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殺者原因及心理護理論文

時間:2022-10-19 02:12:00

導語:自殺者原因及心理護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自殺者原因及心理護理論文

【摘要】目的分析自殺者的自殺原因,幫助他們渡過心理危機期,重塑健康人格。方法隨機抽取我院急診觀察區自殺者100例,調查分析其自殺原因及相關因素。結果戀愛與婚姻問題占50%;學習或工作中的問題占15%;精神疾病占12%;家庭問題占8%;人際關系占7%;意外事件占4%;媒體對自殺所造成的潛在影響占2%;軀體疾病占2%。結論應針對不同的自殺原因制定心理護理的目標,并用相應的方法實施心理護理,有助于消除自殺者的負性情緒,重塑健康人格。

【關鍵詞】自殺自殺原因分析心理護理

【Abstract】ObjectiveTohelpsuicidespullthroughmentalcrisisandrebuiltmoralqualitybyanalyzingthereasonsforsuicidebehaviors.Methods100suicidesinourobservationsectionofemergencydepartmentwererandomlyselected,andfactorsforsuicidebehaviorswereinvestigatedandanalyzed.Results50%werecausedbyloveandmarriage:15%bystudyandworkingbusiness:12%bymentaldisease:8%byfamilyquarrel:7%bypoorrelationwiththeotherpeople:4%byaccidents:2%byinfluencesfromsomemedia:2%bybodydisease.ConclusionSomeobjectivesofmentalnursingshouldbemadeaccordingtodifferentreasonsforsuicidebehaviors,andrespondingmentalnursingshouldbeusedonthesesuicidesinaccordancewithdifferentmethods-thatwillhelpsuicidestoeliminatenegativemoodsandacquiredproperoutlookonlife.

【Keywords】suicideanalysisofreasonsforsuicidementalnursing

自殺是指個人自愿并主動結束自己生命的行為[1],它給社會和家庭帶來了許多不良影響。根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一個人自殺平均會使6個親人和朋友的生活深受影響。而據北京市心理危機研究與干預中心主任曹遠元介紹,自殺已經在中國死亡原因中排序至第五位,已成為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理應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了解自殺者自殺行為的原因,針對不同的原因,做好他們的心理護理,對重塑其健康心理及人格具有重要的意義。

2002年9月~2004年3月我院急診科觀察區共收治100例自殺未遂者,本文針對這些病例,作原因分析并探討其心理護理問題。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本組病例100例,男28例,女72例,年齡18~68歲。青年人(18~44歲)82例,中年人(45~49歲)14例,老年人(>60歲)4例。

1.2自殺方式80例服用安眠藥、鎮靜藥,3例服用殺蟲劑、滅鼠劑,8例服用安眠藥后割脈,3例自縊,6例使用煤氣自殺。

1.3治療結果100例自殺者經對癥治療和心理護理后,88例康復出院,電話隨訪患者都不再有自殺想法,能以健康心態面對生活、社會。12例原有抑郁癥患者癥狀減輕。

2原因分析

自殺行為的產生有很多根本性的原因,這些原因非常復雜且相互關聯,歸結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2.1戀愛與婚姻問題如失戀、婚后不和、第三者插足、感情破裂、分居或離婚、丈夫或妻子重病或死亡等,是本組患者自殺的主要原因,占50%。

2.2學習或工作中的問題如學習成績不好、考試落第、對職位不滿、不能調職或升職、工資不能如愿調整、工作或學習負擔過重或時間過長等原因,占15%。

2.3精神疾?。?]本組病例中有12例原患有精神抑郁癥,占12%。

2.4家庭問題如親屬不和(特別是婆媳關系不和),父母與子女之間、兄弟姐妹之間的矛盾,家庭經濟困難或經濟分配的問題,家庭生活上的巨大改變,在家庭中的地位得不到尊重等,占8%。

2.5人際關系如上下級或同事之間關系緊張、鄰居不和睦、與人爭吵或打架、被人欺騙等,占7%。

2.6意外事件如失竊、家中失火、親人或好友突然死亡、違法或涉及法律糾紛等,占4%。

2.7媒體對自殺所造成的潛在影響媒體的報道是否會鼓勵人們模仿自殺,大部分依賴于他們報道自殺事件的方式。本組中有2例青年學生因從電視中觀看到其偶像自殺的場面,從而模仿自殺,占2%。

2.8軀體疾?。?]是不能治愈而且讓人疼痛或致殘的疾病,占2%。

2.9與其自身的性格特征有關自殺者大多性格偏激、敏感多疑,內向或過分爭強好勝,遇到矛盾時,郁悶在心,不與人溝通,從而無法獲得心理及精神援助,而發生輕生行為。

2.10自殺工具容易獲得如各種殺蟲劑、滅鼠劑及鎮靜劑、安眠藥的銷售無嚴格限制,容易購買,是自殺的一個危險因素。

2.11自殺與年齡、性別的關系從臨床資料來看自殺者主要為青年女性,可能與其愛情至上的觀點有關,一旦愛情遇到挫折遂生自殺念頭。

3心理護理[1]

3.1護理目標對自殺者進行心理護理,以期達到以下目標:(1)消除自殺者自殺未遂的羞恥感,使其悲觀厭世情緒得到應有的宣泄;(2)使自殺者能夠理智地面對現實,平靜地接受治療;(3)重塑自殺者的健康人格。

3.2護理措施

3.2.1消除負性情緒利用語言溝通技巧,減輕自殺者心理沖突所引起的負性情緒,使其把壓抑的情緒釋放出來,是對自殺者實施心理護理的關鍵。護理人員除應了解自殺者自殺的原因,掌握其心理,還要具備良好的語言溝通能力,促進護患間情感的溝通,增強對方的信任感,并在其家屬和朋友的配合下,采取適當的方式激發其求生的欲望,以順利渡過危機期。自殺后有的人表現為抑郁沉默,有的表現為歇斯底里、哭泣等,要給予其表達自己情緒的機會,同時誘導其主動宣泄情感。如果想哭,就勸其大聲哭出來;科學研究證明,該哭的時候不哭對身體健康是極為不利的。待自殺者情緒穩定時,教導他們如有心事,可以找親人或熟悉的、通情達理的人傾訴,甚至求助于心理醫生,一方面達到宣泄的目的,另一方面又可獲得親人或熟人的幫助,從而做出正確妥當的處理方案。筆者曾護理過一名20歲的女性服安眠藥自殺未遂者,她來診后一直抑郁不語,治療不合作,從送來者處了解到她是因不顧家人反對與男友戀愛懷孕被拋棄而選擇自殺。針對這一原因,我們聯系患者家屬,讓其來看望患者,共同參與心理護理措施。護士以中性態度通過傾聽、誘導宣泄、安慰等方式使其接受現實,勇敢地面對生活,重新擁抱青春,終于患者痛哭流涕,把心中的郁悶傾吐出來[4]。第2天即主動配合醫護人員進行治療。

3.2.2尊重理解尊重自殺者的人格、感情、志向,不傷害其自尊心,尤其是對自殺后又打電話求救者,個別護士認為其自作自受,還給自己的工作帶來了負擔,從而出現了不良情緒。雖然沒有在語言中表現出來,但在護理操作過程中動作粗魯,態度生硬,增加了他們的身心痛苦,這是應該避免的。護理人員不應歧視他們,而應為其戰勝了自我感到高興,護士應和患者建立一種良好的、平等的關系,根據不同的年齡、性別、個性特點,細心觀察其心理反應,分析其心理狀態,制訂切實可行的護理措施,使患者鼓起生活的勇氣[5]。

3.2.3引導自殺者正確地對待失敗和各種心理壓力人在一生中要處理無數的大大小小的事情,不可能事事得當,不出差錯,出現一些矛盾和困難是在所難免的。增強社會適應能力,坦然地面對始料不及的失敗和各種心理壓力。有了失敗也不必過分憂傷,只要吸取教訓,總結經驗,所謂“吃一塹,長一智”,在失敗中成長、進步,做生活的強者。

3.2.4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世界觀是人們對整個世界的根本看法和觀點,這種看法和觀點制約、支配著人們的思想和行動。確定人生理想和自我價值觀,避免盲目追求。正確認識生活的意義,熱愛生活,即使在人生的道路上遇到重重困難,生活上遭受到種種挫折,也會因感到自己的生活能有益于他人,造福于人類而富有意義。針對本組2例模仿自殺者,指導其教師和家長不要傷害其自尊心,將他們的病因病情限制在最小范圍,避免輿論給患者造成新的心理壓力,同時教導他們應以學習為重,自覺抵制極端個人主義,避免盲目追星,要為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事業奮斗終身。后來了解到兩人出院后通過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大學,開始了新的生活。

4建議

隨著經濟的發展,生活節奏的加快,現代人來自各方面壓力越來越大,心理問題已成為當今社會的重要問題,是威脅人類心理健康的重要殺手。對自殺的原因進行分析,有助于做好自殺患者的心理護理,但這只能作為補救措施。人人心理健康才是我們的目的。在此呼吁人們對身邊的人多一些關心,特別是對感情受挫者,健全心理社會的干預措施、成立預防自殺與干預中心以及校園范圍內的干預措施都可能起到預防自殺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匡靜,尚育青.墜樓自殺致骨折患者的心理護理.南方護理學報,2003,10(6):54.

2沈一峰,李華芳,宋振華,等.住院精神疾病患者中自殺行為的調查.上海精神醫學,2003,15(5):281-283.

3王艷慧,樊彥紅.癌癥患者自殺原因分析及預防措施.第一軍醫大學學報,1999,19(2):170.

4陸駿,李益民,金建芬.住院患者遭遇喪偶重創的心理支持.中華護理雜志,2003,35(3):180-181.

5馬麗,李慶麟.少年兒童輕生原因及心理護理.山西護理雜志,1999,13(4):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