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科教師教育改革論文
時間:2022-04-20 08:41:42
導語:全科教師教育改革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全科教師培養植根于我國農村基礎教育綜合化改革的現實需要
小學教師培養的實踐首先是深刻理解并緊緊把握當代小學教育實踐的需求,這種需求根植于我國經濟和社會的現實與未來的要求,根植于教育的現狀及其改革與發展的要求,特別是根植于我國基礎教育所面臨的教育公平和教育質量兩大問題的解決。這是實踐取向的小學教師教育的最高價值追求。全科教師教育聚焦農村小學教育現狀和農村教師專業發展,通過免費定向培養全科教師,重點解決偏遠地區農村小學教師隊伍整體素質不高以及結構性矛盾等問題;通過提高農村教師群體的培養質量、優化學生的綜合素質教育,從而實現全科教師培養滿足農村教育現實需要;面向基礎教育綜合化課程改革的雙結合,彰顯出面向農村、扎根本土、實踐取向的全科教師培養的價值追求。
(二)全科教師培養指向于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和教育公平的時代內涵近年來,師范生就業率持續走低,農村教師依然存在結構性緊缺,從而引發教師培養質量和教育公平問題,嚴重制約了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進程。為解決這些問題,全科教師教育應從辦學模式、課程體系和養成教育等方面將師范生置身于農村真實的教育場景中,讓他們深刻體會那些遠離繁華城市的偏遠鄉村弱勢群體農民的孩子,感同身受孩子們的思想情感和內心世界;培養師范生致力于扎根農村、奉獻農村并改變農村教育的深厚鄉土情結,尤其要培養其對農村留守兒童、學習弱勢者或經濟弱勢者兒童群體的親近與廣博的關愛,從而將公平教育的理念融入農村小學全科教師教育培養體系中,內化未來小學教師公平正義的價值觀,使其走上教育崗位后能夠更多關愛兒童,公平對待每一個學生??梢姡诔青l教育均衡發展的背景下,全科教師教育政策必將教育公平作為其具有時代特色的內涵予以踐行。
(三)全科教師人才培養模式彰顯了“校地雙贏”協同創新發展之路
目前,僅有湖南、浙江、重慶和廣西等幾個省市著手探索實施全科教師培養計劃。但如何培養農村小學全科教師,既沒有現成的經驗可供參考,也沒有固定的培養模式可資借鑒,培養模式需要不斷創新。重慶市從2013年開始實施小學全科教師培養計劃,探索出一條富有特色的農村小學全科教師“3+1”培養模式。其中,“3”是指大學四年有三年在高校完成全科課程學習,“1”是指在最后一年時間在地方研訓機構指導下在基地學校見習、研習,在定向區縣農村小學實習,最后完成畢業論文獲得學位。為此,重慶市通過搭建由“高校(University)—區縣政府(Government)—研訓機構(In-stitute)—小學(School)”共同組建的“UGIS”全科教師人才培養聯盟新機制,對師范生的培養進行了“全面關注,全程實踐、聯合培養、動態管理”,形成了高等院校、地方教育行政部門和小學合作發展共同培養農村小學全科教師的多元格局,促進了高校和地方區縣的協同創新,確保了小學教師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
二、走向“專業人”:全科教師培養目標的價值追求
目前,將全科教師的培養目標的界定,通常理解為“培養能勝任小學階段所有學科教學和從事小學教育教學與管理的教師”,這種能勝任多科教學甚至是包攬所有小學科目教學的理想培養目標遭受到了部分學者的質疑。鑒于此,破解“全科性”的理論品質、實現小學教師角色從知識型的“職業人”向全科型的“專業人”轉變,有必要厘清以下三對關系:
(一)全科教育與分科教育的關系
首先,從內涵來看,全科教師絕不是重復中師教育的老路。全科教師政策出臺的背景確實有農村小學教師生存的現實需求,但是,部分省市小班化和包班制的推行以及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深化則孕育著從培養“教書匠”走向“教育家”的全科教師的必然選擇。其次,從全科和分科的關系來看,分科教學以學科知識的概念體系為線索來組織課程,課程體系偏重單一學科的縱深發展,割裂了各部類知識間本來的有機聯系,難以適應課程綜合性的要求,不利于學生作為“全人”的整體發展。相反,全科教育則秉承了綜合培養的價值取向,注重學生跨學科的知識素養與開發實施綜合課程的能力培養,突出全科教育的“綜合性”。再次,從小學教育的特性來看,小學階段更要求培養具有良好綜合素質的全科小學教育人才,從而促進小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全科教育與通才教育的關系
從各自對應的范疇和本質內涵來看,全科教育是相對于分科教育的,是指能勝任小學全部學科教學的全科教師教育,重視“學科教育”,關注教師教學知識技能以及“教書育人”能力的獲得。而“通才”是指“通用之才”,通才教育是相對于專才教育的,它以培養“全人”為宗旨,以內涵豐富的人文教育為基礎的更強的專業教育。顯然,全科教育和通才教育各自倚重點是不同的,但有相通之處:全科教育是建立在跨學科基礎上的綜合教育,它以通識教育為基礎,力求在專業與綜合之間尋求平衡,并指向于“通才”教育的發展方向。因此,全科教育需要不斷深化其內涵,讓全科教師成為具備綜合教育素養、全科教學知識與能力并重的復合型人才。
(三)全科教育和多學科教育的關系
從所依托的學科基礎來看,全科教育和多學科教育雖然都是以多個學科為基礎,但是有本質區別。一方面,全科教育從有利于師范生綜合素質培養出發,打破了“學科專業”壁壘,強調學生綜合知識和能力的培養,幫助其形成學科之間的視界融合,這一融合統御在全科教育之下,成為提高小學教師綜合素質的源能量。多學科教育則是以學科為研究基礎,從完善各自學科體系發展的角度將學科知識灌輸給學生,由于學生對學科知識的構架是零碎的、單層次的,缺乏學科知識之間的統合能力,因而在應對復雜的教學環境時容易力不從心。另一方面,從學科的組成結構來看,全科教育不是多個學科之間的簡單拼湊,而是建立在多學科基礎上的跨學科教育,這是對“全科性”的重要解讀。通過對全科教育與上述三者的關系解讀,可以將“全科性”破解為三層內涵:一是培養目標的“綜合性”體現;二是知識體系的“跨學科性”延伸;三是專業領域的“層次性”分類。筆者認為,對于文科類課程、理科類課程和藝體類課程三大類課程間的綜合性還需加強。如文科類或理科類必須要和某一類藝體課程相結合,既要體現培養模式的綜合性和多學科之間的交融,又能兼顧多學科(主課兩門且兼顧一門藝體課,注重音體美素質的培養)教學需要。也就是說,一個優秀的全科教師應具備“全科綜合”的專業素質,“跨學科”的理論品格以及能勝任“多層性”學科教學的“專業人”屬性。它將“全科性”的三重屬性統攝于全科教師“實踐性”價值理念之下,不僅能適應大規模城鎮小學分科教學的需要,也能適應發達地區小班教學包班制的需要,還能滿足偏遠農村小規模學?!氨蝗啤苯虒W或“復式教學”的現實需求。
三、重建“四維系統”:全科教師專業特質的“個性”深描
通過上述對“全科性”三重品格的破解,有必要進一步深描全科教師的專業特質,全面刻畫農村場域下“四維一體”的全科教師“個性”特征:即在“理念、知識、能力、心理”四維的基礎上將農村小學全科教師的專業特質分解為農村教育上的“情”、文化知識上的“寬”、綜合能力上的“強”以及人格發展中的“全”。
(一)扎根農村教育的“情”
我國長期存在的城鄉二元結構差異,導致出現了城市畢業生“過?!倍r村教師卻存在著結構性緊缺的矛盾。主要表現在不愿意就業農村和高校教師教育培養目標含糊不明兩個方面。這就需要把培養服務農村基礎教育、真正愿意扎根農村、具有深厚農村教育情感的高素質小學教師作為育人的主要目標。全科教師教育面向農村、定向小學的培養方向,恰恰體現了師范生要扎根農村、奉獻農村的深厚情感和關愛農村兒童、改變農村教育的強烈意愿。它是全科教師致力于從事農村教育工作的先導和動力系統,決定和支配著其他系統的工作狀態和質量,因而成為全科教師專業特質的核心與靈魂。
(二)注重文化知識的“寬”
從“職業人”走向“專業人”的全科教師應具備“全科綜合”的專業素質以及能勝任小學階段多學科教學的“跨學科”知識視界,尤其強調師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養成教育、音體美素質等方面的和諧發展,成為全科教師專業特質的核心系統。這就要求全科教師的知識結構寬厚扎實,能適應復雜多變的農村小學教育環境。相應地,需要學校不斷優化全科教師教育課程的內容結構,拓寬公共基礎課程、整合學科專業課程、延伸教育專業課程、強化教育實踐課程,進一步深化和發展小學教師教育的課程目標,引導教師加深專業理解、更新知識結構、解決實際問題、提升自身經驗,促進自身專業發展。
(三)培養綜合能力的“強”
知識和能力素質是教師專業特質“一體兩翼”的支持保障系統。全科教師要真正適應農村小學教育環境以及農村小學生的特點和需求,需要做到能力特質的“三強”“:綜合素質能力強”才能應付偏遠農村地區小規模學?!氨蝗啤苯虒W或“復式教學”的現實需求以及農村留守兒童、困難兒童等弱勢兒童的教育教學問題;“專業發展能力強”才能在不同情境和條件下靈活運用有效的教育方法,對學生學習構建適宜性的教育策略;“生活適應能力強”才能在農村教育生活環境落后的情況下能有效抵制外界的干擾和誘惑,以積極的心態客觀地理解自身所處的生活和教育環境,提升自己的從教心理,做到樂于扎根鄉村并奉獻農村教育事業。
(四)塑造人格心理的“全”
近年來,多地教師性侵小學生案件的曝光使得農村小學成為校園性侵事件的“重災區”,師德淪喪背后的小學教師心理健康隱患發人深省。顯然,把教師行為失范問題僅僅歸結為依靠道德層面的約束遠未達到“釜底抽薪”的效果,實際上其背后暗藏著教師人格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嚴重缺失,極可能演變為教師職業道德失范的重要誘因。事實和研究均表明,教師心理健康素質是教師綜合素質的核心要素,是教師整體素質和教育教學質量提高的基礎與保障,它直接關系到教師身心健康和學生的健康成長?;诖?,健全的人格心理健康素質必將成為農村小學全科教師專業特質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實現教育教學質量提高、教師身心健康和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保障系統。
作者:張虹肖其勇單位:重慶師范大學初等教育學院
- 上一篇:人本主義下教育改革論文
- 下一篇:國際貿易中商務英語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