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擴散與區域經濟發展綜述
時間:2022-04-22 08:38:00
導語:知識擴散與區域經濟發展綜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內容摘要:知識擴散是影響區域經濟競爭力強弱的關鍵因子之一。本文闡述了知識擴散的概念、影響因素及其對區域產業升級和更新的影響,提出發展中國家和地區應該充分利用知識擴散規律、加快產業的知識升級和換代、提高區域產業競爭力。關鍵詞:知識擴散產業升級區域經濟
在知識經濟時代,嚴重依賴知識擴散的知識產業已經成為決定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知識的生產與應用具有投資大、風險高、市場競爭力強、附加價值高、投資回報率高的特點,而影響知識生產、應用的關鍵因素就是知識的空間擴散。知識擴散狀況已經成為影響知識生產和應用、產業的知識升級和換代、區域經濟競爭力強弱的關鍵因素。
知識擴散
知識擴散,是指知識通過市場及非市場渠道的傳播,使知識從發源地向外進行空間傳播、轉移,或被其他地域通過合法手段從知識生產者傳遞到使用者的過程。知識擴散是知識的時空傳播,是該項知識在其他經濟領域和更大的地域空間范圍的應用推廣。同時知識擴散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學習能降低成本,隨著經驗的增加,完成某項工作的時間會大大縮短。知識擴散促進知識生產,知識擴散的最終目的是促進社會對知識的利用。傳統的資源要素如能源、資本、土地和勞動力等具有稀缺性,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取代資本、土地和勞動力等傳統資源而成為占主導地位的資源要素。收益遞增規律成為網絡化經濟時代的首要經濟規律,即在提高資源效率方面投資越多,獲得的邊際收益越多。這種效應在傳媒、電腦業和軟件業等新興的高科技產業中普遍存在。知識的擴散是在不同層次上進行的,包含產業內的擴散和地域上的擴散兩個不同角度。產業內的擴散主要是針對知識生產的擴散而言,是指知識在同屬某一產業的企業之間的擴散。地域上的擴散則分為區內和區外兩個方面:區內擴散即知識對城市內部經濟的作用過程;相應的,區外擴散則是指城市知識系統對周邊地區(城市輻射地區)的影響。
知識擴散是在特定的社會環境和資源環境中進行的。因受環境影響,所以要充分考慮約束條件后才能確定最適合的擴散地區。
社會環境。各地區發展的歷史、自然、經濟、知識等條件以及勞動力資源、人們的文化、價值觀等差異很大,這種差異決定了某種知識是否有利于在本地區發展和當地采用這項知識的快慢程度。
資源環境??紤]資源環境時不僅要考慮到本地區自然資源,還應在盡可能提高經濟效益的前提下考慮全社會資源調配的可能性。資源環境對知識擴散的影響主要有五個方面:人員素質、能源、資金、交通、通信。
知識擴散溢出效應。知識的擴散、轉移必然伴隨著知識價值的溢出,知識的擴散、轉移的本質是知識價值的外溢。在世界經濟發展史上,后發國家之所以有“后發優勢”,關鍵就在于后發國家可以通過接受先進國家“外溢”的知識價值,利用先進國家“知識的外溢效應”來加快自身的發展。19世紀,人口統計學家提出了邏輯曲線,其模型為:
其中,N(t)——t時刻人口數,N0——t=0時人口數,R——凈相對增長率,K——增長的一個穩定的平衡值。
邏輯曲線發展遵循一條S形曲線,如圖1所示。邏輯曲線同樣適用于知識擴散的過程。曲線的最初階段增長緩慢,符合指數規律,曲線比較平滑,隨后增長越來越快,曲線比較陡峭,其后發展速度又趨于緩慢,曲線又呈平穩狀態。
知識及產業轉移
任何一個區域都可以通過創新和引進兩個途徑獲得新知識和新產業。對于經濟不發達地區或邊緣地區來說,知識引進更有現實意義。因為新知識引進可以避免漫長的探索、發現、研究過程。欠發達地區和邊緣地區應充分利用“反回頭效應”,發展新興產業,加速產業結構的轉換,擴大出口,盡快縮短與發達地區的差距。
產業的國際轉移或者說國際產業轉移,是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所謂國際產業轉移是指發生在國家之間的產業轉移,即某產業由某些國家或地區轉移到另一些國家或地區的現象。這種產業轉移往往是從勞動密集型產業的轉移開始,進而到資本、知識密集型產業的轉移;從相對發達國家轉移到欠發達國家,再轉移到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逐層推進。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國際產業轉移的深度、廣度、構成、模式等日益受到知識這個新的經濟增長源的影響,而知識通過對產業轉移的影響促進了世界經濟的增長和全球經濟一體化,這也是知識經濟具有的巨大溢出效應在這一領域的體現。
知識擴散在區域經濟中的作用
在世界邁向知識經濟時代的進程中,知識的國際間擴散越來越迅速,規模越來越大。美國、歐盟、日本等發達國家面臨推遲出現知識投入的邊際收益遞減、最大限度實現知識產品的市場范圍、延長壽命周期的問題,向知識低梯度國家擴散知識是解決這一問題最有效的方式。而后進的發展中國家在意識到決定國際競爭力的因素已經從低成本的價格優勢向知識含量轉化以后,在知識水平差距拉大的現實條件下,也自愿開放市場、換取知識,爭取趕上和超過先進國家。追趕是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必然過程和現象,知識經濟時代國際間知識的大規模迅速擴散為發展中國家加快經濟發展步伐,不斷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甚至趕上了發達國家提供的巨大歷史性機遇。通過認識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知識擴散規律,進行科學規劃,大幅度提升區域產業知識水平,培養知識生產能力,大力提高區域經濟競爭力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知識擴散使知識作為生產投入的作用越來越重要,知識投入可以替代物質投入或使物質投入更加有效,從而達到節省物質資源、提高經濟效率的目的。知識投入使傳統產業越來越知識化,并進一步高級化和軟化。
大力發展基礎研究。基礎研究是造成我國與先進發達國家之間差距的主要因素。應大力開發支持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的共性技術和關鍵技術。要使從事基礎研究的人員保持一定的流動性,使最優秀的人才有機會進行科技創新,并不斷地將知識成果輸送給社會。
提高對知識領域的自主創新能力。根據知識擴散模型,我國目前處于經濟趕超的初級階段,技術貿易以技術引進、轉移和模仿為主。許多科研院所和企業的思路主要還在技術引進上,在與國外企業的合作中只注意資產比例的控制力,對知識的控制力重視不夠。
對發展中國家來說,國家在知識擴散過程中應對有潛力的企業實行戰略性保護。羅默在知識溢出模型中提出,政府可以向生產知識的廠商提供補貼,或者在對知識生產提供補貼的同時對其他生產課稅,這種戰略性保護對發展中國家的企業頗為重要。
知識擴散及其外在性在當今的經濟增長中作用已勿庸置疑。我國的經濟增長除了要不斷地增加有效勞動和資本以外,還需積極地提高自身的知識積累。
總之,無論是一國內部創造的知識、還是來自于其它國家或地區的知識,從經濟學最簡單的成本—收益分析的原理出發,強調知識在社會中的有效擴散、并合理地利用知識的外在性,這樣可節約大量的經濟資源、最大限度地發揮現有知識功效的作用。對于一個國家或地區而言,其科學地對待和審慎地引進國外先進知識乃不失為一個明智的舉措;但僅僅將視野停留在觀望或單純的引進上,而不積極地開發、利用現有的知識,合理地推廣技術經驗、最大化地發揮知識擴散及其外在性的作用,不但會造成經濟資源的大量流失,同時也會導致知識引進的不完全局面。用知識擴散概念來看,沒有充分擴散的知識被引進,事實上這種做法就沒有徹底完成知識引進的所有過程,因而這種知識引進是不成功的。對于一個國家或地區內部而言,無論對于知識擴散源、還是對于知識吸收體,產業或廠商相互間的知識擴散的意義更是重大。因此,只要在知識產權許可的前提下,充分、合理地利用了各種知識擴散及其外在性,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一國的福利水平。
參考文獻:
1.趙黎明,冷曉月.城市創新系統[M].天津大學出版社,2001
2.董景榮.高新技術向傳統產業擴散的模型研究[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00(2)
3.王開明,萬君康.知識的轉移與擴散[J].外國經濟與管理,2000(10)
4.汪丁丁.知識沿時間和空間的互補性以及相關的經濟學[J].經濟研究,19976
5.唐京,馮明.知識類型與知識管理[J].外國經濟與管理,2000.22(2)
6.李平.技術擴散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J].南開經濟研究,2002
- 上一篇:計生委加強腐敗防范管制工作安排
- 下一篇:構造理想的化學教學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