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緣經濟形成原因對策研究論文

時間:2022-04-15 09:02:00

導語:邊緣經濟形成原因對策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邊緣經濟形成原因對策研究論文

[摘要]由于受行政區劃、政府職能、地方政府行為等因素的剛性約束和受地理環境、信息、交通等“邊緣效應”的影響,在貧困地區產生的一種特殊的、具有滯后性和邊緣性的區域經濟現象,稱為邊緣經濟。邊緣經濟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自然條件、地理位置、市場觀念、技術落后等原因,同時還呈現出欠發達性、分工不明確性、不可持續性等基本特征。邊緣化的經濟不利于區域經濟的發展,因此,制定相應的對策是促進湘鄂渝黔交界地區經濟發展的需要。

[關鍵詞]湘鄂渝黔邊緣經濟形成原因基本特征對策

由于行政區劃、政府職能和地方政府行為等因素的影響,湘鄂渝黔交界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緩慢。這些地方大多位于離政治、經濟、文化發達的中心城市較遠的老、少、邊、窮地區。地理上偏遠、經濟上貧窮、政策上滯后,在這些地方客觀上形成了一種貧窮落后的經濟現象,這種現象稱之為邊緣經濟。我們認真分析這一地區邊緣經濟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原因,探索解決問題的途經,對于統籌區域協調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湘鄂渝黔交界地區邊緣經濟形成的原因

湘鄂渝黔交界地區的邊緣經濟的形成原因是復雜的,包含自然地理、社會歷史、內外因素的綜合影響。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自然條件惡劣,經濟發展的物質條件較差。惡劣的自然條件和自然環境是湘鄂渝黔交界地帶群眾面臨的生存條件。湘鄂渝黔交界地區是典型的喀斯特巖溶地區,山高溝深,耕地極少,土質極差,生活相當艱難。這些地區旱、水、雪、風、雹等自然災害頻繁,生態環境十分脆弱,經濟社會發展的物質條件較差。

2.地理位置偏遠,遠離區域發展中心。湘鄂渝黔交界地帶,與本?。ㄊ小ⅲ┚嚯x最近的大中城市都在300km以上。懷化距最近的大城市長沙在450km左右,恩施距最近的武漢650km;黔江距重慶市區320km等,銅仁距貴陽400km。在各行政區進行社會經濟布局時大都因交界地帶位置偏僻而常常很少顧及,甚至某些交界地帶處于各自行政區經濟發展圈以外的“真空地帶”。區域發展理論認為,一個區域的發展往往以若干個增長極為中心,逐步輻射周圍地區,促進本區域的發展。

3.市場觀念不強,社會發育程度較低,自我發展能力弱。湘鄂渝黔邊區總面積17.8萬平方公里,人口2000多萬,以土家族、苗族為主的30多個少數民族人口占56.2%。少數民族人口由于長期生活在相對封閉的偏僻地方,生活方式落后,沿襲舊的觀念和習慣,生產經營能力弱,生產力水平低下,社會發育嚴重滯后,市場觀念淡薄,農民的主要生產活動以滿足自身需要為主,只有出現剩余產品或需要貨幣支出時,才不得不與市場發生聯系。

4.技術落后,勞動生產率低,生產經營規模小,市場競爭力弱。農業生產主要是靠人力和畜力進行,工業發展緩慢,第三產業滯后??傮w上,生產、經營、管理十分落后,仍然以粗放經營為主,效益的提高主要是勞動力投入增加的結果,而這種提高是十分有限的,并且其邊際收益是遞減的。

5.交通落后,信息閉塞,運輸成本高。目前,湘鄂黔渝邊區交通較落后,如湘西州無空港,過境鐵路運輸能力低,高速公路尚未建成,等級公路僅為全省平均水平的30%;銅仁地區與外界連接通道基本上是三級以下公路,境內四級、等外級公路占80%以上。一些鄉鎮甚至還沒有通村公路,即使有,也是路面窄、路況差、崎嶇不平。由于與外界的交流不是很廣泛,信息閉塞,對市場信息反應滯后,加上部分群眾市場觀念不強,導致增加產品成本,降低競爭力,在市場競爭中處于被動局面。

6.市場建設滯后,組織化程度低。近幾年來,湘鄂黔渝邊區一些縣、市、鄉鎮雖然成立了各種協會等合作經濟組織,但這些組織還很不完善。有很多產品沒有專業批發市場和集散地,各自為陣,產品營銷還處于有市無場的落后局面,造成外地客商要收購到同一規格的產品,往往要走上多戶農戶;在產品處理上五花八門,分級不嚴,包裝不統一,產品規范難。

7.邊界因素。省區之間的邊界影響著不同地域的空間聯系和地域空間的人文差異性,由此產生了邊界效應。省區交界地帶的邊界效應主要有兩種:屏障效應與中介效應。屏障效應是指成為阻礙空間相互作用的邊界效應,由于省區交界地帶的自然地理人文要素(比如行政阻隔等)障礙,使省區交界地帶成為經濟發展與交流的低谷地帶;中介效應是指具有彼此接觸和交流的空間效應,就是由于省區之間的界限是一條人為的界限,界限兩側往往具有山同脈、水同源、人同種、話同語等有利條件,可以促進邊界兩側的空間互動作用。因此,在常態下,交界地帶應該是兩個省區之間接觸和交往最頻繁的地帶。

8.交易成本?!敖灰壮杀尽痹诖颂幱袃蓪雍x:一層含義是有形的“交易成本”,即由于在各省區的發展規劃和生產力布局中,往往以中心城市及鄰近周圍地區為主體,交界地帶很難得到應有的重視,或者由于雙方采取的不合作態度,導致交界地帶以交通為代表的基礎設施極不完備,從而導致地區經濟運行費用的相對增加。另一層含義是無形的“交易成本”,即在交易過程中由于市場機制不發育、市場體系不健全、市場秩序不規范所產生的摩擦阻力或經濟體制運行成本。

二、湘鄂渝黔交界地區邊緣經濟活動基本特征

由于邊緣經濟現象的存在,使得湘鄂渝黔交界地區經濟活動呈現如下基本特征:

1.經濟的欠發達性。由于湘鄂黔渝交界的交界地區大都遠離本?。ㄊ?、區)經濟核心地區,每個行政區的主管政府都客觀地選擇了加強區域內部生產一體化和綜合化的發展策略,那么在各省的發展規劃和生產力布局中,往往以中心城市及鄰近周圍地區為主體,交界地帶很難得到應有的重視。使省區交界地帶接受相對發達的大中城市的輻射和帶動作用較小,從而表現為經濟的欠發達性。1999年湘鄂黔渝邊區人均GDP僅為2083元,比全國人均數低4650元,比西部地區人均數也要低1771元。2000年邊區農民人均純收入最低的湘西自治州為1277元,比全國平均水平2253元低近1000元,比西部地區低330元,比湖南省低近1倍。目前湘鄂渝黔邊區還有81.39%的貧困縣市,是國家重點扶持的18個集中連片貧困地區和扶貧攻堅的主戰場。

2.區域分工不明確,經濟活動表現為一定的沖突性。區域之間需要進行分工,也應該進行分工,這是區域經濟學的一般原理。因為只有實現了分工,才能形成專業化生產;專業化生產有利于提高生產效率,有利于發揮地區比較優勢。但目前湘鄂黔渝邊區區域經濟行政分割現象明顯。在各省區交界地帶,由于不同的開發主體利益不同,或者項目雷同,或者過度開發;更重要的是各自為政,甚至“以鄰為壑”,從而嚴重影響了資源的優化組合和區域整體效益的發揮。本來有些資源、項目各省區之間互補性很好,但是由于行政界線的分割,使產業聚集與擴散受阻。盡管口頭上都認識到要拆圍墻、求聯合,但實際上并沒有實質性進展。

3.環境破壞嚴重,影響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據調查,由于生產、經營、管理的粗放,湘鄂渝黔交界很大一部分地區生態功能退化,危及該地區未來發展的諸多問題已顯露出來,嚴重影響了該地區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湘鄂渝黔交界地區經濟活動的欠發達性、沖突性和不可持續性,就使這些區域成為統籌區域協調發展的重點區域。為了促進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必須淡化湘鄂渝黔交界地區邊緣經濟現象。

三、化解湘鄂黔渝交界地區邊緣經濟問題的對策

1.制定湘鄂黔渝交界地區發展規劃,加強區域總體發展的宏觀管理。制定科學的發展規劃,要從全局出發,統籌規劃重大建設項目,使區域的產業結構更趨合理,逐步形成統一的、協調的社會化大生產的區域集團經濟,為湘鄂黔渝交界地區的共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尤其對于跨區域的交通、能源開發、旅游發展、生態環境建設等重要領域,完全有必要組織相關地區和部門協商制定一個科學的、切實可行的中長期規劃,共同通過后將按規劃要求實施。當前,我們要認識到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的重要性。比如,由于行政劃分的緣故,長江三峽的“頭”在重慶,“尾”在湖北,長期以來,山水相鄰的鄂渝兩地在旅游資源上各自為政,畫地為牢,甚至出現了相互封鎖的局面。連同樣名稱的“三峽國際旅游節”,也是重慶辦重慶的,宜昌辦宜昌的,導致長江三峽的完整性受到嚴重割裂,同時也損害了其作為我國主要國際旅游品牌的形象。2002年,國家旅游局聯合國務院三峽辦、國家發改委、國務院西部開發辦、交通部、水利部等部委,協同湖北、重慶、貴州、四川、湖南五省市一起,共同編制了《長江三峽區域旅游發展規劃》,并聯合下發了《規劃綱要》。2004年9月6日,在原規劃的基礎上,鄂渝兩省市共同簽署了四個協議:湖北省人民政府與重慶市人民政府簽署的《關于加強長江三峽區域旅游合作協議》;湖北省旅游局與重慶市旅游局簽署了《關于加強長江三峽區域旅游合作協議》;湖北省旅游局質量監督管理所與重慶市旅游局質量監督管理所簽署了《關于長江三峽區域旅游質監與執法合作協議》;湖北省旅行社協會和重慶市旅行社協會簽署了《關于加強長江三峽區域旅游合作協議》。鄂渝兩省市在開發旅游產業中的實踐說明,以地域分工和區域利益均衡為基礎,統籌規劃,淡化行政界限對區域整體發展的影響,加強區域總體發展的宏觀管理,將是省區交界地域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

2.制定政策法規,創造協同發展的環境。湘鄂黔渝交界地區區域經濟合作行為能否發生,經濟能否實現協同發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區域內的社會經濟環境,包括硬環境和軟環境,尤以軟環境的改善最為重要。如果政府地方保護主義嚴重,?。▍^、市、縣)境內資源不得與境外單位共同開發,境外商品不得流入境內,實行地方封鎖,那么,湘鄂黔渝交界地區經濟就無法得到協同發展。因此,政府必須制定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的行為規則,這些規則包括具體的管束利益主體、區域行為的企業間契約、政府規定、條例、文件等。

3.共同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公路、鐵路、機場、港口、航道、郵電通信、信息網絡、能源、金融電子化等基礎設施,是商品流、人才流、資金流、技術流、信息流、能源流等所不可或缺的物質載體或媒介??梢韵胂?,如果沒有這些基礎設施,資源將無法流動。相反,這些市場基礎設施的完善,無疑會加速資源的流動,提高市場配置效率,使湘鄂黔渝交界地區經濟運行費用相對降低。因此,提高區域性基礎設施水平是促進湘鄂黔渝交界地區經濟綜合開發與協同發展的必要條件,也是當前湘鄂黔渝交界地區經濟協同發展的戰略重點。各相關地區之間應加強聯合,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

4.大力推動企業跨地區整合。在湘鄂黔渝交界地區經濟協同發展中,企業按照自主、自愿原則開展的合作,不應僅僅是一般的項目合作,各地政府應大力推動企業間以產權為紐帶的兼并、收購和聯合。通過企業兼并、收購和聯合形成的大型企業集團,可以把生產、流通、科研、金融聯結起來,把大量中小企業以產權或協作方式聯合在周圍。如果眾多的企業不是隸屬于大企業集團而分散于區域內不同地區的行政部門時,往往因為行政利益的影響而無法盡快重組,但當眾多的企業成為集團內部的子公司后,集團就能夠對所隸屬的眾多企業進行有效的資產重組。這既可提高市場的組織程度和穩定性,也有利于突破因省區交界地域受行政區劃影響而形成的條塊分割,及其給資金、資源在湘鄂黔渝交界地區統一市場中的流動所造成的行政性壁壘。

5.加強區域整體招商引資能力,擴大區內經貿交流。湘鄂黔渝交界地區的各級政府應積極鼓勵和倡導區域內企業參加各地商品交易會,利用各種機會了解國際市場信息,把握國際標準和市場需求,爭取以湘鄂黔渝交界地區整體名義聯合舉辦各種形式的貿易促進會和展銷會,以宣傳和推銷區域內的工農業產品。統一布局區內的專業市場,逐步完善交通網絡和城鎮體系相匹配的現代物流設施和服務體系。積極發展跨地區的商會、行業協會等非政府組織,為跨地區經貿活動的開展提供支持和服務。

6.共同加強生態環境建設和保護。對涉及人類生存環境的天然資源開發性的保護合作,往往不是在企業之間進行,而是政府有關部門及下屬單位之間的合作。事實上,一些生態環境工程由于它的復雜性和動態性,絕非一個狹小地理區域可以搞好的。因此,湘鄂黔渝交界地區必須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搞好生態環境的建設與保護。

參考文獻:

[1]王國發:區域經濟學[M].貴州人民出版社,2005.8

[2]馮旭芳:農村市場化理論與方法[m].中國經濟出版社,2006.12

[3]周天勇:發展經濟學[M].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4.5

[4]向熙勤:中國湘卾渝黔邊區研究[M].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