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金融危機對區域經濟一體化影響論文

時間:2022-11-16 05:35:00

導語:全球金融危機對區域經濟一體化影響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全球金融危機對區域經濟一體化影響論文

【論文關鍵詞】金融危機;區域合作;金融信貸短缺;經濟衰退

【論文摘要】本文在對金融危機全球化的成因分析的基礎上,通過對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現狀的總結,分析經濟全球化的條件下,從金融資本和經濟實體的角度剖析全球金融危機區域經濟一體化影響。

由于世界貿易的不對稱發展,各國家出于政治、經濟等方面的考慮,紛紛成立區域經濟合作組織,如北美自由貿易區、歐洲聯盟、東盟資源貿易區等。區域經濟合作在國際經濟格局和對外經濟戰略中的地位明顯上升,成為國際經濟領域一個引人注目的現象。隨著以世界貿易、跨國投資快速發展和全球要素資源的加快流動為特著經濟全球化的的升級,全球金融危機不可避免的對區域經濟合作提出新的挑戰。

1金融危機的全球化

1.1經濟全球化的加劇與當前的國際貨幣體系是導金融危機全球化的根本原因

(1)美元仍是世界主要的交易、結算和儲備貨幣,三大貨幣(美元、歐元、日元)相互之間自由浮動且大幅波動;(2)世界貨幣(主要是美元)的發行沒有任何限制,在布雷頓森林體系時期建立的國際組織,能發揮的作用越來越有限。

由于目前對美元發行并沒有任何限制,美國往往從本國經濟的需要出發決定貨幣政策,引起國際流動性大幅波動,最終引發各種金融危機。在這種貨幣體系下,一是美國成為世界流動性的主要調節者,其貨幣政策的走勢影響國際流動性的松與緊。從歷史上看,在每次美國經歷了一個階段性低利率時期后,當轉入高利率時期時,往往會出現各種危機頻繁爆發的情形。

1.2貨幣錯配在國際收支不平衡長期化的趨勢下,放大了金融風險

大量經驗證據表明,過去十年間的大型危機中(1994~1995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機,1997~1998年的亞洲金融危機、1998年的俄羅斯金融危機,1999~2002年的土耳其金融危機,2000~2001年的阿根廷金融危機以及1998~2002年的巴西危機),都存在顯著的貨幣錯配情形。從包括官方與私人的外幣凈資產頭寸看,這種不平衡在不斷加劇而當前的國際貨幣體系,雖然已有所改善,但存在的基礎仍是布雷頓森林體系,并沒有提供解決貨幣錯配的有效機制。

1.3金融體制改革進程和金融監管的不對稱,是金融危機發生的內在原因

從80年代拉美危機以來,遭受危機的國家在發生危機前,都是采取盯住匯率制的,在危機中均被迫貶值并實行匯率的自由浮動,且除了1982~1983年發生的拉美債務危機中采取了廣泛、間接的外匯管制外,其他危機中各國在匯率自由浮動前,基本上都實現了資本項下的完全開放。在從資本管制下的管理浮動匯率制度轉向資本賬戶開放與自由浮動匯率制度的過程中,由于過早地開放資本賬戶,尤其是開放短期資本流動,很多小型開放經濟都陷入了金融危機。但在擁有成熟、穩定的國內金融市場的條件下,自由浮動匯率制度的運行都很順暢。

2區域合作的進程

2.1亞洲經濟合作區域特征明顯

2007年東亞區域經濟合作的一個新進展,是應對能源短缺和氣候變化的議題成了東亞系列峰會東盟峰會、峰會、中國東盟領導人峰會、中日韓領導人峰會等以及亞太經合組織峰會的主要議題。這表明,迎接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正在成為東亞和亞太地區區域經濟合作的凝聚力和推動力。東亞地區率先開展自由貿易合作的是東盟,2007年11月20日,東盟10國領導人簽署了《東盟憲章》,決定把原定在年建成的東盟共同體提前在巧年實現?!稏|亞憲章》試圖借鑒歐盟的經驗,使東盟的經濟一體化合作能夠步入機制化的軌道。

從東盟自由貿易區提出到現在已歷時10余年。總體來看,東盟合作保持了良好的發展勢頭并逐漸擴大了范圍和領域,在發展中國家的區域合作中是走在前列的,形成了關稅、服務貿易、投資、產業合作、其他便利措施和爭端解決等一系列的制度、體系,同時也積累了不少的經驗,但由于利益協調、發展水平、經濟結構、資金技術等方面原因以及金融危機帶來的負面影響,東盟經濟合作中也出現了不少困難,進程并非一帆風順,各國之間差距較大,目前還處于向自由貿易區演進的階段。

2.2美洲合縱與連橫的博弈

北美自由貿易區(主要指美國、加拿大和墨西哥)在許多領域進行廣泛的合作,包括商品貿易、勞務合作、知識產權保護、環境保護及涉及服務業的貿易自由和投資(包括金融)的自由化,是高水平、緊密型的自由貿易區,在自由化的時間表上采取“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區別對待”的靈活做法。貿易商品將在15年內分4個階段實現關稅項目和稅率減免,截至2008年完成,如今已合并或取消關稅稅目、稅種達3000多項,免稅商品總計4000類。

NAFTA突破了以水平分工為基礎的一體化模式,通過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區域間的垂直分工,在經濟發展水平差異很大,經濟結構不同、互補性強的貿易區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功。NAFTA的高效運行實現了預期的目的,尤其在促進美、加、墨3國的貿易發展、改善投資環境、提高國際競爭力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促進美加墨3國貿易增長,尤其墨西哥成為NAF2TA最大受益者,通過調整產業結構,優化資源配置,縮小墨與美加的經貿差距。

2.3歐洲區域經濟合作繼續深化

歐洲在戰后率先建立了歐洲經濟共同體,開創了區域經濟一體化合作的先河。經過5輪擴大,到2004年成員國從創始時的6個增加到25個,名稱也變為歐洲聯盟歐盟。保加利亞和羅馬尼亞于2007年1月1日加入。此外,歐盟承認的候選國還有克羅地亞和土耳其。

歐盟現在是世界上主要的經濟實體之一,它的經濟總量超過了美國,相當于世界的25%。從歐洲的跨國公司在世界500強中的份量看出,去年世界500強中的歐洲公司的銷售額已經超過了美國的公司,它在全球化中也發揮了越來越大的作用。從500強中歐洲跨國公司份量的變化來看,現在全球化的主導力量有著從美國向歐洲轉移的趨勢,因此現在看起來,歐盟對世界經濟的影響正逐漸趕超美國。

2.4非洲聯盟的發展

面對世界經濟、貿易的迅速發展和商品市場競爭的日趨激烈,以及非洲國家長期以來每年所吸引的海外直接投資總額的不足世界投資總額的2%和僅占世界貿易總量2%的嚴酷現實,一些非洲國家逐漸認識到:非洲各國并沒有從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中獲得好處,其結果是富國越來越富,窮國越來越窮。相比之下區域化經濟才是非洲經濟的最佳選擇。但多年來,一系列各式各樣的區域合作并未給非洲經濟發展帶來預想的積極成果,機構重疊、體系復雜、缺乏運作資金等妨礙了這些組織發揮作用,如何整合這一資源,成為非洲經濟一體化進程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JP2]作為非洲大陸新的地區性組織,非盟成立以來為消除地區貧困、促進非洲大陸經濟發展、維護地區和平作出了積極努力,致力于建設一個團結合作的非洲,力爭在重大國際事務中能夠用一個聲音說話。通過不懈的努力,非盟已經在地區和國際舞臺上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3全球金融危機對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挑戰

3.1金融資本

全球金融危機導致的世界性信貸的急劇下降,導致一些發展中國家面臨著資本短缺。由資本短缺造成的國內投資、需求的大幅下降,各國政府出臺政策進行本國貿易保護,導致區域經濟合作的范圍和深度降低。

區域金融監管的全球協作缺失的加劇。隨著金融全球化的發展,金融資本所涉及的領域越來越廣,參與者的地域范圍也越來越廣。因此,要實現對表外實體的有效監管,跨部門、跨地城的合作是必不可少的,由于各成員國金融監管機構發展程度上的差距和監管職能的差異,區域經濟金融市場的監管在當前是比較薄弱的。尤其在金融危機爆發時,區域金融體系沒有建立嚴格統一的管理機制和有效有力的監督機制,各國政府紛紛開展金融危機應對措施,很少顧及與成員國之間的協作,致使管理格局混亂、運行低效率。因此,需建立健全管理和監督機制,同時注意將管理機構與監督機構劃分開。

3.2經濟衰退

成員國處在各自經濟周期的不同階段,承受風險和沖擊的能力不同,因此,在金融危機的影響下,信貸資本和經濟實體有不同程度上的衰退,各國難以同步采取有效措施進行拯救活動。而其他成員國的拯救措施不是理論上的納什均衡點,導致處在經濟周期最脆弱的環節的國家的經濟惡化加劇。

投資的減少,減緩區域合作。對于許多國家來說,外國直接投資在國內生產總值(GDP)中的比例已經變得日益重要,更是就業的重要來源。由于國內資本的脆弱,外國投資也是技術和基礎設施發展的來源。隨著金融巨頭的崩潰和投資者的戰戰兢兢,世界信貸量正在迅速縮減,貸方傾向于放棄充滿風險的投資組合而把錢放到安全的投資中。雖然在各地區中沒有一個國家的外國直接投資在GDP中占據了很大的比例,但是由于金融危機造成的外國直接投資的減少將通過國際效應蔓延到整個經濟合作體。各成員國之間的進口或者出口收到不同程度上的沖擊,造成群體性的經濟萎縮。

參考文獻:

[1]涂裕春世界欠發達國家區域經濟合作的發展與中國的實踐江西社會科學200712.

[2]崔同宜歐盟、北美自由貿易區的發展對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啟示《經濟問題探索》2008年第7期.

[3]沈驥如2007區域經濟合作的回顧與展望當代世界20081.

[4]LauraD.AndreaTyson美國經濟衰退還是緩以及全球影響國際經濟評論2008.

[5]GailD.Fosler全球經濟預測和中期展望國際經濟評論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