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程教育論文:小議遠程教育服務的農民發展
時間:2022-02-19 11:06:22
導語:遠程教育論文:小議遠程教育服務的農民發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本文作者:曾茂林工作單位:湛江師范學院
發揮精準服務新功能的理論基礎
遠程教育精準服務各類農民新功能的實現,既需要切中相關群體利益需求,更需要根據各類人群的文化背景和心理需要,形成與該類人群認知結構對應的遠程教育課程結構,才能產生出“耦合–共振”效應。(一)精準服務教育對象的理論1.多網合一“耦合”運作的原理“耦合性廣泛地存在于教育技術理論研究與實踐之中?!盵5]結合本文的語境看,則是指多部門、多種遠程教育載體之間存在的“耦合”作用關系。這種耦合關系是以合力方式進行的,相互作用的要素之間會產生能量、信息的互補、放大、共振等效應,形成1+1>2的功能。2.針對學員群體的“耦合–共振”心理原理網絡有效學習,涉及學習者內在心智變化的活動,而動機、元認知和元意志又是心智系統中激發自我學習的三個重要因素[6]。因此,診斷出教育對象的認知結構特征,針對學習者利益需求及其認知特點,制定精準服務的導航圖,以提升其學習監控力,既能從教育內容上滿足學習者的功利追求,又能強化其學習動機,拓展其元認知,在教育資源與學習者之間產生出“心靈相通”的共振效應。3.教育資源“質–量–度”有機統一的結構優化原理農民之所以愿意接受農村遠程教育,是因為能滿足其興趣和利益追求,幫助其完成奮斗目標。而接受教育的內容廣度和深度,卻受其認知基礎和能力制約。在以海量知識傳輸的遠程教育中,需要根據各類教育對象的特征,準確定位教育資源的“質”所體現出的社會價值和難度水平。同時,為了讓農民將學到的知識、技能予以有效地鞏固,還需要相應數量的變式訓練。因此,統一運籌的遠程教育就需要在資源的“質”上把握好梯度,在量上把握好“數”度,分類設計出“質–量–度”結構優化的教育資源庫。4.標準化系統教育與個性化片段教育有機結合的原理多網合一的遠程教育,既融入了標準化的學歷教育,又有移動和網絡化的個性學習。標準化,有助于發展科學技術等專門化教育,有助于大面積、高質量地向農民推廣科技知識。個性化,則有利于滿足農民的興趣愛好,豐富農村的文化資源。因此,需要遵守標準化與個性化有機結合的教育原理。(二)適應e時代教育特征的新理論1.“社會–人本–技術”功能一體化設計理論要達到讓農民“適用–樂用–爭著用”的教育資源設計目標,就要有滿足社會需求的價值,才能讓農民學到的知識有用武之地,順利轉化為其獲益的目的。但是,要讓農民“看得懂,聽得進,學得會”,則需要從其認知水平出發進行設計。這就需要發揮現代教育技術的優勢,即化繁為簡,化難為易,將實時教學轉化為延時教學,將課堂教學轉化為掌上教學。因此,教育的“社會功能–人本功能–技術功能”必須有機統一到遠程教育資源的整體設計中。2.學科教學與現代教育技術整合的標準化理論所謂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就是通過將信息技術有效地融合于各學科的教學過程來營造一種新型教學環境,實現一種既能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又能充分體現學生主體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為特征的教與學方式”[7]。雖然在教與學的方式和教學環境上可以展示個性,但是學科教育有專門的課程標準,而且整合后學員的學習業績也需要以標準化的統一試卷進行檢測,這樣學員獲得的畢業證書才能得到社會的公認。因此,整合理論所達成的主要是標準化遠程教育結果,實施對象也主要是現代教育技術與規范化課堂教學的整合,其價值在于為提高學歷教育的效率奠定教育技術理論基礎。3.彌補標準化缺陷的個性化移動學習理論體系學科整合教育理論在提高效率上優勢明顯,但對于隨時隨地的愉快學習卻顯得不足?;谝苿訉W習形成的非正式學習、情境學習、境脈學習、活動學習、經驗學習等系統的移動學習理論[8]15,具有滿足個性化學習的優勢,恰好彌補了課程整合理論突出標準化的不足,成為精準服務新功能發揮的理論依據。4.角色互換的資源研發理論為了充分發揮貼心地遠程教育服務功能,將上述標準化教育和個性化移動學習理論綜合加以運用,就應站在學習者的立場來考察哪些教育需要標準化,哪些教育領域需要個別化。其有效的辦法就是換位思考,讓農村遠程教育資源設計專家下地方,深入農戶;讓現場培訓者、學員代表上電視臺,參加課程與教學設計的角色互換,在教師與專家、教師與學生之間形成經驗同構、情感共振的效應。
遠程教育精準服務農民新功能的實現路徑
遠程教育精準服務農民新功能的實現,既需要基礎性軟硬件平臺建設,更需要根據各類人群的文化背景和心理需要來分類實施。(一)構建遠程教育精準服務農民的基礎平臺首先,根據農村遠程教育以農廣校為主體的現實條件,可由農廣校系統牽頭,聯合成教部門、中職教育機構,形成衛星視頻傳輸、計算機網絡、無線移動網絡多網合一的農民遠程教育支撐平臺。同時,組織力量根據教育對象分類完成針對農民資源檢索、信息、學歷課程講座多方面內容和形式的軟件資源庫,包括媒體素材庫,課件庫,網絡課程、案例庫,移動學習資源包、題庫等,以便形成針對農村黨員干部、專業戶、普通農民的教育資源。通過建立學習導航系統及有效的搜索引擎,完善非實時和實時的授課系統、學習系統、輔導答疑系統、作業評閱系統、考試評價系統、虛擬實驗系統、交流討論工具等,為分類開展精準服務搭建起農村遠程教育的平臺。其次,建設個性化學習的遠程教育模型。多網合一的遠程教育具有不受時空限制的靈活性,觸角可以滲透到多個部門,借助耦合原理可實現多部門教育資源的集約性優化開發。手機、電視、平板電腦等新農民喜歡的傳播形式,為開展個性化的終身教育提供了現實條件。當前需要突破的是建立起針對學習者的個性化教育模型。一是建立學習者一般特征和初始能力的分析模型。認知方面包括辨別歸類,信息加工、分析與綜合,記憶過程中的趨同與趨異;情感方面包括理性水平、學習興趣與好奇等;意動方面包括堅持性,冒險與謹慎,動手操作等;社會性傾向包括獨立學習與結伴學習、競爭與合作要內容,在初始能力分析中應予以體現??梢越柚謾C和互聯網對上述因子開展問卷調查,以此為基礎建立起針對各類群體特征的分析模型。二是建立分類精準服務的個性化遠程教育內容模型。從知識點學習到整體教育內容的設計,要充分體現出e-Learning、M-Learning和U-Learning各類學習平臺特征。根據標準化與個性化統一施教的原理,在個性化資源的組織上需要以緊扣同類教育對象的共同興趣和利益追求為基礎,從農民增收需要的科學種田、養殖、園藝等入手組織課程資源包,讓農民可以隨時隨地利用手機上網得到正確適用的答案。三是針對農民個性化需要的文化素質教育和閑暇教育,以電子圖書、百科詞典等形成針對移動設備的呈現模式,以視頻和動畫形成針對平板電腦和電視講座的模式,以虛擬現實技術形成針對微機學習的呈現模式等。四是由自適應引擎進行學習者分析和學習環境分析,從學習對象庫中選擇相應內容,以最優組合方式呈現給學習者,開展個性化教育。(二)針對普通農民的精準服務根據普通農民文化基礎、情趣和生產需要,結合其接受教育的主要工具是電視和手機,一是開發出生活常識類教育節目,提高其日常生活的應變力。如開發農村用電安全、防偷竊技術、處理空巢家庭關系技巧等電視、廣播短劇,讓其利用休閑時間收視。二是開發出適合查閱的文字、音頻類手機百科全書答疑庫。從家電使用、維修到家具布置、衣服熨燙,從養豬、養魚、大棚蔬菜種植到市場交易信息,從婆媳關系到鄰里關系、異性朋友關系的處置等,全方位地設計出農民需要的各方面信息資源庫。三是以娛樂節目方式,針對農村生活變革對農民實施精神文明教育。開發出農民喜歡的手機在線游戲節目,開展豐富多采、健康向上的文化娛樂活動,充實群眾農閑生活。四是開發出針對農業生產新技術的教育資源。在新技術培訓中,要根據技術操作要點進行“情境–程序”一體化課程與教學設計。主要是針對農業技術運用中的常見問題,設計出問題的現場情境,清晰地演示解決問題的多種方式、操作要點,然后設計出檢測掌握解題要點的虛擬操作程序,以延遲呈現方式讓接受教育者跟著學,進行嘗試性試驗。五是針對地區支柱產業開發出特色技能教育資源。如在水果、烤煙和養殖等經濟作物區,充分發揮基地協會遠程教育網絡服務功能,借助點狀技術模塊的針對性培訓,按照工藝流程展開過程,設計適合村落或某些家族型工藝技術的系列微型課程模塊,通過三D式立體演示,引導農民掌握做優做大特色產業的技術。六是實施個性化的導航指導,提供像飯店一樣的學習導航“菜譜”?!安俗V”中標明教育資源包名稱及其功能,以便學習者根據自身需要和“消化”能力,組合出符合自己口味的個性化學習資源。
針對新農村精英的精準服務首先是針對專業戶的專業技術系統教育。專業戶是新農村建設的精英,其專業化生產要求其接受系統的專業教育,而最佳路徑則是接受農廣校和電大系統的學歷教育。因為學歷教育從作為畢業生的終極目標到每一門課程的標準都有精心設計,在知識結構和技能形成上都有具體的安排,學完規定學分即可發給國家承認的學歷證書。但更重要、更經常的卻是針對專業戶在經營和生產中遇到的實際問題,采取針對性的系列技術教育。實施這類遠程教育,一是要創新出解決專業技術疑難雜癥的“范例–程序”教學設計,即以典型范例開頭,現場演示存在的技術難題,形象地分析出技術中蘊含的操作要點,并將其直接指向實物的操作步驟,再以連貫的操作程序演示解決問題的整個流程。在此基礎上通過例舉多種變式困境進行操作演練,讓那些存在同類問題的專業戶獲得解決技術難題的技巧。二是以問題為中心組成學習團隊,讓其在合作學習中獲得解決問題的辦法。利用在線專家指導與團隊成員之間的相互幫助,通過同類專業戶對問題的主動探究和質疑、分享經驗,使問題得到解決。在合作學習活動中,問題專業戶“能否隨時隨地方便地獲取需要的知識與信息,是活動學習能否成功的一個關鍵因素”[8]15。此外,還應對專業戶加強文明素養教育,幫助其構建尊重他人、關照后人的全新價值觀,增強其服務農村社會的意識。其次是針對管理、經營者的專業技術教育。一是開展農村黨員干部學歷教育培訓。以??茖哟螢橹鳎瑥V泛開展本、??茖哟蔚呐嘤?,有計劃地培養一批“學用”骨干和典型,使他們成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合格管理者。培訓形式上,注重理論與實踐運用相結合,切入到各地政府以及群眾關心的熱點、重點和難點問題上去,真正為農村經營管理服好務。二是建設新農村民主教育網絡平臺。利用民主教育平臺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及法律、法規,使管理者學會開展網上政務服務的方法和技術,以此提高管理效能。三是采取移動教育形式,為管理、經營者提供貼心教育服務。主要是利用電子郵件、論壇以及移動QQ等進行實時的咨詢、答疑服務,提供專業管理信息瀏覽服務等。四是以經營管理問題為聚焦點實施遠程探究教育。由于經營管理問題的復雜性和實踐解題的操作性,系統的管理知識和經典解題案例傳授很難形成靈活適用的管理技能。為此,需要將一般管理原理與學員實際運用相結合,通過學員與專家合作,把脈診斷出問題本質,并將探究出的有效解題策略編輯為案例,歸納出解決各類問題的基本原理,形成管理實踐與理論創新互動的遠程教育資源庫。再次是創業型農民領袖教育。韓國為了加強新村領袖的培訓相應地成立了“新村指導員”研修院,由每個市郡從推薦的10~20名骨干中選出1名進行培訓,主要以講座、典型事例和分組討論的形式進行研修[10]。就中國農村的現狀看,農民創業領袖教育主要應是培養農村規模經濟帶頭人,通過其起到先導和輻射作用。因此,主要從參加培訓的專業大戶和專業技術人員中,選拔能開展規模化生產和具有創業能力的優秀農民,對他們實施有針對性的創業政策、市場結構信息變化、創業項目介紹、后援技術培訓等專業化服務,將其培植成從事專業化生產和規?;洜I的農民企業家。為了新農村領袖培訓能有的放矢,需要建立被訓者年齡、文化、地域、從業類型的基本資料庫,摸清其創業激情、項目經營能力等,以此作為因人施教、因產施教、因需施教的依據,“做到選準一個課題,遠程教育發揮分類精準服務新功能的理論與實踐圖示培育好一個帶頭人,帶動一個產業,致富一方群眾”[4]34。在培訓課程設計上,基礎課程側重培養領袖精神。其途徑是從帶領群眾致富的精神境界激發其創新熱情,形成為人民服務的崇高品格,這是成為領袖的思想基礎。核心課程是開發出系列具有國內外先進水平的適用技術和經營理念,奠定適合某一特定行業、地區資源優勢開發的核心技術,從創新項目上占領行業、區域技術“領袖”新高地,樹立先進的規模經濟經營新理念,從做強做大的精神境界和技術上形成領袖級課程。這樣的課程建設主要是從當代農民領袖案例中,有針對性地選取實用性強的原始素材,提煉出其中蘊含的精神力量和關鍵技術,在組織學員的研討中不斷完善、創新課程的內容。總之,多網合一的遠程教育為精準服務各類農民提供了現實條件,但要真正實現精準服務的新功能,還要探索出教學資源建設的長效機制,建立起分類的課件開發基地,完善中央、省、市、縣、鄉、村課件信息反饋機制,構建對地方上急需但又無力制作的課件能及時獲得上級幫助的機制,才能不斷推出適用于當地各類農民的教育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