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經濟必要性與可行性分析
時間:2022-09-12 03:25:47
導語:低碳經濟必要性與可行性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在環境污染、資源浪費日趨嚴重的今天,發展低碳經濟勢在必行。除了應對能源資源、環境問題之外,發展低碳經濟也是我國培養新的競爭優勢,實現經濟跨越式發展的內在要求,是我國樹立負責任大國形象,加強國際合作的有效途徑。同時,我國發展低碳經濟良好的內、外部條件,為我國低碳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可能性,奠定了基礎。
關鍵詞:低碳經濟;必要性;可行性
一、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必要性
(一)發展低碳經濟是我國應對能源資源、環境問題的需要
一方面,發展低碳經濟有利于我國走出能源資源困境,保障能源安全。目前,中國正處于人均GDP由2000美元至4000美元的工業化中期的上升階段,經濟至少還可以持續增長20到30年。而經濟的增長,GDP的上升都是建立在高能耗的基礎之上的,意味著我國還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然而,我國的能源資源也是非常有限的,人均資源占有量更少,還面臨著能源無法自給和需要進口的問題。節能減排,發展低碳經濟可以緩解我國能源壓力,開發并應用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實現能源結構多樣化,能減少固有能源結構弱化帶來的風險,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另一方面,發展低碳經濟是我國解決環境氣候問題的必然選擇。近年來,溫室氣體急劇上升,自然災害不斷加劇,氣溫持續上升,降水量區域波動大,分布及其不均勻,極端天氣與氣候事件頻發,海平面上升,山地冰川迅速減縮等等。任由這些現象發展下去,將嚴重制約農業、漁業等的發展,從而不利于經濟社會的發展,也直接威脅到我們的生存和生活。因此走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為基礎的低碳經濟之路,就是我們通向生態保護,防止氣候進一步變暖的必由之路,是我國解決環境氣候問題的必然選擇。
(二)發展低碳經濟是我國培養新的競爭優勢,實現經濟跨越式發展的內在要求
其一,發展低碳經濟有利于培養我國新的競爭優勢,提升我國的核心競爭力。低碳經濟的發展,節能減排的順利進行,離不開技術支撐,相對于發達國家,我國可能在一些先進的核心技術,碳封存技術等關鍵新能源技術和節能減排技術上存在差距。但在其他一些領域,如太陽能、風能等的開發及商業運作方面居于世界領先地位。同時我國還有別的發達國家望洋興嘆的廉價勞動力市場,具有成本優勢,可以進行大規模的加工制造。借助于這些領域的發展,我國很可能會形成一種新的競爭優勢,進而改變我國“世界工廠”的形象,向高附加值產業的生產邁進,提升我國的核心競爭力。其二,發展低碳經濟有利于促進我國經濟的新一輪高增長,實現我國經濟的跨越式發展。發展低碳經濟勢必要改變過去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進行產業結構和經濟結構的優化升級,避免“鎖定效應”的影響,也必然會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及其產品的推廣應用將是其發展的方向所在。隨著我國大量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項目的開發,將會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拉動綠色就業,減輕我國就業壓力,緩解社會矛盾,促進產業結構的轉型和經濟發展模式的調整,實現我國經濟的跨越式發展。
(三)發展低碳經濟是我國樹立負責任大國形象,加強國際合作的有效途徑
一方面,我國的能源生產量和消費量在世界上是數一數二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也遠遠高于世界人均水平,從2010年開始,中國已經超過美國成為世界上排放二氧化碳最多的國家。雖然在《京都議定書》里面沒有規定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在2012年前的具體排放量義務,但基于“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中國應積極應對氣候變化,采取有效措施節能減排。中國政府在哥本哈根會議前夕,做出了到2020年單位GDP碳排放強度比2005年下降40%~45%的承諾,主動承擔起與我國發展水平相適應的減排責任。而要實現這一目標,就需要大力發展低碳經濟來應對氣候變化,擔當起“世界公民”責任,樹立負責任大國形象。另一方面,國際社會低碳經濟的迅速發展將產生規制世界發展格局的新規則。隨著低碳產業的發展,新的技術標準和貿易壁壘也將會出現,誰掌握了最新的低碳技術,誰就最有發言權,將主導整個低碳產業的發展并制訂相關游戲規則,而別的國家則會遭遇新的技術貿易壁壘。我國雖然在全球化、制度安排、產業結構、技術革命等方面享有后發優勢,卻不得不受發達國家主導的國際規則的限制。發展低碳經濟不僅可以與發達國家合作研發新技術,享受最新技術成果,還能參與新的游戲規則的討論和制訂,掌握國家低碳經濟發展的主動權,促進國家經濟的持續高速發展。總之,發展低碳經濟能為我國贏得環境氣候、經濟、政治等多重效益,有利于我國的長治久安和可持續發展,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
二、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可能性
(一)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外部條件
其一,發達國家為了實現《京都議定書》中的減排目標,施行“技術推動”和“市場拉動”的發展戰略,以此來促進低碳技術的進步,加強國際合作。這兩種發展方式有利于促進低碳技術的成熟和傳播,并能進一步降低清潔能源技術的成本,其結果會惠及到其他國家,當然包括中國在內,為我國總體技術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可能性。其二,為了達到履約成本最小化的目的,發達國家還會利用清潔發展機制(CDM)到中國實施減排項目。發達國家在減排增量上的成本要高出發展中國家5到20倍。因此,發達國家選擇到沒有減排責任或是減排責任相對較小的發展中國家進行資金援助或技術轉讓,來實施減排項目,以此獲得低成本的減排量,同時也幫助發展中國家完成減排任務,實現其可持續發展。作為一個經濟體比較活躍的發展中大國,中國具備實施CDM的潛力,像技術水平高、國家穩定性強、較易獲得投資項目等,所以很有可能獲得發達國家的技術與資金援助,為我國低碳經濟發展提供動力。其三,《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中,“共同但有區別責任”的原則的提出也為我國留出一定的排放空間,有利于我國經濟的發展。在人類的工業文明的發展過程中產生了氣候問題,同樣人類也應在發展的過程中解決氣候問題。對于我國也是這樣,需要在經濟的發展過程中為氣候問題的解決作出努力?!肮餐袇^別責任”的原則為我國經濟的發展和氣候問題的解決提供了這樣一個機會,它排除了發達國家對我國減排責任的非議,緩和了國際上對我國施加的減排壓力,為我國贏得了發展機會,也為我國低碳經濟發展提供了可能性。
(二)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內部條件
第一,我國有豐富的自然資源,特別是新能源的儲量很多。根據我國水利資源復查結果,全國水能資源技術可開發裝機容量為5.4億千瓦,年發電量2.47萬億千瓦時。同時,我國還有發展混合動力電車、太陽能熱水器等新能源產業所必不可少的稀有金屬,如鎵、稀土元素等,中國幾乎掌握著全球所有的供給量。我國的化石能源儲量也相對較多,通過技術和制度的創新,仍可以發揮新能源的作用。第二,我國碳減排的空間比較大。因為我國的產業和消費結構仍處于高耗能時期,加之節能降耗技術落后,在管理能源的過程中存在的漏洞比較多,所以我國的能耗強度大,能源利用效率比較低。據統計,我國的能源系統效率為33.4%,低于世界先進水平10個百分點,在紡織、石化、建材、鋼鐵、電力等8個行業,主要產品單位能耗平均比國際先進水平高40%,機動車油耗水平比歐洲高25%,比日本高20%,單位建筑面積采暖能耗相當于氣候條件相近的發達國家的2-3倍。這些都說明了我國的能源利用效率十分低下,但換個角度考慮,只要通過產業和消費結構調整,進行技術創新,改善管理等途徑,我國碳減排的空間還是比較大的。第三,我國碳減排的成本相對較低。除了相對廉價的勞動力成本和龐大的市場規模優勢外,我國還有老的傳統工業國家所不具備的后發優勢,即成立新企業使用新設備的成本要低于改造更新舊企業舊設備的成本,所以我國可以憑借較低的成本發展低碳經濟。低碳經濟的建設勢在必行,要動員社會各界力量,抓住有利時機,共同推動低碳經濟的發展,減緩氣候變化,實現經濟、社會的健康可持續發展,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助力。
作者:孫雪麗 單位:海南經貿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沈瑞鋼,李由.低碳經濟:經濟發展的新思路[J].學術界,2010(3):6.
[2]林汐.低碳經濟與可持續發展黨政干部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56.
[3]鄧越月,金仁淑.低碳經濟:我國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J].社會科學家,2010(5):103.
[4]齊珊娜,鞠美庭,王琦.從碳源、碳流和碳匯著手發展低碳經濟[J].環境保護,2010:42.
[5]楊振龍.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機遇與挑戰[J].商業經濟,2010(10):10.
- 上一篇:論大學生低碳生活養成教育
- 下一篇:低碳經濟對食品產業的挑戰與機遇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