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認同危機與德育觀念的改革

時間:2022-08-13 09:27:06

導語:道德認同危機與德育觀念的改革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道德認同危機與德育觀念的改革

當前學校德育關注最多的是德育體制改革及德育理論的探討,常常忽視了我們教育的對象是一個個活生生的有思想、有感情的生命個體。目前許多道德教育不能結合學生的自我感,卻集中在規范要求和道德判斷上,很少考慮聯系青少年生活中道德認同形成的因素。青少年道德心理存在認同危機意識,突出的表現在對道德價值態度的消極認識,缺少生活的目的感,表現出團伙行兇鬧事、性騷擾、自殺、破壞公物行為、學??荚囎鞅?、曠課、無秩序行為等等。此外,學校道德教育的許多方法,如價值澄清、親社會技能培養、道德討論訓練、科爾伯格的道德二難與公正團體程序以及公眾美德的范例等,這些教育方法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這些方法之間在青少年道德教育中既缺少相互聯系,又沒有為青少年生活行為的核心成分提供一個清晰、具體的指導取向。此外,學校也忽略了青少年進行持續的道德目的感參與的服務,學校開設的社會服務性學習課程較少,在道德教育上需要一個軸心,那就是如何把學生道德價值觀整合到他們的道德認同中去。

一、道德認同的危機

(一)主我與他者的危機米德認為,自我在嬰兒早期并不存在,是通過與周圍的社會符號互動而產生,離開社會不可能有自我。自我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它不僅是個人的、心理的,而且更是社會的,自我發展離不開共同的符號系統。個人的力量來自個人與社會的相互確認[1],以自我身份感為關鍵內容的當代認同其實是用“主我”的眼光去審視“他者”,是以“我”為圓點去看待他者。一般而言,“主我”與其審視對象———他者之間的關系可以分為兩個向度:一是涉及到“主我”與“客我”的關系;二是涉及到主我與非我的關系。前者是自我的一種深度感和向內感;而后者則是自我與他人之間的社會關系,更多的是主我與他者之間的相互影響關系,而認同就是這些關系中的“我”的位置感和歸屬感。

(二)道德的表層危機

1.道德身份的喪失現代認同是以人的自我為軸心展開的對自我身份的確認,在當代社會中,作為認同重要標志的自我身份感有逐漸喪失的危險。而人的社會屬性在某種意義上直接體現為人的身份感。而道德身份在某種程度上是指人們的道德資格和道德地位,即在道德領域中屬于何種類型,如我是有道德的人、道德欠缺者、道德低下者、不講道德的人[1]。當個體對角色期待成功時,他們作為道德行為者將體會到一種效能感,個體在人際關系中就能獲得自我認同?,F代人們在沉思“我是誰,從哪里來,到哪里去”[2],在尋找“現代人丟失的拐杖”。而現代認同危機則是人的自我身份感的喪失,是“自我價值感、自我意義感的喪失”[3]。自我身份感的喪失表現為個人的無意義感,覺得生活沒有提供任何有價值的東西的感受。一個人感到無價值的傾向不斷增強[4]。社會認同的直接對象是人的行為的普遍和客觀的社會意義。當代認同是人的一種意義感,在對“我是誰”、“我在哪里”的追問中,真正的認同表現為意識到自己的價值,并在對象身上發現自己的身份和價值。

2.道德失范社會道德信仰危機通過道德失范呈現于現象界。社會既有價值觀念、行為模式被普遍懷疑、否定。道德失范內在地隱含著兩個方面的內容:其一,人們行為層面的不合某種道德規范;其二,人們內在精神世界中意義系統被破壞、動搖。道德失范就是對原有的生活規范的道德價值系統懷疑、動搖乃至否定,出現了規范要求的“真空”,是一種行為規范的空虛狀態。這導致人們在道德行為選擇方面出現困惑,具體表現為享樂主義、個人主義盛行,其根源在于道德失范為道德價值標準多元化的存在和滋生提供了生存空間,人們感到無論哪一種標準都有一定的“合法性”?!耙磺邢蝈X看”思想的滋長,造成了人際關系的冷漠,享樂主義、個人主義思想的蔓延污染了社會環境。

3.與主流意識形態的不融合社會道德信仰危機雖然是一個價值判斷,但它首先是一種現象性描述。按照黑格爾的認識,信仰“是對本質的純粹意識”,“信仰的對象即是本質”[5]。簡單地說,信仰就是對存在意義的主觀直接確定性,是對某種存在方式或存在意義的認同。當代認同危機體現為對主流意識形態不同程度的懷疑和動搖。在認同危機狀況中,人們對某種主流意識形態的繼續存在的必要性和合法性產生了危機?!耙詢r值觀為基礎的認同給個人提供了意義、目的和方向?!钡赖陆箲]表現在它所追求的道德價值觀與社會倡導的主流道德價值觀格格不入,實質就是“欲行惡而不敢,欲行善而不愿”。

二、學校德育管理變革的思考

(一)奉行主流道德文化在現代社會中,同一性的問題日益突出。社會傳統的主流道德價值觀念日益消解,影響力越來越小,經常出現的問題就是同一性的混亂,采取干預措施促進個體同一性的發展變得越來越必要。青少年是社會變化的指示器。目前的研究是要以社區而不是學校作為切入點,青少年在這種場合下他們會把抽象的觀念變成道德行為?;谏鐓^的道德教育,早在亞里斯多德時代,就強調要引導成人和兒童積極參與法律和社區習俗活動。在近代,道德教育也被經常安排在家庭、鄰里、工廠、教堂,這有利于積極同一性的形成。這就需要社會主流文化為青少年提供一套清晰、穩固而又一致的行為體系、期待和社會標準,共同來整合形成同一性。所以社會機構必須提倡一致的價值觀和標準,從而和青少年的期待保持一致,所有成員必須參加社會有益活動。青少年道德教育計劃需要聯絡父母、教師與鄰里,應該讓不同的機構有對話的機會,形成一套標準作為道德的指示器,這種共同的規范標準通過整個社會共同體來實現,在認識上須與青少年自我期待一致。因此,主流道德文化必須重視為青少年提供一個成為有責任市民的道德核心要求,集中于共同一致的問題,從而把青少年導向基本的道德價值觀,如誠實、禮貌、寬容和仁慈的追求[6]。

(二)價值定向的教學社會轉型時期道德信仰危機的成功克服,關鍵在于重新尋得或重建一個與現代性社會相一致的存在目的,并以這個存在目的作為終極價值指向統攝人的存在。道德信仰就是這終極價值的目的與理想。正是這終極價值的目的與理想,給人的全部現實生活重新賦值?!皟r值定向”指青少年為確定自己在社會上的角色,選擇自己所屬的價值信念,以指導個人的道德行為。若個人對價值理念缺乏定向,將導致價值混淆,對自己和社會產生懷疑和不滿,無法確定其生活意義,使自我迷失。如果一個人把一種價值生活方式看作他們同一性的必須,他們就會感覺到應該做出道德行為。青少年個體面臨的危機就是同一性危機,在價值觀沖突上表現為觀念定向與價值混淆,如果個人對道德判斷、宗教信仰、政治理念以至人生目標等有自己的立場觀念者,其同一性較為成熟。知道自己是誰、欲往何處去并了解自己的生存意義,就會容易獲得自我同一性,將帶來“忠誠”的美德,使人忠于某種價值觀或信仰。艾里克森將青少年期稱為心理社會合法延緩期(moratorium)。這種“心理社會合法延緩期”,是允許還沒有準備好承擔義務的人有一段拖延的時期,或者強迫某些人給予自己一些時間。青少年利用這一段時間,可以觸及各種思想、人生觀、價值觀,經過多次嘗試選擇,最終確立自我同一性。艾里克森建議青少年拿出一段時間———“如果有錢,去歐洲旅行;如果沒錢,就在國內轉轉。暫離學校,找一份工作;暫離工作去上學,休息一下,聞一聞玫瑰花香,以此達到自我了解”。因此,教育活動中,要通過自我觀察來實現自我同一性的統合。如用自我陳述法,讓學生聯想我是什么樣的人,要通過分析自己的活動結果來實現自我同一性的統合,如未來自我形象設計:“長大了,我將做什么?”,還要通過認識他人來實現自我同一性。

(三)樹立同一性獲得范型要引導青少年對各種價值體系的自我探索,幫助他們認識到各種價值體系的優缺點。青少年對自己未來將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不是完全憑空臆想的,在他們心中一般會有一個值得效仿的對象。如果我們的社會能為青少年提供一些他們認為值得效仿的成人榜樣,就可以借此引導青少年去學習,使青少年自發努力成為他們所尊崇的對象。相反,如果社會中沒有這樣有吸引力和說服力的榜樣,而有的只是被炒作得令人眩暈的明星,我們又有什么理由去指責青少年去追星呢?最重要的是,教師和其他成人要成為堅實的成人榜樣。著名哲學家查義斯•泰勒對此提出了這樣的問題:“是什么引導我們按照我是誰的發問方式談論道德方向?”[6]青少年經常面臨來自各方面的信息沖突,許多人失去了指導他們從青少年走向成人的傳統社會支持。角色榜樣失去了,這種分裂對青少年的發展是有害的。

(四)建立道德奉獻與道德回報的機制有善不賞,君子必稀;有惡不懲,君子必猖。有惡必罰,千百年來已成為老百姓心中的道德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在社會中,每個或者大部分講奉獻的人都得不到好報甚至盡遭打擊報復的話,那么這個社會是一個缺乏道德奉獻與道德回報機制的社會。重建道德的善惡因果律,建立起道德奉獻與道德回報的社會機制,健全各個方面的制度,起到揚善懲惡的作用,從而讓道德精神在社會中充分發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