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經濟時代農業經濟發展策略探討

時間:2022-07-04 08:17:44

導語:低碳經濟時代農業經濟發展策略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低碳經濟時代農業經濟發展策略探討

摘要:科技的發展、社會的進步都改變著人們的意識和生活,低碳經濟作為一種新形式也進入了人們的視線。長期以來,人們過度的重視經濟和科技的發展,但卻忽略了環境問題,付出了高額且沉重的代價,為此要在發展中調整方式。低碳經濟講究的是“能耗低”、“污染低”和“排放少”,因此對于我國這個農業大國來說,轉變農業經濟發展方式,走綠色、低碳發展之路非常重要。文章主要從我國農業入手,分析了發展中的存在的弊端,對低碳經濟時代轉變農業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性和錯略做了深入的探析,以期能夠為低碳經濟時代下農業經濟的發展起到一定的參考作用。

關鍵詞:農業經濟;低碳經濟;轉變;措施

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業的發展關系著我國經濟的增長和社會根基的穩固,影響著人民的生活的穩定。由于長期在經濟發展中沒有足夠重視對環境的保護,我國的生態環境愈發惡劣,霧霾等生態問題逐漸凸顯,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改變經濟增長的方式,以更加環保、健康的方式來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低碳經濟核心在于技術和政策的創新,提倡的是“能耗低”、“污染低”和“排放少”的經濟發展模式,是未來世界經濟的發展趨勢。我國要將此作為農業發展的方向,調整農業經濟體系,才能確保我國農業走向健康、穩定的發展之路。

一、傳統農業發展的弊端

(一)環境污染

由于我國大部分農民接受教育的水平相對較低,文化素質整體不高,因而在農業生產方面,很多人創新性不強,不愿意在農業生產中使用新技術、新科技,仍然沿用傳統的粗放式的生產方式,不僅導致生產效率不高,農產品農藥殘留量超標、重金屬含量超標,也導致環境污染、環境破壞比較嚴重。隨著工業的發展,一些企業開始在農村建立工廠,給當地土地帶來了很大的污染,一些農民由于認識不到污染的嚴重性和危害性,而繼續在污染的土地上進行農業生產,進一步加劇了糧食污染的程度。

(二)農業科技滯后

農村地區一般都偏僻落后,農民大多都依靠種地和外出打工生活,整體生活水平比較低,再加上農村教育發展程度不高,農民思想觀念落后,因此,很多農民的文化素質都比較低,對于新型農業科技認識不足,也不愿意改變傳統的耕作方式,因此,在很多農村地區,農業科技推廣與實施效果不是很理想,農業機械化程度比較低,農產品科技含量比較低,極大地降低了農業的生產效率和農產品的質量。

(三)農業產能偏低

長期以來,我國農業都是二、三產業發展的基礎,為工業和服務業提供人力、物力、財力的支撐,而且,國家為了促進國民經濟發展,也將支持的重點放在了經濟效益比較顯著的工業和服務業上,從而導致如今農業經濟之后、農村地區落后的局面。盡管近年來我國加大了對農業的投入力度,城市開始反哺農村,以促進農業、農村和農民的發展。但是,因為農村地區廣闊,發展也需要一定的時日,因而,如今農村很多基礎設施,雖已有了很大的改觀,然而問題卻仍然存在,尤其一些落后、欠發達的中西部農村地區,其基礎設施建設仍然比較滯后,土地生產能力不高。例如,農業必須的水利設施,很多農村地區仍然是沿用20世紀中期修建的那些,不僅灌溉能力不強,而且損壞嚴重,也影響了農業產能的提高。

二、在農業經濟發展中滲透低碳理念的重要性

低碳經濟相關概念是在21世紀初英國首次提出。不同的國家,對于低碳經濟的要求也不同。歐美發達國家發展低碳經濟的目標是減少碳排放絕對量,而發展中國家發展低碳經濟的目標是減少碳排放相對量。低碳經濟實現的是世界各國的長久的、可持續發展,每個國家都可以根據自身的情況,來進行低碳經濟發展,以有效杜絕環境污染和氣候改變,做到節能減排并促進經濟發展。低碳經濟具有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特征,是一種強調綠色、可持續的經濟形式。在農業經濟發展中,滲透低碳經濟理念,將有助于減少農業生產過程中,對于土地、環境和大氣的污染,提高農業生產的效率和農產品的科技含量。同時,還能提高農民保護土地、環境的意識,以及生產創新的意識,從而促使他們自覺地采用新技術、新生產方式來進行耕作,這樣,不僅農業生產效率得到提升,農產品的科技含量也會提高,最終,將會從整體上來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三、低碳經濟背景下農業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措施

(一)轉變傳統發展模式,實行可持續發展的農業生產模式

傳統的農業經濟發展模式,不僅效率低,而且污染大,不利于農業經濟的長期發展。可持續發展的農業生產模式,是以保護自然環境為前提的,在確保人與土地、與自然、與環境和諧共生的基礎上,實現農業高效、高質地發展??沙掷m發展模式能夠推動我國農業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促進新技術、新能源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從而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減少農產品污染。

(二)加強低碳經濟宣傳,提高低碳生產管理力度

目前,低碳環保理念在工業產業中,已經得到了大力的普及和宣揚,但是,在農業領域還沒有進行大力宣傳。農民對低碳經濟的認知和理解還不夠多,因此,在農村和農業生產中,要加大對低碳經濟的宣傳和推廣。在實行低碳生產的地區,要加強對低碳生產管理的力度,當地領導要從思想意識上重視,注意培養典范和標兵,讓更多農民認識到低碳生產的好處,這樣,將有助于低碳生產的進一步推廣和應用。

(三)提高對低碳農業的支持力度,促進低碳環保成本內在化

在推進農業生產低碳化的道路上,促進低碳環保成本內在化,是非常關鍵的一個環節,也是我國農業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必由之路。在此目標指導下,政府應在堅持市場調控的基礎上,加大對低碳農業發展的宏觀調控力度。根據農業生產實踐,采取有針對性的策略,來優化農業資源配置,規范農業生產行為,以達到低碳環保的目的。例如,低碳環保稅就是一種有效的資源配置手段,它將環境污染的成本,融入到農產品生產成本中,利用經濟手段,從一定程度上約束了環境破壞及資源浪費等行為,符合低碳經濟的發展理念,有利于實現農業發展與保護環境和資源協調統一。

(四)強化文化教育,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

人是生產的重要因素,在實行農業低碳發展的過程中,需要加強對農民的文化教育,培養出一批文化素質相對較高、頭腦比較靈活、肯鉆研的帶頭人,在此帶領下,因地制宜地發展低碳農業。專業技術人員往往缺少豐富的農業生產實踐經驗,因而,培養出一批帶頭人,將有助于加快農業低碳發展理念的宣傳和推廣,農民也會更容易理解和接受,這對于快速推進農業低碳生產發展進程,將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五)加強制度建設,建立健全相關法律法規

對于農業低碳發展的問題,我國尚沒有完善的法律法規,為了規范低碳農業發展,實現農業生產方式轉變,國家必須要加強對相關法律法規的建設,只有以制度和法律作為發展的依據與參考,農業生產才會真正走上低碳發展之路。在建立健全相關制度的時候,需要加強對農業實際的調查研究,使制度和法律的制定和完善,都切實符合農業發展的實際,符合低碳經濟的內在發展理念,這樣,才會從根本上實現農業生產的轉變和農業機構的優化升級,促進我國農業走上健康、良性發展之路。

(六)加強新技術指導和培訓,堅持走科學化發展之路

農業生產方式低碳化的目的,就是實現農業生產與環境保護協調統一,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因此,在實踐中,應當加強對農民的新技術指導和培訓,提高農民的技術素質,合理配置低碳農業發展的各項資源,以促進低碳農業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實現最大化。國家積極倡導走科學化發展之路,實現環境友好型農業發展。在知識經濟時代,信息科技日益成為重要的生產力,在農業生產中,積極引進先進的技術和生產方式,將能推進農業產業化進一步發展,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使農業、農村、農民都獲得充分的發展進步。

四、結語

低碳經濟已經成為現代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和選擇。農業作為我國的基礎,要改變傳統粗放型農業經濟發展方式,注重環境和生態的保護和平衡,大力開發和利用自然能源和太陽能等新能源,逐步的改善農村環境,做好產業結構及社會、發展、生態三方的協調發展,從而實現我國綠色、低碳、健康的現展之路。

作者:王陽 劉宇新 單位: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

參考文獻:

[1]周玉新.低碳經濟時代轉變農業經濟發展方式探析[J].農業經濟,2010(04).

[2]陳修宏.低碳經濟背景下如何轉變農業經濟發展方式[J].現代經濟信息,2014(07).

[3]王殿安,王鳳羽.低碳經濟背景下農業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思考[J].農業經濟,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