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塘江的詩句范文

時間:2023-04-07 18:37:0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錢塘江的詩句,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錢塘江的詩句

篇1

一、揭示課題,引出“奇觀”

理解“觀潮”的意思,知道這里的“潮”指錢塘江大潮。如有學生曾見過錢塘江大潮,可請他們做做介紹;如學生都沒有見過,則讓他們說說想象中的錢塘江大潮。接著借視屏展示錢塘江大潮的壯觀場面,進而引導:“同學們,比起錢塘江大潮,我們常見的潮水根本不值一提,宋代詩人蘇軾曾這樣贊嘆道:‘八月十八潮,壯觀天下無?!磐駚恚芏嘞裉K軾這樣的文人墨客,在飽覽了壯觀的錢塘江大潮后,都情不自禁地拿起筆來贊美這大自然的杰作。今天,我們就憑借課文,跟隨作者到浙江海寧,欣賞被稱為“天下奇觀”的錢塘江大潮,并看看作者是用怎樣的語言向人們展示這天下奇觀的。

二、初讀課文,感知“奇觀”

1.自由朗讀,讀出形象。讓學生自讀課文,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并在讀中思考:讀了課文,你眼前出現了怎樣的畫面?你從哪些畫面中感受到錢塘江大潮確實是“天下奇觀”?自讀想象后,引導學生交流并梳理畫面和感受:一是寫“潮”的畫面:潮水之快,潮位之高,潮聲之大,可見錢塘江大潮堪稱天下奇觀;二是寫“人”的畫面:大堤上人山人海,潮來時人聲鼎沸,可見錢塘江大潮堪稱天下奇觀。

2.瀏覽課文,梳理形象。為使課文描述的形象給學生清晰的印象,在學生交流后可讓學生瀏覽課文,理清敘述順序,讓學生明白:作者按“潮來前、潮來時、潮過后”的順序,分別從“潮”和“人”兩方面展示形象,突出“奇觀”。

三、品讀想象,領略“奇觀”

在課文中,作者運用形象的比喻描繪了潮水洶涌澎湃、雷霆萬鈞的情狀和聲威,表現了大潮的雄偉壯觀。為促使學生具體領略大潮的壯觀奇特,深切感受語言文字的神奇魅力,可引導學生閱讀想象,再現形象;相機拓展,創造形象;設身處地,自由表達,以求情感熏陶與語言發展的融合。

1.品讀寫“潮”的句子,入境想象,感受景觀之奇。課文第3、4自然段,從聲音和形態兩方面具體介紹了大潮來臨時的驚心動魄的景象。寫聲音,從“悶雷滾動”到“山崩地裂”;寫景象,從“一條白線”到千萬匹馬“齊頭并進”……大潮越來越近,響聲越來越大,潮頭越來越高,聲勢越來越猛,蔚為壯觀。為引導學生設身處地地感受大潮的氣勢,可讓學生朗讀想象,還原形象,步入情境,觀其潮,感其形,聞其聲,進而描述自己的所見、所聞和所感。(1)由聲音感受奇特。讓學生找出寫聲音的句子自由朗讀,借助語速、語氣、語音的變化,顯示出潮水的由遠而近,潮聲的由低而高,從聲音之大感受錢塘江大潮的“奇”。接著讓學生借助視屏,感受“好像悶雷滾動”和“如同山崩地裂”的潮聲,然后啟發引導:讀了句子,看了視屏,你有怎樣的感受?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潮聲的宏大,感受大潮的奇特。進而以“作者是怎樣描述潮聲的”引導學生品味語言,使學生明白:“好像悶雷滾動”,說明潮聲很大,但由于在遠處,因此不是太響;“那聲音如同山崩地裂”,說明潮水已到眼前,聲音震耳欲聾。作者借助形象的比喻,具體真切地展現了潮聲由遠而近、由小到大的過程,凸顯了錢塘江大潮的奇特。(2)由形象感受奇特。在文中,聲音與形象的變化有機聯系,相得益彰。為讓學生從形象中感受錢塘江大潮的奇特,可引導默讀課文,畫出寫潮水樣子的句子,并借助朗讀再現形象,然后分別引導品讀想象。如“只見東邊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現了一條白線”一句,可這樣引導:“一條白線”指什么?為什么作者把江潮比做白線呢?以使學生明白:“一條白線”,形象地寫出潮水從天際間向這邊涌來的情景,那寬闊的潮頭激起的白色水花,對于江面來說,猶如系在腰間的飄帶,此時的整個錢塘江,如同手持雪白的飄帶的少女在翩翩起舞……此刻,可相機介紹楊萬里的詩句:“海潮銀為郭,江橫玉系腰”。第4自然段寫“顛峰時刻”大潮的句子,可先引導自由朗讀,想象形象,然后指名朗讀,其他同學邊聽邊閉目想象,進而讓學生自由描述那壯觀的場面,敘談自己的感受,老師相機介紹范仲淹“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橫”的詩句,使那以江面為舞臺,手持“白練”盡情狂歡的潮頭躍然學生眼前,蕩漾學生心間。進而再播放視屏,讓學生在想象形象與實際畫面的聯系中,感受錢塘江大潮的奇特,隨后品味寫潮水形象的句子,讓學生說說自己最欣賞的句子,并陳述理由,以使學生從“一道白線”“一道兩丈多高的白色城墻”“齊頭并進”的“白色戰馬”等描述中,看潮水推進中形象的變更,看作者描述中比喻的精妙,以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

2.品讀寫“人”的句子,拓展想象,感受景觀之奇。課文還以觀潮人數之多、熱情之高從側面突出大潮的奇特。對此,可引導學生通過形象的還原和拓展,借助人們的所見和所感,感受錢塘江大潮的奇特??勺寣W生反復朗讀寫人的句子,結合第一幅插圖啟發想象,讓他們設身處地,表述形象:(1)如果你隨著觀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一路會看到怎樣的情景?如果你在其間,能說說為什么前來嗎?引導通過人們扶老攜幼前來看潮情景的描述和自我心理的敘述,感受奇特的江潮對人們巨大的誘惑力。(2)大堤上人山人海,人頭攢動,“大家昂首東望”,如果你置身其間,環顧四周,會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引導描述人們“昂首東望”時的動作、神情,揣摩人們的焦急而又耐心,興奮而又激動,從人們對大潮的期待中體會其“奇特”。(3)天際間出現“一道白線”、眼前出現“一道兩丈多高的白色城墻”和“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并進”時,你會怎么做,怎么想,怎么說?環顧四周,你看到人們怎樣的表現,聽到人們怎樣的話語?引導通過自己和人們表現(歡呼、攝影、贊嘆、留影……)的描述,體會奇特的大潮在人群中產生的強烈反響,可重點描述不同年齡、不同國籍的人對大潮的贊嘆,以體會錢塘江大潮的“奇特”。

四、創設情境,贊美“奇觀”

為使錢塘江大潮永遠在學生心中奔涌,讓精彩的語言永遠在學生倉庫貯存,可以課本為藍本,或借助插圖,或運用視屏,創設情境,讓學生充當解說員,對“觀潮”過程作“現場直播”,借助具體形象的語言把“錢塘江大潮”和“觀潮的情景”展現在觀眾面前,以培養學生合理想象拓展形象、轉化語言靈活表達的能力。可這樣引導:同學們,一年一度的觀潮日又如期而來,電視臺對現場進行直播,讓你擔任現場解說,你想如何將那壯觀的場面對電視機前的觀眾進行描述呢?(引導說說“直播”要求,教師適當提示:按照潮來前、潮來時、潮過后的順序,描述所見、所聞和所感;語言要力求具體、生動和形象;還可借助動作、神情和語氣加強效果,吸引觀眾。)讓學生自行準備后在小組內交流,再指名憑借插圖或視屏,進行“現場直播”。最后,教者繪聲繪色地進行示范,讓錢塘江大潮再次在學生心中“掀起波瀾”:

各位觀眾:你們好!

我是××電視臺的記者××,今天是一年一度的觀潮日。我在海寧市鹽官鎮的海塘大堤上向大家轉播。現在是上午8點鐘,距潮來的時間還有5個小時,可大堤上早已是人山人海,大家都翹首等待那激動人心的時刻的到來。

大家看,寬闊的錢塘江橫臥在眼前?,F在江面風平浪靜,越往東越寬。

…………

現在是午后一點,從遠處傳來隆隆的響聲,好像悶雷滾動。這時,人頭攢動,不少人已經抑制不住內心的喜悅,歡呼起來:“潮來啦!”

觀眾朋友,你們聽到了嗎?潮水的響聲越來越大。大家順著我手指的方向看,天邊泛起一道銀線,若隱若現。那條白線快速地向我們移來,遠遠望去,宛如一群潔白的天鵝排成一線,展翅翩翩飛來,又像一條閃亮的白龍向這邊騰飛,好壯觀?。〗?,近了!洶涌的大潮如受驚的雄獅,驚吼躍起,聲如山崩地裂。剎那間,壁立的潮頭近7米,仿佛一堵高大的水墻,呼嘯著席卷而來。游客不時發出陣陣驚嘆聲和歡呼聲:“太棒了!”“太壯觀了!”(對人的描寫略)

篇2

產生潮汐現象的原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太陽、月亮對地球的引力即潮力。在農歷一個月中,朔日(初一)或望日(十六前后)太陽、月亮和地球三者在同一個方向上,這時太陽和月亮對地球的引力疊加在一起,產生的引潮力,于是形成大潮,其他時間內,日、月、地三者不在同一方向上,形成小潮。月球是形成潮汐的最重要的因素,雖說月球比太陽小,但是離地球比較近,其引潮力是太陽的兩倍多。古人很早就發現了這種內在聯系,他們說:濤之起也,隨月盛衰、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由于海水本身具有一定的黏滯性,加之受海底地形阻力的影響,大潮出現的時間常常在朔或望之后一二天,即農歷初二三或十七八這幾天,八月十八潮,壯觀天下無就是這一現象的真實寫照。

由于自然環境復雜多樣,各地地理條件千差萬別,所以不同地區的潮汐周期也不同。常見的有一個太陽日(或一地點月亮連續兩次升起或落山的時間間隔,大約24.5小時)內完成兩個周期或一個周期的,還有半個月;1個月、1年、8.85年甚至18.61年完成一個周期的。就我國而言,在大連、青島、連云港以及廈門可以見到半日潮,在南海的北部灣可以見到全日潮,由于古時候我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在北方,所以關于半日潮的文字記載比較多,比如早潮才罷晚潮來就是古人對半日潮的忠實記錄。最令人叫絕的,是書寫在山海關上的那幅對聯: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長長長長長長長消,將潮水的漲落和浮云的生消巧妙地結合在一起,使人玩味無窮。

潮汐是一種十分壯觀的自然現象,當潮水從深海向岸邊涌來時,移動的速度非??臁y定,錢塘江潮的移動速度約為每小時24千米,即每秒鐘6.7米。古人說:日落江湖白,潮來天地青、海上濤頭一線來,樓前指顧雪成堆。讀了這些詩句之后你可以想象:在海天相接的地方,潮水露出一線,可是你的手剛一指點,它就到了眼前,可見速度之快。當潮水涌到岸邊時還會形成很高的潮頭,例如我國的錢塘江潮由于受喇叭形河口以及江底水淺且有沙坎阻擋等因素的影響,前面的浪跑不快,后面的浪又趕上來了。如此后浪推前浪,一浪趕一浪,浪頭一層一層地疊加在一起,潮頭到達海寧時達到,形成一道道高3至10米的水墻,只見江中白浪滔滔、波濤洶涌,欲識潮頭高幾許,越山渾在浪花中。翻滾的潮水還發出巨大的聲響,據說在方圓26千米的范圍內可以聽到波濤翻滾的潮水聲。一千里色中秋月,十萬軍聲半夜潮,其景非常壯觀,其勢銳不可擋,真可謂是滔天濁浪排空來,翻江倒海山為摧。詩人李白也發出了浙江八月何如此,濤似連山噴雪來的感嘆。

潮汐如此壯觀,堪稱佳景,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是重要的旅游資源,尤其是我國的錢塘江潮,近幾年來每到中秋節前后,慕名前來觀潮的人每天數以十萬計。錢塘江觀潮由來已久,歷代文人墨客留下贊頌江潮的詩篇可以說是汗牛充棟,在這些美麗的詩篇中人們喜愛的是宋代文人潘聞寫的酒泉子《長憶觀潮》。詞中寫道:長憶觀潮,滿郭人爭江上望。來疑滄海盡成空,萬面鼓聲中。弄潮兒向濤頭立,手把紅旗旗不濕。別來幾番夢中看,夢覺尚心寒。詞中的弄潮兒指的是觀潮時踏潮獻技的人,他們都是本地的游泳高手,常常上百人一群,手持彩旗在驚濤駭浪之中騰身起舞,其場面之驚險是可想而知的,詩人在夢醒之后仍覺膽戰心寒。

1、什么是潮汐?古人是怎樣解讀的?

2、潮汐是怎樣產生的?

3、正確朗讀文中對聯(把音注出來,節奏劃出來):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長長長長長長長消。

4、文章引用了很多古詩文來解讀潮汐,請具體談談其作用。

參考答案:

1、是指海水有規律地合起來叫潮汐古人稱之為大海的呼吸

2、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太陽、月亮形成大潮,其它時間內形成小潮。而月球是形成的因素。

篇3

(一)

丁叔叔開著小汽車,帶我們去杭州游玩,一路上風景可真美,經過了不少城市、鄉村,還有一些丘陵、山包,尤其經過長長的隧道時,特別刺激。天空中白云瞬息萬變,剛才還像一只小老鼠的云朵,還沒等我看清楚,一會兒又變成了一只麒麟??墒俏乙粫壕屠Я耍稍趮寢屔砩稀昂艉簟彼笥X了。

終于到了杭州了,杭州可真遠,把我肚子都餓扁了!到了賓館吃了飯,我們去游夜西湖。

首先到了蘇堤,我知道蘇堤是為了紀念蘇軾而起到名字,長度大約有2公里多呢!走在蘇堤上,聽著蟈蟈的叫聲,樹上小蟲子在飛,湖邊有些燈光,游船在湖面飄蕩。蘇堤終于走完了,我淌了一身汗,但是感覺不太累,最近鍛煉還真進步了呢!

出發,回賓館睡覺去嘍!

(二)

今天驕陽似火,一出賓館就出汗了。幸虧丁叔叔的車里有空調。今天再去看白天的西湖,開車到了白堤邊,爸爸說白堤是為了紀念詩人白居易而命名的,長度只有1300米左右,這下肯定比昨晚輕松,我吃著冰棒邊走邊看,西湖上銀光閃閃,一邊是荷花池,碧綠的荷葉,襯著粉紅的荷花,真美!我還和爸爸一起背誦有關荷花的詩句: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陽光下的西湖和昨晚的夜西湖有著不一樣的風景哦!

走到白堤的另一頭,租了一條小船去湖上游玩,小船漂在湖面上,搖來搖去,遠處可以望見雷峰塔和六和塔,聽說白娘子就曾經被壓在雷峰塔下面。聽著船工的介紹,不知不覺到了湖心的小瀛洲,上了岸,走在小瀛洲上,經過九曲橋,橋下水塘里長著睡蓮,還開著漂亮的蓮花,小瀛洲上有些古跡,不過很多介紹的字我都不認識,所以也不感興趣,天太熱,還是回到小船上吧。坐著小船圍繞小瀛洲轉一圈,很快看見了著名的三潭映月,爸爸像導游一樣給我講,之所以叫三潭映月,是因為晚上月亮出來時,三根柱子能把月亮映在湖面上,就像三個月亮一樣。這時湖面上起了大風了,我們趕快上岸了。

吃完午飯,我們就去了靈隱寺,聽說那是濟公住的地方,不過我可沒看見濟公,倒是看了飛來峰,鉆山洞,洞里還有一線天,山洞外流淌著小溪,溪水可真清,媽媽說這水是自然形成的,是活水,不像人工造水,還有污染。最難忘的一件小事是在路邊休息時,看到路邊一條蚯蚓就快被太陽曬死了,我把它放到潮濕的土地上,這是一件“好事”吧。

回市區的路上,特意從錢塘江大橋走過,看一看著名的錢塘江,聽說漲潮時,潮水能把人打到江里,真可怕!不過現在不是漲潮的時候,我們可看不到潮水。還是回去吃飯睡覺吧,今天可真累!

(三)

今天要去岳王廟,據說岳飛就被埋在那里。進了廟里,第一眼就看到了岳飛的雕像,爸爸說岳飛是被秦檜害死的,在岳飛墓前,看到了一幅對聯: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想起來了,我們語文書上也有。邊上就是四個害死岳飛的佞臣:秦檜夫婦、萬俟?l、張俊,他們都跪在地下。

篇4

我斟滿一杯酒,一飲而盡。天地一色,水月互相弄影。幽靜的夜籠罩著幽靜的江,也籠罩著幽靜的亭子,這亭子沒有半點夸耀和表功,默默地陪伴人們等待著潮魂的到來。我又斟滿一杯酒,送到嘴邊又放下了,不知道該把這酒敬獻給誰。

“來了!潮來了!……”人們驚叫起來,翹首東望,亂云飛度,白光微微地泛起,有細小的聲音從遠方傳來,嚶嚶的如同蚊蠅嗡叫,是真的!人們左呼右喊,攜老扶幼,跳的,跑的,滾的,爬的,一起涌到江邊。啊!黑蒙蒙的水天之間,一條雪白的素練乍合乍散的橫江而來,月碎云散,寒氣逼人,人們驚嘆未已,潮頭已經挾帶著雷鳴般的聲響鋪天蓋地地來到眼前驚湍跳沫,大者如瓜,小者如豆,似滿江的碎銀在狂瀉。后浪推著前浪,前浪引著后浪;浪拍著云,云吞著浪;云和浪絞成一團,水和天相撞在半空;沙鷗驚竄,魚鱉哀號,好像千萬頭雪獅踏江怒吼,亂蹦亂跳,撕咬格斗;你撞我,我撞你,一起化為水煙細沫,付之流水。波濤連天,好像要和九天銀河相匯;大浪淘沙,好像要淘盡人間的污染;潮水騰躍,好像要居高臨下,俯瞰風云變幻的世界。天地間三分是水,三分是云,三分是闊大的氣派!我解開衣襟,讓江風吹入胸膛。突然,我覺得我的身軀在散開,我的心胸的升華,大江沖進了我的胸膛……

兩岸的觀潮人齊聲叫好,許多人追著潮頭狂奔,歡叫,騰躍,有人點起了紙團,掛在蘆稈上投入江中,火光隨著流水飛也似的去了,一會兒被拋向空中,一會兒又被沉下深淵。黑漆漆的夜空中,點點火光躍躍沉沉,飄漂浮浮,好像江底泛起了許多閃光的夜明珠……

浩瀚的錢塘江沉浮起伏,一噴一吸,我知道:這是潮魂在呼吸。四望皆空,我把滿滿的一杯酒酹入大江,算是對大江的安慰;人間已擒得餓虎,將滿腔的冤氣化為傾盆的淚雨。秋水秋風,我的心在江上盤旋;潮魂呵,這故事雖然老,卻也新鮮……

篇5

【中圖分類號】 G633.5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 24―0125―01

自古以來,“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用來形容一個人知識淵博。地理知識與語文知識關系非常密切。學語文也在學地理。初中語文教材(人教版)“寫在前面”告訴學生語文與地理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從語文教學中可以學到許多地理知識。

一、古詩詞中的地形描述

我國疆域遼闊,地形地貌豐富多樣,描述各種地形的名家詩句數不勝數。比如“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就是描寫典型的山地地形的佳句,寫出了廬山的雄奇秀麗。“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則生動描繪了陰山腳下河套平原的坦蕩遼闊和牛羊肥壯、牧草茂盛的草原景觀?!笆竦离y,難于上青天”則寫出了四川盆地地形崎嶇的地貌?!把鐾浇犹?,俯視江如線,對面能說話,相會要一天”道出橫斷山區的山高谷深,交通不便。各種地形的成因也各有不同,有地殼運動的內力作用,也有風化、侵蝕、搬運、沉積等外力作用,如“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就是對流水侵蝕地貌的描繪。

二、古詩詞中的氣候

我國的自然氣候復雜多樣,使得我國大江南北景觀各異。比如“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中“春風”就描述的是影響我國的夏季風從東南沿海吹來,由于路途遙遠,加之眾多山脈阻隔,使之不能到達我國內陸西北地區?!霸绱┢ひ\午穿紗,圍著火爐吃西瓜”,則反映我國西北內陸地區由于距離海洋較遠而形成的溫帶大陸性氣候,其特點是冬冷夏熱,溫差大,降水少。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睂懗隽松降鼐坝^的垂直變化。有時也可用“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來解釋這種氣候的垂直變化?!皷|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是三種降水類型中對對流雨的形象寫照?!包S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表現了我國地勢西高東低,黃河自西向東流,也可解釋海陸間的水循環規律,陸地徑流入海,而海水只能通過大氣輸送到陸地上空,暗含水循環使得陸地上的水資源得以再生和補充。

三、古詩詞中的水文知識

我國水能資源豐富,水能資源主要集中在L江、黃河、珠江、瀾滄江和松花江的上游。水能資源的形成需要有三個最基本的條件即河道、落差和水量,而描寫這方面的詩句也不少。如“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即是對廬山瀑布的描繪,又可以從中看到瀑布蘊藏著巨大的水能資源。“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向我們展示了奔騰不息的長江流經三峽時一瀉千里、氣勢磅礴的壯觀景象,我們在體會大江東去,奔流入海,感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的同時,也加深了對長江三峽水流湍急、水位落差大等特征的了解?!昂3睔q月生,江水應春生”“絕岸愁傾履,輕舟故溯洄”等則展現了錢塘江洶涌澎湃卷潮而來的磅礴氣勢,潮汐能量巨大,若能開發利用必將造福人類。

四、古詩詞與天體運動

關于天體運動,古詩詞中也多有體現,如“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就能恰如其分的說明地球自轉運動所引起的晝夜更替景象?!皠偙惶柺帐叭?,卻教明月送將來”則寫出地球自轉產生的地物向東,天物向西的視運動?!罢l揮鞭策驅四運,萬物興歇皆自然”更是一句詩詞言清四季變化,萬物輪回?!扒G溪白石出,天寒紅葉稀。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這首詩把初冬的水文、植被和天氣特點表現得優美如畫。

五、古詩詞中的人文地理

篇6

“原始滄桑幾度留,距今難計千萬秋?!卑朐滦吻嗌綂A持下的凸形海角伸向正門海,懸崖下即是山欽灣,為早期古火山噴發形成的玄武巖地貌。也許是火山噴發產生的巖漿遇到海水被冷卻凝固的緣故,海灘上布滿黑色玄武巖礁石。千萬年的海蝕作用使得溶巖海岸千奇百怪、怪石嶙峋,勾勒出一種山海天合一的原始滄桑之美。

遠遠望去,海天渾然一體,湛藍的天,流淌的云,海水翻起如雪浪花,激起沖天銀雨,響起雄威濤聲。這豪壯場景,讓人忍不住想跳下海灣擁抱這大海。山欽灣排排涌潮,騰雪拍岸浪洗滌;九鯨石壘壘突兀,飲浪醉海峙崢嶸。山欽廟幽幽顯靈,香客虔誠祈福禮;燕子洞巢巢險陡,撲朔迷離燕飛空。如此豐富絕美的景致與湛藍色的海水、雪白色的浪花、金黃色的沙灘、墨黑色的礁石,以及遍布沙灘上的綠色“蔓京草”,搭配得十分巧妙,好似一幅濃墨重彩的山水畫卷,綿延舒展,美輪美奐。

像山欽灣這樣以大自然巧斧神功雕琢的美麗海灣,在海南的海灣里卻是獨特的。這幅畫卷里,最令人陶醉的是山欽灣里千姿百態附有靈性的礁石,擬人擬物栩栩如生。有的似巨龍鬧海,有的似鎮海石獅,有的似石龜探海,有的似仙女下凡,還有那崖邊的大、小“石屋”可無償為數十人避雨藏身。尤其那只碩大的黑母雞抱窩于灘上,為了一個千年的承諾,寧愿堅守一份最后的等待。面對這景物天成的絕美景色,不由覺得用劉白羽贊頌武夷山的詩句“鬼斧神工亦壯哉,天公造化費疑猜”來描繪山欽灣也相當貼切。

登頂觀海黑石礁,坐顛聽濤天地遙。喜歡玩海的,莫過于觀涌潮激浪,聽拍礁濤聲。登上高高的熔巖礁石,面朝大海就地而坐,零距離體驗驚險刺激的涌浪拍礁情景,享受觀海聽濤的激情。既刺激耳目感官,又觸動心靈的凈化與境界的升華。

風平浪靜時,天邊的海波閃閃地款款而來,溫婉美麗,含蓄得只聞其聲。當見其形時,海波已變成排排滾涌的潮水由遠而近,鳴聲漸強,轉眼奔來眼前。溫順的涌浪鱗光四溢,發出嘩嘩的聲響,有節奏地拍打溶巖海岸,激起萬斛珠璣,宛如七仙女拋撒萬朵潔白瓊花。

風起潮涌時,連天的海潮滾滾地翻涌奔來,勢如萬馬奔騰。伴之以隆隆的濤聲,酷似悶雷滾動。臨近方顯風助水勢,浪借潮威。洶涌澎湃的浪濤怒吼般地向岸邊的火山熔巖沖擊,與礁石撞個滿懷。霎間迸發咆哮驚吼,好似山崩地裂,撼人心魄!驟然間,涌浪似發威的雄獅順勢升騰躍起,激浪千重,凌空爆碎,浪花沖天飛濺,如海龍女吐出的冰魄銀珠。陽光下,濺落的銀雨紛紛點點,折射出晶亮的澤光,蒙蒙輕揚的水霧隨風飛舞紛揚……

篇7

關鍵詞:審美教育 引導 體會

中圖分類號:G718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1672-1578(2013)01-0226-01

審美教育作為教育的一個重要有機組成部分,是人類實自我發展需要的一個重要途徑。語文教育與審美教育有許多交叉和包容的地方,它們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語文教材作為一種載體,不僅承載著語文知識,而且蘊涵著道德觀念,審美情趣等,語文教學可以加強學生的審美情感的培養,不斷深化學生的審美感受,形成審美特質。

課堂教學是實現審美教育的一個重要途徑,如何讓美育之花盛開在語文課堂?經過多年的實踐與探索,筆者認為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1 引導學生學會推敲,體會文章的語言美

優美的語言能迅速吸引住學生。在語文教材中,有不少這樣的文章值得我們反復推敲、品味。如《故都的秋》一文,作者取隨筆的體式,信筆寫來如同閑情漫話,全無雕飾痕跡,但每一個詞語、句式,好像未經爐火而已達到了“純青”。如“蘆花”、“柳影”、“蟲唱”、“夜月”、“鐘聲”等宏觀的秋色、秋聲,以及“飛聲”、“日光”、“藍朵”等微觀的秋色、秋聲,它們搭配和諧,極能調動讀者的情感。這些物象聲色,本是現實中無中不有的,但被作者隨意撿來搭配在一起,產生了特別的美感效果。再如結尾處:“譬如廿四橋的明月,錢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涼霧,荔枝灣的殘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濃,回味不永。比起北國的秋來,正像黃酒之與白干,稀飯之與饃饃,鱸魚之與大蟹,黃犬之于駱駝?!闭⑾嚅g,雅俗溶于一爐,酣暢淋漓,雋永優美。筆者引導學生朗讀、推敲、品味這些優美的語言,可以說是一種美的享受。

2 引導學生通過反復誦讀,體會文章的音樂美

在詩歌教學中,音樂美十分突出。平仄相間、講究押韻,句式整齊勻稱,句內節奏感強,這些都是詩歌語言音樂美的具體體現。如何感受到音樂美呢?必須通過反復的誦讀,讀出抑揚頓挫,讀出節奏感。如在學習白居易的《琵琶行》時,筆者引導學生反復誦讀從“轉軸撥弦三兩聲”到“四弦一聲如裂帛”這些詩句,讓學生體味音樂描寫所體現出來的藝術魅力。“如急雨”“如私語”“鶯語花底”“泉流冰下”“冰泉冷澀”“銀瓶乍破”“刀槍鳴”“如裂帛”等,這些描寫用十多鐘聲音來比喻四根弦所發出的不同樂聲,表現了旋律的發展變化,“大珠小珠落玉盤”讓我們如聞其聲,如見其形。不僅調動了我們的聽覺和視覺,而且能激發起我們的聯想和想象,“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一曲雖終,余音繞梁。經常朗讀這些優美的詩句,有利于凈化和美化學生的語言,增強他們的語言感染力。

3 引導學生展開聯想和想象,體會文章的圖畫美

好的文章如同一幅色彩明麗的圖畫,讓人愛不釋手。在學習這些文章時,筆者引導學生依據優美的語言,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象,勾勒出一幅幅畫面。如《我的空中樓閣》,筆者先指導學生反復朗讀,然后根據自己的想象,勾勒出一幅圖畫,并以小組的形式,展開競賽。同學們積極動手,或簡筆勾勒,或搭配色彩,一幅幅《我的空中樓閣》展現在師生們的面前,筆者還建議學生把優秀作品送到學校舉辦的藝術節上參展,結果還獲了獎。通過這樣的教學,既讓學生感受到文章的圖畫美,又提高了他們的藝術修養。

4 引導學生捕捉線索,體會文章的構思美

精巧的構思給文章的成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每遇到優美的文章,筆者就引導學生來抓住線索,細細品讀,領悟文章的構思之美。如《永遠的蝴蝶》,在學習時,筆者引導學生抓住文章的線索——寄信,讓學生體會文章的構思之美。小說圍繞寄信而寫,正因為寄信,才有了櫻子喪身于車輪之下的慘劇。特別值得稱道的是:小說最后補敘了那封奪去了櫻子生命的書信的內容:“媽,我打算在下個月和櫻子結婚。”這句交代不僅照應了上文,并于此處戛然而止,言已盡而情未了。這種構思的文章像一件精美的藝術品,令人過目不忘,并久久不能忘懷。

5 引導學生學會整體感悟,體會文章的立意美

篇8

畫意

且讀下面這段文字:

江南的地質豐腴而潤澤,所以含得住熱氣,養得住植物;因而長江一帶,蘆花可以到冬至而不敗,紅時亦有時候會保持三個月以上的生命。像錢塘江兩岸的烏桕樹,紅葉落后,還有雪白的桕子著在枝頭,一點―叢,用照相機照將出來,可以亂梅花之真。草色頂多成了赭色,根邊總帶點綠意,非但野火燒不盡,就是寒風也吹不倒的。若遇到風和日暖的午后,你一個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則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不感到歲時的肅殺,而且還可以飽覺著一種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氣。

這段文字,極有畫意,其用色豐富而不失雅潔,深得丹青妙趣。請看作家的用色:蘆花之白,桕子之白,紅葉之紅,烏桕樹之黑,草色之赭,草根之綠,青天碧落之青碧。色彩豐富,然而并不凌亂,而是比率適宜、搭配和諧、布局有序。以天空的青碧色為基調,以蘆花的白色為背景,以枯草的赭色和草根的綠色為襯托,以紅葉的紅色和烏桕樹的黑色為點染,多種色彩有機地構成了一個和諧的整體,豐富,但并不艷。作者以“色彩”作為視角,準確地表現了江南的冬天特有的景色。這種景色與北方雄渾肅穆的景象迥異,也與兩廣的溫暖舒適不同,江南的冬景衰敗中蘊藏著春天的生機,靜默中潛伏著生命的喧鬧。作者通過色彩,準確地表現了江南冬景的地域特色。

當然,這種色彩及構圖,并不完全是原生態的,而是經過作家眼睛的過濾與裁剪的,是合乎畫意的。這種以色彩來表現景物的寫法,在中國古典詩詞中很常見。坡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比如王維的名句“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白居易的名句“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杜甫的詩句“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由于在古典文化浸日久,郁達夫舉筆之間便自然地流露出中國傳統文人的審美情趣。所以郁達夫的散文,既是現代的,又是古典的。畫家劉海粟說:“青年畫家不精讀郁達夫的游記,畫不了浙皖的山水。”這是很有道理的。

詩情

且看以下這段文字:

到得冬天,不時也會下著微雨,而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種說不出的悠閑境界。你試想想,秋收過后,河流邊三五人家會聚在一個小村子里,門對長橋,窗臨遠阜,這中間又多是樹枝槎椏的雜木樹林;在這一幅冬日農村的圖上,再灑上一層細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層淡得幾不成墨的背景,你說夠不夠悠閑?若再要點些景致進去,則門前可以泊一只烏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幾個喧嘩的酒客;天垂暮了,還可以加一味紅黃,在茅屋窗中畫上一圈暗示著燈光的月暈。人到了這一境界,自然會胸襟灑脫起來,終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問了。我們總該還記得唐朝那位詩人做的“暮雨瀟瀟江上村”的一首絕句罷?詩人到此,連對綠林豪客都客氣起來了。

寫散文,并不是翻拍生活,而是將生活藝術化。生活是本色的,也是蕪雜的,而進入文學之后的生活,必須是有序的,合乎審美要求的?!拔挠髦抖鵀轱?,詩喻之釀而為酒?!保ㄇ?吳喬《圍爐詩話》)和繪畫藝術、攝影藝術一樣,散文在表現生活的時候當然也是經過了視角選擇和素材裁剪,去除了那些蕪雜的部分,留下了合乎畫意的部分。而取與舍的標準,便是作家的“趣味”。郁達夫熱愛江南,他心目中的江南是可愛的、溫暖的、有情趣的、風雅的,于是他將江南美麗的一面呈現在讀者面前。彼時江南農民的生活未必過得詩情畫意,貧窮和饑寒的苦惱恐怕比詩意的悠閑多得多,但進入了文學,他們便成了“畫中人”,成了藝術家眼中的風景,漏雨的茅屋也成了風景,昏暗的油燈也成了風景。一切都投射出悠閑的情致,產生了和諧的氛圍。

讀這段文字,總讓人不由自主地想到畫家吳冠中的系列作品《江南水鄉》。吳先生對江南水景有著濃厚的深情,他筆下的水鄉流露出情真意濃的雅致與靈秀。畫面簡約大方,意境悠遠,清麗古樸,耐人尋味,強調了一派和諧而靜謐的江南景象,完美地表達了東方審美的內涵和韻致。

趣味

這里面包含了自然風貌的生趣,民俗生活的情趣,文人墨客的雅趣。

《江南的冬景》是文學畫廊里的小型畫展,它主要展出了三幅圖畫:第5段可稱為“寒郊冬景圖”,第7段可稱為“微雨寒村圖”,第8段可稱為“江南雪趣圖”。這三段文字構成了文章的主體,是最值得品讀欣賞的段落。三段文字并不是處于同一層面的,也不是同一視角的,而是變化的、深化的?!昂紙D”描繪的是自然的江南,以植物的形與色來表現江南冬天的山川風貌;“微雨圖”表現的是生活的江南,是從人文視角觀察到的,以市民的生活表現江南的風情世故;“雪趣圖”表現的是文化的江南,是從古典詩詞、古典文化視角聯想到的江南古雅的文化情趣。作者在描繪每一幅圖景時,都不忘用人物的活動來點綴畫面,景物中因有了人的活動,那原本可愛迷人的景色便有了生活氣息,這也是這篇文章與一般寫景狀物散文的最大不同。三幅畫,從自然到生活再到文化,由實入虛,騰挪變化,層層深化。如果說整篇文章娓娓道來如同一條涓涓細流,那么這三幅畫便是激起的三朵浪花,姿態各異、風情萬種。

篇9

關鍵詞:中學地理教學 素質教育 情感教育

素質教育旨在謀求學生身心素質的整體發展,從心理學來說,它必然關注學生的認知發展,也必然關注學生的非認知發展,其別是學生的情感發展。教學過程是師生之間的一種雙向流動過程。古人云:“親其師,信其道?!鼻楦薪逃徽J為是“傳道、授業、解惑”的紐帶,在地理課堂教學過程中,以情動人,以趣激情,師生關系融洽,學生精神放松,則能有效地調動學生探討問題的熱情和積極性,對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思想教育尤為重要。

一、在地理教學中滲透情感教育的必要性

一個受過情感教育的人,一定會是一個溫順、謙和、善于溝通且能喚起人們對生活的熱愛與柔情的人,而不會是一個專橫、霸道、粗野、暴戾之人。

從心理學看,在地理教學中,只有重視和關注了學生的情感領域,才能促使學生“知、情、意、行”等諸多因素的協調發展,才能給學生創造一個友愛,融洽的人際關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講究教學藝術,使學生在樂意的,心平氣和的,心情愉快的情況下進行練習,才能提高地理教學的整體效益,增強學生的自我參與意識,提高學生的地理綜合素質。而且國家義務教育法規定:在教學方面,教師不僅要對學生進行知識的傳授、技能的培養,同時還須加強情感的交流。事實上,學生也渴望平等和被尊重,希望老師既是“良師”又是“益友”。這就要求我們教育者,打破傳統的師生關系觀念,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

二、情感教育在地理課堂上的運用策略

1、樹立良好的師表形象,引導學生的情感發展。

作為教師,面對的是一群正在成長中的孩子,中學生具有求知欲強,充滿好奇心的心理特點,教師的素質尤為重要。因為教師的影響是“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每位教師都應該處處起模范作用,為人師表,以嚴謹的教學態度、兢兢業業、一絲不茍的工作作風,孜孜不倦的精神影響和教育學生。教師的一言一行可能會對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還會直接影響到學生對該學科的情感及個性品質的形成,樹立良好的師表形象。

作為中學地理教師,必須在實踐中不斷地自我教育、自我反思、自我充實、自我提高。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不能墨守成規,只憑經驗辦事,一張嘴巴講到底,而應開動腦筋,勇于接受新事物新觀點,創造性地進行工作。對教材的處理、教法的設計、教學手法的運用,都應該勇于探索、大膽創新地上好每一節課,創設良好地理學習情境,激發學生對地理學習的興趣,使學生積極主動底參與地理課堂教學,達到教學教學相長。

2、建立融洽的、民主的師生關系,以情激情。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是導演,學生是演員,學生能否參與教學過程,取決于課堂的教學氣氛。在森嚴肅穆的氛圍中,在教師的嚴厲呵責下,學生是不可能充分地表現他們的個性和靈氣,不可能積極地參與教學、大膽幻想、勇于創新。反之,教師態度和藹、親切、不壓抑、不專橫,熱愛學生,師生關系融洽,學生精神放松,則能有效地調動學生探討問題的熱情與積極性。

作為地理教師,我堅守著地理課堂中民主平等師生關系,重視教學相長,不斷學會控制自己情緒,把微笑和激勵帶進課堂,相信每個學生都有發展的潛能,尊重他們對地理的看法和觀點。例如:在一次評講測驗卷課堂中,自己對某道題目講評錯誤了而導致改錯成績分數,當時,我立即坦率地承認自己的失誤,并解釋道:“老師不是圣人,我也有許多缺點和不足,需要你們勇敢地指出和幫我改正?!辈扇¢_發、平等、誠實的態度與學生共同研究思考,克服學生缺乏自信或產生自卑的心理,使學生和教師的思想脈搏融為一體,學生的思維就會充分地得到調動,使學生在愉快而和諧、充滿民主的教學氣氛中,激勵思考、勇于創新、不怕露短與出錯,積極參與教學過程,主動地去獲得地理知識。

3、教學語言應該飽含感情,以情動人

世界上眾多的地理事物,地理景觀,絕大部分不能被學生直接感知,雖然現在多媒體技術已經引入課堂,多少能夠彌補一下這方面的缺憾,但畢竟極其有限,更多的還是要靠教師運用飽含感情的語言,生動形象、通俗易懂、繪聲繪色地將學生引入神圣的地學殿堂。同時,根據中學地理學科的知識面廣,內容豐富,上至天文,下至地理,近及家鄉,遠及全球,既有自然,又有人文地理的特點,這些廣博的知識對喜歡言古論今,談天說地的中學生來說是有刺激性的。

如八年級上冊地理講到中國旅游風景名勝時,我說:“歷史不衰的中華五岳,舉世聞名的長江三峽,桂林山水,漓江風光,壯觀的錢塘江涌潮,千姿萬態的路南石林,具有“雪域高原”之稱的青藏高原,世界奇跡之稱的“秦始皇兵馬俑”,北京故宮等”一段描述,深深地吸引學生,使他們產生喜悅、贊美和崇敬的情感,并激發起對多姿多彩的地理事物的審美情趣和對祖國美好地理環境的熱愛。通過這樣的教學,不但可以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加深對地理學科的了解,深化教學結構,而且能夠弘揚科學精神,激發其熱愛科學、學好本領、報效祖國的信念和抱負。

4、精心組織教學,創設情境,激情起趣

正如演員要想感動觀眾,就必須先營造出相應的氣氛,使觀眾沉浸于其中,然后再通過精彩的語言、表情、動作等表演,使觀眾產生共鳴,那么觀眾就會被感動了。同樣道理,老師上課就像演員表演,要讓學生緊隨你的思維行動,完全置身于你的教學過程中,你就要想辦法創設一種良好的教學情境。良好的教學情境能使學生在輕輕松松中就能獲取知識,增長見識,發展思維,提高學習效率。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痹诘乩斫虒W中,根據學生心理特點和教學內容創設問題情境,就不失為一種好方法。比如,講到七年級地理上冊的地圖這一節時,我是用謎語導入新課的:“容納千山萬水,胸懷五湖四海,藏下中外名城,渾身絢麗多彩”猜到的學生,自然享受勝利的喜悅,沒猜到的學生也從別人的答案中獲得啟示,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5、兼顧其他學科,發揮詩詞,歌曲、趣聞的激興、怡情作用

要增加一堂課的趣味色彩,就應兼顧其它學科,將語文中優美的詩詞引入,將音樂課中動聽的歌曲引入,將歷史等學科中的奇聞軼事引入,這樣才能使學生發出由衷的微笑。

如講到蒙古高原時引用詩句:“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地現牛羊?!庇稍娋浣Y合教學,使學生置身于浪漫的詩情氛圍中,極大地激發了他們探究地理奧秘的欲望。

篇10

[關鍵詞] 語文教學 滲透 美感教育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 6058(2015)34 0010

所謂美感教育就是審美教育,是通過審美實踐有意識地培養人的審美能力,使人全面發展的一種教育。它可以使人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以美的方式感受、認識世界并改造社會,從而促進鮮活個性的張揚和發展,達到凈化心靈、升華情感的目的。美感教育基本上是一個潛移默化,“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過程。那么,怎樣讓美育滲透于課堂中呢?其實美就在周圍,四處可見。羅丹說:“美是到處都有的,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本实奈谋?,豐富的生活,為學生提供了可資可鑒可創的審美客體。

一、借助文學作品感知藝術美

審美教育屬于美學范疇。文學作品是一種精神產物,是人化了的自然,是情景的契合統一,富有圖畫美。在熱烈明麗、盎然蓬勃、凄凄慘慘、溫馨靜謐的意境中無不或展示了詩人昂揚奮進的精神,或透露了作品落寞感傷的情懷,或表現了作者恬淡寧靜的志趣。對于作品,筆者認為從審美的角度引導學生品味情境交融的意境美實在是一個妙法。曹操《觀滄?!分械脑娋洹八五e?,山島竦峙”,詩人從全境寫起,著力渲染大海那種蒼茫動蕩的氣勢,一個“何”字,一個疊詞“澹?!?,表達了詩人驚訝、贊美之情,情境交融,給人一種壯麗的享受,一種堅定倔強的感覺。特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創造出一個開闊宏偉的意境,更是雄壯有力地表達了詩人博大的胸襟和豪邁的氣魄,讓人深受其熏陶,感受到雄偉的力量、壯美的魅力,從而給人以生活的熱情,學習的動力??梢姡ㄟ^作品畫面的賞析,可以將無形的詞句變化成有形的圖畫,通過想象,學生在頭腦中構成一幅意境優美的圖畫,形成一種內化的情感力量,誘發他們深厚的情感體驗,激發他們品味自然、社會、人生的美好,激發他們的凌云壯志。

還有教學的《我的母親》片段,可以這樣安排,先出示多媒體課件:“整體感知課文,思考問題:1.課文寫了母親哪幾件事?2.表現了母親什么品格?3.對‘我’有哪些影響?”接著學生閱讀課文、查資料、分組討論,然后讓學生代表回答問題:“本文寫了母親三方面的事:(1)對‘我’的管教;(2)作為當家后母如何處理家庭的難事和矛盾;(3)如何對待他人對自己人格的侮辱。”師:“從這些事情表現母親什么品格?”生:“這些方面表現母親嚴格、仁慈、寬容又剛氣的品性?!睅煟骸澳銈冋J為母親對作者有哪些影響?”生:“有深遠影響,讓作者在以后的茫茫人海中學會管教自己,善待人,寬恕人,體諒人?!蓖ㄟ^讓學生閱讀作品,引導他們思考問題,感受這位母親的偉大之處,那無比深摯的愛,學習這位嚴師慈母的高尚品格,體會作者對母親的懷念和敬愛之情,領略人性的光輝之美??梢哉f的母親是一位偉大的母親,她成功地培養兒子成才,真是農村母親作家兒子。我們知道作為母親讓兒子長高長胖就不難,但培養兒子成才并不是一件易事,而且是在這樣一個既是23歲就失去丈夫又是當家后母的家庭中,這種生活的痛苦,作者說:“我的笨筆寫不出一萬分之一二。”可見母親遭受的坎坷與痛苦實在太多了,也見母親的意志力之堅韌,表達作者對母親的痛惜和敬愛之情。所以,要引導學生通過閱讀作品感受母親這種仁慈、堅韌、刻苦、寬容又剛氣的美(因為現在好多學生心理脆弱吃苦精神差),這種善待別人、體諒別人的好品性。

作品的美是一種潛在的引導力量,初中教材中大量的文學作品為語文教學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審美客體,這些審美客體既有美的也有丑的。如多情的梧桐,筆直的白楊,纏綿的楊柳,出淤泥而不染的蓮花,富貴的牡丹,沒有文化卻心地善良、熱心幫助孩子的阿長,堅韌不拔照亮人類精神殿堂的盲聾啞人海倫?凱勒,啟示世間真理、給人以深切關愛的莎莉文老師,閑靜少言、不慕榮利的五柳先生,浩然正氣、視死如歸的文天祥,純樸厚道的中年閏土,尖酸刻薄的楊二嫂,這些栩栩如生的形象,或美或丑,作者或謳歌或鞭撻,無不留下美的丑的藝術。教師正應借助這些或美或丑的客體,進行正反對比,實行有效的美感教育。

二、借助語言品味意境美

“文學是語言的藝術”,清代桐城派古文家姚鼐就曾說過:“文章之精妙不出字句聲色之間,舍此便無可窺尋?!蔽膶W的語言是與思想內容完美統一的。而作品的思想內容主要通過語言這一載體展示給讀者。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充分品味作品的語言,能加深學生對語言豐富內涵的感悟,從而內化在他們的語言世界中,于潛移默化中被感染、被熏陶,“如春風解渴,如和氣消水”,最后化為泉源,自然流注于筆調之間,而且在提高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的同時增強他們的審美體驗和語感。比如,蘇軾的《記承天寺夜游》一文,在詩人的筆下承天寺的月夜顯得格外的美:“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碑斣娙恕安接谥型ァ钡臅r候,目光為滿庭月光所 吸引,引起一種錯覺:“積水空明”,空明得看清 橫斜交錯的各種水草。抬頭一看,看見了竹柏,同時也看見了碧空的皓月,這才醒悟過來:原來不是“藻、荇”,而是月光照出的“竹、柏”的影子!“月光如水”的比喻運用之妙,意境之美,令人驚嘆不已。月影之真之美如詩如畫,躍然紙上,月色之美,令人“驚異”,但被貶謫的悲涼,人生的感慨,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閑――種種微妙復雜感情盡在其中?!昂我篃o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一個“閑”字反襯出別人是忙人,更點出作者此時的曠達心境。這種意境,如果沒有詩人細致入微的體察、感悟,是難以摹狀的,真是語言美,意境更美。還有,在周密的筆下,錢塘江的雄奇壯麗盡顯:“方其遠出海門,僅如銀線;既而漸近,則玉城雪嶺際天而來,大聲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勢極雄豪?!弊髡哒怯蛇h及近地觀察,用比喻、夸張的修辭手法形象生動地描繪出這種雄壯美。在教學中正是要滲透這種美感教育,讓學生在多次的品味中領會、理解作品語言的豐富內涵,在“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中得到熏陶,從而增強審美體驗,提高語言的運用能力。

這就是在指導學生閱讀作品的主題思想和藝術手法的感悟中進行審美體驗。我們知道文學作品的美是一種潛在的引導力量,這種引導力量能夠影響和改善人們的意識和行為。作品中的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令人陶醉其中,這些美的事物,只有當閱讀者通過深入感受、切實體察、終于發現的過程后,才可能化為他的審美情感。因此,讓學生在閱讀中感悟,逐漸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引起強烈的感情共鳴,并產生情緒的激動和感覺的快適,達到精神上的滿足和愉悅。

三、讓學生深入生活,在生活中發現美、汲取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