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經濟產業結構論文

時間:2022-04-29 09:24:09

導語:低碳經濟產業結構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低碳經濟產業結構論文

一、山東省產業結構低碳化轉型的相關理論

所謂低碳經濟,是一種經濟發展模式,這種模式的前提應是可持續發展,手段應是多種多樣的,可以為制度創新、技術創新、新能源開發、產業轉型等。在盡量減少高碳能源消耗、降低溫室氣體排放的基礎上,同時達到既可發展經濟又可保護環境的目的。低碳經濟的最基本表現就是低耗能、低排放和低污染。它是一個非常宏觀的概念,若要具體到產業上,則要求是降低碳排放,減少碳含量。山東省內產業中的生產環節是碳排放的主要來源,要降低該領域每單位GDP增長所帶來的CO2的排放,就要對產業結構進行進一步的調整和優化。山東省目前正處在產業轉型的關鍵時期,但其中一些高碳產業卻仍在經濟發展中占有主要地位;且由于自身的資源稟賦條件,山東省的能源結構一直以來以煤為主,低碳能源資源的選擇有限,因此更需要加快產業結構的調整。另一方面,產業結構本身是一個比較中觀的概念,既可在宏觀層面關系到經濟的增長模式與方法;又可在微觀層面關系到具體產業的發展情況,推動產業的健康發展,進而影響居民收入的增長和就業的情況。產業結構的調整可使經濟體由粗放向集約轉型,推進工業化的進程,加強服務業的發展比重,降低碳排放,這均給低碳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必要條件。總之,低碳化與產業結構調整之間是辯證統一的關系。實施低碳化是產業結構調整的方向,而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是低碳化的動力,它們兩個相互影響、相輔相成。

二、山東省產業結構低碳化轉型的現狀

1.現狀。山東省近幾年一直重視建設生態環境,積極植樹、種草;防治水土流失、荒漠化;建設生態產業。將發展低碳作為轉方式、調結構的主要任務,將產業轉型與節能減排相結合,積極完善政策體系,創新機制,加大投入,各市的單位能耗呈現逐年下降趨勢。一方面產業結構不斷升級,各項比例日趨協調。服務業及新興產業等低碳產業發展迅速,2012年,服務業增加值占比提高了2個百分點,首次突破40%,完成了預定目標;高新技術產業(主要指新材料技術產業、生物技術產業以及信息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提高了3個百分點,達到29.1%。另一方面能源結構不斷優化。清潔能源如:水電、風電等從無到有、由小到大,在山東省能源消費格局中占有的分量越來越重。山東省新能源發電裝機占總裝機的8.1%,達到了591萬KW;余能發電裝機占總裝機的2.1%,達到154萬KW;外電入魯占全社會用電量的12.9%,達到488億KW。再者低碳化進度加快。全省萬元能耗超額完成目標,化學需氧量排放量比2011年分別下降了3.1%,SO2排放量比2011年分別下降了4.3%。淘汰落后產能生鐵、焦炭、粗鋼分別為150萬噸、60萬噸、40萬噸,關停小火電機組45.7萬KW。四是生態環境的破壞得以控制。森林覆被率恢復到23.5%,大氣主要污染物SO2、NO2、IP平均濃度同比分別下降10.8%、10.9%和4.4%,濕地面積增加到178.5萬HM2,省控59條重點污染河流按照既定目標已全部恢復魚類生長。第一產業發展現狀。第一產業可為第二產業、第三產業提供其發展所必須的原材料、能源、食物等,因此是國民經濟中最根本、最基礎的產業,它的發展狀況會直接促進或制約著一個地區的發展。山東省的第一產業,近年來呈現出由傳統向現代,由粗放向集約轉變的特點,結構與布局越來越合理。以2012年山東省農業發展為例:2012年山東省農業內部農業、林業、牧業、漁業及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分別為3960.6、107.0、2285.9、1267.1、325.1。與過去的幾年比較(圖1,2003-2012年山東省農業內部產值構成),以種植業為主的傳統的產業結構正逐漸改變,漁業、牧業等其他類資源的優勢已經能夠得到一定程度的發揮,第一產業內部結構正呈多樣化發展的態勢,但根據數據農業在第一產業總產值中的比重過大,達到49.85%,山東省第一產業內部的產業結構仍有待進一步調整。第二產業發展現狀。各個經濟發達地區經濟發展的實踐證明,第二產業的發展情況會直接決定該地區經濟發展的水平及產業結構調整的程度。2012年,山東省第二產業生產總值達到25735.73億元,占總產值的51.46%,比全國的比例偏高,在我國東部沿海的其他相當的省份中處中游水平。從輕工業的產值與重工業的產值比看,2012年的比重為8:17,與沿海其它發展水平差不多的省份相比處于中間位置。羅斯托經濟成長階段論告訴我們,產業結構的主導產業由農業向工業的調整到以工業為主再到第二產業比重的下降是經濟發展的準備起飛階段、起飛階段、走向成熟階段;且其中輕工業的產值與重工業的產值比的變化體現了第二產業內部結構優化的程度。根據這個理論,山東省的工業化程度仍未達到成熟階段。第三產業發展現狀。生產力的提高和社會的進步必然要求第三產業越來越快速的發展。第三產業的迅猛發展是現代化經濟的一個重要特點。第三產業的繁榮對于第一產業、第二產業都帶來了強有力的保障,有利于產業結構的優化。2007-2012年山東省第三產業產值在總產值中的比例分別為:33.44%,33.48%,34.71%,36.61%,38.29%,39.98%。此數據顯示,山東省第三產業在GDP中占的比重越來越大,發展速度較快,呈遞增態勢。在其內部結構中,結構比例日趨合理,但層次仍然偏低,發展空間較大。生產性服務業發展速度較快在第三產業中占的比值也連續增加,但對其投資的規模仍有待擴大。值得注意的是一些虛擬經濟如房地產業、金融業、收藏業等雖然也有增加但會帶來一些負面效應。

2.存在的問題與障礙。產業結構高度化水平較低。產業結構高度化也可以稱為產業結構高級化,其具體表現在一個國家或地區產業結構中占比重較大的產業逐漸由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繼而向第三產業逐次轉移的過程,它標志著該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高低和發展階段、方向。根據《2013年山東省統計年鑒》中的資料,2012年由能源消耗大、附加值低第二產業創造的產值占山東省工業增加值的58.8%,而其它知識密集、高科技、高附加值的產業如IT、金融等產業的增加值所占比重較低。由此可看出山東省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協調、難循環、低效率”為特征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模式還未得到改變。低碳技術相對來說較為落后。低碳技術涉及到三次產業內部的冶金、電力、石化、化工、建筑、交通等高能耗部門,具體內容包括在煤的清潔高效利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的開發、CO2的捕獲與埋存、油氣及煤層氣資源的勘探開發等領域開發的有效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新技術。在低碳技術的角度看,發達國家的一次能源投入經濟體的轉換效率即其綜合能效可以達到45%,而我們只有35%。但整體仍較為落后,且發展不平衡。要在低碳的視角下完成產業結構的升級優化只能依靠先進的低碳技術。近幾年來,山東省的創新能力指數一直徘徊于7-9位,處于第二梯隊??傮w成績中等偏上,但相對于處第一梯隊的京、滬、粵、蘇來說,能夠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和循環經濟于發展的技術還相對落后。詳細來看,某些重要領域的一些關鍵技術、產品還沒有實現自己的生產,如高濃度有機廢水治理、大型燃煤電廠煙氣脫硫等;缺乏對省內資源綜合利用效率關鍵技術的一些信息的了解渠道。在具體實施節能減排時難度較大。一方面,低碳化整體水平較低,控制、治理污染的力度還不夠;另一方面,廢物資源化的程度較低。原因一是作為企業來說,大多數為了追求自身經濟利益,主要能源以化石燃料等高碳能源為主,很少主動研究、采用低碳能源;二是作為政府來說,有時不注重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片面看重GDP的增長,而忽視了資源、環境的問題,對企業的監管不健全。成本回收存在困難。我國的產業結構優化的投資主體一般有政府金融機構或私人企業。山東省產業結構優化的投資主體一般是政府,并且其中對于環境的投入相對來說較少。其次,隨著生產工藝的成熟、現代生產體系的形成,原材料的開采、加工的成本越來越低,使得廢棄物的再循環、利用的成本比購買新的原材料的成本更高;再者,山東省排污企業承擔的排污費與修復實際造成的污染損害所需的費用相差甚遠,導致成本回收存在困難。制度方面的障礙。法律法規體系中缺少形成產業生態化發展的內容。雖然我國已經制定了一些相關的法律法規,比如《環境保護法》《節約能源法》《水污染防治法》等,但配套的法規仍然不完善,一些法規較籠統、可操作性不強,相互還存在不協調的現象等,因此很難從制度上約束不利于環境優化、產業優化的經濟行為。配套措施不完善,執法缺乏力度。相關法律法規制定生效后有關的實施條例或實施細則的制定與落實是非常必要的。否則會導致已有的法律法規出現指導性不夠,缺乏法律效力,監管和執法力度弱等問題。從而出現某些企業環保思想松懈,不利于產業結構的優化與環境的保護。激勵機制的有效性有待進一步提高。產業發展中的環境“外部性”屬于“市場失靈”的問題,可通過政府的宏觀調控與環境經濟刺激制度改善。但是山東省尚未建立完善的經濟激勵、合理費用的機制,從而影響了產業生態化的發展。

三、山東省產業結構升級、低碳轉型的對策

低碳經濟視角下促進三次產業的轉型。促進第一產業的低碳化轉型?,F代農業以化學物質的使用和能源的大量消耗為特征,雖然取得了巨大成就,卻也帶來了資源破壞、環境污染等尖銳問題。若要在保證第一產業持續發展的時候兼顧生態平衡,可從以下三個方面考慮:一是選擇產業時注重環保與經濟。根據我省第一產業發展的現狀,兼顧產業化與綜合發展。山東省應在低碳化發展的目標的指導下探索循環農業,具體措施:推廣沼氣綜合利用;限制化肥和農藥使用量;開發生態特色產業基地等。二是以種植業為基礎,大力發展漁業、林業等低碳產業。山東省是農業大省,農業結構中以種植業為主。加快種植業由傳統種植業向現代種植業的轉變,積極建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農業是我省發展低碳農業的基礎。山東半島沿海地區可積極發揮海岸帶的區位優勢,努力發展漁業,加大林業建設。三是第一產業低碳化還須以市場導向為依據。主導產業的選擇應以市場中的價格信號為參考,進而發展促進主導產業鏈及其下的各個分鏈。促進第二產業的低碳化轉型。第二產業的低碳化是建立產業結構低碳化發展的核心內容。其具體包括:積極推進工業節能,發展綠色制造技術,鼓勵循環經濟的發展。工業節能主要是指結構、技術、管理三個方面的節能。通過產業結構的調整,使工業結構向節能降碳的目標發展。積極提高能源利用的效率,減少碳排放,加強低碳管理。以技術節能為主,研究開發節能材料,改造、淘汰落后的產能,快速有效地實現工業低碳化發展的目標。綠色制造是既需要考慮對于環境的影響又需要考慮資源效益的一種低碳化生產方式。綠色制造的主要目的是使產品在整個生命周期中,包括研發、設計、生產、運輸、銷售、使用直到報廢,能夠做到將對環境的影響調整到最小,對資源的利用率調整到最高,進而使得企業的經濟效益及社會效益能夠優化升級。循環經濟也是第二產業低碳化發展的必要途徑之一。經濟要達到可循環,一方面,在生產的過程中要使得能源在各環節能夠得到多級利用,減少浪費。另一方面,對于所謂的廢料要進行再利用。使其可作為下一生產環節或其他部門的原材料,以實現物質的循環使用和再利用。最后是盡量使用相等的或更少的物質獲得更多的產品與服務,以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由此可見,工業的低碳化即實現發展的節能、綠色和環保。為實現工業的低碳化發展,需優化山東省傳統工業的產業結構。而建立低碳工業園區,可以說是主要途徑:一是給予相關低碳工業園一定的優惠政策。二是加強低碳工業園區內基礎設施的規劃與維護。三是在低碳工業園區內建立一體化管理體系,防范環境風險,完善環境監測體系。四是建立相應平臺,加強與國際的交流和合作。大力發展第三產業。產業結構優化的表現就是第三產業產值在總值中的比重越來越大。作為低碳經濟重要組成的第三產業近年來,越來越受重視,但比重仍較低,需要大力發展:一是加快商貿流通業發展,建設專業、大型的市場、流通企業;二是以綠色、健康為主題,繁榮發展餐飲業;三是加快發展旅游業,積極打造綠色生態游、文化游、觀光游。加大非化石能源的開發、利用。開發利用太陽能。太陽能具有可用范圍廣、無污染、能量巨大且持續時間長久等特點。一般用作提供電能或熱能,環保無污染。因此,太陽能是一種發展前途遠大,實現便利的可以替代化石能耗的資源,開發利用非常具有現實意義。開發利用風能。風能也屬于可再生能源,非常豐富且分布廣泛。山東省是我國風能最豐富的地區之一。風能具備穩定性強、資源豐富、生產清潔、使用安全等特點。因此,應加大對風電產業的投資,以便滿足將來大規模使用風電的需求。開發利用生物燃料。生物燃料是以生物質為載體的能源,第一、二產業及一般家庭產生的可生物分解的產物都可作為原材料。有污染少、可再生等優勢。是循環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完善低碳政策。山東省相關部門應盡快制訂、完善關于資源和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例如:開征環境稅。以降低污染對環境的破壞為目的征收環境稅,由原來的“誰污染,誰治理”轉為“誰污染,誰納稅”,迫使企業將本該內在化的生態環境成本納入產品成本核算體系之內,使其產品成本能真實反映資源環境代價,在價格機制的調節下,迫使企業加大低碳投入。環境稅所得的收入全部用于環境保護專款專用。再如,拓展低碳產業的融資方式,加強配套金融服務的發展。相對于其他產業來說,低碳型產業發展的時間較短,模式也比較新穎,因此,除銀行傳統的融資方式外,還需要大力發展其他多種類型的融資方式,政府也可提供相關政策支持,積極引進資金投入到低碳產業中去。樹立低碳理念。低碳理念是貫穿于經濟、文化、生活各方面的。其核心在于加強研發和推廣節能技術、環保技術、低碳能源技術等,共同促進森林恢復和增長,增加碳匯,減少碳排放,減緩氣候變化。目前我省人們對于低碳的理念認識還不太到位,因此,可從教育入手,普及有關低碳的知識。一是樹立決策層的低碳理念。只有決策者真正具有低碳理念,才能把低碳貫徹到各項政策中去。從傳統發展觀念中解放出來,重視資源的綜合利用,重視可持續發展;二是樹立企業的低碳理念。經濟增長實現的基本單位就是企業,要在低碳背景下實現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那么經濟增長的主體——企業必須具備低碳理念;三是樹立公眾的低碳理念。公眾作為社會的成員,要自覺地樹立環保、節約的意識,減少消費型污染,形成低碳的消費、生活模式。

作者:李艷春單位:濱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