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農業農村經濟趨勢及提議

時間:2022-05-13 11:11:27

導語:地區農業農村經濟趨勢及提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地區農業農村經濟趨勢及提議

當前農業農村面臨的主要問題

1~2月全省氣溫偏低,降水偏少,光照少,冷空氣活動頻繁,冬種作物生長發育速度減慢,大部分作物生長狀況一般。3月上旬至中旬全省出現持續低溫陰雨天氣過程,影響早稻育秧、移栽進度和春播作物長勢。4月初,出現雷雨大風天氣,4~5月,雷電大風和強降水天氣給農作物生長帶來重大破壞,6~7月,強熱帶風暴“杜蘇芮”嚴重影響珠江口,熱帶風暴“泰利”影響廣東,引發臺風、暴潮、強降雨及次生災害。單位耕地面積擁有農用機械總動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農業機械化水平,廣東農業機械化水平仍比較落后。單位耕地面積擁有農用機械化總動力為13.83kw/hm2,位于全國的第13位,與我國先進省市比較存在較大差距,是排在第一位的山東省的64.93%。每千公頃耕地面積擁有大中型拖拉機臺數和聯合拖拉機臺數分別為4.35臺和2.39臺,排在我國31個省市的第24、第17位。這兩個指標均低于全國的平均水平。排在第一位的山東和江蘇,分別為384.2臺/萬hm2和164.8臺/萬hm2,是廣東的8.83倍和6.89倍。2012年廣東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達到5916.1元,排在我國31個省市的第9位。排在前八位的省市分別是上海、北京、浙江、天津、江蘇、吉林、黑龍江,廣東省農村居民收入甚至低于吉林市和黑龍江省。廣東農村居民收入水平雖高于全國的平均水平4303元,但與領先省市比較仍有相當差距,僅是浙江和江蘇的62.86%和80.30%。廣東農產品流通建設仍十分薄弱,基礎設施比較簡陋。農產品交易還是以初級產品為主,農產品分等、分類和包裝等標準化水平較低,流通產品檔次不高。例如,蔬菜流通渠道中存在著環節多、成本高、利益主體復雜等一系列問題。同時,政府宏觀調控體系不完善,市場主體及其組織體系發育遲滯,市場組織化程度低,市場流通方式和經營管理手段落后,流通成本高。農產品流通渠道不暢,導致農產品價格反復出現大幅漲跌,對農業生產產生負面影響。目前,由于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宣傳引導力度不夠和傳統生產觀念的影響,農民對規范生產、質量安全的意識薄弱。同時,農戶分散經營的現狀也使農業生產標準化技術規程難以全面統一實施,而且假冒偽劣農資坑農害農現象常有發生,農業生產過程監管困難,再加上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監管體系等基礎建設滯后,執法隊伍建設不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隱患依然存在,農業生產安全事故時有發生。據廣東省價格監測中心監測,2012年上半年受季節性、氣候性因素及供求關系等因素影響,廣東省主要農產品價格呈現出不同走勢,農產品生產價格總體上升6.4%,但部分農產品價格下跌,影響農民增收。糧油價格相對穩定,豬肉價格節后下行,雞蛋價格先降后升,蔬菜價格持續波動,大蒜價格前穩后升,柑橘價格下跌41.0%、馬鈴薯價格下跌13.8%、未加工煙草價格下跌13.2%、甘蔗價格下跌8.6%。

對策建議

廣東農業農村工作應著力抓好以下幾個方面。加快建立以政府為主導、全社會廣泛參與的多元化農業科技創新體系,促進農業科技創新步伐,大力推動發展現代農業。實施農業科技重大專項,集中科研力量重點突破農業重大關鍵技術和共性技術,加快發展現代種業,加強農技推廣和轉化應用[6]。宣傳農機法律法規和農機購置補貼政策,推廣農機新機具,積極開展補貼機具質量監督管理工作,扎實推進標準化體系建設和農機推廣鑒定工作,認真組織補貼機具質量調查,進一步完善質量投訴體系建設,加強農機維修服務能力建設工作。一要加強對農戶的宣傳、教育、培訓工作,增強農業生產者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意識和自覺性。二要大力推進農業標準化工作,為農產品質量安全提供技術支撐。要把標準化生產與“無公害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生產有機結合起來,按照標準組織生產和管理,把標準化貫穿于農業生產經營的全過程。三要加強農資市場監管,從源頭上杜絕假冒偽劣種子、化肥、農藥等農資產品流入市場。四要實施糧食、蔬菜、水果等農產品生產質量安全全程監控,建立完善生產檔案、產品檢測、基地準出、質量追溯等管理制度。五要加強檢驗檢測體系、監管體系建設,逐步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長效機制。一要大力推進農產品保鮮、貯藏、加工包裝處理技術體系建設,延長產品市場供應期,增加產品附加值,確保農產品均衡供應。二要提高農產品產銷組織化程度,鼓勵、扶持各地“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采取“公司+合作社+農戶”、“訂單農業”等多種形式,帶動基地生產發展,確保全省農產品市場供給。三要加強農產品市場交易信息監測預警,培養高素質的市場主體,改善落后的流通方式,增強短缺農產品供給能力,防止農產品價格劇烈波動,穩定農產品市場供求。四要完善、落實好鮮活農產品運輸“綠色通道”政策,減少流通環節成本,確保農產品調運暢通。

本文作者:工作單位:廣東省農科院科技情報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