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旅游體系構建研究
時間:2022-08-28 02:42:50
導語:低碳旅游體系構建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旅游目的地競爭力研究評述
自從上世紀80年代初美國戰略大師邁克爾•波特提出競爭優勢理論后,關于旅游目的地競爭力的研究便開始成為旅游研究領域的一個新課題[1]。國外旅游目的地競爭力研究最具代表性的是克勞奇和里奇(Crouch&Ritchie)。他們較完整地分析了影響旅游目的地競爭力的因素,認為限制性因素(qualifyingresources)、目的地管理(destinationmanagement)、核心資源和吸引物(coreresourcesandattractors)、支持性因素和資源(supportingfactors)等構成了旅游目的地競爭力的主要影響因素[2]。在此基礎上,他們以波特的國家競爭力鉆石體系模型為理論依據提出了適用于旅游目的地競爭力研究的概念模型,即CR模型(見圖1),為旅游目的地競爭力研究奠定了一個比較完整的研究框架。在克勞奇和里奇兩位學者提出并完善CR模型之后,國內學者逐漸開始關注旅游目的地競爭力問題。郭舒、曹寧(2004)運用區域競爭的有關理論考察了旅游競爭力與目的地發展之間的關系,他們對影響旅游目的地競爭力的六個關鍵性因素———核心吸引物、基礎性資源、支持性因素、發展性因素、資本性因素和管理創新進行了分析,構建了彼此之間的關系模型[3]。史春云等(2006)從旅游目的地競爭力的主要評價模型(CR模型和DK模型)、變量選擇(價格、旅游人數與旅游收入、游客偏好與需求以及環境管理因素等)、模型應用等方面對旅游目的地競爭力定量評價進行了綜述,并提出了對未來旅游目的地競爭力應當在時間、空間、類型三個維度上進行評價[4]。易麗蓉、傅強(2006)就旅游目的地競爭力影響因素進行了實證研究,并得出結論:旅游支持因素、旅游資源、目的地管理、需求條件、區位條件等五個因素與旅游目的地競爭力呈顯著正相關關系,五個影響因素之間也呈正相關關系[5]。此外,馮學鋼、沈虹、胡小純(2009)構建旅游目的地競爭力評價的投入產出指標體系,運用數據差異驅動原理,對中國31個省、市、自治區的競爭力展開量化研究,得出了中國31個省、市、自治區的旅游投入產出效率呈現東強西弱的格局,且大多數旅游目的地對其所占資源的利用效率不高的結論[6]。減德霞(2009)從旅游目的地競爭力影響因素入手,借助因子分析選取分析性評價指標并設定相應指標權重,結合旅游目的地競爭力表現形式構建顯示性評價指標體系,從而得出了旅游目的地競爭力的多因素綜合評價指標體系[7]。綜觀以上文獻,目前旅游目的地競爭力研究主要集中在競爭力影響因素方面,即立足于旅游目的地競爭力某幾個影響因素而建立一套競爭力評價指標,或者是對一些成熟的目的地競爭力模型進行修正,例如一些學者利用波特競爭力模型構建旅游目的地的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6]。然而,已有相關研究大都籠統闡述旅游目的地競爭力,在評價指標的選取上具有一般性和籠統性,沒有對不同類型的旅游目的地(如生態旅游目的地[8]、體育旅游目的地[9]、低碳旅游目的地等)加以區分,對不同類型旅游目的地競爭力影響因素的差異性也缺乏足夠考慮和深入研究。低碳旅游目的地在國內屬于新生事物,學術界對低碳旅游目的地的內涵、競爭力影響因素、競爭力評價等方面的研究極其匱乏,導致低碳旅游目的地發展缺乏理論指導。本文試圖運用層次分析法構建低碳旅游目的地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為低碳旅游目的地競爭力評價和低碳旅游目的地可持續發展提供理論參考。
二、低碳旅游目的地競爭力概念解析
(一)低碳旅游目的地的內涵
旅游目的地是指一定地理空間上的旅游資源連同其旅游專用設施、旅游基礎設施以及相關條件有機地結合起來,就成為旅游者停留和活動的目的地(保繼剛,等,1996)[10]。低碳旅游目的地是近年新興的旅游目的地類型,目前國內對低碳旅游目的地概念、內涵的研究還不多見,僅少數學者對此進行了論述。侯文亮、梁留科、司冬歌(2010)認為,低碳旅游目的地是指以低碳型旅游城市為依托,由低碳型旅游景區組成,全面貫徹低碳旅游理念的旅游目的地[11]。事實上,就空間范圍來講,低碳旅游目的地既可以是一座城市(如上海、保定入選世界自然基金會的“中國低碳城市發展項目”首批試點城市),也可以是一個景區(如安徽黃山風景區、四川九寨溝風景區等),甚至是一個小島(如海南低碳旅游島)。就本質屬性來看,低碳旅游目的地應該是以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為原則,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根本要求,通過營造良好的低碳旅游社會氛圍和貫徹低碳旅游理念,開展低碳旅游生產、引導低碳旅游消費的可持續發展的旅游目的地。這是低碳旅游目的地相區別于其他類型旅游目的地的本質所在。低碳旅游目的地中的“低碳”是指“較低”或者“更低”的碳排放量,為旅游目的地可持續發展提供更加確定和更具有可操作性的實現路徑[12]。具體來說,低碳旅游目的地的“低碳性”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旅游吸引物的低碳性。低碳旅游目的地旅游吸引物,包括低碳旅游資源和低碳旅游產品,是對旅游者產生吸引力的根源,是低碳旅游目的地發展的核心。按照旅游競爭力“引力說”的觀點,低碳旅游吸引物的多寡、種類、質量、分布等決定了低碳旅游目的地的現實競爭力。因此,與其他普通旅游目的地相比,低碳旅游目的地首先應該擁有較為豐富的低碳旅游吸引物,以吸引低碳旅游者到訪,開展低碳旅游活動,帶動目的地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2.旅游設施低碳化。旅游設施,包括旅游基礎設施和旅游專用設施,是旅游目的地發展的物質載體,是旅游目的地旅游產業正常運轉的必要基礎。旅游設施低碳化是指旅游目的地的規劃和旅游配套設施建設應以低碳為主題,充分利用科學技術,大力發展綠色建筑和低碳交通。3.生活方式及旅游消費低碳化。居民的生活方式、游客的消費觀念對旅游目的地的低碳化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當地居民及旅游者的消費理念和行為向低碳轉變將有助于實現目的地二氧化碳減排。作為低碳旅游目的地,應當引導人們轉變消費觀念、改變人們以往高消費、高浪費的生活方式和旅游行為,形成低碳消費習慣、低碳生活及低碳旅游氛圍。4.生態環境優良。發展低碳旅游的根本目標就是要減少旅游業發展帶來的溫室氣體排放。因此,作為低碳旅游的空間載體———低碳旅游目的地,必須合理利用目的地旅游資源,保護當地良好的生態環境。5.低碳政策制度完善。低碳旅游目的地的發展不僅需要良好的低碳資源、低碳設施和優良的生態環境,還需要政府制定合理完善的相關政策制度,如環境立法、支持和鼓勵旅游企業低碳化發展的金融、財稅政策、低碳人才引進和管理政策等,以引導企業和個人積極參與到低碳旅游目的地建設發展當中。低碳政策制度的完善程度不僅體現了目的地政府發展低碳經濟的決心,也在一定程度上標志著低碳旅游目的地未來的發展潛力。6.低碳技術全面。低碳技術是指那些有利于促進清潔能源發展,提高能源使用效益,最終降低溫室氣體排放的先進技術,如新能源技術、二氧化碳捕獲和埋存技術等。低碳旅游目的地建設的各個方面,如清潔能源利用、低碳建設設施、綠色交通規劃、低碳旅游產品及生態環境保護環節都需要低碳技術支撐。因此,建立節約能源及提高能效、清潔能源以及自然碳匯等領域的多元化低碳技術體系,是低碳旅游目的地發展的必然要求。
(二)低碳旅游目的地競爭力的實質
自上世紀90年代旅游目的地競爭力研究興起以來,雖然國內外大量學者對旅游目的地競爭力的概念內涵、影響因素、評價模型及模型應用等內容進行了廣泛研究,至今尚未形成一個系統的認識,但在旅游目的地競爭力的理論基礎上取得了基本共識。國內外許多學者(Crouch&Ritchie,1999[12];Enright&Newton,2004[13];史春云、張捷、沈正平,等,2006[4];郭舒、曹寧,2004[3]等)認為,旅游目的地競爭力主要以比較優勢(ComparativeAdvantages)理論和競爭優勢(CompetitiveAdvantages)理論為主要理論基礎。從比較優勢理論來看,不同旅游目的地的稟賦條件,包括旅游資源、人力資源、資本資源、接待設施及旅游產品等存在著差異性,這種差異性決定了目的地相關產業的發展方向,從而促使旅游目的地利用比較優勢來發展優勢產業并形成競爭力。從競爭優勢理論來看,低碳旅游目的地的競爭力主要來源于目的地發展和有效利用其資源稟賦的能力,如低碳運營能力、低碳管理能力等。從這個角度看,競爭優勢理論彌補了比較優勢理論單從資源稟賦的差異分析競爭力的弱點,進一步揭示了競爭力的內涵。以競爭優勢理論為基礎,低碳旅游目的地競爭力的形成不再局限于資源特性的比較優勢,而更強調管理因素在目的地競爭中的作用[6]。根據上述分析,低碳旅游目的地競爭力由兩個基本部分組成:資源競爭力和市場競爭力。資源競爭力是指與其他目的地相比,低碳旅游目的地的低碳資源稟賦條件,包括低碳旅游吸引物、低碳旅游設施、低碳環境等,具有比較優勢。市場競爭力是指低碳旅游目的地對這些資源的有效利用能力及低碳產出效率,可以用低碳運營狀況和低碳管理水平來衡量。因此,低碳旅游目的地競爭力的實質是低碳旅游目的地擁有低碳資源稟賦條件并有效利用資源,將其轉化為能持續為旅游者提供滿意低碳旅游體驗經歷并獲得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的綜合能力(見圖2)。
三、低碳旅游目的地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一)指標確立依據
目前國內外關于低碳旅游目的地競爭力評價的研究還比較少。本文對低碳旅游目的地競爭力指標的獲取方式主要有:1.理論思考。從競爭力理論的角度出發,對影響低碳旅游目的地擁有低碳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的因素進行思考,選出對低碳旅游目的地的競爭力有重要影響的指標。2.借鑒吸收。借鑒現有旅游目的地競爭力、低碳旅游景區、低碳城市評價指標體系的可取之處,對評價指標進行設計和提取。3.實踐總結。結合四川燕子溝景區、黃山、婺源等典型具有競爭優勢的旅游目的地的特點及筆者的親身體驗,對各類指標進行分類總結。4.綜合考量。低碳旅游目的地的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不僅要能分析其現實的競爭優勢,還要能反映低碳旅游目的地未來的競爭潛力。
(二)指標體系的構建
遵循客觀性、科學性、可比性和可操作性等原則,并根據低碳旅游目的地競爭力概念模型,本文選取低碳旅游吸引物、低碳旅游設施、低碳環境、低碳運營狀況及低碳管理水平五個維度及其分解指標來構建低碳旅游目的地競爭力多層次評價指標體系(圖3)。圖3低碳旅游目的地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1.低碳旅游吸引物是指用來吸引旅游者前來旅游的一切有形的、無形的,物質的、非物質的,自然的、人工的低碳旅游吸引要素[14]。既可以是各種自然低碳景觀,如濕地、海洋、森林等自然旅游資源,也可以是人工開發的低碳旅游產品、低碳旅游商品,還可以是多樣化的低碳旅游活動產品,如節事旅游活動。低碳旅游吸引物的種類、品位、價值大小是低碳旅游目的地競爭力的本源,評價指標包括低碳旅游資源價值(C11)、低碳旅游產品開發程度(C12)、低碳旅游商品開發程度(C13)、低碳旅游節慶活動(C14)等。2.低碳旅游設施是基于低碳技術改造或直接使用低碳技術產品所建造的用以提供旅游接待服務的基礎設施和專用設施。低碳旅游基礎服務設施主要包括低碳旅游道路(C21)、低碳交通工具比率(C22)、低碳能源供應體系(C23)等;低碳旅游專項服務設施主要包括綠色旅游飯店比率(C24)、低碳旅游娛樂設施(C25)以及低碳旅游購物設施(C26)。3.低碳環境是指由低碳旅游目的地相關政府部門、旅游企業、當地居民和游客共同營造的低碳旅游氛圍和環境,是影響低碳旅游目的地競爭力強弱的一個重要因素,可以分為自然環境、經濟環境、社會環境。自然環境主要包括碳匯密度(C31)(單位面積的碳匯量)、空氣質量等級(C32)、森林覆蓋率(C33)、人均綠地面積(C34);經濟環境涉及低碳旅游財稅政策(C35)、低碳人才引進政策(C36)等;社會環境可以通過游客低碳旅游行為程度(C37)和居民低碳旅游認知程度(C38)來衡量。4.低碳運營是指目的地旅游企業將低碳理念貫穿于運營的各個環節,以低碳旅游業態為載體,開展低碳生產的能力。低碳運營狀況的評價指標主要有單位旅游收入碳排放量(C41)、單位旅游收入能耗量(C42)、旅游客源類型比重(C43)(低碳生態旅游者占游客總人次的比例)、低碳技術應用程度(C44)(低碳技術投入占旅游總收入比例)。5.低碳管理是指低碳旅游目的地政府部門和旅游企業通過制定一系列的管理體制和政策措施來實現低碳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續發展。旅游目的地低碳管理水平可以通過是否成立低碳減排領導小組(C51)、是否制定低碳旅游專項規劃(C52)、是否建立碳排放監管體系(C53)、低碳旅游宣傳教育力度(C54)、旅游企業員工低碳服務水平等指標來衡量(C55)。
(三)指標權重的確定
指標權重是指各個指標在低碳旅游目的地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中相對重要性的數值表示,它表示各個指標對低碳旅游目的地競爭力的影響程度。因此,指標權重的計算是低碳旅游目的地競爭力評價的核心內容。本文采用AHP法確定低碳旅游目的地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的權重。AHP是20世紀70年代由美國運籌學家T.L.Saaty提出的一種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層次化、結構化決策分析方法[15]。它根據問題的性質和目標分解問題的組成因素,并按因素間的相互關系將因素集層次化,組成層次結構模型,然后按層分析,根據因素兩兩之間的比較關系設置各因素權重。1.構造判斷矩陣在確定低碳旅游目的地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后,采用1—9比率標度(表1)方法進行兩兩指標間的相對比較。邀請旅游學科研究領域的專家、低碳經濟研究者和相關旅游從業者等20人組成的專家小組,對準則層和指標層的同一層指標相互重要性程度做出n(n-1)/2次判斷,構造6個重要性判斷矩陣。2.計算指標權值指標權重的計算關鍵在計算判斷矩陣的最大特征根λmax及相應的特征向量w。求解公式為:pw=λmaxw公式中,p是判斷矩陣,λmax是判斷矩陣p的最大特征根,w是相應的特征向量。對其歸一化,即為同一層次中相應指標對上一層次某個指標的相對重要系數。具體計算步驟如下:(1)計算判斷矩陣每行元素的積Li=∏ni=1aij(i=1,2,……,n)(2)計算各行Li的幾何平均值Ki=nL槡i(3)對行幾何平均值進行歸一化,即所得計算的權重wi=Ki/∑nj=1KjWi即為各一級指標權值。如目標層對準則層的判斷矩陣如下:同理,可以得到準則層指標的判斷矩陣以、權重數值及一致性比率。3.一致性檢驗運用層次分析法計算評價指標的權重系數,由于評價對象的復雜性和人對同一事物認識的差異性,因此,為了避免兩兩比較的判斷矩陣出現判斷上的矛盾,需要對判斷矩陣進行一致性檢驗。一致性比率CR=CI/RI,式中,RI為同階平均隨機一致性指標(具體數值可查表),CI為一致性指標,其計算公式為:CI=(λmax-n)/(n-1)(n為判斷矩陣的階數)。利用yaahpv6.0軟件進行一致性檢驗,經計算,上述判斷矩陣隨機一致性比例CR均小于0.1,即判斷矩陣有滿意的一致性,低碳旅游目的地競爭力評價指標的判斷矩陣可以接受,并利用數據導出各指標權重(表3)。
四、結論與討論
本文在充分吸收已有相關研究成果的基礎上,以比較優勢理論和競爭優勢理論為理論基礎,對低碳旅游目的地競爭力內涵進行了闡述,構建了低碳旅游目的地競爭力概念模型。在此基礎上,遵循客觀性、科學性、可比性和可操作性等原則,選取低碳旅游吸引物、低碳旅游設施、低碳環境、低碳運營狀況及低碳管理水平五個維度及其分解指標構建了低碳旅游目的地競爭力多層次評價指標體系,并運用專家咨詢法和層次分析法計算了各層指標的權重。由于目前國內外對低碳旅游目的地競爭力評價的研究還較匱乏,本文只是對低碳旅游目的地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進行了理論探討,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不足之處。在評價指標體系構建中,由于受到選擇的專家人數多寡及專家組成員學術背景差異的影響,使得指標的篩選、權重的確定以及評價體系的構建具有一定的主觀性,有待深入研究和通過實踐檢驗進一步改善。另外,在研究方法上,本文主要使用層次分析法。后續研究中可以結合其他方法,如結構方程模型、因素分析法、模糊聚類分析等,不斷深化低碳旅游目的地競爭力的研究深度,進一步完善低碳旅游目的地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為未來低碳旅游目的地競爭力評價提供科學依據。
本文作者:吳儒練工作單位:南昌工學院
- 上一篇:四輪驅動型模式在旅游教學的應用
- 下一篇:防城港市發展旅游地產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