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技人員繼續教育探究
時間:2022-01-11 09:05:11
導語:農技人員繼續教育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進入新時期以來,國家加大了對農業扶持力度,高度重視現代農業技術在農業中的推廣與運用。在此情形下,作為集成運用、傳播現代農業科技前沿領軍人物的基層農技人員必須與時俱進,快速掌握現代農業技術,積極發揮自身職能,把現代農業科技直接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因此,在實際工作中,基層農技人員要加強繼續教育學習,提升自身科技素養,從而加快農技推廣步伐。
1基層農技人員基本情況
1.1投入不足,硬件設施差。需要強調的是,鄉鎮農技人員是農技推廣的主力軍,需要給予政策與投入的傾斜,需要良好的工作環境和硬件設施,而事實上,農技人員市縣兩級上浮明顯偏多,鄉鎮基層農技推廣政府投入較少,硬件設施不足,工作條件差、待遇低,生活不便。1.2技術等級分布不均?;鶎余l鎮農技部門人員準入制度缺失,進人把關不嚴,機構改革分流人員多,學歷層次普遍偏低,優秀人才難以引進;農技人員各年齡階段比例不協調,經驗豐富的中年骨干人員比例偏低。非技術人員比重較高,職稱普遍較低,技術等級分布不均[1]。1.3職業教育弱化?;鶎愚r技人員工作量大,難以有外出學習機會;更由于農業科技推廣專業技術性強,農技人員成長過程緩慢,考核機制不盡合理影響農技人員提高業務水平的內生動力;職稱評審制度不利于基層農技人員晉升,繼續教育機會偏少。
2新時期下的農技推廣特點
2.1內涵的變化。應當看到,近年來農產品價格攀升,農業資源開發、環境承受力接近底線。農業必須走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發展道路,健全農業體系成為未來農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的方向。因此,農技推廣不能滿足生產技術和經營知識的一般性指導,需要更多的現代農業信息及咨詢服務,推廣目標不再是單純的增產增收技術,還應涉及農民的生產發展與生活改善[2]。2.2對象的變化。新時期農技推廣對象多元化、細分化,既有普通農戶又有以新型農業經營主體。2.3內容的變化。隨著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技推廣內容逐漸從以技術為主向綜合服務轉變。綜合服務更多的體現在公共健康、環境保護等方面。2.4方式的變化。隨著數字信息技術的普及,農技推廣方式呈現出多元化,農業和互聯網聯姻,運用數據分析提供信息服務,農技推廣人員可以說是技術員、咨詢師、信息員、服務員。2.5推廣主體的變化。新時期的農技推廣不再單純是政府,而是變成了政府公益性推廣機構、涉農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組織、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其他推廣機構等“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的局面。而且社會化服務組織更加積極、活躍、廣泛、高效。各推廣主體在陜西也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推廣模式。政府公益型的“平利模式”、連鎖經營技企結合的“大荔模式”、公司化高起點運作型的“千陽模式”、高??蒲兄涡偷摹拔鬓r大模式”、科研成果集成轉化應用型的“安康農科所模式”等,并各自找到了自己發揮作用的廣闊舞臺。
3科學做好繼續教育學習
3.1樹立繼續學習理念。不論是行政組織者、教育培訓機構實施者、授課實訓教師及農技推廣人員都要樹立繼續教育學習新理念,要沉降到農業科技推廣一線,從“以技術為本”向“以人為本”轉變,以培訓“農業人”的“現代化”為目標,“以問題為中心、以學員為主體、以知識為補充、以研討為平臺、以結果為導向,讓“互聯網+”思維融入培訓全過程,打破時空限制。3.2注重豐富性、科學性。繼續教育學習內容要注重科學性和豐富性,要以增產增效并重、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結合、生產生態協調為原則,圍繞政策、理念、知識、技能、推廣方法構建教育培訓內容;貫通產前、產中、加工、流通等農業全業鏈過程;按照地域特色主導產業,將教育培訓的普遍性要求與不同類別、層次、崗位的基層農技人員相結合,組織專題調研,制定教育培訓方案,組織實施精準化的教育培訓。3.3采取靈活的形式。教育培訓要充分調動基層農技人員學習的主動參與性,通過分組交流研討、實訓觀摩、現場教學、案例分析,農技人員與專家形成互動與交流,突出農技人員的參與性、分享性和體驗性,使農技人員通過學習成為教育培訓的主體。3.4加強學習組織管理。只有加強繼續教育學習的組織管理,才能真正提升繼續教育學習的實效性。教育學習中要推行首問負責制,加強組織管理、服務能力建設,確保教育培訓效果。探索多元高效的教育培訓模式,實施動態流變的教育培訓模式;研究教育培訓規律,以問題為導向,因需開展、因材施教,使教育培訓工作規范、科學、高效。綜上所述,基層農技人員要依據社會主義新時期農業科技推廣的特點,與時俱進,加強繼續教育學習,提升自身科技素養,從而加快農技推廣步伐。
參考文獻
[1]農業推廣理論與方法[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3.
[2]參與式農業推廣工作方法[M].北京: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
作者:察時豪 單位:山東省鄄城縣彭樓鎮政府農技站
- 上一篇:高校繼續教育管理探討
- 下一篇:繼續教育教學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