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觀設計教育課設置思索

時間:2022-07-26 01:43:29

導語:景觀設計教育課設置思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景觀設計教育課設置思索

一、景觀設計學科教育的引入、改革與創新

作為現代景觀設計學的起源地美國,其景觀設計學的學科教育體系與課程設置,在不斷的調整、改革以及吸收其他學科的前提下,形成了一套較為完整的教學體系。隨著不同學科向景觀設計學的介入,景觀設計的課程亦隨著其實踐領域的擴寬而變得多樣性、科學性與實用性。如基于社會、生態與藝術形式三位一體之上,在傳授自然學科、工程學科、歷史知識、建筑與城市規劃設計的同時,注重景觀設計的技能訓練,如新材料、新工藝以及計算機輔助設計等學科的建設,同時結合實際項目,培養學生觀察、思考、想象及動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其學科教育具有較強的系統性與實踐性特征。在中國,景觀設計學是依附于傳統園林存在的,并斷斷續續地發展了近半個世紀之久,然而就與現代國際接軌的學科(景觀設計學)而言,尚處于摸索初期。1997年由俞孔堅教授將景觀設計學作為一個全新的學科引入中國,使國際景觀建筑學學科與中國傳統園林、農林園藝、建筑規劃進行結合與更新,經過不斷的解構、重組、轉變逐步確立起來。從單一的傳統專業向綜合交叉的現代專業轉換過程中,其專業課程的設置與內容亦有所變動。除了引入環境藝術、旅游策劃專業課程外,同時融入建筑學科、地理學科、計算機應用學科等鄰近、邊緣專業,擴展了傳統園林專業的知識范圍,亦是以課程設置為實質的專業知識解構調整。那么,國際景觀設計學科的課程設置與理念,是否完全適用于本國現階段的城市發展情況?而直接引進國際先進教育的辦學模式是否會缺失本土教學特色?諸如上述系列問題一直得不到有效的解決。筆者認為,在有限的四年甚至三年的專業教學中,要學生將如此廣泛的知識學科掌握并熟練運用顯然過于困難,除了基礎課程與專業課程受教外,還需學生通過看書、聽講座、動手實踐與游歷等形式獲得專業的提升。而基于景觀感受層面,本土教學不應對國際景觀學科進行簡單地“克隆”,從而出現從南到北、從中到西生搬硬套,缺乏對當地風土民俗人文關懷的景觀。因此作為身處多民族聚居地的藝術設計院校,其景觀設計專業教育需作出反應,即基于環境、生態、民族民俗文化層面,從人類心理精神感受層面出發,將民族傳統文化元素融入到景觀設計專業教育課程中,借助視覺感官通道,將民族元素在景觀設計中進行物化,引起人們在行為心理上的共鳴,從而滿足了社會多元化信息的個性化需求,提高了景觀設計專業教學的品質,增強了景觀設計教學的課程特色。

二、滿足了城市景觀個性化發展訴求的需要

“城市化”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階段,亦是各國家、城市、地區建設和發展的重要模式。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城市文化呈多元化發展,外來文化的強行進入致使本土文化大量流失,城市景觀個性特征逐漸弱化。蘇聯拍攝的一部影片更以幽默的方式抨擊了這一現象:“主人公在酒醉后因乘錯車而到了另一個城市的一條相同名稱的街道,其中有布局和建筑形式完全相同的住宅,找到了同一門牌號碼的住宅,并用自家的鑰匙打開了構造相同的門鎖。”這種基于相同景觀設計法則上的相同景觀設計手法,已逐漸無法滿足每個城市需要展示其個性化風貌的訴求。社會城市的發展需要景觀設計,而景觀設計學科的發展源于教育。在城市文化日益多元化,觀念更新速度加快的今天,景觀設計課程傳統的教學內容、教學模式完整有余而特色不足的滯后性日趨明顯化。學生往往不滿于課程設置的過于傳統化,或對社會問題、材料和方法上的技術進步與特色化課程缺乏關注,景觀設計教育者需要對現今的課程內容進行實時調整,即結合本土地域文化特征將民族傳統文化元素融入景觀設計課程當中,如具有濃郁地域特色的干欄文化到自然生態的梯田文化,與銅鼓文化及歌圩文化等民族元素的滲透,極大豐富了景觀設計的語言,使學生注重現代景觀設計中日漸失去的民族性表達,尊重本土文化的個性化發展,增強民族自豪感,維護中華民族的多樣性。因此,景觀設計教育課程體系的建設,不僅應包括基本的設計方法,還應強調對本民族文化元素的挖掘與運用的重要性。學校不應該僅僅教給學生謀生的本領,還需要在教學調查研究與實驗中鼓勵對新思想、新形式的探索和懷疑精神,才能應對不斷變化中的新情況,從而在他們的職業生涯中為社會主義特色發展道路作出貢獻。

三、廣西壯族自治區首府南寧市打造“區域性國際城市”發展目標的機遇與挑戰

每一個聞名于世的城市,都有其特定的文化符號。廣西南寧市是中國—東盟博覽會的永久舉辦地,是中國面向東南亞各國、各地區的重要窗口之一,是中國與東南亞各國在政治、貿易、經濟與信息文化展示與交流的重要平臺。因此其城市景觀地域性文化的展示顯得尤為重要與迫切。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將成為中國—東盟開放合作的“三基地—中心”,成為帶動和支撐新一輪西部大開發的戰略高地,進而成為國際區域經濟的重要合作區,對南寧打造“區域性國際城市”及構建區域經濟發展新格局有重要的意義。推動和發展城鎮景觀地域化,其景觀規劃與設計人才的引入與定位不容忽視,亦不能忽視。南寧打造“區域性國際城市”的戰略目標,對景觀設計教育系統和機構而言,既是一次機遇,亦是一種挑戰。作為身處多民族聚居地的相關專業的專業教師,擁有得天獨厚的民族民俗研究環境,理應承擔其城鎮景觀設計中民族特色元素實踐運用的教學改革研究責任,對景觀設計教育課程內容進行更新與完善,順應“區域性國際城市”發展戰略目標的需求,挖掘本民族傳統文化元素并將其運用到景觀設計教育課程中,抓住廣西及東盟各國最具民族特征的文化符號和表現元素,結合每個課程內容的具體需求,體現少數民族地區景觀設計教育課程的特色化教學理念。著眼于提升本民族文化競爭力的層次和水平,培養學生在景觀設計中的特色創造力,樹立南寧特色城市文化新形象,避免因城市化發展過快而出現的地域文化缺失問題,確保南寧以一個具有現代化、特色化的新城向區域性國際城市的戰略目標邁進。

國際景觀設計學的引進,促進了中國現代景觀設計的發展,同時不可避免地出現“被同化”的弊端。在當代國際語境下,城市景觀設計中須融入當地民族文化元素才可能得到更持續的發展。而景觀設計專業教育所培養的人才不僅要具備綜合分析能力,更要有民族文化語境創作的能力。因此筆者相信,將民族文化教學融入現代設計教學體系,不僅對探索民族文化在城鎮景觀設計中的傳承與應用有積極的作用,同時對現代景觀設計教育課程“照搬模仿”的現象提出疑問和思考,對于努力探索一條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景觀設計教育之路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