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心理學在小學音樂教育的作用

時間:2022-11-18 08:47:00

導語:音樂心理學在小學音樂教育的作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音樂心理學在小學音樂教育的作用

【摘要】音樂能夠帶給人們不同的心理感受,產生不同的情緒變化,音樂心理學就是研究人們對音樂的感知變化的學科,音樂心理學被普遍用于醫學和教育等領域。音樂通過節奏、音高以及音色的變化能夠促進人們音樂感的形成,提高人們音樂想象力和音樂美感。本文將對音樂心理學在小學音樂教育中的應用進行研究和探討。

【關鍵詞】音樂心理學;音樂教育;應用

音樂心理學是一門朝陽學科,科學家通過對人們音樂感知研究發現,音樂通過自身因素的變化能夠帶給人們心理上的變化。音樂心理學與小學音樂教育結合起來,在音樂教學中得到應用,能夠提高學生對音樂的鑒賞能力,培養學生審美感和想象力,對小學生音樂素質培養具有重要作用。[1]

一、音樂心理學的發展

音樂心理學研究是從19世紀中葉開始的。最初音樂心理學注重于音響和感覺之間的關系,到了20世紀初期,音樂心理學開始重點研究音樂和對人們心理產生的影響,此時的音樂心理學對音樂屬性和音樂才能問題研究更加側重。進入到20世紀50年代,音樂心理學開始將音樂感知和人們對音樂的認識過程納入到音樂心理學研究范疇。

二、音樂心理學在小學音樂教育中的作用

(一)有助于教師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態。音樂心理學研究人與音樂之間的感知關系,通過音樂心理學在小學音樂教育中的應用,教師能夠全面掌握學生音樂學習狀態,進而對學生的家庭教育背景、學習能力和性格特點進行更深入的了解,結合學生的個性,采取合適的教學方式方法,激發學生音樂學習興趣,使學生能夠獲得健康、快樂的學習氛圍,改善學生心理狀態,為小學生健康成長產生正面影響。(二)能夠培養小學生樂感。樂感是人們對音樂音高、節奏、旋律等要素的感知能力,樂感的培養不僅關系到學生以后的音樂學習和鑒賞,甚至能夠影響到學生的一生。培養良好的樂感,有助于學生綜合文化素養的提高。通過音樂心理學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應用,教師能夠對學生音樂欣賞能力產生客觀的認知,了解學生在樂感方面存在的不足和教學中的心理變化,進而采用有針對性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了解音樂的文化背景和思想內涵,提高學生樂感和音樂鑒賞能力。[2](三)有助于學生加深音樂記憶。音樂記憶有助于培養學生敏感的情緒感知,通過不同音樂結合相應生活場景能夠使學生產生更加豐富的內心情感。通過音樂心理學研究,能夠有助于教師對音樂記憶產生深刻理解,將音樂與生活情愫相結合,針對不同的生活場景進行音樂記憶強化訓練。學生通過對生活情境的感受進而形成對音樂的感受,將音樂的節奏、旋律融入自己內心,豐富學生情感世界。

三、音樂心理學在小學音樂教育中的應用

音樂心理學是研究人對音樂產生的心理效果。音樂記憶力、音樂想象力和音樂審美感是音樂心理學研究的重要內容,同時也是小學音樂教育的教學目標。(一)培養小學生音樂記憶力。1.創設教學情境,加深小學生音樂記憶。小學生在欣賞音樂時,受到生活閱歷的限制,常常無法將音樂與生活場景聯系到一起,因此,在音樂記憶方面,能力較為薄弱。培養小學生音樂記憶力,就要多創設與音樂內涵相符合的生活場景,讓學生將音樂與生活結合起來,形成視覺、觸覺和聽覺多維度感知,進而加強對音樂的記憶。例如,在組織小學生進行春游前,進行《郊游》音樂教學,當旅游隊伍在田間小路上行進,唱起《郊游》,音樂的旋律將與行進的節奏、田野廣袤、學生輕松愉快的心情相融合,將這種多維度的感知變成一種深刻的記憶,滲透進學生腦海中。學生不僅對音樂會產生深刻的認識,也將對這種生活場景產生更深刻的感觸。2.利用影像演示,加深小學生音樂記憶。隨著多媒體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通過多媒體功能實現對情境的創設,能夠為音樂內涵的表達營造出理想的氛圍。在進行《小雨沙沙》兒歌教學時,通過多媒體對春天小雨景色的播放,展示出小雨中萬物復蘇的情境,將情景與音樂融合在一起,使場景記憶與音樂記憶相互促進,提高小學生對音樂節奏和旋律的感受,提高學生音樂欣賞能力。[3](二)培養小學生音樂想象力。音樂想象力培養是音樂心理學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通過音樂教學,能夠使學生放飛心靈,將音樂內涵融入到自己的思維中,形成豐富的想象力,這種想象力的養成將有助于學生健康心理狀態的培養。1.通過對音樂背景文化分析,提高學生的音樂想象力。在音樂在創作中,有著豐富的文化背景和思想內涵,在進行小學音樂教學中,對音樂背景文化進行深入剖析,能夠讓學生通過對音樂的欣賞對歷史文化展開想象,加深對音樂思想內涵的深刻挖掘。例如,在《我的祖國》教學時,教師可以先結合創作背景或故事片對歌曲進行介紹,并截取故事片《上甘嶺》部分精彩片段對當時的社會背景有新的了解,讓學生感悟到戰士們的愛國主義精神。同時,今年是建國70周年,通過學習和欣賞歌曲,感悟歷史和愛國情懷,感受祖國的壯麗和美好,將音樂文化理解和記憶的抽象思維轉變成對我們偉大祖國的熱愛,音樂促進了愛國情感的升華。2.通過將音樂與舞蹈結合,提高學生音樂想象力。音樂總是與歌曲、舞蹈分不開的,通過音樂、歌曲和舞蹈相結合的表現力,提升學生對歌曲背后生活場景的想象,猶如身臨其境。例如,在欣賞《春之聲圓舞曲》音樂時,可以采用多種方式欣賞歌曲。學生通過學習歌曲、掌握音樂的歡快節奏,感受樂曲的清新活潑,同時,音樂節奏帶給學生對春天的無窮想象,體會音樂情境帶來的純粹快樂。3.通過對樂理解析,提高學生音樂想象力。在小學音樂教育中,學生對樂理的掌握不僅能提高音樂能力,還有助于提高音樂想象力。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教師對音樂節拍進行講解和分析,讓學生學會分辨聲音的長短,辨別音樂表達的內容。通過對音樂知識的掌握,欣賞音樂,細心體會音樂中的節奏,進而形成自己對音樂的想象,產生個性化的理解。(三)培養小學生音樂審美感。音樂審美感知是基于對音樂基礎知識掌握,對音樂內涵和文化產生理解,通過音樂想象力的發揮,形成心理和精神狀態提升的過程。1.利用音樂作品欣賞,培養小學生審美感。在小學音樂教育中,教師就音樂心理學理論將音樂教學內容進行必要的擴展,通過多媒體的播放功能,對好的音樂作品進行播放,讓學生進行音樂鑒賞的同時,展開對音樂節奏、音樂質感和音樂旋律的品味,形成自己對音樂表現內涵的理解。經過這樣的音樂鑒賞訓練,能夠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培養學生音樂審美感知。2.利用歌曲演唱,培養小學生音樂審美感。通過多媒體播放,在開始播放時,將歌詞與背景音樂相融合,通過歌曲的演唱,讓學生產生對音樂內涵的理解。當學生逐漸掌握了歌曲和音樂的節奏與旋律后,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功能,將歌曲清除掉,僅播放音樂,讓學生利用音樂的旋律和音強變化對想象中的情境進行詮釋,從而提高學生的音樂審美感知。3.通過制造音樂氛圍,培養小學生審美感知。培養學生音樂審美感知,營造音樂氛圍十分必要。學??梢越M織學生參加音樂文化活動,讓學生現場傾聽和欣賞音樂的演奏,了解每種樂器的特色和表現風格,體驗音樂現場帶來的心靈震撼和情感的升華,進而培養學生音樂審美感知。

四、結束語

音樂對學生健康生活和成長具有重要作用,在小學音樂教育中,教師只有充分理解音樂心理學內涵,通過教學方法的綜合運用實現音樂心理學在小學音樂教育中的應用,才能促進小學音樂教育質量的提升。

參考文獻

[1]郝亞南.音樂心理學在課外音樂教育中的重要性分析[J].藝術教育,2017(z5):66-67.

[2]金美琳.音樂心理學在兒童音樂教育中的應用實踐微探[J].北方音樂,2017,37(1):146.

[3]焦倩.淺談格式塔音樂心理學在音樂教學中的應用[J].黃河之聲,2017(10):37.

作者:張琰 單位:河南省漯河市受降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