬還排成長隊謹慎而行……從時間到空間,這里有多大的跨度,從主體到客體,包含了多少煩瑣?但是正因為作者駕馭敘述的嫻熟精妙,才居高臨下張弛有致融會貫通的。怎么會是白描呢?——當然也有緣由,魯迅先生接下來說,“這樣白描的活古人,誰能不動一看的雅興呢”?因為魯迅先生道出了“白描”,那當然是白描的經典了!
不,魯迅的“白描”不見得就是修辭學家意義上的白描;即使真是,那也不過是細致生動的敘述,不亞于描寫甚至勝于描寫。任何人的判斷都不是金科玉律,我們應當為這般大容量且鮮活的敘述叫好!
篇9
我一直不敢談及魯迅先生,因為那深入骨髓與血液的敬畏,因為慚愧于自己內心的荒涼和粗糙。但讀了他的諸多文章,又不得不令我想談談他。于是,我要寫寫心目中的魯迅先生,是謂此文緣起。
初讀魯迅先生的文章,是在上小學時學他寫的《三味書屋》一文,他的“時時早,事事早”,已根深蒂固的印在了我的腦海中。再后來,學了他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阿長與山海經》《藤野先生》等一系列文章之后,更加深了對他的理解。
再后來,讀了他的《朝花夕拾》《吶喊》《彷徨》《野草》,讓我感受深刻的,是魯迅先生的愛國情操和民族氣節。讀完之后,總有一種憂郁,憤懣的心情和一籌莫展的情懷。
他的憂國憂民之心,可謂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真讓我發自心底的佩服。不管身處何地,都不忘忠心報國。他棄醫從文,想用文章喚醒中國人,可當時腐敗的中國,已完全麻木,誰還會從他的字里行間,感受到一絲絲愛國的氣息呢?
肖邦曾說:“愛祖國高于一切!”這句話充分印證在了魯迅先生身上,在他的字典中,“愛國”是頭等重要之事,先把這件事做好,再考慮其它的事也不遲。
最終,在五十多歲時,因終日積慮而得了不治之癥,與世長辭了。從他的文章中,總能讀出一些飽經風霜,看透世俗的味道,但也不乏抱有一絲希望,盡管是如此渺茫,盡管很難實現。
我讀《朝花夕拾》的時候,便這樣想過:那里是寫著先生的成長史的,從少年到青年,重要的片斷,差不多都留在了那里,然而他卻未寫那些慘烈的生活,如故土的灰色,雖筆下不乏沉重的影子,但依稀可以感到先生對鄉俗中野性的力量的依戀。
但也絲毫沒有放棄他那沉悶的風格,魯迅先生打量舊我的時候,好像也有一點無奈,但他坦然直視自我,不乏也看看其中之“美”:長媽媽的憨態,藤野的慈悲,范愛農的耿介,都是人間少有的閃光。長夜漫漫,在冷冷的人世間上,假使僅存有這微茫的光點,那也是一種幸福了。而現代社會,無法說,也不知從何說起。
篇10
最初的幾個月里,中國最大的奇觀,就是一下子不知冒出來多少都督。城頭變幻大王旗,王金發出任紹興都督,這是王金發一生中,繼落草為寇、在上海灘當殺手之后的又一傳奇。
王金發當了都督以后,新朋舊友排著隊來見他。最先拜訪他的,自然是那些地方上的革命黨人,譬如魯迅和范愛農。魯迅此時的身份是紹興一家中學的監學。王金發見到魯迅很高興,委任他為山會初級師范學校監督,用魯迅的話說:“我被擺在師范學校校長的飯碗旁邊,王都督給了我??疃僭?。 王金發還允許魯迅等革命黨人辦了一張《越鐸日報》,這張報紙的創刊詞就是魯迅寫的,當時署名是黃棘。
王金發當了都督以后,耳朵邊全是肉麻的好話,很快就被捧得忘乎所以。魯迅很看不慣他的做派。魯迅后來在文章中寫道:“他進來以后,也就被許多閑漢和新進的革命黨所包圍,大做王都督。在衙門里的人物,穿布衣來的,不上十天也大概換上皮袍子了,天氣還并不冷?!?/p>
魯迅后來在談起他們當時為什么要辦報時,曾說過是害怕王金發走向腐敗,要用輿論監督他。因而《越鐸日報》一開始就充滿了戰斗性,開首便罵軍政府,罵那里面的軍人。接下來膽子更大,罵都督、罵都督的親戚、罵都督的姨太太、罵都督的同鄉……凡是不順眼的,都罵。
敢罵王金發,還真要有些膽子才行,魯迅是條漢子,一起辦報的人也都是硬骨頭。革命能讓所有的人頭腦發熱,連皇下臺了,一個小小的都督,有了錯,憑什么不能罵?而且這錯都是禿子頭上的疤――明擺著的。書生意氣,揮斥方遒,一開罵就是十幾天,連篇累牘,不順眼的事實在太多,罵完了這個,又覺得那個也應該罵,于是接著罵。有人傳話到魯迅家里,說王都督很生氣,他出錢辦報紙,怎么還老罵他,真是太不給面子了。消息傳得有些走樣,又說王都督要派人拿手槍來殺人。魯迅的母親嚇壞了,害怕自己的兒子有個三長兩短――王金發那強盜脾氣真犯起來,十個魯迅他也敢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