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權信息化及發展解析論文

時間:2022-12-20 02:13:00

導語:林權信息化及發展解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林權信息化及發展解析論文

論文摘要】總結了縉云縣林業專業合作組織的發展方向和前景,分析了林改后集體林經營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并對林權信息化建設及其發展提出一些建議,以為林業改革提供參考。

【論文關鍵詞】林業專業合作組織;林權信息化建設;林業改革

1林業專業合作組織建設的發展方向及其前景

隨著林業建設的發展,林改后如何引導林業專業合作組織的規范運行和發展,成為深化林業改革促進發展的一項重要工作。林業專業合作組織開展的統購統銷、資金互助,以山林或資金入股等活動,使林農意識到了農民組織起來的優勢,只有聯合、合作才能在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立于不敗之地。但是,目前縉云縣林業專業合作組織要發展壯大,還需進一步努力,迫切需要政府和相關業務部門的全力支持。

1.1政府支持,規范運行

林業專業合作組織要突出林農的市場化主體地位這個主題,充分發揮林農的積極性、創造性,體現林農自愿組合,確保合作產生好的效益。各級政府和業務部門應在項目、資金、技術、政策上給予扶持,實行造林和采伐計劃的單列,單獨編制森林經營方案。尤其對合作組織發展的高產油茶、藥材、珍稀樹種培育、森林生態旅游等項目要優先立項、重點扶持、專人幫扶。有關業務部門應對專業合作組織進行一次全面的調查摸底,沒有注冊的要注冊,沒有章程的要制定章程,規范其運作方法和管理模式,使合作組織工作公開、透明、規范、高效。

1.2科學經營,確保實效

林業專業合作組織要突出產業化這條主線,提升林產品質量和檔次,提高集約化經營水平,有工作重點、工作目標,有適度的規模,才能達到科學經營、集約經營的效果。合作山場最好要連片經營,適度規模,以降低修路、造林、采伐等成本。對合作山場地處邊遠山區交通不便、立地條件差、土壤瘠薄的地段,盡量區劃為生態公益林進行封育保護,減少水土流失,這樣既可減少投資,又可得到政府的生態公益林補助;對地處山區立地條件好的地段,可大力發展杉木、闊葉樹、藥材、毛竹等高效樹種,發展毛竹以低產林改造和豐產林培育為主,適度培育部分杉木大徑材;對地處丘陵地帶的山場,可發展濕地松、油茶、闊葉樹等速生樹種,確保15年左右見成效。要實行基地+農戶+公司的運作模式,產業達到一定規模后,建立加工廠,解決林農就業,增加林農收入。毛竹林和杉木發展到一定規模后建立加工廠進行加工,盡量不買原竹和原木;油茶和藥材投產后,建立加工基地。

1.3加強科技支撐,提高經營水平

林業專業合作組織是農民自愿成立的組織,林業經營水平總體來說不高,林業專業合作組織要實現與大專院校、科研單位、先進發展地區的對接,通過林業專業的科技支撐作用,搞好林業技術培訓、試驗示范,建立科技推廣基地,逐步提高經營水平,增加農民收入,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同步提高。

1.4搞好融資,減少經營風險

林業專業合作組織可以借助林業配套改革的優惠政策,通過林權抵押貸款,籌措更多的林業發展資金,加大林業科學經營的投入,確保效益。同時依托政策性保險險種,積極參與林木火災保險,提高合作組織抵御融資風險的能力。

2林改后集體林經營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2.1造林積極性提高,但是沒有形成有效的規模

縉云縣2005年以前每年的造林面積只有260~350hm2,花卉苗木生產面積只有200hm2,而2006年以后每年的造林面積都在遞增,2009年達2100hm2,其中大戶和林農個人造林面積達1500hm2,占全區造林面積的71.4%,成為林業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但是,有相當一部分林農造林規模小,面積大的有30hm2,而小的只有1hm2左右,而且零星分散,加上交通不便,極不利于經營管理。

2.2推動林業產業的發展和林農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林改后為適應林業發展的新形勢,縉云縣林業專業合作組織發展迅速,到2009年7月共組建林業專業合作組織67個,經營面積達2.2萬hm2,其中各類林業專業合作社(包括毛竹、茶葉、食用菌、花卉苗木專業合作社等)26個,經營林地面積0.4萬hm2;林業“三防協會”41個,聯防面積1.8萬hm2。形成了股份合作制林場、家庭合作林場、公司+合作型林場、護林聯防協會等。各類林業合作組織投資林業生產的股金達6000余萬元,入股戶數5000余戶,2008年戶均增收0.03萬~0.30萬元。林業專業合作組織開展了造林、毛竹和油茶低產林改造、花卉苗木和食葉菌的培育,加快了林業產業的發展,入股林農增加了收入。

2.3培育一批有闖勁、有管理經驗的農村致富帶頭人

林業專業合作組織首先要有人發起,有理事長、監事和具體的管理人員,他們在合作組織的運行中必須不斷學習新技術、運用新方法,帶領組織中的成員發展林業生產,同時解決有山林而無資金、無技術的矛盾,解決林農分散經營、分戶管理的矛盾,將他們有機聯合起來實現互利雙盈。專業合作社還定期組織社員進行技術培訓、出外考察學習、實行標準化生產和管理。

2.4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促進農村社會和諧

林業專業合作組織的建立,加快了林業生產的發展,實現了林改后林業的初步規模經營,逐步改善了農村的生產生活條件。修通了自然村之間、自然村與造林山場之間的道路,使林農充分就業,增加收入;通過合作解決了部分山林界址不清的問題,化解了矛盾,促進了社會和諧。在當地政府的指導下,聘請專業護林員進行巡山護林,在林業主管部門的指導下可以系統地開展病蟲害防治工作;優化樹種結構,培育短周期的工業原料林,既發展毛竹等短周期林,又營造杉木、濕地松林,實現長短結合,可持續發展;可以依靠林業政策進行扶持,申報一些林業重點工程項目,提高造林營林的質量,減輕投資壓力;可以通過林權抵押貸款,解決林業發展資金不足等問題;參與政策性森林火災保險,降低保險成本,化解投資風險。

3林權信息化建設

林權信息化建設既是林改的基本工作內容之一,也是林業信息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林權信息化工作的實施,對提高林權管理質量,規范山林地籍檔案資料,建立現代林業管理制度等都有深遠的意義。浙江省雖然已經完成山林延包工作,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各項工作走在了全國前列,但林權信息化建設尚處于探索起步階段,主體改革成果資料尚未全部錄入電腦,管理信息系統還沒有推廣應用,林權數字化和網絡化管理遠未實現。將信息技術和現有信息產品應用到林改工作中,是林權確權手段和林權管理手段的一次革新。在林改示范區啟動林權信息化管理系統建設工作,有望使浙江省的林權信息化建設工作走在全國前列。廳長樓國華在全省集體林權制度配套改革工作座談會上,明確提出了:“要按照《林權信息化管理系統建設操作規程》,逐步將主體改革成果資料錄入電腦,實現林權數字化和網絡化管理。同時,做到所有權一級的林權資料與實地相符,縣以上邊界相互確認,確保權屬資料準確完整?!遍_展林權信息化管理系統建設,是一項新的、全省性的工作,涉及面廣,技術要求高。為了達到預期目標,在加強組織管理的同時,還需要充分利用現有條件,制訂合理的技術方案,優化工作流程。根據林權信息化管理系統建設工作的特點,建議著重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3.1明確工作任務,制定詳細實施方案

該項工作在國內屬于首次開展,沒有現成的技術體系可以引用。參照以往全省性、基礎性工作,需要完成的工作內容和步驟為:工作方案編制→技術方案編制→試點→技術方案修正→全省培訓→各縣培訓→各縣開展外業調查→外業質量檢查指導→外業質量驗收→內業圖形處理→縣級數據整合→省級數據整合→成果驗收→總結。在開展外業工作的同時,還需要開發全省統一的應用軟件,包括省級和縣級林權信息管理系統及林權流轉平臺、數據錄入輔助系統等相關軟件,其工作內容和步驟為:需求調查與分析→系統技術方案編制→方案論證→系統詳細設計→代碼編寫→系統測試→試運行→技術文檔編制→總結[1]。

3.2合理配置技術力量,加強對基層工作人員的指導與監督

除成立各級領導小組等組織保障措施外,還應建立技術保障機制,組織相關技術力量,為基層林業部門提供技術支持,負責技術方案的編制、縣級行政界線間的工作協調、對縣級調查人員的培訓、對鄉鎮林技員的培訓、外業技術指導、檢查驗收等工作[2]。作為一項監督措施,外業質量檢查和質量驗收是非常必要的,林權范圍界線確定后不可能再進行大規模調整,如果工作質量得不到保證,形成的成果就沒有使用價值,浪費人力和資金的投入。另外,縣級單位間的行政界線拼接不進行質量檢查,就可能出現重疊或遺漏的情況,影響到全省數據整合,降低省級數據精度。公務員之家

3.3加強技術開發,統一技術標準

要做好試點工作,目前選定的試點縣(市)技術力量均較強,在試點工作中應盡量發現問題,做好工作總結,提出工作建議,為下一步在全省推廣提供經驗;在試點基礎上編制外業操作細則等技術方案,組織開展全省性培訓和交流,對交流中提出的建議進行整理,進一步完善操作細則;制訂數據采集規范、數據處理標準、信息系統數據標準、質量檢查驗收標準等,對外業質量、外業成果圖、內業處理過程、內業數據質量等進行規范;研究信息系統整合方案,使現有軟硬件環境、現有數據庫與本項工作成果能實現統一[3]。

3.4充分利用二類資源調查成果,加快工作進度

利用二類調查中形成的行政界線和已有的基礎底圖,可減少處理調查底圖所需的資金投入和時間投入,減少外業工作量;采用與二類相同的處理技術和數據標準,可以形成統一的林權證檔案數據庫,提升林業信息化整合水平;在森林資源管理信息系統基礎上開發林權證管理系統,將林權證管理系統建立在統一的軟硬件環境上,可減少構建系統運行環境的資金投入,縮短開發時間,提高現有軟件和設備的使用率;提升信息共享水平,在林權流轉平臺上,能提取出包括森林資源在內的各種信息,增強林權流轉平臺的實用性[4]。

3.5以該項工作為契機,帶動全省林業信息化建設

在網絡建設上,林權信息管理系統包括2部分:以廣域網形式的林權屬性數據管理和以局域網形式的林權空間數據管理;在數據庫建設上,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庫是林業信息系統的基礎,省級和縣級林權信息管理系統同樣需要建立在該基礎之上。因此,通過該項工作的開展,可帶動各級林業部門軟、硬件環境和網絡環境的升級,帶動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庫、森林資源數據庫及其他相關數據庫的建設,有效整合現有信息資源,促進省廳的省級林業基礎信息平臺建設。省級和縣級林權信息管理系統涉及到空間數據,需要采用GIS技術開發,以分布式數據庫為主;林木所有權證管理信息系統和林權流轉平臺采用Web技術開發,數據庫和軟件建議統一集中在省廳,各縣通過互聯網訪問,能在最短時間內部署到位、投入使用,并減少各地在設備和網絡上的投入。

4參考文獻

[1]賈治邦.全面加快林業信息化步伐為現代林業建設提供強大支撐[J].信息化建設,2009(5):6-9.

[2]趙巍,曾曉寧,裴彩燕,等.加快林業信息化建設的思考與建議[J].河北林業科技,2009(2):53-54.

[3]王建宏,談克平.加快林業信息建設促進林業科學發展[J].甘肅林業,2009(1):27-29.

[4]孫琴,喬牡丹,沈洪霞,等.林業信息化建設研究初探[J].內蒙古林業調查設計,2009,32(6):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