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社區與低碳城市協同發展探究
時間:2022-10-22 10:27:10
導語:低碳社區與低碳城市協同發展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介紹了低碳的相關概念和內涵,在此基礎上分析了低碳社區與低碳城市協同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關對策,以更好地實現我國低碳目標。
關鍵詞:低碳社區;低碳城市;協同發展
以全球變暖為主要特征的氣候變化已經不單單是某個國家的難題,已經上升成全球共同應對的難題,為了緩解這一問題,各個國家都在為此做出努力,中國作為碳排放最大的發展中國家,2009年中國在哥本哈根大會上向世界做出了負責任的承諾:到2020年我國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降低40%~45%。2015年中國提交的INDC文件《強化應對氣候變化行動—中國國家自主貢獻》不但重申了哥本哈根協議提到的2020年應對氣候變化目標,而且明確提到了203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降低60%~65%。這表明了中國對抑制溫室氣體工作已取得的效果、未來決策與行動以及我國應對全球變暖的決心以及立場。為早日實現我國的碳減排目標,國家積極出臺政策并加大低碳城市與低碳社區的試點工作,而且低碳試點工作正在我國大范圍內展開,我國在低碳方面的工作不可否認取得了相應的成效,但是在實際的低碳發展中依然存在一些問題,導致城市與社區的低碳發展并不順利,本文的寫作目的就是將從協同發展的視角上探討低碳社區與低碳城市發展的新路徑。
1低碳社區與低碳城市協同發展的相關涵義
1.1低碳的相關概念和內涵。低碳,從字面意思上看就是指較低的溫室氣體排放,目的都是為了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解決或者說抑制全球氣候變暖這一環境問題。2011年李娜提出“低碳社區,就是運用多樣的技術手段實現較低的能源消耗、較低的二氧化碳排放以及碳中和的社區,”通俗地講,就是節能減排,生態環保,包括綠色建筑,生態社區等概念[1]。2014年高健提出“社區碳排放是城市碳排放的重要構成模塊,建設低碳社區是達成低碳城市建設的重要空間載體與基本單元”[2]。根據戴亦欣、付允、汪云林等低碳研究者[3~4]的研究,筆者認為,低碳城市的內涵其實就是以政府為宏觀主體,規劃制定一系列政策,在城市的發展中做到較低的能源消耗、較少的環境污染、較低的二氧化碳排放以及達到較高的效益與效果,最大程度的抑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并轉變公眾思想觀念,倡導低碳生活方式,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1.2低碳社區與低碳城市協同發展。從構成上來說社區屬于城市的一方面,是一個小集體,從宏觀上看是社會的縮影,它擁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資源優勢。此外,社區是若干群體或組織聚集而成的,因此它具有廣泛的傳播性以及較強的影響力等特性。由此可見,在社區中開展節能減排的低碳生活,肯定會取得一些效果。而城市是由許許多多的社區組成的,具備社區所不具備的優勢,同時社區不僅依賴于城市的發展而且還可以自我獨立發展,根據唯物辯證法認為兩者是相互聯系又相互矛盾的關系,正確的認識方法要求人們不僅僅要研究部分,同時還要考察整體,并且還要把兩者有機地聯系起來,即城市與社區的低碳發展要協同起來。隨著我國環境問題的日益加重,我國正積極出臺相關政策并治理,兩者作為國家的分支必然和諧共處,互利共贏,協同發展,爭取達成國家的二氧化碳減排目標。社區通過協同平臺可以優化、整合、協調低碳資源促進低碳城市的快速發展,期間,城市的低碳發展也會推動低碳社區的建設,兩者互利互助,協同發展,但在這一過程中也會存在一些問題。
2低碳社區與低碳城市協同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2.1未將協同理念應用到低碳建設中。在中國的低碳建設中只是每一部分孤立的發展,未將協同理念應用到低碳建設中,沒有處理好由點及面的問題,浪費人力物力財力。中國雖然在低碳發展相關范疇的探索已形成了最初的成效,但是有關低碳城市與低碳社區的相關探究還在摸索的進程中,并且研究內容主要集中在低碳建筑建造與低碳技術開發的方面,低碳城市的建設只是單純地發展交通、建筑、經濟,雖然低碳城市中存在低碳社區試點但往往兩者是分開進行的,因此在我國低碳城市建設中社區參與度極其匱乏,兩者未能協同一致,此外由于政府缺乏宣傳以及正確地引導,導致民眾參與意志微弱,造成中國“低碳”轉型總是停滯在初始階段。為此應該認識到社區屬于城市的一部分,低碳發展不能只單純的考慮低碳城市的發展或者低碳社區的發展,應該將兩者協同起來,而且當前低碳建設過程中,大量工作更多地是政府在做,而社區居民只是被動地配合,其參與意識不足,參與度不夠,此外低碳社區的發展只是每個社區單純發展,忽略了城市中社區之間的互動關系。2.2低碳發展存在盲目性。低碳發展站在功利的角度上,只是為了完成國家布置的任務,而且低碳發展太過片面,一味追求效率而忽略了效益和效果。對中國來說,經濟高速發展帶給我們的喜悅已經難以抵消環境破壞和資源枯竭殆盡帶給人們的擔憂和緊迫感。盡管近年來國內已有許多城市在發展建設低碳城市和社區的實踐方面提出了一些積極的構思和想法并付諸實踐,但必須承認,某些構想的不可實現性、理想化和實踐的盲目性、無序性仍然在各個方面顯現出來。2.3低碳發展持續性較差。我國的低碳發展只是技術層面上的碳排放量的減少,并沒有上升為習慣。一些低碳試點把建設低碳城市或社區單純解讀為城市的“造新城”運動,并過度關注單一建設技術標準,而且只是單純地注重字面上碳減排的多少,而沒有注意到兩者之間的協同以及統籌關系,更加忽略了與當下中國社會的協調。此外,應該認識到低碳發展建設應該是一個長期的持續的過程,并應該認識到低碳發展并不是一時之間就能出成績的,但在中國的實際發展中卻發生了與此相悖的狀況。許多城市以及社區的建設都呈現出持續性差,后勁不足的現象。
3低碳社區與低碳城市協同發展的對策
3.1從參與者之間的協同關系出發探討解決路徑。在低碳社區與低碳城市的協同發展過程中群眾是載體,因而要發揮群眾的重要作用。作為低碳城市發展的一部分,低碳社區建設發展的首要動力源于居民,沒有社區居民的參與推動,社區低碳化的發展也將行之不遠。要想使得低碳社區與低碳城市協同發展并從根源上緩解氣候變化的問題,不光靠政府的指導和統籌作為解決問題的關鍵,而應該增強居民的低碳參與意識以及轉變其低碳生活模式。由此可以說,居民在我國的低碳建設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對我國低碳社區與低碳城市的協同發展也有著關鍵影響,而且居民參與低碳建設對我國來說也是當務之急[5]。要把公眾的訴求更好的納入到低碳發展的規劃中,堅持低碳發展靠群眾路線推進,切實保障普通市民的權益,這樣才能夠獲得低碳發展最堅實的群眾基礎。政府是城市和社區低碳發展設計規劃的制定者,在低碳發展規劃的最初制定到工程實施和完成建設的一整條運行軌跡上都扮演著“指南針”的角色,帶領和指引著一個城市、社區朝著低碳發展的方向前進,而在城市社區的低碳發展設計理念的實現過程中,公眾對于低碳發展的支持則是至關重要的組成部分,是低碳發展的設計理念實現的內在支撐。作為低碳建設過程中最重要的參與者,當地的群眾也更多的為保護和治理環境做出了大量的犧牲和貢獻,承擔起了更多的社會責任。隨著公眾力量的不斷凝聚和強大,在低碳建設的過程中一定要更多的傾聽來自普通群眾的聲音,只有更好的按照群眾的意見和要求進行不斷改善,堅持生態城的低碳發展和建設走群眾路線,才可能真正做到將低碳城市與低碳社區的發展協同起來,并將建設的設計理念落到實處,產生最佳的效果。3.2政府與社區中自治組織之間要協調溝通好。在我國的低碳城市與低碳社區建設中,為了促進兩者的溝通與有效信息的傳遞,也可以設立一個中介組織負責兩者之間的信息交換以及低碳政策、低碳規劃等的討論和決策以促進兩者間的協同發展。在我國低碳發展中應該協調好城市政府和社區中自治組織兩者的關系,形成有序發展方式。政府乃一個國家行政權力的標志以及承擔者,政府是國家權力機關的執行機關,同時也是法律法規的制定者和執行者,把握著大的宏觀方面的整體布局,是城市低碳發展的規劃者和建設者,政府在社區低碳化轉型中的主導作用體現在總體規劃社區建設事務、指導社區組織進行人事管理以及宣傳先進的低碳理念[6]。此外,社區中公用場地的興辦和使用只有通過政府的組織以及幫助才能夠達成,所以低碳社區的發展只是政府設計和建設中的一環。社區居委會管理社區中零零散散的日常工作,根據居民委員會組織法的章程,社區居民委員會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它是中國人民民主專政與城市基層政權的重要基礎,也是黨和政府與人民群眾建立良好關系的基礎。居委會是低碳社區發展的主要領頭者,由此看來政府和居委會雖然不是領導與被領導的關系,但從構成方面看來也屬于整體與部分的關系,因此在低碳發展過程中兩者要隨時保持溝通,協調一致,這樣才能形成有序的發展方式,促進協同發展,避免在社區建設中盲目跟風,早日達成中國制定的低碳目標。此外在低碳發展建設中政府要依法進行,確保政策的執行力度,避免光喊口號不落實。3.3建立城市與社區之間的低碳生態聯盟。中國低碳生態城市聯盟致力于塑造出中國城市之間在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的信息溝通與合作平臺,從而共同推進我國城市低碳化歷程,形成綠色發展。為促進低碳城市與低碳社區的協同發展可以借鑒這個聯盟的做法,可以在城市中成立社區與社區之間的低碳聯盟。以城市政府中的低碳發展的部門為牽頭小組,負責統籌規劃宏觀方面的事務,負責監督社區中低碳發展的狀況,并找出低碳社區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并引導鼓勵低碳社區發展以加強低碳發展的持續性,此外加強對低碳社區發展過程中的監督,這樣可以減少或避免出現低碳社區只報喜不報憂的做法,也可以避免二氧化碳排放量只是字面上的減少,并有利于促進城市與社區之間的溝通與協調使得兩者更好的協同發展。
[參考文獻]
[1]李娜,張波.北京市低碳社區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D].北京:北京聯合大學管理學院,2012.
[2]高?。鐓^低碳化與城市低碳社區的建設[D].哈爾濱:黑龍江大學,2014.
[3]張征華.城市低碳發展理論與實證研究———以南昌市為例[D].南昌:南昌大學,2013.
[4]戴亦欣.中國低碳城市發展的必要性和治理模式分析[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9,19(3):12~17.
[5]章丹.公眾參與低碳社區建設的政府推進機制研究[D].武漢:武漢科技大學,2011.
[6]孫晨光.低碳城市建設中社區居民參與的現狀與影響因素的分析———基于青島市城陽區的實證調查[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13.
作者:于珺 單位:天津科技大學
- 上一篇:高校學風建設新路徑探索
- 下一篇:養育事件對幼兒教師專業成長影響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