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達國家貿易保護主義
時間:2022-03-23 02:10:00
導語:發達國家貿易保護主義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國內外研究現狀評述
關于經濟全球化相關的文獻:趙曉、劉陽(2005)從宏觀國際經濟的角度對中國經濟的現狀與地位進行了分析,認為中國正經歷20年左右的國際顯性摩擦時期,而中國作為新的大國被國際接納,達到新的國際均衡時期還需要20年,這是現階段中國遇到發達國家各類經濟摩擦的重要原因之一。三好將夫在其論文“全球經濟的抵制場”中特別對全球化中跨國公司的行為做了研究,他認為20世紀60年代以后跨國公司越來越不受政府控制,離開國家和民族,追求自己的利益而拋棄民族自行其是。他們選擇具有穩定政治結構、廉價勞動力、適當基礎設施和較低稅率、對環境要求較低的國家進行資本輸入。
關于發達國家新貿易保護主義的文獻:趙瑾(2005)認為當代全球新貿易保護主義呈現十大特點,分別是保護的焦點由經濟問題擴展到社會問題;手段主要依靠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措施、環境技術標準、動植物檢驗檢疫措施為主;保護方式由限制進口變為通過出口補貼等措施擴大出口、通過多邊貿易保護發達國家的技術比較優勢、通過勞工標準、技術標準達到全面禁止進口的目的;其動機由提高本國產業競爭力轉變為從根本上削弱甚至使對方喪失國際競爭力。梁丹(2005)分析了當今發達國家國際貿易政策中“新人文主義”傾向及其背景,認為如SA8000等人文壁壘是發達國家推動經濟全球化為己所用的產物,是發達國家保護國內勞動密集型產業的需要,也是跨國公司樹立企業社會形象的要求。BenoitLaplante&JonathanGarbutt(1992)則對發達國家貿易政策中的環境保護主義進行了研究,認為需要國際環境政策的共同協調來防止環境政策變為國際貿易中的一項非關稅壁壘。
二、近年發達國家“反全球化”的表現
1、國際投資方面
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企業并購的干涉。聯想并購IBM個人電腦業務受到美國政府相關部分干涉、中海油并購尤科斯失敗等等。
2、反傾銷
以中國這個最大發展中國家為例,從反傾銷立案調查數量來看,我國是世界上遭遇反傾銷立案調查最多的國家。從1995年到2006年6月,世界范圍內共發起2938起反傾銷立案調查,中國以500起的總數量排名第一,占世界總量的17.02%,為第二位韓國的2倍多。
3、技術性貿易壁壘
主要包括WTO《技術性貿易壁壘協議》規定的技術法規、標準和合格評定程序,以及動植物及其產品的檢驗和檢疫措施、包裝和標簽、標志要求、綠色壁壘、信息技術壁壘等等。近年來呈現迅速上升趨勢,據統計,20世紀70年代技術性貿易壁壘占到世界貿易壁壘的10%~30%,而最近幾年幾乎占到了80%。有關數據顯示,入世以后技術性貿易壁壘措施每年對我國出口額的影響約為450至500億美元,占出口總值的25%以上。
三、發達國家“反全球化”行為的原因和動機
1、構建生產與消費全球化背景下的一國生產函數
為了用于分析發達國家“反全球化”行為的動機以及技術創新對發展中國家的意義,本文將構建生產與消費全球化背景下的一國生產函數。
根據新增長理論,若假設經濟增長是??怂怪行缘?,則一國的生產函數一般寫為:Y=Af(L,K)。
其中A代表技術水平,L代表一國勞動力,K代表本國資本。這里將要根據全球化背景對其進行一些改進。首先,在全球化下可以將生產資料分為易流動與不易流動資源兩類,其中勞動力目前根據現狀仍然屬于不易流動資源。其次,資本在生產中的作用最終體現在它可以購買本國勞動力和各種生產資料??紤]到全球化背景下資本可以借由國際直接投資進行全球優化配置,一國可以利用的生產資料或者說資源事實上是世界易流動資源能夠被本國利用的部分加上本國勞動力能夠被利用的部分。第三,假定一國的技術研發投入是總資本存量的一定比例,那么技術的進步也取決于本國總資本的數量。盡管內生增長理論的研究開發模型得出技術水平的穩態值與研發資本投入比例無關的理論推論,但許多學者的實證研究證明科技投入對技術進步的促進效應還是十分明顯的。第四,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的發展中國家,其技術在生產函數中的作用小于技術密集型發達國家,因為其生產過程主要依靠勞動投入,同時勞動密集型產品價格相對較低,即產出的價值較低。這樣,歸結以上四點變動,全球化下a國的生產函數可以改寫為以下形式:
Y=Aρf(Laθ3(Ka+Kf),Swθ4(Ka+Kf))
其中,La代表a國的勞動力數量,θ3代表由本國資本和外商投資資本決定的、能夠開發使用本國勞動力的比例,Sw代表世界易流動生產資料總量,θ4代表由本國資本和外商投資資本決定的世界易流動生產資料可以由本國利用的比例。
此外,根據經濟學基本原理,產出必須有相等數量的需求才能保持穩定,總產出若超出總需求,則會由價格水平變化減少至實際需求水平,即Y=D。
同時,在消費全球化背景下,假設任何國家對所有產品的需求量取決于該國的人口和人均收入,而其中有一定比例的需求將通過a國產品滿足。這個比例應當取決于a國產品的價格和綜合壟斷程度,它又由該國產品的價格水平和技術不可代替程度等因素決定。因此,a國產品面臨的需求包括a國與世界其他國家對a國產品的需求量兩部分組成。即:
D=θ1Da+θ2∑DW
θ1=θ1(k(P,A))әθ1/әP<0әθ1/әP>0
θ2=θ2(k(P,A))әθ2/әP<0әθ2/әP>0
Da=f(la,ia)әDa/әla>0әDa/әia>0
Dw=f(lw,iw)әDw/әlw>0әDw/әiw>0
其中,k表示a國產品的綜合壟斷系數,它由該國產品的價格水平和技術水平等因素決定。一般來說θ2<θ1,因為本國需求通過本國產品滿足的比例通常要大于外國。lw代表除a國外的任一國家w的人口,iw代表除a國外的任一國家w的人均收入。
由以上幾個方程可以基本了解經濟全球化下一個國家生產函數的全貌,它將用于本文分析全球化對發達國家采取“反全球化”行為動機。
2、發達國家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長期動因
全球化給部分發展中國家帶來了發展契機,開始挑戰發達國家國際地位。隨著世界交通、運輸、通信技術的迅猛發展,全球化在世界經濟、文化、政治等各個領域迅速發展,其中又以經濟全球化最為直接和深刻,包括生產、消費與收入分配的全球化。不斷壯大的跨國公司與國際直接投資將大量資金注入擁有大量廉價勞動力且政治比較穩定的發展中國家,在那里將它們的資金與被投資國的大量勞動力與技術結合起來,以用低成本生產出產品,再銷往包括被投資國在內的廣大世界市場,從而獲得高額企業利潤。這種資金及其代表的易流動生產要素向擁有廉價勞動力的發展中國家聚合的效應使得部分發展中國家成為世界工廠。根據全球化下的生產函數:Y=Aρf(Laθ3(Ka+Kf),Swθ4(Ka+Kf)),必然造成部分發展中國家國內生產總值的快速增長,并附帶使其技術水平、管理水平和企業制度、國內就業、人均收入迅速提高和優化??梢哉f,全球化給予部分發展中國家絕好的歷史契機,使他們在不久的將來在經濟方面有可能挑戰美國與歐洲等發達國家的世界霸主地位。而歷史告訴我們,任何新興國家的崛起必然會遭到現存霸主國家在各方面的阻撓和壓制,直至新興國家完全崛起為止。而在當今社會,經濟成為決定國家地位的最核心力量,因此采用以貿易保護為主的經濟手段來壓制新興國家的經濟崛起便是發達國家政府有意愿采取的最好方法。這也是它們在這個全球化時期采取反全球化行為的長期動因。3、發達國家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短期動因
全球化背景下跨國公司利益與發達國家利益分離的后果迫使發達國家政府在現階段采取貿易保護主義。經濟全球化的深刻影響,使得跨國公司取得了越來越獨立的經濟實力和地位。在這個意義上,跨國公司的所在國與其它國家并沒有什么實質區別,跨國公司作為單獨的企業法人要實現的只是自己的最大利潤。這種跨國公司利益與國家利益的分離在短期內立即產生了以下兩個結果:(1)發達國家部分制造業空心化,跨國公司將那些勞動密集型產業或者技術密集產業的勞動密集環節轉移到部分發展中國家,這些產業在發達國家成為夕陽產業,從中釋放出的大量勞動力一時難以轉移至新的就業崗位,近年來造成了失業問題。(2)跨國公司帶動的這些產業的轉移使得發達國家對于這類產品的需求越來越多地依靠向發展中國家進口,結果導致其與吸收了大量FDI的部分發展中國家出現越來越大的貿易逆差。
四、應對發達國家新貿易保護主義的舉措與意義
針對全球化經濟背景與發達國家新貿易保護主義,發展中國家的最好應對舉措就是利用全球化跨國公司轉移資金和生產要素的契機,發動民族企業開展技術創新,并努力建立自己的標準體系。這樣做的好處至少有以下四點。
第一,拋棄低價產品的戰略,提高產品技術含量與價格,防止發達國家使用反傾銷。
第二,通過建立自己的標準體系,破除發達國家的標準壁壘,便利自己的產品進入世界市場,并提升國家地位。
第三,加強技術創新,可以有效提高生產效率、加快經濟增長,同時可以促進對本國產品的需求程度。根據現有經濟增長理論和全球化下生產函數,技術進步對產出的增長具有重要推動作用,假定本國的產出總能擁有相應需求,那么技術進步帶來的產出增長就可以直接表現為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我國許多學者已經從各種角度和各個國家、地區對技術進步促進經濟增長的作用進行了實證研究,都得出了正面的結論。
第四,加強民族企業的技術創新,可以有效提高對本國產品的需求。根據市場原理,產出如果沒有相等的需求,供過于求,或者說產品沒有銷路,就會通過價格的下降逐漸減少,直至與相對的需求量相等,也就是說這種缺乏相應需求的產出是不能持久的。因此,保證本國產品有相應需求量對于一國的國內生產總值來說是十分關鍵的。
【參考文獻】
[1]王逢振等:全球化癥候[C].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1.
[2]韓可衛:國外技術性貿易壁壘的發展特點分析[J].時代經貿,2005(11).
[3]李思一:發展中國家技術引進與自主創新的經驗[J].國際技術經濟研究,2000(7).
[4]梁丹:國際貿易政策的“新人文主義”傾向及其形成的背景[J].學習論壇,2005(9).
[5]曲如曉:中國出口貿易面臨的三大壁壘及應對策略[J].國際經濟合作,2004(5).
[6]趙瑾:當代全球新貿易保護主義的十大特點[J].世界經濟,2005(3).
[7]李俊、王立:美國次貸危機對中國出口的影響及應對策略[J].國際貿易,2008(8).
[8]高國輝:國外對華反傾銷的特征及對策思考[J].港口經濟,2008(7).
- 上一篇:國際貿易實現機制
- 下一篇:國際貿易新理論對我國外貿戰略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