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對行為的激勵探究論文
時間:2022-10-11 08:49:00
導語:需求對行為的激勵探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本文主要論述需求與行為的存在關系,分析需求的激勵作用,分析行為動力,提出一種行為激勵思維。
一前言
如今的社會組織、企業及各種集團規模越來越大,在經濟全球一體化、國際政治一極獨大,多極并存的大環境里,有很多的機遇,也面臨著很多挑戰,并要獨立承擔各種風險。這就要求組織是一個高效、具有智慧的有機體,要求組織對企業中的個體——人行使高效的管理,那么,如何行使高效的管理呢?本文將就激勵的成因提出作者理解。
二基本原理
1需求
凡人都有需求,并希望得到滿足,這里需求指人迫切需要滿足的東西。從人的特性方面說,人有自然方面及社會方面的許多需求,這包括生理上的、心理上的、情感上的、組織上的、群體上及社會上的的各式各樣的需求。一方面,需求對于每個人來說各有不同,對于每個人的不同時間、不同地點、不同環境、不同地位又各有不同;另一方面,需求對于同一文化的人又有相通處,對于同一群體的人又有相似性,對于同一個人又有穩定及連續性。綜上,我們應該采用權變思想看待人的需求。同時,現代心理學又有許多的關于人的需求的論說,最終均為更好地激勵人預期行為,服務于組織目標的實現。這里針對組織目標的實現提出生存需求、生活需求、福利需求、無奈需求的四需求劃分法,研究不同需求的狀況,以及不同層面的需求對行為的影響。
在這里引入預期需求的概念,所謂的預期需求指人們在某環境下,某一時間段內可以得到滿足的全部的需求期望值。生存需求指人們通過努力能夠得到的滿足于其生存的需求,即當事人通過努力得到滿足的需求量占據其預期需求的大部分甚至絕大部分,該部分足以影響其生存質量。生活需求指人們通過努力能夠得到的滿足于其日常生活的需求,即當事人通過努力得到滿足的需求量占據其預期需求的較小部分,該部分不足以影響其生存質量,卻對其生活質量有較大的影響。福利需求指與人們努力無關或關系不大而可以得到滿足的需求,即當事人未通過對等努力就可以得到滿足的需求量,該部分一種可能來自于社會福利,另一種可能來自于組織的惰性。無奈需求指人們付出努力以后,無法預期能否得到滿足的需求。即當事人通過努力后可以得到滿足的需求存在極大的不確定性,這種情況經常在行政命令中出現。
舉例來說,對于一個工人,對其實行計件工資制度,而其預期需求以金錢為主,同時工資是其貨幣收入的全部,該工資就成為這名工人的生存需求;相反,該工資在這個工人的預期需求中為較小部分,該工資對于這名工人可算生活需求;另一種情況,該工資雖為工人基本工資,但企業管理機制癱瘓,不能對工人的工作成績與產量實施獎懲,企業是大鍋飯體制,則該工資對于這名工人可算福利需求;另外,該工人上級臨時安排完成一項額外工作,,上級也沒有任何的報酬說明,但要求必須完成,該工人即面臨一個無奈需求。對于一名管理人員,對其實施崗位年薪制,崗位責任制度嚴格完善,則,該年薪為其生存需求或生活需求,這取決于該管理人員的預期需求及年薪供給的關系;另一方面該管理人員雖有年薪,然缺乏明確的崗位責任及獎懲措施,則該年薪會部分成為其福利需求;另外,對于額外工作,該管理人員也可能面對無奈需求。對于社會個體及團體(民間的或政府的)、社會的方方面面社會主體,也存在以上四種形式的需求。
社會主體因社會位置及具體情況的差異,其相同的需求也會處于不同的需求層面。對于每個社會主體在某一環境下,某一時間段內的需求均可歸類為上述的一種或幾種類型。由于該需求在不同的社會主體或相同的社會主體的不同時期的預期需求中所占比例的不同,其對當事社會主體行為的推動作用也大不相同,下面將有重點論述。
2行為
行為科學上的行為指人類社會中的主體(個體、集體、組織、或民族國家等)在一定時間、空間中的活動。社會主體的行為可分為存在型行為及目的型行為,在一定的生產力水平上,行為主體的一定的范圍的行為具有自發性,為自身的需求滿足,可定義為存在型行為。存在型行為既有社會、時代的共性,又有個體的特性,同是具有一定的群體性,人類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日常行為可歸為存在型行為;社會主體為了自身的某種需求滿足而支付于其外部社會的行為則可歸為目的型行為。一定條件下存在型行為可以轉化為目的型行為,目的型行為也可以轉化為存在型行為。下面研究的是目的型行為,行為主體的社會行為又可分為負面性行為與正面性行為,不同性質的行為將對行為承受體產生不同性質的績效。行為主體預期能夠得到的來自于行為承受體的需求滿足就是其付出行為的起因,工人做工的行為起因于可以得到企業的工資;企業生產的行為起因于可以得到訂購者或消費者的價格支付,預期得到利潤;一個國家采取某一方面行為起因于國家預期受益于行為承受體,這里行為承受體不一定自愿、有利,如戰爭等。行為的后果是行為主體得到了來自于行為承受體的需求滿足或被動地承受風險;同時行為承受體也得到行為主體的行為績效(正面的或負面的)。不論其何種行為,行為主體預期的需求滿足是其行為存在的根源,深入研究社會行為,引導正面性行為,減少甚至避免負面性行為將為社會的健康、有效發展提供有力的幫助和引導,建立合理的激勵機制將是社會前進的發動機和助推器。
3動力
行為科學上的動力指行為主體(個體、集體、組織、或民族等)發生并進行或保持某種有目的性的活動的誘因。動力是行為主體有目的性的活動的根源,在人類改造自然及社會一切有目的性的活動中,動力是前進的基礎,動力推動活動的進行,沒有動力,自然及社會一切有目的性的活動將不存在。人類的社會活動不同于物質世界的運動,物質世界在沒有外力的情形下,物質保持靜止或勻速運動,人類社會改造自然及社會的有目的性活動在無動力的情形下是不存在的。無動力則無目的性行為。動力來源于行為的結果,既行為主體預期需求滿足。
4需求、動力與行為的關系
1)需求是動力的前提
行為主體(個體、集體、組織、或民族等)發生并進行或保持某種有目的性的活動的誘因為行為動力,行為動力是以需求為前提的誘因對行為主體產生的行為刺激。相對需求的四種情形劃分,行為動力可劃分為生存動力、生活動力、福利動力及無奈動力。以生存需求為誘因對行為主體產生的行為刺激即為生存動力,以生活需求為誘因對行為主體產生的行為刺激為生活動力,以福利需求、無奈需求為誘因對行為主體產生的行為刺激為福利動力及無奈動力。沒有一定的需求供給(含預期需求行為供給),就不存在行為動力。行為主體之所以產生目的性行為動力是因為行為主體依據規則完成規定的有方向性的行為后可以得到規則規定的需求供給(事前、事中或事后)。
2)行為的目的是需求
依據需求的劃分,行為主體對于自己將付出的某一行為的需求期望,分為生存需求、生活需求、福利需求、無奈需求四種,這里引入行為能量的概念,行為能量即行為主體在有效與充分的刺激下,行為付出后的收益總量(行為能力充分發揮)。下面深入描述行為主體處于不同的需求層面的行為特征(假定對于同一行為能力的主體)。a當處在生存需求的狀況下,行為主體行為付出量很高,其行為能力受到了有效與充分的需求刺激而高效施展,行為能量最大。b當處在生活需求的狀況下,行為主體行為付出量一般,其行為能力受許多瑣事的影響施展不充分,需求刺激不足于激勵行為主體進一步的行為努力,行為能量得到相應發揮。c當處在福利需求的狀況下,行為主體行為付出易出現隨大流現象,缺乏必要的行為努力,且隨時間延續,行為付出每況愈下,其行為能力受環境的影響不能有效發揮,行為能量具有團體的惰性。d當處在無奈需求的狀況下,行為主體行為付出量較高,單件任務行為能量高,其行為能力受到壓力的刺激而高效施展,但容易產生消極影響,在其它工作及日常工作產生消極替換甚至破壞。行為需求方要有效控制行為主體的行為付出,就必須研究行為主體所處的需求情形,既研究行為主體可以得到的需求滿足的數量以及該數量在其需求總量的比例,制定相應的對策或調整需求供給。
3)動力促進行為
人類社會改造自然及社會的有目的性的活動在無動力的情形下是不存在的,無動力則無目的性行為。需求只有成為行為主體行為目標時,才能夠成為行為主體的行為動力。那么動力如何推動行為的發生、發展呢?行為的績效性質又是如何保證?這就要求行為必須有目標,行為的發生、發展至結束必須有規則,行為的結果必須有檢驗。行為目標要一分為二的理解,一方面是行為主體的目標,即行為付出方希望得到自行為承受體的利益付出;另一方面是行為需求者的目標,即行為需求者希望行為主體付出的行為結果。行為規則具有三種情形、一為行為主體自定規則,二為行為需求方制定規則,三為共同制定規則。結果檢驗也必須從兩方面理解,一方面是行為主體的目標實現情況檢驗,另一方面是行為承受體的目標實現情況檢驗。行為動力是方向矢量,行為目標是動力的方向,動力的大小則與行為主體需求滿足的程度成比例。這就要求盡力營造一個使行為主體需求與行為需求方需求相對應的激勵體制,即規則與檢驗。關于規則與檢驗的制定實施必須是有利于下面的循環,行為主體為了得到自身的需求滿足而付出行為,必須滿足行為需求方目標,付出行為后才會得到最大的需求滿足,行為需求方隨目標實現程度的增加才應該付給行為主體相應的需求滿足。以上程序制度應成為一種信用契約。
三激勵
激勵是為了實現某一目標,在具有某種功效的管理體系下,通過對目標的分析并分解為多個行為,然后制定適當的行為規則,以需求滿足為媒介,促使行為主體產生行為動力,完成行為,達到目標績效要求。
激勵的前提是管理體系的存在及有效,否則就必須盡快建立健全一定的管理體系。
激勵是一門實在的科學,必須建立科學、具體的基礎工作體系,分析行為主體,主體環境,主體的需求層面;分析行為需求方、需求方環境,需求方需求供應層面;并要進行目標的質量、進度及經濟上的綜合分析,權衡利弊,制定針對主體需求的需求供應(或需求破壞),聯系條件就是行為主體通過自身行為付出實現行為需求方的目標。
對應生存動力、生活動力、福利動力及無奈動力,行為需求方應根據目標合理選擇行為主體(行為主體必需具備行為能力,激勵成本較?。贫畲胧?,通過環境激勵與微觀激勵等綜合手段調整行為主體的生存動力、生活動力、福利動力及無奈動力情形,優化激勵效果,最終需求方最大獲利(或最大避害)。
- 上一篇:市場經濟下人的發展研究論文
- 下一篇:民心工程食品安全專項整治工作總結