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例研究在教師專業發展的價值

時間:2022-07-22 11:34:45

導語:課例研究在教師專業發展的價值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課例研究在教師專業發展的價值

教師專業發展的效果決定著教育質量的高低,而課例研究則是實現教師專業發展的有效途徑之一。課例研究是一種教師集體合作,通過對研究課的設計、實施與觀察、反思與改進來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活動,是一種世界范圍內廣泛采用的教師專業發展模型,是推進教師專業學習、教學研究和團隊合作提升的重要方式。隨著小學統編語文教材全面投入使用,語文教師的知識、技能與文化素養不斷受到挑戰,以課例研究為主要培訓方式的校本教研在教師專發展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課例研究在教師專業發展中的價值

教師的主要陣地是課堂,課例研究扎根于課堂并服務于課堂,以改進課堂教學為主要研究目的。在課例研究過程中,教師會從專業學習、教學科研、團隊合作三方面獲得提升。1.課例研究有助于教師專業學習能力的提升。課例研究的基礎是教師對專業理論知識和文化知識的學習與掌握。調研發現,當前小學語文教師對于本學科文化知識的掌握好于教學理論知識,他們通常關注教學設計的形式、教學過程的效果、教學內容的傳授,極少關注本節課的設計運用了什么理念、實現了什么意圖、得到了什么樣的延伸等,這些問題的根源在于缺少對專業教學理論知識和文化知識的學習與運用。課例研究的過程可以幫助教師自覺、主動、精準地學習專業知識,提升課堂教學的整體效果和教學質量。2.課例研究有助于教師教學研究能力的提升。課例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過對課堂教學的深入研究達到教學改進。教師專業的發展,主要包括兩方面的專業能力:教學能力和研究能力。常規教學中,教學能力較研究能力容易得到提升,而課例研究卻可以同時關注到兩方面能力的提升,在研究的狀態下教學,在教學的過程中研究。課例研究中,教學能力與研究能力之間不是割裂的,而是渾然一體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形成教學研究能力,既關注到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又關注到教師自身專業的發展,最終實現教師改進課堂教學和自我提升的目標。3.課例研究有助于教師團隊合作能力的提升。課例研究鼓勵教師組建研究團隊,通過團隊合作的方式改進教學,使教師在分析課堂教學的過程中相互交流啟發,從而進一步學會教學,共同解決課堂上成長有道的實際問題與困難。小學教師常常會覺得教學和研究像兩座大山一樣壓在自己的身上,單打獨斗地完成兩項任務,壓力實在是太大。而在課例研究的團隊中,教師之間的交流合作會更融洽,大家可以基于同一教學內容進行“接力賽”式的教學改進或完整環節的順序演繹,也可以針對不同教學內容進行探索性的試教。不管是哪種課例研究的形式,都有利于教師專業合作能力的提升。

二、課例研究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以統編教材五年級上冊第9課《獵人海力布》一課為例。這是一篇故事情節曲折生動、流傳已久、寓意深遠的民間故事,講述了海力布救了龍王的女兒,得到一塊能聽懂動物說話的寶石;后來為了救鄉親們,他把聽到的話告訴了鄉親們,自己卻變成了一塊石頭的故事。課例研究小組把優化課堂教學環節作為本次的研究專題,通過“施教—研討—改進”的課例研究方式,深入探討與分析在課例研究過程中教師所遇到的問題。1.傳統課堂教學范式束縛了教師認知。小學階段的教育沒有考試壓力和升學壓力,但各級主管部門仍會通過學生成績對其進行教育教學效果的監督與考核,因此大多數學校和教師仍是以知識目標為導向開展教學活動,以此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學生成績。在《獵人海力布》一課的“施教”過程中,教師在學生課前已經預習的情況下,仍按照教生字詞的方法教讀音和意義,突出了教學知識目標,卻沒有顧及學情,無形之中在識字環節上消耗了時間。在瀏覽課文環節,教師用一個個問題引領學生了解這篇課文說了一件什么事、課文有一個什么樣的層次、海力布都做了哪幾件事、整個故事說明了一個什么道理。接著,細讀課文剖析人物,同樣是以問題引領學生分析文章段落,剖析人物特點……看似給學生思考、討論和發言的機會,但實際課堂的主導權仍掌握在教師的手里。上述問題在課例研究的第一階段經常會出現,原因主要是由于傳統課堂教學范式造成了教師對教學認知的偏差,導致對學生能力發展目標的定位不準確,學生在課堂上沒有真正成為主體。眾所周知,小學語文教學不僅要傳授知識,還要傳遞人文關懷與價值觀。傳統的課堂教學范式束縛了教師對教學的新認知,導致教學環節的僵硬。教教材是按部就班地完成預設的教學環節,課堂教學效果準確、高效,但不利于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文學素養,也不利于學生間的合作交流;用教材則是以學生發展為本,課堂教學會更鮮活,但不易于控制課堂的容量與節奏。因此,教師在課例研究過程中應嘗試打破傳統課堂教學范式的束縛,從不同角度、用不同知識和方法改進課堂教學,優化教學環節。2.教學研究意識能力淡薄制約了教師思考。課例研究試圖讓教師通過交流合作的方式對課堂教學問題進行研究,從而加速教師的專業發展。在課例研究的第二階段“研討”過程中,教師對《獵人海力布》一課的教學評價出現了很大差異。課例研究的主要參與者針對教學設計、實施環節、效果等提出了教學改進建議,如:增強課堂導入環節的趣味性或懸念,快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設計核心問題,如“海力布為什么會變成石頭”,圍繞該問題展開整個教學活動;進一步優化故事復述環節,充分激發學生的想象、表達和表現的天性,組織角色扮演……而普通參研教師的發言則多是以正面肯定與評價為主,甚少提出獨到的教學見解和改進意見。出現“反差”的原因,一是絕大多數課例研究教師的教學研究意識淡薄,主要表現在不清楚為什么要參與研究、自己在研究團隊中的責任是什么、自己扮演的是什么角色、應該做什么事等。二是教師研究能力不強,無法實現全員參與研究。絕大多數教師不了解課例研究的研究范式,對問題的選擇和分析不夠深入。研究小組既已確定《獵人海力布》的教學環節優化為研究專題,那么教師應該從課堂導入、整體感知、課文研讀和綜合提升四個教學環節聚焦問題。如,為本課設計獨特的課堂導入,先讓學生說說對石頭的印象,然后直接拋出問題“人可以變成石頭,你們相信嗎”,利用認知沖突吸引學生學習新課。教師再根據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整體感知,確立一個諸如“為什么海力布會變成石頭”的主問題,然后基于主問題設計由一個個小問題組成的問題鏈,使教學環節環環相扣。課例研究過程就是增強教師研究意識、提高研究能力、促進專業發展的過程。3.教學研究團隊結構松散妨礙了教師合作。經過近二十年的新課程改革,我國教師的整體學科知識和教學水平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專業知識和研究能力相對較低,多數教師仍習慣于“獨行俠”式的教學與研究。在《獵人海力布》課例研究過程中,除研究意識和研究能力外,教師們更多的是缺少研究熱情和團隊合作,主要表現在研討過程中參與的人數少、討論的內容少、解決的問題少,整個研究團隊結構松散,不專業。研究團隊出現問題的原因,有以下幾方面。一是教學研究團隊初期僅是模仿了課例研究的形式,對研究本質仍缺乏正確的理解與掌握,導致研討過程效率不高,效果不強。二是教師們的關注點不同,所提出的教學改進建議存在差異,與施教者本身對課文的理解也形成了認知偏差,很難形成一個真研究。三是課例研究不是“一次施教+一次研討=課堂教學改進”。一個好的課例研究要進行多次的施教,多次的研討,才能不斷地、一點一點地改進各個環節,達到課堂教學改進的目的。在這個研究過程中,教研團隊內部要不斷進行磨合,以形成極強的凝聚力和研究共識,從而促進教師合作能力的發展。

三、反思與啟示

課例研究小組對《獵人海力布》經過了兩次研討和三次施教,最終完成了基本的課堂教學環節優化的研究專題任務,構建了新授閱讀課以“課堂導入—整體感知—細致理解—綜合提高”為四個基本環節的課堂教學優化?!罢n堂導入”環節實施知識聯系和懸疑激趣的策略;“整體感知”環節實施學生自主閱讀、教師范讀、分角色朗讀、劃分段落和歸納段意的策略;“細致理解”環節實施詞語欣賞、語意揣摩和替換比較(如把課文中的“狂風怒號”“崩塌”“涌”用其他近義詞替換,比較與原文的差異)的策略;“綜合提升”環節實施故事復述、想象續寫、角色扮演和交流心得的策略。我們從這一課例研究過程中能夠獲得以下啟示:一是明確課例研究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改進課堂教學,聚焦“原汁原味”的課堂;二是關注課堂教學的瓶頸問題,在眾多問題中找到關鍵的真問題,圍繞真問題開展課例研究活動,尋找問題癥結,攻克教學瓶頸,總結有效策略;三是形成教學與研究的合力,在日常教學中時刻保持“在研究的狀態下教學,在教學的過程中研究”,為進一步完成科學研究奠定研究基礎;四是打造穩定的教學研究團隊,研究團隊先以校內教師為主,逐步聘請校外科研人員加入,提升團隊的科研專業引領,使課例研究過程及其成果更具專業性、理論性及科學性。課例研究這種教師專業發展模型,既有利于新教師的快速成長,也有利于更多教師成為成熟的“研究型”教師。

參考文獻

[1]祝成林,張寶臣.教師專業發展:基于課例研究的視角[J].教育導刊,2010(1).

[2]胡慶芳.優化課堂教學環節的實踐策略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1(9).

[3]李玲.課例研究中教師合作的阻礙與改進措施[J].教師教育論壇,2015(1).

作者:馬凱 單位:長春師范大學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