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范文10篇
時間:2024-04-13 20:18:3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戰爭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戰爭浩劫教案
教學目標:
1.使學生了解兩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原因和所帶來的災難;
2.通過引導學生觀察、思考和探究,培養學生綜合、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3.使學生對戰爭的危害有較深刻的認識,培養起熱愛和平,珍惜和平生活的觀念。
教學重點:兩次世界大戰的危害和影響
教學難點:兩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原因和性質
貨幣戰爭讀后有感
目前讀到過的書中,還沒有那本書能像貨幣戰爭一樣讓我的心貼蕩起伏、思緒混亂而有震撼。
初看似乎講述的是事實;繼續似乎是小說,讀到一半似乎是事實;當讀到最后感覺是真理;回味反思后讓我茫然。
開始,對現實很樂觀、雄心勃勃;后來消極、低迷;往下是憧憬;似乎理解、領悟;最后是懷疑加上心情的凝重。
主要內容:書中主要講述了,銀行家們是如何編制和精心巧妙地設計每一場戰爭、每一次金融危機、每一次的謀殺總統、每一位經濟學家的理論來攫取他們利潤最大化的。其本質是每一次的戰爭、危機、總統不是自然規律,不是個人意志的決定,而是全世界中最富有的‘羅斯柴爾德’家族及其人的巧妙設計,而在這其中每個人包括經濟學家:凱恩斯等的名流,每一位總統及政客都是‘羅斯柴爾德’家族的棋子,工具。
摘自《貨幣戰爭》的幾句經典語錄:
1.如果說戰爭是政治斗爭的延續,那么政治斗爭利益沖突的背后是經濟利益的較量。
貨幣戰爭讀后感
這本書的紅火的確是有一段時間了,多次在圖書館里路過好書的榜單,都見它赫然在列,雄踞榜首,于是多次想要認真研讀這本書,但是,潛意識告訴我,只有經過時間考驗的書本,才會是真正的好書(本書的作者宋鴻兵在其博客里寫道:“流金歲月,歲月只留金!”,大概也是這個意思);而且,大學一年級一路下來,我始終覺得,我在經濟與金融領域涉足尚淺,而且學業繁忙,若是閱讀這本書,難免囫圇吞棗,難免會有不理解的地方。
于是等到這個假期之際,我問起看過這本書的室友,他說經過一學期的思考以及與課本知識的對照,這本書的確非常好,每每他對薩繆爾森書中描述的美國銀行系統創造貨幣的過程與實質感到迷惑時(而的確美國的銀行系統是很令人迷惑的),他就會去翻閱這本書,每次都會有新的體會??磥磉@本書起碼經過了我這位博學的室友一年的考驗,具有一定的含金量。于是我就借了這本書,開始研讀之。
這是一本我一口氣讀完的好書,一連五天。但是我需要在這里說明的是,也許這本書會有些許偏頗,材料也不一定完全準確,但是這本書至少給了我一個全新的視角去看世界的經濟與金融,我們應當關注這本書的大價值而忽略小錯誤,所以這樣講來這本書絕對是好書。
這本書提供了非常豐富的史料,描摹了國際金融集團及其各國人在世界金融市場呼風喚雨乃至興風作浪的過程,簡述了貨幣的發展史以及對于金錢與財富的角逐是如何引導了近現代西方經濟與金融制度、貨幣制度的變化,最終作者還提出了在當前形勢下如何看待人民幣與美元匯率的變動以及對于匯率如何進行管理、如何防范國際金融投機分子對中國經濟的攻擊等問題。
實際上看完這本書我就已經想馬上動筆完成這本書的讀書筆記,但是細想之余確實不敢貿然動筆。由于金融知識尚屬匱乏,如若動筆必然會產生一篇言辭激昂但是內容空洞的東西。因此又取來考夫曼的《現代金融體系》一書,當作金融入門書本進行閱讀,至此也開始對金融體系有了一個初步的了解,若再深入則開始進入金融計算部分(寫這本書的讀書筆記我認為還是不要動用數學工具為好,只運用簡單的邏輯推理即可),于是便決定停止深入閱讀金融書本而開始寫這篇或許會十分冗長的讀書筆記。
看完這本書后我經過自己的總結與思考提出了以下的一些問題,而此讀書筆記便旨在以我學到的經濟與最近惡補的金融知識理解并且結合這本書給出自己的回答——這些答案不一定對,甚至可以被稱作淺薄或者錯誤;但是我認為,只要認真去做就會有收獲,在知識層面上就會有較大的提高。
現在戰爭與文化論文
關鍵詞:思想隨筆暴力行為軍事學研究思想史研究東西方戰爭觀
一
按研究一門學科的規矩,必須首先解釋這門學科的基本概念、研究對象、范圍、方法和意義等等,似乎不如此,你所研究的東西就談不上成體系、成氣候。我不敢斷言戰爭與文化研究是一門學科,但至少是一門學問,而且是一門重要的學問。這門學問在中國學術界涇渭分明、壁壘森嚴的條塊劃分中屬“孤鬼游魂”,不知歸屬哪個學術“山頭”。這種流浪者狀態亦有其便利之處,可以獨往獨來,不受拘束,所以也就省去了許多概念游戲。盡管如此,現既已匯集成冊,便還是要硬著頭皮不得不對“戰爭”和“文化”這兩個歷來難以界定的概念斗膽作一番探討。
象征派詩人瓦雷里(PaulValery)說過,任何詞匯都是經不起推敲的,語言就象兩座懸崖之間勉強擱置的一塊木板,你只能輕輕地快步走過,如果你在中間跳起來蹬幾下,想試試有多牢靠,那么你將連同木板一塊掉進萬丈深淵。瓦雷里豈止是詩人?簡直是一位真正窺破人類語言奧秘的大師。確確實實,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科學研究中存在著語義和概念經不起認真推敲的現象。像“戰爭”、“文化”這類概念的定義,近代以來到底有多少種恐怕難以統計,也無從判斷哪一種定義比其他的更準確。這一現像本身就表明:語言是不可靠的、建立在抽像語言基礎上的概念更是靠不住的。
語言、概念不可靠是因為人們以追求終極真理的態度對待它們,另一方面,語言、概念又是可靠的、有用的,君不見整個世界不是依賴它們在運作?所以一旦用追求永恒真理的執著精神對待概念時,我們立刻會在定義的密林里迷路,并且在研究一開始就陷入無法擺脫的困境。當我們用“有用”作尋找定義的引路人時,一切會變得簡單而明朗。一切與人類有關的事物、包括界定概念的工作在內,只有對人類“有用”才具有意義。我們必須用我們所不信任的語言來表達我們對語言的不信任,這句話是語言、概念不可靠性同有用性高度統一的最精煉的表述。
所以,對一個概念下定義時的思維定位,與其放在追求永恒的真理上,不如放在如何有利于我們論述的展開上更為明智。這樣,我們便可從容不迫面對“戰爭”、“文化”等概念的無數種定義,并且開始自己的工作。
戰爭制勝要素哲學思索
戰爭中的人與武器是影響戰爭勝負的兩個主要因素,如何認識和評定因素對戰爭勝負的影響,是戰爭問題上唯意志論和唯物論的分水嶺。長期以來,我國軍事思想界一直主張人是戰爭勝負的決定因素,并以此為邏輯起點創立了人民戰爭制勝理論;而在不同的歷史時期,資產階級的軍事思想中又出現了海軍制勝論、空軍制勝論、原子武器制勝論等,以武器為第一要素的制勝理論。高技術戰爭條件下,人與武器的關系如何、何為戰爭勝負的決定因素成為新的命題??茖W的戰爭制勝觀是軍事學術的基礎,對于一個國家的武裝力量建設和軍事斗爭的指導有舉足輕重的影響??茖W發展觀的提出,為我們反思傳統軍事思想,繁榮和發展我國的軍事科學提供了契機。
一、認識論
人是武器裝備發揮作用的決定因素人和武器是一個有機的統一體,但在這個統一體中兩者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對等的。認識論原理告訴我們,戰爭不是什么怪物,戰爭也是人類社會的實踐活動。在這一實踐中,人始終是主體,起著主導的、決定的作用;而武器裝備是客體,是進行戰爭的手段。武器是為人的目的服務的,是由人支配、控制和使用的。武器裝備能否在戰爭中充分發揮作用,主要取決于使用它的人。武器裝備沒有人使用就是一堆死物,就無法體現武器裝備本身的價值。恩格斯指出:“槍自己是不會動的,需要勇敢的心和強有力的手使用它們。”[1]斯大林說:“沒有掌握技術的人才,技術就是死的東西。有了掌握技術的人才,技術就能夠而且一定能夠創造出奇跡來。”[2]1982年敘以貝卡谷地的空戰中,以色列空軍一舉摧毀敘利亞部署的19個蘇制“薩姆-6”地空導彈連,并擊毀了80多架蘇制殲擊機,使敘利亞在貝卡谷地慘淡經營10余年、耗資20多億美元的防空體系毀于一旦,而以軍只損失10架飛機,包括6架無人駕駛飛機和直升機。為什么雙方的損失會如此懸殊呢?“薩姆-6”地空導彈是原蘇聯上世紀70年代生產的較為先進的野戰防空武器,在第四次中東戰爭中曾經發揮重要作用。但是,敘軍使用后沒有經過任何改進,其制導頻率已經被以軍掌握,以軍針對其制導頻率研制了相應的電子對抗系統,并在這次空戰中對“薩姆-6”地空導彈的制導系統成功地進行電子干擾,從而使其無法發揮作用。海灣戰爭中擁有近800架作戰飛機的伊拉克空軍,幾乎沒有同多國部隊交手就敗下陣來,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這些飛機是從國外購買的,飛行員訓練不足,地勤維護技術也沒能掌握,凡事都要依賴外國專家,戰爭到來時外國專家一撤走,伊拉克人就難免陷入被動挨打的境地。因此,就人與武器裝備的關系而言,人始終居于主導的、決定性的地位,這是被戰爭實踐反復證明、不容置疑的真理。高技術戰爭條件下,雖然武器裝備的自動化、智能化水平大大提高,有些武器裝備已具備了人的某種“活”性,但是,即便到了戰爭中大規模使用機器人時代,人與武器的關系也不可能改變。再先進的武器裝備,也是人研發和生產出來的,在作戰中仍要靠人的支配才能發揮作用。武器裝備越先進,技術越復雜,對人的依賴性也就越大。人是戰爭實踐的主體,是武器裝備發揮作用的先決條件,這一點是不會改變的。因此,一般意義上說,提升軍隊人員的綜合素質,比發展武器裝備顯得更加迫切和重要。正如指出的:寧可讓人才等裝備,也不要讓裝備等人才。
二、矛盾論
戰斗力是戰爭勝負的決定因素人和武器在戰爭中是不可分割的統一體,一切軍隊都是由人和武器的結合而形成的,人和武器是軍隊構成的兩個必備要素,兩者互為存在的前提和條件。一方面,戰爭中的人只有使用武器,才成為軍隊,戰爭才具有暴力特征;另一方面,武器也只有借助于人,才能被運用于戰爭,表現其作為暴力工具的本質。因此,在研究戰爭制勝問題時,我們不能將兩者割裂開來。將人與武器對立起來,試圖在兩者之間尋找戰爭勝負的決定因素,從而得出“人是戰爭勝負的決定因素”或“武器是戰爭勝負的決定因素”的結論,首先是一個極其嚴重的思維錯誤。矛盾論的原理告訴我們,事物的性質和發展方向是由主要矛盾決定的,戰爭的勝負同樣是戰爭中各種矛盾運動的結果。孫子認為,決定戰爭勝負的因素有“道”、“天”、“地”、“將”、“法”,進而比較雙方“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賞罰孰明?”在分析己方的基礎上再與敵方的情況進行比較,就可“以此知勝負矣”。這是孫子對戰爭勝負因素的看法。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和《論持久戰》中也指出:決定戰爭勝負的要素有軍事、政治、經濟、自然條件、主觀指導和戰爭性質以及國際援助七個要素。這些要素是影響戰爭勝負最基本的因素,每一個基本的因素又可再分為許多具體因素,從而使決定戰爭勝負的因素形成一個多方面、多層次的有機系統。戰爭是一個對抗性的動態的矛盾運動過程。戰爭中,潛在因素和現實因素、偶然因素和經常因素、物質因素和精神因素、人的因素和武器的因素都對戰爭的勝負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在這樣一個多方面、多層次的矛盾系統中,沒有一種因素能夠單獨地、孤立地發揮作用。在軍事對抗中,潛在因素只有轉化為現實因素,才能成為影響戰爭勝負的現實力量。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再強大,也不能保證一定能打贏現代條件下的局部戰爭;潛在的綜合國力只有轉化成軍力;軍力進一步轉化成戰場對抗中的現實作戰力量,才會對戰爭的勝負產生直接影響。這種現實力量既可表現為偶然因素,又可表現為經常因素;既可區分為物質因素,又可區分為精神因素,但在最終的對抗中,都要表現為一定的力量來進行。因此,在影響戰爭勝負的諸多矛盾中,人和武器這一對矛盾才是戰爭中經常起作用的主要矛盾,其它一切矛盾都直接或間接地體現在人和武器這一對矛盾之中。說過,戰爭是力量的競賽,這里所說的力量不是別的,歸根結底就是人和武器這兩個基本的要素構成的現實戰斗力。由此可見,影響戰爭勝負的因素是個有機聯系的整體,在研究戰爭勝負問題上,我們一定要系統地考察影響戰爭勝負的諸多矛盾,并著力解決好影響戰爭勝負的主要矛盾。只有把人和武器有機結合形成強大的對敵戰斗力優勢,才能在力量對抗中取得勝利。現達國家特別重視通過建立快速的國防動員體制與平戰結合的軍工體制,將國家潛在力量迅速轉化成軍事力量,再通過前沿存在以及快速反應和快速投送,使軍力快速轉化成戰場作戰能力,道理就在于此。國力、軍力、戰斗力這三者當中,只有戰斗力對戰爭的勝負結局才會產生直接影響。
三、運用戰斗力制勝觀指導新時期軍事力量建設與作戰
美國戰爭小說流變嬗變
一個人的一生就是一部歷史,一個歷史就會有一條演變的線索。人類的文學小說都是以歷史為背景,來刻畫反映當時的社會狀況和作者對當時社會狀況的情感。美國文學家在面對自己國家以戰爭為主導的歷史條件下,充分展現了美國的歷史進程或者說是戰爭史。隨著美國戰爭的演變,美國戰爭小說也從自然主義逐漸向新歷史主義過渡。本文主要以美國戰爭小說的演變為線索,探討美國小說的歷史進程。美國建立的這幾百年來,經歷了不少戰爭。從建國前的獨立戰爭,到后來的南北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再到后來成為世界霸主后的越南戰爭、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等等,美國幾乎時時刻刻經歷著戰爭。由此可見,如果說美國文學史是一部戰爭史,也不為過。戰爭是美國文學上一個永不淡卻的話題。美國戰爭小說中有不少佳作廣為流傳,在戰爭中成長的美國戰爭小說對各個政治風云、重大事件、權力關系十分敏感,呈現出不同的歷史階段。
一、美國戰爭小說的起源
美國建國時,歐洲的啟蒙運動已經完成。美國早期的文學思想家、貴族階層受到歐洲啟蒙運動主義思想的熏陶,倡導完全自由,寫作、生活多表現為浪漫主義形式。具有美國本土思想的是美國戰爭小說的鼻祖詹姆斯•庫珀,也是唯一一位。他的代表作《間諜》是美國第一部以戰爭為題材的小說,開創了美國戰爭小說的歷史。本書以美國大陸戰爭為背景,運用浪漫主義寫作手法,展現了一位保守的英國軍官、一位渴望獨立的美國軍官和紐約貴族兩姐妹之間曲折、復雜的愛情故事。主人公們前一刻可能在同一個屋檐、同一個餐廳、同一個娛樂場所,毫不設防、幾乎絕對信任對方的相互交流、共享娛樂,但是下一刻可能是相對于兵戎相見的戰場上,為各自的國家,各自的國民奉獻自己。雖為美國國民,但是在文學創作方面,庫珀還是站在中立的立場上,用一種浪漫的手法模糊化敵人與友人之間的界限,不偏重于哪個國家會取得勝利。庫珀的這種不注重成敗、模糊化的創作方式對以后的文學創作產生了深遠影響。
二、美國戰爭小說的自然主義浪潮
南北戰爭后,美國戰爭小說得到了空前的發展。19世紀末,工業文明的進步,美國物質財富的劇增,美國社會財富分級,弱肉強食的殘酷現實為美國文學的發展提供了素材,美國文學創作由浪漫主義向自然主義發展。美國早期的自然主義作家是克萊恩,他通過戰爭小說的背景,再現了這個充滿殘酷和邪惡的現實。其代表作《紅色的英勇勛章》中,主人公亨利•費來明在面對南北戰爭的殘酷現實時復雜、矛盾的心態,就像紅軍長征時人民的反應一樣,亨利在軍隊路過自家門前時,毫無畏懼、激情滿懷地加入了軍隊。然而現實卻是,當他看到漫天的槍林彈雨時,亨利想到的只是“我會當逃兵嗎”。盡管在每次的戰役中亨利的表現不錯,但他時刻被這種無形的壓力所逼迫,因此即使他成了英勇的旗手,但未來對他來說仍然不很明朗。戰敗了的亨利闖入一片叢林,身處迷宮一樣的大自然的他還是想逃跑,卻逃不脫,就像現實的生活一樣。作者在文中表達了亨利自始至終都無法擺脫被大自然控制的命運。自然主義的代表人物還有馬爾科姆•布拉德、歐文•肖、諾曼•梅勒。他們都以南北戰爭為題材來描繪社會生活,其中廣為流傳的是瑪格麗特•米切爾的《飄》??巳R恩的自然主義強調強大的自然外力對人類命運的決定作用,人們可以與大自然抗爭,但也只是徒勞。
三、迷惘的現代主義時期
美國戰爭小說嬗變
一個人的一生就是一部歷史,一個歷史就會有一條演變的線索。人類的文學小說都是以歷史為背景,來刻畫反映當時的社會狀況和作者對當時社會狀況的情感。美國文學家在面對自己國家以戰爭為主導的歷史條件下,充分展現了美國的歷史進程或者說是戰爭史。隨著美國戰爭的演變,美國戰爭小說也從自然主義逐漸向新歷史主義過渡。本文主要以美國戰爭小說的演變為線索,探討美國小說的歷史進程。美國建立的這幾百年來,經歷了不少戰爭。從建國前的獨立戰爭,到后來的南北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再到后來成為世界霸主后的越南戰爭、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等等,美國幾乎時時刻刻經歷著戰爭。由此可見,如果說美國文學史是一部戰爭史,也不為過。戰爭是美國文學上一個永不淡卻的話題。美國戰爭小說中有不少佳作廣為流傳,在戰爭中成長的美國戰爭小說對各個政治風云、重大事件、權力關系十分敏感,呈現出不同的歷史階段。
一、美國戰爭小說的起源
美國建國時,歐洲的啟蒙運動已經完成。美國早期的文學思想家、貴族階層受到歐洲啟蒙運動主義思想的熏陶,倡導完全自由,寫作、生活多表現為浪漫主義形式。具有美國本土思想的是美國戰爭小說的鼻祖詹姆斯•庫珀,也是唯一一位。他的代表作《間諜》是美國第一部以戰爭為題材的小說,開創了美國戰爭小說的歷史。本書以美國大陸戰爭為背景,運用浪漫主義寫作手法,展現了一位保守的英國軍官、一位渴望獨立的美國軍官和紐約貴族兩姐妹之間曲折、復雜的愛情故事。主人公們前一刻可能在同一個屋檐、同一個餐廳、同一個娛樂場所,毫不設防、幾乎絕對信任對方的相互交流、共享娛樂,但是下一刻可能是相對于兵戎相見的戰場上,為各自的國家,各自的國民奉獻自己。雖為美國國民,但是在文學創作方面,庫珀還是站在中立的立場上,用一種浪漫的手法模糊化敵人與友人之間的界限,不偏重于哪個國家會取得勝利。庫珀的這種不注重成敗、模糊化的創作方式對以后的文學創作產生了深遠影響。
二、美國戰爭小說的自然主義浪潮
南北戰爭后,美國戰爭小說得到了空前的發展。19世紀末,工業文明的進步,美國物質財富的劇增,美國社會財富分級,弱肉強食的殘酷現實為美國文學的發展提供了素材,美國文學創作由浪漫主義向自然主義發展。美國早期的自然主義作家是克萊恩,他通過戰爭小說的背景,再現了這個充滿殘酷和邪惡的現實。其代表作《紅色的英勇勛章》中,主人公亨利•費來明在面對南北戰爭的殘酷現實時復雜、矛盾的心態,就像紅軍長征時人民的反應一樣,亨利在軍隊路過自家門前時,毫無畏懼、激情滿懷地加入了軍隊。然而現實卻是,當他看到漫天的槍林彈雨時,亨利想到的只是“我會當逃兵嗎”。盡管在每次的戰役中亨利的表現不錯,但他時刻被這種無形的壓力所逼迫,因此即使他成了英勇的旗手,但未來對他來說仍然不很明朗。戰敗了的亨利闖入一片叢林,身處迷宮一樣的大自然的他還是想逃跑,卻逃不脫,就像現實的生活一樣。作者在文中表達了亨利自始至終都無法擺脫被大自然控制的命運。自然主義的代表人物還有馬爾科姆•布拉德、歐文•肖、諾曼•梅勒。他們都以南北戰爭為題材來描繪社會生活,其中廣為流傳的是瑪格麗特•米切爾的《飄》??巳R恩的自然主義強調強大的自然外力對人類命運的決定作用,人們可以與大自然抗爭,但也只是徒勞。
三、迷惘的現代主義時期
媒介戰爭研究管理論文
[內容提要]戰爭報道是媒介研究的一個重要論題,而中國正欠缺這方面的研究。本文作者是美國著名的傳播學者,對這一課題進行過專門探討。文章認為整體戰爭時代是一個全民總動員的時期,國家和公眾站在完全一致的立場,此時國家對新聞的控制尚不嚴格。局部戰爭時期國家與公眾關系出現較大分裂,媒介在這一過程中起了什么作用是研究者著力探討的焦點,主要提出了主導與跟隨作用兩種意見。同時,這一時期政府和軍隊加強了對媒介的控制。哈林還在社會學意義上對戰爭時期媒介與輿論的互動、意見領袖的作用、記者在戰爭報道中的角色等問題作了探討,并把戰爭納入文化體系進行研究。
[關鍵詞]媒介戰爭戰爭報道書報檢查制公眾國家軍隊記者主戰反戰
自農業革命深深介入到科技、文化、社會和政治結構的重大變革中以來,戰爭就一直處于社會生活的中心。但是,本應成為重要研究課題的戰爭研究,卻被排除在社會研究主流之外。在媒介研究中也是如此。盡管一戰期間戰爭新聞的刺激,使得基于調查實驗的媒介研究取得了更重大的擴展,但這方面的研究文獻無論是在數量還是在思維范疇上都顯得十分薄弱?,F在情況有所改變。越戰以后,學者的興趣向“媒介與戰爭”這一研究主題轉移,馬島戰役(即馬爾維納斯群島戰役)促使這種趨勢在英國加速發展,隨著海灣戰爭的打響,更使之成為多國學者的思索范圍。
本文將分3個部分對“媒介與戰爭”研究進行考察。
整體戰爭時代的媒介
從戰地職業新聞報道來看,現代戰爭新聞起始于克里米亞半島戰爭已被普遍認同。南北戰爭中產生的由書報檢查制度和官方許可制構成的雙重系統十分重要。這個體系在后來的戰爭中不斷得到改進?!肮俜皆S可——書報檢查體系”的存在與“整體戰爭”的發展緊密相連。在對戰爭與社會的綜合性研究中,“整體戰爭”的概念是理解現代進程的關鍵。
戰爭與新聞研究論文
摘要:早在古時的口頭新聞時代,戰爭與新聞傳播就有著密切的關系,進入現代真正意義上的新聞傳播時代,兩者之間的關系更為密切也更加復雜。就CNN在海灣戰爭中的表現來探討現在社會中戰爭與新聞之間的關系,著重與戰爭對新聞傳媒的成就和新聞媒體對戰爭的反作用。
關鍵詞:新聞傳播;戰爭;CNN
從古以來,戰爭與信息的傳播就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在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新聞傳播的時候,戰爭與傳播的關系主要體現在傳遞戰爭的狀況、結果等方面。古波斯人和雅典人于公元前490年9月12日在離雅典不遠的馬拉松海邊發生“馬拉松戰爭”。為了讓故鄉人民盡快知道勝利的喜訊,統帥米勒狄派一個叫菲迪皮得斯的士兵回去報信。菲迪皮得斯一直從馬拉松跑至雅典中央廣場,只說了一句“我們勝利了!”就體力衰竭倒地而亡。古雅典人的這次戰況傳遞是新聞傳播早期——口頭新聞時代的典型代表。還有諸如中國古代的擊鼓傳訊、烽火報警等等都是口頭新聞時期的比較典型的補充方式。
總的來說,由于當時種種條件的限制,古代的新聞傳播與現代意義上的新聞傳播是有很大差別的,特別是遠距離的傳播,幾乎都是“滯后傳播”,所以,新聞傳播及其所導致的大眾輿論對戰爭的影響并不大。
進入現代真正意義上的新聞傳播時代,新聞傳播與戰爭的關系進一步強化。新聞傳播并不僅僅只是用來報道戰爭的狀況、結構,還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戰爭的勝負;另一方面,也有眾多媒體因為報道戰事而聲名鵲起,一躍成為傳媒界的大腕。美國有線電視新聞廣播網(U.S.CableNewsNetworks),即我們通常所說的CNN就是這樣一個典型的由戰爭成長起來的傳媒界大腕兒。本文將就CNN的發跡史說明戰爭與傳媒之間相互促進的關系,特別是戰爭在促進媒體的發展方面不可磨滅的巨大作用。
一、CNN的發跡——海灣戰爭對CNN的促進
貨幣戰爭讀后有感
宋鴻兵寫的《貨幣戰爭》購買時間不短了,但到前段時間才集中精力翻閱。讀后整體感覺:作為一本學術著作,有些觀點發人深省,有些觀點似是而非;作為一本小說,有些情節引人入勝,有些情節催人入眠。下面談談幾點感受。
《貨幣戰爭》講的是從十九世紀歐洲銀行家一步步發展壯大到操控政治、經濟的走向,為自身利益服務的故事。比如這些財團與美官員串通成立了私有的美聯儲,使得美國政府沒有發行貨幣的權力,當政府需要發行貨幣則必須將美國公民未來的稅收抵押給美聯署,向其貸款,而為此要支付龐大的利息。美聯儲要做的只是印鈔票,再坐收利息。此外,幾大財團還聯合引爆兩次世界大戰,操控石油價格以獲取石油美圓,操控各種國際組織如imf、世界銀行,掠奪第三世界國家的資源和財富,乃至引發多次經濟危機。幾大財團就是通過合伙抬高一國的股市和房地產價格,制造巨大的金融泡沫,達到一定高度后再抽身出來打壓價格,引發泡沫崩潰,導致此國公司和民眾的大量破產,再以極低的價格收購大量優質資產,從而控制一國的經濟,獲取巨大的利益的。
作者認為,打擊這些金融財團最好的辦法是恢復金本位的貨幣制度。所謂金本位,是指以黃金儲備為貨幣發行的依據,并且持幣人可以用固定的兌換率隨時換取等值黃金。注意,在金本位制下,只有黃金的價格是固定的(即兌換率),而非其他商品的價格也是固定的,其他商品價格的變化也就反映了它們相對于黃金的比價變化。不過,對于同樣實行金本位的多個國家來說,由于其本幣的單位含金量是固定的,因此相互間的匯率當然也就固定了。因此,金本位有利于國際貨幣體系的穩定性,及方便進行國際交易和結算。這樣,國家才不會被迫的增大貨幣供應,引發流動性過剩,導致金融泡沫。這樣的貨幣體系會導致貨幣具有更強的購買力,而對經濟危機免疫,這樣受益的還是廣大的勞動人民,他們辛苦積攢的財富也不會被外國財團以低價輕易的掠奪。
按照作者的觀點,重新確立金本位制就可以穩定貨幣價格,國際銀行家就不能通過制造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的周期性經濟危機來剪老百姓的羊毛了。這樣看來,黃金的價格難道真的要像一些金融炒家說的要邁向2000美元了?但是按照作者的邏輯,很難相信這些金融炒家會希望確立金本位,減少他們炒作市場制造危機的空間。而且,即使確立金本位,貴金屬市場本身會不會遭受炒作?存疑。所以黃金是萬能的嗎?我看未必。關鍵還是,要把以貨幣制定權為核心的經濟決策權真正歸于人民,歸于占這個世界絕大多數的無產者和一般有產者,而不是極少數的極端有產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