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范生免費教育探析論文
時間:2022-10-10 02:12:00
導語:師范生免費教育探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摘要:實行師范生免費教育是中央采取的一項重大戰略措施,旨在造就優秀教師和教育家,這無疑對師范生培養質量提出了嶄新要求。在這一背景下,師范生培養要堅持專業化理念和終身學習理念,以培養服務和引領基礎教育的高素質專業化人才為目標,按照通識教育基礎上的寬口徑專業化培養的基本要求,構建由通識教育課程、學科基礎課程、學科專業課程、教育專業課程、實踐訓練課和自主學習課程六大模塊構成的課程結構體系。
2007年,國務院決定在六所教育部直屬師范大學實行師范生免費教育,這是中央采取的一項重大戰略措施。采取這一重大舉措,就是要進一步推動師范教育改革創新,提高師范生培養質量,造就優秀教師和教育家;就是要提倡教育家辦學,鼓勵更多優秀青年終生做教育工作者;就是要進一步形成尊師重教的濃厚氛圍,讓教育成為全社會最受尊重的事業,促進教育事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倳浽?007年全國優秀教師代表座談會上也強調:“教師是人類文明的傳承者。推動教育事業又好又快發展,培養高素質人才,教師是關鍵。一沒有高水平的教師隊伍,就沒有高質量的教育?!边@無疑對教師培養提出了時代挑戰和嶄新要求。如何根據社會發展的時代需要,結合高校自身發展的實際,緊緊圍繞培養和造就優秀教師和教育家的目標,全面推動師范生培養模式改革,是教育部直屬師范大學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的重要任務。
一、建構師范生免費教育培養模式的基本理念
培養和造就優秀教師和教育家是實行師范生免費教育的基本目標,高水平的教師教育是培養和造就優秀教師和教育家的根本保證,而師范生培養模式改革無疑是教師教育改革的關鍵。在今天社會不斷變革的背景下,究竟需要什么樣的教師,我們曾從不同側面進行了調查。在對社會人士的一項調查中顯示,新時代的優秀教師應具有至少五個方面的品質,即有好的教育方法、有教育實踐能力特別是能夠創造競爭向上的氣氛及快速有效處理學生行為問題的能力、有與人友好交往與合作的能力、有知識整合的能力、有正直誠實和情緒穩定的個性品質。對小學生喜歡什么樣的老師的調查顯示,教師不僅需要知識,更重要的是在教育教學能力、專業情意甚至個性品質等方面的發展,即有熱情有魅力、不刺傷學生的自尊心、尊重學生并對學生關心愛護、教學生動有趣、有民主作風并對學生一視同仁、不隨意發脾氣和打人罵人、經常參加學生的活動并幫助學生、經常提問和鼓勵學生、思想解放而不保守、有學問而不盛氣凌人。對中學校長的調查也反映了中學教育實踐對教師的新要求,即了解學生的身心發展、具有教育教學的知識與實踐能力、掌握評價學生的科學手段和有效方法、有健康向上的情緒和態度、有不斷學習的意愿和自我發展的潛能。這些調查只是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社會及教育對優秀教師的要求,這些顯然要求改變封閉的教師教育體系和學科知識化的教師培養模式,實際上,需要教師培養的理念更新。
(一)專業化理念
提高教師質量是世界各國關注的焦點和教育發展的優先任務。法國前教育部長謝韋內芒認為,如果我們要真正注視一個國家的前途,就要致力于培養今日的教師。印度《國家教育》也曾提出,在決定教育及教育對國家所做貢獻的所有因素中,教師無疑是最為重要的因素。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出版的《教育改革:經驗與前景》中也特別強調,沒有一支能力很強的教師隊伍,就不能很好地進行教育改革。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也聲言,無論怎樣強調教師質量的重要性都不會過分,因為沒有教師的協助及其積極參與,任何教育改革都不能成功。沒有高質量的教師,就不可能有高質量的教育。
提高教師質量取決于教師的專業化程度,專業化是決定教師質量的重要指標。因此,教師專業化已為各國所廣泛關注。美國卡內基教育促進會和霍姆斯協會于1986年發表的《國家為21世紀準備教師》、《明天的教師》兩份報告中明確提出教學專業化這一概念,將其視為提高學校質量的必要途徑。報告還認為,教師教育的責任就在于造就訓練有素的達到專業化標準的教師,以教師的專業化來實現教學專業化。法國前教育部長若斯潘認為,“未來教師不再只是傳授知識的先生,而應是引導各種學生完成學業的教育教學專家?!比毡酒毡榘呀處熉殬I作為一項具有專業性職責的工作,認為理想的教師應具備眾多的基本條件,即接受過長期專門的教育訓練、掌握專業的知識與技術并具有社會所公認的資格、通過不斷的自主性進修求得專業能力的提高、具備專門的職能、自律性與職業倫理及進行有益的社會性活動?!秶H教育百科全書》也指出:“如果當今和未來的教師能同社會上做出杰出貢獻的人一樣,享有同等的地位和聲譽,他們一定是專職教師,他們的教育教學水平應該愈來愈同內科醫生的教育相媲美?!痹谑澜缯蛑R時代不斷邁進的今天,教師的作用及社會對其素質的要求已遠非昔日可比,教師的專業化越來越受到各國的強調。人們普遍認為,教師只有具備足夠的專業能力和較強的自主性,成為教育教學方面的“臨床專家”,方能滿足社會日益發展和學生在認知、情意學習等方面的需要。也只有教師不斷朝著專業化方向不斷邁進。才能真正為教育創新奠定有力的基礎。
新世紀初,我國為回應時代挑戰啟動了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基礎教育新課程更強調每個個體在體力、智力、倫理、情緒等方面的整體全面發展,更強調在瞬息萬變、文化多元、科技更新的社會中的適應能力和自我發展能力,更強調正確的價值觀、科學的態度、健康的情意發展。從總體上說,基礎教育課程實現了從學科知識體位向學生發展本位的轉變,但長期以來,我國教師的培養與基礎教育學科知識本位課程相適應,注重學科化和知識化,教師的專業發展主要依靠教師自身的教育教學實踐探索,因此,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必然對教師的專業化培養和專業發展提出相應的新要求。
教師專業化是新時代對教師提出的要求,也是培養和造就優秀教師和教育家的基本出發點。
(二)終身學習理念
教師職業是一個需要終身學習、在實踐中不斷發展的職業,教師專業發展是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需要終身進行專業發展的規劃和不斷的學習與探索。教師職業的特點要求教師必須具備終身學習的能力和素養,具備不斷創新的意識和品質。因此,教師培養就必須引導學生把對教師專業的想象和期待同當前的學習生活聯系起來,把當前的學習作為終身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從而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終身學習的意識與自主學習的能力。
優秀教師必須是終身學習者。“教師的職責已越來越少地傳遞知識,而越來越多地激勵思考;除了他的正式的職能以外,他將越來越成為一位顧問,一位交換意見的參加者,一位幫助發現矛盾論點而不是拿出現成真理的人?!鄙鐣陌l展要求轉變教師的角色。首先,教師是學生健康人格的塑造者。教育不僅是探索知識與技能的途徑,而且是塑造人格、追尋自我生命意義的過程,教師的職責絕不僅僅是傳授知識與技能,更重要的是影響和塑造學生的人格,促使其身心健康成長。其次。教師是學生學習與發展的指導者和促進者。當今社會,教師作為知識源泉和智慧結晶傳播者的傳統作用正在發生變化,相反,教師將被看作是一個“教育咨詢者”或是促進所有學生健康發展的“引導者”。為了充當起新的角色,教師將成為一個“學習方法方面的專家”,一個“學習活動的協調者”,一個“學習的指揮者”,或者作為“學習促進者”團體中的一員。由此可見,教師的基本任務將是指導者和協助學習者,而不是一個“事實材料的提供者”。第三,教師是學習者。一方面,教師要指導和激勵學生的終身學習,為學生樹立終身學習的榜樣,另一方面,由于教師也生活在和學生相同的瞬息萬變的社會中,所以他們同樣也需要不斷地進行自我調整以適應變化,教師無論是作為社會公民,還是作為專業人員,都必須不斷學習,不斷了解與掌握新的知識和信息。教師除了要有效地完成課堂教學任務之外,還要組織指導學生的課外校外活動,利用校內外的各種教育資源,與學生家長、專業工作者和社會公眾合作,促進學生校內外學習經驗的結合。
“終身教育是一種完全意義上的教育,它包括了教育的所有各個方面,各項內容,從一個人出生的那一天起一直到生命終結時為止的不間斷的發展,包括了教育各個發展階段各方面之間的有機聯系?!苯K身學習是指人從出生到死亡的不間斷的、連續的和全面的學習,它側重于人的全面發展,強調教育的目的不僅要發展人的認識能力,更應學會“學習”、“做事”和“做人”,使人的智力、身體、人格、情趣和社會性等方面得到和諧的發展。終身學習理應成為教師培養模式改革的基本理念。
二、師范生免費教育的培養目標
培養和造就優秀教師和教育家是師范生免費教育的基本目標,這理應成為教師培養模式改革與創新的目標。結合師范生免費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教師教育急劇變革的形勢和優秀教師的基本品質,師范生免費教育的培養目標具體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培養樂于從教、長期從教的高素質人才
根據《教育部直屬師范大學師范生免費教育實施辦法(試行)》,免費教育師范生須承諾畢業后從事中小學教育十年以上,到城鎮學校工作的應先到農村義務教育學校任教服務兩年,并鼓勵師范生立志終生從教。因此,免費教育師范生的培養首先應立足于讓他們樂于從教、終生從教,培養他們服務基礎教育的意識、志向和能力,師范生培養模式改革既要考慮社會發展對人才的整體需求水平,又要考慮高等教育的基本規律,還必須考慮基礎教育發展對教師素質的要求。從社會發展對人才的整體需求而言,人們越來越強調科學知識寬廣、人文價值深厚、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強,這一要求同樣也是對師范生培養的基本要求。如果沒有知識廣博、人文深厚而且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教師,就無法培養社會發展所需要的新型人才。從高等教育的性質和規律而言,大學注重學術追求,強調基本的大學學術水準,注重人的自由發展,強調通識教育,注重社會服務,強調滿足社會進步、公眾利益的需要,師范生的培養必須考慮大學的性質和規律,必須基于大學的學術追求和學術水準,必須注重人的發展,因而就必須強調通識教育和社會實踐。同時,免費教育師范生將來主要是服務基礎教育,師范生的培養必須適應基礎教育發展對教師素質的需要,必須立足于為基礎教育服務。總之,學校必須集中優質資源、優質師資培養和造就樂于從教、長期從教的高素質人才,為他們成為教育家奠定堅實的基礎。培養綜合化與個性化相統合的高素質人才無疑是師范生培養模式改革的基本目標。
(二)培養專業化的教師品質
國家實行師范生免費教育,就是鼓勵更多的優秀青年終生做教育工作者,造就教育家,形成教育家辦學的良好社會風氣。他們不僅長期致力于基礎教育,而且要不斷推動基礎教育的變革,引領基礎教育的發展。但優秀教師和教育家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既與職前培養相關,也與職后學習相聯系。職前培養必須培養學生具有優秀教師和教育家所具備的優良素質,為學生將來成為優秀教師和教育家奠定堅實的基礎,因此,從師范生培養開始,就必須立足于培養專業化教師。專業化是職前培養的基本出發點。
20世紀60年代以后,教師專業化不僅受到各國的高度重視而且形成了教師的專業地位、專業素養和專業發展三大主題。我國在教師培養和培訓方面雖然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教師的整體素質明顯提高,但由于客觀社會條件和教育本身的發展水平,教師專業化并沒有真正引起高度的重視,教師的專業化水準不高且發展不平衡,甚至教師專業化還受到人們的質疑,這無疑不利于教師質量的提高。而現有的教師培養以學科為中心,以知識的系統傳遞與全面掌握為中心,顯然也無法支撐教師的專業化。因此,師范生培養模式改革應以培養教師的專業化水準為出發點,以教師的專業發展為最終目標,首先,教師專業化至少包含專業知識、專業能力和專業情意三個方面,形成教師職業的專業特性。師范生的培養要立足于培養具有基本的專業化水準的職業教師,這里的專業化水準應當使教師具有其他職業不可替代的品質,即具有教師職業的專業特性。師范生經過教師職業的專業特性的培養,在畢業走上教師職業工作的時候具備了其他專業畢業生所不具有的品質,即具有不可替代性,并能夠勝任教師工作。其次,教師專業發展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依賴于教師的長期實踐探索。師范生的培養要為教師走向教師工作后的終身持續的專業發展奠定必須的基礎,因此,師范生培養不能只培養學生必需的學科知識,還必須培養教師自身的適應力、創造力和發展力。沒有專業化培養,就談不上優秀教師,更不可能造就未來的教育家。整合專業知識、專業能力和專業情意發展的教師專業化無疑是師范生培養模式改革的重要目標。三、師范生免費教育的課程體系
基于專業化和終身學習理念,根據高素質專業化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結合學校實際,我們建構了由通識教育課程、學科基礎課程、學科專業課程、教育專業課程、實踐訓練課程和自主學習課程六大模塊構成的課程結構體系。
(一)基本原則與要求
按照通識教育基礎上的寬口徑專業化培養的基本要求,重新審視師范專業人才培養目標,進一步優化師范教育課程體系和教學資源,創新教學組織形式,改革教學內容與方法,積極探索綜合化與個性化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努力培養“人格健全、素養深厚、基礎扎實、理念先進、技能突出”的基礎教育優秀師資,進一步彰顯“注重人格塑造、突出綜合培養、強化實踐訓練、服務基礎教育”的師范生培養特色。
1.堅持學科專業教育與教育專業教育的有機整合,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強化教師的專業化訓練,著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執教能力和教育教學研究能力。在學科專業和教育專業課程中,把學科專業知識的內在邏輯與教師的認識邏輯發展有機結合起來,采取符合教師專業發展要求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在與中小學教學內容相關的學科專業課程內容中,注重與中小學課程內容的貫通與對接,充分反映中小學課程發展、教學內容、方法改革的新成果和新趨勢。
2.優化教學內容,充分反映和體現基礎教育和課程改革的要求,反映和體現各學科最新的發展趨勢和教學改革成果,在課程類型上,實施課程的多樣化、精品化與專題化改革,實現學科內容的交叉與融合,實現教學內容的整合與優化;在課程實施上,注重因材施教,實施分級、分類教學;在教學方法上,加強教學方式方法改革,突出研究性課堂教學、創新性自主學習兩個重點,大力推進研究性教學,加強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
3.強化實踐教學環節,建立四年一貫的師范教育實踐教學制度,構建由微格教學、教學觀摩、教學見習、教育教學實習組成的師范教育實踐教學體系,實施到中小學為期半年的教育教學實習制度。
4.加強自主創新學習指導,大力推進師范生教學基本功提升計劃,并將學生自主創新學習獲得的創新實踐學分納入培養方案。
(二)課程體系
1.通識教育課程
通識教育課程作為對學生全面素質培養的基礎部分,由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組成。目的在于通過本類課程的學習,使學生獲得學習的方法和能力,養成基本的人文、科學和藝術素養,訓練科學的思維方式方法,培養學生的倫理道德和價值判斷能力、人際溝通與表達能力。通識教育課程分為政治理論類、德育類、藝術類、體育類、人文類、科學類、工具類和農林教育類,其中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大學外語、體育、大學計算機基礎、大學語文、文獻檢索為所有專業必修課,這類課程為學生的基礎必須課程。選修課程中,自然科學類專業限定選修一定數量的人文與社會類、藝術與美育類課程,人文社會科學類專業限定選修一定數量的科學與技術類課程,所有專業限定選修一定數量的農林教育類課程,為了保證學生達到應修學分,各學院在制訂本專業學生培養方案時,根據學校師范生課程結構的框架及學分要求,設置通識課程中的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但都要以如何有利于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為宗旨。
2.學科基礎課程
為培養學生寬厚的綜合素質基礎,轉變以過窄的以專業為中心的培養模式,實現通識教育基礎上的寬口徑專業教育,應按學科大類設置學科基礎課程,加強對學生學科基礎的訓練,考慮學科的知識體系、學生專業的拓展,學科大類所涵蓋的各專業的學科基礎課程應該相同。
3.學科專業課程
根據精煉、精簡、嚴謹、創新的原則,設置專業核心課程(必修)和專業方向課程(選修)。該類課程設置必須反映本專業特點和培養目標。重點加強專業核心課程的設置與建設,靈活設置專業方向課程。
4.教育專業課程
教師教育課程是師范生培養的基礎內容。教師教育課程由職業理想信念教育、職業基礎知識教育、自主訓練和教育實踐四大模塊構成。職業理想信念教育是貫穿師范生培養全過程的一條主線。通過職業理想信念教育,增強學生從事基礎教育的使命感、責任感和光榮感,增強學生學習的動力,從而樹立樂于從教和長期從教的職業理想。職業基礎知識教育包括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必修課程具體包括有助于奠基學生教育基本素質的教育基本理論、心理發展理論、學科教育課程以及培養有助于提高學生教學能力的實踐訓練和自主訓練,選修課程主要是針對當前教育改革的動向及熱點問題,由學生根據個人的學習興趣進行選修,選修課程包括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課堂教學技術、教育研究方法、教育美學、班主任工作、心理健康教育等課程,旨在滿足學生自主學習和個性化發展需求的同時,強化師范生的教師專業化訓練,使師范生在畢業后能夠迅速適應教師的職業需要和專業化發展需要。自主訓練內容包括教師職業的實用技能,使學生在提高自身素養的同時發展教師的基本技能。
5.實踐訓練課程
實踐教學環節是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教學實踐環節的學習,培養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應用能力、實踐創新能力、社會實踐能力。其中教育實踐環節有教學觀摩、教學見習、課堂教學能力訓練、教育教學實習,此外還包括學年論文、畢業論文、社會實踐等。
6.自主學習課程
自主創新學習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個性化發展的重要途徑。學校鼓勵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進行自主創新學習,設立創新實踐學分。
這一課程體系立足于綜合化與個性化相結合的高素質人才培養,立足于專業化的高素質教師隊伍建設,立足于教師的終身學習,強調通識教育的基礎地位,強調學科專業教育與教育專業教育的有機整合,強調課程學習與教學實踐的有機結合,注重培養師范生從事教育的信念和責任,注重培養師范生的綜合能力、學習能力、從教能力、適應能力和創造能力。
- 上一篇:兒童社會化與民俗關系研究論文
- 下一篇:獨家原創:糖尿病護理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