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就業區域引導機制研究

時間:2022-05-13 08:52:55

導語:大學生就業區域引導機制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學生就業區域引導機制研究

[摘要]我國大學生就業區域流向不均衡的現狀與政府、高校、家庭對大學生就業區域選擇缺乏有效的引導和干預密切相關。大學生就業區域流向協同引導機制是以提升大學生就業區域間的動態均衡為導向的新機制,即多元主體相互配合、相互協調重塑大學生就業觀,降低大學生區域流動的搜尋成本,提升就業引導政策的科學性和有效性。其中,政府需發揮主導作用,牽頭確立引導目標,建立協同引導的支持與反饋系統,健全完善制度保障,并帶動其他主體創新引導手段以實現大學生就業區域流向的均衡性。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區域流向;協同引導;機制

在我國區域間經濟發展不平衡和大學生自主擇業的大背景下,大學生就業區域流向引導的缺失導致大學生就業區域流向失衡,主要表現在東部、中部和西部地區大學生數量的差距在不斷擴大。化解當前高校畢業生區域配置的不均衡,需要政府、高校、家庭發揮各自優勢協同引導大學生就業區域流向。因此,分析政府、高校、家庭等各主體在大學生就業區域流向引導中的相互關系及作用方式,探索構建協同引導機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大學生就業區域流向引導現狀及協同引導機制構建的必要性

(一)各主體對自身引導作用的認識存在偏差。雖然我國在20世紀90年代就確立了“市場導向、宏觀調控、學校推薦,學生和用人單位雙向選擇”的大學生就業機制,但部分地方政府和高校對自身在大學生就業區域流向引導中的作用認識不足。課題組通過對吉林省和河北省部分大學生就業指導機構及其工作人員走訪調研發現,部分欠發達地區地方政府及高校存在三種觀念:第一,認為人才的區域流動是完全由市場推動的,政府和高校無須作為。第二,認為欠發達地區在地域、經濟社會發展、地方財政等方面存在明顯劣勢,欠發達地區政府在人才競爭中無能為力。第三,部分欠發達地區政府認為要想跳出“發展落后———人才流失———發展越落后”的惡性循環圈,除了尋求中央政府的扶持或者發達地區的對口支援外別無他法。反之,一些發起“人才大戰”的各級地方政府則過于強調政府作用,在缺乏與用人單位、高校有效溝通的情況下,單方面干預大學生人才流向,忽視了用人單位的需求和市場機制的作用。(二)政府、高校、家庭對大學生就業區域流向引導不力的弊端。政府、高校、家庭缺乏對大學生就業區域選擇和就業價值觀的引導,導致大學生就業機制演變為價格和供求關系主導下的市場單方調節機制。受社會、家庭中功利主義觀念的影響,一些大學生以個人發展觀為擇業標準,看重工作給自己帶來的實際財富,而較少考慮對社會的貢獻;只考慮眼前經濟利益而忽略長遠發展前景;崇尚個性自由,對職業的選擇多是出于興趣愛好的指向。[1]這就造成發達地區、中心城市因人才資源“相對過剩”而就業壓力增大。中西部等欠發達地區由于大學生“凈流出”現象突出而長期面臨人才緊缺的問題。2017年年初以來,一些發達地區或具有相對發展優勢的地方政府利用補貼、落戶等優惠政策“爭奪”高校畢業生,進一步加劇了大學生就業的區域性差異,增加了欠發達地區人才引進的難度。據《2018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顯示,2017年東北生源在本地就業的比例僅為46.7%,低于全國平均水平27.6個百分點。[2]這不僅不利于大學生自身發展,還加劇了大學生“就業難”的困境;不僅帶來區域間發展不均衡的問題,還影響著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解決。(三)大學生就業區域流向協同引導機制構建的必要性。治理是通過權力來引導、控制并規范公眾在不同的制度和關系中的活動,從而促進公共利益實現最大化。[3]5面對大學生就業區域流向不均衡的問題,協同治理理論啟示政府應從宏觀層面出發,積極與高校、用人單位等主體進行平等互動,探索構建大學生就業區域流向引導新模式。課題組為了解大學生對就業區域流向協同引導的認識,以吉林省高校畢業生為調研對象,開展了網絡問卷調查,回收有效問卷1250份。關于“高校是否有必要與用人單位在人才培養等方面建立合作關系”的調查結果顯示,88.31%的被調查者支持建立合作關系,認為“沒有必要”的僅占3.47%。關于“欠發達地區政府是否有必要在一定程度上干預大學畢業生的區域選擇”的調查結果顯示,有52.89%的畢業生認為政府非常有必要干預,并認為政府的干預有利于欠發達地區吸引人才以實現區域的跨越式發展。

二、大學生就業區域流向協同引導機制的內涵及構成要素

大學生就業區域流向協同引導機制是指為了實現高校畢業生在區域間均衡配置的目標,各相關主體通過引導手段與大學生相互作用的過程和方式,是一種制度化的工作系統。如下圖所示,它主要包含引導目標、引導支持與反饋系統、引導制度規范、引導方式等基本要素。(一)引導目標與引導方式。大學生就業區域流向協同引導機制構建的目標可劃分為3個方面。第一,通過重塑就業價值引導大學生到適合自身的區域就業。政府、高校、家庭協同扮演擇業觀引導者的角色,共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就業觀,減少大學生就業流向的區域性差異。第二,通過主體間協同服務減少大學生的就業搜尋成本,提高大學生與用人單位的匹配度。戴蒙德、莫滕森和皮薩里季斯3位經濟學家發現市場交易總是存在著摩擦,即工作者和雇傭者都面臨著一定的“搜尋成本”。[4]我國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客觀存在著就業市場分割問題,如城鄉之間、東西部之間的就業不均衡,導致大學生區域流動的搜尋成本較高。在這種情況下,政府、高校、用人單位、職業中介等機構需要解決就業市場信息不對稱的問題。第三,通過提高欠發達地區的吸引力和綜合競爭力,實現區域間人才資源均衡配置,從而促進我國區域間經濟社會的均衡發展。20世紀70年代,美國經濟學家多林格爾和皮奧提出的勞動力市場分割理論認為勞動力市場可以劃分為主勞動力市場和次勞動力市場。我國大學生就業市場也可以分割為兩個市場,即發達地區市場和欠發達地區市場。就業市場分割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發達地區大學生非自愿性失業和欠發達地區大學生自愿性失業的現象,從而加劇了大學生就業的嚴峻形勢,且產生人力資源配置的低效率、無效率現象,既浪費了資源也損害了社會的整體利益。[5]這就需要政府發揮就業政策的引導作用,通過政策手段鼓勵高校畢業生流入欠發達地區。對比當前各地吸引大學生人才的政策,不難發現各地均存在政策目標不明確、人才引進層次和數量不夠具體、政策手段趨同等問題。因此,大學生引進政策必須在多主體參與下制定,只有實現高校、用人單位、大學生與政府間的聯動與反饋,才有助于制定出適應本地發展需要的人才吸引政策。(二)引導支持與反饋系統。信息平臺是大學生就業區域流向引導機制得以運行的支持與反饋系統。政府應該扮演牽頭者角色,為多元主體的溝通與交流提供信息平臺,為大學生就業區域流向引導提供硬件支持。政府可以購買信息技術團隊的網絡技術支持和服務,并借助大數據技術,將轄區內所有與大學生就業有關的主體和相關信息整合在一個平臺系統內。信息平臺可選擇設置“家校交流”“政校企合作”“雙選信息”“共話區域發展”等專欄,實現多元主體間的信息共享。同時,各高校、用人單位也有責任及時向政府反饋相關信息,保障信息的準確性。(三)引導的制度規范。各個治理主體在競爭與協作的過程中,制定出為大多數人所接受的規則,從而實現治理目標。[6]政府、高校、用人單位和家庭作為各自獨立的主體,要想形成合力,共同發揮引導作用,必須用制度規范予以整合。各主體間需要建立信息共享、溝通協調、評價與反饋和激勵約束等制度。其中,前三種制度是大學生就業區域流向引導機制得以發揮作用的基礎和保障,是對各引導主體實施動態管理的依據和手段。第一,信息共享制度需要明確規定政府、高校、用人單位要定期在信息平臺上公布有關就業政策、大學生就業流向、招聘公告等信息。同時,政府通過適當的方式匯總當前大學生就業流向特征及影響因素,為下一步大學生就業區域流向引導策略的選擇提供依據。第二,建立多元主體定期溝通、協商的工作制度。制度應約定具體溝通方式、溝通周期、協調范圍和協調手段。第三,評價與反饋制度主要涉及引導效果的測量和反饋,制度應明確評價主體、評價辦法、反饋時限和反饋辦法等具體內容。第四,激勵約束機制則是各主體參與引導的動力來源,包括明確各主體的引導責任、責任追究機制及獎懲辦法等。

三、政府在大學生就業區域流向協同引導機制構建中的角色及經驗借鑒

(一)政府在大學生就業區域流向引導機制構建中的角色定位。在協同引導機制構建過程中,政府作為主導者,在凝聚引導力量、統一引導意識、制定集體行動的規則和目標、信息平臺搭建、牽頭綜合運用引導手段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一,政府應根據區域發展和大學生就業選擇現狀,制定適應區域特點的引導目標。第二,政府應牽頭組織信息交流平臺,為大學生就業區域流向引導提供系統保障。第三,在制度設計中,政府應該充分利用其公共管理者角色,調動各引導主體參與制定制度體系的積極性,為引導行為的長期有效開展提供制度保障。第四,政府應積極構建政府、高校、用人單位及家庭間的聯動機制,實現多元主體間的信息共享、定期溝通和適時反饋。第五,牽頭綜合運用信息服務、政策扶持、思想教育等引導手段減少大學生就業信息搜尋成本,重塑大學生就業觀,推動高等教育區域化發展,實現大學生就業區域流向引導的最終目標。需要說明的是,發揮政府等多元主體的引導作用,構建大學生區域流向協同引導機制,不是要放棄發揮市場在人才配置中的主導作用,而是通過在各主體間傳遞區域發展戰略、區域人才需求、區域人才供給、區域人才引進政策等方面的信息,以更好地為大學生和用人單位的雙向選擇提供參考和決策依據。各引導主體發揮引導作用時要注意自身的角色和職能定位,避免出現取代市場或職能履行不到位的情況。(二)政府引導大學生就業區域流向的經驗借鑒。第一,利用信息平臺提供信息服務。政府具有其他主體都無法比擬的獲取信息的便利和優勢,信息服務是最重要的引導手段。政府主管部門應在大學生就業信息傳遞過程中發揮宏觀調控和能動作用,加強一級市場與二級市場之間的溝通,并搭建各市場之間的信息交流平臺,對勞動力市場雙方的信息進行反饋、監督、把關,降低信息傳播成本。第二,多渠道開展思想教育。政府和高??梢詫⒃谇钒l達地區發展起來的杰出人才和優秀企業作為榜樣,鼓勵學生將自我發展與為地區、為國家作貢獻結合起來,實現個人價值。家庭要引導大學生根據個人實際情況選擇就業區域,改變一味追求物質利益和短期回報的行為,鼓勵畢業生為家鄉發展作貢獻。以吉林省白山市為例,早在2013年,白山市就啟動了“學子回巢”計劃,在政府人才引進“綠色通道”和家庭的共同作用下,白山市2013—2016年在升學人數減少的背景下,返鄉就業的大學生比例卻有較大幅度的提高,從2013年到2016年,上升比例高達145.64%。[7]第三,加強就業扶持。以四川省綿竹市為例,該市為四川大學、重慶大學、成都電子科技大學等高校在校學生提供創業扶持資金,鼓勵在校大學生到綿竹創業,從而將優秀人才成功引入綿竹。又如,東北師范大學積極與中小學、企業等用人單位建立UGE(大學———政府———企事業單位)、UGS(師范大學———地方政府———中小學校)合作平臺,通過課程實踐、專業實習等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而長春市人才中心利用社區平臺,為大學生和用人單位組織的雙選會、“人才夜市”等活動也是有效留住人才的積極嘗試。第四,提供就業踐行機會。政府、高校通過為大學生提供本區域內的實習機會把人才留住,不失為一種有效的引導方式。課題組在吉林省白山市撫松縣調研了解到,撫松縣縣委書記會給升入大學的每位本籍學生寫一封信介紹當地人才引進政策和家鄉變化,歡迎本籍學生畢業后回家鄉就業。縣委組織部門與當地用人單位合作,安排本籍大學生利用寒暑假返鄉參觀,且提供到當地企業、事業單位等實習的機會,幫助學生進一步了解本地發展狀況和用人單位需求。同時,面向全國高校在讀碩士、博士公開選聘優秀人才到鄉鎮、街道掛職,為人才的進一步引入奠定基礎。第五,通過推動高等教育區域化對大學畢業生就業區域流向加以引導。上述幾種引導方式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大學生就業區域流向的不均衡現象,要想真正實現大學生就業與區域發展相互匹配,還需要政府和高校共同推動高等教育區域化發展,即高校根據地方發展需要培養人才,地方為高等教育發展提供全方位支持。政府的信息服務是連接高校、區域、用人單位的紐帶和橋梁。高校有責任根據區域供求信息調整專業設置、人才培養規模,并主動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區域和用人單位也應該積極推動產業結構升級,為高校畢業生更好地發揮作用提供機會和舞臺。

總之,大學生就業區域流向協同引導機制是指政府、高校、用人單位、家庭等主體以共同利益、制度約束、信息平臺為基礎,以提升大學生就業區域間的動態均衡為導向,共同承擔責任,整合優勢,實現互利共贏的一種合作過程和方式。大學生就業區域流向引導機制的建立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根據區域發展狀況不斷調整、完善,只有各主體合力發揮作用,才能有效彌補大學生人才資源市場配置的缺陷,進而提高區域發展和大學生就業的匹配度。

參考文獻:

[1]符茂.我國大學生就業區域流向引導的缺失及成因[J].繼續教育研究,2016,(5).

[2]晉浩天.從數據中看就業形勢[N].光明日報,2018-06-13.

[3]俞可平.治理與善治[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

[4]祖強.搜尋和匹配理論:市場失衡分析的理論基礎———201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評析[J].唯實,2011,(3).

[5]嚴鴻雁.大學生就業市場失靈與就業服務公共產品供給[J].教育發展研究,2012,(17).

[6]李漢卿.協同治理理論探析[J].理論月刊,2014,(1).

[7]馮俁,高乙菲.東北經濟回暖驅動外流人才“燕回巢”[N].就業時報,2018-06-20.

作者:李志紅 柏維春 單位:東北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