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教師培養品質的制度優化探究

時間:2022-11-01 10:35:03

導語:卓越教師培養品質的制度優化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卓越教師培養品質的制度優化探究

摘要:現代社會對中小學教師培養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師教育品質保證成為一個世界性問題。我國教師教育評估制度面臨挑戰,師范院校質量建設重任在肩,需要參照國際標準以提升教育品質?;?a href="http://www.trq119.com/lunwen/jslw/jszylw/202011/730489.html" target="_blank">卓越教師培養的教師教育品質保證是一個系統工程,其基本框架是:教育理念是先導,政策法規是基礎,質量標準是準繩,課程與教學改革是關鍵,評估體系是保證。卓越教師培養的制度優化可從五方面入手:建立完善的教師專業標準體系;建設教師教育共同體;完善師范院校的內部質量保證機制;優化生源、實行多元協作的培養模式;構建開放多樣的培養課程,培養高品質的卓越教師。

關鍵詞:卓越教師培養;品質保證;教育制度優化;評估體系

深化教師教育制度改革是新時代中國改革與發展的重大命題。2014年8月,教育部出臺了《關于實施卓越教師培養計劃的意見》(教師〔2014〕5號);2018年2月11日,教育部等五部委聯合印發《教師教育振興行動計劃(2018-2022年)》;2018年9月17日,教育部《關于實施卓越教師培養計劃2.0的意見》(教師〔2018〕13號)。這些措施增強了教育發展活力和創新活力。2019年是教育部確定的“中小學教師‘減負年’”,國家出臺了《關于減輕中小學教師負擔進一步營造教育教學良好環境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20條中小學教師減負措施。但《意見》的落實可能會遭遇一些問題,因為教師負擔很大一部分源自于上級布置的任務,減負要治標更要治本,因此,我國要建立現代學校制度,實行教師專業評價。[1]對于實現“卓越教師”培養目標而言,教育制度與人才資源猶如“車之兩輪、鳥之兩翼”,缺一不可。制度是根本,人才是關鍵。完善教師教育制度、實施卓越人才戰略,是加快教師隊伍建設的兩個彼此關聯的重要方面。

一、教師教育品質保證的內涵

教師教育品質保證是教師人才培養的重要支撐。只有高品質的教師教育,才能提高教師的專業素質和綜合素養,才能保證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從而為科教興國戰略提供重要的人才保障。1.教育質量與教育品質。教育質量是教育改革的核心主題,近年來國內學者有強調教育品質的傾向。教育質量通常被理解為“學生的學業成就水平和學生在學校中所獲知識、技能及態度為其離開學校以后的生活作準備的適切性”。[2]近期,康寧、楊東平等學者倡導“教育關懷”,主張教育教學要“以人為本”,提升“教育品質”。教師對于提高教育品質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創造高品質教師教育是時代交付的使命,師范院校要抓住國家開展教師隊伍建設的機遇,促進教師教育“硬實力”和“軟實力”的全面提升。為發展更加公平更高質量的教育,教育供給側改革勢在必行,需要建強做優教師教育,為基礎教育提供強有力的師資保障和人才支撐。轉型升級之后的教師教育基本上歸屬于高等師范教育的范疇。教師教育質量觀的演變、教師教育質量的內涵、評估和保障是教師教育質量研究的四大領域。教師教育質量是多維度的概念,教師教育質量的內涵、屬性和評價均不同于中小學教育。高師院校質量文化體系的構建是“教育”品質提升的一個重要方面?!吨袊叩葞煼对盒煼渡囵B狀況調查與政策分析報告》(2014)指出:教師教育的變革,需從課程內容和教學上加強師范生的專業素養培養,關注師范生與教育教學相關的專業特質。[3]智慧型卓越教師的培育是時代賦予師范院校的新使命,教育部《關于實施卓越教師培養計劃的意見》等文件,都在強調優化教師教育師資隊伍,健全教師教育質量評估制度,構建卓越的質量保障體系。實現教師教育質量的提升,必須改善教師資源供給,促進教育公平發展;創新教師教育模式,培養未來卓越教師。2.教師教育品質保證的核心范疇。構建卓越的教育品質保證體系是我國現階段教師教育的發展目標。為此需要認真回答教師教育品質保證的四個基本問題,即向誰保證、保證什么、誰來保證、如何保證。為了系統深入地闡明教師教育品質保證的基本內涵,現從四個方面展開分析。①向誰保證?!吨泄仓醒雵鴦赵宏P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提出的改革目標是: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目的是要培養和造就黨和人民滿意的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隊伍。從中可以看出,是向黨和人民保證,讓黨和人民滿意。②保證什么。2018年國家的幾個教師教育文件都強調,要采取一系列政策舉措,經過5年左右的努力,實現教師培養培訓體系基本健全、教師職業發展通道比較暢通、事權人權財權相統一的管理體制普遍建立,教師待遇提升保障機制更加完善,教師職業吸引力明顯增強。這說明,保證的是教師隊伍的規模、結構、素質能力能夠基本滿足各級各類教育發展需要。③誰來保證。從教師教育保障主體的不同來看,有內部和外部的質量保證體系,內部的保障主體是師范院校,外部的保障主體是各級政府。此外,還有作為第三方力量的社會機構。④如何保證。三種途徑:一是強化組織保障,把教師工作擺上重要議事日程,細化分工,確定路線圖、任務書、時間表和責任人;二是強化經費保障,各級政府要將教師隊伍建設作為教育投入重點予以優先保障,完善支出保障機制,確保教師隊伍建設的決策落實到位;三是強化督查督導,各級政府要將教師隊伍建設列入督查督導工作的重點內容。教師教育的品質保證是一個復合領域,涉及以下主題:教師教育的層次與類型,高師院校的人才培養方式,教師教育課程標準,教師專業發展的途徑,教師教育質量評價,等等。我國《教師教育課程標準(試行)》的頒布和實施,標志著新一輪教師教育課程改革的啟動;卓越教師培養的政策蘊含著教師教育課程改革的價值訴求。教師教育課程改革的目標在于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培育高素質的教師,最終實現學生學習品質的提升。教師教育機構應著眼于教師自我角色的形塑、專業知識和技能的獲得以及實踐智慧的養成,著手于教師教育課程結構、內涵以及實施方式的改革,努力實現教師的專業發展與兒童學習品質的提升。[4]

二、教師教育的品性與影響因素探究

相較于基礎教育和其他類型的高等教育,教師教育具有獨特的品性,作為質量標準的一部分,它受到來自國家和社會各個層面各類因素的影響。1.教師教育之“品性”探微國內有學者對教師教育的“品性”進行了探究。中國教育學會會長鐘秉林提出“教師教育是兼具學術性、專業性和公共性三種基本屬性于一身的教育”,其實,教師教育還具有實踐性、地域性和人文性。我國教師教育的改革,必須基于其多種屬性,多措并舉,構建教師教育質量保障體系,自覺地保障教育質量?,F代教師教育的標準可分為三個維度:知識、技能、品性。新標準用“品性”取代了原有的“態度”并成為新的一維?!捌沸浴睒藴实奶岢觯朔藗鹘y教師教育表面上重視教師道德教育而忽視實際工作表現的缺點,“品性”強調把師德教育的理論標準與實踐行為結合起來。學校對教師品性的評價不僅看教師的德育理論學習,更主要的是借助觀察和記錄,對教師的日常行為進行評鑒。當前,我國教師教育正處于數量擴充之際,更應重視教育品質的提升。教師教育品質主要包括學術品質、行政品質與服務品質。歐美發達國家設立品質保證專責單位或評鑒團體對高校進行品質監督,以確保教育品質,這對我國教師教育改革具有借鑒意義。2.教師教育的影響因素探究中小學教師的培養制度、教師教育質量保障制度、教師教育社會支持體系以及在其發展過程中的各種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對教師教育及其質量施加影響。我國教師教育共同體建設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值得重視的問題:一是表層化傾向,二是行政化傾向,三是形式化傾向。工作浮于表面,缺乏實際效益。面對我國高師院校教師教育出現使命感不強、實效性不彰等問題,業界進行了深刻的反思。影響教師教育的因素有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各種因素交錯在一起。社會第三方力量薄弱一直是我國教育治理體系的短板,由此造成我國教育監督和評估的缺失,但這在短期內無法改變。社會力量和中小學都是教師教育的利益相關者,它們在卓越教師職前培養的事務中不可缺位。社會第三方的力量極為重要,這些力量主要出自那些自發結社的、非營利的民間組織和機構。由于社會力量是分散的,也是難以組織的,因此,我國教師教育工作的關鍵是充分發揮中小學的多重作用。中小學無疑是教師教育第三方社會力量中的最佳擔當者。中小學不僅是卓越教師的需求方,而且是參加卓越教師培養培訓的重要力量。同時,中小學與市場(學生及其父母)、政府、大學等聯系緊密?;谶@樣的多重作用,中小學可以在卓越教師的職前培養和崗前培訓中發揮應有的作用。與大學和政府相比,中小學最清楚市場(學生及其父母)需要什么樣的教師(包括教師的數量和素質),既可以直接將他們的需求反饋給政府以及師范院校,也可以直接參與并影響師范院校的教師培養培訓過程。此外,高師院校與中小學合作,對卓越班師范生畢業進入中小學工作之后展開跟蹤調查工作,中小學將跟蹤調查的結果回饋給政府與高校,診斷與調適卓越教師職前培養的各環節,等等,都是提升教師教育質量的重要手段。

三、基于卓越教師培養的教師教育品質保證制度建設

教師教育的品質保證制度建設主要涉及四個方面,即教師教育標準和認定制度、教師教育的機構質量保證制度、教師教育專業化制度和教師教育實踐教學制度。1.完善教師教育標準體系。教育部了《關于實施卓越教師培養計劃的意見》之后,“卓越教師”培養計劃在各級師范院校得以落實。國家政策中的卓越教師主要是指基礎教育的優秀教師,卓越教師應具備的品質有:熱愛教育事業,有理想信念;富有童心,善于溝通;擅長教學,善于反思;終身學習,追求卓越。教師教育標準體系的建立和完善,是教師教育發展的方向。育人標準是學校教育質量的基礎和前提,我國教師教育需參照國際標準提升教育品質,基于中國國情建立教師教育品質保證體系中各個環節的標準。從招生環節看,優秀生源是教師培養質量保證的重要前提;從培養環節來看,教師教育課程標準、教師教學能力標準、師范生實習的實踐標準都可以起到品質保證的作用,同時還可以通過教師教育機構認證標準和教師教育質量評估標準來保證教育條件與結果的質量;從入職環節來看,通過教師資格考試、教師資格執照證書來保證教師入職質量;從教師持續專業發展角度來看,把教師職稱標準、榮譽標準、教師績效工資標準、教師資格標準更新等融為一體,保證教師專業發展的質量,從而使教師教育的每個環節都有品質保證,最終得以建立教師教育標準和教育質量保障體系。美國教師教育領先于世界,其有兩大特點:開放性和多樣性。在體現開放性的同時,美國在長期的發展中形成了一套相互協調、有機配合的質量保證體系,其中教師教育質量認證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5]教師專業標準既是教師執業的量尺,又是教師專業發展的指南。美國全國教師教育認證委員會(NCATE)是美國歷史最悠久的教育認證機構,其的《小學教師專業標準》被業界認定為美國最全面細致的小學教師專業標準要求。美國“教師教育認證委員會”(TEAC)是成立于1997年的新型教師教育專業認證機構,代表著教師教育專業認證的發展方向。教師準入制度是保證教師教育質量的重要標準。美國教師準入制度歷經200多年的發展,結構體系現已較為完備,形成了管理機構多元化、準入標準專業化、準入評價綜合化、準入保障一體化的特點。[6]2.建設教師教育共同體。教師教育共同體是由大學與中小學共建的工作和學習體系,是旨在通過合作對話和分享性活動來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聯合型團體。教師教育共同體是建立在合作基礎上的、由雙方教師(包括師范生和在職教師)參與的有機組合的團隊,有共同的愿景、互相理解和分享的思維方式、共同的教學研活動,并擁有共同專業發展的集體記憶與特有的話語體系。[7]教師教育共同體是我國教育改革深入發展的產物。這類共同體重視實踐,提供優質師資,促進教師流動,實現教學和科研合作,建立大學與中小學伙伴關系,聚焦教育教學活動,開展深入的問題研究,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推動中小學教育質量提升和教育公平的落實。大學與中小學共建的教師教育共同體有不同的類型:有大學和中小學及相關部門共同建立的教師教育共同體,有大學教育院系或教育研究機構與中小學協作而成的教師教育共同體,有中小學主動邀請大學教師參與的教師教育共同體,等等。這些共同體應該根據各自特長,充分發揮團體的作用?!癠-G-S”教師教育合作共同體是教師教育的新模式,也是當前國家政策大力倡導的。大學、地方政府、中小學三方協同培養教師,但三者在利益訴求、制度文化、思維方式、行為方式等方面的不一致會產生教育的實踐困境。對話理論與“U-G-S”合作共同體建構與發展所需的價值取向、隱性內聚力、協商對話、集體智慧等旨趣相契合,也為大學、地方政府、中小學各類機構及其內部人員更好地構筑信賴與合作關系提供了合法化路徑。[8]在教師教育共同體建設過程中,讓中小學真正重視教師教育,真正參與和融合到卓越教師培養中來,需要政府、高校等各方的共同努力。政府通過政策與資金扶持,給予中小學發揮的空間與平臺;高校重視橫向的聯系與溝通,挖掘中小學在卓越教師培養的多重作用,讓中小學將其自身的作用充分發揮出來,從而實現卓越教師職前培養的資源最佳配置和效果最大化。社會第三方力量是教師教育質量保障的關鍵,是師范院校和政府的中介和平衡力量。在我國當前的時代背景與社會環境下,重要的不是消極地等待社會第三方評價機構與力量的滋生,而是給其充分的時間,創造條件讓其健康滋長,找到能有效發揮第三只眼的監督與調適作用的“源泉”,這在高校啟動卓越教師培養工作的教師教育格局中顯得格外重要。3.完善師范院校的內部質量保證機制。近年來,追求教師培養質量和相應的質量保證已成為世界各國教師教育改革的核心議題。為吸引優秀人才從事教育事業,自2007年以來,我國開始實行免費(公費)師范生教育,為中小學尤其是鄉村學校補充了大批教師。如何完善師范院校的內部質量保證機制,進一步提高公費師范生的培養質量,成為亟待探索的新課題。新加坡是提供師范生公費教育的少數國家之一,新加坡的公費師范生教育富有特色,政府和高校相互協作,自覺樹立質量意識,在設定發展性的師范生質量標準和培養目標、構筑具有高吸引力與高門檻的生源質量保障機制、完善師范生培養課程以提升課堂教學效能、建立完備的師范生教育實習質量保障機制、社會第三方機構對培養項目進行持續動態評估監控等層面構建了公費師范生培養的質量保障鏈條。[9]師范院校培養卓越教師的路徑需要在教育教學實踐中不斷摸索、開拓創新。公費師范生是鄉村教師隊伍的“預備軍”和“人才庫”,對我國教育事業尤其是鄉村教育發展起著保障性作用。公費師范生學習積極性既反映其在校學習狀態,又影響著學習效率和學習效果。強大而持久的學習動力是公費師范生成長為卓越教師的必要條件,這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準教師”的培養質量。激發和強化公費師范生學習動力的策略有:改進政策條款、加大政策宣傳、完善激勵機制、加強能力培養、強化資源保障等。[10]4.構建基于卓越教師培養的教師教育模式。卓越教師的培養,有賴于教師教育的教師專業化,有賴于教師教育制度創新,有賴于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我國卓越教師培養應創新教師培養模式,構建開放多樣的教師教育課程,實行多元合作的培養方式。作為中小學教師職前和職后教育的主要承擔者,地方高師院校是我國教師教育改革中的生力軍。優秀生源是提高師范生培養質量的基礎,“卓越教師”培養計劃實施的關鍵是“三位一體”協同培養模式的改革與創新。地方高師院校需遵循“卓越教師”培養計劃的理念與要求,緊密結合學校所處地域發展現狀以及地方對優質中小學師資的需求,在教師教育課程體系優化中以卓越性、前瞻性、實踐性和獨特性為目標,建立高校與地方政府、中小學“三位一體”協同培養新機制,與時俱進,強化師范生的教育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全方位提高中小學教師培養的質量。5.鼓勵成立社會第三方評估機構,負責教師教育質量評價。教育評估是衡量教育教學價值和意義的重要手段。然而,我國教師教育評估機制存在嚴重的生態失衡問題。為了提高教育培訓的效果,實現教育培訓的意義和價值,構建生態、多維、發展、一體的評估機制便勢在必行。[11]環顧世界,各國的教師教育評估既有個性也有共性。美、英、法三國的歷史和文化傳統不盡相同,不同的教師教育管理體制形成了不同的教師教育評估模式,但三國教師教育評估卻有著共同的特點:評估機構的獨立性、評估程序的科學性和民主性、評估結果運用的科學合理性。教師教育評估中,教師能力的有效評價是當今教育評估界備受關注的一個主題。美國高級教師資格認證有嚴格的標準和科學的評估手段,強調評估的過程性,這對中國教師的能力評估具有借鑒意義。我國教師教育的質量評價可從校內校外兩個方面進行。校內主要是依靠高校的內部質量保障系統,高等師范院校應設置教學專業團體組織,對有關學生學習、有效評估學生學習、制度化學習三方面進行審核;校外由政府、權威性的質量評估機構、民間質量評估、教師教育培訓機構等進行保障,從全方位多元化師資培訓、教師教學全過程的質量監控、全員參與教師教學評價等方面進行研究,搭建了一個全方位、全員參與的教師教育保障與評價體系。[12]教師培養質量保障機制的改革與創新,必須充分發揮政府的規制作用,同時確保教師培養機構的辦學自主權,確保社會第三方參與,形成內外部質量保證體系。

作者:左崇良 單位:衡陽師范學院教育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