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監督檢測技術研究

時間:2022-01-17 09:16:21

導語:食品安全監督檢測技術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食品安全監督檢測技術研究

摘要:食品安全作為影響機體健康安全的直接因素,其對社會發展起到決定性影響,而監督管理工作的開展,可有效保證食品安全,應引起政府部門與執法部門的高度關注。本文首先對食品安全監督管理中快速檢測技術進行分析,其次淺議食品安全監督管理中常見快速檢測技術,最后詳細探究食品安全監督管理中快速檢測技術的具體應用。

關鍵詞:食品安全;監督管理;快速檢測技術

《餐飲服務食品安全快速檢測方法認定管理辦法》、《食品安全法》全面施行,明確規定快速檢測技術在食品安全監督管理中的地位。為更好實現對餐飲業的食品安全問題的把控,執法部門應加大快速檢測技術的使用力度,如在可疑食品、可疑現場的初檢、快檢工作,不僅有助于食品安全“防火墻”的構建,確保監管工作更具科學性價值,還可提升食品安全檢測結果的真實性與完整性。

1對食品安全監督管理中快速檢測技術的分析

1.1含義??焖贆z測是指包含樣品制備在內的短時間取得結果的檢測行為。常規角度下,以理化檢驗為前提的檢測手段,于2h內出具結果的檢測行為即為快速檢測;以常規檢測為參照,微生物檢驗時間占常規檢驗時間的1/3~1/2,出具可靠性數據結果的方法,可定義為快速檢測;現場快速檢驗則為30min內出具檢測結果的方法。1.2特性。食品安全快速檢測包含實驗室檢測、現場檢測。前者借助化學試劑、化學技術、儀器設備,于120min內取得檢測結果,使其數據更具詳實性、精準性價值;后者是指對一切手段的利用,結合半定量、快速定性的模式,要求30min內獲取食品安全檢測結果。由此可知,食品安全快速檢測特性如下:準備簡化;化學試劑利用率較低,保存周期相對較長;樣品處理比較快速、簡易;檢測方法具有準確、快速且簡易的價值,在短期內達至食品安全檢測目標。1.3價值。關于食品安全快速檢測的價值涉及如下四項內容,即一為避免食品中毒,維持食品安全工作的序性化開展;二為對食品有毒物質施行精準化檢測,以此從根本上預防有毒食品對機體健康的威脅;三為公信力較高,其原因在于:對于單純理論或經驗檢測,快速檢測所體現的檢測結果更具可靠性與說服力;四為縮減食品檢測周期,為其市場流通奠定基礎。

2食品安全監督管理中常見快速檢測技術

2.1拉曼光譜法。拉曼光譜(Ramanspectra)作為散射光譜的一種,經光射后可呈現彈性散射、非彈性散射,即為拉曼效應。在食品生產加工、流通監管的層面,其現場安全檢測工作受到挑戰,而拉曼光譜法的運用,以分子結構的分析為切入點,依據高檢測、高通量的優勢,實現在多領域的綜合運用,如醫療檢測、制藥研發、飲食質量監控等領域。此外,拉曼光譜法屬于食品安全現場快速檢測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對農藥/獸藥殘留、非法添加藥物與食品添加劑的成分分析,為執法工作的全面施行提供依據,但因檢測成本相對較高,應用范圍受到局限。2.2比色分析法。比色分析法通過對物質于溶液內顏色變化,結合已知濃度溶液顏色的對比,達至快速檢測的目標,多數適用于少量物質的檢測工作。現階段,無論是工業領域和農業領域,還是醫學領域、化學領域,均對比色分析法予以廣泛運用。例如:CU2+為藍色、CU+則為無色;Cr3+為綠色、Cr6+則為棕色。總之,比色分析法可通過顯色劑和標準試紙間顏色對比,對食品和水質內毒性物質進行快速篩查,具有易辨認和時間短的優勢。換言之,比色分析法適用范圍較廣,如平常百姓、專業檢測機構均可依據試紙操作流程,對食品安全進行快速檢測,得出準確性檢測數據及結果。2.3免疫技術。免疫技術是將抗體、抗原間特異性結合定義為檢測基礎,借助免疫放大的工作手段,對細菌予以鑒別。其優勢在于:樣品可自主篩選增菌方式,無需分離。但在食品安全檢測中,免疫技術包含免疫力檢測試劑條和免疫色譜法、免疫磁珠分離法與免疫深沉法、免疫乳膠試劑以及免疫酶技術等。2.4納米技術。常規ELISA以固相酶標板作為載體,但卻存在接觸面窄和抗體脫落、反應速率慢與不徹底的缺陷。目前所使用的MS-ELISA技術(磁分離-ELISA技術),是通過磁性納米材質對酶標板的取締,將ELISA顯色體系、磁分離技術雙向融合的新型檢測技術??傊?,MS-ELISA技術依據自身快捷簡易、靈敏度高的優勢,在食品安全檢測中得以全方位運用。

3食品安全監督管理中快速檢測技術的具體應用

3.1日常監管。伴隨餐飲業中食品安全監督管理工作的開展,結合檢測公示的方式,有助于監督痕跡、過程對比和群眾參與模式的全面施行,強化餐飲業自主管理主觀性、積極性的提升。與此同時,食品流通環節中低廉檢測技術的運用,可對流通快與期限短的食品予以初步鑒定,并在第一時間內針對不過關食品采取控制對策,使其能夠對食品安全風險、監督管理等實施嚴格管控。3.2應急檢測。據相關研究結果證明,高危食品的快速檢測,可在重大檢測活動中發揮決定優勢,儼然已在持續發展的背景下,成為公共衛生現場安全風險調控的關鍵手段。針對應急檢測中食品安全快速檢測技術的運用,可對短時間內對中毒因子進行檢測并判斷,為患者贏得最佳搶救時機,同時還應創建針對性試驗檢測項目,為后續事故調查予以引導。3.3安全認證。食品生產環境的衛生度、清潔度均是其安全認證的根本前提。傳統食品安全認證常以棉拭取樣、平板培養為準,通過對表層微生物的檢測,判斷食品安全。但是由于受到檢測時間和檢測結果的影響,致使其無法與HACCP管理系統標準相契合。但伴隨ATP熒光檢測的衍生,可在食品生產清潔檢測中得以全面適用,并在不斷發展的背景下,將ATP快檢定義為HACCP管理體系、ISO22000認證標準。3.4非食用物質檢測?,F階段,食品安全檢測中常見非食用物質添加劑為蘇丹紅、三聚氰胺與羅丹明B、溴酸鉀以及堿性橙Ⅱ等,如食用面粉中添加滑石粉或溴酸鉀。該類物質的添加,不僅對機體健康造成威脅,還屬于違法亂紀的行為典型。而在此過程中,針對非食用物質檢測,應以《國家食品標準檢測方法》為基準,篩選現場檢測方法,以低誤差把控的形式,在各級食品安全監管執法部門工作中得以運用。3.5農藥殘留檢測。為推進農產品產量的提升,于生產環節之間對抗生素、激素、農藥等物質予以過度依賴。雖在國家政策上禁止對高劇毒農藥的使用,但低毒農藥使用率居高不下。再者農藥使用不當,導致農產品存在農藥殘留問題,對機體安全造成影響。針對此,農藥殘留檢測常見快速檢測技術主要為色譜檢測、生化測定,并在逐步發展的背景下,在果蔬氨基甲酸酯類農藥、有機磷農藥殘留檢測中略微常見。

綜上所述,國內食品安全監督管理仍處于萌芽時期,且受到生產環境、人員素質等條件的制約,致使食品生產加工、餐飲服務等領域的違法犯罪現象尤為頻發。在此過程中,食品安全快速檢測效率與質量的提升,已顯得尤為迫切。針對此,若要保證群眾物質水平和生活水平,應將食品安全問題納入民生問題、政治問題的重點考量之列,通過監管機制的強化,為我國經濟發展提供條件。

參考文獻

1劉博.食品安全監督管理中快速檢測技術的應用探析[J].河南科技,2014(3):243

2辛悅.快速檢測技術在食品安全監督管理工作中的運用[J].食品界,2016(12):35

3孫柳寒.快速檢測技術在食品安全監管中的應用及發展新方向[J].神州,2016(11):174

作者:康鵬偉 單位:河南省濮陽市食品監督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