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地轉移范文10篇

時間:2024-04-07 10:06:4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異地轉移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異地轉移

農民異地轉移調查報告

縣農民異地轉移工程是指縣根據省委、省政府“搬得下、穩得住、富得起”的指導精神,按照“政府引導、農民自愿、科學規劃、分步實施”原則,將居住在高山上、深山中,交通條件差、發展潛力有限的農民從生存條件惡劣、自然災害頻繁的山村搬遷出來,搬到中心村、中心鎮、縣城等生產生活條件較好的地方居住,改變其生產生活方式,使之徹底脫貧致富的一項長期性工作,亦稱為農民下山脫貧工程??h自2003年開始開展這項工作,截至2012年底,已經異地轉移農民6千多戶,2.3萬多人,約占全縣農業人口的12%。隨著轉移農民的規模不斷擴大,政策實施所引發的問題逐步顯現。為此,縣人民法院通過走訪、座談和發放問卷的形式,對相關問題進行了調查,共發放問卷800份,收回有效問卷233份,調查截止日期為2011年6月15日?,F將調查情況匯總如下。

一、縣農民異地轉移的主要做法

在2008年以前,縣針對該縣烏溪江水庫周邊群眾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生產生活條件較差的狀況,將工作重點放在了烏溪江庫區農民的異地轉移上,就庫區農民轉移出臺了單獨的扶持政策。到了2008年,庫區與非庫區的農民轉移納入了統一的政策管理。根據2008年以后出臺的文件,縣農民異地轉移的主要作法是:

1、劃分轉移區域,確定不同轉移補助標準。轉移政策涵蓋該縣的全部農業人口。根據農民居住的自然條件和收入情況的不同,轉移區域分為烏溪江庫區、低收入農戶集中村和其他區域,三類區域又再劃分優惠區和非優惠區,即總共分為六類區域,并結合不同安置模式,規定了每人3000元到20000元不等的補助標準。

2、集中安置和分散安置相結合。所謂集中安置,就是由政府在城鎮(縣城)、集鎮統一征地、統一規劃,由農戶聯建或政府委托建房并低價出售給農戶,以此轉移農民的安置模式。通過集中安置的農戶,還可以另外獲得財政補助。所謂分散安置,就是農民到縣外、縣城規劃區內投親靠友、到城鎮(縣城)、集鎮、村購建房,政府給予財政補助的安置模式。

3、鼓勵拆除原住宅。有關政策規定“異地轉移農戶新居建成后,原居住房屋和其他建筑物必須拆除,新居建成后一年內退宅退耕還林,新增耕地林地歸原居住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所有”,但具體實施過程中并未對此作強制要求,而是通過預留補助資金總額的10%作為原住宅拆除押金的方法,促使轉移農民拆除原住宅。原宅基地復墾的,還可以獲得每人約8000的補償和獎勵。

查看全文

農民工養老保險異地轉移

一、農民工養老保險異地轉移接續難的成因

(一)農民工養老保險制度非正規化。關于農民工養老保險問題,雖然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相繼出臺了一些規定,但中央和地方的規定不統一。而且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應承擔的責任不明,在管理上的責任不清,對各級政府給予農民工養老保險財政支持的方式、項目、標準和原則等沒有明確規定。目前,我國養老保險主要是縣市級統籌,鎮一級的社保機構尚未健全,各統籌單位之間政策不協調導致養老保險關系無法轉移接續。此外,不少地方硬性規定退休前五年必須到該地參保。有的地區甚至規定,非本地戶籍的員工在其他地方繳費,其工作時間不計入繳費年限等。這些規定在目前不適應農民工流動就業的客觀事實。

(二)我國經濟發展水平不平衡,各地養老保險差異較大。由于我國地區間經濟發展水平存在差異,在經濟發達、高工資水平地區的參保者,變換工作單位后,不愿意將自己的社會保險關系轉移到經濟落后、低工資水平的地區。地區收入差距是農民工遷移就業的重要原因,農民工退保后將社會統籌賬戶的基金留在發達地區。農民工返回不發達地區,該地區又不得不在缺乏資源的情況下承擔對農民工的社會養老責任。一些地方政府在執行中,在地方利益驅動、城市社保資金壓力和城市居民利益高于農民工利益的歧視觀念引導下,鼓勵農民工退保,甚至直接規定“解除勞動合同必須退?!?,這直接損害了農民工的切實利益。

(三)農民工群體數量大、流動性強。據統計,我國農民工總數約為2億人。在城鎮就業的農民工大多沒有穩定工作。農民工在一個單位工作3年以上的只占20%~30%。我國現行的社保條例規定,個人繳費年限累計滿15年的職工,退休后按月發給基本養老金,農民工由于就業流動性大,很難在一個地區跨越累計15年的社保門檻。高流動性導致用人單位、農民工缺乏參保積極性,同時也給社保部門在繳費核算時帶來難題。在全國主要城市沒有施行統一聯網和統一管理的情況下,農民工根本無法實現社會保險關系轉移。

(四)農民工對養老保險的認識不足。目前,農民工文化程度不高,對各種知識掌握的程度很有限,缺乏權利意識和利益表達行動,維權意識差。而個人繳納每月工資8%的養老保險金對收入本來就不高的農民工又是一筆不小的支出。調查發現,農民工寧愿在自身權益受到侵害時自己拿錢,也不愿把錢存在社會保險機構。一些農民工認為工作變動性很大,養老保險能不能延續交下來也是未知數。

二、建立我國農民工養老保險接續機制的基本思路

查看全文

舊村改造農民異地轉移會發言摘要

一、提高思想認識,充分認識舊村改造、農民異地轉移的重要意義

關于舊村改造和農民異地轉移工作的重要性,前面、同志已經作了充分闡述。縣委、縣政府在月日召開全縣農村工作會議之后,不到一個月時間,又專門召開這次推進會,同樣說明了這兩項工作很重要,也很緊迫,必須強力推進,抓緊抓實,抓出成效。關于這兩項工作的重要性,這里我再強調三句話。

第一句話,實施舊村改造和農民異地轉移,是統籌城鄉發展、全面改善民生的基礎工程。這些年,中央、省委大力統籌城鄉發展,全面改善民生,構建和諧社會,城鄉各項社會事業取得了明顯進步,人民群眾民生明顯改善。不久前召開的省委十二屆三次全會,又專門作出了《關于全面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和諧的決定》,對全面改善民生作出了新的重大部署。要貫徹落實好省委決定,加快城鄉統籌發展,全面改善民生,必須立足的實際。當前,我縣人口23萬,農民占了20多萬,其中生活在高山遠山、庫區、地質災害隱患區域的就有7.6萬多人。如果占全縣80%以上的農民、特別是7.6萬山區農民的民生得不到根本改善,那么,全面改善民生就是一句空話。這是一個方面。第二,全縣401個行政村,自然村數量達1000多個,10戶以下的有400多個,2007年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僅3741元,比全國平均水平低399元。村莊規模小,基礎設施差,人口分布散,生活水平低,仍然是農村的基本現狀。如果不能有效改變農村的這一現狀,統籌城鄉發展、全面改善民生同樣也是一句空話。特別是這幾年,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農村出現了大量無人居住的空房,造成土地資源的嚴重浪費;而另一方面,由于國家“地根”緊縮,想建房的農民又無地建房,農民“住有所居”的基本民生訴求受到嚴重影響。我們只有通過實施舊村改造,大力“改造空心村、撤并自然村,建設新農村”,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農民群眾“建房難”、“增收難”等農民群眾反映最強烈,人大議案、政協提案最多的民生熱點問題,才能從根本上改變農村現狀、改善農民民生。我們只有加快農民異地轉移,把山區農民搬下來,把自然村的農民集聚到中心鎮、中心村,加快人口集聚步伐,才能更好地統籌城鄉發展,更好地促進農民增收。所以說,不論是舊村改造,還是農民異地轉移,都是統籌城鄉發展的基礎工程,也是促進農民增收、全面改善民生的基礎工程。

第二句話,實施舊村改造和農民異地轉移,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中心環節。實事求是講,我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存在著一個認識不斷深化、路徑不斷明晰的過程。過去幾年,我們強調“村規劃、路硬化、墻刷白、畜圈養、垃圾收、氣入戶”,認為這就是建設新農村。通過幾年的實踐,農村的村容村貌和農村基礎設施的確發生了較大的改觀。但同時也出現了一系列問題。由于村莊布局沒有變,房屋沒有變,分布還是雜亂無章,房屋還是低矮破爛,污水還是到處橫流,垃圾還是隨處可見。一些農民雖然建了新房,但東一座,西一幢,公共設施根本無法配套,村莊建設水平上不去。農民朋友說,“年年建新房,歲歲無新村”,“年年建設新農村,年年農村無新貌”。所以,僅靠路硬化、墻刷白,表面看農村面貌是改善了,但這僅僅是“治標”,不能“治本”,不可以建設出真正的新農村?,F在,隨著實踐的不斷深入,我們對建設新農村的認識不斷深化,建設新農村的路徑也不斷明晰??梢钥隙ǖ卣f,如果不進行舊村改造,徹底優化村莊布局,徹底改善農村基礎設施,拆除老房子,建設新房子,我們就不可能從根本上改變農村的面貌,就不可能建設真正的新農村;農民群眾不能建新房,就不可能有真正意義上的小康。同樣,對于生活在高山遠山、庫區和地質隱患區域的農民來說,如果不實行農民異地轉移,走出深山,就不可能從根本上改變生存環境惡劣、生產水平落后、生活質量低下的現狀,同樣也不可能建設新農村。所以說,實施舊村改造和農民異地轉移,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中心環節、核心環節。

第三句話,實施舊村改造和農民異地轉移,是農民增收六大目標的中心工作、中心任務。今年,市委下發了一號文件《關于加快農民異地轉移,促進農民增收的若干意見》,確定了農民增收的“六大目標”,其中首要的、中心的目標就是促進農民異地轉移。按照市委的要求,縣委、縣政府立足我縣農民人均純收入仍然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的實際,確定今年為“農民增收年”,提出了兩年內使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或超過全國平均水平的總目標,把農民增收作為今年各級黨委、政府的一項中心工作、中心任務來抓。如果全縣7.6萬多山區農民永遠住在高山遠山,生產條件不能得到大的改善,生產力水平不能有大的提高,那么,持續增收就是一句空話。如果農村大量閑置用地,不能通過舊村改造和宅基地復墾,實現土地集約利用開發,增強農民增收后勁,就必然會嚴重影響農民增收目標的順利實現??梢哉f,實施舊村改造和農民異地轉移,是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的重要途徑,是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舉措,也是我縣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必由之路。為此,縣委、縣政府和各鄉鎮簽訂《農民增收六大目標管理責任書》時,同樣把農民異地轉移和舊村改造工作擺到首要的、中心位置。也就是說,促進農民增收是今年全縣的中心工作,而舊村改造和農民異地轉移則是中心的中心、重點的重點,是硬碰硬的指標,必須確保完成。

二、把握關鍵環節,強力推進舊村改造和農民異地轉移

查看全文

農民工養老保險異地轉移論文

摘要:農民工不愿參?;蛲吮5淖罡驹蚴俏覈F行養老保險關系不能異地轉移。本文通過分析養老保險關系異地轉移難的成因,提出我國農民工養老保險異地接續機制建立的基本思路。

關鍵詞:農民工;養老保險;異地轉移

近年來,農民工“退?!眴栴}引起社會高度關注。農民工返鄉或異地就業轉移時養老保險關系和養老保險社會統籌基金不能轉移,只能選擇退保??梢?,農民工不愿參保和中途退保的最根本原因是養老保險不能異地轉移接續。

一、農民工養老保險異地轉移接續難的成因

(一)農民工養老保險制度非正規化。關于農民工養老保險問題,雖然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相繼出臺了一些規定,但中央和地方的規定不統一。而且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應承擔的責任不明,在管理上的責任不清,對各級政府給予農民工養老保險財政支持的方式、項目、標準和原則等沒有明確規定。目前,我國養老保險主要是縣市級統籌,鎮一級的社保機構尚未健全,各統籌單位之間政策不協調導致養老保險關系無法轉移接續。此外,不少地方硬性規定退休前五年必須到該地參保。有的地區甚至規定,非本地戶籍的員工在其他地方繳費,其工作時間不計入繳費年限等。這些規定在目前不適應農民工流動就業的客觀事實。

(二)我國經濟發展水平不平衡,各地養老保險差異較大。由于我國地區間經濟發展水平存在差異,在經濟發達、高工資水平地區的參保者,變換工作單位后,不愿意將自己的社會保險關系轉移到經濟落后、低工資水平的地區。地區收入差距是農民工遷移就業的重要原因,農民工退保后將社會統籌賬戶的基金留在發達地區。農民工返回不發達地區,該地區又不得不在缺乏資源的情況下承擔對農民工的社會養老責任。一些地方政府在執行中,在地方利益驅動、城市社保資金壓力和城市居民利益高于農民工利益的歧視觀念引導下,鼓勵農民工退保,甚至直接規定“解除勞動合同必須退?!保@直接損害了農民工的切實利益。

查看全文

農民工養老保險異地轉移分析論文

一、農民工養老保險異地轉移接續難的成因

(一)農民工養老保險制度非正規化。關于農民工養老保險問題,雖然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相繼出臺了一些規定,但中央和地方的規定不統一。而且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應承擔的責任不明,在管理上的責任不清,對各級政府給予農民工養老保險財政支持的方式、項目、標準和原則等沒有明確規定。目前,我國養老保險主要是縣市級統籌,鎮一級的社保機構尚未健全,各統籌單位之間政策不協調導致養老保險關系無法轉移接續。此外,不少地方硬性規定退休前五年必須到該地參保。有的地區甚至規定,非本地戶籍的員工在其他地方繳費,其工作時間不計入繳費年限等。這些規定在目前不適應農民工流動就業的客觀事實。

(二)我國經濟發展水平不平衡,各地養老保險差異較大。由于我國地區間經濟發展水平存在差異,在經濟發達、高工資水平地區的參保者,變換工作單位后,不愿意將自己的社會保險關系轉移到經濟落后、低工資水平的地區。地區收入差距是農民工遷移就業的重要原因,農民工退保后將社會統籌賬戶的基金留在發達地區。農民工返回不發達地區,該地區又不得不在缺乏資源的情況下承擔對農民工的社會養老責任。一些地方政府在執行中,在地方利益驅動、城市社保資金壓力和城市居民利益高于農民工利益的歧視觀念引導下,鼓勵農民工退保,甚至直接規定“解除勞動合同必須退?!保@直接損害了農民工的切實利益。

(三)農民工群體數量大、流動性強。據統計,我國農民工總數約為2億人。在城鎮就業的農民工大多沒有穩定工作。農民工在一個單位工作3年以上的只占20%~30%。我國現行的社保條例規定,個人繳費年限累計滿15年的職工,退休后按月發給基本養老金,農民工由于就業流動性大,很難在一個地區跨越累計15年的社保門檻。高流動性導致用人單位、農民工缺乏參保積極性,同時也給社保部門在繳費核算時帶來難題。在全國主要城市沒有施行統一聯網和統一管理的情況下,農民工根本無法實現社會保險關系轉移。

(四)農民工對養老保險的認識不足。目前,農民工文化程度不高,對各種知識掌握的程度很有限,缺乏權利意識和利益表達行動,維權意識差。而個人繳納每月工資8%的養老保險金對收入本來就不高的農民工又是一筆不小的支出。調查發現,農民工寧愿在自身權益受到侵害時自己拿錢,也不愿把錢存在社會保險機構。一些農民工認為工作變動性很大,養老保險能不能延續交下來也是未知數。

二、建立我國農民工養老保險接續機制的基本思路

查看全文

縣基本經營制度推進農村改革發展

為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及委〔2008〕105號、委〔〕1號文件精神,結合實際,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縣要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全面實施省委“兩創”總戰略和我縣“三縣并舉”發展戰略,圍繞建設生態文明和全面小康社會兩大戰略目標,以穩定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為切入點,以確保農民持續增收為核心,以深化農村破舊房改造、農民異地轉移、集體林權制度“三大改革創新”為突破口,以加快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為根本要求,促進農村改革發展,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年,要力爭實現農民增收新的六大目標:農民異地轉移2100人,其中整村搬遷人數占50%以上;農民轉移就業6750人,幫助解決農民就業崗位2025個,其中異地轉移農民占60%以上;林權抵押貸款余額達到4000萬元,其中林農小額循環貸款余額達到2000萬元;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實現“即征即?!?,農村低保對象每人每月補差不低于100元,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人均籌資標準達到140元以上;低收入農戶中20%以上人均純收入超過250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幅高于全國或全省水平。同時,實施農村危舊房改造5272戶(批建完成新房比例達到50%),其中農村低保標準120%以下困難家庭危舊房改造1249戶,實施危舊房改造23個行政村,力爭達到55個行政村。

一、穩定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堅持一個“長久不變”、“兩個轉變”,穩定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堅持一個“長久不變”,就要毫不動搖地堅持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賦予農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經營權,現有土地承包關系要保持穩定并長久不變。推進“兩個轉變”,就要推進農業經營體制機制創新,家庭經營要向采用先進科技和生產手段的方向轉變,增加技術、資本等生產要素投入,著力提高集約化水平;統一經營要向發展農戶聯合與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層次、多形式經營服務體系的方向轉變,著力提高組織化程度。

二、大力推廣林權抵押信用證貸款。積極建立林權抵押貸款和信用貸款相結合的林權抵押信用證貸款制度,推進貸款模式多樣化、便民化,逐步實現有林權證就有信用證,并一定三年不變,加快林權抵押貸款“增量擴面”。年,要普遍推行林權抵押信用證貸款制度,結合信用村、信用鄉(鎮)創建工作積極推進林農小額循環貸款,80%的行政村開展農戶信用等級評定及綜合授信工作。提高農戶資產評估、信用等級評定的科學性,提高授信額度,延長貸款期限,簡化貸款程序,優惠貸款利率,授信額度采取“一次核定、隨用隨貸、余額控制、周轉使用”的管理辦法。進一步完善林權直接抵押貸款、森林資源收儲中心擔保貸款,滿足農村不同群體、不同層次的信貸需求。積極采取“整村評估、戶戶可用”、“一戶評估、其他參照”等簡化評估方式。積極探索完善擔保公司、龍頭企業、林農聯保貸款、農民專業合作社擔保貸款、村集體組織擔保貸款等擔保模式,增加林業經營者的融資渠道。

三、推進林地林木有序流轉。鼓勵林農依法以轉包、出租、轉讓、互換、股份合作等多種形式流轉林地林木,促進林業規?;?、標準化、集約化經營。年,林地流轉率按林地實際總面積力爭比上年增長3個百分點。加快山林實地勘界,做到林權登記內容齊全規范、數據準確無誤,逐步解決人、地、證不相符的問題。年,實地勘界率達到50%,爭取2010年全部完成。完善林木采伐審批公示制度,改革商品林采伐限額管理制度,商品林依法實行自主經營、自主銷售。認真執行暫緩征收“兩金”政策,切實減輕林農負擔,增加林農收益。加快林業要素市場建設,各鄉鎮要建立林權管理服務點,適時引入社會中介組織參與森林資源收儲和擔保,加快森林資產評估分支機構建設。加強林權管理服務機構、森林資源收儲和擔保機構、森林資產評估機構之間以及與抵押貸款金融機構之間的協同配合,努力提供一站式管理服務。加強流轉管理服務平臺信息化建設,努力實現縣、鄉鎮和村三級聯網。建立健全林權流轉糾紛化解機制和各種流轉模式的相應工作機制。規范各類林權流轉合同,林權流轉應簽訂書面合同。國有、集體森林資源資產交易全部進入政府交易中心,積極引導個體林農林權交易進入中心。

四、促進耕地承包經營權加快流轉。尊重承包農民主體地位,鼓勵農戶依法采取轉包、出租、互換、轉讓、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轉耕地,年耕地流轉率按耕地實際總面積力爭比上年增長3個百分點。保障農民耕地流轉的收益權,流轉收益歸承包農民所有。耕地流轉不得改變集體所有性質,不得改變耕地用途,不得損害農民耕地承包權益。積極推進農民以耕地承包經營權入股組建農民專業合作社,并提倡統一對外經營,實行保底分紅和二次返利,提高農民收益。支持村、組集中連片流轉,鼓勵長期性流轉,因地制宜開展季節性流轉??h財政對新增的集中連片流轉面積達到50畝以上、流轉期限達到5年以上并簽訂書面流轉合同的流出耕地農戶每畝一次性獎勵100元。各鄉鎮要建立耕地流轉服務機構,有條件的村要建立耕地流轉服務站,實行耕地流轉登記備案制度,加強耕地流轉登記、管理和服務。流轉期限超過一年的,應簽訂書面流轉合同。承包方委托發包方統一流轉的,必須簽訂書面委托流轉合同。耕地流轉合同和委托流轉合同文本采用省統一制定的格式。加強耕地承包和流轉信息化建設。建立健全協商、調解、仲裁、訴訟為主要內容的耕地承包和流轉糾紛解決制度。

查看全文

我國“三農”問題根本出路探討

[關鍵詞]:“三農”問題;就地轉移;異地轉移

“三農”問題就是對農業、農民和農村問題的總稱。具體的講,就是農業的增長與發展;農民現實的收入及其增長、未來的生活、職業等變化及由此帶來的問題;農村發展,包括農村經濟及社會的發展。農業、農村與農民三者之間的聯系是緊密相連而難以分隔的。其中,農民從事生產活動,創造價值,增加收入,改善居住地的生存環境條件,建設新型的農村;農民將所得收入用于增加農業投入,進一步促進農業發展??梢?,在這三者關系中,農民是具有主動性的一方,而農業是農民獲取收入的源泉和進行勞動創造收入的對象之一,農村則是在農民通過勞動創造收入后進行改造、改變的對象。因此,三農問題的實質是農民問題。近年來,隨著農副產品價格的普遍下降,農民負擔日益加重,中國農民、農村和農業的困境越來越成為人們普遍關注的話題。

一、“三農”問題的癥結

“三農”問題的癥結在于農業人口過剩,農民就業不足。據李子奈(2002年)對農業就業結構偏離度的測算,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員中大約有1.4億人為農村剩余勞動力。隨著我國農業生產在國內生產總值中比重的進一步下降,隨著農業生產技術的進步,需要轉移的農村剩余勞動力還將增加。龐大的農業人口與有限的農業資源的尖銳矛盾,成為我國“三農”問題的癥結所在。

1.農業人口過多至使農業低效率。威廉·阿瑟·劉易斯(W·A·Lewis)認為,由于傳統農業部門剩余勞動力比較多,勞動力供給是無限的,勞動生產率很低,其邊際勞動生產率接近于零甚至是負數,農民的報酬極低。按照他的邏輯,在剩余勞動力未輸送完畢之前,農業部門的勞動生產率很難提高,農民的收入將始終處于停滯狀態。

2.農業人口過多導致農民貧困。農業人口過多從兩方面直接影響農民的收入:一是有限的農業收入由龐大的農業人口分攤,導致人均收入水平低下;二是有限的農業資源由龐大的農業人口分攤,造成農民就業不足。農民收入水平低,又會通過兩個途徑形成農民貧困的惡性循環:收入水平低人力資本投資不足農民謀生能力低收入水平低;收入水平低擴大再生產投資不足收入水平低。

查看全文

農民工社會保障體系初探

一、農民工社會保障缺失的原因

1.社會環境方面

農民工由于受到學歷、文化程度等因素的限制,往往從事城市人不愿干的風險高、勞動強度大、勞動密集型的工作,工作的流動性強。加之對社會保障的認識不到位,對社保政策了解不夠,因此對社會保障沒有強烈的興趣和需求。

2.制度方面

城鄉二元的戶籍制度把城鎮和農村戶口進行了嚴格的區分,城市居民在入學、就業、收入和社保方面都遠遠比農村居民優越。農民工大多來自不發達地區,戶口所在地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一般沒有建立,而已經建立的地區也不夠健全。

3.法律方面

查看全文

城鄉統籌工作推進會領導講話范文

因為城鄉統籌發展工作牽涉面非常廣,今天的會議是一次十分重要的會議。政策的深度和力度前所未有。這個特殊的歷史發展階段,對這項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工作,希望同志們認真對待,積極思考,全力推進,為城鄉統籌發展再上新臺階,做出我應有的努力和貢獻。

第一,為什么要整合全社會力量推動城鄉統籌發展?

從目前正在召開的全國“兩會”,到已經召開的省市全委會和“兩會”,城鄉統籌發展都是其中的重點任務之一。去年月份,市委工作會議在召開,城鄉統籌發展就是這次會議的主題,市委書記黃坤明在會議上明確指出,和浙江省其它地區相比,最不合理的結構性問題就是城鄉統籌差距較大。也是如此,縣城和農村的差距可以說是一目了然。

圍繞的城鄉統籌發展,縣委縣政府一直在努力地抓。在過去四到五年的時間里,市縣兩級“聯鄉結村”活動共實施幫扶項目1832個,受益幫扶資金2.8億多元,其中經濟發展項目645個,占35.2%;基礎設施建設、下山移民等方面的成效也比較明顯,年以來全縣共建設下山移民小區(點)112個,搬遷下山群眾1303戶4481人。還有省市縣三級共同參與的“雙百結對、共建文明”活動,有189家文明單位結對189個行政村,共建單位向結對村提供資金達3200萬元,實施共建項目600余個,開展教育活動、技術培訓980余人次。這些數據都充分說明,的城鄉統籌工作一直在抓,并且立足實際在努力地抓,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是,坦率地說,在推進城鄉統籌發展上,我們的平臺還不夠大,資金投入力度還不夠大,項目的推動力度還不夠大,農民轉移集聚的規模還不夠大,政策的扶持力度還不夠大,還需要規模更大、力度更強、效果更好地加以推動。我們應該也必須緊緊抓住當前形勢變化這個契機,整合全社會的力量,全力推動的城鄉統籌發展。講這些并沒有否定過去取得的成績,但總的來講,現在需要更強有力的推進,速度要更快,給農民帶來的收益要更大。

第二,資金把握上如何體現全力以赴、盡力而為?

查看全文

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是解決三農問題根本出路

“三農”問題就是對農業、農民和農村問題的總稱。具體的講,就是農業的增長與發展;農民現實的收入及其增長、未來的生活、職業等變化及由此帶來的問題;農村發展,包括農村經濟及社會的發展。農業、農村與農民三者之間的聯系是緊密相連而難以分隔的。其中,農民從事生產活動,創造價值,增加收入,改善居住地的生存環境條件,建設新型的農村;農民將所得收入用于增加農業投入,進一步促進農業發展??梢姡谶@三者關系中,農民是具有主動性的一方,而農業是農民獲取收入的源泉和進行勞動創造收入的對象之一,農村則是在農民通過勞動創造收入后進行改造、改變的對象。因此,三農問題的實質是農民問題。近年來,隨著農副產品價格的普遍下降,農民負擔日益加重,中國農民、農村和農業的困境越來越成為人們普遍關注的話題。

一、“三農”問題的癥結

“三農”問題的癥結在于農業人口過剩,農民就業不足。隨著我國農業生產在國內生產總值中比重的進一步下降,隨著農業生產技術的進步,需要轉移的農村剩余勞動力還將增加。龐大的農業人口與有限的農業資源的尖銳矛盾,成為我國“三農”問題的癥結所在。

1.農業人口過多至使農業效率低。在我國,由于傳統農業部門剩余勞動力比較多,勞動力供給是無限的,勞動生產率很低,其邊際勞動生產率接近于零甚至是負數,農民的報酬極低。在剩余勞動力未輸送完之前,農業部門的勞動生產率很難提高,農民的收入將始終處于停滯狀態。

2.農業人口過多導致農民貧困。農業人口過多從兩方面直接影響農民的收入:一是有限的農業收入由龐大的農業人口分攤,導致人均收入水平低下;二是有限的農業資源由龐大的農業人口分攤,造成農民就業不足。農民收入水平低,又會通過兩個途徑形成農民貧困的惡性循環:收入水平低,人力資本投資不足,農民謀生能力低,收入水平低;收入水平低擴大再生產投資不足,收入水平低。

3.農業人口過多影響農村穩定。農業人口過多通過兩個方面因素影響農村穩定:一是農民是農村不穩定的經濟根源。當前大多數農民收入處于負增長,這是農村出現不穩定因素的經濟原因。二是農民組織化程度低,自我保護能力弱,農民利益得不到充分保障。農業人口過多,且經營分散,使農民通過適當的形式組織起來形成利益集團的成本過高,致使農民組織化程度低,造成農民自我保護能力弱。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