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鄧小平理論形成的條件

時間:2022-09-08 05:56:51

導語:探索鄧小平理論形成的條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探索鄧小平理論形成的條件

一、鄧小平理論是中國改革開放時代的產物

凡重要的社會歷史進程,多半有理論與之同行。我國古代的春秋戰國時代,隨著社會政治經濟轉型,在思想文化領域呈現出“百家爭鳴”的壯觀景象,儒、墨、道、法,九流十派,先后登場。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留下了中華民族思想理論史上最濃墨重彩的一頁,并成為東亞文化圈最重要的思想文化淵源。此后,中國思想理論界在內法外儒的模式下,延續兩千多年。既激勵、造就中華民族的性格特征,也規范、束縛了人心。19世紀末20世紀初期,中國又一次面臨前所未有之大變。鴉片戰爭以來割地、賠款、喪權、辱國之現實驚醒了天朝臣民的自我陶醉,而將保國、保教、保種的生死存亡關頭推到眼前。伴隨著中華民族整體的掙扎呼救,思想理論界也顯示出自“獨尊儒術”以來所未有的探索和開闊視野。無論是“西體中用”、還是“全盤西化”,無論是國家主義、無政府主義、自由民主主義、還是馬克思列寧主義,都在中國近現代之交中輪番上陣,成為志士仁人救國救民的理論武器。不僅中國如此,世界也如此。作為西方文化重要源頭之一的希臘文化,也是一個重要歷史階段的產物。在經過多年的殖民開拓之后,希臘城邦遍及小亞細亞和地中海沿岸,在面對自然、認識社會、把握人生的過程中,在原始社會向古典奴隸制轉化的時代,出現了一長串令人敬畏的學者的名字:泰勒斯、畢達哥拉斯、赫拉克利特、德謨克利特、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等等,這些名字代表了西方一個前所未有的思想理論豐收季節,以至于后人言必稱希臘。羅馬的崛起是又一次轉型,即由小國寡民、各具特色的城邦制度向廣土眾民的大一統的帝國政制的演進。為此,在政治理論領域里鮮有創新的羅馬人,卻發展出了法律治國的傳統。使先后被羅馬征服的眾多民眾,最終都獲得統一的羅馬公民的身份,在涉及私人的社會關系領域內,主要用法律作為廣大帝國的依循?!恫槭慷∧岱ǖ洹芳_馬法之大成,經由《拿破侖法典》的繼承發揚直到如今,使全世界都看到了羅馬法系的魅力。近代西方再次進入社會歷史轉型期,由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向統一的商品經濟轉變;由建立在分封割據基礎上的貴族君主制經由等級君主制向專制君主制轉變,伴隨而來的是國家、民族觀念的崛起,反映在思想文化領域,則是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這又是一個巨人輩出的時代,馬基雅維利、霍布斯、盧梭、洛克、孟德斯鳩等一長串閃光的名字至今仍影響著人類的認知與理念。而鄧小平理論的形成也是我國一個重要歷史階段的理論見證,即我國改革開放歷史階段的理論見證。尤其在蘇聯解體、東歐轉向之后,作為中國改革開放進程比較成功的指導理論,是足以載入史冊的。雖然它的影響主要在中國,但是作為一個占世界人口總數五分之一的大國,中國的成敗存亡對世界的發展與進步都將產生巨大的影響。

二、鄧小平理論是中國共產黨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產物

中國共產黨已經走過80余年的歲月。在這樣長期的革命與建設過程中,為了給實際工作指引方向,她進行了不懈的理論探討。如果說思想的形成是中國共產黨理論建設上的第一座高峰,那么,鄧小平理論的產生無疑是這個進程中承前啟后的豐碑。思想主要的貢獻,就是引導中國人民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將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改造成為一個獨立自主的新國家,使中華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擁有了一定的地位。但是,在指導中國進行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為首的中國共產黨由于種種主客觀的原因,犯了嚴重的錯誤,“一九五七年后,左的思想開始抬頭,逐漸占了上風。一九五八年,一哄而起搞化,片面強調一大二公,吃大鍋飯,帶來大災難?!盵1](p•115)在一九五七年以后,隨著黨的指導思想的向“左”轉,越來越將所謂兩個階級、兩條道路和兩條路線的斗爭放到了第一位,而將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人民生活的改善提高置之腦后,其最后的結果是錯誤的發動了“無產階級”。在“”中間,“”更是極力提倡“寧要社會主義的草,不要資本主義的苗”,“寧要貧窮的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不要富裕的資本主義”,把社會主義變成了荒誕的理想,完全不顧億萬民眾的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將中國推到了全面崩潰的邊緣,“從一九五八年到一九七八年整整二十年里,農民和工人的收入增加很少,生活水平很低,生產力沒有多大發展。一九七八年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不到二百五十美元”[1](p•155)對此,痛定思痛的中國人民開始反思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當中的利弊得失,而鄧小平理論就是對這一反思的總結。正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鄧小平開始思考未來中國的走向,思考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什么。他認為“堅持社會主義,首先要擺脫貧窮落后的狀態,大大發展生產力,體現社會主義優于資本主義的特點,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把我們整個工作的重點轉到建設四個現代化上來,把建設四個現代化作為幾十年的奮斗目標?!盵1](p•224)這個信念可以說貫穿了鄧小平一九七七年復出后的全部活動,成為他全部工作的重心。尤其當一九八九年我國發生了一場嚴重的政治風波,中國的改革開放一度放緩、停滯時,鄧小平采用南巡廣東、深圳等地,從中國改革開放的橋頭堡向全國發出信號,敦促改革開放事業沿著已定的方向繼續前行。

三、鄧小平理論是解放思想和堅持實事求是的產物

“”結束后,鄧小平于一九七七年再次復出。在此之前,鄧小平在1973年已經有過一次復出的經歷,那年3月10日,在經過的認可之后,中共中央發出了《關于恢復鄧小平同志的黨的組織生活和國務院副總理的職務的決定》的通知,到73年年底,鄧小平又在的提議下擔任了政治局委員、中央軍委委員和總參謀長,參與到黨、政、軍的高層領導班子之中。鄧小平一恢復工作,就開始為糾正“”所造成的混亂局面而努力。74年1月在政治局會議上,他支持關于軍隊系統不搞“四大”的規定;4月,國務院就扭轉生產下降、不允許成立造反派性質的組織以及制止“”造成的混亂現象發出一系列文件和指示;同時他又協助指導國家計委完成了《關于一九七四年國民經濟計劃(草案)的報告》;6月,國務院召開全國農業機械化預備會議;7月1日,中共中央發出《抓革命、促生產的通知》;到75年1月四屆人大之后,鄧小平成為黨的副主席、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第一副總理、軍委副主席和總參謀長。他立即開始了全面的整頓,對于他的整頓,開始還是贊同的,雖然“”等“”勢力一直尋找機會進行阻撓,但是的態度一直是:節制“”,支持鄧小平。[2](p•412)因此這一整頓在較短的時間里就取得了較好的成效。但不幸的是的態度最后發生了轉變。因為,在對自己一生事業進行總結時,他認為自己一生主要就干了兩件事,一是戰勝了和日本侵略者,一是發動了“”。對于來說,“”當中的一些極端的做法可以糾正,但是“”本身不能否定。[2](p•204)認為“”是他在領導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過程中的一個偉大的創造,通過這種形式,可以防止蘇聯變修的悲劇在中國重演,可以避免出現赫魯曉夫那樣的野心家、陰謀家,從而可以保證政權始終掌握在真正的馬列主義者手里。因此,對“”的認識是不容挑戰的。而鄧小平實際上就是在向他的“”路線叫陣,這是絕不允許的。于是,剛剛復出不久的鄧小平再次受到攻擊和批判,先有1975年的“反擊右傾翻案風”,由不點名的批鄧發展到公開點名批判。接下來借1976年的“四五運動”撤銷了鄧小平的一切職務,保留黨籍,以觀后效。

但是,七七年再次復出之后,鄧小平仍然不計個人得失成敗,依然故我,勇敢前行。這不僅因為建設一個富強的新中國是他們這一代人從年輕時就確立的信念,更重要的是經過建國后的實踐,特別是經歷過“”,他的認識又有了一個飛躍?!啊敝朽囆∑皆洷幌路诺浇鞯囊粋€工廠參加勞動,他親眼目睹了基層民眾的生活狀況。為了給癱瘓的兒子找些事情做,他問一個工人家里有沒有需要修理的收音機,這個工人說自己根本買不起收音機。這對鄧小平來說是一個震動,建設社會主義到現在已經二十多年了,一個工人家庭連一臺收音機都買不起。做為一個前領導人,他和他的同志們曾經為祖國建設殫精竭慮,曾經看到過全國上下齊心協力勝利度過三年自然災害難關,曾經走遍祖國大地與干部群眾共謀強國富民之路,經歷了多少的曲折和迂回,好不容易贏得了一個發展經濟的較為穩定的局面,竟被這一場‘’大運動弄成這個樣子?!睘榇怂械椒浅M葱?。[2](p•284)在73年復出之后,他將他思考的結果付諸實踐,雖然被再次打倒,但是他堅信自己的選擇。如果說剛建國時,大家都還不知道社會主義該如何建設,只能照搬“蘇聯老大哥”的做法的話,至少現在他已經知道了過去那條路是走不通的。這種信念促使他在再次復出之后,不是從現成的理論出發,而是大膽解放思想,堅持從實際出發,正確地、勇敢地否定了“”路線,領導中國人民走上了一條前所未有的艱難探索之路。鄧小平認為:“看起來是壞事,但歸根結底也是好事,促使人們思考,促使人們認識我們的弊端在哪里。經常講壞事轉化為好事。善于總結的經驗,提出一些改革措施,從政治上、經濟上改變我們的面貌,這樣壞事就變成了好事。為什么我們能在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提出了現行的一系列政策,就是總結了的經驗和教訓?!盵1](p•172)盡管他也不能事先描畫出一幅完整的改革藍圖,但是他敢于“摸著石頭過河”,只要能夠有利于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的提高,國力的增強,就可以實驗,可以探索,可以向前走。這樣的勇氣只能建立在實事求是的基礎上,也只有實事求是才能解放思想,而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形成與晚年思想路線不同的鄧小平理論。在鄧小平理論的指導下,中國得以“撥亂反正”,走出“”的陰影;在鄧小平理論的指導下,中國開始改革開放,現在已經完成了最初計劃翻兩番的任務,使人民生活得到普遍的改善,中國的國力有了較大幅度的增強,這不能說不是一個巨大的成就。

但是在紀念鄧小平誕生一百周年之際,我們不僅要看到已經取得的成績,更應該清醒地分析存在的問題。比如,在改革之初,鄧小平就曾經說過:“如果導致兩極分化,改革就算失敗了”。[1](p•139)而現在的事實是,我國的貧富分化、分配不均已經達到相當嚴重的程度。極少部分人的財富積累已經可以與國際富豪們一爭高下,城市白領、中產階級人數在擴大,同時,農民收入停滯不前,城市貧困階層人數增加。兩極分化已經是不爭的事實。這是否就意味著我們改革失敗了呢?恐怕不能這樣說。共同富裕始終是我們理想的境界。這個理想境界可以說是千百年來志士仁人為之奮斗的目標,更是千百年來貧民百姓傾心向往的大同世界。但是,這個理想境界的實現卻非易事。特別對我們這樣一個有著13億人口的發展中國家來說,這更是一個格外艱巨的任務。沒有現成的答案可以遵循。對于這一點,我們真應該切實的向鄧小平學習,不唯上、不唯書,一切從實際出發,解放思想,大膽實踐,面對改革開放帶來的各種嚴峻挑戰,一步一個腳印的解決改革開放過程中產生的各種具體問題,相信我們中華民族會有一個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