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后勤范文10篇
時間:2024-02-18 17:59:01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軍事后勤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軍事后勤研究論文
軍事后勤,是整個軍事活動的重要環節,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重要保障。晚清軍事后勤的研究,是軍事史學術研究領域的一個重要課題。早在民國時期,軍事界、學術界就對晚清軍事后勤進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的二十多年來,我國軍事界和學術界對軍事后勤思想、后勤建設和戰時后勤保障等進行了全面的系統的研究,在深度和廣度上都取得了很大的進展。本文僅對二十幾年來學術界對晚清軍事后勤的研究情況加以整理和概述,以總結經驗,探討進一步研究的方向。
一、晚清軍事后勤的總體研究
二十幾年來,關于晚清軍事后勤的總體研究取得了很大的進展,出版了一些專著,如《中國近代軍事后勤史》為記述中國近代軍事后勤的通史性著作,《中國近代軍事后勤史資料選編》在搜集、整理近代后勤資料方面成績卓著,《中國軍事制度•后勤制度卷》、《中國軍事經濟史》也有關于晚清軍事后勤體制和實踐方面的論述。有關的著述中也涉及到軍事后勤,如《中國軍事通史》、《中國近代軍事史》、《洋務運動與中國早期現代化思想》、《中國近代軍事思想史》、《晚清財政與社會變遷》等等。有關學術論文則有《試論晚清軍事后勤的變革》、《中國軍事后勤思想述要》、《中國近代軍事后勤史的幾個問題》、《中國古近代后勤思想略論》、《試論近代軍事后勤的發展走向》等。其內容涉及晚清軍事后勤演變的性質、地位、中國近代軍事后勤思想、軍事后勤體制、軍事后勤保障等方面。
(一)晚清軍事后勤演變的性質和地位近代軍事后勤屬于中國軍事近代化的一項重要內容,其性質、地位和起止時間與整體上的軍事近代化是一致的。學術界普遍認為:晚清是中國軍事后勤發生根本變革的重要時期,后勤思想、后勤建設及后勤體制都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注:房立中:《試論晚清軍事后勤的變革》,《中國近代軍事史論文集》軍事科學院出版社1987年版,第327頁。)。中國近代軍事后勤,實際上處于一個由舊變新,由農業支援轉變為工業支援的大變革時期(注:陳崇橋:《中國近代軍事后勤史的幾個問題》,《軍事歷史研究》1990年第1期,第46頁。)。這充分肯定了晚清軍事后勤的重要歷史地位。關于中國軍事后勤由古代向近代轉變的起點和結束問題,學術界一致認為:從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這是中國軍事近代化的開端,也是軍事后勤由古代向近代轉變的開始;關于這一轉變歷程的下限,有著不同的意見,有人認為清朝末年就在新軍中確立了中國近代后勤體制?!捌浜笾袊能婈牷旧涎永m了袁世凱所建立的后勤體系,不過常有些曾損變通而已?!保ㄗⅲ悍苛⒅小对囌撏砬遘娛潞笄诘淖兏铩?、奚紀榮《蔡鍔軍事思想研究》、陳崇橋《中國近代軍事后勤史的幾個問題》均持此觀點。)有人認為這一過程要延續到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注:陳崇橋:《中國近代軍事后勤史的幾個問題》,《軍事歷史研究》1990年第1期,第46頁。),也有人認為中國軍事后勤的近代化要延續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夕(注:皮民勇《中國古近代軍事后勤思想略論》,王彥、吳信忠、張云《中國軍隊近代化的歷史考察》均持此觀點。)。
(二)后勤思想變革的研究軍事思想是各階級、政治集團及其軍事家關于戰爭、軍隊、國防等一系列問題的理性認識,是軍事實踐的理性升華。軍事后勤思想是軍事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近代后勤經歷了由古代軍事后勤向近代軍事后勤的轉變時期,在軍事后勤思想領域,傳統的后勤思想自然受到了劇烈的沖擊。后勤思想的變革集中體現在近代重要軍事思想家、政治家和軍事家的言論中,對這些重要人物的后勤思想進行研究,以揭示近代軍事后勤思想的發展變化,是二十年來關于軍事思想變革研究的主要方式。有關近代軍事后勤思想變革的專著尚未出現,有關的論文有:《林則徐軍事思想特點初探》、《論林則徐、魏源軍事思想》、《試論胡林翼的軍事思想》、《曾國藩軍事思想初探》、《試論曾國藩的后勤保障思想》、《論曾國藩的軍事思想》、《試論曾國藩的軍事經濟思想》、《左宗棠進軍新疆的后勤方略》、《論左宗棠的建軍思想》、《論戊戌維新時期康有為的軍事改革思想》、《袁世凱的軍事思想》等。在軍事后勤思想方面的變化主要有:在戰爭后勤觀上,普遍認為軍隊后勤在軍事行動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注:皮民勇:《中國古近代軍事后勤思想略論》,《軍事歷史研究》1996年第3期,第113頁。);在戰爭的物質來源上,主張發展經濟、富國強兵,取之于敵、以戰養戰和開展生產自補;在后勤戰備建設上,大力發展武器裝備,建立充足的物資儲備;重視軍事交通運輸;建立鞏固的后方基地;注意提高后勤效益;進行近代后勤教育,培養近代軍事后勤人才;在戰略戰術上,主張斷敵糧道,鞏固后方(注:楊慶華、劉仁亮;《中國軍事后勤思想述要》,《軍事歷史研究》1998年第2期,第154頁。)。
(三)軍事后勤保障的研究中國軍事近代化是從武器裝備的近代化開始的,由于西方先進武器裝備的引進,戰爭手段變得異常復雜,導致了軍隊后勤保障的相應復雜化。關于近代軍事后勤保障研究的主要問題和觀點有:
晚清軍事后勤研究論文
軍事后勤,是整個軍事活動的重要環節,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重要保障。晚清軍事后勤的研究,是軍事史學術研究領域的一個重要課題。早在民國時期,軍事界、學術界就對晚清軍事后勤進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的二十多年來,我國軍事界和學術界對軍事后勤思想、后勤建設和戰時后勤保障等進行了全面的系統的研究,在深度和廣度上都取得了很大的進展。本文僅對二十幾年來學術界對晚清軍事后勤的研究情況加以整理和概述,以總結經驗,探討進一步研究的方向。
一、晚清軍事后勤的總體研究
二十幾年來,關于晚清軍事后勤的總體研究取得了很大的進展,出版了一些專著,如《中國近代軍事后勤史》為記述中國近代軍事后勤的通史性著作,《中國近代軍事后勤史資料選編》在搜集、整理近代后勤資料方面成績卓著,《中國軍事制度•后勤制度卷》、《中國軍事經濟史》也有關于晚清軍事后勤體制和實踐方面的論述。有關的著述中也涉及到軍事后勤,如《中國軍事通史》、《中國近代軍事史》、《洋務運動與中國早期現代化思想》、《中國近代軍事思想史》、《晚清財政與社會變遷》等等。有關學術論文則有《試論晚清軍事后勤的變革》、《中國軍事后勤思想述要》、《中國近代軍事后勤史的幾個問題》、《中國古近代后勤思想略論》、《試論近代軍事后勤的發展走向》等。其內容涉及晚清軍事后勤演變的性質、地位、中國近代軍事后勤思想、軍事后勤體制、軍事后勤保障等方面。
(一)晚清軍事后勤演變的性質和地位近代軍事后勤屬于中國軍事近代化的一項重要內容,其性質、地位和起止時間與整體上的軍事近代化是一致的。學術界普遍認為:晚清是中國軍事后勤發生根本變革的重要時期,后勤思想、后勤建設及后勤體制都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注:房立中:《試論晚清軍事后勤的變革》,《中國近代軍事史論文集》軍事科學院出版社1987年版,第327頁。)。中國近代軍事后勤,實際上處于一個由舊變新,由農業支援轉變為工業支援的大變革時期(注:陳崇橋:《中國近代軍事后勤史的幾個問題》,《軍事歷史研究》1990年第1期,第46頁。)。這充分肯定了晚清軍事后勤的重要歷史地位。關于中國軍事后勤由古代向近代轉變的起點和結束問題,學術界一致認為:從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這是中國軍事近代化的開端,也是軍事后勤由古代向近代轉變的開始;關于這一轉變歷程的下限,有著不同的意見,有人認為清朝末年就在新軍中確立了中國近代后勤體制?!捌浜笾袊能婈牷旧涎永m了袁世凱所建立的后勤體系,不過常有些曾損變通而已?!保ㄗⅲ悍苛⒅小对囌撏砬遘娛潞笄诘淖兏铩?、奚紀榮《蔡鍔軍事思想研究》、陳崇橋《中國近代軍事后勤史的幾個問題》均持此觀點。)有人認為這一過程要延續到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注:陳崇橋:《中國近代軍事后勤史的幾個問題》,《軍事歷史研究》1990年第1期,第46頁。),也有人認為中國軍事后勤的近代化要延續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夕(注:皮民勇《中國古近代軍事后勤思想略論》,王彥、吳信忠、張云《中國軍隊近代化的歷史考察》均持此觀點。)。
(二)后勤思想變革的研究軍事思想是各階級、政治集團及其軍事家關于戰爭、軍隊、國防等一系列問題的理性認識,是軍事實踐的理性升華。軍事后勤思想是軍事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近代后勤經歷了由古代軍事后勤向近代軍事后勤的轉變時期,在軍事后勤思想領域,傳統的后勤思想自然受到了劇烈的沖擊。后勤思想的變革集中體現在近代重要軍事思想家、政治家和軍事家的言論中,對這些重要人物的后勤思想進行研究,以揭示近代軍事后勤思想的發展變化,是二十年來關于軍事思想變革研究的主要方式。有關近代軍事后勤思想變革的專著尚未出現,有關的論文有:《林則徐軍事思想特點初探》、《論林則徐、魏源軍事思想》、《試論胡林翼的軍事思想》、《曾國藩軍事思想初探》、《試論曾國藩的后勤保障思想》、《論曾國藩的軍事思想》、《試論曾國藩的軍事經濟思想》、《左宗棠進軍新疆的后勤方略》、《論左宗棠的建軍思想》、《論戊戌維新時期康有為的軍事改革思想》、《袁世凱的軍事思想》等。在軍事后勤思想方面的變化主要有:在戰爭后勤觀上,普遍認為軍隊后勤在軍事行動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注:皮民勇:《中國古近代軍事后勤思想略論》,《軍事歷史研究》1996年第3期,第113頁。);在戰爭的物質來源上,主張發展經濟、富國強兵,取之于敵、以戰養戰和開展生產自補;在后勤戰備建設上,大力發展武器裝備,建立充足的物資儲備;重視軍事交通運輸;建立鞏固的后方基地;注意提高后勤效益;進行近代后勤教育,培養近代軍事后勤人才;在戰略戰術上,主張斷敵糧道,鞏固后方(注:楊慶華、劉仁亮;《中國軍事后勤思想述要》,《軍事歷史研究》1998年第2期,第154頁。)。
(三)軍事后勤保障的研究中國軍事近代化是從武器裝備的近代化開始的,由于西方先進武器裝備的引進,戰爭手段變得異常復雜,導致了軍隊后勤保障的相應復雜化。關于近代軍事后勤保障研究的主要問題和觀點有:
晚清軍事后勤研究論文
軍事后勤,是整個軍事活動的重要環節,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重要保障。晚清軍事后勤的研究,是軍事史學術研究領域的一個重要課題。早在民國時期,軍事界、學術界就對晚清軍事后勤進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的二十多年來,我國軍事界和學術界對軍事后勤思想、后勤建設和戰時后勤保障等進行了全面的系統的研究,在深度和廣度上都取得了很大的進展。本文僅對二十幾年來學術界對晚清軍事后勤的研究情況加以整理和概述,以總結經驗,探討進一步研究的方向。
一、晚清軍事后勤的總體研究
二十幾年來,關于晚清軍事后勤的總體研究取得了很大的進展,出版了一些專著,如《中國近代軍事后勤史》為記述中國近代軍事后勤的通史性著作,《中國近代軍事后勤史資料選編》在搜集、整理近代后勤資料方面成績卓著,《中國軍事制度•后勤制度卷》、《中國軍事經濟史》也有關于晚清軍事后勤體制和實踐方面的論述。有關的著述中也涉及到軍事后勤,如《中國軍事通史》、《中國近代軍事史》、《洋務運動與中國早期現代化思想》、《中國近代軍事思想史》、《晚清財政與社會變遷》等等。有關學術論文則有《試論晚清軍事后勤的變革》、《中國軍事后勤思想述要》、《中國近代軍事后勤史的幾個問題》、《中國古近代后勤思想略論》、《試論近代軍事后勤的發展走向》等。其內容涉及晚清軍事后勤演變的性質、地位、中國近代軍事后勤思想、軍事后勤體制、軍事后勤保障等方面。
(一)晚清軍事后勤演變的性質和地位近代軍事后勤屬于中國軍事近代化的一項重要內容,其性質、地位和起止時間與整體上的軍事近代化是一致的。學術界普遍認為:晚清是中國軍事后勤發生根本變革的重要時期,后勤思想、后勤建設及后勤體制都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注:房立中:《試論晚清軍事后勤的變革》,《中國近代軍事史論文集》軍事科學院出版社1987年版,第327頁。)。中國近代軍事后勤,實際上處于一個由舊變新,由農業支援轉變為工業支援的大變革時期(注:陳崇橋:《中國近代軍事后勤史的幾個問題》,《軍事歷史研究》1990年第1期,第46頁。)。這充分肯定了晚清軍事后勤的重要歷史地位。關于中國軍事后勤由古代向近代轉變的起點和結束問題,學術界一致認為:從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這是中國軍事近代化的開端,也是軍事后勤由古代向近代轉變的開始;關于這一轉變歷程的下限,有著不同的意見,有人認為清朝末年就在新軍中確立了中國近代后勤體制?!捌浜笾袊能婈牷旧涎永m了袁世凱所建立的后勤體系,不過常有些曾損變通而已?!保ㄗⅲ悍苛⒅小对囌撏砬遘娛潞笄诘淖兏铩贰⑥杉o榮《蔡鍔軍事思想研究》、陳崇橋《中國近代軍事后勤史的幾個問題》均持此觀點。)有人認為這一過程要延續到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注:陳崇橋:《中國近代軍事后勤史的幾個問題》,《軍事歷史研究》1990年第1期,第46頁。),也有人認為中國軍事后勤的近代化要延續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夕(注:皮民勇《中國古近代軍事后勤思想略論》,王彥、吳信忠、張云《中國軍隊近代化的歷史考察》均持此觀點。)。
(二)后勤思想變革的研究軍事思想是各階級、政治集團及其軍事家關于戰爭、軍隊、國防等一系列問題的理性認識,是軍事實踐的理性升華。軍事后勤思想是軍事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近代后勤經歷了由古代軍事后勤向近代軍事后勤的轉變時期,在軍事后勤思想領域,傳統的后勤思想自然受到了劇烈的沖擊。后勤思想的變革集中體現在近代重要軍事思想家、政治家和軍事家的言論中,對這些重要人物的后勤思想進行研究,以揭示近代軍事后勤思想的發展變化,是二十年來關于軍事思想變革研究的主要方式。有關近代軍事后勤思想變革的專著尚未出現,有關的論文有:《林則徐軍事思想特點初探》、《論林則徐、魏源軍事思想》、《試論胡林翼的軍事思想》、《曾國藩軍事思想初探》、《試論曾國藩的后勤保障思想》、《論曾國藩的軍事思想》、《試論曾國藩的軍事經濟思想》、《左宗棠進軍新疆的后勤方略》、《論左宗棠的建軍思想》、《論戊戌維新時期康有為的軍事改革思想》、《袁世凱的軍事思想》等。在軍事后勤思想方面的變化主要有:在戰爭后勤觀上,普遍認為軍隊后勤在軍事行動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注:皮民勇:《中國古近代軍事后勤思想略論》,《軍事歷史研究》1996年第3期,第113頁。);在戰爭的物質來源上,主張發展經濟、富國強兵,取之于敵、以戰養戰和開展生產自補;在后勤戰備建設上,大力發展武器裝備,建立充足的物資儲備;重視軍事交通運輸;建立鞏固的后方基地;注意提高后勤效益;進行近代后勤教育,培養近代軍事后勤人才;在戰略戰術上,主張斷敵糧道,鞏固后方(注:楊慶華、劉仁亮;《中國軍事后勤思想述要》,《軍事歷史研究》1998年第2期,第154頁。)。
(三)軍事后勤保障的研究中國軍事近代化是從武器裝備的近代化開始的,由于西方先進武器裝備的引進,戰爭手段變得異常復雜,導致了軍隊后勤保障的相應復雜化。關于近代軍事后勤保障研究的主要問題和觀點有:
晚清軍事后勤分析論文
一、晚清軍事后勤的總體研究
二十幾年來,關于晚清軍事后勤的總體研究取得了很大的進展,出版了一些專著,如《中國近代軍事后勤史》為記述中國近代軍事后勤的通史性著作,《中國近代軍事后勤史資料選編》在搜集、整理近代后勤資料方面成績卓著,《中國軍事制度•后勤制度卷》、《中國軍事經濟史》也有關于晚清軍事后勤體制和實踐方面的論述。有關的著述中也涉及到軍事后勤,如《中國軍事通史》、《中國近代軍事史》、《洋務運動與中國早期現代化思想》、《中國近代軍事思想史》、《晚清財政與社會變遷》等等。有關學術論文則有《試論晚清軍事后勤的變革》、《中國軍事后勤思想述要》、《中國近代軍事后勤史的幾個問題》、《中國古近代后勤思想略論》、《試論近代軍事后勤的發展走向》等。其內容涉及晚清軍事后勤演變的性質、地位、中國近代軍事后勤思想、軍事后勤體制、軍事后勤保障等方面。
(一)晚清軍事后勤演變的性質和地位近代軍事后勤屬于中國軍事近代化的一項重要內容,其性質、地位和起止時間與整體上的軍事近代化是一致的。學術界普遍認為:晚清是中國軍事后勤發生根本變革的重要時期,后勤思想、后勤建設及后勤體制都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注:房立中:《試論晚清軍事后勤的變革》,《中國近代軍事史論文集》軍事科學院出版社1987年版,第327頁。)。中國近代軍事后勤,實際上處于一個由舊變新,由農業支援轉變為工業支援的大變革時期(注:陳崇橋:《中國近代軍事后勤史的幾個問題》,《軍事歷史研究》1990年第1期,第46頁。)。這充分肯定了晚清軍事后勤的重要歷史地位。關于中國軍事后勤由古代向近代轉變的起點和結束問題,學術界一致認為:從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這是中國軍事近代化的開端,也是軍事后勤由古代向近代轉變的開始;關于這一轉變歷程的下限,有著不同的意見,有人認為清朝末年就在新軍中確立了中國近代后勤體制。“其后中國的軍隊基本上延續了袁世凱所建立的后勤體系,不過常有些曾損變通而已?!保ㄗⅲ悍苛⒅小对囌撏砬遘娛潞笄诘淖兏铩?、奚紀榮《蔡鍔軍事思想研究》、陳崇橋《中國近代軍事后勤史的幾個問題》均持此觀點。)有人認為這一過程要延續到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注:陳崇橋:《中國近代軍事后勤史的幾個問題》,《軍事歷史研究》1990年第1期,第46頁。),也有人認為中國軍事后勤的近代化要延續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夕(注:皮民勇《中國古近代軍事后勤思想略論》,王彥、吳信忠、張云《中國軍隊近代化的歷史考察》均持此觀點。)。
(二)后勤思想變革的研究軍事思想是各階級、政治集團及其軍事家關于戰爭、軍隊、國防等一系列問題的理性認識,是軍事實踐的理性升華。軍事后勤思想是軍事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近代后勤經歷了由古代軍事后勤向近代軍事后勤的轉變時期,在軍事后勤思想領域,傳統的后勤思想自然受到了劇烈的沖擊。后勤思想的變革集中體現在近代重要軍事思想家、政治家和軍事家的言論中,對這些重要人物的后勤思想進行研究,以揭示近代軍事后勤思想的發展變化,是二十年來關于軍事思想變革研究的主要方式。有關近代軍事后勤思想變革的專著尚未出現,有關的論文有:《林則徐軍事思想特點初探》、《論林則徐、魏源軍事思想》、《試論胡林翼的軍事思想》、《曾國藩軍事思想初探》、《試論曾國藩的后勤保障思想》、《論曾國藩的軍事思想》、《試論曾國藩的軍事經濟思想》、《左宗棠進軍新疆的后勤方略》、《論左宗棠的建軍思想》、《論戊戌維新時期康有為的軍事改革思想》、《袁世凱的軍事思想》等。在軍事后勤思想方面的變化主要有:在戰爭后勤觀上,普遍認為軍隊后勤在軍事行動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注:皮民勇:《中國古近代軍事后勤思想略論》,《軍事歷史研究》1996年第3期,第113頁。);在戰爭的物質來源上,主張發展經濟、富國強兵,取之于敵、以戰養戰和開展生產自補;在后勤戰備建設上,大力發展武器裝備,建立充足的物資儲備;重視軍事交通運輸;建立鞏固的后方基地;注意提高后勤效益;進行近代后勤教育,培養近代軍事后勤人才;在戰略戰術上,主張斷敵糧道,鞏固后方(注:楊慶華、劉仁亮;《中國軍事后勤思想述要》,《軍事歷史研究》1998年第2期,第154頁。)。
(三)軍事后勤保障的研究中國軍事近代化是從武器裝備的近代化開始的,由于西方先進武器裝備的引進,戰爭手段變得異常復雜,導致了軍隊后勤保障的相應復雜化。關于近代軍事后勤保障研究的主要問題和觀點有:
1.軍費晚清時期,戰爭頻繁,中國的經濟可以說是戰時經濟、國家財政成了軍事財政,軍費開支巨大,根本沒有余資從事經濟和文化建設投資。由于沒有經濟建設,當然更沒有軍費來源,這就形成經濟上的惡性循環(注:陳崇橋:《中國近代軍事后勤史的幾個問題》,《軍事歷史研究》1990年第1期,第53頁。)。六十年代湘淮軍等勇營軍隊的裁撤,欠餉問題嚴重也是其重要的原因之一(注:翁飛:《曾李交替與湘消淮長》,《軍事歷史研究》2001年第3期,第56頁。)。關于清朝軍費的來源,作為一個農業大國,主要靠清廷的農業稅收,它占有清廷的財政收入的絕大部分,并主要用于軍隊和戰爭的開支(注:周育民:《晚清財政與社會變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6頁。)。其他收入有漕政、鹽政、關稅、厘金和捐納等等,與清前期的變化主要是:鹽政和關稅的收入和厘金收入在軍費收入中的比重增加(注:童超主編;《中國軍事制度史•后勤卷》大象出版社1997年版,第325頁。)。
軍事后勤人才激勵分析論文
健全后勤人才激勵機制既是貫徹中央軍委人才戰略方針的需要,也是適應新形勢發展變化,營造拴心留人環境的必然要求。需求是激勵機制產生的根本動力所在,是激勵的基礎因素,科學合理的軍事后勤人才激勵機制的建立,必然要求其激勵措施與激勵對象的需要相一致。我們只有客觀而全面地對現階段軍事后勤人才的需要做出分析,才能為科學建立和有效執行后勤人才激勵機制。后勤人才作為軍事人才的一部分,既有軍事人才的共同需要,也存在其職業特點所決定的職業需要。
一、軍事人才的共同需要
首先,是對基本物質需要。軍人是一個由自然人組成的群體,有衣食住行的生理活動,自然有著物質方面的需求。物質需要的范圍非常廣,既包括衣食住行、福利待遇,也涉及到權益保障等間接需要。軍隊中對軍隊干部的利益保障形式,大部分是在計劃經濟體制時形成的,物質待遇部分常常以實物形式如住房、醫療、教育等形式兌現。進入市場經濟體制以來,隨著醫療改革、住房改革政策的實施,市場經濟要求實現社會人員的行業保險、醫療保險、養老保險等保障制度法律化、社會化,住房也要實行商品化,實現由過去軍隊統包統分向軍隊、單位和軍人合理負擔、統一管理、面向市場的社會化保障體制轉變。在這一情況下,軍人對物質利益的需求比以往更強烈。由于現行制度下,軍人的工薪福利待遇是決定軍人物質生活水平的最主要途徑,而工薪福利待遇又大都與軍人基本工資掛鉤,軍事人才對基本物質需要集中反映在軍人工資的增長上,要求建立科學的增資機制,或者借鑒地方多種收入形式改革軍人工資制度,建立起津貼補貼為主導的軍人工薪待遇制度。
其次,是團隊精神的情感需要。團隊精神是指一個組織具有的共同價值觀和道德理念在企業文化上的反映。團隊精神是企業的靈魂。一個群體不能形成團隊,就是一盤散沙;一個團隊沒有共同的價值觀,就不會有統一意志、統一行動,當然就不會有戰斗力;一個企業沒有靈魂,就不會具有生命的活力。企業如此,軍隊更是如此。軍隊作為一個有組織的政治團體,是由眾多的部門和機構組成的,只有這些機構與部門之間相互協調,共同支持,才能實現軍隊建設的各項目標。后勤人才不僅希望在工作中得到領導的支持、也希望得到群眾的理解,還渴望在生活中的相互幫助。
再次,是管理人性化的需要。在知識經濟時代,人力資源是企事業最重要的資源,因此,在十六大和十七大上當中央都提出了以人為本,創造和諧社會的構想,這不僅反映了人性化管理是企事業管理發展的需要,也體現了軍事管理的發展方向,特別是軍事后勤工作與社會上不少崗位有著類似地方,后勤人才在社會上具有一定的通用性,這就更需要軍隊管理人性化來保留和吸引這些人才為國家安心服役。和諧社會包含了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發展,片面地和諧是不科學、不可持續的,軍事后勤人才對管理人性化的需要,不僅表現在管理手段的變更上,而且還表現在對工作生活環境的要求上。只有在工作中實施人性化管理,才能提高后勤人才的積極性,激發他們的潛力;在生活中給與無微不至的關懷,想方設法解決軍人的后顧之憂,幫助軍事人才達到工作和家庭的相互平衡。使之能夠以旺盛的精力、健全的心理和強健的體魄全身心投人到事業之中,保證人才得以健康地成長。
二、軍事后勤人才的職業需要
軍隊高素質人才發展趨勢論文
江主席指出新時期高素質新型軍事人才應具備良好的全面素質,復合的知識結構和綜合能力,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這三條標準回答了21世紀軍隊需要什么樣的軍事人才,同時也跟軍隊后勤人才建設提出了要求。
一、軍隊高素質后勤人才的發展趨勢
1、由"單一型"向"復合型"發展
高技術條件下的一體化聯合作戰,后勤保障將呈現任務繁重、指揮復雜、機動性強、防守艱巨等許多新特點,后勤人員必須具有較高的綜合素質和復合的知識與多種能力:既懂陸勤、又懂海勤、空勤,既會技術又會戰術,能管理又能指揮的新型"復合型"人才。只有這樣,才能適應未來戰爭的發展需要,才能在未來的高科技戰爭中取勝。而"復合型"后勤人才培養,不僅要加強人才的教育培養,不斷拓寬人才的知識面,而且還要加快人才的流動,增強人才多方的工作能力。這樣能更好的促使"單一型"后勤人才向"復合型"后勤人才的轉化。
2、由"軍用型"向"通用型"發展
當前我軍聯勤保障、社會化保障日趨成熟,軍地聯系更加緊密,入世及全球化也要求我們必須慎重看待軍事經濟安全環境,研究后勤保障活動抵御和化解風險問題以及如何在逐步擴大的后勤國際化采購中防止各種安全隱患等等,這些都給我軍的后勤管理與服務提出了挑戰。傳統的"軍用型"后勤人才顯然不適應這種變化,培養和造就軍地"通用型"軍事后勤人才已迫在眉睫,這種"通用型"人才既能適應戰場又懂市場,既能搞好后勤內部管理又具有外界協調能力。這樣可以充分利用地方的有利資源為軍隊建設服務。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 全面建設現代后勤
新世紀新階段,主席著眼于國際戰略格局和我國安全形勢的變化,從維護國家穩定發展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根本利益出發,對國防和軍隊建設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論述。貫徹胡主席的指示要求,全面建設現代后勤,必須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按照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相統一的原則,確立全面建設現代后勤的發展目標,加快實現后勤保障觀念、保障體制、保障手段、后勤管理和后勤人才培養的全面進步與發展,為我軍有效履行歷史使命提供堅強有力的后勤保障。
一、從新的更高的起點上謀劃后勤建設和發展
隨著世界新軍事變革的迅猛發展,世界各國都在順應時展的趨勢,確立符合自己國情的國防和軍隊建設目標與模式。確立全面建設現代后勤的發展目標,正是基于對我軍面臨的國際國內形勢的客觀分析,基于對我軍后勤所處歷史方位的準確判定,從新的更高的起點上對后勤建設和發展作出的戰略性規劃。
全面建設現代后勤是履行我軍歷史使命的必然要求。主席提出的新世紀新階段我軍歷史使命,是對我軍職能任務的新概括、新拓展和新定位,科學地回答了我們黨和國家需要建設什么樣的軍隊、怎樣建設軍隊的重大問題,為軍隊后勤的加速發展指明了方向。按照我軍歷史使命的要求,后勤必須具備保障我軍在陸、海、空、天、電多維空間作戰的能力,具備保障應對危機、維護和平、遏制戰爭、打贏戰爭等多種軍事行動的能力。我們必須著眼國家發展和軍隊建設的戰略全局,從改革保障體制、改進保障方式、發展保障手段、加強后勤管理等方面入手,推進全面建設現代后勤,努力提升信息化戰爭條件下的聯合保障能力、機動保障能力、立體保障能力、戰略投送能力和精確保障能力。
全面建設現代后勤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茖W發展觀是統領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指導思想,也是國防和軍隊建設的重要指導方針。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使后勤建設與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與國防和軍隊建設相適應,是全面建設現代后勤的必然要求。改革開放以來,我軍后勤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軍事斗爭后勤準備成效顯著,后勤改革向縱深推進,后勤保障水平明顯提高,現代后勤保障體系框架正在形成。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后勤工作面臨的客觀環境發生了深刻變化,后勤建設還存在不全面、不平衡、不協調的問題,后勤改革遇到的深層次矛盾日益突出。全面建設現代后勤,就要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著眼全面建設、全面發展、全面進步,緊緊抓住影響和制約后勤建設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與改革的突出矛盾與問題,從國家發展和軍隊建設的全局出發,謀劃后勤現代化建設,統籌好戰備建設與生活保障、后勤建設與后勤改革、當前建設與長遠建設、軍事效益與經濟效益等重大關系,推動后勤建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全面建設現代后勤是適應世界新軍事變革的主動選擇。當今世界的新一輪軍事變革,使軍事技術、武器裝備、組織結構、軍事人才、軍事理論等方面整體躍升的步伐大大加快,軍隊建設進入了全面轉型的新階段。推進中國特色軍事變革,加快向現代后勤轉型,我們既面臨難得的機遇,又面臨嚴峻的挑戰。目前,我軍后勤正處在機械化半機械化向信息化全面發展的起始階段,現代化水平還不高,與世界新軍事變革發展潮流還不相適應,與保障信息化戰爭的要求還有差距。這就迫切需要我們打破傳統的思維模式,確立以全面建設現代后勤為目標的發展戰略,加快把機械化軍事后勤形態改造成為信息化軍事后勤形態,使后勤的組織結構、科研技術、保障裝備、理論水平等得到質的躍升,實現由陸軍主導型后勤向三軍一體型后勤、由封閉型后勤向開放型后勤、由人力密集型后勤向科技密集型后勤、由經驗管理型后勤向科學管理型后勤的根本轉變。全面建設現代后勤,是為軍事斗爭準備提供強大物質技術基礎的戰略舉措,也是推進中國特色軍事變革的內在要求。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 全面建設現代后勤
新世紀新階段,主席著眼于國際戰略格局和我國安全形勢的變化,從維護國家穩定發展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根本利益出發,對國防和軍隊建設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論述。貫徹胡主席的指示要求,全面建設現代后勤,必須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按照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相統一的原則,確立全面建設現代后勤的發展目標,加快實現后勤保障觀念、保障體制、保障手段、后勤管理和后勤人才培養的全面進步與發展,為我軍有效履行歷史使命提供堅強有力的后勤保障。
一、從新的更高的起點上謀劃后勤建設和發展
隨著世界新軍事變革的迅猛發展,世界各國都在順應時展的趨勢,確立符合自己國情的國防和軍隊建設目標與模式。確立全面建設現代后勤的發展目標,正是基于對我軍面臨的國際國內形勢的客觀分析,基于對我軍后勤所處歷史方位的準確判定,從新的更高的起點上對后勤建設和發展作出的戰略性規劃。
全面建設現代后勤是履行我軍歷史使命的必然要求。主席提出的新世紀新階段我軍歷史使命,是對我軍職能任務的新概括、新拓展和新定位,科學地回答了我們黨和國家需要建設什么樣的軍隊、怎樣建設軍隊的重大問題,為軍隊后勤的加速發展指明了方向。按照我軍歷史使命的要求,后勤必須具備保障我軍在陸、海、空、天、電多維空間作戰的能力,具備保障應對危機、維護和平、遏制戰爭、打贏戰爭等多種軍事行動的能力。我們必須著眼國家發展和軍隊建設的戰略全局,從改革保障體制、改進保障方式、發展保障手段、加強后勤管理等方面入手,推進全面建設現代后勤,努力提升信息化戰爭條件下的聯合保障能力、機動保障能力、立體保障能力、戰略投送能力和精確保障能力。
全面建設現代后勤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科學發展觀是統領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指導思想,也是國防和軍隊建設的重要指導方針。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使后勤建設與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與國防和軍隊建設相適應,是全面建設現代后勤的必然要求。改革開放以來,我軍后勤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軍事斗爭后勤準備成效顯著,后勤改革向縱深推進,后勤保障水平明顯提高,現代后勤保障體系框架正在形成。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后勤工作面臨的客觀環境發生了深刻變化,后勤建設還存在不全面、不平衡、不協調的問題,后勤改革遇到的深層次矛盾日益突出。全面建設現代后勤,就要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著眼全面建設、全面發展、全面進步,緊緊抓住影響和制約后勤建設與改革的突出矛盾與問題,從國家發展和軍隊建設的全局出發,謀劃后勤現代化建設,統籌好戰備建設與生活保障、后勤建設與后勤改革、當前建設與長遠建設、軍事效益與經濟效益等重大關系,推動后勤建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全面建設現代后勤是適應世界新軍事變革的主動選擇。當今世界的新一輪軍事變革,使軍事技術、武器裝備、組織結構、軍事人才、軍事理論等方面整體躍升的步伐大大加快,軍隊建設進入了全面轉型的新階段。推進中國特色軍事變革,加快向現代后勤轉型,我們既面臨難得的機遇,又面臨嚴峻的挑戰。目前,我軍后勤正處在機械化半機械化向信息化全面發展的起始階段,現代化水平還不高,與世界新軍事變革發展潮流還不相適應,與保障信息化戰爭的要求還有差距。這就迫切需要我們打破傳統的思維模式,確立以全面建設現代后勤為目標的發展戰略,加快把機械化軍事后勤形態改造成為信息化軍事后勤形態,使后勤的組織結構、科研技術、保障裝備、理論水平等得到質的躍升,實現由陸軍主導型后勤向三軍一體型后勤、由封閉型后勤向開放型后勤、由人力密集型后勤向科技密集型后勤、由經驗管理型后勤向科學管理型后勤的根本轉變。全面建設現代后勤,是為軍事斗爭準備提供強大物質技術基礎的戰略舉措,也是推進中國特色軍事變革的內在要求。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 全面建設現代后勤
新世紀新階段,主席著眼于國際戰略格局和我國安全形勢的變化,從維護國家穩定發展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根本利益出發,對國防和軍隊建設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論述。貫徹胡主席的指示要求,全面建設現代后勤,必須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按照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相統一的原則,確立全面建設現代后勤的發展目標,加快實現后勤保障觀念、保障體制、保障手段、后勤管理和后勤人才培養的全面進步與發展,為我軍有效履行歷史使命提供堅強有力的后勤保障。
一、從新的更高的起點上謀劃后勤建設和發展
隨著世界新軍事變革的迅猛發展,世界各國都在順應時展的趨勢,確立符合自己國情的國防和軍隊建設目標與模式。確立全面建設現代后勤的發展目標,正是基于對我軍面臨的國際國內形勢的客觀分析,基于對我軍后勤所處歷史方位的準確判定,從新的更高的起點上對后勤建設和發展作出的戰略性規劃。
全面建設現代后勤是履行我軍歷史使命的必然要求。主席提出的新世紀新階段我軍歷史使命,是對我軍職能任務的新概括、新拓展和新定位,科學地回答了我們黨和國家需要建設什么樣的軍隊、怎樣建設軍隊的重大問題,為軍隊后勤的加速發展指明了方向。按照我軍歷史使命的要求,后勤必須具備保障我軍在陸、海、空、天、電多維空間作戰的能力,具備保障應對危機、維護和平、遏制戰爭、打贏戰爭等多種軍事行動的能力。我們必須著眼國家發展和軍隊建設的戰略全局,從改革保障體制、改進保障方式、發展保障手段、加強后勤管理等方面入手,推進全面建設現代后勤,努力提升信息化戰爭條件下的聯合保障能力、機動保障能力、立體保障能力、戰略投送能力和精確保障能力。
全面建設現代后勤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茖W發展觀是統領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指導思想,也是國防和軍隊建設的重要指導方針。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使后勤建設與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與國防和軍隊建設相適應,是全面建設現代后勤的必然要求。改革開放以來,我軍后勤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軍事斗爭后勤準備成效顯著,后勤改革向縱深推進,后勤保障水平明顯提高,現代后勤保障體系框架正在形成。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后勤工作面臨的客觀環境發生了深刻變化,后勤建設還存在不全面、不平衡、不協調的問題,后勤改革遇到的深層次矛盾日益突出。全面建設現代后勤,就要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著眼全面建設、全面發展、全面進步,緊緊抓住影響和制約后勤建設與改革的突出矛盾與問題,從國家發展和軍隊建設的全局出發,謀劃后勤現代化建設,統籌好戰備建設與生活保障、后勤建設與后勤改革、當前建設與長遠建設、軍事效益與經濟效益等重大關系,推動后勤建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全面建設現代后勤是適應世界新軍事變革的主動選擇。當今世界的新一輪軍事變革,使軍事技術、武器裝備、組織結構、軍事人才、軍事理論等方面整體躍升的步伐大大加快,軍隊建設進入了全面轉型的新階段。推進中國特色軍事變革,加快向現代后勤轉型,我們既面臨難得的機遇,又面臨嚴峻的挑戰。目前,我軍后勤正處在機械化半機械化向信息化全面發展的起始階段,現代化水平還不高,與世界新軍事變革發展潮流還不相適應,與保障信息化戰爭的要求還有差距。這就迫切需要我們打破傳統的思維模式,確立以全面建設現代后勤為目標的發展戰略,加快把機械化軍事后勤形態改造成為信息化軍事后勤形態,使后勤的組織結構、科研技術、保障裝備、理論水平等得到質的躍升,實現由陸軍主導型后勤向三軍一體型后勤、由封閉型后勤向開放型后勤、由人力密集型后勤向科技密集型后勤、由經驗管理型后勤向科學管理型后勤的根本轉變。全面建設現代后勤,是為軍事斗爭準備提供強大物質技術基礎的戰略舉措,也是推進中國特色軍事變革的內在要求。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全面建設現代后勤
牢固確立和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抓緊做好軍事斗爭后勤準備,切實解決制約后勤發展的體制機制問題,著力培養高素質新型軍事后勤人才,切實加強后勤科學管理,大力發揚艱苦奮斗、勤儉建軍的優良傳統,堅持全心全意為部隊服務、為基層官兵服務,不斷開創后勤工作的新局面。這是胡主席對全軍后勤工作提出的要求。貫徹落實胡主席的重要指示,最根本的是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全面建設現代后勤,努力提高保障打贏能力。
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全面建設現代后勤,是有效履行新世紀新階段我軍歷史使命的必然要求。胡主席提出的“三個提供、一個發揮”的歷史使命,為后勤建設賦予了新的內涵,后勤的職能范圍更廣,肩負的責任更重,地位作用更加突出。后勤既要保障打贏信息化條件下的局部戰爭,又要保障維護社會穩定和應對各種突發事件的需要;既要保障國土防御作戰,又要保障部隊維護海洋、太空權益和戰略通道安全;既要保障軍事斗爭準備,又要保障推進中國特色軍事變革;既要保障軍隊現代化建設,又要加快后勤自身全面轉型;既要在應對傳統安全威脅上提供有力保障,又要在應對非傳統安全威脅和維護世界和平中發揮重要作用。所有這些,都對建設現代后勤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只有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科學籌劃、科學指導、科學組織,認真研究解決當前后勤建設與發展面臨的矛盾和問題,才能使后勤現代化水平與保障打贏信息化條件下局部戰爭的要求相適應,使保障能力與履行新世紀新階段我軍歷史使命的要求相適應。
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全面建設現代后勤,是抓住和用好戰略機遇期的迫切需要。本世紀頭20年,是我們必須緊緊抓住而且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戰略機遇期來之不易,既對軍隊后勤建設提供了有利條件,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隨著國家經濟實力不斷增強,這些年國家對國防和軍隊建設的投入不斷加大,為保障軍隊現代化建設和軍事斗爭準備提供了強有力的財力支持,但我國是一個發展中的大國,需要花錢的地方很多,軍隊現代化建設需求與經費供應不足的矛盾將長期存在,管好用好國家提供的有限財力,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很現實的問題。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為我們充分利用社會資源組織后勤保障提供了更好的條件,同時對我們在更廣范圍、更高層次、更深程度上把后勤現代化建設與經濟社會發展結合起來,走軍民結合、寓軍于民的后勤保障路子提出了更高要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進一步完善,有利于促進軍隊后勤體制機制的調整改革,同時也對軍隊后勤如何適應社會利益調整的新變化,維護好、實現好、發展好廣大官兵的切身利益帶來一些新情況新問題。所有這些,都要求我們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始終堅持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協調發展的方針,從國家發展大局和軍隊建設全局的高度,思考后勤建設與改革這一重大課題,處理好后勤發展中的各種關系,不斷開創后勤工作新局面。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全面建設現代后勤,必須穩步推進后勤保障體制一體化。改革創新體制機制,對實現科學發展具有根本性、長遠性意義。推進三軍一體化后勤保障體制改革,是我軍適應現代戰爭需要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而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是后勤領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有助于合理配置保障資源,提高保障效益。抓住了這一點,就抓住了全面建設現代后勤的關鍵。我們要認真貫徹胡主席和軍委的有關決策指示,堅持三軍一體化后勤保障體制的目標不動搖,正確處理保障體制與領導指揮體制、聯合保障體系與軍種建設體系、平時保障與戰時保障、保障效率與建設效益、供應保障與后勤管理等關系,切實解決好制約后勤建設發展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努力實現組織機構三軍一體編成,保障力量三軍一體使用,供應保障三軍一體組織。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全面建設現代后勤,必須積極推進后勤保障方式社會化。把國防和軍隊建設融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之中,依托經濟社會發展,推進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內在要求,是全面建設現代后勤必須做好的一篇大文章。依靠社會力量辦好軍隊后勤,是我軍后勤建設的一條重要經驗。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利用國家經濟社會資源,推進后勤保障和其他保障社會化的前景更加廣闊。要認真總結成功經驗,借鑒國外有益做法,積極探索寓軍于民、軍民結合的新途徑新方法,促進后勤保障社會化向通用物資儲備、基礎設施建設、后勤裝備生產維修和后勤科研服務等方面拓展,走出一條投入較少、效益較高的軍隊現代后勤建設路子。要把軍事設施建設與地方基礎設施建設結合起來,在鐵路、公路、機場、碼頭等大型基本建設中貫徹軍事要求,依靠經濟社會發展來提高后勤保障能力。要健全動員法規,完善動員體制機制,形成骨干在軍、主體在民的后勤動員基礎。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全面建設現代后勤,必須扎實推進后勤保障手段信息化??茖W發展觀把依靠科技進步和創新、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作為實現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的重要途徑。這一思想對軍隊后勤保障力建設也具有重要指導意義。目前,我軍后勤保障手段基本上處于半機械化水平,信息技術含量低,制約著現代后勤建設的發展,推進后勤保障手段信息化任重道遠。要以作戰需求為牽引,按照整體籌劃、突出重點、系統配套、重在實用的思路,抓緊研制具有較高機械化水平和一定信息化水平的系統配套的第二代后勤裝備,不斷提高后勤裝備的科技含量和保障功能。要依托國家和軍隊信息基礎設施,按照統一組織、科學籌劃、整體推進、重點突破的思路,以指揮信息系統建設為重點,加快綜合集成建設,形成戰略、戰役、戰術三級后勤指揮控制和業務信息處理系統網絡,為全面具備保障需求實時可知、保障資源實時可視、保障活動實時可控三種能力打下堅實基礎。要繼續實施科技興后勤發展戰略,啟動后勤科技創新工程,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突出抓好重要領域的技術創新,促進后勤保障力生成模式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