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與劉邦范文
時間:2023-04-07 01:35:1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項羽與劉邦,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計謀;信義;為政;為人;氣度
I look at Liu Bang and Xiang Yu
Yuan Huicheng
【Abstract】The language raises a person’s discipline. What person is, how can achieve such person, these philosophy question needs us to study from the ancient and moderns in China and abroad work, “the Shihchi • Hongmen banquet” Liu Bang and Xiang Yu, for our working personhood aspect, has been making the example, is a mirror. How do they are treat the political opponent? How to treat the friend? How should we achievement our enterprise? How should treat comrade? Is willing to discuss the share together with the colleagues.
【Key words】Scheme; Good faith; For politics; Manner; Bearing
鴻門宴,今天引用這一典故,常常比喻地方危險、暗藏殺機,或者比喻人的機智,狡猾。而探究歷史,尋找劉邦項羽成敗與得失,對現實的作用,才是我們學習的價值。
1 成功者的秘訣――計謀
鴻門宴上,表現了劉邦見風使舵,善于玩弄手腕的性格。他清楚哪一些東西必須現在做,哪一些東西可以遲點再做,哪一些東西可以授權給別人做,哪一些東西必須親自做,通過這些手段逐漸地去實現自己的目標。比如說,在危急時刻,劉邦總和張良、樊噲商量,對他們言聽計從。當知道項羽要擊破其軍時,立即采納張良的對策。最后離席未辭,他擔心會引起嚴重后果,要張良、樊噲拿主意,并采納樊噲“不辭而別”的建議。對項羽極表臣服恭順之情,因而能起到麻痹、迷惑對方的作用。
時勢造英雄,劉邦順應了時代的潮流,完成了時代賦予他的歷史使命,并通過不斷地學習使得自己在這個過程中成為一個英雄。我們要想干大事業,闖出一片新天地,同樣要學會把握時機,同樣要懂得心計和謀略,否則,你永遠不成大事呀!
2 失敗的癥結――信義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也許是老天不讓大秦度過此劫,一個呼喚英雄的時刻,我們的主角秦漢時代最偉大的軍事家項羽登場了。 少年英雄:“彼可取而代也?!表椨鹨珊?,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于是殺蘇角,虜王離。這明明是高統率的表現。
然而,在待人處事方面,項羽的表現儼然不同。
在勝利面前,面對昔日戰友,項羽仍然過分重信義。項羽的謀臣范增早就看出劉邦的野心,多次勸諫,但項羽就是聽不進去,放棄了殺掉對手的大好時機,結果徹底失敗,自刎烏江。
項羽,他迂腐,死抱著仁義觀念,沒殺掉政敵;愚蠢,居然透露曹無傷是內奸,給敵人的信義,就是給自己的滅亡。他確實是一個不成熟的政治家。但以人性、英雄的理念來分析《鴻門宴》中項羽,項羽乃真英雄也。他光明磊落,反對陰謀詭計;待人寬厚,能容忍別人的過錯;對劉邦他心慈手軟,心存善念;對項伯,他是用人不疑;對樊噲,他是從諫如流;對英雄,他是拋棄陣營偏見,真心贊賞。
歷史上英雄敗于小人的悲劇層出不窮,他是令人敬佩的又是令人噓唏的英雄。他表沒有遮掩的,沒有顧忌的,不計利害的,不計成敗。我們是否也應該學習這種坦蕩待人的性格品質呢?
3 參悟今天的我――修煉
“廉頗老矣,尚能飯否?”我出生出生在大山溝里,有山的挺拔,也有山的笨拙;有澗的清明透亮,也有澗的封閉狹隘。我也有過劉邦“斬白蛇而起”的寬懷大度,也有過項羽“破釜沉舟”的雄心壯志,然而更多的是“四面楚歌”舉步維艱的尷尬與無奈。
我愛劉邦做事的冷處理――謀略,但也許是惺惺相惜,我更愛悲劇人物項羽的做人。這也許是人的本性吧。他有不忍之心,得饒人處且饒人,放不下情,丟不起面,黑不了心:一句話,兩個字――信義。今天,傳統的一些思想,如仁義禮智信,似乎難以尋找,多少性格悲劇的人生還在不斷演繹。學點干大事的劉邦吧,因為,沒有事業,何以立家?保留點傳統美德――性義吧!不然,活著多累呀!太恐怖了吧!
走進教材,又走進我們的生活,這是一種心靈的滿足,更是一種精神的滋養。
參考文獻
[1] 長風.《流氓與貴族》.重慶出版社.
[2] 《如何評價項羽在歷史上的地位和對歷史的影響》.
[3] 《易中天品讀漢代風云人物》.
篇2
總導演 編?。和鹾涡?/p>
主要演員(按出場順序):
項羽
虞美人 劉邦
張良
樊噲
田父
亭長
將士甲
杜 牧
王安石 胡 曾
李清照
第一幕霸王別姬
地點:垓下 人物:項羽`虞姬`眾將士
[忽聞四面皆楚歌,項王大驚]
項羽: “(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眾將士匆匆下,虞姬急急上)
虞姬: (水袖后飄,匆忙向項王奔去)大~~~王~~~
項羽: (驚曰)美人何來?奈何漢軍已如營乎?(驟起,向外環顧四野,但見火光沖天,卻不曾聞得喊殺聲,只是楚歌未停) (垂頭復入)
虞姬: (輕撫項王)大~~~王
項羽:(視虞姬) 美人在此,孤今夜便領軍沖殺出去,生擒劉季小兒,還此帳見汝!(欲出)
虞姬:(泣聲) 大王,如今漫山皆漢,漢軍之多必過百萬,大王八千雄兵,縱以一當百,尤未盡也,安能擒得漢王?
項羽:(仰天長嘆)唉~~~想我“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乃若何!虞兮虞兮乃~~若~~何!”
虞姬:(尤泣)”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
[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虞姬忽引項王刀而死 ]
項羽:(驚呼)不!!!
[項王大叫數聲,乃出 ]
第二幕 烏江自刎
[項王乃出,于是上馬騎,麾下壯士騎從者八百余人,直夜潰圍南出,馳走.平明,漢軍乃覺之]
(劉邦,眾將士,小吏上)
小吏:報!大王,項羽已突我重圍,去也!
劉邦:(失色)何以走邪?(顧張良)乃若何?
張良:(上前)大王,可使人領兵急追!咸可得!
劉邦:灌嬰!快快帶五千兵去,必擒項羽!
灌嬰”諾!(領命而去)
劉邦(謂然而起)項羽若去,今日之圍豈不徒勞? 若天之佑我,則擒~~~籍~~~嫣!
(劉邦,眾將士下)
[項王與眾將列坐]
項羽:明日與劉季小兒決戰,縱彼劉季兵數倍于我,然我何足懼哉?!若吾親披戰鎧,定破之!
[列將皆稱"諾”]
(項羽,眾將士,田父上)
項羽:此乃何處?(左右莫對)
[見一田父,項羽與眾將士上前詢問]
將士:老漢, 此乃項王,汝識得烏江乎?
田父:左
[左,乃陷大澤中.以故漢追及之.項王乃復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漢騎追者數千人,項王自度不得脫 ]
項羽: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余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今日固決死,愿為諸君開戰!
[眾將士大呼,乃隨項王快戰,至烏江,隨騎漸少,行至烏江,僅一,二也
(亭長上)
亭長:大王,.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
項王:(項王)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乃引刀自刎烏江畔)
亭長:大王!!!(凄愴)
第三幕:自古多評(不以成敗論英雄)
(杜牧上)
杜牧:(作惋惜狀)可惜,可惜啊!“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這項王怎么就死了呢?可惜,可惜??!
王安石:(大步上臺)杜兄此言差異,你看“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江東子弟今雖在,肯于君王卷土來”氣數已盡回頭無力,再怎么樣掙扎也是徒勞
杜牧:(皺眉)這………
胡曾:(快步上臺,笑之曰)王賢弟這詩好啊!今日聽之,耳清目爽,欲再和一首:“爭帝圖王勢已傾,八千兵敗楚歌聲。烏江不是無船渡,恥向東吳再起兵.”
王安石:(大贊)好詩!好詩!真似………….
【一陣掌聲打斷了王安石】
(李清照上)
李清照:果然好詩!但小女子卻又茍同杜大哥所言。
【杜牧喜而抬頭,感激地望著李清照】
李清照:小女子亦有一詩,且聽:“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于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杜牧:(跳起)妙哉!妙哉!好一個“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p>
篇3
但是,冷靜分析,就會發現劉邦的勝利是有道理的。劉邦和項羽有著完全不同的性格,正是這些性格決定了他們的成敗和命運。
劉邦和項羽的第一點不同是:劉邦志向遠大,項羽鼠目寸光。這點可以通過他們在勝利面前表現出的心態證明。劉邦攻進關中后,項羽也進入咸陽。在勝利面前,劉邦不殺子嬰,約法三章,不受犒賞,秋毫無犯,而且退出秦王宮,還軍霸上。范增就對項羽說,劉邦不能小看,他原來喜歡錢財、酒肉和女人,這樣一個人來到皇宮看見金銀財寶和美女珍饈居然不動聲色,秋毫無犯,這么大的克制力,其志不在小。
項羽呢?殺子嬰,燒宮室,屠咸陽……每攻下一座城池就屠城。有人勸說道,咸陽是帝王之都,您想稱帝的話,應該定都咸陽。但是,秦皇宮已經被項羽燒光了,他又一門心思回老家去,就說:“富貴不歸故鄉,如衣錦夜行。”富貴之后不榮歸故里,就像在夜里穿著華美的衣服一樣,沒有人欣賞。
再來看看他們在挫折面前的表現:劉邦冷靜,項羽狂暴。兩軍對峙,項羽久攻不下,就把劉邦父親綁到陣前,喊話:你若不投降,我就把他下鍋煮!劉邦不緊不慢地說:咱倆既是兄弟,我爸就是你爸,你若把咱爸煮了,別忘給哥留碗肉湯。項羽沒辦法。這是一個下策,一個貴族使用流氓手段來對付流氓,對付得了嗎?所以,從心理上,項羽就沒有戰勝劉邦。
以上說的是做事,再說做人。
在做人方面,劉邦豁達大度,項羽氣量狹窄。劉邦當亭長時押送一批犯人,途中犯人屢屢跑掉。劉邦一算,等走到目的地,恐怕犯人該跑光了,就備下酒肉請囚犯大吃大喝一頓,說,你們干脆都跑光算了,我也跑。結果有些人跑了,有些人說,我們留下來跟著你干。凡是成大業的人,一定是敢作敢為,能豁得出去的。
楚漢戰爭最后關頭,劉邦準備和項羽在垓下會戰,韓信按兵不動,彭越按兵不動,英布也按兵不動。劉邦問張良:我準備勝利后把天下分了,分給誰合適?張良說,彭越和英布傾向于漢,韓信現在獨當一面,如果分給他們,定會助你合圍。劉邦說,好。這么跟他們約定了。這幾支軍隊就把項羽圍住,予以消滅。這是劉邦的大度。
項羽為人小氣。韓信就說,項王這人婆婆媽媽的,將士受了傷,他會親自拎著飯籃探視,流著淚拉著你的手,說長道短??晌覀冇辛藨鸸?,他要封一個官爵,一顆印捏在手上,磨過來磨過去,直到方的變成圓的,都不給人。
劉邦和項羽的第四點不同,是劉邦心狠手辣,項羽兒女情長。劉邦在逃亡中曾三次把子女扔下車子。一旦懷疑到誰,就不顧一切要把他殺掉。劉邦晚年病了以后,突然覺得,樊噲就是巴不得我死,于是下令:“立斬噲頭?!闭f明劉邦狠起來是真能下手的。
篇4
【關鍵詞】 《桃花源記》;《魯濱遜漂流記》;烏托邦思想
一、“烏托邦”(utopia)這名字最早見于空想社會主義創始人英國作家托馬斯·莫爾的一部寓意小說《烏托邦》。該小說是假設世界上有一個叫“烏托邦”的島,島上的種種制度,人民所生活的方式,都是理想完美的,是人類向往的地方。當然也有人把柏拉圖構建的理想國視為最早的烏托邦。其實,在國內外有不少關于理想國度的記述。笛福筆下的荒島和陶淵明的桃源就是這種理想國度的載體。
二、烏托邦思想
陶淵明和笛福的作品中都營造了各自的理想空間,通過文章的描述,我們可以比較東西方烏托邦思想的異同。
(一)相同點
1、他們的烏托邦思想都通過遙遠的封閉空間做載體的。桃花源和荒島之所吸引人,能成為一個理想空間,首先是因為它們遠離我們的生活環境,遠離喧囂嘈雜。也正是因為封閉隔絕,,可以有無窮的遐想空間,作者可以在這個空間中按照自己的理念和信仰營造一個理想的國度,從而間接的表達了他們的烏托邦思想。
2、他們所描述的理想國度都是通過農業勞動自給自足。桃花源里的人通過“往來種作”獲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在這個社會里,人人都自覺愉快的參加勞動,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切順應大自然的節奏,有條不紊地進行著。勞動使他們得以生存,也使他們通過耕稼生活找到超脫人家攘奪與紛爭的慰藉。魯濱遜在荒島上也是辛苦勞作,生產出了各種供他生存的食物。另外,他們都親近自然,崇尚古風。陶淵明不僅直接描繪了桃花源里的美好風光及桃源人尊老愛幼、勤于耕作、熱情好客的淳樸民風,更是假托南陽高士劉子驥委婉曲折地表達了自己對這種和平、安寧、美好生活的向往。魯濱遜雖然生活在英國工業革命興起之時,卻在荒島上從頭開始摸索,仿照人類之初的所作所為一樣,來努力開創一個新社會。這其中都包含著作者對以往生活的肯定和懷念,也顯示了作者對自然和勞動生活的歌頌,并在勞作中找到歸宿和寄托。
(二)不同點
1、理想國度的社會制度不同?;蛟S由于魏晉王朝特殊的政治背景和社會大氣候的使然,陶淵明的烏托邦儼然暗含了中國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的政治主張“安其居,樂其俗”的小國寡民和無為而治思想。在這樣的烏托邦里沒有統治者去擾民、亂民。沒有以帝王為代表的統治階級,因而沒有剝削和壓迫,沒有爭權奪利的戰爭,沒有改朝換代的痛苦經歷。他們不知有漢無論魏晉,表面上來看是表明他們對時光流逝的感嘆,實際上是他們遠離戰爭,追求自由的重要體現。同時,人民當家作主后,充分發揮積極性和創造性,按照自己的理想和意志,創建和平幸福生活家園。而在《魯濱遜漂流記》中建立的是一個通過社會契約形式的政體??傮w來說,社會契約就是公民答應放棄自身的一些自由或利益以換取保護。當星期五給魯濱遜跪下是,他愿意放棄自己的人身自由以換取對方為自己提供人身安全的保護。魯濱遜和其他臣民的社會契約關系更為明顯。例如他和西班牙船長訂立了口頭的契約。當西班牙船長動身去接另外十七名西班牙人來島上居住時,他“鄭重起誓接受魯濱遜為他們的指揮官和領頭人?!濒敒I遜通過社會契約建立的這個政體介于無政府狀態與民主統治之間,不存在成文的法律,也沒有什么有組織的統治機構,他擁有的僅僅是臣民對他統治地位的認可。即使他擁有統治者的頭銜,依然和他的臣民共同勞動,把他們當成自己的伙伴,使他們衣食無憂。從這一點上看,魯濱遜很像一位賢明的君主?;蛟S人們很難想象魯濱遜這樣的島上社會可以被稱為烏托邦。但是,在笛福眼里,這種介于無政府狀態與民主之間的社會就是最好、最理想的社會。
2、理想國度形成的原因不同。桃花源的形成沒有直接的描述,捕魚人來桃花源的原因在《桃花源記》中也沒有直接的交代,只是說他在捕魚時迷路便進入桃花源,發現了一個理想的社會,一個迷人的生態環境——田野里有莊稼,有桑園,有竹林,水池里有魚蝦等水產品;雞鳴狗叫,萬物歡騰;老人小孩一個個都樂淘淘的,人們沒有對財富的強烈渴望,有的僅僅是自給自足,自娛自樂。而在笛福的《魯濱遜漂流記》中看不到一個已存在的烏托邦社會。本來魯濱遜應該過著安穩的中產階級生活,但對物質財富的無休止追求,以職業勞動或世間使命為唯一任務的天職觀和愛自由獨立、喜探究新奇和富冒險一試的實踐主義精神使他遇到海難,流落到荒島。在荒島上他通過自身的努力,把一個他最初視作“絕望島”的地方改造成了一個“幸福島”,一個迷你的烏托邦社會。
三、結論
《魯濱遜漂流記》雖然有與傳統烏托邦作品形式的結合,卻超越那種單純的、不可能實現的愿望的表達,強有力地宣告并證明“只要有愿望和智慧,人類可以實現創舉”。陶淵明是把烏托邦思想與隱逸精神契合起來了,《桃花源記》把華夏隱逸精神唱到了極至,長出了華夏千古文人對隱逸烏托邦的渴望。本文通過對兩部作品的分析,使我們了解到笛福和陶淵明烏托邦思想的異同,以及對后世烏托邦思想及烏托邦文學產生重要的影響,有助于我們從更新更廣的角度理解和詮釋這兩部經典作品。
參考文獻
[1] Defoe, Daniel. Robinson Crusoe. New York: W.W.Norton&Company Inc., 1975
[2] 李斯斌.桃花源記的游仙敘事與新自然觀,四川師范大學學報,2009年第2期,第91頁。
[3] 鐘鳴.魯濱遜漂流記的雙重解讀,外國文學研究,2002年第3期,第80頁。
[4] 陳寅恪.桃花源記旁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5] 魏穎超.魯濱遜精神面面觀[J].外語研究,2003
篇5
當時項羽的糾結,總結起來就是:打不打?殺不殺?追不追?
公元前206年,劉邦攻破咸陽,欲在漢中稱王。當時項羽是各路諸侯公認的帶頭大哥,做小弟的劉邦竟敢拔份兒,這讓他十分惱怒,下令大軍枕戈待旦,收拾劉邦這個流氓混混。
此時,項羽的叔叔項伯顧念舊交張良,就連夜跑到劉邦大營通風報信。劉邦自知實力不如項羽,不敢硬拼,就跟項伯說自己并無稱王之意,并決定第二天去向霸王當面賠罪。
項伯趕緊跑回來,跟項羽說了很多劉邦的好話。耳根子軟的項羽本該責罰叔叔的通敵行為,可是他的腦袋卻像進了水,在打與不打之間,糾結了起來。糾結最后的結果是答應劉邦賠罪的請求,看看他的表現再說。晚飯時還咬牙切齒磨刀霍霍,臨睡就改成約在一起喝酒了。
對此,項羽的干爹范增卻不認同。他對項羽說:“劉邦早先是個貪財好色的混混,入關后卻秋毫無犯,肯定憋著什么壞。我曾讓人給他相過面,此人有天子相,將來是跟我們爭天下的勁敵,應該盡早除掉,免留后患?!眱扇松潭ㄔ诿魈斓木蒲缟吓身椙f刺殺劉邦,并在帳外安排刀斧手,不留一個活口,項羽答應依計行事。
第二天,劉邦果然輕車簡從,只帶了張良、樊噲等人登門賠罪。一見面就給項羽說好話,反復強調自己并無稱王稱霸的野心。項羽覺得劉邦認罪態度很好,也沒有帶護衛前來,對于殺不殺劉邦又開始糾結起來。
范增卻不像項羽這樣想,他覺得簡直是天賜良機,必須好好把握。酒席宴間提出讓楚營的舞劍器高手項莊表演個節目,活躍一下氣氛。不待項羽表態,就安排項莊登場。項莊已經秉承老板干爹的旨意,劍花一抖,舞將起來,劍氣森森,充滿殺意。在座項伯感到不妙,就拔出佩劍跟項莊對舞起來,處處護著劉邦。對此,范增很不高興,而項羽卻裝作沒看見,他的內心糾結成了一團,覺得劉邦已經登門謝罪并表示臣服,干嗎非要趕盡殺絕?干爹的擔心是多余的,項莊舞劍有失厚道。
項莊一登場,張良就看出了玄機,名為舞劍助興,實則意在取沛公性命。連忙說道:“我們的樊噲將軍也是舞劍高手,何不讓他跟項莊勇士切磋一下?”轉身出帳告知樊噲情況危急,趕緊到帳內護駕。樊噲可是劉邦打斷骨頭連著筋的連襟,一聽危險,就仗劍怒沖沖地闖進了大帳。
如果此時項羽順勢怪罪,使個眼色就可以把劉邦等人剁成肉醬??伤珱]有這樣做,就連干爹范增屢次發出的暗號也裝作沒看到。反而扔給樊噲一個半生不熟的豬肘子,贊許他豪氣干云。宴飲當場刺殺劉邦的機會就這樣溜了。
此刻的劉邦如坐針氈,項莊冒著寒氣的劍影,讓他很難受。即便樊噲進來,也不夠人家收拾的。于是,借故尿急跑出大帳,留下車輛隨從和一對玉璧,所有擦屁股的事情全權交由張良處理,自己從小路逃了。
見劉邦撒尿遲遲不歸,項羽派人出去找。張良進來道歉:“沛公不勝酒力,不能當面告辭,命我奉上白璧一雙敬獻大王。”項羽追問劉邦去向,張良回答已然返回。劉邦尿遁項羽是看出了端倪的,如果即刻派兵追趕,取回劉邦首級就是小菜一碟,可是他看到張良獻上的玉璧,又糾結起追不追來。他這一糾結不要緊,鴻門到霸上抄小路不過20里,劉邦早就跑回自己的地盤了。
就這樣,項羽的再三糾結,讓煮熟的鴨子飛走了,為他千古悲情的人生埋下了禍根。
篇6
關鍵詞:《鴻門宴》 項伯 寫人
在《鴻門宴》的教學中,我們比較關注項羽、劉邦、范增、張良等人,而對次要人物項伯一筆帶過,點到為止,分析不夠,討論不深。那么,身處“鴻門宴”中的項伯到底有什么樣的作用呢?
一是推動了故事情節的發展。項羽接到沛公左司馬曹無傷的密報,又采納亞父范增的建議,決定攻打劉邦。項伯連夜密告張良,張良不愿逃亡,轉告劉邦。劉邦聞之,大驚,一籌莫展。張良建議劉邦通過項伯之口向項羽謝罪,項伯也要求劉邦“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劉邦一一應允。項伯回到楚軍軍營,轉達劉邦的“本意”,勸說項羽“善遇之”。從這個角度看,項伯是這次宴會的發起者。如果沒有項伯看在與張良有舊的份上前往報信,鴻門宴斷然無法舉行。宴會上,范增命項莊舞劍,趁機刺殺劉邦。氣氛驟然緊張,千鈞一發。此刻項伯挺身而出,暗中保護劉邦,緩和局勢。范增項伯聯手,使鴻門宴迭起,懸念叢生。
二是襯托了其他人物形象。首先,我們來談談對劉邦的襯托。項伯的到來,為劉邦的脫險提供了可能。劉邦馬上意識到項伯的重要性,在再三詢問,確認項伯的可靠后,立即拉攏團結。他一改往日的傲慢無禮,盛氣凌人,放低姿態,恭敬謙和,像對待兄長一樣對待項伯,并奉卮酒為壽,結成兒女親家。危困之際,親家理當相互幫助。鴻門宴上,項伯力保劉邦在驚心動魄的刀光劍影中化險為夷?!皠顮幦№棽边@件事,鮮明地表現了劉邦高人一籌的靈活,把他順勢而變的睿智體現得淋漓盡致。
其次,我們來說說對項羽的襯托?!暗┤震嬍孔?,為擊破沛公軍。”如此重大的軍事行動,項羽聞訊即定,事先竟沒有運籌謀劃,也不瞻前顧后,未免過于草率;劉邦的軍隊,難道一擊就破?未免過于狂妄。但這種“草率”與“狂妄”絕非盲目。當時,項羽三軍勇冠諸侯,劍鋒所指,皆為齏粉。誰敢與之爭霸?挑戰項羽,無異于以卵擊石,蚍蜉撼樹,自不量力。因此,項羽根本沒把劉邦放在眼里,更不會把他當作競爭對手。項伯亦如此,他們都不像范增那樣認為,“奪天下者,必沛公也?!边@種輕視劉邦的心態突出了他們的目光短淺。畢竟,劉邦率軍西進,能先破關入咸陽,絕非等閑之輩。占領咸陽后,一反暴秦之苛政,“約法三章”,收買人心,積聚力量,舍小利謀長遠。對有如此鴻鵠之志的人,怎能麻痹大意,養虎為患?
懷王與諸將約定:“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彪m說項羽擊潰秦軍主力,激化秦朝內部矛盾,在瓦解秦朝統治上居功至偉。但終究是別人劉邦先攻破咸陽,按照約定,理應稱王。現在違背誓言盟約,去攻打有功之人,確實違背道義。況且項氏為楚國貴族后裔,與一般的地痞無賴,宵小之徒到底不同,知恥重義的高貴還是有的。只要劉邦不擅自稱王,萬事好商量。之所以出兵教訓劉邦,是為了維護自己霸王的權威。項羽自始至終沒有說過一句要殺掉劉邦的話,“擊破沛公軍”和“殺掉劉邦”不能等同為一回事。故項伯轉告劉邦的謝罪,并以“擊之不義”來游說,項王許諾。故鴻門宴上,范增多次暗示,項王默然不應。故項莊舞劍,項伯翼蔽,項王沒有阻攔。故劉邦離席出逃,張良致歉,項王未加責備。因為項伯與項羽都認為劉邦不能殺,一旦誅殺,就會蒙受“不義”之惡名,招致諸侯背叛,天下唾棄。后來,戲下封王時,項羽以巴蜀也是關中之地,封劉邦為漢王,遵守了當年的約定。這里通過項伯襯托了項羽“重義”的性格。
篇7
項羽出身名門,少有大志,力能扛鼎,年輕時就帶了一支由八千江東子弟兵組成的軍隊,驍勇善戰,所向披靡,士兵有病時,常親自持湯喂藥,賞賜衣物、食品,但由于對有功的貴族封賞較少,所以他們紛紛倒戈,以至于項羽后來敗給劉邦。如此一位體恤士兵的好將軍,竟被劉邦及其部下嘲笑為“婦人之仁”。
人才方面,劉邦有蕭何、曹參、張良、韓信、蒯越、英布、陳平、周勃、樊噲、灌嬰等一大批文臣武將為其出謀劃策,這些人皆當世之英豪,有如此強大的智囊團不勝就有悖天理了。
而項羽呢,僅范增一人而已。韓信、英布、蒯越等原為項羽部下,后投奔劉邦了。表面上看是項羽剛愎自用,不懂得禮賢下士,不懂得馭下之術,實則劉邦陰險狡詐、圓滑而已。當時韓信握有十萬重兵,舉足輕重,曾向劉邦提出封自己為假齊王,就幫助劉邦一同對付項羽。劉邦為了壯大抗擊項羽部隊的力量,勉強同意了,但心里一百八十個不愿意。得天下后,還不是隨便找了個“莫須有”的罪名栽贓韓信,把他送上了斷頭臺,一首膾炙人口的臨刑詩應運而生:“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敵國滅,謀臣亡?!边@不是韓信的真實寫照嗎?高祖皇帝還加強中央集權,先后消滅了英布等異性王,要知道他們曾是與高祖同生死、共患難的好兄弟?。?/p>
篇8
劉邦少時嗜酒如命,經常喝酒不給人家酒錢,甚至在當了皇帝衣錦還鄉時,還欠別人酒錢。有一次縣令招待客人,他說大話,說送一份厚禮,結果是一分錢都沒送。他生性狡黠,油猾,愛吹牛皮,如此一個市儈算得上君子嗎?
項羽出身名門,少有大志,力能扛鼎,年輕時就帶了一支由八千江東子弟兵組成的軍隊,驍勇善戰,所向披靡,士兵有病時,常親自持湯喂藥,賞賜衣物、食品,但由于對有功的貴族封賞較少,所以他們紛紛倒戈,以至于項羽后來敗給劉邦。如此一位體恤士兵的好將軍,竟被劉邦及其部下嘲笑為“婦人之仁”。
人才方面,劉邦有蕭何、曹參、張良、韓信、蒯越、英布、陳平、周勃、樊噲、灌嬰等一大批文臣武將為其出謀劃策,這些人皆當世之英豪,有如此強大的智囊團不勝就有悖天理了。而項羽卻因多疑而無良將,這大概也是他失敗的原因了。
而項羽呢,僅范增一人而已。韓信、英布、蒯越等原為項羽部下,后投奔劉邦了。表面上看是項羽剛愎自用,不懂得禮賢下士,不懂得馭下之術,實則劉邦陰險狡詐、圓滑而已。當時韓信握有十萬重兵,舉足輕重,曾向劉邦提出封自己為假齊王,就幫助劉邦一同對付項羽。劉邦為了壯大抗擊項羽部隊的力量,勉強同意了,但心里一百八十個不愿意。得天下后,還不是隨便找了個“莫須有”的罪名栽贓韓信,把他送上了斷頭臺,一首膾炙人口的臨刑詩應運而生:“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敵國滅,謀臣亡。”“成也想和敗也蕭何”這不是韓信的真實寫照嗎?高祖皇帝還加強中央集權,先后消滅了英布等異性王,要知道他們曾是與高祖同生死、共患難的好兄弟啊!
由此可見,漢高祖是多么,把自己出生入死的好兄弟送上斷頭臺,不顧當年情分。如實項羽,可會如此?
在新豐鴻門,劉欲稱王,項羽大怒,欲以四十萬大軍進攻劉邦十萬人馬。劉邦害怕了,就籠絡項羽季父項伯,以兄弟相稱,并對項羽稱臣,使項伯在鴻門宴上,常以身子擋住劉邦。如此行為,恐怕只有劉邦一人能做到吧!
篇9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你有看鴻門宴嗎?那有什么感受呢?那么接下來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鴻門宴讀后感600字高二,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鴻門宴讀后感600字1《鴻門宴》所敘述的是項羽,劉邦在共同滅亡秦國之后,范增見劉邦有雄視天下之心,因此舉辦了一個暗藏殺機的宴會,準備除掉劉邦。而劉邦最終在張良,項伯,樊噲等人的幫助下逃離楚營的故事。
項羽,昔日的楚霸王,多么的威風,多么的不可一世!但因為與劉邦爭天下,兵敗垓下,最終落個烏江自刎的下場。歸根結底,都是他桀驁不馴,猶豫不絕的性格讓他在鴻門之上錯過了一次刺殺劉邦的絕好機會。就這樣,一個唾手可得的江山被拱手送人。多么的可悲!多么的殘忍!項羽壓根兒就沒想到他所見的種種,皆是劉邦之計。所以,“古之成大事者,不可拘泥于小節”。
曹操,歷史上的`奸雄。這是基于人們個人愛憎基礎上給予他的名字。讓我們正視歷史:“曹操,字孟德,詩人,軍事家……”這些是什么?——這沒有什么,僅僅是因為他當斷則斷,遇事有魄力,當他誅殺孔氏后人時,正是因為他的鐵血,后世才有“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的典故。若不是他的能力,他的性格,何以三足鼎立,統江山;又何以有他“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豪壯詩篇。
項羽之所以失江山,劉邦,曹操之所以得江山,正是因為個人人格。項羽的桀驁不馴讓他孤注一擲,讓他呈匹夫之勇,讓他兵敗垓下;而劉邦,曹操也正是因為他們的性格,讓他們招賢納士,讓他們統帥三軍,讓他們“該出手時就出手”。當然結局也必然有不同,一個既失江山,又失美人,另一個則建立千秋功業。
就個人觀點而論,項羽——我崇拜,但只有一個嘆惋——英雄短命;劉邦,曹操——我尊重,但他們也只有一個評價——書寫歷史。
鴻門宴讀后感600字2也許大家都聽說過項羽和劉邦的故事吧!其中就有一段著名的《鴻門宴》,在鴻門宴中,你喜歡的是項羽還是劉邦呢?
曾經的項羽,可是“力拔山兮力蓋世”的人物,他能扛起千斤大鼎,他能以一人之力敵千軍萬馬。他是一個傳奇式的人物。這就是人們常說的西楚霸王!但是他那桀驁不馴、猶豫不決的.性格,讓他在鴻門宴錯過了一你刺殺劉邦的絕好機會。
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公元前207年,項梁戰死,懷王派項羽等去救援被秦軍圍困的趙國。懷王與諸將約定,誰先入關,便封為關中王。
項羽大破秦軍后,聽說劉邦已入咸陽,非常惱火。軍師范增就讓項羽設下鴻門宴,一心誅除劉邦。可是劉邦知道后,認為這鴻門宴不去便只有死路一條,赴會也許能有一線生機。
宴會上,項莊上前為劉邦敬酒,敬酒完畢,請求舞劍,趁機把劉邦殺死在座位上。這就是“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的由來。這是,張良到軍營門口找樊噲來護駕。樊噲氣沖沖地闖進門來,嚴厲指責項羽,項羽羞愧萬分。此時劉幫以上廁所為由,趁機逃出了項羽的軍營。
在此,我們發現項羽在鴻門宴不聽范增的話,放走了劉邦,一個唾手可得的江山就這樣拱手讓人了。
鴻門宴讀后感600字3《鴻門宴》所敘述的是項羽,劉邦在共同滅亡秦國之后,范增見劉邦有雄視天下之心,因此舉辦了一個暗藏殺機的宴會,準備除掉劉邦。而劉邦最終在張良,項伯,樊噲等人的幫助下逃離楚營的故事。
項羽,昔日的楚霸王,多么的威風,多么的不可一世!但因為與劉邦爭天下,兵敗垓下,最終落個烏江自刎的下場。歸根結底,都是他桀驁不馴,猶豫不絕的性格讓他在鴻門之上錯過了一次刺殺劉邦的`絕好機會。就這樣,一個唾手可得的江山被拱手送人。多么的可悲!多么的殘忍!項羽壓根兒就沒想到他所見的種種,皆是劉邦之計。所以,“古之成大事者,不可拘泥于小節”。
曹操,歷史上的奸雄。這是基于人們個人愛憎基礎上給予他的名字。讓我們正視歷史:“曹操,字孟德,詩人,軍事家……”這些是什么?——這沒有什么,僅僅是因為他當斷則斷,遇事有魄力,當他誅殺孔氏后人時,正是因為他的鐵血,后世才有“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的典故。若不是他的能力,他的性格,何以三足鼎立,統江山;又何以有他“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豪壯詩篇。
項羽之所以失江山,劉邦,曹操之所以得江山,正是因為個人人格。項羽的桀驁不馴讓他孤注一擲,讓他呈匹夫之勇,讓他兵敗垓下;而劉邦,曹操也正是因為他們的性格,讓他們招賢納士,讓他們統帥三軍,讓他們“該出手時就出手”。當然結局也必然有不同,一個既失江山,又失美人,另一個則建立千秋功業。
就個人觀點而論,項羽——我崇拜,但只有一個嘆惋——英雄短命;劉邦,曹操——我尊重,但他們也只有一個評價——書寫歷史。
好的個性——好的人生,讓我們書寫屬于自己的篇章。
鴻門宴讀后感600字4李清照有詩云:"生當為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在很多人眼里,項羽是一個忠肝義膽的豪杰。他叱咤風云的偉業,所向披靡的戰績,在秦漢交替之際掀起了澎湃的浪潮。曾幾何時,舉世共仰,千秋景慕。項羽因之而成為歷代王朝倍加推崇的人物,著實為后人所景仰。
然而,項羽畢竟是一個悲劇式的歷史人物。他的悲劇,不僅是歷史的悲劇,也是性格的悲劇,而他的悲劇性格,無疑張揚了他的人格魅力。
項羽性格的魅力在于他的"義",而這個"義"也恰恰演繹了他的個人悲劇。古人云:"義者,宜也。"又云:"行而宜者謂之義"。可想而知,只要行之得當,言而得體,便可稱其"義"。然而,"義"是沒有一個絕對標準的。項伯為報救命之恩,向張良通風報信,可稱得上"義",可此舉客觀上卻幫助了劉邦,使得沛公在鴻門宴中能化險為夷,此舉又謂之不"義"。兩軍對壘,項羽卻不忍弒殺劉邦,縱虎歸山,最后成就了劉邦的霸業,實乃對敵人的"義",而對自己不"義"。項羽的"婦人之仁"與"義"的本質是背道而馳的。可以說,項羽重義而輕理是他的性格的悲劇。
項羽的性格悲劇還表現在他的剛愎自用。韓信始在項羽麾下,"言不聽,畫不用,故倍楚而歸漢"陳平效力于項王,"累諫不受,乃封其金與印,仗劍亡,歸漢于武"。此二人均有經國之偉,濟世之才,然而卻不為項羽所用。亞父范增,盡心盡力,鞠躬盡瘁,亦未免被猜忌。最后,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是韓信;七出奇計,困項王于垓下的是陳平;十面埋伏,逼項羽走江東的是張良;烏江渡口取項羽頭顱的竟然是項王"故人"王翳。項王的剛愎自用,終于讓自己飲下了"四面楚歌"的惡果??梢哉f,過分借重于武力而忽視智謀,也是造成項羽性格悲劇的一個重要原因。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駒不逝。駒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項羽的悲愴無疑已成為千古絕唱。假如項羽不固守那狹隘的"義",假如項羽……那么,意氣風發,衣錦還鄉,擊筑高歌《大風歌》:"大風起兮云飛揚,威加四海兮歸故鄉,安得猛將兮守四方"的人,可能就不會是劉邦了。
鴻門宴讀后感600字5今天,學完了《鴻門宴》這篇課文之后,有一些感觸。我用紙和筆把這些感觸寫下來。
《鴻門宴》的開關是曹無傷告密,項羽立即整理軍隊,為擊破劉邦,而劉邦因為項伯前來,過一日向項羽賠罪,項羽留劉邦下來,與他喝酒,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鴻門宴》。
我認為劉邦之所以可以取代項羽成為天子,與劉邦及項羽的性格特點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
項羽的性格特點是剛愎自用,自大輕亂,在直率了,而劉邦這之所以可以從“鴻門宴”中死里逃生還得謝謝項羽有這樣的性格,而正是因為項羽的性格讓他失了天下,在烏江自刎,而劉邦是真的心系百姓,此外,項羽又坑殺了二十萬秦兵,就算他日后可一統天下,老百姓也一定會抵抗他。
劉邦能屈能伸,知人善用,善于應變,而項羽太過于剛烈,所以說項羽是失敗是注定的,而且從性格方面來說,劉邦的確比項羽更適合統一天下!
篇10
一、不要面子卻很有面子的劉邦
劉邦好酒,但是沒有錢來買酒,于是便賒酒。因為每當劉邦來飲酒時,賣出的酒竟是平日的數倍,酒家很奇怪。喝醉了酒的劉邦倒頭就睡,他的身上常有龍出現,令酒家很奇怪,到最后酒賬不了了之。沒錢買酒并且賒酒是沒有面子的,但是能夠一直喝下去,這是不是很有面子的事情?
到呂公家慶賀,身無分文,卻詐稱“賀錢一萬”,明明是吃白食,竟令呂公刮目相待,不但請坐上座,而且把自己的女兒許配給了劉邦。要知道連當時與呂公要好的縣令求親,呂公都不同意,卻將女兒許給了只有一面之交且是來吃白食的劉季,這是不是很有面子的事情?
負責看管城門的老頭酈食其來見劉邦,劉邦正叉開兩腿坐在床上讓兩個女子為其洗腳。酈食其很不客氣地批評劉邦說:“你這樣子接見老年人是很不禮貌的!”被人當面批評是很沒面子的事,但是人家劉邦馬上知錯就改,整理了衣服就向酈食其道歉,請其上座。于是得到了一條重要的計策:襲擊陳留,以得到秦軍儲存的糧食。
被項羽追得到處跑,自己的父親也被捉住,當項羽要煮了他的父親喝湯時,劉邦卻厚著臉皮說:“咱倆是仁兄弟,我的父親就是你的父親,喝人肉湯時能不能分給我一勺子呢?”在危急關頭,為了讓馬車跑得快一些,劉邦竟然把自己的兒女推下車去,連馬夫都看不過了,下車把孩子抱到車上。追兵一急,劉邦又把孩子推下車去,馬夫停下車再把孩子抱上來,“如是者三”。我想,臉皮薄一點的父母,若干年后回憶起來都會愧殺。但是,人家劉邦臉皮很厚,不要這個“慈父”的假面子,自己的性命才是最重要的啊!
韓信的軍權越來越大,對劉邦的命令有點打折扣了,于是劉邦說:“事成之后,封你為齊王!”韓信馬上漂亮地完成了劉邦交給他的任務,劉邦也說話算數,封韓信為齊王。封了韓信為齊王之后,劉邦有點后悔,于是大清早單槍匹馬闖進韓信的臥室,把大印奪了過來。想想吧,這和兩個很要好的孩子,翻臉之后的“算賬”有什么區別呢?那時劉邦已經快要稱帝了,干這樣的事情是不是很沒面子啊?然而,奪了韓信的大印,卻為后來維護自己皇帝的面子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很要面子卻很沒面子的項羽
看到秦始皇出行,項羽是充滿羨慕的,說道:“彼可取而代也?!痹谝院蟮膽馉庍^程中,項羽時刻沒有忘記“風風光光”回家鄉的念頭。在稱霸之后,項羽不是思考如何“安邦定國”,而是在想:“富貴而不還鄉,如衣錦夜行?!闭琼椨鸬膼勖孀樱艑е律頂∶训南聢?。
聽說劉邦想要在關中稱王,項羽大怒:這廝也太不給我項羽面子了。傳令下去:“明天早上犒勞士兵,給我打敗劉邦的軍隊!”然而項伯被劉邦收買了,項伯替劉邦求情說:“劉邦日夜盼望你的到來,怎么敢反叛呢?劉邦是不敢忘恩負義的!劉邦不先攻破關中,你怎么敢進關呢?現在人家有了大功,卻要攻打他,這不合乎道義?!甭犃隧棽^的一番大道理之后,項羽的火氣消了。因為項羽很要面子,“不合乎道義”的事情他是不屑于做的。
等到第二天劉邦親自來謝罪時,一聽劉邦說“我根本沒料到比將軍您先進入關中,一定是有小人說了我的壞話”,項羽感到了心理上的滿足。聽著劉邦一口一個將軍,看著劉邦誠惶誠恐的樣子,項羽決定“大人不計小人過”,給劉邦一個面子。項羽本來有很多機會殺掉劉邦,但是一考慮到面子,便白白地把機會放走了。
四面楚歌之時,項羽說:“我打仗從來沒有失敗過,于是稱霸據有天下。然而今天被困在這里,這是上天要滅亡我,不是作戰的過錯?。 睘榱俗C明不是自己作戰方面的錯誤,項羽又說:“我要讓大家知道是上天要滅亡我,并不是作戰的過錯?,F在我馬上給你們拿下一員漢將,來回三次沖破重圍。”然后項羽就像演戲一樣做給自己的手下看,事成之后,他向騎兵說:“怎么樣?”在被重重包圍之下,項羽仍然把面子看得很重,不承認自己的過錯,把失敗推卸得一干二凈。
逃到烏江亭,烏江亭長說:“江東雖小,地方縱橫千里,民眾數十萬,也足以稱王。”項羽大笑說:“上天要滅亡我,我還渡江干什么!”其實項羽內心深處是有“無顏再見江東父老面”的羞愧,也就是面子在作怪。
三、要不要面子無所謂的韓信
韓信很窮,品行又不好,人們都很厭惡他。他常常寄居在別人家里吃閑飯,有一次竟然在南昌亭亭長家里吃了好幾個月的閑飯。我想亭長夫人的臉色一定是“冷若冰霜”,但是人家韓信不在乎,照吃不誤,那個臉皮真是很厚。
為了擺脫這個死皮賴臉吃白食的韓信,亭長家里提前開飯,等韓信來吃蹭飯的時候,人家把碗都刷干凈了。
沒有了飯吃,韓信只好到河邊釣魚,有個給大戶人家洗衣服的老大娘看韓信餓得可憐,就把自己帶的飯給他吃,韓信就蹭了十幾天的飯,直到老大娘活干完了不再來洗衣服。老大娘也是個貧苦之人,要不也不會給人家洗衣服,所帶的飯一定也不多,然而人家韓信的臉皮就是厚,連這樣的飯都能吃得心安理得。
有個少年侮辱韓信,讓他從自己的胯下鉆過去,俗話說:士可殺而不可辱。然而韓信竟然是:士可辱而不可殺。愣是把面子拋到九霄云外,趴在地上,鉆了過去。
我想,如果后來韓信沒能成為大將,對于這段歷史人們不知道要怎么議論呢。至于韓信功成名就之后,對這個曾經侮辱過自己的少年反而以德報怨,真不知道韓信是怎么想的,韓信是不是想要挽回點面子:你看我是多么大度!
四、要不要面子是個問題的荊軻
荊軻很矛盾,有時不在乎面子,有時又視面子大于性命。
有次荊軻和蓋聶討論劍術,蓋聶發了脾氣,用眼狠狠地瞪著荊軻。于是荊軻便走開了,并且駕上馬車立刻離開了這個是非之地。
還有一次,荊軻與魯勾踐玩一種賭博游戲,因為爭奪博局上的格道,魯勾踐惱怒地呵斥了荊軻,于是荊軻就默默地逃走了,以后再也沒有和魯勾踐見面。
后來,荊軻答應太子丹去行刺秦始皇,但是由于等候另一個助手沒有馬上動身,太子丹懷疑荊軻膽怯了,詢問荊軻道:“時間已經不多了,難道您還有什么想法嗎?”荊軻聽了大怒,認為自己受到了羞辱,說道:“冒失地前進,是不可能成功的。但是您竟然懷疑我了,那么就訣別吧!”為了面子,荊軻竟然明知道意氣用事可能失敗,還是負氣上路了,悲歌道:“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