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范文10篇

時間:2024-04-03 19:44:26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新中國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新中國

新中國外債研究論文

一、新中國外債與社會經濟的發展

20世紀50年代,在我國國民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中,向蘇聯舉借的外債以及國內發行的公債發揮了巨大的作用。由于有效利用了前蘇聯的貸款資金、技術設備和專家人才的支持與幫助,我國社會經濟建設發展迅速。1953—1956年,我國工業生產年均增長19.6%,農業生產年均增長4.8%。在生產總量、增長速度上大大超過新中國成立前的任何時期,也是新中國頭30年中建沒發展最快、最好的時期。學者對此有過專門研究,并發表了研究文章,在此不再贅述。

至1959年,蘇聯單方面撕毀合同,1960年撤走專家,逼我國提前還債,給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造成了巨大的損害。宿世芳在回顧從蘇聯進口技術和成套設備及蘇聯撕毀合同的情景時說:“回顧過去,既使我們愉快地想到在50年代中蘇兩國關系友好時,兩國貿易大發展的情形,也使我們痛心地想到蘇聯專家的突然撤退,使我國40個部門的250個企業和事業單位陷入癱瘓的狀況。蘇聯政府背信棄義的行為,不僅破壞了我國這些部門的設計、設備的安裝和生產,而且打亂了中國整個國民經濟計劃,給中國的經濟建設和國防建沒帶來了巨大損失。”從中可以了解到我國利用外債建設社會主義的曲折歷程。

但中國不僅還清了蘇聯的外債,繼而還清了國內公債,成為當時世界上惟一一個既無內債又無外債的國家。雖然此時社會主義建設缺乏資金,困難重重,但通過自力更生、艱苦奮斗,中華民族還是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墒?,“既無內債又無外債”無助于社會經濟的發展,加上經歷十年之久的“”,中國的國民經濟處于崩潰的邊緣。中國國民經濟發展的挫折、延誤,說明利用內外債是社會經濟建設發展的重要因素和必要手段。

我國現代化建設事業面臨的最大困難,就是缺乏資金,因此,改革開放后,一定要吸收外國資金,用資金來恢復和發展經濟。“借外債并不可怕,但主要用于發展生產,如果用于解決財政赤字,那就不好?!币虼?,考察外債利用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作用,主要應從兩個方面進行分析,即從外債的使用方向和外債的使用效益上。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舉借的外債重點投向交通、能源、化工、冶煉、機電產業等,如1979—1991年間,我國外債總額近一半投向交通能源等基礎設施建設,用以緩解這些“瓶頸”行業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制約。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借用外債投向社會經濟急需的行業和部門,確實取得了很大的經濟效益,促進了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事業的發展。我國利用借入的外債建成了上千個大中型項目,使長期制約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交通、能源“瓶頸”得到很大改善,并利用外債建設發展了一批農林、水利、飲水、衛生和教育科研項目,不但促進了我國經濟的發展,也改善了社會環境。

查看全文

作家新中國成立60年征文

請問這土地誰愛得最深

“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著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边@是艾青《我愛這土地》一詩里的名句,它說出了詩人心頭縈繞不破的一個鄉土遺夢。是對泥土的情結,是對生命之根所依附的大地母親的無限眷戀與摯愛。

生命總是這樣,軀干在風雨中挺立,綠葉和枝子向天空打開,向太陽打開,燦爛所有的日子。而它苦掙未來,奮戰過去的所有力量卻來自大地,來自泥土,來自根,來自那無限的深入。親近泥土,深入泥土,發掘泥土在人心中不可替代的蘊含和無與倫比的沉痛重量,因而也就顯示出深遠無極的意義。對土地和勞動,不是躲避而是參與,不是疏離而是貼近,躬耕垅畝,使自己從日常猥瑣細碎的人生中走出來,走向田園,走向泥土,走向久違的勞動和鋤頭,更是縈系人心的夢想。

終有一日,我又回到了田園,回到了曾經熟稔而又陌生的勞作之中。在一片大大的田洞里,在一片寬闊的田園上,我和農夫田婦一道,揮鋤舞鏟,抽溝排行,侍弄大地上荒涼疲憊的田土。汗水摻和著興奮,勞累夾雜著喜悅,一鋤一鋤翻耕著恩深情厚的土地,翻耕著心底里沉寂已久的對泥土的眷戀。什么時候,我們久違了自己賴以存身的衣食父母、生命之根?什么時候,我們成了無根的人,我們把雙腳高高提起,把沾在腳踝上的泥水洗了一遍又一遍,以為自此離開了農門,以為生命有了新的超越和意義?什么時候,我們腳底下的根須漸漸萎縮,雙手像棕櫚樹的葉脈攤開,向著天空,只問索取,不再給予?靈魂在田園陰郁的血里生銹,土地壓不住嗚咽,在蟋蟀的呻吟里困惑不已,我們給大地不斷增加新的創傷。

此刻,我揮動著手里的鋤柄,左一鋤,右一鋤,在泥土的沉默里不停翻耕,內心里也不斷地問著自己:躬耕,躬耕,使勞動產生新意,使它不同于往昔的操作,不同于那種令人厭倦的反反復復的簡單操作,辛苦與困頓。勞動還有著更深的意義。在這荒涼的鄉村,荒涼的大地上,我為這一日的躬耕而倍感欣慰。風來了,我不歇手;雨驟了,我也不離去。我不避諱自然中的風雨,我愿意與它們遭遇在田園之中,遭遇在泥土之中,就象遭遇大自然本身一樣。我翻耕一丘田畝,我種下一片蔥蘢,汗水從我的額角流下,雨水打在我的臉上,打在我的身上,血水從手掌磨破的水泡中綻放,我卻不感到艱辛與痛苦。就是因勞累而饑渴痙攣的胃,也不使我哀怨腳下的泥土。我甘愿做地里面一條默默勤墾的蚯蚓,滿身泥濘,精耕細作,虔誠撫慰大地心靈的創痛。

這一日躬耕,讓我滌去滿身的慵倦,撫平心頭一道豁開的裂痛——它與泥土日漸分離,不知覺間拉大距離,且越來越遠;讓我抓住隨風飄蕩的精神的風箏,握緊又中的線繩,使它不離我而去。我曾經那么放飛了自己,放飛了我全部的想望。我把夢想的軌道鋪在蒼茫的天空,鋪在飄渺的云彩之上,我在一片虛空之中劃下生命的軌跡,只想望逃離泥土,追尋高遠。但是,我一無所獲,我空無所依。我既未實現所謂的夢想,也未能在大地之上站穩腳跟,獲得實實在在的立足之地。我忘卻了一個樸素的道理,如同落葉回報泥土的深情,飛得再高的鷹鷲也要棲息到地上,我生命的根須依然在泥土之中,我精神的家園依然是這永恒不變的土地。我只有回歸,我只能回歸,在泥土里來找回我靈魂的憩園。

查看全文

作家新中國成立60年征文

請問這土地誰愛得最深

“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著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边@是艾青《我愛這土地》一詩里的名句,它說出了詩人心頭縈繞不破的一個鄉土遺夢。是對泥土的情結,是對生命之根所依附的大地母親的無限眷戀與摯愛。

生命總是這樣,軀干在風雨中挺立,綠葉和枝子向天空打開,向太陽打開,燦爛所有的日子。而它苦掙未來,奮戰過去的所有力量卻來自大地,來自泥土,來自根,來自那無限的深入。親近泥土,深入泥土,發掘泥土在人心中不可替代的蘊含和無與倫比的沉痛重量,因而也就顯示出深遠無極的意義。對土地和勞動,不是躲避而是參與,不是疏離而是貼近,躬耕垅畝,使自己從日常猥瑣細碎的人生中走出來,走向田園,走向泥土,走向久違的勞動和鋤頭,更是縈系人心的夢想。

終有一日,我又回到了田園,回到了曾經熟稔而又陌生的勞作之中。在一片大大的田洞里,在一片寬闊的田園上,我和農夫田婦一道,揮鋤舞鏟,抽溝排行,侍弄大地上荒涼疲憊的田土。汗水摻和著興奮,勞累夾雜著喜悅,一鋤一鋤翻耕著恩深情厚的土地,翻耕著心底里沉寂已久的對泥土的眷戀。什么時候,我們久違了自己賴以存身的衣食父母、生命之根?什么時候,我們成了無根的人,我們把雙腳高高提起,把沾在腳踝上的泥水洗了一遍又一遍,以為自此離開了農門,以為生命有了新的超越和意義?什么時候,我們腳底下的根須漸漸萎縮,雙手像棕櫚樹的葉脈攤開,向著天空,只問索取,不再給予?靈魂在田園陰郁的血里生銹,土地壓不住嗚咽,在蟋蟀的呻吟里困惑不已,我們給大地不斷增加新的創傷。

此刻,我揮動著手里的鋤柄,左一鋤,右一鋤,在泥土的沉默里不停翻耕,內心里也不斷地問著自己:躬耕,躬耕,使勞動產生新意,使它不同于往昔的操作,不同于那種令人厭倦的反反復復的簡單操作,辛苦與困頓。勞動還有著更深的意義。在這荒涼的鄉村,荒涼的大地上,我為這一日的躬耕而倍感欣慰。風來了,我不歇手;雨驟了,我也不離去。我不避諱自然中的風雨,我愿意與它們遭遇在田園之中,遭遇在泥土之中,就象遭遇大自然本身一樣。我翻耕一丘田畝,我種下一片蔥蘢,汗水從我的額角流下,雨水打在我的臉上,打在我的身上,血水從手掌磨破的水泡中綻放,我卻不感到艱辛與痛苦。就是因勞累而饑渴痙攣的胃,也不使我哀怨腳下的泥土。我甘愿做地里面一條默默勤墾的蚯蚓,滿身泥濘,精耕細作,虔誠撫慰大地心靈的創痛。

這一日躬耕,讓我滌去滿身的慵倦,撫平心頭一道豁開的裂痛——它與泥土日漸分離,不知覺間拉大距離,且越來越遠;讓我抓住隨風飄蕩的精神的風箏,握緊又中的線繩,使它不離我而去。我曾經那么放飛了自己,放飛了我全部的想望。我把夢想的軌道鋪在蒼茫的天空,鋪在飄渺的云彩之上,我在一片虛空之中劃下生命的軌跡,只想望逃離泥土,追尋高遠。但是,我一無所獲,我空無所依。我既未實現所謂的夢想,也未能在大地之上站穩腳跟,獲得實實在在的立足之地。我忘卻了一個樸素的道理,如同落葉回報泥土的深情,飛得再高的鷹鷲也要棲息到地上,我生命的根須依然在泥土之中,我精神的家園依然是這永恒不變的土地。我只有回歸,我只能回歸,在泥土里來找回我靈魂的憩園。

查看全文

新中國成立初期司法變革分析

摘要:國家發展時要做好司法變革活動,加快法制化建設,為國家經濟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司法改革時要借鑒歷史經驗,反思歷史,保證變革工作的順利進行。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家開展了司法變革活動,為國家的法制化建設奠定了一個良好的基礎。主要對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司法變革工作進行反思,更好的了解歷史,借鑒歷史。

關鍵詞:新中國;司法變革;反思

新中國成立初期在司法變革工作中采取了三項重要的措施:第一,廢除舊法統,建立新司法;第二,興無滅資,學蘇批資;第三,開展司法改革工作;這些工作的開展加快了國家司法變革工作的開展,為國家司法變革工作創造了一個良好的環境。司法變革中需要充分的了解歷史,做好反思工作,避免司法變革工作中出現類似的錯誤,這就需要對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司法變革工作進行反思。

一、廢除舊法統,建立新司法

六法全書是舊法統的代表,是國民黨執政時期國家采用的法律體系,舊法統代表的是反動統治階級的利益,新中國剛剛成立,中國共產黨代表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因此舊法統已經無法滿足國家發展的需求,必須進行破而后立,建立全新的法律體系。1949年的4月份頒布了《廢除國民黨的六法全書及其一切反動法律》的訓令,訓令中明確提出“要徹底廢除舊法律,建立人民法律”。10月份頒布《共同綱領》,標志著舊法統的退出。廢除舊法統,建立新司法,保障人民的基本權利,司法改革的開展受到了群眾的支持,為國家發展創造良好條件。

二、興無滅資,學蘇批資

查看全文

新中國外交主要特征分析論文

提要:新中國外交在形成過程中表現出三個主要特征:一是革命性,即其主要原則是在中國革命的理論思想指導下產生的,同革命運動后期的實踐有密切聯系;二是"內向性",即其外交決策往往受到國內政治的制約和影響;三是過渡性,即其形成是從革命運動的對外關系向國家外交過渡的過程,它包括了中共及其領導人的歷史角色的轉變。這些特征在此后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中存在了相當長時間。

本文研究的新中國外交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前后到1954年這一時期的中國外交。以往有關這一領域研究的共同特點是,側重于描述新中國外交發展的總畫面和影響新中國外交發展的種種內外因素,其不足之處在于一直未能進一步探討新中國外交的主要特征。如果沒有這種探討,對新中國外交的理解至少是不完整的,而且肯定無法深入理解后來中國外交的發展。本文的目的就是力圖彌補這一不足,在以往研究的基礎上,揭示新中國外交在其形成過程中表現出來的主要特征及其歷史含義。

一、"一邊倒"與新中國外交的革命性

對新中國外交制定階段的研究已經取得了相當豐富的成果,特別是近年來對中共與蘇聯、美國的關系分別進行的深入探討,豐富和加深了對新中國外交起源的解釋。有關研究表明,中共中央大致從1948年底開始考慮新中國的外交政策,此后大約三個月的時間,新中國外交的主要原則便確定下來了。按提出的順序,這些原則包括對帝國主義"不承認"和站在蘇聯陣營一邊(后來被簡稱為"一邊倒")、"另起爐灶"、"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等等。從產生的指導思想和要解決的主要問題看,這三項原則都表現出一種強烈的革命性。這里所謂的"革命性"是指它們是在中國革命運動的理論思想指導下產生的,同革命運動后期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有密切的聯系。從這個意義上說,"一邊倒"在其中最具有代表性。

在1949年1月上旬召開的政治局會議上,中共領導人討論了與對外政策有關的問題。從目前已經公開的資料看,這些討論并不很充分,通過討論初步確定了對帝國主義國家不急于承認和先與蘇聯等國建交通商的大原則。會議后的《中央關于外交工作的指示》主要體現了針對帝國主義的"不承認"原則,并對相關的具體問題作出了規定。1月政治局會議結束不久,中共領導人在西柏坡接待了斯大林的特使米高揚,這次會晤促使中共中央最終決定建國后與蘇聯結盟。在3月召開的七屆二中全會的總結發言中,宣布"我們與蘇聯應該站在一條戰線上,是盟友,只要一有機會就要公開發表文告說明此點".與此同時他發展了對帝國主義國家的"不承認"原則,即"關于帝國主義對我國的承認問題……就是在全國勝利以后的一個相當時期內也不必急于去解決".新中國的外交布局從此基本確定下來。4月1日,在與張治中的談話中,針對后者提出的在美蘇之間保持中立的主張,首次使用了類似"一邊倒"的說法,即"當今之世,非楊即墨,不是倒向蘇聯一邊,便是倒向美國一邊".6月30日,在《論人民民主專政》中,用駁論的方式重申了他與張治中談活中闡述的主要觀點,并首次提到了"一邊倒"的概念。此時劉少奇已經踏上訪問莫斯科的旅程,他此次訪蘇基本奠定了新中國與蘇聯建立戰略聯盟的基礎。

從"一邊倒"概念提出的過程看,它被賦予了雙重含義,即新中國外交戰略的指導方針和新中國發展戰略的形象概括。首先,從最初提出"一邊倒"概念的針對性看,是要回答在一個被認為是分裂成兩大陣營的世界政治格局中,新中國將站在哪一邊的問題。在這個層次上,"一邊倒"是新中國外交戰略的指導方針,也是對未來新中國外交格局的形象概括,與蘇聯結盟和對帝國主義國家的"不承認"都是這一大格局中的具體政策。近年來有關研究成果詳盡揭示了從1948年未到新中國成立這一時期中共處理對蘇對美關系的復雜過程,這里所要強調的是主導這一過程的發展方向的指導思想及基本質特點。

查看全文

新中國文化建設論文

一、文化建設高潮論的提出及原因

(一)文化建設高潮論的提出

在我們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即將取得全國性勝利之際,中國社會面臨著兩大重要轉變:一是革命重心由農村轉向城市;二是革命任務的重點轉向政權建設。對此,黨的七屆二中全會已作出分析。所謂政權建設,實際上是創建新中國,成立人民民主專政的民主聯合政府。在各派、人民團體等共同努力下,中國共產黨通過召開新政協會議來開始政權建設工作。1949年6月15日,新政協籌備會召開。在會上提出,全中國統一后,要有系統有步驟地開始全國范圍內的政治、經濟、文化和國防建設。在這里,他考慮新中國成立后要開始全國性文化建設,并將文化建設與政治建設、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并稱為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四大建設”。為此,他表示,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后工作重點一方面是肅清反動派的殘余,鎮壓反動派的搗亂;另一方面是盡可能用極大力量從事人民經濟事業的恢復和發展,并恢復和發展人民的文化教育事業。9月21日,新政協會議召開。在會上正式提出了文化建設高潮論。他說:“隨著經濟建設的高潮的到來,不可避免地將要出現一個文化建設的高潮。中國人被人認為不文明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我們將以一個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現于世界?!保?]這種宣告表態實則有希望廣大人民要對中國未來的文化建設充滿樂觀預期的深意,并相信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完全能夠實現。因此,適時提出文化建設高潮論,不僅符合當時政權建設的客觀需要,同時具有鼓舞人心、廓清方向的作用。9月30日,政協閉幕會上提出要實現“四大建設”的任務,要求把全國大多數人組織在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及其他各種組織里,用人民群眾集體智慧和力量來建設新中國。這就是說,要實現文化建設的高潮,不僅要有強有力的組織保障,還要依靠廣大人民群眾的智慧和力量。

(二)文化建設高潮論提出的原因

文化建設高潮論的提出,有其深刻的社會歷史原因及現實原因。1940年前后,等在探究中華民族的新文化建設問題時,提出了新民主主義文化思想。對此,他表示:“對于文化問題,我是門外漢,想研究一下,也方在開始。”[2]1942年5月,他結合新民主主義文化思想,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集中闡述了中國共產黨關于文藝的思想和政策,后整理為《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1945年,他在黨的七大報告中再次集中闡述了新民主主義文化的思想。如果說1940年前后他對文化建設的認識尚有“門外漢”之感,經過幾年的探索和實踐,新民主主義文化思想不僅具有了相對成熟的理論形態,還成為指導邊區和根據地文化建設的根本原則。這確實開辟出一條不同于國民黨三民主義文化建設的新道路和新方向。正如有學者指出:“中國文化的出路,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建設中華民族的新文化。這種新文化,是民族的科學的和大眾的文化,也就是人民大眾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它是對的科學與民主精神的正確繼承和發展,而成為近代文化的主流。歷史的趨勢,是向社會主義文化發展?!保?]總的來說,新民主主義文化不僅適應了抗戰形勢的客觀需要,還代表著當時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新民主主義文化思想提出后,陜甘寧邊區及各根據地都以此為文化建設的根本原則。如1940年3月,邊區政府主席林伯渠指出:“新民主主義的文化內容是民主的科學的,文化的形式是民族的大眾的,只有這樣的內容才能夠提高群眾,也只有經過這樣的形式才能接近群眾?!保?]1941年5月,鄧小平說:“我們就是新民主主義文化的傳播者與實行者。”[5]1944年3月,認為,建設新民主主義社會沒有文化不行,陜甘寧邊區“從現在起,我們就要提出發展文化這個問題,……把邊區人民的文化提高到一個必要的程度”[6],并指出邊區1944年的任務是要學會文化建設,并成為全國文化建設的模范。同年5月,《晉察冀日報》社論指出:“這種文化(指新民主主義文化——引者注),徹底地不妥協地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法西斯主義文化和為它服務的奴隸文化,反對中國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封建買辦的新專制主義文化。我們晉察冀邊區的文化建設就是沿著這一條道路前進的。”[1]在新民主主義文化的引領下,陜甘寧邊區匯集了大量文化人才,創作出《白毛女》、《三打祝家莊》等優秀作品。同時,其他根據地文化建設也取得重要成績??箲饎倮?,又經四年解放戰爭,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取得了革命的最終勝利。這個過程中,新民主主義文化理論始終成為各根據地和解放區指導文化建設的根本原則。必須指出,新中國成立以前新民主主義文化建設只能是局部地區和地方政權的一種文化建設模式,具有區域性、局部性的特點。但新民主主義文化代表著當時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并成為不可逆轉的歷史趨勢。基于此,筆者認為,20世紀40年代以來新民主主義文化理論以及文化建設的實踐,為正式提出文化建設高潮論提供了理論資源和范式借鑒。這也正是文化建設高潮論背后所代表的豐富內涵。

(三)新政協確立新中國文化建設的根本原則

查看全文

新中國60周年精彩演講稿

我們在星光燦爛下傾聽時代的鐘聲,我們在漫漫長夜中等待黎明的曙光,多少次,我們心潮難平,多少次,我們輾轉難眠,多少次,我們都是為了這不同尋常的一天——祖國母親五十年華誕!

仰望長空,歷史的星光依然閃爍!我們的中國古老而偉大,我們的中國壯麗而永生!蔡倫紙上書寫著她的智慧,指南針上旋轉著她的方向,刀光劍影下她一次次回歸和平,精神劫難中又一次次積薪自焚,重獲新生。為了祖國的成長,無數人前仆后繼,嘔心瀝血,為了祖國的富強又有多少人燃盡了自己的生命和青春!即使在那封建主義的絞殺下,即使在那帝國主義的炮火中,中國人依然用自己的脊梁挺起了中華古老的長城。五十年前的十月一日,我們的祖國振翅一飛,再度沖上云霄,向全世界發出了最為雄健豪壯的聲音:“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巨人的吶喊,震蕩環宇,讓群山響應,大海回波!

從那以后,一代新的天之驕子站立起來,他們用自己的靈魂之火溫暖了祖國一度冰冷的身軀,用青春的熱血點燃了祖國曾經暗淡的靈魂,用激越的歌聲紡織了祖國的一身彩霞。

置身歷史,我們溶于其中,分享著那過去的興奮與悲痛;放眼未來,我們會發現,面前的道路更遙遠更艱難。新的學習生活已經開始,實驗中學又迎來它的又一批驕子,讓我們在新世紀到來之際把科學、理性、民主,進步作為自己的偉大目標,讓我們用高尚的品德,優異的成績獻給祖國。迎接澳門,將中華兒女的豪氣與龍的傳人的膽魄融于自己青春,獻出自己的智慧和愛,讓我們在五星紅旗下莊嚴宣誓:我們將努力奮斗,為了美麗的祖國我們將竭盡全力,為了祖國美麗的永生!閃光的足跡60年,光輝歲月彈指揮間,60年,中華大地滄桑巨變。2009年,我們偉大的祖國迎來了她的60歲生日。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飽經戰爭滄桑與落后苦難的中國人民終于重新站起來了!中國像一只巨龍一樣,以一個大國的身份重新屹立于世界東方!

那時的中國,民生凋敝,經濟嚴重落后,國家事業百廢待興,政府和人民面對一個滿目瘡痍的中國面孔,并沒有畏縮,勇往直前,僅僅用了三年的時間就恢復了國民經濟,涌現出一批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跡。

查看全文

新中國科技創新實效分析

1新中國科技創新政策的文本分析

簡單說來,所謂科技創新政策,即政府為促進科技創新而采取的各種直接與間接的措施。就新中國科技發展而言,在及至1996年前的一個相當長的時期里,實際上并未制定出獨立的科技創新政策,在某種程度上一直是對以往科技政策與實踐的延續,通過加強對科技政策、產業政策和經濟政策等的協調來促進科技創新活動的。具體是:

(1)科技創新發展目標:從常規變化模式到范式轉換—平衡模式。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科技發展政策的一個突出表現,就是其創新發展目標模式上的變化。依據托馬斯•庫恩的科學進步模式理論,政策變化大致有兩種基本模式:一是常規變化模式,即政策在保持基本方向或目標的前提下發展演化,或新舊政策之間保持較大程度上的連續性;二是范式轉換—平衡模式,即政策連續過程出現中斷或飛躍,新政策取代舊政策[1]。從政策文本上來看,以1996年為分界線,我國科技創新發展目標變化正好經歷了這樣兩種模式。

1)1949年至1995年的常規變化模式:引進創新。在這一科技的歷史發展時期,因為我國的國情決定了我國科技發展政策必須是在學習外國的基礎上進行趕超和創新,所以是時我國的科技創新發展目標雖幾經變化,但總體而言,還都是在保持基本方向不變前提下的發展變化。具體提法主要經歷了以下幾次轉換:新中國成立初期,在科技基礎薄弱、科技發展任務緊迫的情況下,采借發達國家的先進技術成為解決我國科技現代化發展中矛盾的最佳選擇。1950年6月14日,政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會在其《關于中國科學院基本任務的指示》中確立的科學研究方向之一是:“根據近代科學研究發展的趨勢,吸收國際進步科學的經驗,從事有計劃的理論研究和應用研究,以期趕上國際學術水平”??梢哉f,這既是新中國在成立初期對科學發展的最初部署和政策探索,也是其對科技創新發展之路的最初把握。1958年初至1960年末,在“全面躍進”的口號下,我國科技事業也被帶入了“”的快車道,形成了世界上絕無僅有的大規模的“群眾性科技網絡”。1958年5月,劉少奇在黨的八大二次會議工作報告中,要求“在盡可能地采用世界上最新的技術成就的同時,在全國的城市和農村廣泛開展改良工具和革新技術的群眾運動”。是時,黨和政府為多快好省地發展我國的科技事業,在引進創新的科技發展道路上采取了不切實際的超常躍進政策。1961年至1966年,科技領域根據中央“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制定并實施了《科研工作十四條》及若干政策條例,對科技界“左”的思想進行了有力的糾正,科技政策由此逐步走上了符合我國國情的軌道。在糾“左”的同時,同志對科技發展中的引進創新問題作了進一步的闡述,明確指出:“我們不能走世界各國技術發展的老路,跟在別人后面一步一步地爬行。我們必須打破常規,盡量采用先進技術,在一個不太長的歷史時期內,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社會主義的現代化的強國。”[2]這在一定程度上為我國科技發展中的引進創新指明了正確的方向。“”爆發至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前,科技領域的趕超政策一度排斥了此前學習外國的正確做法,將學習外國科技錯誤斥之為“洋奴哲學”、“爬行主義”。此間,這種科技排外政策雖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糾正,但“左”的科技政策事實上成了“”中黨的科技政策的主流,最終使得我國科技政策中的引進創新發生了重大的扭曲。也正由于此,我國科技發展基本被隔離于世界科技發展的潮流之外,趕超政策演變成了空洞的政治口號。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國的科技政策重新回到了正確的軌道。1981年4月16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在其轉發的《關于我國科學技術發展方針的匯報提綱》中,強調“在今后一個時期里,重點應當放在學習、消化、吸收國外先進的、對我國適用的技術成果上”;與之同時,又指出“學習外國同自己的研究和創新必須結合起來,否則就談不上真正的消化吸收?!笨梢哉f,這是自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政府第一次比較系統和比較完整地闡明科技引進和科技創新的關系。

2)1996年至今的范式轉換—平衡模式:從引進創新到自主創新。1996年至2005年為范式轉換階段,積極探索科技自主創新。1996年3月,國家經貿委和國家科委分別著手實施技術創新工程,加速形成有利于自主創新的技術進步機制。1998年6月9日,國務院通過了中國科學院關于開展知識創新工程試點工作的匯報提綱,決定由中國科學院先行啟動《知識創新工程》,作為國家創新體系的試點。1999年8月20日,中共中央和國務院又頒布實施了《關于加強技術創新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的決定》,要求把自主研究開發與引進、消化吸收國外先進技術相結合,防止低水平重復,實現在較高水平上的技術跨越,形成更多的自主知識產權,增強持續創新的能力。2006年至今,為范式平衡階段,形成了較為穩定的鼓勵自主創新的機制。2006年1月9日,同志在全國科學技術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決策,是事關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的重大戰略決策。建設創新型國家,核心就是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發展科學技術的戰略基點,走出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推動科學技術的跨越式發展”。為此,2006年2月9日,國務院在其的《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簡稱《綱要》)中,確定了“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科技工作指導方針,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擺在了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此后,為切實貫徹《綱要》的目標,國家又先后出臺了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強化知識產權戰略和技術標準目標,激勵企業走出一條技術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自主創新之路。

(2)科技創新發展方式:內涵式發展為主,形成科技創新的整體合力。從科技政策文本上來看,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科技創新一直主張走內涵式發展的道路,注重發揮企業、國家科研機構和大學在科技創新中的核心作用,通過激發全社會的創新活力,進而形成我國科技創新的整體合力。1956年,同志在代表黨中央所做的《關于知識分子問題的報告》中,提出了我國趕超世界先進科學水平的主要途徑,具體包括:派人去蘇聯學習,聘請蘇聯專家,向外國專家學習;集中最優秀的科學力量和大學畢業生到科研方面;把科學院作為“火車頭”,同時加強高校的科研力量;政府各部門加強科研工作;重視應用;等等。這些具體的科技政策體現了建國之初黨對科技創新內涵式發展的戰略追求。在“”的高潮中,黨對科技發展貫徹兩條腿走路的方針,提倡專家和群眾相結合、土洋結合,用群眾運動的方式大搞技術革新和技術革命。及至1964年,又提出科技發展必須做到三方面的結合,即“學習外國必須同獨創精神相結合。采取新技術必須同群眾性的技術革新和技術革命運動相結合。必須實行科學研究、教學同生產相結合”[3],力圖通過開展轟轟烈烈的群眾性革命運動來實現對世界先進技術的趕超。“”時期,在極“左”思潮的支配下,宣揚開門搞科研,堅持科研要以工人、農民為主體,實行兩個“三結合”,即工農群眾、革命領導干部和科學技術人員三結合,科研、生產和使用三結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迎來了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歷史的新時期。1980年,鄧小平同志在聽取國家科委的工作匯報時,明確提出必須把經濟、社會發展計劃和科技發展計劃結合起來,克服它們之間相互脫節的毛病[4]。在這一講話精神指導下,國家將全國科技工作部署為直接為振興國民經濟服務、跟蹤和發展高新技術及其產業和加強基礎研究與應用基礎研究三個層次。1995年5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在其的《關于加速科學技術進步的決定》中提出我國科技工作的基本方針是:“堅持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經濟建設必須依靠科學技術,科學技術工作必須面向經濟發展,努力攀登科學技術高峰?!边@一方針深化了我國科技創新內涵式發展的理論。及至新的世紀,同志在2006年全國科學技術大會上的講話中又指出:“要繼續推進科技體制改革,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充分發揮市場在科技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充分發揮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作用,充分發揮國家科研機構的骨干和引領作用,充分發揮大學的基礎和生力軍作用,進一步形成科技創新的整體合力,為建設創新型國家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政府第一次對我國科技創新內涵式發展進行的系統闡述。

查看全文

鄧稼先--新中國核事業的元勛

“踏遍戈壁共草原,

二十五年前。

連克千重關,

群力奮戰君當先。

捷音頻年傳。

蔑視核訛詐,

查看全文

卷煙廠新中國成立60周年征文

四代人的通訊變化

“映麗,你好。父親很想念你。”看到這條短信,我的心中五味雜陳,有高興,有感動,也有傷懷。高興的是一直拒絕讓我給他買手機的父親居然會發短信了,這樣我們的交流更加方便,也能省不少話費了。感動的是父親竟然給我發了這樣一條短信,不善言辭的他是在怎樣的心境下,給遠在他鄉的小女兒按下那一個個小按鈕的呢?傷懷的是父親老了,歲月的流逝使他更加渴望親情。我忍住幾欲奪眶而出的淚水,給父親回復:“爸爸,我也好想你和媽媽?!倍笥只貜鸵粭l:“我在這里一切都好,你和媽媽要注意身體。”發完后不久,收到了只有四個字的回復“我的閨女”??粗@四個字,我只想大哭一場。后來,在和母親的談話中,我得知,文中開頭的文字是父親學會發短信后發出的第一條短信。我的淚再也忍不住,順著眼角流下來。

我最初離開家鄉時,打電話得先打到村里的小賣部,然后由小賣部的張嫂去喊家人。一來一回浪費不少時間,父親每每不舍,總是斥責我亂花錢。后來,鄰居們漸漸地安上了固定電話,由于我們家的鄰里關系很好,父親覺得去別人家接就行了,走不了兩步路,用不著裝電話。直到我參加了工作,掙錢了,手機漸漸成了人人都有的東西,他還是一再推阻,不讓我給他買手機,怕我花錢。我硬是給他買了一部。因為我知道,父母越來越需要聽到我的聲音,而我也真的很想經常聽到他們的聲音。

父親拿到手機后,掩飾不住喜悅,翻來覆去地研究,嘴里喃喃地說:“這個小玩意兒真神奇,再遠的地方都能通話。比我年輕的時候好多了?!蹦贻p時候的父親,曾經一度為寫信苦惱。我7歲那年,母親要去照顧遠在大連生了重病的大舅,父母兩個人聯系只能靠寫信。這可把文化水平不高的父母難壞了,很多心里話不知道從何說起,也不好意思讓人。信還是寫了好幾封的,但是不知道是他們自己銷毀了,還是藏得太嚴實,我一直沒有看到過。說起那時候寫信的情景,父親笑了,說:“這也比你爺爺那時候好得多?!?/p>

爺爺是新中國成立前出生的人,16歲時就遠離家鄉。思念故鄉時,他就會托回來的老鄉捎口信,但是回家的同鄉真是不多。不識字的爺爺就找人寫家書。結果前十幾次,次次都是“一切安好,勿念?!焙髞恚尤淮未味际恰澳棠?、大叔、二叔、大嬸、二嬸、大哥、二哥、大嫂、二嫂、大侄子、小侄女……都好吧?”開頭把家中所有人物都問個遍,甚至連牲口和雞狗都捎帶上了,最后以“我在這里一切都好,不要牽掛”作為結尾,而實質性話語卻沒有幾句。這讓收到信的老奶奶總是忍不住埋怨:“好歹也是花錢買了郵票的,咋就不多寫幾個字呢?”后來爺爺回了老家一趟,大伙兒才知道,這是爺爺不舍得花錢請師傅,轉而請識字不多的工友寫的。前后換了兩個人,故而就是兩種不同的格式了。

現在我和老公發短信、打電話都不在話下了,上網可以發e-mail,可以聊qq,方便得很,再也沒有了祖輩們的困窘。我才三歲半的小女兒都會用手機給她爸爸打電話了。她說:“爸爸,你想我不想?我可想你了。我給你表演個節目吧,今天才學的。嘎嘎嘎嘎白胖鴨,一搖一擺回到家。爸爸你看看我的動作,老師都說好呢!你看呀!”看著小女兒不惜話費和老公聯絡感情,我就是再心疼也不忍心打斷她。當她要求老爸看動作的時候,我忍不住笑了起來,這又不是可視電話,咋能看到動作呢!于是對她說:“乖,等你長大了,買一部可視電話,到時候就可以讓爸爸看到你的動作了。”轉念一想,我又說:“不,還是上網好,又能看又能說,還省錢。”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