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就業指導隱性校本課程探索
時間:2022-07-18 09:06:30
導語:大學生就業指導隱性校本課程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創新是知識經濟時代高校向更高水平發展的需要。高校就業指導課程必須從理念、目標、內容及形式方面進行改革創新以適應時代的變化。就業指導課程的性質決定了必須開發和利用具有本校特色的課程內容,采用以活動為載體的體驗式教學模式,只有這樣才能讓創新人才培養落到實處。就業指導的隱性校本課程有利于改變學生的傳統就業觀念,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促使其成為個人職業的設計者或創造者。
[關鍵詞]大學生;創新人才;就業指導;隱性校本課程;模式探索
一、引言
我國要發展成為創新型國家,就必須實施創新驅動戰略。這一戰略能否成功取決于是否能夠培養和造就大量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高校是我國實施人才強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動知識創新和科技進步的主要力量。因此,培養創新人才是高校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促進高校自身發展的需要。創新創業能力是大學生的核心能力之一,也是終身學習的要求[1]。一個人不能僅僅是重復地學習前人積累的知識,而是要在繼承前人知識的基礎上進行必要的創新或創造。因而創新人才培養的關鍵是讓學生在學習、繼承前人知識的基礎上,著重提高其獨立思考的能力以及自主創新的能力。結合我國高等教育走向大眾化的實際和建設創新型國家的現實需要,高校必須把培養創新人才作為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內容。培養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人才是高校提高教育質量的起點和歸宿。當前全球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對高校的教育理念和人才評價標準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需要建立適應創新人才培養的新機制。新的機制必須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挖掘人的創新思想和創新潛能。在此背景下,高校就業指導課程必須重視學生創新素質的培養,在課程的理念與目標、教學方式方法和課外教學活動等方面應進行重構。
二、基于創新人才培養的大學生就業指導隱性校本課程的理念
“隱性課程”一詞最早由美國學者杰克遜于1968年提出,我國在20世紀90年代引入這一概念[2]。根據顧明遠先生主編《教育大詞典》的解釋,顯性課程又稱“正式課程”,是在學校課程計劃中有明確規定的學科教學以及有計劃有組織的課外活動,它按照預制的課程表實施,還有的以規定的科目進行考試。與“顯性課程”相對的是“隱性課程”,它是學校課程計劃中未明確規定的、非正式的學習內容。教師運用自身教學經驗開發的具有本校特色的課程是當前校本課程開發的熱點[3]。陳德明等根據大課程觀理論將高校就業指導課程分為顯性課程和隱性課程兩部分[4]。顯性課程主要是指根據校方指定的課內外教學內容而進行的直接和外顯的教學過程,而隱性課程是指通過一定的教育環境,對學生進行一種間接和內隱經驗的傳遞與滲透。高校就業指導課分為學科課程、活動課程、實踐課程與環境課程四個部分。而其中的活動課程和環境課程則屬于就業指導課程中的隱性課程。校本課程是學校在實施好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前提下,,自己開發的適合本校實際的、具有學校自身特點的課程[5]。盡管教學是一種師生雙邊的活動,但是教師在教學活動中仍然起主導作用。教師根據自身的教學能力和經驗編制和實施的針對本校學生的活動課程和環境課程稱之為隱性校本課程。目前有關就業指導課程相關的隱性課程研究不多,從創新人才培養的視角構建就業指導課程的探討更是少之又少。高校要及時調整人才培養的思路和模式,也必須順應時展的要求,對大學生就業指導課程從課程理念到課程目標、課程內容和課程形式等方面進行變革與重構。(一)從“找到一份工作”到“創立一番事業”轉變。長期以來,高校就業指導工作的評價指標過于倚賴就業率,高校就業指導課程的教學偏重就業技能與技巧的傳授,其直接目的在于幫助學生找到一份工作。與此同時,大學生就業的結構性矛盾突出,高等學校的專業結構無法適應轉型的產業結構,人才培養與社會發展需求錯位。高校如何能夠盡快適應市場變化,及時調整專業結構,解決人才培養與就業市場需求的結構性偏差,在高等教育擴大“入口”的同時,注重其“出口”對策的研究,已成為衡量高校就業指導工作成效的一個重要因素。而創新人才培養恰恰是破解這個難題的關鍵。時代呼喚創新人才,產業升級和經濟轉型需要創新人才。高校就業指導課程要打破束在學生思想中的“讀大學就是為了找到一份工作”的禁錮,改變其被動接受知識的惰性,激活其創新意識和創新潛能,引導其思索“如何創立一番事業”。就業市場上缺的不是好工作,而是缺少創造好工作的頭腦。創新人才的培養必須以挖掘和發展人自身的潛在創造力來實現。人人都具有創造力,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人人都能創新,關鍵是有無創新意識。在為全體學生提供就業教育并為特定學生提供精準創業指導的同時,還要著眼長遠,將創新人才培養融入學生教育的全過程,培育其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美國的柯林•博爾在1989年向聯合國經濟合作和發展組織(OECD)的教育研究與革新中心提交的“學會關心:21世紀的教育圓桌會議”報告中,將“創業教育”作為繼文化教育、技能教育之后的“第三本教育護照”[6]。創業教育具有狹義和廣義之分。培養學生創辦新企業或事業能力的教育則是狹義的創業教育。而廣義的創業教育是指培養學生事業心、進取心、探索精神和冒險精神等心理品質的教育。因此,引導學生“創立一番事業”既包含了廣義的創業概念,也包含了學生在今后所從事的工作中發揮的開拓性與創新性。創業的“業”并不僅僅是“企業”,以創造性的精神和能力成就任何事業的行為都可以看作是創業行為。如此理解創業,才是更為科學全面的。(二)從“被動等待就業”到“主動設計職業”轉變。知識經濟時代創新能力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核心力量,高等學校的重要使命便是培養創新人才,而不僅僅是培養求職者。相應地,大學生就業指導課程不應只是“成品包裝者”,而應努力成為“產品設計者”?,F有應試教育體制下,基礎教育階段學生學習的目的就是為了升學。學生受制于家長和學校的嚴格管理、嚴格要求,常常處于緊張壓力之下,考上大學時會有一種突然解脫的松懈感。在大學畢業即就業的觀念影響下,很多大學生一入學便把關注的目光投向幾年后的就業問題。為了能在畢業時找到一份好工作,許多家長和學生在高考填報志愿時更愿意選擇所謂熱門專業,把專業的冷熱等同于個人的前途。這種現象對創新人才培養是一種無形的阻力,不利于個人潛能的挖掘與發揮。高校要實現創新人才培養目標就必須扭轉大學生這種“被動等待就業”的局面?!叭吮M其才”可以說是用人單位和學生自身最有價值的追求。所謂專業的“冷”“熱”在就業市場對人才的需求日益呈現出多樣化的形勢下其實只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大學生就業指導課程要從思想上改變學生的就業期待,不能只顧眼前不顧未來,幫助他們認識自己、認識職業,主動設計個人職業生涯,確立個人職業理想。“主動設計職業”有利于大學生根據個人興趣、性格、能力和價值觀選擇與自己匹配的職業,成為個人職業發展的主導者,喚醒其事業心和開拓精神。具有事業心和開拓精神是創新人才必備的特質。只有這樣,大學生才能在日益變化的世界面前保持開放性和適應性。高校畢業生不應只是一個求職者,而是積極成為新工作崗位甚至是新職業的創造者。
三、基于創新人才培養的大學生就業指導隱性校本課程的結構
(一)課程目標。2007年教育部《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教學要求》明確要求普通高校開設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作為公共課納入教學計劃,提出要“激發大學生職業生涯發展的自主意識,樹立正確的就業觀,促使大學生理性地規劃自身未來的發展,并努力在學習過程中自覺地提高就業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7]。應該說,教育部為大學生就業指導課程確立的目標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指向性。但實踐中不少高校教師傾向于選擇講授易操作的部分,如就業政策、求職信息、求職技能等方面,其直接目的就是幫助大學生順利就業[8]。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就業指導課程缺乏客觀全面的質量評估體系,另一方面是因為高校就業主管部門以就業率高低來評價大學就業工作好壞。很顯然,大學生自主規劃個人職業生涯與未來以及提高生涯管理能力在當前形勢下更具有現實與戰略意義。因此,如果仍將就業指導課程的目標固著在求職技巧和技能的傳授上,就業指導課程將會流于形式。大學生就業指導課程是一門實踐性和操作性很強的課程,不僅要在顯性課程上傳授經驗與技巧,也要通過實踐與活動潛移默化地傳遞和滲透觀念與意識。通過360度自我評估、MBTI職業個性測驗、霍蘭德職業興趣測驗、個人生涯規劃書、生涯人物訪談、我和大學有個約定以及無領導職業認知成長小組等活動,引導學生參與、體驗與思考個人生涯,提高他們的生涯管理能力,幫助他們明確職業目標,增強職業競爭力,為社會和企業培養合格的勞動者。開展無領導創業成長小組和創業成功人士沙龍或講座等活動,有效地將創業者需要具備的素質和能力融入培養目標。通過這些活動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開拓精神,還可引導他們樹立“創業是另一種形式的就業,就業就是開創自己的事業”的觀念。就業指導課程的目標就是要將創新創業的思想植入學生意識之中,即使不能馬上創業,也讓他們在今后的職業生涯中能開創自己的事業成為一種可能。(二)課程內容。大學生就業指導課程不同于一般的理論課程和實務課程,更多的是一門經驗課程,經驗課程強調的是學習者在課程之中的參與、體驗與思考[4],從而帶來意識和行為的改變。就業指導課程的經驗課程特性,要求在構建課程體系時突出實踐性和實用性,淡化理論性和形式性。就業指導課程也具有時代性,教學內容必須反映時代的特點,適應變革的需要。“就業指導”也不等于“畢業指導”,就業指導課程并非僅為了幫助學生在畢業時找到一份工作。就業指導課程應貫穿整個大學教育階段,引導學生不斷調整自身發展與職業發展的關系,以實現兩者優化匹配。因此,大學生就業指導課程應該是全程化的,不同年級有不同的教學內容。剛入大學的學生對學習和生活充滿期待,他們渴望通過四年的努力成長為有用之材。大學新生非常關心畢業時的就業問題,他們迫切希望了解所學專業與未來職業的關系。此時的就業指導課程應該圍繞自我認知和職業認知活動展開。例如,360度自我評估活動有助于大學生從不同社會關系中了解自己和認識自己;MBTI職業個性測驗和霍蘭德職業興趣測驗等活動可以科學客觀地了解自己的個性及與其相適應的職業;職業生涯規劃大賽從實戰角度進一步澄清自己的職業理想及迸發為理想而奮斗的進取精神;生涯人物訪談可以近距離接觸成功人士,與他們面對面溝通,了解創業者必須具備的心理品質。學生通過無領導職業認知成長小組活動了解本專業學科分類、發展前景、相應的職業范圍、企業的組織架構和崗位不同特點以及學好本專業應當具備的能力和素質。在職業認知部分還可結合不同專業幫助學生分析經濟發展形勢給行業帶來的機遇和挑戰,培養學生對市場的敏銳度,為個人將來創新創業播下種子。個人生涯規劃書及我和大學有個約定促使學生詳細地制定出四年學習計劃及畢業后五年內規劃。通過上述活動,大學生能正確認識自己、認識職業、樹立正確的就業觀,確定合理的職業定位,設計好個人職業生涯。大學二年級是轉入專業學習的準備階段,學習任務繁重,課程安排緊湊,他們也在學習和生活中進一步了解自己的興趣、性格、能力和價值觀。這一時期的就業指導要幫助學生及時修正初步的職業設計,優化生涯方案,穩定職業發展方向。通過邀請人力資源專家、成功校友與學生面對面交流,幫助學生了解社會對人才素質的要求,尤其是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對成才的意義,從而建立合理的知識結構,鍛煉較強的實踐能力,不斷提高個人職業素養。大三是全面進入專業學習的階段,又是確定個人未來發展的重要時期。此時的就業指導課程主要以個性化輔導的形式進行。例如,結合大三學生的個人發展方向和職業發展目標開展工作坊或一對一輔導。邀請就業、創業成功的優秀畢業生同他們進行座談,讓學生掌握就業、創業的成功經驗,形成創新創業的意識。另外,為一部分想創業的學生開設創新創業選修課程,進行創新創業教育和就業觀教育,幫助學生掌握創業知識,為將來創業打下良好基礎。大四是學生畢業階段,這一階段重點是引導學生做好就業和創業的各項準備工作。在就業準備部分,模擬企業招聘和求職面試活動,讓學生了解企業不同崗位職責和任職資格,把握用人單位對畢業生職業素質的要求。開展求職技能技巧培訓、就業心理調適、就業政策講解等活動,幫助學生做好求職過程中的各種準備。在創業準備部分,采用無領導創業成長小組活動,以“專業融入創新創業”為主題,將專業知識融入創新創業教學實踐中,激發學生將專業知識轉化為可以創業的項目,引導學生思考和尋找合適的創業機會和工作機會。創業小組活動不僅鍛煉了學生團隊合作能力和創新能力,也有助于他們將專業技能、管理能力和營銷能力整合起來。無領導創業小組方案的設計有利于培養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使其能夠在今后所從事的職業中發揮主動性與創新性,從而有機會建立一番自己的事業。大學生通過參與這些活動,在溝通能力、團隊合作、開拓能力以及創新意識等方面得到很好的鍛煉,這些能力素質是創新人才必須具備的品質。因此,隱性校本課程在大學生就業指導課程建設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學生就業指導課程要將創新人才培養融入到隱性課程之中,促使學生樹立“創新帶動創業,創業是更好就業”的理念。(三)課程形式。20世紀80年代美國教育家大衛•庫伯在總結杜威和皮亞杰等人的經驗學習模式基礎上提出了“體驗學習”的概念。體驗學習是由體驗、觀察與反思、歸納及應用并再回到體驗所組成的“體驗學習圈”[9]。體驗學習是一種適應性學習,是通過實踐與反思結合起來獲得知識、技能的學習方式。體驗學習是一個循環的過程,學習者自動地完成著反饋與調整,經歷一個學習過程,在體驗中認知。體驗式教學是一種由老師創造實際或模擬情境,學生在親身經歷和充分參與中,獲得個人的感悟和經驗,從而建構知識、提升認識、發展能力的教學模式。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規律,創造實際的情境或機會,呈現或再現、還原教學內容,幫助學生在親歷的過程中理解并建構知識、發展能力、產生共情[9]。就業指導課程主要是一門經驗性課程,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和活動性特點。該課程主要運用情景模擬、角色扮演以及小組討論等“體驗式”活動作為主要教學形式。教師在教學中根據學生興趣、特點和課程培養目標創設有意義的教學情境,以各項活動為載體,讓學生親身感受、體驗、反思,并在實踐中不斷調整,從而達成經驗建構和職業能力提升的目的。例如,通過創業小組活動,學生可以感受企業運營機制和組織架構,親身體驗市場調查、員工招聘、原料采購和生產銷售等環節,反思創業的合適機會和市場前景,不斷調整創業計劃。創業小組活動有效提升了學生統籌規劃、分析決策和市場營銷等能力,促進了學生的創新思考,激發了他們的創業欲望。創新人才的培養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高校完善協同育人機制,在學科與專業建設、人才培養模式、人才培養環節、學生學習評價以及教學管理制度等方方面面進行改革。
作者:韓勱 單位:廣州大學招生就業工作處
- 上一篇:淺析大學生就業形勢
- 下一篇:中職幼兒教育專業舞蹈課程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