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食品產業發展分析
時間:2022-05-22 11:16:31
導語:一帶一路食品產業發展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帶一路貫穿亞、歐、非三大洲,涉及到65個國家和地區。絕大多數是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總體而言絲路沿線國家的食品產業發展水平參差不齊,差距比較明顯。除了部分國家例如新加坡具有良好的食品工業基礎之外,其余大部分國家的食品工業發展水平較差,食品產業也相對不發達。目前,我國的食品工業在國民經濟中作為支柱產業的重要地位是十分明顯的,這與食品產業結構不斷優化息息相關。從國際角度來看,我國的食品工業占據世界上最大的食品工業地位;從國內角度來看,在國民經濟各行業中,食品工業仍然排名第一。供給側改革影響食品產業的發展成為必然。自2013年后,我國經濟增長由之前的政府投資和出口驅動向國內消費驅動過渡,目前,我國經濟增速雖然放緩,但是并不意味著經濟收縮,從中長期來看,從供給側改革的要素配置要求來看,食品消費的結構變化會帶動食品產業結構的發展變化。食品工業轉化增值能力高低、高附加值產品比例高低;供給側改革影響了食品產業集群的形成及生產布局主,從而決定了食品產業的品質結構是否合理。未來發展過程中,食品龍頭企業帶動程度及對相關企業的帶動能力必將加大;食品產業結構的優化程度主要表現于關鍵技術、裝備水平與自主創新能力。
二、“一帶一路”為我國食品產業“走出去”帶來的機遇
1、“一帶一路”是我國食品產業“走出去”發展的客觀需求“一帶一路”作為我國產業輸出的重大戰略機遇,同時也為食品產業的擴大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首先從宏觀角度出發,一帶一路沿線聚集著大約30.8億的居民占到世界人口總量的44%左右,與此同時GDP總規模達12.8萬億美元,占全球經濟總量的17%。一帶一路地區龐大的人口基數和經濟總量預示著該地區食品產業輸出巨大的市場空間和發展潛力。其次,從清真食品貿易角度看,在“一帶一路”的沿線,清真食品貿易份額占了98%,中東伊斯蘭國家清真食品市場達到了1500億美元,超過80%的清真食品都依賴進口??梢哉f,“一帶一路”沿線,無論是從宏觀人口基數上,還是微觀層面的清真食品貿易上都存在著客觀的穩定需求,利用好這一點將為我國食品產業在沿線國家的推廣提供前所未有的機遇。2、我國食品產業發展借力于“一帶一路”基礎設施的完善一個產業的發展壯大,背后必然需要雄厚的資金和基礎設施等硬件條件的支持。就食品產業而言,需要在研發、物流、倉儲等各個生產運輸環節擁有達標的硬件條件才能從多方面保證整個產業的健康協調發展?!耙粠б宦贰弊鳛閲业捻攲討鹇詷嬒?,由此帶來的經濟影響力和感召力不可小覷。據商務部統計,2017年前5個月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非金融類的直接投資達49.9億美元,比去年同期要增長大約6到7個百分點。在對外直接投資的行業中,對建筑業和信息技術服務、傳輸以及軟件的投資比例增幅較大達到了88%和45.8%,這意味著,強有力的政策和資金扶持,將有意識的向絲路沿線國家的基礎設施方面進行傾斜。3、“一帶一路”將有利于我國食品產業升級隨著經濟結構的轉型和社會發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迫在眉睫,中國的勞動力資源優勢已經下降,許多在中國投資建廠的世界品牌將加工工廠轉移到印度尼西亞、印度等國家和地區以需求更低的勞動力和土地資源?!耙粠б宦贰睙o疑為中國食品產業升級提供了一個在世界食品產業鏈升級過程中占據話語權的機會。首先,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只有少部分國家有較好的工業發展基礎,而類似中亞、西亞和南亞大部分國家的食品工業基礎薄弱。除此之外,絲路沿線國家還有豐富的農產品資源,中國可以以此為契機將自己的技術優勢和當地的資源優勢結合起來,力求取得卓有成效的發展。以中哈兩國的“哈麥貿易”為例,作為主要糧食作物的小麥,一直是中國和哈薩克斯坦之間的重要貿易標的,并且近幾年來小中哈之間的小麥貿易額增長迅速。4、“一帶一路”將為中國食品產業集群的全球價值鏈融入打造平臺伴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食品行業的分工加深,面對國際間企業的激烈競爭,尤其是食品產業的競爭容易集中在某一特定的生產環節,在中國食品產業長期以加工貿易的方式融入全球食品產業價值鏈的情況下,“一帶一路”有望通過整合絲路沿線國家的地緣優勢和資源加之自身的技術優勢為中國食品產業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提升一個臺階。同時,也借此改變長期以來食品產業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和其低附加值的特點,由提供基礎原料和簡單原料向提供加工技術和資源整合改變。
三、“一帶一路”背景下我國食品產業發展面臨的困局
1、清真食品認證標準的制定與統一問題嚴峻“一帶一路”沿線經過65個國家,涉及到包括東亞的蒙古,東盟十國,西亞18國,南亞8國中亞5國,獨聯體7國和中東歐16國。值得注意的是,在沿線國家中,穆斯林人口占據著世界穆斯林總人口的65%。同時,根據美國皮尤研究中心的最新數據,2010到2050年穆斯林人口也將從16億人增長到28億人,占全球人口比例從23.2%增至29.7%,增幅達73%,是全球人口增幅的2倍。眾多的人口分布以及逐步提升的收入水平,揭示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巨大的食品產業容納市場。但是,穆斯林人口在沿線國家的集中化和規?;?,以及其特有的宗教文化特性又表明,如果中國想要利用一帶一路沿線巨大的穆斯林市場作為國家食品產業發展的目標市場,制定一個統一的全方位的清真食品認證標準將顯得至關重要。這為我國在一帶一路下的食品產業發展特別是清真食品產業發展提出了嚴峻的挑戰。2、食品安全是“一帶一路”背景下食品產業健康發展的前提與國內食品安全制度建設不同,放眼絲路沿線各國,每個國家對食品安全都有不同的標準和制度,這意味著中國食品產業“走出去”需要更加完備的食品安全應對措施來削減由于各國監管標準不同產生的對接差。我國食品安全水平不斷提高的同時,還存在著嚴峻的安全風險,從2009年到2013年,我國出口到美、日、歐、韓四國的30類12457批問題食品統計顯示,我國連續5年在144個國家和地區中位列第一,可能的原因包括法律法規和技術標準的滯后性。以農藥殘留MRL標準為例,歐盟關于此項的規定達13萬項,而我國僅僅不足3700項,尚與歐盟有10余萬的差距。“病原微生物防控、農藥獸藥濫用、重金屬污染”作為威脅我國食品安全的四大主要問題。因此為了推進“一帶一路”背景下食品產業發展,食品安全問題作為中國需要改進的重點,從法律和技術上向我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一帶一路”綠色貿易的內在需求對食品產業發展提出更高標準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多為生態環境脆弱,植被覆蓋率低的發展中國家,作為發展的起步階段,多數國家面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帶來的各種問題。根據《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15年度報告》中有關于“一帶一路”生態環境狀況專題,可以總結出絲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生態環境主要存在以下三個問題:第一,雖然東南亞區、南亞區、中東歐及俄羅斯遠東地區生態條件良好,生態資源豐富,但是中亞-西亞經濟走廊地區等干旱區,水資源嚴重匱乏,荒漠生態環境脆弱;第二,環境問題對經濟的發展約束趨勢加劇;第三,因臨近大江大河河口和人類活動導致的環境污染,海域生態環境保護的壓力較大。
四、“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下我國食品產業發展的相關建議
1、利用沿線國家民族文化特性促進食品工業規模生產“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多為穆斯林人口,我國食品產業發展可以充分利用沿線國家穆斯林文化特性和共性進行食品的生產和研發。這種民族文化特性可以概括為“同質性”,利用好民族文化同質性有利于國際貿易的深入和發展。作為一個“穆斯林省”,寧夏出產的食品特別是清真食品和穆斯林商品在阿拉伯市場很快被各國所接受,寧夏和阿拉伯兩國之間的食品貿易及其它商品貿易也呈現出呈現增長勢頭。以上兩個案例均證明,利用好民族文化特性,抓住共性進行生產發展是可以取得成功的。除此之外,民族文化的同質性,又可以為食品產業的發展節約成本,降低風險。市場龐大受眾較多的前提下,食品產業可以抓住這一特點進行規模生產,降低邊際成本獲得更高的利潤和發展空間。2、把控好民族品牌形象,龍頭企業帶頭“走出去”創立自己的民族品牌是我國食品產業“走出去”發展重要的一環,在從供給、生產端入手,提升競爭力促進經濟發展的當下,中國要想將食品產業做大做強必然要發揮沿線民族文化特色,建立特有的民族文化品牌。作為現有食品產業民族品牌中的龍頭企業,更有責任和義務走出去,為一帶一路后續建設中其他民族品牌的引入開辟道路做出榜樣和示范。例如國內乳品巨頭伊利集團為了打造安全放心的國際領先乳品品牌,在食品安全風險分析和預警上打造“食品安全早期風險防控系統”、在食品供應鏈安全致力識別“風險關鍵點”。3、依靠法律和科技手段解決好食品安全問題依靠《食品安全法》,使食品安全科學監管及社會共治執行落地。2015年的新《食品安全法》被譽為史上最嚴食品安全法,對食品安全標準及食品安全出口都有細致嚴格的規定,但是這些法規的執行和落實,對我國地方食品藥品監管部門提出了挑戰。荷蘭的主要應對辦法主要有充分發揮政府食品安全機構力量和作用、在食品安全標準制定上具有前瞻性兩點,荷蘭早在2010年就制定了減少動物使用抗生素的標準,2012年比2009年使用量減少近50%,到2013年荷蘭主要養殖場中動物抗生素使用率基本為零。4、科技創新推動食品產業在絲路沿線國家的擴大發展一是利用高校食品相關專業和技術搭建平臺,進行食品產業技術上的革新和研發,提高高校食品方面科研成果的轉化率。二是從食品產業源頭入手,改進設備,降低食品產業在向絲路沿線國家推廣時,可能存在的食品原料利用率低以及物流方面關于食品質量的隱患問題。三是建設食品科技創新的國際合作共同體,拓展與相關國際組織的技術合作途徑,支持我國食品企業在國外設立聯合研發中心、產業技術發展基地和國際食品產業創業基地。四是進行經營模式上的轉型,食品產業的發展,可以通過鼓勵相關企業推進個性化和定制性服務,不拘泥于傳統經營模式達到推進向絲路國家的推廣,例如對沿線絲路國家的穆斯林人口進行消費市場細分,為特殊群體提供特定服務,從而提升口碑和消費者市場認同度。食品產業技術創新能力的聚集及提升,食品加工原料、技術上的突破,產業內部企業間的合作模式,使創新由點到面的開展,以推廣到絲路沿線國家,這一方面為我國食品企業全球價值鏈上發揮作用提供成長背景,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借力于“一帶一路”建議實現我國食品產業集群的全球價值鏈延伸。
作者:韓薇薇 黃心潔 劉萬慧 單位:天津科技大學
- 上一篇:“一帶一路”法律對策研究
- 下一篇:語文教學論文基本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