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經濟與產業結構調整綜述

時間:2022-04-13 11:20:00

導語:低碳經濟與產業結構調整綜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低碳經濟與產業結構調整綜述

摘要:我國經濟發展所面臨的環境與資源的雙重約束,使得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已經成為經濟持續發展的關鍵。低碳經濟所倡導的低碳發展模式是我國未來經濟持續發展的最佳途徑。但是,在向低碳發展轉型中,存在著產業層次低、工業結構重型化等結構方面的障礙。培育技術創新能力、發展新興產業、以及建立碳交易機制與征收碳稅等措施是推動我國低碳經濟的發展,進而加速推進我國產業結構的升級和轉型的有力措施。

0引言

經過改革開放30余年的快速發展,中國經濟迅速騰飛,1979-2009年年均經濟增長率達9.8%,目前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最大出口國,且經濟地位正在進一步提升。

工業化和城市化仍處在快速發展中,并且還將持續20年以上的時間。(國合會政策研究報告2009中國發展低碳經濟途經研究)但是,中國經濟也面臨著一系列挑戰,突出表現在:可持續發展能力不強,資源環境壓力加大,面臨著應對氣候變化的新挑戰;產業結構不合理,自主創新能力不足;傳統的低成本比較優勢明顯削弱,亟待形成新的優勢。特別是金融危機后,出口驅動型的中國經濟承受了很大的壓力,面臨的國際經濟環境也充滿著不確定性和變化。面對經濟發展出現的新問題與新情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已經成為中國經濟持續發展的關鍵。49100億。

中國現有的發展模式是不具有可持續性的。2009年,中國的GDP占到世界GDP的8%左右,而石油、天然氣和煤炭等能源資源的消耗占世界能源總產量的18%。粗放的經濟增長模式使得能源消耗快速增長,導致了對石油、天然氣等能源資源的嚴重依賴,一些重要的能源已經難以滿足經濟發展需求,形成了經濟發展的資源瓶頸,能源約束日益凸顯,經濟發展的成本昂貴。特別是進入二十一世紀后,中國經濟越來越感受到了能源短缺的壓力,原油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消耗國,早已由凈出口國變為凈進口國,煤炭漲價,電力短缺嚴重的影響了經濟發展。同時,由于對石油、煤炭和天然氣等化石燃料為主的能源資源的大量消耗,使得能源生產和消費過程中產生的大量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和其它污染物對環境造成了危害,造成了嚴重的環境問題。持續快速發展的工業化和城市化,給中國的資源和環境帶來了巨大的壓力,中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面臨著環境與資源的雙重約束,中國經濟增長模式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

經濟發展方式轉型和經濟結構調整的實質就是經濟的發展要避免走西方國家的高消耗、高污染的工業化發展道路,要走一條低消耗、低排放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工業結構轉向更為高效的制造業和低碳產業結構,這將有利于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保持國際貿易領域的持久競爭力。低碳經濟作為一種新型的經濟發展模式,倡導低消耗、低排放,它符合經濟發展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要求,為我國產業結構的升級和轉型提供了一條新的更加有效的途徑。

1低碳經濟與科學發展

低碳經濟概念是在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下提出來的。全球氣候變暖使得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面臨嚴峻挑戰。2003年英國政府在發表的《能源白皮書》中率先提出“低碳經濟”概念,此后,這一概念逐漸被世界各國所接受,成為應對全球氣候變暖、資源瀕臨枯竭的新型的綠色的經濟發展形式。低碳經濟是一種倡導低能源消耗、低污染排放的經濟發展模式。其實質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潔能源開發、追求綠色經濟增長,其核心是能源技術和減排技術創新、產業結構和制度創新以及人類生存和發展觀念的根本性轉變,即低碳產業、低碳能源、低碳技術和低碳消費。歸根結底,低碳經濟是一種高效率、高能效、低排放和低污染的新型經濟發展形式,它將促使人類社會由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轉變,成為未來社會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質量改善的主流模式。

低碳經濟與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是統一的。科學發展觀要求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強調人類社會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倡導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經濟、社會、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發展低碳經濟能夠充分體現和實踐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是實現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培育以低碳排放為特征的新經濟增長點,建設以低碳排放為特征的工業體系,有利于改變傳統的高碳經濟發展模式,緩解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資源瓶頸和環境壓力,提升國家綜合競爭力,促進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建設。走低碳發展之路是在我國未來經濟發展的最佳途徑,它能夠造就一個既富有創造性又繁榮昌盛的社會。

2向低碳經濟發展轉變過程中產業結構存在的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高速增長。這種高速增長是依靠投資與出口來拉動的。近年來我國投資率已從2000年的35.3%增加到2009年的58.1%,明顯偏高。以高投資來拉動經濟的增長模式一方面導致工業產能過度擴張和過剩,從而過度依賴出口,使經濟的增長具有不可持續性;另一方面,以投資和出口為導向的經濟增長模式造成了產業結構失衡,資源的過度使用和環境壓力的增加。在向低碳發展轉型中,存在一些結構方面的障礙。

2.1產業層次低我國制造業雖然已形成規模優勢,按國際標準分類的22個大類中,我國制造業占世界比重有7個大類名列第一,15個大類名列第三。但由于我國制造業經濟創造力較低、制造業整體附加值不高,仍處于世界制造業產業鏈的中下游。在產業技術含量、附加值和競爭力等方面均與發達國家有較大落差。在國際貿易中,中國出口的商品相當一部分為高能耗、高度依賴于原料加工的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商品。并且,在新一輪國際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中國承接了相當部分勞動、資本密集型、高消耗、高污染的產業,中國在成為“世界制造業基地”的同時,也直接或間接地出口了大量能源資源,并付出了巨大的環境代價。

2.2工業結構向重化工業主導型結構轉變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工業內部結構向更高層次的演進,以機械電子工業、石油化學工業、汽車制造業、航空航天工業及建筑業為主體的重化工業的加快發展,提升了我國的產業結構高度,消費品加工主導型結構開始逐步向重化工業主導型結構轉變。2008年,輕、重工業比重分別為28.9%和71.1%。工業結構的重化工業傾向,尤其是水泥、鋼材、石化等高耗能的行業的迅速發展,使得我國工業碳排放增長迅速,給我國發展低碳經濟帶來了不小的壓力。

2.3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成為向低碳發展模式轉變的制約因素

目前全國85%的二氧化碳、90%的二氧化硫和73%的煙塵都是由燃煤排放的。我國能源消費結構中,煤炭的比重遠遠高于其他國家。2009年我國煤炭消費量27.4億噸,在一次能源消費中所占比例為68.7%,我國的能源結構基本以煤炭為主,而且這種以煤為核心的能源結構在現在以及以后相當長的時期內都很難改變。隨著中國經濟的繼續增長,能源需求和消費增加,中國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將在一個比較長的時期內保持持續增長的趨勢。目前我國成為全球第二大二氧化碳排放國??梢哉f,在發展低碳經濟的過程中,我國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能源結構問題。

3發展低碳經濟,促進產業結構升級的對策

大力發展低碳經濟是實現我國經濟科學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重大機遇,是我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調整經濟結構的重要內容和實現途徑。發展低碳經濟有利于突破目前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資源和環境約束,有利于順應世界技術變革的潮流,推動我國產業升級和企業技術創新,打造我國未來的國際核心競爭力。以低碳能源發展為代表的低碳產業,不僅可以為傳統產業的振興提供支撐,也是未來經濟發展的新的經濟增長點。

3.1建立自主創新體系,培育創新能力低碳經濟的核心是技術創新,通過技術進步達到節能與提高能效的目的,從而實現清潔生產。因此,建立自主創新體系,培育創新能力是發展低碳經濟的關鍵。以新型企業、科研機構與高等院校為基礎,依據產業發展的實際情況,培育與扶持具有自主知識產權、自主知識品牌和持續創新能力的企業、科研院所,攻克當前制約產業發展的核心技術與裝備,形成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結合的產業技術創新體系。加大在各個行業的主動研發能力,形成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通過高校和企業來培養我國需要的各類創新型人才,并建立起合理的對創新型人才的激勵機制。政府引導和培育創新型企業,開發新低碳技術和產品,使其產品的附加值提高并消耗較小的能源。通過自主研發,培育自主創新能力,推進我國的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3.2發展新興產業,推進產業結構轉型我國經濟發展正處在關鍵時期,要從根本上解決長期積累下來的結構問題,必須進行戰略性調整。一方面要按有進有退的原則,主動退出一些產業層次低、缺乏市場競爭力的產業,并按照發展低碳經濟,進行節能減排的要求,淘汰落后產能,抑制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進一步優化產業成長結構。另一方面,要著力發展新興戰略性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積極開拓新的經濟增長點。尤其要重點培育和發展以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為代表的新興產業,這些產業是知識技術密集、物質資源消耗少、成成長潛力大、綜合效益好的產業,其發展對經濟社會全局和長遠發展具有重大引領帶動作用,有利于提升產業層次、推動傳統產業升級,加快產業結構轉型。

3.3推進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和開發積極的開發風能、水能、太陽能、潮汐能、生物能源等可再生能源,利用這些能源進行發電、取暖等。這些能源的開發和利用對環境影響小,溫室氣體排放低,符合發展低碳經濟要求。另外也注重發展新能源汽車技術,通過新能源汽車發展縮短我國汽車行業與發達國家的差距也降低交通領域的碳排放??稍偕茉串a業屬于低碳經濟范疇也屬于新興產業,發展可再生能源有助于我國相關產業的升級轉型。

3.4合理稅制和碳排放交易機制碳稅和碳交易機制是實施節能減排的市場化手段。選擇合適的時機推出碳稅政策。對高耗能和高污染的企業征收碳稅,可以促使企業發展高新技術,提高生產效率,向低碳經濟方向進行升級轉型。同時,應當借鑒國排放交易經驗,盡早建設符合中國國情的碳交易市場的路徑和交易中心,來適時的推動碳排放交易機制形成和有效運行。碳交易機制有利于溫室氣體排放的總體控制,有利于節能減排新技術得創新與推廣,從而加速企業向節能環保的低碳經濟發展模式轉型。

4結論與展望

低碳經濟作為一種新的經濟發展模式,圍繞以節約能源、優化產業結構、加強生態保護和建設為重點,以科技進步為支撐,來努力控制和減緩溫室氣體排放,以不斷提高適應氣候變化能力,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促進經濟與人、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它完全符合科學發展觀提出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要求。我國在低碳經濟和低碳技術上和國外起步差不多,我們要充分抓住這次難得的歷史機遇,通過培育技術創新能力、發展新興產業、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以及建立碳交易機制與征收碳稅,等措施來推動我國低碳經濟的發展,進而加速推進我國產業結構的升級和轉型,實現整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進入綠色經濟、低碳經濟、循環經濟的發展軌道。

參考文獻:

[1]鮑健強,苗陽,陳鋒.低碳經濟:人類經濟發展方式的新變革[J].中國工業經濟,2008,241(4):154-160.

[2]莊貴陽.中國經濟低碳發展的途徑與潛力分析[J].國際技術經濟研究,2006,8(3):79-87.

[3]付允,馬永歡,劉怡君,牛文元.低碳經濟的發展模式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8,18(3):4-19.

[4]IPCC.ClimateChange2007:ThePhysicalScienceBasis[M].ContributionofWorkingGroupItotheFourthAssessmentReportoftheIntergovernmentalPanelonClimateChange,CambridgeUniversity,2007.

[5]Stern,N.TheEconomicsofClimateChange[M].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6.

[6]McKinseyGlobalInstitute.Thecarbonproductivitychallenge:curbingclimatechangeandsustainingeconomicgrowth[R].McKinseyClimateChangeSpecialInitiative,June2008.

[7]Ehrlich,P.R.andHoldren,J.P.HumanPopulationandtheGlobalEnvironment[J].AmericanScientist,May-June1974:282-292.

[8]王群偉,周德群,張柳婷.影響我國能源強度變動的因素探析[J].統計與決策,2008,260(8):72-74.

[9]王晶.關于我國開征二氧化碳稅的思考[J].稅務與經濟,2009,(5):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