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經濟視角下產業結構調整路徑研究

時間:2022-09-09 08:57:28

導語:低碳經濟視角下產業結構調整路徑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低碳經濟視角下產業結構調整路徑研究

摘要:節能減排,發展低碳經濟已經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并成為各國政府迫切解決的重要問題,它不僅制約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還影響到人類的生存環境。本文首先簡單闡述低碳經濟和產業結構的內涵,而后分析重慶市近年來的產業結構和能源消耗情況,并得出重慶市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最后提出重慶市發展低碳經濟、調整產業結構的對策。

關鍵詞:低碳經濟;產業結構;重慶市

自有人類活動開始,全球溫室氣體排放變因此逐步上升,排放重點從最初的以生活碳排放為中心,轉向以生活和生產并重,再發展到以生產碳排放為中心的模式,且排放總量與全球經濟發展呈現較強的關聯關系。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的溫室氣體排放具有兩個規律:一是碳排放的倒U型曲線,這種倒U型曲線顯性的表現為碳排放與經濟增長的相互關系,既表現在碳強度上,又表現在碳排放總量上,且碳強度的峰值點要比碳排放總量的峰值點先出現。二是碳生產率的正U型曲線,表現為碳生產率隨著經濟水平的發展逐步呈現先下降后上升的正U型關系,且碳生產率的最低點恰好是碳強度的峰值點。

1低碳經濟和產業結構的內涵

低碳經濟已經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并成為各國政府迫切解決的重要問題,它不僅制約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還影響到人類的生存環境,因此,碳排放問題具有很強的理論研究價值和應用價值。對低碳經濟的定義,國內外學術界尚未形成統一意見。英國環境學專家魯賓斯德指出,低碳經濟是一種新興的經濟模式,在市場機制的基礎上,通過制定和創新制度框架、政策措施,促進節能技術、溫室氣體減排技術、新能源技術的開發和應用,推動整個社會經濟向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轉變[1]。低碳經濟是一種減少傳統高碳能源消耗,積極發展低耗能產業的一種具有可持續性的經濟發展模式,低碳經濟的基本內涵包括生產的低碳化、分配的低碳化、消費的低碳化。中國正處于經濟發展的高速時期,更是經濟轉型的關鍵時期,作為一個發展中的負責任大國,中國在世界減排中肩負著重要的任務,不僅有碳排放總量的約束,也有減排路徑和技術性約束。而重慶市作為一個傳統的老工業基地,第二產業的發展對經濟發展的貢獻度近年來始終占據重要作用,因此,本文對于低碳經濟問題更多的關注生產過程的低碳化,即在產業發展過程中,產業發展的路徑、產業結構等對碳排放的影響。產業結構也稱為國民經濟中的部門結構,即國民經濟各產業部門之間,以及各產業部門內部的結構。本文研究的產業結構是指重慶地區經濟發展過程中的重點產業,以及產業結構重心由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逐次轉移的過程,其主要目的是研究產業結構和產業發展路徑對碳排放的影響。

2重慶市產業結構與能源消耗分析

2.1重慶市產業結構分析

重慶市自直轄以來,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產業布局日趨合理、工業園區日趨發展,尤其是工業的發展速度十分迅速,但高耗能和高排放的產業較多的第二產業占比仍然較高,但第三產業的發展速度也十分迅速,且其占比到2008年已經超過第二產業占比。如圖1所示,重慶市自2005年起的近10年來,GDP總量不斷提升,從2005年的463.4億元增加到2014年的1061.03億元,且GDP的增速近三年都超過10%,在全國經濟發展中水平居前位,2014年,重慶市人均GDP達到了4.78萬元/人。重慶市三次產業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總產值增加十分迅速,結構也隨著二三產業總產值的增加而不斷調整,2005年第二產業總產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45.1%,而到了2014年這一占比增加至45.7%;2005年第三總產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41.5%,而到了2014年這一占比增加至46.78%,超過了第二產業的占比。2005-2014年這10年間,重慶市的高碳排放、高耗能特征明顯的第二產業比重先下降,后又有所回升,而低耗能、低碳排放特種的第三產業比重小幅波動后有所增加,但與發達地區第三產業所占比重相比,重慶的比重仍然較低。從產業結構的碳排放強度來看來看,工業和建筑業是碳排放大戶。尤其是其中的煤炭開采和洗選業、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化學工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等產業部門2010年碳排放量均超過100萬噸,屬于高碳產業;第三產業中的交通運輸、建筑、倉儲和郵政業及生活消費部門等的碳排量較高。

2.2重慶市能源消耗分析

隨著我國的產業布局調整和經濟發展的轉型速度加快,越來越多的資源密集型的產業,不斷從東部沿海向中西部轉移,隨之而來的大量高能耗產業,也因此集中在西南地區的重慶及其周邊。這些產業的布局不僅產生大量的溫室氣體排放,在特殊地形的影響下,也加劇了城市熱島效應。與發達國家和我國沿海發達城市相比,重慶市工業產品大多屬于裝備產品及處于需求前、中端的資源型產品,由于知識和技術的附加值相對較低,造成單位產出能源消耗強度大的局面。重慶市能源消耗總量近10年來有一定程度的增長,其中二產的能源消耗量較高,2013年第二產業的能源消耗總量占總消耗量的75%,2014年為79.72%。重慶市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碳排放總量及強度都有所提高,尤其是三次產業中的第二產業的快速發展,產生了高強度的碳排放,對環境造成了巨大的壓力。重慶市的碳排放規律可總結為為:一是碳排放總量呈逐年上升,碳排放強度有所下降。二是工業碳排放量占比大,但工業碳排放強度逐年遞減。重慶市的工業碳排放量與碳排放總量變化趨勢趨同,都呈現逐年上升的態勢。三是碳排放源主要來自原煤消費。從重慶市的能源消費結構看,長期以來,能源消費以煤炭為主,平均占比為70.2%。自1996年起,煤炭消費的比重有所降低,但仍保持在60%以上,2002年以來,煤炭在能源消費中的比重又呈增長的趨勢,在70%附近徘徊。同時,伴隨重慶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私家車數量增多,石油消耗量增加,對碳排放總量的影響較大,盡管重慶與北京和上海等發達城市相比,汽車保有量還有上升空間,且石油的消費比例相對較低,但仍然需要逐步調整出行方式,積極發展低碳生活方式。

3低碳經濟背景下重慶市產業結構調整的路徑分析

根據上述分析,本文提出了基于低碳經濟背景下的重慶市產業結構調整的路徑建議:(1)推進生態農業發展步伐,積極發展低碳農業。重慶市的農業發展注重特色,有良好基礎,尤其從五大功能區的角度看,渝東北生態涵養區和渝東南生態保護區的生態基礎良好,農業基礎也較高,可通過綜合開發利用農村可再生資源,實現資源的循環利用,提高農業資源的利用效率。同時,加快推進農業機械節能,增加農業固碳減排,通過農業的碳匯作用降低碳排放量。(2)注重功能區的差異化減排路徑。制定較為詳盡的分功能區和分領域、分行業,并細化到重點企業和重要區域的溫室氣體減排工作規劃。在五大功能區實施“統籌降低能源活動碳排放水平,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從各個層面推進低碳技術,整體提升市民低碳素養”的共同減排途徑,及在“都市核心區以建筑、交通及服務業為核心降碳,城市拓展區和發展新區以建筑及工業為核心降碳,大生態區以保護生態提高碳匯為核心降碳”差異化的碳減排路徑框架下,制定較為詳盡的分功能區和分領域、分行業,并細化到重點企業和重要區域的溫室氣體減排工作規劃。設定五大功能區不同的減排路線圖,確定重點減排技術與工作流程。(3)調整優化產業結構,改造提升傳統服務業,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重慶市的經濟發展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仍然要依靠第二產業,盡管二產中高耗能的產業較多,但是應著重加快改造和提升生產工藝,運用先進的減排技術減少生產過程中的排放,使用清潔能源,實現循環發展;同時,對于服務業的發展,從發達國家的發展經驗看,隨著經濟發達程度的提升,服務業的占比將會大幅度增加,在這個發展和服務業比重增加的過程中,我們要注重對傳統的高耗能服務業的改造升級,和對新興的、低碳的現代服務業的支持力度,著重發展產業關聯度大、帶動能力強的生產性服務業和服務城鄉的生活服務業。(4)充分發揮戰略性新興產業在重慶產業結構調整中的戰略性作用。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是重慶搶占經濟制高點的關鍵,重慶市確立了十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這些戰略性新興產業具有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新產品等特征,為技術密集、知識密集型產業,且具有節能環保、低能源消耗、成長潛力巨大等特點,具體包含集成電路、液晶面板、物聯網、機器人、石墨烯和納米新材料、新能源及智能汽車、頁巖氣、MDI一體化、生物醫藥、環保裝備等新興產業和一批重點項目。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可以有效緩解重慶市因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出現的碳排放量過高的問題,共同實現重慶市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低碳轉型。

作者:王路云 單位:重慶工商大學融智學院

參考文獻:

[1]牛文元.低碳經濟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突破口[J].中國科技獎勵,2009(3):19-20.

[2]陳詩一.新常態下的環境問題與中國經濟轉型發展[J].中共中央黨校學報,2016(4):94-99.

[3]吳顯亮,李洪亮,呂秀麗.低碳經濟視閾下黑龍江墾區產業結構調整路徑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3(34):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