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育論文:當代鐵路人才培育的評析
時間:2022-02-23 04:14:13
導語:人才培育論文:當代鐵路人才培育的評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本文作者:呂海燕工作單位:浙江鐵道發展集團有限公司
人才培養中存在問題的分析
(1)年齡老化,文化程度偏低,后備干部后繼乏人。從文化程度看,截至2012年4月,浙江鐵發集團在崗職工中大學本科以上文化程度224人,大專文化程度352人,高中文化程度358人,中專文化程度180人,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466人,員工整體文化程度偏低,并且各企業人才資源分布不均衡,加之集團在培養后備干部方面難以做到統籌調配,企業之間后備干部均衡發展的難度較大。(2)學術型人才、管理型人才及技術型人才匱乏。由于非運輸企業人員來源渠道單一,主要為吸納安置的運輸主業人員,少量為接受的大學畢業生,因此總體性超員與結構性缺員的矛盾比較突出,表現為經營管理專業干部偏少,特別是建筑施工、信息技術、酒店管理、營銷管理等人才缺乏,不少企業因人才短缺問題致使企業發展步入瓶頸期。(3)對人才培養缺乏整體規劃和部署。盡管浙江鐵發集團在人才培養方面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如從培訓入手,出臺了《浙江鐵道發展集團職工教育培訓管理辦法》,明確了員工教育培訓的目標、職責、內容和形式,提出分級分層的培訓特點,細化了集團與下屬企業的培訓職責,形成集團公司、子(分)公司兩級培訓體系;通過組織座談會、大學生跟蹤培養等措施了解員工的思想動向和工作表現等,但是這些舉措缺少對實際效果的跟蹤和考核,致使人才培養效果不佳。另外,集團更注重對管理型和技術型人才的培訓,而忽視了對技能型人才、社會勞務工的繼續教育培訓。(4)干部管理機制不順暢,人才流動機制乏力。企業經營管理人才的配備和選拔,主要采用組織選配方式,不能對經營班子進行及時調整,致使不少企業管理人員結構不夠合理。另外,企業之間、地域之間的條件差異也是影響人才流動的因素。
非運輸企業創新人才培養工作的對策
應強化人才培養就是堅持科學發展觀與科學人才觀有機統一的認識,樹立尊重人才、尊重知識、尊重勞動、尊重創造的思想。觀念創新,首先應扭轉片面的人才觀,不能將人才培養范圍局限在經營人才、技術人才及管理人才上,而忽視對技能型人才的培養;也不能將人才培養范圍僅局限于鐵路職工,而忽視對社會勞務工的培養。所有具有職業素關于鐵路非運輸企業創新人才培養工作的思考呂海燕養和較高工作技能、能夠持續地為企業創造價值的員工都應該視同企業人才,并進行培養。同時,非運輸企業應將人才培養工作納入各企業黨政任期工作目標,明確相應領導職責,定期組織檢查考核,督促企業建立有利于人才培養的有效機制。人才支撐企業發展,企業發展造就人才,應形成企業與人才良性同步發展的良好氛圍。(1)應制定系統的人才培養規定和辦法,在制度建設和日常管理中應堅持“公平、公開、公正”的原則,在人才提拔使用上摒棄“論資排輩”的思想,在待遇分配上減少“平均主義”,在考核獎勵上杜絕“好人思想”,逐步營造出一種有利于優秀人才健康發展的良好環境和濃厚的人才培養氛圍。(2)掌握企業現有的人才資源情況,研究和制定切合實際的企業人才培養規劃。職能部門應對每一位員工進行專業指導,根據其自身的特點和專業特長,結合企業發展的目標,做好其個人的職業生涯規劃設計,使人才“各行其道”,形成不同的發展方向和職位晉升軌道。(3)建立有效的人才培養跟蹤機制。經營班子成員應與本企業的人才進行結對培養,充分了解其工作、生活情況,包括技術發明、項目開發、工作表現、思想動態等,有針對性地挖掘、調動其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有針對性地進行培養和多崗位鍛煉。職能部門應根據人才培養的階段性工作,通過跟蹤考核、論證,對人才培養情況進行評價,必要時對其職業發展方向進行調整。(4)制定相應的人才激勵政策,做好對優秀人才的表彰和獎勵工作。對不同的人才給予不同的獎勵、激勵政策,如物質獎勵、職務提升、旅游、出差、培訓、崗位交流、壓任務等手段,另外還需要適當的關愛和情感投入,以增強其工作動力。(1)建立人才資源信息庫,集中資源優勢,明確培養目標,通過建立相應的崗位交流、崗位輪換、掛職鍛煉、集團委派等制度,沖破企業、地域之間的差異,實現對人才資源的合理調配和交流,盡可能地實現人才資源最大化利用。(2)設置攻關項目或課題,抽調相應的專業技術和高級管理人員組成課題攻關小組,既可解決集團和企業層面的經營、管理及技術上的難題,又能實現管理和技術交流,以達到共同促進、共同提高的目的,也便于集團內部企業文化的交融。(3)加強人才培養的系統培訓工作,完善集團內部培訓師制度。有針對性地優化和豐富培訓的內容及形式,注重對培訓效果的監督和考核。同時出臺相應的政策和措施,鼓勵員工自學成才。(4)加強對社會勞務工的培訓。浙江鐵發集團從業人員中有1/5以上是社會勞務工,應將其同步納入全員培訓范圍。同時對具有特殊才能或專業特長的社會勞務工,可考慮使其同步享受相應的人才培養政策,以發揮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