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市場政治經濟風險及策略探索論文
時間:2022-10-10 04:06:00
導語:海外市場政治經濟風險及策略探索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我國經濟要與國際接軌,國內企業就必須登上世界經濟擂臺進行角逐。已有越來越多的企業進人海外市場,還有更多的企業將進人海外市場經營競爭。在這場角逐中機遇與挑戰并存,風險與利益共生。如何把握機遇、避免風險,是每一個海外經營公司都會遇到的重要問題。有道是“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找出經營中的風險來源,探討減少或避免風險的可能,就成為一個重要環節。這里主要分析海外經營中來自于政治方面和經濟方面的風險,并討論規避這兩方面風險的方法策略。
企業在從事國際營銷時,需有較強的政治敏感度,要了解政治環境帶來的風險和阻力,主要是東道國政府采用政治干預帶來的不利影響,還要分析目標市場有哪些貿易政策及與國際商務活動有關的經濟政策,從而正確地選擇沒有政治風險或政治風險較小的市場作為目標市場,或者預先采取一定的措施避開或減少政治風險的發生,使國際商務活動能順利進行。常見的政治風險有:
一、沒收和征用
沒收是指東道國政府無償接管外國企業;征用是指東道國政府以某種補償形式接管外商企業。這兩種形式都是剝奪外商企業的財產所有權。沒收和征用的原因主要是某種產業對東道國國防、國家主權、國家經濟發展關系重大,為了國家利益,這種產業不能再控制在外國人手中。東道國政府沒收和征用外商企業時是伴有強烈的民族情緒的。
二、國有化
國有化可看作是漸進的征用,它是通過控制和限制逐步削弱外國企業所有權的一個過程。沒收和征用中,企業所有權在較短時間內從外商手中轉移到東道國手中;通過國有化方式轉移外商企業所有權往往有一段較長的時間。國有化的手段主要有:1、通過股份的擴大把所有權逐步轉移到國家政府手中;2、提升大批東道主公民到較高較重要的管理位置上;3、逐步擴大產品國有化的比例,減少進口組裝。
從東道主來說,國有化要優于沒收和征用,其原因是:1、可以避免因征用而造成在國際上的窘境,有助于保持東道國較好的政治環境氣氛;2、與征用不同,國有化不會影響東道國在國際金融機構中的信貸資信等級;3、東國不需要自己去管理被征用的外商企業;4、東道國可以對企業有充分的控制,并可發現外商企業經營中的真實情況,從而采取措施督促他們改進。
三、外匯控制
是一國政府通過法令對外匯買賣實行限制來平衡國際收支和維持本國貨幣匯價的一種制度。在外匯管制下,出口商必須把他們出口所得到的外匯收人按官定匯率賣給外匯管制機關,進口商也必須在外匯管制機關按官方匯價申請購買外匯,外匯控制在兩個方面影響外商企業:一方面,外商企業在東道國所獲得的利潤和資本不能隨意出境,能匯出的部分往往被限制在一定的百分比內;另一方面,國際企業經營活動所需要的原材料、機器設備、零部件等物資的進口,由于受外匯控制,有時也會受到限制。本世紀七十年代以來由于金融危機不斷加深,特別是有些發展中國家貿易赤字嚴重、外匯短缺,更加強了外匯管制,結果雖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外匯赤字,但長期來看,則對吸引外資發展本國經濟造成了不利后果。
四、進口限制
東道國對原材料、機器設備和零部件實施進口限制,迫使外商更多地購買東道國的供應品,從而為本地工業創造市場,這種進口限制會影響外商企業的商務活動。因為,一般在實施進口限制的初期,東道國當地零部件質量差,這會影響到外商企業生產產品的質量。另外,如果東道國當地的原材料供應短缺,那么外商企業就可能得不到足夠數量的原材料,從而也會影響國際企業的經營活動。
五、市場控制
東道國政府有時也采用控制手段阻止外商企業在某些市場上的競爭。例如,一些國家不允許外商涉足批發、零售業,或規定某些商品不允許在東道國市場上銷售。
六、稅收控制
東道國政府運用稅收手段來控制外商企業的活動。減稅或免稅會增加對外商投資的吸引力,而增加稅收,則會影響外資的投人,限制外商企業的活動。比如,美國、瑞士和日本進口酒精飲料的消費稅都大于本國同類商品;又如,法國曾對引擎5馬力的汽車每年征收養路稅12.15美元,而對引擎16馬力的汽車每年則征收30美元的養路稅,當時法國生產的最大型汽車為12馬力,可見這種較高的養路稅實際是對進口汽車征收的。
七、勞工限制
許多國家政府對外商企業雇傭本國勞工都有法律規定,以維護勞工的權益。而勞工組織在維護勞工自身利益方面也起著重要作用。因此,外商企業在東道國開展商務活動時,也會面臨一個不可忽視的勞工問題,例如:外商企業解雇當地勞工受到處罰,等等。
分析國外市場的經濟環境要運用動態與靜態相結合的方法,既要分析已形成的現存經濟狀況,從而根據當前市場狀況制定近期策略,又要分析市場經濟環境的變動情況,以制定企業的長期戰略目標。構成國外市場經濟環境的因素很多,一般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分析:
一、經濟制度
世界各國的經濟制度大致可劃分為兩大類: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和資本主義經濟制度。但是如果從對經濟運行的調節、控制及資源分配的方法上來劃分,經濟制度又可劃分為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不同的經濟制度對國際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具有不同的影響。在不同的經濟制度下,由于市場所呈現的特點不同,企業進人市場所面臨的障礙、開展商務活動所受到的約束和限制都會不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看不見的手”操縱著市場,屏障較少,企業進人市場比較容易,開展商務活動的自由度較高。但是,企業面臨的競爭也是相當激烈的。而在計劃經濟條件下,東道國通過計劃調節控制著市場,企業要進人這種市場要越過許多屏障,投資領域、經營范圍有各種限制,企業的產品策略、定價策略、渠道策略等的制定都必須適應所在國家的計劃及政策規定,相應的竟爭就不是非常激烈。
二、經濟結構類型及其發展水平
經濟結構是從國民經濟布局以及資源、生產、消費結構狀況的角度進行考察的,同時,一定的經濟結構也表示了一定的經濟發展水平,從而構成了一種特定的經濟環境。綜觀世界各國的經濟結構及其經濟技術發展水平,大體可劃分為以下四種類型:1、自給自足經濟。這種經濟結構類型是一種封閉型的經濟,農業國是其典型形態。2、原料輸出型。屬這種經濟結構類型的國家擁有一種或數種數量富足的自然資源,國民經濟建立在出口原料的基礎上。3、新興工業化經濟。這些國家或地區一般有較好的工業基礎,國民經濟體系也比較完備。4、發達國家經濟。這些國家早就完成了工業化,國民經濟體系發達完善,科技水平高,經濟實力雄厚。以上四種不同的經濟結構類型,具有不同的經濟發展水平,代表著四種不同的經濟環境。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國家,市場成熟、完善,竟爭也激烈。在消費品方面,中高檔消費品、民族工藝品、優質食品、體育用品具有廣闊前途的市場。企業要進人這類國家的市場,制定產品策略要強調產品款式、性能和特色;品質競爭優于價格競爭;渠道策略中要選擇良好的中間商幫助把產品引人市場;促銷策略中要大量選用廣告和營業推廣。相反,在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國家,市場不完善,但有的潛力很大,而且競爭也不太激烈。商品要突出物美價廉,經久耐用,中低檔的家用電器、食品等有廣闊的市場。
三、經濟基礎設施
經濟基礎設施是指一個國家的能源、交通、通訊、金融等設施。一般來說,一個國家的經濟基礎設施數量越充分,質量越好,開展國際商務活動就會越順利。
企業在海外經營中對風險的抗拒主要有兩大策略。一個是創新,即創造性的經營思想、經營手段、經營方法。另一個是企業要有足夠的儲備資金作為抵御風險的后盾。比爾·蓋茨說過,風險來了怎么辦,那就是銀行里必須有足夠的錢。因此微軟每年都保證有60億美元的儲備金。這樣,即使主產品出現滯銷也有一個喘息轉向的機會,不致于馬上垮臺。另有一些常用的規避策略,分別是:
一、業務調整策略
(一)業務活動的選擇
業務活動調整是一種規避國家控制的簡單、有效的方法。外商企業在投資區位受到限制的情況下,可以把業務活動轉向那些易于被東道國接受的行業。例如,國際電話電報公司在秘魯的子公司被收買后,就轉向易被當地政府接受的旅館業,建造了一座“喜來登”酒店。
投資風險和資本回收率是外國公司選擇業務經營方向的主要標準。這些標準引導外國投資流向那些看起來極不易受到當地政府控制或政治風險侵蝕的行業。根據這些標準分析,公共事業部門受東道國征收和控制的風險程度最高,只有中間性生產行業的風險度較低。因為,它既從當地企業購買產品,又向當地企業出售產品,使供應商和買主充當了反對實行控制政策的緩沖器。
(二)經營地點的選擇
經營地點包括生產、經營企業的區位設置和無形資產的經營場所。外商企業在實施區位戰略時,一方面可以在不同國家和地區建立直接竟爭的單位,以積蓄對抗母國和東道國的力量;另一方面也可以按生產的不同階段,在幾個國家和地區設立一個真正的國際生產網絡,以增強公司的防御能力。這是因為,前者使分別處于不同國家的兩個企業在國際上直接競爭,在其中任何一個企業遭受東道國控制政策影響后,都會為另一公司的出口帶來有利條件,從而有效地限制了國家控制政策的實施。無形資產包括專利、技術、商標、營銷和管理技術等,它們是企業生產和發展的重要條件。外商企業通過對這些無形資產的經營可以增強對它們的控制,提高與東道國討價還價的能力。公務員之家
(三)營銷與市場的控制
利用外來投資的銷售渠道擴大本國產品出口是東道國引進外資的一項重要目標。如:外國投資企業能夠擁有自己的銷售渠道,或建立無懈可擊的市場陣地,則東道國對生產實施控制引起的費用增加,決不會超過營銷組織在其它地方所取得的收益。再者,跨國公司對主要銷售市場的控制,可以緩解和削弱東道國的限制。
二、直接對抗策略
這種策略是外商企業運用法律手段和經營管理中的經驗,直接對抗國家控制行為的策略,它通常包括法律防御策略、影響政府決策策略、“鵝蚌相爭”策略和拒絕參與策略等等。
(一)法律防御策略
法律防御策略是外商企業利用法律規定對國家控制行為提出質詢,以維護本公司在當地的利益。這種根據法律規定作出的起訴可以是在東道國,也可以在母國進行。
(二)影響政府決策策略
估量外商公司的抗衡力量,必須包括其通過直接行動和院外活動影響政府官方的可能性。在一個充滿政治的世界上,如果經營企業找不到某些依靠力量去施加影響,那將是不正常的。
(三)“鵝蚌相爭”策略
如果外國公司經營特征允許選擇為數眾多的所在地,那么它就可以憑借隨行就市的競爭機制,利用這一策略挑起不同國家間的競爭。這樣一來,那些競爭最弱的國家將會增加免稅期、擔保紅利匯出和提供其它優惠條件等,以便從別國爭來投資。
(四)拒絕參與策略
這是可供外國公司選擇的最簡單、最直接的抗衡手段,系指外商公司對那些因國家控制使投資環境惡化的國家中止投資,甚至撤走原有投資。
對外來投資的控制是國際經濟社會最為普遍的現象,它不僅發生在發展中國家,同時也發生在發達國家。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到外商企業并不是沒有對抗國家控制的保護措施,相反,在一定程度上,跨國公司的抗衡力量要遠遠大于主權國的控制力量。
- 上一篇:學校慶國慶工作匯報
- 下一篇:古典政治經濟學分析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