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民族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思考

時間:2022-09-25 04:12:29

導語:少數民族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少數民族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思考

[摘要]加強少數民族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對于增強民族團結、促進學生自身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高校在少數民族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過程中,必須正確處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族裔民族意識、宗教觀、學生自身特殊心理等方面的關系。要利用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主渠道,深化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性認知;依托第二課堂,激發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情感認同;注重自我教育,促進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道德內化;拓展教育實踐,確保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自覺踐行。

[關鍵詞]少數民族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踐行

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特別強調“要堅持不懈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廣大師生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堅定信仰者、積極傳播者、模范踐行者”[1]。高等教育肩負著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務,對于其重要組成部分———少數民族大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負有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一直以來,我國培養少數民族大學生的任務主要由各類民族院校承擔。近年來,隨著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文化的快速發展以及國家對少數民族地區教育的大力扶持,特別是伴隨著各地高校的大幅擴招,越來越多的少數民族學生進入內地高校學習。與漢族學生相比,部分少數民族大學生在語言文化、風俗習慣、民族性格、宗教信仰等方面都存在著不可忽視的差異。如何針對這些差異和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思想特點開展行之有效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正日益成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須思考的問題。

一、少數民族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重要性

(一)加強少數民族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教育是增強民族團結的根本要求少數民族大學生是民族地區發展的中堅力量,他們的科學文化素質以及思想政治狀況直接關系到民族地區經濟的發展,關系到民族地區的團結和社會的穩定,關系到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實現,更關系到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根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又吸取了符合各族人民利益訴求的時代精華,具有廣泛的普適性和包容性。作為反映全國各族人民共同認同的價值觀“最大公約數”,它不僅是國家和民族發展最持久、最深層的力量源泉,同時也是團結、維系和支撐民族生存與發展的精神紐帶。對少數民族大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少數民族大學生日常行為的基本遵循,可以幫助其深刻理解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解決民族問題的基本原則和根本任務,增進其對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整體認同,自覺維護各民族共休戚、共存亡、共榮辱、共命運的感情和道義,凝聚起民族復興的共識與力量,自覺成為維護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的捍衛者和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踐行者。

(二)加強少數民族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教育是做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務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是我國高校的特色,又是辦好我國高校的優勢。少數民族大學生正處在價值觀形成和確立的關鍵時期,作為國家的人才資源,他們承載著民族的希望和國家的未來,反映著民族的整體文化素質水平。高校作為先進文化的重要傳承基地,負有開啟先進文化、引領文明發展的重要職責,不僅是國家培養專業人才和高精尖人才的搖籃,而且是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陣地。少數民族大學生是未來少數民族地區建設與發展的領導力量和依靠力量,加強少數民族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引導他們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堅定信仰者、積極傳播者和模范踐行者,不僅是維護國家穩定、民族團結的迫切需要,更是對新時期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是檢驗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的有效手段。

(三)加強少數民族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教育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內在需要少數民族大學生是民族地區生生不息、薪火相傳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民族地區繁榮發展的中堅力量,他們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知及踐行毫無疑問成為未來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來源。再加上大學生群體的獨特社會影響力,他們能否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和價值觀,是否具備較高的道德文化素養,將對其輻射群體產生明顯的聯動和引導作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囊括國家、社會、公民三個層面,明確回答了我們要建設什么樣的國家、建設什么樣的社會、培育什么樣的公民等重大問題。它的提出既契合了大學生作為個體渴望成長成才成功的主觀訴求,同時又滿足了青年學生向外積極追求實現社會價值的理想建構?!案粡娒裰魑拿骱椭C”是國家建設的基本方向和目標,深刻反映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美好期待,必將激勵和鼓舞少數民族大學生把個人成長與國家前途緊密聯系,把個人夢想與時展緊密結合,增強自身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為民族振興的愿景目標努力奮斗?!白杂善降裙ㄖ巍斌w現了現代社會的基本精神和價值追求,作為社會有序運行的規范機制,可以幫助學生歷史地、客觀地認識分析各民族間的現狀及差距,為推進民族進步和繁榮發展注入源源不竭的強大精神動力?!皭蹏礃I誠信友善”反映了公民的基本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和持續發展的價值導向和精神支撐,也是大學生在社會中銳意進取和增強自身競爭力的內在品質要求。加強少數民族大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堅定國家、社會和個人這三者的價值愿望和價值追求,自覺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為其自身的價值準則,有助于解決好少數民族大學生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動力,是培養他們全面發展的重要內容和中心環節。

二、少數民族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特點

(一)正確處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族裔民族意識的關系

我國各民族在分布上具有大散居、小聚居的特點。因此,一部分少數民族大學生,尤其是邊疆地區少數民族大學生,在進入高校學習之前,長期生活在民族聚居地,受本民族傳統文化環境的長期熏陶和影響,其思想觀念具有先在的民族性,體現出一定的族裔民族意識[2](指在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下各民族成員對本群體的認知、認同及關注等社會意識),對本民族的風俗習慣和生活習慣具有強烈的認同感和自覺維護的責任感。與此同時,當前的少數民族大學生出生在改革開放之后,他們自小接受愛國主義教育,熱愛社會主義,積極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能夠自覺地將祖國命運與個人前途緊密結合起來,對國家的和平與發展、民族地區的繁榮與穩定持有較為理智的認識和判斷。特別是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以及國家對西部地區的重點支持,少數民族與其他民族接觸的機會越來越多,甚至有相當一部分少數民族大學生自小與漢族學生一起接受教育,他們對自己國家成員身份的認同,在看待國家與民族問題上具備當代大學生的一些基本特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屬于意識形態范疇,作為全國各民族“最大公約數”的“普遍價值觀念”,與各民族地區特有的傳統價值觀念進行有機融合時,既需要尊重民族的差異性,又需要倡導對主流價值觀的認同。正確處理主導性與民族性的關系成為少數民族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過程中必須面對和必須解決的基礎性問題。

(二)正確處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少數民族宗教觀的關系

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在一部分少數民族獨特的民族文化中,以宗教信仰為代表的宗教觀經過長期的歷史積淀存在于其深層文化心理結構之中,成為其價值觀的內核。部分少數民族大學生在本民族傳統文化的影響下,將宗教文化的教義和理念不知不覺地轉化為一種相對穩定的社會心理,潛移默化地指導并影響著他們對客觀事物的評價和選擇。如維吾爾族學生信仰伊斯蘭教,藏族學生信仰佛教,蒙古(鄂倫春族)學生信仰薩滿教,布依族信仰多神等。宗教觀是對人生最高價值和社會最高理想進行評價、測定和把握的一種方式,其中的慈愛和同、樂善好施、棄惡揚善等內容為人們確定了良好的行為規范和價值尺度,吸引了具有正義感和責任感的當代大學生。[3]102但是,宗教信仰的多元化,客觀上為校園思想文化的多樣性提供了條件,對于大學生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也具有一定的消極影響。由此,在理解、尊重少數民族宗教文化信仰的基礎上,如何既尊重其民族信仰的差異性,又通過各種方式增進其對主流文化的認同,如何使少數民族大學生既保持在原有的道德戒律中安放自己的精神家園,又實現其與主流文化群體的積極互動,這是提高少數民族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實效性的內在要求。

(三)正確處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少數民族大學生特殊心理的關系

高校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還需要針對少數民族大學生的特殊心理狀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少數民族大學生離開自己熟悉的社會文化環境,進入一個新的環境求學、生活。在適應新環境的過程中,有的少數民族大學生對于自己生活環境以外的其他人群有一種本能的不適應感。這種不適應會影響到他們在生活學習、心理體驗、人際交往等方面與其他大學生的充分平等的接觸、交往和溝通。與此同時,有的少數民族大學生進入大學后還會遭遇獨立生活、學習能力、人際交往、職業規劃等方面的困擾。面對這些難題和困擾,他們本能上會更傾向于本民族間的社會交往,組織參與非正式的本民族、本地域的活動,而對校園主流文化類活動參與不多,積極融入主題教育、社團活動的動力不足。對于這些情況,任課教師、輔導員、班主任和其他學生管理工作者需要有針對性地對他們予以全面關懷,緩解他們生活的壓力,增強他們克服困難的信心;通過心理疏導、情感交流等方式,科學調適這部分少數民族大學生的獨特心理,鼓勵他們在接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時加強與漢族學生群體之間的接觸、合作和溝通,通過在交往中互相了解、互相學習,幫助他們逐漸在文化認同中融入集體和環境,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其自身的特殊心理相適應。

三、少數民族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路徑

(一)利用課堂教學主渠道,深化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性認知

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是一種權威性、目的性很強的規范化教育,在教學內容上反映著強烈的主流意識形態,在方法上體現著鮮明的科學特征,是加強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主渠道。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根本任務是幫助大學生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從課程設置的目的來講理所當然成為大學生理解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課程依托。具體來說,在教學內容上,教師首先要對少數民族大學生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民族平等政策及民族精神等方面的教育,特別是結合改革開放以來民族地區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成就,在增強少數民族大學生民族自豪感的同時,強化他們對中華民族價值觀的“最大公約數”———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正確(下轉第66頁)認識。在教學實踐上,教師需要加強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民族化和生活化解讀,自覺地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民族文化結合起來,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少數民族大學生的生活體驗結合起來,通過有針對性地引導少數民族大學生正確理解和認識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與各民族的民族精神、民族習慣、民族傳統之間的關聯耦合,幫助少數民族大學生從自身文化特性出發來理解和領悟主流意識形態和主流價值觀。在教學方法上,改革傳統的教師與學生之間主客體二元對立的關系,采取模擬教學、情境教學、案例教學、合作學習等多種教學模式構筑學生主體地位,為他們創造更多表達和討論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機會,增強他們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涵的理解。借助課堂教學這種最主要、最直接、最具導向作用的有效渠道,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涵及其精神實質滲透到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增加少數民族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性認知。

(二)依托第二課堂,激發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情感認同

校園文化是“主導文化、精神文化、大眾文化相互交織、碰撞與融合的文化系統”[4]。校園文化活動形式多樣、可參與性強,是大學生提高綜合素質、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也是高校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重要載體。它以獨有的潛移默化力量激發和影響著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思想素質、道德品質和行為意識等方面。具體來說,在校園文化建設中,首先,應將民主、平等、公正、誠信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代表元素注入校風教育和大學精神的建設之中,融入在包括圖書館、教室、活動中心、綠地、操場等校園文化的物質載體和文化設施建設中。通過發揮校園文化“潤物無聲”的育人作用,使少數民族大學生在良好的氛圍環境中得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浸潤滋養,實現增強和鞏固課堂教學效果的客觀要求;其次,針對少數民族大學生在思維認知、情感表達、行為習慣上與漢族學生的不同,鼓勵少數民族大學生積極參加社團活動,在社團組織的科技藝術節、文化藝術節、演講辯論、歌詠比賽等豐富多彩的活動中對他們進行正向價值引導,加深他們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涵和精神的理解和把握。再次,充分利用校報、???、電視臺、廣播臺等傳媒手段唱響主旋律,特別是要高度重視互聯網平臺,利用網絡做好“微”宣傳。比如,在思想政治教育網站以及學生論壇網站中,開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國夢等專題教育板塊,利用在線教育手段不斷滋養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心靈,讓學生更自覺地接受主旋律思想的教育。簡而言之,在校園文化建設中,通過多角度、全方位的隱性教育手段,尋找盡可能多的貼近少數民族大學生生活實際、包容多樣的切入點,利用教育“合力”的作用推進少數民族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

(三)注重自我教育,促進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道德內化

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不是一個簡單的單向過程,而是社會教育、環境教育、他人教育、自我教育相結合的有機整體。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有別于知識教育,它不僅涉及學生的認知水平,更關乎學生價值信仰的承諾與堅守。高校在實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過程中,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主體作用,引導學生進行自我教育,往往更能得到學生的廣泛認可與支持,更能激發少數民族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道德內化。少數民族大學生作為新時期的大學生,他們具有強烈的了解社會、接觸社會的主觀愿望,具備獨立思考、分析的基本能力。與此同時,他們中的大多數又來自偏遠地區和貧困地區,對當前社會發展不均衡、貧富差距等現實有著較為深刻的體會。少數民族大學生特殊的地緣政治、復雜的學習和生活環境以及成長經歷,客觀上決定了少數民族大學生在接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過程中不適用于傳統的認知導向,而是要結合少數民族大學生最關心、最現實的利益訴求和社會熱點,激發他們運用批判性思維進行反思探究和深入分析,幫助他們在自覺主動的價值觀建構過程中通過價值分析、價值選擇、價值體驗和價值判斷來認知和接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最終內化為自身的理想信念、價值追求和行為方式。通過培養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文化自省、價值選擇、價值判斷等能力,幫助他們在紛繁復雜的信息大潮中分清良莠、是非、善惡,自覺抵制侵蝕與誘惑,養成由內而外、自覺自愿、積極有序的道德行為。習題以及學霸經驗等學習資源,打造學習資源網。二是利用QQ群、BBS等網絡媒介建立各類學習小組,再由專業教師與學習成績優秀學生提供在線學業解答和輔導,形成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互助的網絡咨詢平臺。線上咨詢平臺的建立有助于學業輔導工作的多樣化開展,有利于提高學業咨詢的效率,但平臺的運營還需要相關團隊的日常維護以及專業教師和二級院系的協助支持。

(四)數量和質量并重,建立兩個考核評價體系

考核評價體系是維持學業輔導工作高效、穩定發展的重要手段,針對多樣化的學業輔導應該設計多元化的考核評價體系。學業輔導效果評價體系是對參與一對一學業輔導學生的前后評估,需要收集學生一學年接受輔導的主要課程信息,從學生教務系統導出每個學生的被輔導課程的前后成績進行分析對比,最后得出每個學業困難學生的課程成績提高率和所有學生的平均課程成績提高率。評價的結果一方面可以成為表彰學業輔導效果顯著學生的參考依據;另一方面可以直觀展現每個學年學校學業輔導工作的成效。學業輔導隊伍考核體系應該根據輔導內容、輔導隊伍的不同來細化考核指標。例如,學業輔導員隊伍可以根據學生成績評價結果和學業輔導咨詢室工作時長來進行考核,朋輩輔導員隊伍可以根據所帶新生班級學生的打分評價和參與班級集體活動的次數來進行考核,心理咨詢師和學業講師團則主要依據工作量來考核。根據以上考核結果應對在學業輔導工作中表現突出的輔導教師和學生進行表彰。

作者:王曉青 單位:北京交通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